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旅游景点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3869137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九江旅游景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江旅游景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江旅游景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九江旅游景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江旅游景点(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九江旅游景点 九江:如林胜迹 如画山水九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九江,集名山(庐山)、名江(长江)、名湖(鄱阳湖)于一体,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130多年前,这里就是对外通商口岸,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江沿岸开放城市。长江是中国最大、最长的东西向水上大通道,京九铁路是我国最长、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南北向陆上运输大通道,两条大动脉在九江市区交汇,九江成为承东启西、引南接北的金十字交汇点。九江市城南的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川奇秀 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九江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美壮观的山水胜景。

2、在纵横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230多个景点景观,呈现出一幅千崖竞秀、万壑争流、梵宇巍峨、胜迹如林的山水画卷,形成了一个以庐山为“龙头”,包括“六区”(牯岭、山南、沙河、永修、浔阳、共青)、“两点”(石钟山、龙宫洞)、“一线”(鄱阳湖水上旅游线)的大型旅游区。 九江自然景观之所以称奇,是由于这些景观、景点经大自然在漫长岁月里的精雕细刻,独具神韵,巧夺天工。游客到九江,可看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万里长江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鄱阳湖;可以看到被宋代诗人苏轼赞叹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峻岭奇峰,被唐代诗人李白形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九天奇瀑和清代诗

3、人张维屏为之陶醉的“白如雪、软如绵、光如银、阔如海”的神奇云海;可以看到毛泽东吟咏过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险峰奇洞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察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还可以看到被国际鸟类学家惊叹为“中国发现了一个大金矿”的鄱阳湖候鸟奇观。 九江的自然景观有一大特色,就是四季常新,常年可接待游客。以庐山为例,晚春的庐山,“山寺桃花始盛开”,可招徕惜春、觅春的游客,品尝延年益寿的云雾春茶。盛夏,“江城八月苦炎晖,潇洒山间夹纩时”,气候清凉的庐山,是避暑消夏,疗养休养的圣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庐山的秋天,万山红遍,丛林尽染,金菊飘香栗子熟,霜叶红似二月花。隆冬的庐山,千

4、崖冰玉里,泉声半天闻。银装素裹,分外娇娆。人文胜景 江环湖绕的九江,早在古代就是高僧名士和文人墨客慕名登临的旅游佳境。魏晋南北朝时,高僧慧永、慧远、名道士陆修静等曾先后来到九江,寻觅净土,筑舍修行。从东晋至清末到九江和庐山为官、访友、游览、隐居的著名文人雅士多至五百余人。由此,九江人文景观胜迹如林。文学方面,九江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土家园;又是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的故里。宋代我国四大书院的白鹿洞书院就在九江。这所有纲领、有校规、有秩序的高等学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靖节之土,有用之才,流风余绪,泽及明清。 九江的山川,曾留下过众多骚人墨客的足迹。明嘉靖九江府志称:九江“自陶(渊明)

5、、谢(灵运)以来,儒风绵绵,相续不绝;高人闲士,蝉联不绝”。他们当中,多是执领风骚的名儒。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诗坛巨擘、文章巨公,如江淹、谢灵运、李白、李渤、白居易、苏轼、苏辙、王安石、陆游、朱熹、杨万里、唐寅、王守仁、紫霞真人、魏禧、潘耒、康有为等,都曾为九江和庐山的天然美景而倾倒,在这里放歌山水,记叙游踪,敷陈掌故,抒发情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题记、墨迹、轶闻、佳话,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千余年来,在九江这块土地上,不仅涌现了众多的文人学士,还培育了许多有才干的军事家和科学家。东晋时,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浔阳人。与他同时代的周

6、访、周楚、周抚一家两代,为保卫晋室屡建功勋。北宋将领王韶(德安人),南宋将领余?d(修水人),曾率部与吐蕃部落和蒙古军作战有功,分别官至枢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九江曾是兵家逐鹿的战场。从西汉初年刘邦派车骑大将军灌婴追击九江王英布,到东汉末年东吴水军都督周瑜在鄱阳湖上操练水师;从东晋咸和年间陶侃、温峤、庾亮起兵平乱,解建康之围,到南宋绍兴年间岳飞率部五次戍守江州;从元代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进行争夺天下的麈战,到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林启荣在湖口重创清军水师千百年来,驰骋江州大地的金戈铁马,留下了许多古战场的遗迹。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柴桑口卧龙吊孝”等故

7、事,都与九江有联系。至于朱元璋大战鄱湖十八载的遗迹,则遍布于匡山蠡水之间。 在长达百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九江涌现了众多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其中佼佼者有,维新志士陈宝箴一门四杰,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画家、史学家。武宁人李烈钧,湖口起兵,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是辛亥革命元老。庐山第一奇观三叠泉自古以来三叠泉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素有“匡庐瀑布,首推三叠”,“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然而这条“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的神奇瀑布,却被长期隐藏在荒山深壑中而不为人知。隐居在它上源屏风叠的李白,讲学在它下流白鹿洞的朱熹都没有目睹过它们的风采。直

8、到南宋绍熙辛亥年(公元1191年)才被人意外地发现。涧水由五老峰崖口流出,苍崖峭壁豁开如门,分三级跌下,故名“三叠泉”亦称“三级泉”。三叠泉简介 三叠泉瀑布落差155米。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簸箕背上一倾而下,像一面水晶帘子,砸在苍崖上,浪荡花翻滚,烟雾腾腾,白浪飞溢,溅起百万颗珍珠,远看似雨雪交加,近看似大雾茫茫。二叠差曲,高约50米,“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三叠最长最阔,洪流倾出,满满荡荡,巨响訇磕,如玉龙走潭,直入潭中,飞瀑跌落处激起了滚滚波涛,浪花四溅。散漫的蒙蒙薄雾,在阳光照射下,化作缤纷的彩虹。潭旁山色空蒙,犹如笼上了轻纱一般,忽明忽暗,云影憧憧,好一幅诗 意

9、盎然的水墨画。三叠泉的壮丽,曾引起朱熹的向往。请人将“三叠新 泉”,绘成一图,挂在堂上时时欣赏,以弥补他“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的愿望。仰望三叠泉 站在三叠泉下,仰望飞瀑,就好像青苍苍的天破了一个口子,水从那口子里直落下来,矫捷似野马,跌岩奔腾,带起散珠细雾,直冲下来,水流湍急,转眼飞逝。阳光照耀潭中,潭水迂回旋卷,犹如碧玉连环,十分壮观。三叠泉轰轰隆隆奔腾的飞瀑,像一群男低音在唱着低沉浑厚的曲子,又像一部由三个独立的乐 章,经统一的艺术形象,按一定的顺序,有机组成的”交响乐”。这部“交响乐”抒情、明朗、和谐、流 畅,充满了高尚的美感和激情。 但每当少雨季节,三叠泉则有另一番情趣,这时的三叠

10、泉,水帘如丝,风如轻烟,轻盈柔美,那挂在苍岩壁上的匹练,宛如一个窈窕少女,紧贴着崖壁缓缓下落下,柔绵清丽的肌体流淌着青春的风韵,凝视良久,这少女似乎幻化成一幅浮雕,时时发出轻微的吟唱,如一首如诉。气势磅礴的三叠泉,其景色随着季节和雨水多寡的变化而变化,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千秋。 对于三叠泉,历代诗人为之讴歌赞美,元代诗画家赵孟浠 水帘泉诗云:飞天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诗赞三叠泉 诗中对三叠泉的月夜作了诗情画意的描述。宋代诗人白玉蟾却描写了它的磅礴气势,他在三叠泉诗中有“九层峭壁铲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等佳句,另一宋代诗人刘过在三叠泉诗中,

11、出色地描绘了它的美:初疑霜奔涌天谷,翻若云奔下崖宿。散为飞风颷轻烟,垂似银丝贯珠玉。随风变态难尽名,观者洞骇心与目.。 三叠泉传说三叠泉旁有观瀑亭,建在峭崖上,同瀑布遥遥相望,从观瀑亭可俯瞰瀑布和峡谷全景。庐山瀑布群庐山瀑布群是有历史的,历代诸多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最有名的自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题庐山瀑布,已成千古绝唱。 庐山的瀑布群最著名的应数三叠泉,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旧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三叠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缓慢流淌一段后,再过五老峰背,经过山川石阶,折成三叠,故得名三叠泉瀑布。 站在三叠泉瀑布前的观景石台上举目望去,但

12、见全长近百米的白练由北崖口悬注于大盘石之上,又飞泻到第二级大盘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喷洒到第三级大盘石上。白练悬挂于空中,三叠分明,正如古人所云:“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而在水流飞溅中,远隔十几米仍觉湿意扑面。 除三叠泉瀑布外,庐山瀑布群还有开生瀑、石门涧、玉帘泉、黄龙潭和乌龙潭瀑布等。庐山瀑布群便是以不同的风貌向世人展示她的万般风情。周边景点:庐山除了瀑布群,还有许多可观赏的景点,包括仙人洞、含鄱口、庐山会议会址、大小天池、锦绣谷等。铜岭矿冶遗址铜岭矿冶遗址位于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铜岭村地带。地理座标为北纬3945,东径11535,距长江7公里,离湖北大冶铜绿山铜

13、矿遗址约40公里。铜岭遗址是继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以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论证了我国开采矿铜的历史距今有三千余年,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它不仅解决了中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造原料来源的问题,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冶金史及文明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该遗址于1998年春发现,遗址分采矿区、冶炼区两部分,其中采矿区约1平方公里,冶炼区约2平方公里。自1998年以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瑞昌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考古发掘,采矿区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冶炼区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

14、所获考古资料表明,遗址中埋藏的遗迹、遗物十分丰富。 采矿区内揭露出竖井107口,巷道20条,露采坑7处,工棚5处,选矿场1处。出土有石、木、竹、铜、陶、瓷质生产工具和生产用具约300余件。主要有石斧、木铲、木锨、木瓢、木槌、木辘轳、木斗、木桶、木扁担、木锄、木斧、竹筐、竹盘、竹篮、竹签、铜斧、铜锛、铜凿、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纺轮、原始青瓷杯、青瓷碗等。 冶炼区揭露炼炉2座,储水井18口。出土了大量的铜炼渣和陶帛生活用具,主要有鬲、鼎、豆、罐、杯等。从出土陶器分析,时代为东周时期。 铜岭遗址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一处最早采铜冶铜遗址。依据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该遗址开采的最早年代为商代中

15、期,距今约3300年,历经西周、春秋以至战国早期。遗迹中出土的陶鬲、陶罐与郑州二里岗上层、蒿城台西遗址早期居住址所出的商代陶器风格相近。该遗址采矿区既保存有坑采区,又保存有露采区,尤其是露采区遗迹的揭露在国内同类遗存中是罕见的。遗址内揭露出的西周时期采用流水分节冲洗选矿大溜槽更是珍贵之物。遗址中出土的商代木辘轳,形制别致,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带式机械实物。出土的西周木锄、木斧亦为中国境内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实物。 2000年5月,我市邀请国家及省市专家对铜岭古矿冶遗址进行了综合考察,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具体方案。本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准备将铜岭矿冶遗址建成集考古、科研、旅游于一体的

16、大型展示园。整个展示园分遗址保护区、宣传展览区、生态资源区、商业饮食区,力争三年初步建成。为了尽快开发铜岭矿冶遗址,国家文物局准备将该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能仁寺 在九江市庾亮南路,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深红色的山门围墙上,书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唵啮”八个大字。这就是九江三大丛林之首,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庙能仁寺。 能仁寺旧名承天院。据载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唐大历年间重建。北宋庆历间,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禅师来院主持。他一面鸠工庀材,扩建殿宇,一面开堂示讲,传灯阐教,一时众如云集,承天院亦声名藉甚。元至正十二年(1352)因战火而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又建,

17、弘治二年(1489)改为今名。清咸丰间又毁。现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 能仁寺建筑依坡就势,纵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双阳桥、大雄宝殿、铁佛殿、藏经楼等建筑,寺内殿宇栉比,佛像庄严。犹为引人入胜的是富有神奇特色的“能仁八景”。这八景是:大胜塔、石船、雨穿石、双阳桥、诲尔泉、铁佛、冰山、雪洞。 大胜塔,明洪武十二年(1379)建。清咸丰三年(1853)被拆毁三层,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备巡道景福倡修。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六面楼阁式,通高42.26米。塔门朝西,从第二层起,每层六面均有门,三实三虚。塔内有砖砌梯阶,如此可盘旋而上。此种塔梯结构在我国众多的古塔中,仅为一例。登塔眺望

18、,浔城风光尽收眼底,匡庐雄姿历历在目。 石船,槽状。长一丈五、宽尺余,侧面有铭记,凿于北宋庆历六年。相传宋元祜间,寺僧梦见一面目奇古的铁佛托梦于他,将乘石船浮江至浔阳。次日寺僧至江边迎接,果有铁佛乘石船泊岸,遂找人搬入寺内 供奉。铁佛渡江便成为能仁寺一个有趣的佛教故事。现飞来石船放在天王殿东侧的水池中,船上坐一赤膊跣足,面貌奇古的铁佛。 铁佛,生铁铸就。十年浩劫中被毁,现置于石船中的铁佛,是用水泥雕塑而成。 双阳桥,位于新旧天王殿之间,为一座三孔拱桥。它跨于人工开凿的放生池上,造型平稳简雅。池周围有石栏。桥将池分为东西两半。相传每当夕阳西沉,立于池东可观赏到池中有双日倒影,故名。 雨穿石,呈长

19、方形,长、宽二尺余,高三尺。正面雕有云头花饰,底部有铭文,为北宋庆历三年所凿。上面一漏斗形洞穴,传因久置檐下为雨水滴成,故名。这种雨滴石穿的奇物,是鼓励人们锲而不舍的一面镜子。 诲尔泉,为一水井,坐落在大雄宝殿后。口径约一尺,深三尺。水质清凉甘冽 ,被僧徒视为仙水。相传寺中长老常于此讲经说法,僧众饮“仙水”听教诲。 冰山、雪洞原为两座小山。传说一座能喷冻雨,一座能冒雪花。1931年法国传教士强占寺院东边土地建修道院时被破坏。寺僧搬来两块残石,沿用原来名称,置于铁佛殿院内。 近年来,能仁寺为了弘扬祖国的佛教文化,组织了一个佛教乐团,能演奏整套殿堂唱念、诜偈、古典佛曲及南北部分佛曲,能做中型音乐佛

20、事。几年来,该乐团到许多大城市和名山古刹演奏,深受佛教僧众和广大群众的欢迎。石钟山石钟山坐落在湖口县双钟镇,雄峙于长江之滨,鄱阳湖口,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形如半岛,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 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 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 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 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 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 近睹江湖清浊。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

21、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 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 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 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 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 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v。全山分上下两部分,面南临湖的是上石钟山,靠北濒江的是下石钟山。两山总面积有十万平方米,海拔67.7米。山虽不高,但悬崖峻拔,突兀峥嵘,插湖锁江,气势不凡。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激战,如朱元璋与陈友谅之战,太平天国军曾在此重创曾国藩水师,李烈钧领导的二次革命在此高举义旗,百万雄师渡大江在江阴至湖口突破国民政府的长江防线。古往

22、今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非经大治铸不借梵宫鸣”。石钟山,分为上石钟山和下石钟山。上石钟南踞,下石钟北盘。其形宛如一对硕大的风铃,扣置在鄱阳湖的出口处,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如同半岛,双峰独立,突兀峥嵘,扼湖锁江,气势不凡,山虽然不高,海拔61。7米,。“双钟”总面积也仅为9万平方米,但“绝壁有岩皆起阁,归僧无路只乘舟”,“凌空险峭千重出,插地玲珑百态生”的独特风光,使它名声远振,传颂千古。 “石钟涛出鲸鱼鸣”,石钟山那发自天籁的“钟声”,长年累月,淙淙铮铮,水石皆鸣。时而清新,时而悠远,时而激越,时而苍闵,空空成韵味,这“钟声”和涛声所构成的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图景,音乐家也难以模拟,诗人墨客也

23、无法描述,因此,终使这神曲般的主体图景成千古奥秘,吸引着历代有识有志之士前来探寻。 早在水经一书中,就有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的记载。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定名,以声定名者,其论也不一,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微风豉浪,水石相捕,响若洪钟”;唐江州刺史李渤,在“山上忽遇双石”,“扣而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抑止响腾”,因石质而发声;宋元丰七年(1084年),大文学家苏轼送长子苏迈到江西德兴县赴任,途经湖口,登临石钟山,他对上述两说十分怀疑,决定亲自去考察。于是在一个月明之夜,他带着儿子苏迈乘坐一叶小舟,出没在绝壁深潭之间,进行认真的实地勘察。他

24、终于发现绝壁下,“多穴罅”,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有“镗鞯”之声,他自认为他已解开这千年之谜,找到了石钟山“钟声”的真正原因,故作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立论过于因陋,但他哪里知道,却潜隐着荒谬的悲哀。明代罗洪先和清代彭雪琴二人,评述他是“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故而结果不确。罗、彭二人先后步其后尘,绕过石钟山转了数次,仔细探寻,发现苏轼当时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 ”,而罗、彭二人则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综,才找到“钟声”的真正原因。“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至此,石钟山的天籁之声,这支“神曲”终于找到“源头”。但不管怎么样说,每次“把酒

25、问青天”,都是对科学殿堂的叩击,都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辨之光,是值得称道的。 “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都赞颂了石钟山的色奇。石钟山处在湖江分界处,它的两侧,一侧是鄱湖,其水色深绿一侧是长江,其水色深黄。而山体本身苍翠夹在这一绿黄的中间,形成“诸色并陈,各领风流”的气势。再加上山体上的建筑体,呈现给人们一个色彩斑谰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在月夜,这里色彩变化另有一番情趣。每逢风轻月江的夜晚,微风摧起轻浅的濑波涡洲,月光和山上的灯光投射到水面上,弯弯曲曲,幽幽丽丽,闪闪烁烁,随着水面“漂流”,随着波纹抖颤,像是一幅幅缓缓流动的风景画,征兆着丹青高手的无限灵想与幻

26、感,给人以极度大的慰籍。 沿着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级小道,迂回曲折,穿亭过榭,登上山顶,沿途可见苏轼夜泊处、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清咸丰皇帝批谕兴建的照忠祠,清军水晌将领彭玉雇人为其母超度的“报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何处的浣香别墅和梅花厅,还有园林建筑古雅奇特,颁缜密,依山就势,点缀于山腰山顶,形成多层次园林美景,这些风格各异的景点之间,明暗相映,高低不同,藏露结合,虚实相间,使人往往在山穷路尽之时,又另辟蹊径,别有洞天,令人回味无穷。 山上石刻玲琅小巧玲珑满目,虽经世世代代风霜侵蚀,战乱破坏,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仍有近200幅,唐魏征的“清翁方纲”;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记怀天

27、地”等都是石质翰墨中的珍品, 在山顶的“江天一览亭”,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清浊分明,水分两色。远眺匡庐云遮雾障,夜游双钟月涌江流。石钟山是古代从长江进出南昌必经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骚人墨客题咏甚多。明代诗人王英形容石钟山的形胜是“五老云中出,九江天际来。惊涛撼岩石,万壑鼓风雷”。 石钟山是儒家的圣地,又是兵家的要塞。被称为”江湖锁钥”的石钟山,自三国至新中国成立 ,均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大破敌军80万;元未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出没于此山之间;清代曾国藩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湖口麈战十载,先后都以石钟山为营垒,进取攻守;民国初李烈钧“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其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上,石钟山屡受战火硝烟洗礼,虽然留下了创伤,但也流传许多可颂扬的英雄事迹。 大自然造就了石钟山形的奇特,声的奥妙,色的绚丽,在天地间增添了一块潇潇洒洒令人销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钟声”,让人惊奇,这“钟声”的境界,在于一个“空”字。这“空”声是来自洪荒时代的声音,悠远峻冷,天地震惊。这声音带着铁质,带着峻冷,经过历史的打磨,竟变成一部活的历史,让品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