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丰子恺《竹影》

上传人:liu****han 文档编号:63830097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解读丰子恺《竹影》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读丰子恺《竹影》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读丰子恺《竹影》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解读丰子恺《竹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丰子恺《竹影》(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给孩子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解读丰子恺竹影文章的题目为竹影,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题目。它会让我们联想到月光、庭院、夏夜习习的风,以及在竹影中度过的美好的时光。那么,这篇文章是否是写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呢? 粗读课文我们知道又是又不完全是。说是,因为文章中的确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影子;说不是,准确地说应该不全是,因为作者把笔墨重点集中在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的精心教育引导的。作者如何在他的散文中渗透这一想法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设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太阳虽已下山,虽已吃过晚饭,虽然屋子的窗子全都打开了,但闷热得屋子里依然呆不住人。可想文中的作者该是

2、怎样烦躁不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童年的作者依旧能在窗际寻找到了一种美。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作者从窗口弥漫幽暗的光中获得一丝清凉的慰藉的希望天逐渐的黑了,凉爽应该离作者越来越近了吧。于是,童年的作者和弟弟赶忙一起搬着竹椅,到屋后的院子里乘凉。院中的作者依然没有放弃寻找美的机会。他把眼睛盯在西天的天际间,守候着夜幕的降临。此时的作者,以一个儿童特有的细腻眼光认真的观察这一变化过程。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作者巧妙的将夜幕的降临和油灯燃尽的过程结合起来,让人仿佛看到那天色一点点地变黑,光线一点点变弱,那光一

3、跳一跳的做着最后的挣扎,但无可挽回的被黑暗吞噬的过程。这些都让作者看得入迷。正当作者为西天感到惋惜的时候,另一种美,却悄然的遛进作者的眼中。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己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一种美的结束,便是另一种美的开始,在儿童的眼中美是永远不会缺少的。那在作者眼中,月色下的庭院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作者注意到此时的院落和刚才的区别,光景由暖色变成寒色,竹影也逐渐的随着月光的明亮,而慢慢变得清晰起来。正当作者比较着两种不同的美带来的感受的时候,一个黑影闯入了作者的视线,作者将这个黑影比作立起来的青蛙,而且是跳将过来,我们可以推断来人也看到自己的影子

4、像只青蛙,于是便学着青蛙的样子一蹦一蹦的,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应该是一个顽皮活泼的少年所为,事实的确是这样,来人是作者弟弟的同学华明。不是说因为作者有天赋,他的眼能处处发现美,欣赏美。只要是孩子,他的眼随时都在寻找美的事物,表达愉悦的心情。华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华明进来的头一句话“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惬意是满意;称心舒服的意思。说明了在华明的眼中,作者和弟弟对月色的欣赏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为何不坐在椅子上欣赏,更加舒服呢?不待作者和弟弟回答,华明早已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引起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发出萧萧的声音来。这是很普通的一种现象,但却吸引三个人的注意,大

5、家注意到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竹叶将月亮分割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这种现象如果被诗人发现,不知会诞生多少脍炙人口的佳句。这种现象如果被画家发现不知会勾画出一幅怎样艺术佳品。这种现象如果被音乐家发现,不知会从指间流动出多少优美的旋律。实在可惜的是,上帝将这种恩赐赏给了三个孩子,虽然他们此时不能用诗句赞颂这一意境。不会用画笔画出这一美景,不能用乐器奏演出这一佳境来。但不能说他们以后没有写出、画出、演凑出的能力。今天对于美、对于艺术的积累,为以后的儿童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个小伙伴在一起做什么呢?作者的弟弟向大家谈到在月亮光底

6、下的奇怪的现象,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会冒出烟气。这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是不是这样子的呢?于是大家来到水门汀蹲下来仔细观察,果然看到这一现象。大家对这一现象原因做了许多推测,但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虽没有统一的认识,但他们却能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怪的现象,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变的,这是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华明放弃了研究月下人的影子冒烟,却发现自己的影子很好玩,于是摸出一只半寸长的铅笔在水门汀描起自己的影子来,画好后,站起来一看,果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也被逗乐了。寻找快乐,寻找美,是孩子的天性。正当大家感到乏味,不知道接下来该玩什么的时候,他们却同时发现

7、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且同时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一个“同时”表现出在作者他们三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无时无刻都在寻找美的感受。华明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玩的机会,于是拿起笔来去描。作者和他的弟弟也手里痒痒的,不久大家都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不但描,还加以评论:“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看样子,在他们的心中积攒了这么多墨竹美的典范,今天一下子将他们的积累都抖了出来。这仍然说明,孩子不缺乏美,孩子随时都在积攒美的艺术,而这些艺术美是通过孩子的活动积累和展示出来的。面对孩子的与生俱来的

8、财富,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引导呢,使他们的这种天赋不至于泯灭。作者父亲的行为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正当大家玩得起劲,谈得痛快的时候,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作者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 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作者的父亲显然对大家把水门汀弄脏,没有生气,而是慢慢地说,如果生气的话,应该是厉声质问,明明可以很早的制止,但作者的父亲反背着手用艺术欣赏的眼光看待作者们描竹,不但欣赏,还对提出这个方法的人进行赞扬,且自己也参加到描竹叶当中来。不但描绘竹叶,还给大家讲有关墨竹的知识。父亲说:“这是管夫人的。”是承接前面作者们议论

9、所看到的竹影和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画中的竹子外形相似的对话。当大家打消了父亲会责怪大家把水门汀弄脏的顾虑的时候,对作者父亲态度是感激的,是敬重的,父亲所提出的管夫人,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作者的父亲讲到管夫人是画竹的高手,讲到管夫人的丈夫赵子昂是画马的高手,于是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画竹是不是比画马容易呢?在作者们看来应该是这样的,接下来作者的父亲对画竹和画马做了一个分析,作者的父亲指出大家依样画葫芦的方法画竹子,只是好玩,只是追求形似,终究缺少画意,这里的画意应是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应是后文提到竹要画出一种美,竹要画出一种神。为了突出这一标准,看似绘画简单的竹叶,也是有讲究的,竹叶

10、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是要斟酌再三的。虽是画竹也不是照直竹一样画,它要经过选择和布局,在纸上布局的巧妙,就是佳品。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作者的父亲怕大家不理解,又提出了一个当时日常生活中画竹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竹而用墨来画竹呢?可以推想,这个问题一定会引起作者们的兴趣,是呀,墨竹司空见惯,可用绿颜色画竹子相当少见。父亲用西洋画和中国画作比较,强调中国画不像西洋画那样强调像还是不像,而是强调凡画一物闭上眼回想起来得有一种神气,这种神气也就是今天我们理解振奋的精神吧。父亲接着说,西

11、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因为追求一种精神,更像一种符号,既然是符号,用墨就够了。而中国人选择用墨来画,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墨也是一种很好的颜料,它是红色、黄色、蓝色等量的时候才构成了墨色,也就是说,墨色不是单一色,而是红黄蓝三色的统一,而红、黄、蓝三种颜色构成了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所以它们被称为三原色。可见墨色在古人的眼里是何等的高贵之色,所以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父亲继续说,为了突出中国画的这种贵在于神气的审美标准,中国人往往打破常规,作者的父亲举了“朱竹”的例子,朱竹是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

12、,一种活的神气。即美和精神的高度统一。父亲由管夫人、赵子昂,说到画竹与画马,由画马和画竹做比较,认为画竹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由中国画和西洋画作比较,再到“朱竹”父亲都在说一个问题,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不是形似,而是贵在画出一种美,贵在画出一种精神。看似唠唠叨叨,却在完成一个目的,那就是引导孩子们如何欣赏艺术、欣赏美。可见,作者的父亲一方面对绘画颇有研究,另一方面,还对教育孩子,保护和引导孩子的对美的欣赏也很有研究。试想,如果正儿八经的把以上的知识当作一堂课来上的话,又会有多少人喜欢听,记得住呢。作者的父亲高明就高明在此,知道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以什么方式给孩子们讲,这既引导保护了孩子的天性,又让孩

13、子学到了很多知识。两全其美。父亲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月亮渐渐升高,地上的竹影与瞄着的木炭线开始分离,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比作脱了版的印刷。看样子已经是很晚了。华明这才起身告辞。临走还依依不舍的说“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从华明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华明以对今晚的墨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和作者父亲的巧妙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这种兴趣得到持久保持和发展的话,那么世界上就会多一个画家或美学家。不仅华明有此感受,作者也有同感。当作者送完华明回来,看到中堂挂着的吴昌硕的墨竹,便仔细欣赏了起来。用作

14、者的话说,似乎更有意味,这意味是什么呢?作者接着写到,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父亲引导教育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后来作者长大后成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和父亲的教育引导不无关系。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竹影这篇文章,文章一开始零零碎碎地叙述,看似杂乱无章,如文章开始写到即便天气闷热到那种程度,作者也能给从窗际间寻找到一种美,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这给作者带来慰藉;在院子乘凉的时候,作者欣赏西天夜幕降临时的美景,欣赏月光下的庭院的景色,华明顽皮的出现,三人欣赏竹叶分割月亮的

15、美,他们在一起研究月夜底下头上冒烟,画竹影等等,其实都在重复这一句同样的话,孩子的眼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现美,欣赏美,积攒着美。这些都反映出孩子有一双发现快乐、发现美的眼睛。但文章没有到此戛然而止,因为作者知道,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引导的。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引导,就会成为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所以,作者不惜大量的笔墨,把父亲引导作者们如何欣赏墨竹写得绘声绘色,且环环相扣。首先,作者的父亲并没有孩子们弄脏水门汀而去斥责他们,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的,并且能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同画墨竹,拉近了孩子们和父亲的距离,这样,孩子们对父亲就会有一种亲切感。中国有句

16、教育格言,“亲其师信其道”,所以父亲的话就易于孩子们接受。于是父亲便从管夫人、赵子昂谈起, 谈到画竹并不比画马容易,谈到了中西方绘画在什么上的差异,强调中国画贵在美和神气(振奋的精神),为了突出这种审美标准,在画法上,在布局上是很讲究的,为了突出这一审美标准,画竹往往不用绿颜料,而是用墨来画,为了突出这一审美标准,画家往往会打破常规,朱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的父亲传神的讲解,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文章结尾,孩子们的意犹未尽,华明的依依不舍,和作者送完华明回来后再欣赏挂在中堂吴昌硕的墨竹的感受,都说明了作者的父亲引导教育的成功。这篇文章作者借在月下看竹影、绘竹影、谈竹影 ,在告诉人们

17、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精心的教育引导的。文章对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也不无裨益,他提出对孩子的教育要因势利导,不能粗暴的干预,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居高临下,要以平等精神面对,要认真的观察、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这样您的教育才会被孩子认可,你的教育才会有作用。 “审美人生教育”的缩影重读丰子恺的竹影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时间:2008-2-10 丰子恺说:“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1涵养学生的“审美心灵”,使其以“审美心灵”观照世态百相、处理衣食住行,营造“审美的生活”。这种“审美心

18、灵”与“审美生活”内外和谐的教育,可称之为“审美人生教育”。 竹影正是丰子恺“审美人生教育”思想的一个“缩影”,折射着其发展的三个层次:审美人生的“根基”审美人生的“养护”审美人生的“完形”。 一、童心审美人生的“根基” 丰子恺认为:“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2“犹之一块洋钱,在我看了立刻想起这是有效用的一块钱,是谁所有的,与我有何关系等事;而在他看了,只见一块浑圆闪白浮雕,何等美丽!”3 竹影写三个孩子在朦胧的月光下,猜问题、描人影、绘竹影,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童趣,正是这种审美童心的呈现。 “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

19、月光朦胧,清秀俊逸的竹影,斑斑驳驳、摇曳生姿。富于审美的童心,很快捕捉到了这一奇观。孩子们的眼睛,尚未为世务浸染,纯净如晨露,在那里,日月星辰、草木砂石,无不折射着美的光彩。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心灵,是艺术家的“根基”,也是其日后“审美人生”的根基。 二、艺术教育审美人生的“养护” 虽然儿童天生具有审美的心灵,但“小孩子长大起来,涉世渐深,现实渐渐暴露,儿时所见的美丽的世界”,就会“渐渐破产”。 4 要养护他们审美的心灵,就须施以美的滋润。 所以,对孩子们绘画的引导,“父亲”始终是超越其“形”,浸润以“美”。 他教育孩子:“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

20、布置在纸上”这“最好看的姿态”,便是竹影所呈现的“美”。“父亲”引导孩子们走出“依样画葫芦”的游戏,像画家一样用心去感受、欣赏竹影的美姿,进而表达这种美。这是站在更高的台阶上,擦洗孩子们审美的眼睛,涵养他们审美的心灵。 孩子们问:“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父亲”回答:“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这里的“神气”也是指美,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更加突出“形似”与“神韵之美”的差别。用“墨”画竹,可以超越“绿”在“形似”上的干扰,更好地表现竹的“神韵”。“父亲”始终将谈话核心集中于“美”上,引导孩子走出“形”的束缚。 超越绘画的技术层面,无

21、丝毫匠气之尘埃,循循以“美感”诱人,以滋润审美的心田,培养芬芳的胸怀,这正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精髓。 三、心物交融审美人生的“完形” 以“审美”养护心灵,使我们感到世界处处美丽,生活时时润泽, “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的情味。”5这种审美心灵与审美生活的交融,便是审美人生的最终“完形”。 文中的“父亲”,便是“审美人生”的典范。 看到三个孩子画“竹影”,父亲并没有因弄脏自家水门汀而生气,却以一种“欣赏”的态度融入其中:“谁想出来的?这画法这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父亲”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情不自禁地参与进孩子们的

22、绘画游戏中,随他们遨游审美想像的“童话王国”。丰子恺曾借八指头陀的一首诗表达他的这种深情:“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6 “父亲”的生活原型“丰子恺”本人,(参阅丰子恺少年美术故事可知)更是拥有“审美的人生”。 他在闲居中谈到,曾以绘画的“构图法”来布置书房:“主人的座位为全局的主眼,须居全幅中最重要的地位。”7其他物品“犹之画中的附属物、背景,均须有护卫主物,显衬主物的作用。这样妥帖之后,人在里面,精神自然安定,集中,而快适。”8在闲居中,他还将一年四季比作音乐,将春天比作门德尔松、夏天比作贝多芬、秋日比作肖邦和舒曼、冬

23、天比作舒伯特。以这种姿态进入生活,所视莫非“绘画”,所闻莫非“音乐”,这是心灵之美与生活之美的天人合一,是美的不朽。 司马长风评价丰子恺的散文说:“清如无云的蓝天,朴如无涯的大地,如春华秋实,夏绿冬雪。”9我觉得这也是丰子恺“审美人生”的写照,因为他“将生活与散文浑融一片,散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散文。”10 参考文献: 1丰子恺教师日记(1937年11月26日 星期六),丰陈宝等编丰子恺文集(第7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34丰子恺关于儿童教育,丰陈宝等编丰子恺文集(第2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5 丰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读教

24、育艺术论,丰陈宝等编丰子恺文集(第2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 丰子恺谈自己的画,孙冰编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版。 78 丰子恺闲居,闲居,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版。 9 10司马长风丰子恺的不朽篇章,中国新文学史(下卷),香港九龙昭明出版社,1980年4月版。 以课文竹影为例谈文本的解读视角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里面有一篇对省一等奖的课进行点评的文章,言辞犀利,不留情面地指出这堂课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没有掌握好。前几周,在越秀区也有一堂竹影的公开课,因为王荣生教授的点评,所以教研员们评得十分小心。那究竟我们的课该教什么,我们该如何解读

25、我们所面对的文本呢?下面我就竹影这一篇课文提出我对于文本解读视角的理解。 王荣生教授所批评的那堂课主要内容如下:(1)整体感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一二段,说说表达了孩子对光的什么感情;(2)在月光下孩子们做了哪些有趣的事;(3)作品中的孩子在猜人影头上的烟气,我们也来猜猜那是怎么一回事;(4)比较爸爸和孩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分角色朗读;(5)区别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6)写诗或文“游戏中的艺术”。 一课堂内容看似丰富、紧凑,却有着无可逃避的缺陷。 (一)忽略文体特点。整堂课没有一个集中的教学内容,对散文的解读,老师没有带领学生抓住散文的特点,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散文题材简短,行文活泼自由,又浓

26、郁的抒情性阅读散文最根本的目标是理清文脉,理解全文的主题,体味情感,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而本文又是文学类文体,应重在探索文本意义的生成和构成。可就整堂课的内容来看,教师几乎没有涉及课文中的语言赏析,散乱的设计也没能让学生理出本堂课的“神”来。 (二)偏离作者的写作初衷和本意。竹影的作者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雍容恬静的风格,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对于绘画,从丰子恺艺术随笔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很认同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珍视孩子们的想象力兴趣和天性。他是

27、很多孩子的父亲,对孩子们呵护有加,不把大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总以孩子为榜样,塑造一个父亲的良好形象。这篇文章讲到了父亲在和我们玩游戏的过程中,教会了我们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引发了我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在欢乐的气氛力提高了对艺术的关注和喜爱。可在这堂课中,教师完全回避作者的写作初衷和本意,将重点放在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上。 (三)混淆了语文和其他科目的界限。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分析文章用词、造句独特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递一种怎样的情绪,表明一种怎样的心志。这堂课教师让学生探索人影头上的烟气、花大量时间区分中国画

28、和西洋画,这完全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模糊了和其他学科的界限。 二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呢? 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先后形成三种解读理论,即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这是一种回顾式的解读理论,意在追踪作者创作的本意,依次作为文本的终极意义,并作为解读是否正确的标准。以文本为中心,这是一种泛形式主义的理论,它宣称形式就是一切,不研究作者,排斥读者的参与,专注于语言所表达的形式技巧,使文本解读由主体向尊重客体转移。最后一种,把解读过程视为读者参与的运动过程,它认为每一个文本其意义都有潜在的存在和可能的存在,只有读者参与才有意义,充分肯定了读者的地位。依

29、托这三种不同的解读视角,并加以整合,这样我们就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解读的对象。 (一)尊重作者的写作本意。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即强调解读要遵循作者原本的思路,把作者的思路以追踪原意。竹影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地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该文看似简单,似乎只是叙写了一群天真孩童的艺术萌发,但一次小的游戏,一次简单的对话,一次父亲的引导,审美的情趣早已深埋其中。丰子恺为我们呈现出一种超功利状态的美,引导我们享受恬淡的生活氛围和美的情趣,这与作者深谙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

30、文中所塑造的父亲形象也寄托了作者对于艺术的看法。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又如解读鲁迅的风筝,如果了解他们在家族的兴衰荣辱中共同进退、相濡以沫,就会拥有浓浓的亲情;理解三兄弟不同的成长历程,就不难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像铅块一样沉重”的愧疚和对兄弟忘怀这一细节的介怀。记得在上湖心亭看雪时,学生就“强饮”二字的理解产生分歧,有的学生坚持认为应理解为痛快,有的学生认为是勉强,因为后面有强饮三大白而别,可见作者喝得并不痛快。可有的

31、同学又提出来了,明明初更出行,看得出作者饶有兴味,为何又不同痛快了呢?有同学又认为作者生活在明清交接之际,作者内心有难以磨灭的前朝印记,看景是为了释怀。确实作者在陶庵梦忆里曾写道“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对人生的失意我们能有所感受。所以作者以赏雪来抒怀,梦一般的雪景也静静渗透作者的失落情怀,勉强喝下三大杯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在和学生的讨论及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正是循着作者的人生轨迹来步步深入的,这样的解读方式让文章日益明晰。 (二)尊重历史,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疯癫神态让人忍俊不禁,但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好玩好笑这一程度上,就根本无法达到理解文本的深度。范进

32、的疯掉让人讥笑,但更准确的应是笑中带泪,因为那个日渐走向黑暗的科举制度,因为读书声耗尽一生却只落得疯癫下场的不济命运。还有那个站着穿着破旧长衫的读书人孔乙己,他排出大洋的姿势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他这一动作会让不了解背景的同学发笑,觉得他穷酸、死要面子,可一旦领会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人们的冷漠,就不难理解作者描写这一动作下的尊严、愁苦的心结了。尊重历史,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会让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更为客观,不会将个人的情感和喜好强加于作品。 (三)不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上出语文味。语文课因为其厚重的文化韵味而独立于其他的学科,学语文语文味是必不可少的。语文不是急功近利的学科,在慢慢的渗透和玩味里,我

33、们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但现在有些课堂模式化、功利化,使语文课堂不再有语文味。如千篇一律地解构文章,将文章细细划分,这种做法使课文无味、学生无趣。还有的课堂设计成了竞赛,学生在游戏和比拼,将注意力转移到竞赛本身,缺失对语文味的感受。 (四)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体验。读竹影,每一个人都会读出他的童年,他的快乐,每一个人都会联想到他童年时所经历过的难忘一夜,学生更能感受到这一点,还未教授,就已经有了十分不错的感情储备,那么为什么不顺着他们的思路,珍视他们的感受,谈谈他们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对文中景物和氛围的解读呢?同时,教师又有什么感触呢?分享两代人童年的印记,生发出更多可贵的资源,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吗?所以说,读者的参与,会读出不一样的竹影,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课文,会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便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一堂公开课,引发我们对文本解读的深入讨论,越深入越觉得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越深入越觉得评级一堂好课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对教材的解读程度。深入研究教材是提升自我能力,提高课堂质量的不二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