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习题和答案沐风教育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4076330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习题和答案沐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习题和答案沐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习题和答案沐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习题和答案沐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习题和答案沐风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习题1. 基础知识 .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四书”:。.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所恶( )一箪食( )一豆羹( )蹴( )苟得( )不屑(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二者不可得兼_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此之谓失其本心_贤者能勿丧耳_故患有所不辟也_呼尔而与之_蹴尔而与之。_万钟于我何加_ 故不为苟得也_是亦不可以已乎_乞人不屑也_ 万钟于我何加焉_乡为生死而不受。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故患有所不辟也。_4.解释下列多义词: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种于我何加焉( )是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5.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舍鱼而取熊掌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呼尔而与之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之则生,弗则得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得遍观群书。7.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得之则生,弗得则死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_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二.理解课文.填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_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_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_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_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三.拓展应用.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

4、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_.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_.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_.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_.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_庄子故事两则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醴泉(l)濠梁(ho)冒大不韪(wi)命运多舛(chun)B.鹓雏 (yun ch)鯈鱼(tio

5、)不径而走(jng)揠苗助长(y)C.惠子相梁(xing)尉迟(wi ch)阏氏(yn zh)众口铄金(shu)D.鸱鸮(ch ho)暴殄天物(tin)酩酊大醉(mng dng)暴虎凭河(png)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1)惠子相梁( ) A.做宰相B.帮助C.看D.治理(2)于是鸱得腐鼠( ) A.在这时B.与现代汉语同,做连词C.在这个地方(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A.齐全、全面B.完全,确定是C.全部(4)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A.不紧不慢B.镇定自若C.悠闲自得(5)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 ) A.煮熟的食物B.精挑的果实C.竹实,竹子所结的子(

6、6)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A.国都凉城B.国家C.国内3.判断下列各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复句的划分层次、标明关系。(1)欲代子相。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辨析加点词词性,并翻译。(1)或谓惠子日 或: (2)南方有鸟,其名为 其: (3)吓 吓: (4)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是: (5)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非: 安: 5.辨析下列词的不同用法。子知之乎( )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多助之至( )(1)之夫鹓发于南海( )舜发于畎亩之中( )(2)发庄子往见之( )胡不见我于王( )(3)见 惠子相梁( )相时而动(

7、 )(4)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代子相( )灭人欲( )(5)欲发于南海( )飞于北海( )搜于国中( )游于濠梁之上( )(6)于二、阅读与鉴赏(一)惠子相梁6.这一则故事中,庄子用了精彩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指出下面各词的比喻意义。鹓 : 鸱: 功名利禄: 7.在这则故事里,庄子把自己比做 ,把惠子比做 。8.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9.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 ,通过这可以看出:庄子注重 , 惠子注重 。10.“请循其本”中“本”指的是 ,庄子用 的办法战胜了惠子。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

8、于安乐孟子论语大学中庸、wdngngcguxi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的字词:4、解释下列多义词: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给。于: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是:批示代词,这个,这样。这样看来,由此看来。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5.()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7、()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二、理解课文、填空: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

9、孰轻孰重的关系。、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5.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三、拓展应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

10、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1. A 2.(1)A (2)A (3)B (4)C (5)C (6)A3.(1)单句。 (2)复句。 非梧桐 不止, 非练食 不食, 非醴泉条件件不饮。 (3)单句。4.(1)不定代词,“有人”(2)第三人称代词,“它的”(3)叹词

11、,模仿鸱发怒的声音(4)指示代词,“这、此”(5)表否定语气的判断词,“不是”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5.(1)代词。代鹓 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 (2)动词,起飞、出发 动词,起、被任用 (3)动词,拜见、拜访 动词,读xin,引见、推荐(4)动词,做宰相 动词。察看 (5)动词,想、想要、希望 动词,想、想要 名词,欲望 (6)介词,从 介词,到 介词,在 介词,在6.比喻志向高沽之士 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比做腐鼠7.鹓 鸱8.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9.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 美学上的观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 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10.最初的话题“汝安知鱼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11.【表达示倒】风筝:没有引线的牵引,便不会有翱翔高空的洒脱。7教资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