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师用书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63884317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1.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7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7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7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2017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师用书(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五单元 思维方法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3篇课文。本单元的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坐井观天凸显看问题要全面;寒号鸟凸显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有计划有安排:我要的是葫芦凸显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故事短小,形象鲜明,情节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坐井观天可以围绕课后题“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理解课文内容,在开展“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的讨论中明理;寒号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

2、只顾眼前,不想将来带来的不良后果,指导现实行为;我要的是葫芦可利用课后题,思考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得到的原因,促进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生活的一些基本道理,获得初步的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例如,寒号鸟一课,借助课后第二题,感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通过课后第二题句子的对比朗读,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感叹句或陈述句、反问句或陈述句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通过仿说练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

3、时教学要点课文坐井观天21认识3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4个字,会写21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读出不同句子的语气。3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4结合课后题,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寒号鸟2我要的是葫芦2口语交际商量1和别人商量事情,要用商量的语气,并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语文园地五识字加油站31能根据字义猜偏旁,进一步领悟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认识9个生字。2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能猜测词语意思。3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4了解汉字“左短右长”“右短左长”的阊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5背诵积累古诗江雪。6阅读刻舟求剑,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4、。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合计1012坐井观天教材解析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改写。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课文有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为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第二至七自然段运用了3轮对话来展现故事的内容。第

5、一轮对话交代了小鸟从哪里来,来干什么。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使得青蛙对于小鸟的说法产生了质疑。第二轮对话是青蛙和小鸟发生了争论。青蛙的一叹一问,小鸟的反驳,都鲜明并且情感强烈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第三轮对话中,青蛙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十分无奈,只好叫这只青蛙自己跳出井来看看天到底有多大。 文章的插图设计很巧妙,既写实,又写意。小鸟和青蛙一高一低,似乎在暗示我们它们分歧的原因:由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

6、青蛙的对话。 3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教学重点】读好小乌和青蛙的对话;体会故事的寓意。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9个生字,字音方面,“哪”是多音字,在课文里两种读音都出现过。教学时建议让学生对比朗读,发现规律:“哪”放在句末时读轻声。 从字形、字义看,“渴、喝”比较容易混淆。教学时可以形象地引导学生建立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口渴”是一种状态,需要水,因而偏旁是“氵”;“喝水”是一个动作,张嘴喝,要用口,因而偏旁是“口”。可以让学生借助顺口溜“口渴想要水,喝水要用嘴”区别这两个字。“答、话、哪、抬”的构字部件学生都很熟悉,建议联系偏旁

7、、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展开认读、理解。教学“际”字时,可通过查字典,选择“无边无际”中“际”的字义,还可拓展其他带有“际”字的词语,如“一望无际、漫无边际”。“错”字可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比如,“作业写错了”“有错要改正”。 本课识字教学要紧扣文本。如“沿、际”的学习,理解“井沿、无边无际”时要结合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又如,生词“弄错”共出现3次,学习时可关注小鸟和青蛙争论时的语气。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指导书写时,建议“观”字放在课题中先写,注意右边“见”字而不是“贝”字,学生通过书写理解课题中“观天”即为“看天

8、”。“渴、喝”可放在课文句子电进行对比,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里面先写“人”字,再写“竖折”。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字时,注意“瞄”是两笔完成的,要写得高而窄。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井 4画,上下结构。 观 6画,左右结构。沿 8画,左右结构。答 12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竹字头要写得紧凑,“合”的撇捺要舒展。渴 12画,左右结构。 喝 12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口”要写得小、偏上。话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舌,首笔撇收笔于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上。际 7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阝”的横撇弯钩要写得小, “示”第四笔是点。 二、课文学习 本课除了第一自然段,全

9、部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1朗读指导。 教学本课,可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发展思维。 (1)读正确、读流利。课文语句简短、口语化,比较容易达到读正确的要求。可以创设互学互促的情境,鼓励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流利、读得好,同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第一组对话要读好问句。其中“哪儿”是儿化音,也是问句的核心词,可以先单独练习,然后再放回到句子中,练习读出问句上扬的语调。 第二组对话情感很强烈。青蛙的一叹一问,小鸟的一叹,不同角色的情感通过小小的标点符号可见一斑。要指导学生读好带有感叹号和问号的句

10、子,为揭示寓意打好基础。“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朗读感叹句时,要强调“别”字的劝谏意味;朗读第二句时要强调“井口、那么远”等词语,语调上扬,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语气语调的不同。如,改成陈述句“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比较朗读中,明显地感受到原文的感叹句和反问句在语气表达上更为强烈,突出了井底之蛙的自以为是。 第三组对话中,人物的对话前增加了提示语“笑了”。提示语相同,却有着不同的心情。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青蛙笑了”和“小鸟笑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它们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让学生

11、体会到,青蛙对自己的看法非常自信,所以在朗读青蛙的话的时候,要适当重读“天天、一就、不会”等词语,表现出青蛙是在非常自信地强调自己的理由。小鸟说的话中,“你是弄错了”中的“是”要重读,表示强调,加强语气。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在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中逐步读好人物的对话。 2理解运用。 在学生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共有几组对话,大概说了什么内容(具体分析见“教材解析”),然后在分角色朗读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详见“朗读指导”)。 依据寓言的体裁特点,教学时要充分感受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和想法,在理解语言、了

12、解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寓意。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体会想法,感受寓意。 一是关注青蛙说的话:“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结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边读边想:青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学生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 二是关注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儿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猜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不听劝告、自以为正确是导致青蛙弄错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白故事的寓意。 (2)续编故事,各抒己见。 课文的结尾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亲

13、自来看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要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学生可以谈自己的独特看法,不必拘泥于寓意,不必统一说法。比如:跳出井口青蛙会遇到什么情况,遇到谁,有什么启示?在学生换角色代入的过程中,就会进一步揭示寓意。 (3)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寓言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问题和缺点放大,让人读后能受到触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尽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对寓意的领悟。如,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 3。课后练习。 第一题:建议结合课文学习,完成第一题。 第二题:教学时建议分

14、3步走。第一步,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找出3组对话,初步感知青蛙和小鸟争论的问题是什么;第二步,在学习理解第二组和第三组对话时,作好铺垫;第三步,在第二课时理解寓意时,回答该题。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词语“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学写“观、喝、渴”3个字。 2读懂、读好小鸟和青蛙的3组对话,并分角色朗读,初步感知寓意。 教学过程: 一、补写课题,引人新课 1教师出示课题坐井一天,让学生填空。 2学生观察“观”字,发现左右部件笔画穿插。教师补写课题。 小结:见字旁的“观”,就是看,观天就是看天。字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字义,识记生字

15、。 3教师介绍寓言特点。学生齐读课题。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往往藏着道理,也就是寓意。坐井观天会藏着什么道理呢?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教师讲故事,创设故事情境。(1)教师读第一自然段,走进故事。(2)结合插图,观察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随文认读“井沿”。描一描插图中的“井沿”。识记“沿”。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知道哪些“沿”。观察图画,同桌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相遇。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字形,正确使用生字:同时,学生在学习之初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这一环节重在创设情境,比如,同桌两人认领角色,以青蛙或小乌的身份走进故事。此外,串读时还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16、增强生字识记的准确性。 建议:一个站着,一个蹲着,手做圆圈状。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感知3组对话。 要求:课文读正确,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3师生合作,串读课文。 (1)教师读旁白,指名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识记生字“答”;比较生字“渴、喝”的部首区别;读准多音字“哪”的轻声。 (2)同桌认领角色,进入情境。三、分角色学习,读懂对话1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对比: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 (1)同桌读对话,体验小鸟的生活环境。 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想象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状况。(2)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中标点的停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青

17、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1)出示两幅图,学生选出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鸟眼中的天。 (2)读懂青蛙的观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 认读“弄错”,感受争论。 (3)读懂小鸟的观点。 结合构词规则,推测“无边无际”中“际”的意思;联系生活,运用词语。 想象拓展。小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我曾飞过_,飞过_,大得很哪!” (4)分角色朗读,读好对话。 指导朗读感叹句和反问句。 同桌讨论,加上提示语读。 青蛙(笑着、摇摇手、摇着头)说 小鸟(也笑着、大声、拍拍翅膀)说 根据提示语,加上神态、动作,同桌分角色朗读。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想一想:小鸟

18、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青蛙和小鸟的笑有何不同。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的争论。】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初步感知寓意。 四、运用生字,指导书写 1学以致用“渴、喝”。 出示第一组对话,隐去“渴、喝”两个字,让学生读一读,再在括号里填写这两个字。 2指导书写“渴、喝”。 (1)观察对比,书写“渴”和“喝”。教师范写,提示:右下部分是“人”加“竖折”。 (2)学生练写。 (3)反馈指导,再练写。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 小鸟 井里 井沿 井口那么大 无动无际13寒号鸟 教材解析 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19、根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撰写的南村辍耕录中的片段改写。故事蕴含的道理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不想将来的鼠目寸光的人,以侥幸心理对待生活,在灾难来临时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交代喜鹊和寒号鸟的住处。寒号鸟住在现成的石崖缝里,而喜鹊住在树上,它们住得很近,为后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第二至九自然段按照“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3个关键时间点,分3部分描述了寒号鸟和喜鹊对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第二至四自然段讲冬天快要到的情况,喜鹊趁天气晴朗忙着做窝,寒号鸟则是能玩则玩,能睡则睡,并且不听从喜鹊的劝告。第五至七自然段讲冬天到了的

20、情况,喜鹊有自己温暖的窝,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嘴里说着明天做窝,结果第二天还是不听劝,继续得过且过。第八至九自然段讲寒冬腊月的情况,“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崖缝根本抵御不了严寒,寒号鸟又哀号了,但觉悟得太晚,结果就被冻死了。这几部分故事性强,语言浅白,结构相似。尤其是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反映各自的性格和想法,读起来富有节奏,生动有趣。 课文有2幅插图。第一幅插图中喜鹊忙着衔树枝做窝,寒号鸟却躺在崖缝里睡懒觉。第二幅插图冰雪覆盖大地,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寒号鸟却再也没有出现,表现两者的不同结果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21、“号、当”,会写“面、阵”等8个字,会写“山脚、当作”等13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故事寓意。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从字音看,“号、当”是多音字,“号”在词语“寒号鸟”和“哀号”中出现,可以组块学习,进行读音的强化,也可和以前学过的第四声“口号、学号、号子”比较学习。“当”在本课中读第四声,学生易读成第一声,可提供字典义项,引导学生据词定音。也可通过词组对比读,增强语感,如“当作、恰当、适当”“当心、当然、应当、担当”。“衔、劝、趁”是前鼻音

22、,“缝、朗、将、狂”是后鼻音,可用分组归类呈现的方法,进行分辨认读,也可结合课文理解在具体语境中认读,如“缝”,可组成“石缝、缝隙、裂缝”等,加强字音巩固。 本文识字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字义等方法,进行组块识字。比如,“堵、缝、朗、衔、枯”出现在第一幅插图中,通过插图中的实物“一堵石崖、一道缝”来理解“堵”和“崖”的字义,通过“天气晴朗,喜鹊衔着枯草”这一画面来理解“衔”和“枯”的字义,并图文结合记住字形。 也可调动已有识字经验、联系生活识记、形近字比较等多种方式识字。如有“缝、朗、枯”等字,学生可结合已有形声字识记经验,自主学习。再如,“将、复、趁”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词语

23、或者句子,如“将来、将军”“寒假,我将要去北京玩”。“且”可以通过与熟悉的汉字比较来识记,如“且”和“姐”比较。“衔”是本课较难识记的一个生字,可以联系课文,理解喜鹊“衔枯草”就是嘴里咬了一根枯草。 2写字。 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6个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两部分不同的比例。“阵、枯、将、纷”左窄右宽,“朗”左右宽窄相当,“却”左宽右窄。教学时,可以把这几个字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用加辅助线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共同之处,再选一两个字范写,迁移练写其他生字。“面”是独体字,注意下面的方框要扁。“将、夜”是书写难点,引导仔细观察每个部件的大小,摆好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阵”容易把“车”写成“东”

24、,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辨清楚再写。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面 9画,独体字。第一笔横稍短,第二笔短撇从竖中线起笔。第四笔横折中的横段在横中线上方,比第一笔横宽。阵 6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车”第二笔的折点在田字格中心的左侧,横段在横中线上。朗 10画,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注意左边不是“良”,最后一笔是点。枯 9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木”横在横中线土,捺改点。右部“古”首笔横在田字格中心起笔。却 7画,左右结构。左高右低,左走右小;右部“旷的一竖是悬针竖,略长。将 9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右边两部分要写得紧凑,“寸”的横在横中线下侧,较长,点在竖中线上。纷 7画,左右结构。左

25、窄右宽,右上“八”撇要收,捺要展。夜 8画,上下结构。上部较窄,下部较宽;右下不能写成“夂”。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与理解运用。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再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和理解内容,体会喜鹊劝告寒号鸟时着急的语气以及寒号鸟两次不听劝告得过且过的心理,从而明白故事里蕴含的道理,明白导致喜鹊和寒号鸟不同结果的原因。 (1)了解课文顺序。 初读课文后,可以按照“冬天快要到了”“冬天到了”“寒冬腊月”三个不同的时间,初步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然后分时间板块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把握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2)抓住不同表现,比较不同的生活态度。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

26、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乌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这两句话形象地描写了喜鹊和寒号鸟在冬天来临前的表现,在比较中感悟它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一早”,写出了喜鹊出去劳作的时间很早;“东寻西找”,说明找到适合做窝的材料并不容易,可以让学生联想和想象,喜鹊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如何寻找的,体会做窝的不易;“衔回来”,结合字义的理解,感悟衔回做窝材料的艰辛,再次体会做窝的不易;“忙着”,写出喜鹊抓紧时间做窝,毫不懈怠。寒号鸟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个“却”字,写出了和喜鹊完全相反的行为,“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进一步说明它天性懒惰、得过且过。 (3)抓住对话,感悟其不同的个性。

27、本课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如下: 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寒号乌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哆唆,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喜鹊第一次劝寒号鸟,指出“该于什么”,第二次劝寒号鸟,不仅指出该干什么,还说明了为什么要这么干。在行动上,由“说”变成“来到崖缝前劝”,可谓苦口婆心。朗读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喜鹊思考:会怎么去劝说寒号鸟?心情又是怎样的?也可通过在“说”“劝”前面加上提示语的方式来体悟,再指导学生

28、把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 寒号鸟的语言,除了抓住“躺、伸伸懒腰”等明显描写出濑惰”的词语外,还可引导学生围绕“傻、得过且过”等词语进行讨论。喜鹊真的“傻”吗?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寒号鸟“得过且过”,后果是什么?有真切体悟后,再有感情地朗读。 在此基础上,通过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等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4)抓住环境和寒号鸟的语言,体会得过且过带来的后果。 寒号鸟第一次不听劝告,才是冬天刚到,在呼呼的寒风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哆啰啰”,并发誓“明天就做窝”;第二次不听劝告,已是寒冬腊月,“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它“重复着哀号”,再次发誓“明天就做窝”,可是再也没有机

29、会了,它“在夜里冻死了”。 这两段话,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当时的寒冷情景,体悟“得过且过”带来的必然后果。北风“狂吼”,南方的学生较少见到,可以借助视频理解;“得过且过”,可以联系上下文先说说寒号鸟“得过且过”的行为,再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比如,有的学生,做作业拖拖拉拉,非要第二天老师催要才补做;再如,有的学生家里长时间不整理,乱七八糟的,最后想找的东西也找不到了。 2课后练习。 本文课后有3道练习题。 第一题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后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需和文本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促进理解。避免课文朗读机械模仿,孤立生硬地讨论问题。 第二题是

30、练习带“得”字的短语,“得”字前面是形容词,“得”字后面是补语,补充说明形容的程度,可以直接描述,也可以用比喻句来说。和低年级的学生,不必说术语,可以结合生活和自己的经验来说。教学时可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补充“热得_”,这里可以用上生活中的情景图片,比如,“冻得直流鼻涕”“快得像一阵风”。 第三题是选做题。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不要拔高难度,“说一说”即可,切勿提升到“写下来”的层面。 教学资源 寒号鸟 寒号鸟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学名叫“复齿鼯鼠”。白天呆在巢内,黄昏或夜间外出活动,可由高处向低处滑翔。因其生性怕寒冷,日夜不停号叫,而俗称“寒号鸟”。 教学设计举例

3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7个生字;会写“面、朗、阵、枯”4个字。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哀号”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寒号鸟,出示寒号鸟资料。2. 把“寒号鸟”读正确,强调“号”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读第二声,引导学生用组词的方式巩固读音,如“号叫、号哭”。【通过讲故事,了解“寒号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图文结合,初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寒号鸟的住处是在崖缝里,喜鹊住在大杨树上。)【通过

32、看插图对照课文明白两种小动物的“窝”是怎样的,在对比中对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有初步感知。】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图文结合识字,出示“一堵石崖”和“一道缝”。 看图理解“一堵石崖”和“一道缝”。识记“堵”和“缝”。 3. 观察插图中喜鹊在干什么。(喜鹊衔着一些枯草,忙着做窝。)识记“衔、枯”。 4从图上看出这对邻居的家有什么不同?(寒号鸟的住处是崖缝,不是树枝搭建的,不够保暖;喜鹊的窝里有很多保暖的材料)5. 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寒号鸟和喜鹊的第一印象。【这一环节采用看图观物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堵、缝、衔、枯”,增强生字识记的准确性。】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创设问题:寒号鸟为什

33、么在严寒的夜晚哀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两次哀号: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嗉,不停地叫着:“哆哆哆,哆哆哆,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哆哆,哆哆哆,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3. 请学生朗读,理解寒号鸟为什么会哀号呢?(因为天气太冷了,而它又没有窝,崖缝里冷得像冰窖,所以冻得哀号。) 4. 理解“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得”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冷得像冰窖热得像蒸笼快得冻得直打哆嗦热得直冒汗快得 出示课后颢。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6创设问题:天气真的很冷,崖缝里冷得像冰窖,都把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那天气是一下子变冷的吗?(天气是慢慢

34、变冷的。)再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和季节变化有关的句子。 7了解文章的顺序。 (1)指名读读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一一出示。 (3)板书概括3句季节变化的句子:“冬天快到了”“冬天到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4)根据3个句子复述课文。 四、书写指导,练习写字 学写汉字“面、朗、阵、枯”,重点指导“朗、阵”。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寒号鸟和喜鹊的图片,回顾这两种小动物的形象,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过渡:寒号鸟这样哀号,邻居喜鹊看不下去了,所以“劝告”它赶紧做窝。 2理解“劝”。(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 二、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1创

35、设问题:喜鹊是怎么劝告寒号鸟的呢?寒号鸟听了劝告说了些什么呢?用横线画一画它们的对话。 2出示两次对话。 3指导学生理解喜鹊的话。(喜鹊关心劝告,语气诚恳。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现在不做窝的危害,语气加重。) 小结:从喜鹊说的话,看出喜鹊目光长远,勤劳踏实。 4指导学生理解寒号鸟的话。(寒号鸟糊涂懒惰,脾气暴躁,不听劝告。) 5理解“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过去,过一天是一天。) 6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同桌间分角色练习。 7分角色朗读。 8结合朗读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揭示寓意。 三、拓展想象 1故事续编。寒号鸟终于冻死在严寒的夜晚。第二天喜鹊呼唤它想象当时是怎样的情形,把故事继续说下去。

36、2故事新编。寒号鸟怎么做就不会死?编一个让寒号鸟没有被冻死的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个民间故事,我们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那样得过且过,而要像喜鹊,看得远,做得早,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懒惰散漫就什么也得不到。14我要的是葫芦 教材解析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4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 文章开篇描

37、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人的喜悦之情。透过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可爱的小葫芦呼之欲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第二至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自言自语和对蚜虫的不屑,说明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他只期盼小葫芦能长得比南瓜还要大。邻居的催促与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着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 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种葫芦人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使他的期盼落了空。 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

38、确。如,“长满了绿叶”中,“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有“吊”的意思。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一个“挂”字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中的“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种葫芦人只要葫芦的特点。 课文中有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一个是感叹句,一个是反问句,表达着强烈的情感,透过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人的内心。 课文的2幅插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图一,描绘了葫芦长势良好,种葫芦人的欣喜之态;图二,描绘了葫芦叶子飘落,小葫芦掉落,种葫芦人的惊讶之态。 教学目标

39、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ll个生字,在字音方面,“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在朗读中正音。“葫芦”以词语的形式识记,“芦”在词语中念轻声。 在字形方面,ll个生字都是合体字,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从结构看

40、,“葫、芦、藤、赛、感”是上下结梅;“蚜、盯、怪、慢”是左右结构。其中识“葫、芦、感、蚜、盯”这5个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赛”可以通过和熟字“寒”比较来记忆字形,“赛过”是“比过”的意思。 从字义看,可通过同偏旁归类识字来理解意思。“葫、芦、藤”都是草字头,它们跟植物有关。“怪、慢”都是竖心旁,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本课多个生字适合随文识字的方法。如,“藤”字形复杂,建议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等,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而在这里指葫芦

41、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对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查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地看,比“看”更进一步。 本课一些生字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词语举例: 藤:葫芦藤、丝瓜藤 谢:谢谢、感谢芦:葫芦、芦花 盯:盯住、盯人赛:比赛、赛跑 感:感动、感情怪:奇怪、古怪 慢:减慢、快慢 2写字。 指导书写时,可以提示学生将8个生字先进行归类,左右结构的字有6个。其中“棵、盯、治、怪”等字是左窄右宽的,教学中可以将这4个生字组成一组教学,提高书写效率。“邻”左右基本等宽,左边“令”的捺

42、变点。“谢”是本课书写的难点,需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板书示范三部分的高低宽窄,再让学生书写。“言”是独体字,最上面的横要写得长而平正。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棵 12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果”字的撇捺要舒展。谢 12画,左右结构。中间“身”居中,较瘦长,下面的撇上端不出头;“寸”的横笔写在横中线上。左中右大致等宽。想 13画,上下结构。上长下短,“木”的末笔捺改点;“心”要略扁,第二笔是卧钩。盯 7画,左右结桶。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丁”旁横拉长些,竖钩收笔靠近竖中线。言 7画,独体字。 呈倒梯形结构,第二笔横要写得长,下面两横要写得短,三横之间等距。邻

43、 7画,左右结构。左右等宽,“令”的第二笔捺改点,“阝”的第一笔横撇弯钩一笔写成,写得大一些。治 8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低右高;第四笔撇折的折点在田字格的中心左侧。怪 8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上部“又”撇捺舒展开,右下部 “土”最后一横不宜超出撇捺的宽度。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再圈一圈一连串动词“种了、长满了、开出了、挂了”等,读的时候要强调动词和“细长、雪白、小”等修饰性词语,读出喜爱的语气。 (2)读好课文中带语气词的句子,在朗读中体会其不同作用。出示句子: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44、!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即每句话后面都有感叹词。“啊”,表示赞叹、赞美,像“多么可爱”可以读出重音,表达出种葫芦人对刚长出来的小葫芦是非常喜爱、满意的,朗读中表达对小葫芦的赞美之情。“快长啊,快长啊”在语调上,可以渐次上扬。“呢”,表示确定,表现出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长势充满期待。“吧”,劝告,当读到“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时,可以读得急切些,表现出邻居对他诚恳的劝告。教师不要分析太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鼓励学生读好句子的语气。 (3)在分角色朗读中,抓住提示语“自言自语、奇怪”等

45、,在理解提示语意思的基础上,再读好语言。如“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声音可以小一些。其他提示语不是很明显的语句,要体会说话人当时的心情。如邻居看见叶子上有虫,心里非常焦急,所以才会劝种葫芦的人“快治一治吧”,邻居的话语就要读得急切。 (4)引导学生读出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不同的语气来,从而感受不同句式表达的情感强烈程度是不同的。比如,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个句子连用两个问句,第二个句子是反问句,要读出反问旬的强烈语气,表现出种葫芦人的自信、惊诧、对邻居的话感到不可理解。接着用一个肯定句,表明自己只要葫芦,其他都不在眼中,都不会关心。朗读时,

46、问句语调上扬,一句强过一句,第三句要一字一词地强调,尤其是“葫芦”二字可以重读。 (5)品读文中重点词语是学生习得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比如,第一自然段中“每天、几次”这些词语充分说明这个人眼里和心里都只装着葫芦,其他的一点都不关注。 再如,细细品读第四自然段,不难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蚜虫更多了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简洁的语言,却层层递进。可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在对比朗读中,学生会发现葫芦不是一下子同时落下的。首先是蚜虫变多后,叶子被虫蛀且变黄了,然后无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变黄了,最后葫芦才是

47、一个一个落下的。边朗读边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体会这个人的难过、后悔的心情,朗读时可以把节奏放慢,声音放轻些。 2理解运用。 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1)读懂故事。 伴随着朗读指导,可以通过恰当的导引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读懂故事。比如“小葫芦开始的长势怎么样?从哪里能够看出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面对邻居的劝告,种葫芦人是怎么想的?结果怎样?”这一层次的教学要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完成。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2幅插图,结合文中关键词句,进行对比阅读。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表情、叶子的颜色、生长状况、葫芦所在的位置等,提取2幅插图中葫芦的生长状况、人物的心理、表情等相关信息,从而理解故事内

48、容。 (2)读懂寓意。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后题进行交流: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 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可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弄清蚜虫、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种葫芦的人不懂得联系起来看问题,做事情,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葫芦都落了的结果。这是本则寓言的主要寓意。二是可以从是否善于听从劝告的角度思考。因为种葫芦的人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导致最终没有得到葫芦。 还可以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寓意:如观察插图,说一说,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怎么样呢?(后悔、恍然大悟。)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围绕这

49、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第二题,通过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初步感知感叹旬、反问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强烈程度。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教师和学生合作的形式,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说一说。比如: 下几滴毛毛雨怕什么! 下雨天还要开运动会?下几滴毛毛雨不用怕。 下雨天不要开运动会。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种葫芦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会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呢?可以说给老师、同学或者家长听一听。 2. 续编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又会发生一个什么新的故事呢?鼓励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大胆编故事、讲故事: 教学资料 1

50、葫芦。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两端一般呈圆球形,嫩时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 2蚜虫。 昆虫的一种,又称蜜虫、腻虫。身体卵圆形。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植株死亡。 3葫芦变黄掉落的原因。 叶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正是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主要物质来源和全部能量来源。如果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靠刺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为食,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植物营养不良:随着叶子的皱缩、卷曲甚至枯萎,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受到了影响,

51、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减少,小葫芦就可能由于缺乏营养而变黄掉落? 教学设计举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4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观赏葫芦,引入新课 1出示葫芦图片或实物:板书“葫芦”,念好轻声。 2了解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葫芦文化。 (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 3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猜故事名字。 4教师补充板书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通过初步了解葫芦,感

52、受人们对葫芦的喜爱。】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动笔圈圈本课生字,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3教师和学生合作串读课文,相机正音,反馈评价。 随文识字:“藤”是后鼻音,借助插图,了解藤的特点,由“葫芦藤”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南瓜藤等帮助识记汉字。“哇、蚜、盯、慢”都是左形右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中随文识记三、图文对照,梳理因果 1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至三句。 (1)学习课文第一句: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 (2)结合观察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

53、芦花、小葫芦。 (3)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 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呢? 动笔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 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了小葫芦。) (4)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借助以下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出示词语: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探究葫芦所代表的意思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等短语,积累语言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写得

54、清楚、具体的方法。】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四至五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语: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自由读,同桌交流。 (3)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 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4)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

55、、小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小葫芦逐步变化、逐步掉落的过程。】四、书写指导,练习写字学写汉字“棵、盯、治、怪”。(1)学生看范字,归纳“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2)教师提醒“棵、怪”中的穿插笔画位置。(3)学生书写、组词。(4)反馈交流。五、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种了 葫芦 长满了 绿叶 开出了 小花 挂了 小葫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11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 1创设

56、情境,玩葫芦游戏。 (1)填上合适的词语。 葫芦藤( )的葫芦藤(细长、美丽、绿色) 葫芦花( )的葫芦花(雪白、美丽、可爱) 小葫芦( )的小葫芦(可爱、绿色) 蚜 虫( )的蚜虫(害人、可恨) (2)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2复习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课后题: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学生字,让学生机械识记生字是很吃力的。这个环节既可以穿插在读词语和说短语的过程中,还可以拓展到具体语境中去,这样既能理解,又帮助学生运用。】二、着眼“葫芦”,探究联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思考: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怎么想? 指导朗读

57、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感叹句可以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2)请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思考:“盯”能不能换成“看”?体会种葫芦人眼里只有小葫芦: (3)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 (4)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待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语:邻居看到了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时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 (2)指导重音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从中体会邻居急切的态度。 (3)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奇怪?他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那个人说的话。 (4)朗读一组句子:叶子上的

58、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5)出示课后第二题,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相同之处:这两组句子,上下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一组第一句是感叹句,第二组第一句是反问句;每组中上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下一句更强烈些: 三、比较变化,发现寓意 1两幅插图做比较,进行发现学习。 (1)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是绿绿的,一是叶子是枯黄的,有的叶子有小孔。 (3)葫芦所在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在发现不同点的过程,帮助梳理蚜虫、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教师随机板书:蚜虫-叶子-小葫芦:) 2总结寓意。 3拓展续写练习。 【读图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可以图文结合地研读,从而更加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点明三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之间的穿插。评价反馈。 2出示:“言”和“邻”,提醒“言”第一个长横与中间两个短横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