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培训实用教案

上传人:牛*** 文档编号:64311740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PPTX 页数:52 大小:608.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培训实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培训实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培训实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培训实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培训实用教案(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已于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原有标准已经废止。对比(JGJ 8-2007)和工测进行学习。重点掌握与老规范不同(b tn),甄别与工测不同(b tn)之处。学习程度:掌握、熟悉、了解。第1页/共51页第一页,共52页。2 术语(shy)和符号 2.1.1 变形(熟悉,比原来的有所扩充) 可分为(fn wi)沉降和位移两大类。沉降指竖向的变形,包括下沉和上升;而位移为除沉降外其他变形的统称,包括水平位移、倾斜、挠度、裂缝、收敛变形、风振变形和日照变形等。 2.1.20 结构健康监测(了解 新增)第2页/共51页第二页,共52页。3 基本(jbn)规定3

2、.1 总体要求 3.1.1 下列(xili)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强制性条款)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第3页/共51页第三页,共52页。3.1 总体(zngt)要求 3.1.1 (续上页,强制性条款)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jinzh)。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jinzh)。第4页/共51页第四页,共52页。3.1 总体(zngt)要求 3.1.2 建筑( jinzh)在

3、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了解) 2 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jinzh),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 jinzh)出现裂缝时, 应进行裂缝观测。第5页/共51页第五页,共52页。3.1 总体(zngt)要求 3.1.6 建筑变形测量(cling)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 (强制性条款) 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

4、况。第6页/共51页第六页,共52页。3.2 精度(jn d)等级 表3.2.2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 jn d)指标等级等级沉降监测点沉降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测站高差中误差(mm)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差(mm)主要适用范围主要适用范围(依据设计文件)(依据设计文件)特等特等0.050.3一等一等0.15(工测(工测 0.3)1.0(工测(工测 1.5)二等二等0.5(工测(工测 0.5)3.0(工测(工测 3.0)三等三等1.5(工测(工测 1.0)10.0(工测(工测 6.0)四等四等3.0(工测(工测 2.0)20.0(工测(工测 12.0)新老规范等级名称(mn

5、gchng)改变,指标未变。其一等精度高于工测,二等与工测相同,三等四等低于工测精度要求。第7页/共51页第七页,共52页。3.3 技术(jsh)设计与实施 3.3.2 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应根据项目委托方要求、建筑类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基基础和建筑结构设计资料、施工(sh gng)计划以及测区条件等编写技术设计。技术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任务要求。 2 待测建筑概况,包括建筑及其结构类型、岩土工程条件、建筑规模、所在位置、所处工程阶段等。第8页/共51页第八页,共52页。3.3 技术(jsh)设计与实施 3.3.2 (续上页) 3 已有变形测量成果资料及其分析。 4 依据的技术标

6、准名称及编号。 5 变形测量的类型和精度等级(dngj)。 6 采用的平而坐标系统、高程基准。 7 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布设方案,包括标石与标志型式、埋设方式、点位分布及数量等。 8 观测频率及观测周期。第9页/共51页第九页,共52页。3.3 技术设计(shj)与实施 3.3.2 (续上页) 9 变形预警值及预警方式。 10 仪器设备及其检校要求。 11 观测作业及数据处理方法要求。 12 提交成果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要求。 13 成果质量检验方式。 14 相关附图、附表等。 (公司要求除以上(yshng)内容还要有:巡视内容、人员仪器、质量保证措施、职业健康安全措施)第10页/共51页第

7、十页,共52页。3.3 技术(jsh)设计与实施 3.3.6 基准点、工作基点( jdin)和监测点,首期( 即零期)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测量。 3.3.7 各期变形测量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同期测量,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路线、方法,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相近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3.3. 8 作业过程中应进行现场巡视,并应记录建筑状态、施工进度、气象和周边环境状况以及作业中出现的有关情况。第11页/共51页第十一页,共52页。3.3 技术(jsh)设计与实施 3. 3.9 出现(chxin)监测点被破坏或不能被观测时,应备注说明,并及时通报委托方。 3.3.10 当按要求或技术设计

8、,测量作业将要终止时,若变形尚未达到稳定状态,应及时与委托方沟通,并应在技术报告中明确说明。 3.3.11 各期测量应进行数据整理和成果质量检查。最终成果应进行质量验收。第12页/共51页第十二页,共52页。4 变形观测(gunc)方法4.2 水准测量 表4.2.2 沉降观测作业方式(fngsh) (DS05仪器)观测等级基准点、基点联测及首期观测其他各期观测观测顺序一等往返测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二等往返测单程观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三等单程双测站单程观测后前前后与老规范相比基本未变未变新增第13页/共51页第十三页,共52页。4.2 水准测量 表4.

9、2.3-1 数字水准仪观测(gunc)要求观测等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m)重复测量次数一等4且301.03.00.653二等3且501.55.00.552三等3且752.06.00.452与老规范相比增加了最短距离修改放宽更加严格略放宽仪器内设置参数第14页/共51页第十四页,共52页。4.2 水准测量 表4.2.3-2 数字水准仪观测(gunc)限差 (n为测站数)观测等级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限差(mm)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闭合差限差(mm)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限差(m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限差(mm)一等0.50.30.20.45二等0.71.00.71

10、.5三等3.03.02.04.5与老规范相比未变未变未变未变第15页/共51页第十五页,共52页。4.2 水准测量 4.2.4 每期观测开始前,应测定数字水准仪的i 角。一等、二等不超过15 ,三等、四等不超过20 。 4.2.5 水准测量作业要求(自行学习(xux)掌握)第16页/共51页第十六页,共52页。4.4 三角高程(gochng)测量 4.4.1 三程角高测量可用于三等(sn dn)、四等沉降观测,应采用中间设站观测方式。宜采用高低棱镜组及配件,仪器要求:沉降观测等级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测距中误差(mm)三等1.01mm+1ppm四等2.02mm+2ppm第17页/共51页第十

11、七页,共52页。 全站仪中心的高程 H仪=HA+V棱-h1 (根据D1,1) H仪=HB+V棱-h2 (根据D2,2) HAB=h2-h1 先在A处安置棱镜(lngjng),测距测角,把A点处的棱镜(lngjng)丝毫不改变其高度安置于B点处,测距测角。本方法无仪器高和棱镜(lngjng)高误差。V棱棱12h1h2V棱棱AB全站仪D1D2第18页/共51页第十八页,共52页。 高低(god)棱镜组示意图第19页/共51页第十九页,共52页。4.4 三角(snjio)高程测量 4. 4.2 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后视点、前视点上设置棱镜,在其中间设置全站仪。观测视线长度不宜大于

12、300m ,最长不宜超过500m ,视线垂直角不应超过20 。每站的前后(qinhu)视线长度之差,对三等 不宜超过30m ,四等不宜超过50m。 3 采用单棱镜观测时,每站应变动1 次仪器高进行2 次独立测量。第20页/共51页第二十页,共52页。4.4 三角高程(gochng)测量 表4. 4.2 两次测量高差较差限差 D为两点间距离( jl),以km为单位沉降观测等级两次测量高差较差限差(mm)三等10四等20第21页/共51页第二十一页,共52页。4.4 三角高程(gochng)测量 4. 4.3 三角高程测量距离观测规定: 1 距离观测时,前后视应各测2个测回。每测回应照准目标1次,

13、读数(dsh)4次。 4.4.3-1 距离观测要求全站仪测距标称精度一测回读数间较差限差(mm)测回间较差限差(mm)气象数据最小读数温度()气压(mmHg)1mm+1ppm340.20.52mm+2ppm570.20.5第22页/共51页第二十二页,共52页。4.4 三角高程(gochng)测量 4. 4.3 三角高程(gochng)测量垂直角观测规定: 2 垂直角观测时, 应采用中丝双照准法,测回数及限差应符合下表规定。精度测回数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限差()垂直角测回差限差()指标差限差()三等四等0.5211.5331424552-4677第23页/共51页第二十三页,共52页。4.5 全

14、站仪测量(cling) 4. 5.1 全站仪边角(bin jio)测量法可用于位移基准点网观测及基准点与工作基点间的联测;全站仪小角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和自由设站法可用于监测点的位移观测;位移观测等级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测距中误差(mm)一等0.51mm+1ppm二等1.02mm+2ppm三等2.02mm+2ppm第24页/共51页第二十四页,共52页。4.5 全站仪测量(cling) 4. 5.4 全站仪水平角观测应采用方向观测法,测回数观测符合(fh)4.5.4.-2的规定: 表4.5.4-1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2秒级仪器只能用于三等及三等以下的位移观测!仪器精度位移观测等级一等二

15、等三等四等0.542111不允许4212不允许不允许42第25页/共51页第二十五页,共52页。4.5 全站仪测量(cling) 4. 5.4 全站仪水平角观测应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限差应符合(fh)4.5.4.-3的规定: 表4.5.4-2 水平角观测限差 说明:和老规范比,指标略有放宽!仪器精度半测回归零差限差()一测回内2C互差限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限差()0.5353169628139第26页/共51页第二十六页,共52页。4.5 全站仪测量(cling) 4. 5. 6 当采用全站仪小角法测定某个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垂直于所测位移方向布设视准线, 并应以

16、工作基点作为测站点。 3 监测点偏离(pinl)视准线的角度不应超过30 。 4 每期观测时,利用全站仪观测各监测点的小角度,观测不应少于1 测回。第27页/共51页第二十七页,共52页。4.5 全站仪测量(cling) 4. 5. 6 (续上页) 5 监测点偏离(pinl)视准线的垂直距离d应按下式计算:d = / X D 式中: 为偏角( ) D为监测点至测站点之间的距离( mm ) ; 为常数,其值为206265 。第28页/共51页第二十八页,共52页。4.5 全站仪测量(cling) 4.5.7 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位移观测(gunc)。 1 测站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宜符合表4.5

17、.7-1 的规定。仪器精度观测距离测回数一等二等三等四等0.51mm+1ppm300m2500m1800m11200m111mm+2ppm不允许300m2500m1800m122mm+2ppm不允许不允许300m2500m1第29页/共51页第二十九页,共52页。5 基准点布设(b sh)与测量5.1 一般规定 5.1.2 基准点应埋设(mi sh)稳定后方可测量。稳定期不宜少于7d 。 5.1.3 基准点应每期检测、定期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 复测后,应按本规范第5 . 4 节的规定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5.1.6 基准点、工作基点等联测的精度等级,不应低于所选沉降或位移观测精度等

18、级。且不得低于三等。第30页/共51页第三十页,共52页。5.4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fnx) 5.4.2 沉降基准点稳定性检验分析 1 基准点网复测后,对所有基准点分别按两两组合,计算本期与上期高差差值。 2 当所有高差差值均不大于按下列公式(gngsh)计算的限差时,认为所有基准点稳定: 式中: 为高差差值限差(mm) 为对应精度等级的测站高差中误差(mm) (一、二、三等对应0.15、0.5、1.5) n为两基准点之间的观测测站数。第31页/共51页第三十一页,共52页。5.4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fnx) 5.4.3 位移基准点的稳定性检验分析: 1 不少于3 个位移基准点时,按5. 4.

19、 2 条比较(bjio)平差后基准点的坐标差值分析判断。 2 基准点数多于4 个,采用本条第1款难以分析判断时,宜通过统计检验的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第32页/共51页第三十二页,共52页。5.4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fnx) 5.4.4 对不稳定基准点的处理: 1 应进行现场勘察分析(fnx),若确认其不宜继续作为基准点,应予以舍弃,并应及时补充布设新基准点。 2 应检查分析(fnx)与不稳定基准点有关的各期变形测量成果,并应在剔除不稳定基准点的影响后,重新进行数据处理。 3 处理结果应及时与项目委托方进行沟通,并应在变形测量技术报告中说明。第33页/共51页第三十三页,共52页。6 场地、地基

20、及周边环境6.3 一般(ybn)规定 6.3.4 斜坡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应布设在场地周邻的稳定(wndng)区域且不少于3 点,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 6.3.7 斜坡位移监测点的位移观测方法 3 对带状斜坡,可采用测线支距法,在与滑动轴线的垂直方向,布设若干条测线,沿测线选定测站点、定向点与监测点。 4 对抗滑墙(桩)和要求高的单独测线,可采用视准线法。第34页/共51页第三十四页,共52页。6.4 基坑(j kn)及支护结构变形观测 6.4.3 围护(wi h)墙或基坑边坡顶部变形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点应布设在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受力变形较大处。 2 点间距不大

21、于20m,每测边不少于3个。 6.4.6 当采用测斜仪测斜时。 2 在基坑开挖前完成初始值的测取。 3 每期观测应测1 测回。 4 测斜管初测值,应测2测回,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初始观测成果。第35页/共51页第三十五页,共52页。7 基础及上部结构变形(bin xng)观测7.1 沉降观测 7.1.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规定: 1 在建阶段 1) 宜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 2) 宜每加高2 层 3层观测1 次。 2 运营阶段,34次/第1年,23次/第2年, 1次/第3年,直至(zhzh)达到稳定状态。 稳定状态;最后100天,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第36页/共

22、51页第三十六页,共52页。7.3 倾斜(qngxi)观测 7.3.1 倾斜监测点的布设及标志规定: 1当测定整体倾斜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顶部监测点和底部对应点。 3 建筑顶部的监测点,宜采用觇牌和棱镜,墙体上的监测点可用埋入式照准(zho zhn)标志或粘贴反射片标志。 7.3.5 当从建筑外部进行倾斜观测时 1 宜用全站仪投点法等,测站点选在与倾斜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线上照准(zho zhn)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测站点不少于2个。第37页/共51页第三十七页,共52页。 I 建筑主体的倾斜度; D 建筑顶部(dn b)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m); H 建筑物的

23、高度(m); 倾斜角()。MNPQXYHABNQAB 一般建筑物的倾斜观测示意图一般建筑物的倾斜观测示意图HDi tan第38页/共51页第三十八页,共52页。7.4 裂缝(li fng)观测 7.4.1 应测定裂缝的位置分布、走向、长度、宽度、深度变化情况。深度观测选在裂缝最宽的位置。 7.4.2 裂缝应统一编号。观测时绘出其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zh mn)日期,并拍摄照片。 7.4.3 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3组观测标志,一组在最宽处,另两组在末端。每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两侧。 7.4.4 长期观测,埋金属(杆)、楔形板标志。短期采用油漆平行线或粘贴金属片。第39页/共51页第三十九页,共5

24、2页。7.4 裂缝(li fng)观测 7.4.5 裂缝观测精度( jn d):宽度(1.0mm),长(1cm),深度( 3.0mm )。 1 裂缝宽度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或游标卡尺、方格网板,量测。 4 裂缝深度小,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裂缝深度较大,采用超声波法。 7.4.8 裂缝观测提交成果: 1 裂缝位置分布图。 2 观测成果表。 3 裂缝变化曲线。第40页/共51页第四十页,共52页。8 成果整理与分析(fnx)8.1 一般规定 8.1.1 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观测记录内容应真实完整 2 数据处理、成果图表及分析资料完整、清晰。 5 记录、计算资料和成果均应有责任人签

25、字。 6 观测记录、计算资料和技术成果应进行归档。 8.1.4 技术报告重点(zhngdin)突出、结论明确,应包含以下内容: 1 项目概况。项目来源, 观测目的和要求,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起止时间,总观测次数,基准点、监测点点数,项目承担方及主要人员。第41页/共51页第四十一页,共52页。8.1 一般(ybn)规定 8.1.4 (续上页) 2 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技术标准、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技术设计变更情况,仪器设备检定、基准点监测点标志及布设、精度等级、观测及数据处理方法,各期观测时间,成果及精度统计(tngj)等。 3 成果质量检验情况。 4 变形测量过程出现的异常、预警等特殊情况。

26、5 变形分析方法、结论及建议。 6 项目成果清单。 7 图、表等附件。第42页/共51页第四十二页,共52页。8.1 一般(ybn)规定 8.2.4 数据取位应符合(fh)表8.2.4 的规定。等级高差(mm)角度()距离(mm)坐标(mm)高程(mm)沉降值(mm)位移值(mm)特等0.010.010.010.010.010.010.01一等0.010.010.10.10.010.010.1二三等0.10.10.10.10.10.10.1四等0.11110.10.11第43页/共51页第四十三页,共52页。9 质量检验9.1 一般(ybn)规定 9.1.1 成果质量实行(shxng)两级检查

27、一级验收: 1 两级检查中的一级和二级检查分别由作业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实施。 2 验收宜由项目委托方组织实施。 9.1.2 质量检验依据: 1 项目合同。 2 技术设计或方案。 3 依据的技术标准。 4 项目承担方的质量管理文件。第44页/共51页第四十四页,共52页。9.1 一般(ybn)规定 9.1.3 质量检验应评级,出现下列问题判断为质量不合格: 1 基准点数量(shling)及标志不符合规范要求。 2 仪器设备精度不符合要求,未经检定。 3 观测成果精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4 数据不真实。第45页/共51页第四十五页,共52页。9.2 质量检查 9.2.1 成果质量两级检查采用内业全数

28、、外业针对性检查的方式进行,并填写记录。 9.2.2 首期变形成果检查内容: 1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图。 2 标石、标志的构造及埋设照片。 3 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检验资料。 4 外业观测记录和内业计算资料。 5 成果图表。 6 相关其他资料。 其他各期成果还含基准点检测( jin c)分析资料。第46页/共51页第四十六页,共52页。9.2 质量检查 9.2.4 变形测量成果应编写质量(zhling)检查报告。质量(zhling)检查报告应包括:检查工作概况、项目成果概况、检查依据、检查内容及方法、主要质量(zhling)问题及处理情况、质量(zhling)统计及成果质量(zhling)等

29、级等内容。第47页/共51页第四十七页,共52页。9.3 质量(zhling)验收 9.3.1 成果质量验收采用抽样核查方式(fngsh): 1 对各类变形成果分别进行质量验收。 2 首期观测成果为必查样本。 3 其他各期随机抽取不少于期数的10%为样本,且至少为1期。 4 对样本进行内业全数核查、外业针对性检查。 9.3.2 质量验收主要核查内容: 1 技术设计或方案。 2 技术报告。 3 质量检查记录或报告。 4 相关资料。第48页/共51页第四十八页,共52页。9.3 质量(zhling)验收 9.3.3 成果质量验收宜形成质量验收报告并评定质量等级,验收报告应包括: 验收工作概况、项目

30、成果概况、验收依据、抽样情况、核查内容及方法、主要质量问题及处理(chl)情况、质量统计及质量等级等内容。第49页/共51页第四十九页,共52页。谢谢 谢谢第50页/共51页第五十页,共52页。谢谢您的观看(gunkn)!第51页/共51页第五十一页,共52页。NoImage内容(nirng)总结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已于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原有标准已经废止。3.1.1 下列建筑在施工(sh gng)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强制性条款)。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2 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9 变形预警值及预警方式。本方法无仪器高和棱镜高误差。1 应在后视点、前视点上设置棱镜,在其中间设置全站仪。D为两点间距离,以km为单位。谢谢您的观看第五十二页,共52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