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4110202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0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0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0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2010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0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第二单元导读:延安窑洞,穿过岁月的烟尘,仍显示出经久不衰的魅力;井岗翠竹,经历战火的洗礼,仍旧生机勃勃;英雄少年,跋山涉水,走上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这些都令人难以忘怀。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4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

2、节奏和韵律。(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三)目标完成过程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简介背景,揭示课题。在抗日战争和解

3、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二 师生互动,共同参与1 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

4、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

5、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 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

6、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三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诗的后四节。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4发展学生技能。目标完成过程一 教师调动,激发兴趣复习检查(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二 师生互动,共同参与、(1)自学三、四两节。教师点拨,解决疑点。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出示灯片: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7、?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学生交流、教师点拨: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

8、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2)自学五、六两节。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三 学生主动,发展创造1总结:作者追寻延安,追

9、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扩展: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

10、言。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5井岗翠竹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三、集体感知课文:1、轻

11、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第二课时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二、教师引导学习5-12自然段。领悟写作手法。1、自由读课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3、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

12、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三、师生互动,全班交流。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3、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四、总结全文。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6 沿着红军走的路(一)、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年红军长征期间,四川省苍溪海外县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

13、时个月,行程多千米,克服了种种因难,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的事迹,表现了后代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课文背景离现实的学生生活有些遥远,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再去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儿童团员们的行为,从而对那种精神有学生自己的理解。课文可分成三部分: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去。第二段(段),写儿童团员们为了赶大部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顽强、乐观地战胜种种困难。第三段(段),写儿童团员们赶上了红军大部队,妇女部长赞扬他们是革命的好后代,是(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课文,学会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

14、水”等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教学课时: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年到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二、师生互动,

15、共同参与、初读课文,要求:()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初读感知()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历经艰险终于赶上了红军主力,并继续走上革命前程。()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二读课文,自由读。读准、读好。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板书:心急如焚()你从哪读出了

16、他们的“心急如焚”?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板书:春意盎然()朗读指导: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出示问题: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自学:默读为主,划一划,标一标)、交流:(板书)累壮胆睡大庙怕紧挨靠着坐饿吃供品馒头四、小结、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谈谈自己的感受,或

17、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情朗读(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分角色朗读(3)点拔: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4)感情朗读:指名任选的一节进行朗读三、交流升华,完善人物品质引语: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指名答,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一句板书: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顽强、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自由交流、讨论)、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红小鬼们是如何解决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层次。、写一写:把刚才的段落写下来

18、。、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的?联系妇女部长的话:有志气、有毅力联系“历时个月,行程千米”四、解读课题师引:认识了这样一群儿童团员,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课题:沿着红军走的路你能说说孩子们是沿着红军走的是什么路呢? (现实中的路红军的精神)五、朗读训练、作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诗词诵读: 出塞教学目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

19、解古诗大意。、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教学方法: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

20、,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3、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

21、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22、。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语文乐园(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学习标点符号的作用。 3.读懂名人名言,体会伟人的精神。 4.学习成语故事。 5.进

23、行探究与实践。教学重点:学习标点符号的作用。积累名言名句。教学难点:学习历史成语故事。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练习第一题。 1指名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自读,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搁浅”与“堡垒” 3学生试着举例二 练习第二题。 1 读一读,明确要求。2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3比较分号与逗号的差别。4小结。三 练习第三题。1 自读句子,联系注解,理解句子的含义。2 小组交流句子的含义。3 教师补充讲解文天祥和屈原。4 学生背诵名句。 第二课时一 学习成语故事凤毛麟角 1 自由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 联系故事,体会凤毛麟角的含义。(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3 找找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百里挑一 反义词:俯拾即是 多如牛毛二 探究与实践这些故事真感人1 确定主题。以“英雄的故事”为主题。2 确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英雄的事迹。3 分工合作。(1)推选主持人。(2)成立小组,进行资料的搜集。(3)确定评委。4 搜集资料。作业设计: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