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4039927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学习目标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一

3、.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

4、;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如:(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

5、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3、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3)蜀道之难,难于

6、上青天。(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表达效果: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如:(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门前冷落鞍马稀(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6)终岁不闻丝竹声5.通感 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表达效果: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

7、殊的艺术美。如:(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4)晨钟云外湿6、其他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1)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注意:一般在绝句、词、散曲中才考虑)(2)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4)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5)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6)顶真:回环跌宕,有旋律美。二.表达方式 记

8、叙 议论 说明(在诗歌中不常用)表 达 直接抒情方 抒情式 间接抒情 描写:有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环境、细节、白描等。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记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议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抒情)1.抒情手法(1)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a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b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c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d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e用典抒情(2)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9、答题要点:、从“景”的角度:a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从“情”的角度:a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b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c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2.描写手法常见的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侧面描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动静结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细

10、节描写)(1)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总结: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 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 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 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 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例如: 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

11、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2)虚实结合当前之

12、景为实。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已逝之景为虚。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未来之景为虚。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13、“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如: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3)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

14、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例如: 雨后池上 刘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试从“

15、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4)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

16、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三.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一

17、.可以答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二.可以答修辞手法 三可以答描写手法 四.可以答表现技巧补充说明: 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1、比兴/用典/对比2、衬托: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 / 4、渲染/烘托5、白描/细节描写6、象征/托物言志7、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10、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18、/写实和夸张1、对比与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衬乐,以丑衬美,以有衬无等)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区别:对比与反衬: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 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强烈的反差对比来形容贫富悬殊异常巨大 1.借代 用“朱门”代指有钱滴淫 2.对比 第一句和第二句对比 是对比,贫富的强烈对比 这是对比。对比和借代,用酒肉代那些统治阶级的达官贵人,冻死骨则是下

19、层普通老百姓 。 )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士兵回家的心情是愉快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见得士兵为了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2、 烘托渲染(渲染和烘托的区别)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

20、术效果。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21、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3、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李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

22、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就是借庄周、望帝来写自己。杜甫“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作者借廉颇来表现对渴望征战疆场,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破灭之后,所产生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廉颇老了尚有人记起,而自己连记起的人都没有了,其用典之意不言自明。四.篇章结构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 欲扬先抑 情景分写 情景合写 画龙点睛 起承转合提醒: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1、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理清题干要求,是从修

23、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2、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3、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

24、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 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释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

25、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醽醁(lngl):酒名。老子:作者自指。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参考答案】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1分)本词上阙通过选用“断虹”、“秋空”、“万里青天”、明月等巨大而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仲秋景象,衬托诗

26、人豪迈快意的情怀。(1分)融情于事。(1分)在下阙,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自然流露怀才不遇,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仍然带领年轻人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从而先抑后扬,(1分)更突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豪迈乐观情怀。(1分)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原指晋人殷浩 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

27、心情。(4分)(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4分)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管鲍:管仲与鲍叔牙。 杜诗镜铨引用王嗣奭(sh)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请就本诗的主

28、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 本诗从现实入笔,转而思古。“今人”重势利之交,“轻薄”非常普遍。古人则以友情为重。“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通过正反对比和夸张(比喻)等手法地运用,把世上真交(或“贫贱之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十分充分。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或抒发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愤懑)。(手法2分,情感2分,结合原诗分析1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分

29、析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3分) 比拟(1分)“飞出深深杨柳渚”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守形象生动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1分)(也可以分析“衔”,“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铙有情趣) 比喻(1分)“鼓击春雷 ”将鼓声比作春雷,贴切,具体的写出鼓声之大,犹如春雷轰鸣。(1分)夸张(1分)“欢声震地”写出岸上发出了一片震地的欢呼声,极言声之大,“惊退万人”表现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1分)(任选一种修辞方法分析即可)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竞渡”场面的?请简要分析。(4分) 此词采用白描手法,从视觉,听觉方面,绘声绘色的描写了竞渡夺标的场面。(2分)

30、红色的旗帜,浓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楼台,鼓声如雷,欢声震地。通过色彩和声音刻画的竞渡夺标热闹场面。(2分)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分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3分) “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

31、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将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1分)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还写出了苍茫的青山,喧闹的滔滔江流,构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分)(意思接近即可)(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

32、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泊舟严滩 真山民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

33、独凄苦(悲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1分,“漂泊无依”和“孤独凄苦”1分)(2) 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5分)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答对两点即可,每一点2分,其中点明

34、手法1分,分析1分。整体表述恰当1分。)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傍晚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西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

35、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6分) 送柴侍御丹阳 王昌龄 送韦参军 严维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七言绝句(七绝 绝句)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送别诗_。(2分)(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感情色彩(2分):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

36、,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表现手法:(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像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乱后 (金)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荒宿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鸣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墟落:村落 (1)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5分) 采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叙述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正为衣食无着而发愁,催缴苛税的官吏却已接踵而至。客观的叙述中包含了诗

37、人对官吏不顾人民死活的黑暗现实的无限愤慨之情。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醉别江 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两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忆”友时的景象:潇湘之上,猿啼声声入友梦境,令友梦中亦愁绪不解。虚写猿声,深化惆怅别情。刘诗实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氛围。(4分)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

38、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西江月 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1) 古今词语云:“东坡 ”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39、) “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6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菊 (唐)郑谷 题菊花 (唐)黄巢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头近鬓毛。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露湿秋香满地岸,向来不羡瓦松高。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1) 郑谷的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的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生活环境、形态、香气(答对任一点给1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对比(反衬)(2分) (2) 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郑诗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华与利益,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1分);黄诗表达了作者对合理的“天道”的否定及渴望改变不合理现状的雄心。(1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