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3956570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绪论1.微生物发展史重要人物+贡献:(1)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微生物学先驱者(2)巴斯徳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曲颈瓶试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说,建立胚种学说。巴氏消毒法。(3)约瑟夫李斯特 发明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衣物和手术环境,可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4)R. Koch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 科赫法则:判定某种微生物引起特定疾病,必须同时满足: 相关性:这种微生物必须在所有患该种疾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但在健康生物中不存在 可分离培养:必须将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作纯种培养 可人工感染:当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健康寄主时,必须能够引起同样的疾病 可再分离:必须能够从接种感染的生物体内再次分离得

2、到这种微生物(5)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6)弗莱明青霉素之父(7)Watson、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发现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第一节 细菌1.原核生物三菌三体: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2.细菌 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m,长度约0.5-5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3.细菌形态: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3、。4.细胞壁 概念: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为细胞的生扎个、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1)革兰氏染色原理具体步骤注意事项:A.关键步骤:95%酒精,0.5min;甩干 B.涂片薄而均匀 C.菌种种龄放线菌(107)霉菌(106孢子)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节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

4、于一方的生活方式。是“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松散的相互关系。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者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捕食:又称猎食,一般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和相互关系。节3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推荐精选节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因N、P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

5、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水华:是指发生在淡水水体(池、河、江、湖)中的富营养化现象。特点:在温暖季节,当水体中的N、P比例达1520比1时,水中的蓝细菌和浮游藻类突然快速繁殖,从而使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的藻体和泡沫。赤潮:指发生在河口、港湾或浅海等咸水区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BOD:即生化氧化量,或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一般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COD:化学需氧量,时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常

6、用化学氧化剂:K2Cr2O7,KMnO4TOD:总需氧量,指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高温下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DO:溶解氧量,指溶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是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SS:悬浮物含量,指污水中不溶性固体态物质的含量。TOC:总有机碳含量,指水体内所含有机物中的全部有机碳的含量。沼气:又称生物气,是一种混合可燃气体,主要成分:甲烷、少量H2、N2、CO2 沼气发酵(甲烷形成)生化本质:产甲烷菌(产生菌)在厌氧条件下,利用H2还原CO2等氮源营养物以产生细胞物质、能量和代谢废物CH4的过程。章9 遗传与变异节1 传染传染:又称感染或侵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

7、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指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决定传染病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环境因素 病原体:病原体的数量、致病特性和侵入方式是决定传染结局中的最主要因素。 毒力(致病力)病原菌 侵入数量(例) 侵入门径毒力(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有侵袭力、毒素两方面。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有三种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推荐精选毒素:分为外毒素、内毒素。外毒素: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

8、,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特点: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外毒抗原)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无毒抗原)。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免疫动物),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抗毒抗体),作治疗用。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细胞死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释放。(外毒素

9、与内毒素比较见P287)侵入途径:呼吸道(结核杆菌)、消化道、皮肤伤口(破伤风杆菌)、泌尿生殖道、其他途径。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也可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节二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凡在生物生长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分为四部分: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细胞因素)、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体液因素)、炎症反应。 皮肤与粘膜:第一道防线表皮和屏障结构 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脑作用: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或某些药物从

10、血流入脑组织或脑脊液的非专有解剖构造。 多形核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 主要功能:吞噬和杀菌抗原提呈免疫调节抗癌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积极免疫反应。原因:可动员大量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血流的加速使血液中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部浓缩死亡的宿主细胞堆积可释放一部分抗菌物质炎症中心部位氧浓度的下降和乳酸浓度的提高,可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炎症部位体温的升高可降低某些病原体的繁殖速度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补体、干扰素、溶菌酶补体:协助和补充抗体作用的有酶活性蛋白。补体系统包括: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控分子、补体受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替换途径。作

11、用:趋化作用、免疫粘附作用、溶解或杀伤细胞、中和病毒。干扰素: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用于病毒病、癌症治疗。节3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主要功能是识别非自身和自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推荐精选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一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部位。有骨髓(形成各类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血细胞,B细胞成熟部位),胸腺(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法氏囊(鸟类特有)。外周免疫器官主要是脾脏、淋巴结。免疫细胞:泛指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包括各类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

12、胞、各种类型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细胞:仅指能特异的识别抗原,即能接受抗原的刺激,并随后并随后进行分化、增值和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以发挥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群细胞,指T细胞,B细胞。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小淋巴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包括细胞介导的细胞素作用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抗体的形成和炎症反应等。B细胞: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合成的免疫球蛋白(膜抗体)的淋巴细胞。比较图见书P303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因其细胞质中有嗜天青颗粒,且细胞较大故也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半抗原:凡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指位于抗原表面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由于抗原决定簇的存在,就是抗原能与相应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可激活淋巴细胞并引起免疫应答。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g有五类:IgG、IgA、IgM、IgD、IgE,结构见下表:推荐精选典型的Ig分子是由一长一短的两对多肽链对称排列而成的一个Y形分子。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特异性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