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教学建议

上传人:jw****77 文档编号:63783494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数与代数”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数与代数”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数与代数”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数与代数”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与代数”教学建议(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数与代数”教学建议 与传统的小学数学相比,“数与代数”这一部分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变是:“把数学看作是大量概念的记忆与技能的掌握”转变到“认为数学是一种数感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数学素养的提高,不是学习一些孤立的概念与技能。针对此,特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课堂教学建议:一、了解各学段目标、各册知识分布,使教学“适度”我们知道,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一个突出特点是:逐步渗透、螺旋上升,因此,作为教者,了解各个学段教学目标,以及各册知识点的分布,从而使每节课的教学“恰到好处”是至关重要的。二、明确不同知识板块内容处理上的个性特色 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与其他

2、三个知识领域相比,涉及面最广、知识点最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板块: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以及探索规律,另外解决问题的教学是融入其中的。因此,下面我们将从6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一)数的认识理解意义 培养数感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主要分为认识整数、认识分数、认识小数、认识百分数和认识负数五大块。1、数的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理解数的意义包括:数的含义。如: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探索各种数之间的联系,会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能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进行估计,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计数技能。如:能认、读、写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

3、顺序和位置;认识数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识别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如: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大小。数学交流。如: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数学活动。如: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小于100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100中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针对此,具体建议如下:(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熟悉

4、的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案例1:“0的认识”(人教版一上)(出示0的卡通形象)“0”自我介绍说:“小朋友,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过我呢?”(让学生尽情地说。)“0”接着说:“那么你们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对0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0。提示课题:0的认识。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教师讲述:“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四只小兔约好了到野外去采蘑菇,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采了多少个蘑菇。”(出示图)让学生思考每只小兔采的蘑菇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学生介绍时,教师对应写出3,2

5、,1,0。教师在写0时,注意动作慢一点,让学生看清楚0是怎么写的。同时强调说明,“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与1,2,3一样也是一个数。(2)理解数的意义要与数的读写和计算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正确理解数的意义是读好数、写好数的基础,可使学生在读数、写数时事半功倍。案例2:在认识整百数时,可让学生经历以下过程:亲身经历数数的过程,真正感受100有多少。可以让学生数小棒、小方块或其他各种不同物体,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亲身经历数数的过程,比起看课件演示或听老师口头描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经历100个一到1个一百的过程,建立计数单位的概念。亲自动手把100根(或10小捆)小棒再捆成1大捆,经

6、历100个一到1个一百的过程,建立以“百”做计数单位的概念。经历1个一百到几个一百的过程。把各自的一百放到一起,就是几个一百,通过合作得到几百。由于有前面数数的经历,容易使学生明白:几个一百是几百,几百就是几百个1。借助计数器上的算珠与实物的对比,体会一个算珠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表示1个(1根小棒)、10个(10根小棒或1小捆小棒)、100个(100根小棒或10小捆小棒、1大捆小棒),实现以一当十、当一百的飞跃。实物、算珠与写数、读数对比。如真正含有300根小棒的3大捆小棒,与计数器百位上的3个算珠,和写法300对照起来,最终完成对几百的认识。分析: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

7、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初步渗透位值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数的读写的目的。其次,熟练的读数、写数,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例如:在认识整万数时,教材介绍了我国的计数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给出各个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让学生联系数的意义,通过类比,推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的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与具有数学知识的多少、与理解数学知识的程度有关,但绝不是

8、正比例关系。数感更多地表现为应用数与运算的态度与意识,突出表现为主动、自觉地应用。小学生的数感与是否得到培养紧密相关,而这种培养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案例3:数豆子教学片断 课前,老师准备了一袋红豆,每组分一小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数豆子。板书:数豆子。没等老师说明要求学生就已经数了起来。师:既然小朋友们对数豆子这样感兴趣,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数豆子,想怎么数就怎么数,想数多少就数多少。5分钟过去了。老师:怎们数的?数了多少粒?生:一粒一粒的数的,数了50粒;两粒两粒数的,数了100粒;五粒五粒数的,数了一大堆老师表扬小朋友后,捏了一小撮豆子放在了投影仪上师:现在不数了,我们大家估一估这里有多少豆子

9、,看谁估计得最接近实际数量。学生把手举得很高。生:约7粒;约10粒;约13粒;估计的数目都没有超过15粒。师:我们现在一粒一粒的数, 共32粒。师:下面我们进行估豆子比赛。每人轮流捏一小撮都放到文具盒的盖子里,让同组其他同学估一估,再数一数,谁估计的数目与实际数目最接近就获胜。小朋友们估得很认真,数的很细致,获胜的小朋友兴奋得叫起来。分析:第一次学生估计豆子的数目时,估计的数与实际的数相差很远。经过练习,学生在数与物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估数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充分的说明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是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二)数的运算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

10、习数学需要掌握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教版实验教材在编排计算内容时,最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进行计算教学,而是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题的编排都是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大都提示并展示出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有的提出用估算、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有的展示出因题而异灵活不同的算法,怎样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呢,我们认为,计算内容的最后落脚点仍定位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上。案例1:两位数减两位数(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教学时,教师出示例题后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展开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在此基

11、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退位减法,你认为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已经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不够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退后还要再减去减数十位上的数。”因而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分析:虽然,整节课,教师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如下问题:1、建立四则运算概念首先,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意义。案例1:“加法”的教学(人教版一上)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折纸游戏”:折了1只红色的纸鸟,2只蓝色的纸鸟。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叙说:红色纸鸟的只数可以用“1”表示,蓝色纸

12、鸟可以用“2”表示,一共折的纸鸟只数可以用“3”表示;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纸鸟,可以把“1”和“2”合并起来,在数学上把这种运算叫做“加法”,写成“12=3”;然后让学生联系情境说一说“1”“2”“3”和“”各表示什么含义;最后再通过小朋友把两只手里的气球合并以及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等活动,逐步形成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分析: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积累基础之上,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动态表象,从而获得关于加法运算意义的准确理解。其次,应淡化概念形式,注重数学本质。案例2:“乘法”的教学(人教版二上)教材通过情境图,首先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几个几”:摆三角形用的小棒总数是6个

13、3;摆小伞用的小棒总数为:4个5,再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连加进行计算:3+3+3+3+3+3=18 5+5+5+5=20 接着通过操作学具和观察所摆的图形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几”:3个10可以写成101010=30等。然后通过计算摆三角形的小棒总数:3+3+3+3+3+3=18,讲述“6个3相加,可以写成63=18或36=18”。同时结合教学乘号、因数、积等名称和乘法算式的读法。分析: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强调“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每份数”“份数”“被乘数”“乘数”等过分形式化的概念以及所谓被乘数和乘数不能颠倒位置的人为障碍设置,强化了乘法的本质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14、学生认识乘法的过程,成为了快乐的学习体验过程,成了理解数学本质的过程。2、重视口算教学在教学中具体落实“重视口算”的目标,应注意如下两点:(1)在数形结合中理解口算原理。数的运算,其实质是对现实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进行运算,可以说小学阶段的每个算式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在让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时,除了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还要逐步过渡为数学的语言符号。案例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人教版一下)首先出示课本主题图:红花10盆,黄花20盆,紫花30盆。然后让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学生列出算式10+20。接着通过摆小棒,引发学生思考:1加2等于3,1020=30。

15、然后又通过计数器演示: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也就是30。最后让学生叙说自己的思考和计算过程。分析:这样的教学,由具体实物(小棒)的操作过渡到半形象半抽象的计数器(算珠)演示,再通过学生在头脑中的表象运演,使学生逐步理解口算的算理(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科学合理训练,强化基本口算。在小学阶段的口算内容中,两个一位数相加与其思维相对应的减法和表内乘法与其相对应的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基本口算,俗称“四张九九表”,这“四表”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务必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为此,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

16、解算理、掌握算法,还要注重口算训练的科学合理。要提供训练材料,选择训练时机,注意训练方法,考虑训练周期,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说来,一要注意加强课堂练习,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口算内容;二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难点反复练习,不能平均用力;三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口算的积极性,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建议教师每天对学生进行3-5分钟的口算练习。3、加强估算意识随着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计算并不要求进行精确的计算,一个人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远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中,与估算相关的内容很多,如估计商的近似值、试商、估计小数乘法的结果、用估算进行验

17、算等等。要体现标准中“加强估算”的要求,可以着力于以下两方面:(1)培养数感是打好估算的基础。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良好的数感又是学生进行估算的必要基础。除了在数的认识时要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数的运算过程中更应结合具体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2)掌握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有研究表明,小学生最常使用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简约、转换和补偿。所谓“简约”,是学生在估算时先把数简化成比较简单的形式。例如估算“495310”,把495看作500,把310看作300,这样估算时即想比较简单的形式“500300”即可。所谓“转换”

18、,是学生在估算时把一种问题转换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例如估算加法问题“602597589”,把加法问题转换为乘法问题:“600乘3是1800,所以答案差不多是1800左右。”而所谓“补偿”,则是学生在进行简约或转换时,进行一些调整,以补偿前面运算中的不足,使估算比较准确。例如“602597589”这一问题,学生在转换时可能会进一步想:“答案大约是1800,而且会稍小于1800,因为我在将每一个数都简化成600时,用加的部分比用减的更多一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对此,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及时估算检查的习惯,每做完一道题目,可

19、以先估计一下数值,然后与实际计算所得的答案比较,及时觉察出错误并加以更正。4、体现算法多样化标准在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要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应注重以下三方面:(1)找准算法多样化的前提。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实施算法多样化也是有前提的,各种不同算法要建立在思维等价的基础上,否则多样化就会导致泛化。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

20、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2)把握算法优化的标准。过去我们仅仅用成人认为惟一合理的方法作为基本算法教给学生。现在我们认为的基本算法是什么呢?其实,基本算法并不是惟一算法,基本算法应该是指同一思维层次上的方法群。以此为基础,这里提出判定基本算法的三个维度:一是从心理学维度看,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二是从教育学维度看,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三是从学科维度看,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值的方法。理想的基本算法是三位一体的,在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科维度要求会逐渐增强。5、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

21、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运算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如下的思维过程: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中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是进行了简

22、算的题目一定要进行检验,可以采用用原运算顺序再算一次的方法,以确保计算的正确率为主要的目标。另外,在计算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简算。一定要学生养成先判断后运用定律来进行简便计算的习惯。每一种的简便计算一定是要有相应的运算定律作为依据的。并且虽然改变了计算的方法,但是并不影响该题的最后结果。让学生对于简便计算有个正确的认识。那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学生更多的简便计算的错误。(三)常见的量重视体验 体会意义 小学阶段常见的量很多,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应把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来体会“量”的意义作为重点,具体建议如下: 1、注重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的有机结合“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的操作性比较强,而教材的

23、编排中也安排了很多活动,如毫米的认识中的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课桌,千米的认识中要求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秒的认识中要求学生通过踢毽子、画画、走楼梯、写字等活动体验1分钟的长短等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体验和经验,从而建立相应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创造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案例1:克与千克(二年级下)在学生感受“克”时,教师进行了如下的设计:首先出示一个二分硬币,让学生掂一掂并估一估这个硬币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当学生估计出大约是1克时,教师及时出示天平,实际来称一称,从而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再次掂一掂二分硬币,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究竟有多重。然后,教师又

24、组织了一个竞猜活动:出示了几种物品(感冒胶囊、直尺、图钉、乒乓球、小刀)让学生根据刚才对1克的感受掂一掂、猜一猜,哪种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分析:学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对于1克的感知变得直接、真实,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量的实际意义都可以通过操作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所以,教师在着手教学以前,必须要认真思考:哪些内容必要而且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哪些内容只能让学生借助推理和想象进行间接体验?如在质量单位中,1克与1千克的实际含义可以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但1吨有多重就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案例2:一位教师

25、执教这一课时,只准备了3袋25千克的大米,首先让学生掂一掂、抬一抬,感受25千克的大米有多重,接着要求学生选一位班上力气最大的同学上台,看一看他能抱几袋。最后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想象1吨有这样的几袋大米。这时大屏幕上的大米4袋4袋(因为4袋为100千克)地呈现,学生依次数着: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据全屏时,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1吨有那么多、那么重呀。分析: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1吨的实际意义,也很好地沟通了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2、要注意活动素材的选择应与教学重点相结合组织课堂活动,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班又有五六十个,甚至六七十个学生,

26、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注意活动素材的选择应与教学重点相结合。案例2:如秒的认识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的认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了1时=60分。这节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只要教学时间单位“秒”和“60秒=1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述知识目标显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一位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借助奥运会刘翔夺金、春节联欢晚会、火箭发射等一系列情景很快地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秒在生活中的应用后,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组织体验活动上。

27、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有多长”,教师选择了一系列学生熟悉的又便于在课堂上操作的活动,如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考虑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像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等活动,教师就没有在课堂上组织活动,只是提供信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分析:这节课无论是活动素材的选择还是活动本身的组织都能紧紧围绕重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3、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学生对于一些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实验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

28、但不见得都要在课堂上完成,如练习十五中让学生估计穿衣、刷牙、吃早饭、整理书包等的时间,写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课外去完成。再如千米的认识,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实地走1千米,无论是场地还是时间都会受到限制,可以让学生课外去完成,记录自己走1千米大约要花多少时间。(四)、式与方程把握转折:从“算术”走向“代数”“式与方程”是代数学习的开端,作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所以只能择其主要,概述如下: 1,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要循序渐进。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

29、也是在后续学习中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交流的前提条件。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要在经历大量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一些典型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人教版五上)可以用课件呈现学生分小组用小棒摆三角形的场景。场景1:一组学生摆了1个三角形。场景2:一组学生摆了2个三角形。场景3:一组学生摆了3个三角形。场景4:一组学生摆三角形,但所摆的三角形的个数从场景中辨识不出来。教师依次提问并完成板书: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23;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3;场景4呈现后,提问:他

30、们摆了多少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学生做出“摆4个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等各种猜测后,有学生指出:他们可能摆了任意个三角形。师:我赞同你的说法。摆任意个三角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生1:可以用?3,用?代表未知的多少个三角形。生2:可以用( )3。生3:可以用X表示,用了X3根。师:X表示什么?生3:X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生4:用字母表示,用a表示。师:当不知具体有多少个时,通常可以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分析:用字母表示数,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如何引入字母?教师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用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在交流、分享

31、的过程中丰富经验。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运用符号将这个关系和规律表示出来。2,认识方程,要体验“数学建模”方程思想的首要方面是“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因此,教学应通过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在教学认识方程时,教师就要有“建模”意识。案例2:“方程的意义”片段(人教版五上)场景1:超市举行学习用品大展销。部分商品的标价是:日记本单价5元,文具盒单价10元,足球单价30元,书包、乒乓球拍未标注单价。师:书包、乒乓球拍的单价不知道,我们可以怎么表示?生:分别用x、y表示它们的单价。师:如果拿50

32、元钱去购买商品,用钱的结果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三种情况:有余额、不够、刚好用完。)师:如果请你自己购物的话,你准备选择什么?把你的购买情况与用钱结果用式子表示出来。学生独立思考,根据不同买法写出不同的式子:30+10+5250,30+x=50,10+y50等。场景2: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很激烈。组织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用数学式子表示两队比分关系:2633。师:红队教练叫暂停,作了战术调整,刚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x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比分可能出现的几种关系吗:26+x33,26+x33,26+x=33。场景3:天平上,4块月饼的质量一

33、共是400克。学生用式子表示:4x=400。场景4:一个水壶里装满了2000毫升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200毫升的杯子。学生用式子表示:2x+200=2000。教师将刚才对场景描述所得到的式子集中呈现。师: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汇报。组1:我们把有等号的式子分成一类,有大于号、小于号的式子分成一类。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将上述式子作如下整理:是否是等式30+10+52=50 10+y5030+x=50 263326+x=33 26+x334x=400 26+x332x+200=2000组2:有的式子中有字母,可分成一类;式子中没有字母的,分成一类。师:

34、对!字母在这些式子中表示的是未知数。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分类方法和刚才一组汇报的分类方法综合起来。教师对上述整理的式子进行整理。是否是等式 30+x=50 10+y5026+x=33 26+x334x=400 26+x332x+200=2000是否含有未知数 30+10+52=50 2633 师:我们同学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4类。请观察这4类式子,说一说每一类式子有什么特征?师:正如我们同学所描述的像第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分析:以上教学片段,从生活实际购物场景中引入,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用钱结果会有三种情况,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与不等式;在等式与不等式的比较中

35、建构对“相等关系”、“等式”的理解。接着,在不同的场景中,用数学方式表述现实场景中各种关系,再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交流等活动,概括方程概念。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乃至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方程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3,解方程的教学,要突出“等式性质”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以往教学不同的是,解方程的教学,一是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后,再探索方程的解法。二是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要探索

36、、理解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我们还要认识到:解方程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而是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模型的变换,进一步体会“相等关系”。案例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片段出示场景图:一共有9个皮球,盒内有x个,盒外有3个。提问:你能根据图列出方程吗?板书:x+3=9启发:怎样解这个方程?你有什么办法?把你的办法先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学生在全班交流后,教师运用课件将天平图作动态演示: 结合演示过程,板书解方程的过程。引导: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分析:从以上教学片段可见,“天平”为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等号表

37、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平衡的道理,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相等关系”的理解。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如下规则:在等式的两边进行相同的运算,那么平衡就得到了维持。解方程的过程,不能演绎为操作、训练解方程技巧的过程,而应当成为深刻理解上述规则的过程。还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解方程的过程中,注意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并在练习中经常提醒学生对解方程过程中的每一步进行检验。(五)、探索规律-培养兴趣 发展思维 这一部分的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为重点。具体做法建议如下:1从无序到有序从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看来,我们可以发现:

38、探索规律的内容是在增强,每每教材呈现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时,教材更多地问学生诸如“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提示着学生注意探索其规律,逐渐增强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然而,探索规律作为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新的部分,也是需要一个系统的眼光,构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序列。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孤立地看某些探索规律比较难,但从实际教学效果却发现学生掌握得比较理想,这就是探索规律系统编排、有序训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案例1:数列的规律;(1)1,2,3,4,5,( ),( );递增(2)20,18,16,14,( ),( )递减(3)1,2,4,8,( ),( )扩大倍数关系(4)32,16,8,(

39、),( )缩小倍数关系(5)1,3,7,15,( ),( )几倍多几关系(6)1,2,3,5,8,( ),()前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数就数的排列而言,有很多适合学生探索的规律,教学就在于如何有序地编排,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以便于学生顺利发现规律,进行成功地探索。诚然,在不同阶段,对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如题:(),(),12,( ),(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可能有的解决策略一定不同。教学时,不能不分析学生原有探索规律的基础,而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做片面的要求和评价。从无序到有序,不仅指的是数学问题,也同时指的是要求。2要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从在一个单位时间设计一个教学活动的角度看,教材的编

40、写和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选择的艺术”。教学目标的多元,也促使教学时更注重效率。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做保障,有效的学习成为空谈。案例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设计一组对比的练习;57 84157 184257 284357 384出示题目后,老师往往会马上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个别举手,老师请学生回答。分析;这样的现象,表面看“效率比较高,表现较积极”,但这仅仅是个别现象,对于这样的问题情境,需要学生充足的时间做保证,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有尽可能多的发现。充分发挥本题的教学功能。教学中,我们希望在计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规律,既能沟通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之间的联系,在已

41、有的认知系统中建构新的算法。同时,纵向比较,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的个位也相同,不同的只是第一个加数的十位;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一个共性特征:和的十位总是比加数的十位多1,这也正是进位加法的本质特征所在。教学是选择的艺术,对于教材的编写来说编著者是一种选择,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也是一种选择,种种选择背后都是承载着责任。3倡导计算器的使用新课程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标准在第二学段明确要求所有学生应学会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数据,并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更为广泛的现实问题。案例4:数字宝塔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1111111111123454

42、321111111111111234565421就上题而言,列一个竖式算出结果,对于探索规律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计算中发现,用若干个相同的 “1”组成的数相乘时,结果有什么特点,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规律的普遍性怎样?就拿上题来说,10个1组成的数相乘时,结果又是怎样?与原来发现的规律有何异同?等等问题,才是探索规律所追求的价值所在。六、解决问题重视建模 发展能力1、抓住“描述建模说理”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人教版“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各部分内容中,有的是以一个单元的

43、编排形式呈现,有的则编排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之中。例题的编排都呈现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有的给出其中一个条件和问题,另一个条件则需要在情景中去寻找;有的给出的是已经数学符号化了的数学材料;有的情景图中还蕴涵解决问题的多种信息;有的还表示出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呢?我们以为,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定位后,要注意抓住“描述建模说理”的过程。“描述”是结合教材情景,通过观察与发现,对采集到的数学信息进行表述;“建模”是建立“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模型;“说理”是在“建模”的基础上,所回答“为什么”和“怎样想”的过程。案例1:二年级下册第29页解决问题例3

44、,这个例题是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也是第一次出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材呈现了小朋友做游戏的情景图,并提供了“有15人做游戏”的数学信息,还静态隐藏了另两条数学信息,一条是“有3组”,另一条是“每组5人”。由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分别提出“平均每组几人”和“可以分成几组”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这样的教材内容,如何抓住“描述建模说理”的过程呢?例3的教学,教师应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围绕直接呈现的信息“有15人做游戏”,围绕间接呈现的信息“平均分成3组”“每组5人”进行表述,这样的表述就是“描述”的过程。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

45、,根据“有15人做游戏”“平均分成3组”(或“有15人做游戏”“每组5人”)这两条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即“每组几人”和“可以分成几组”问题提出后,可借助除法初步认识的知识经验,确立像这样的问题要用“除法”来计算。这个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建立后,学生会列出1535(人)和1553(组)的算式,再提出“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除法解答?”,这时学生的回答就是充分“说理“的过程。2、要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觉得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深奥难懂的,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这样既可以激

46、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案例2:最小公倍数(人教版第十册)学完“最小公倍数”后,教师可出示下面一个问题:从12月1日起小明妈妈每五天休息一天,爸爸每六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全家一块到公园去玩。那么最早要到12月几日小明全家一起到公园去玩?分析:这样的教学安排,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但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应用能力,而且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应用,学会如何面对新的事物,如何有逻辑、有创意的思考、分析、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数学问题,并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3、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

47、指出:“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多途径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发展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3:解决问题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1)情境导入: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召开了春季运动会,你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你在运动会中参加什么项目了?现在南市区也正在召开运动会,大家想去看看吗?(体育场课件)体育场里可真热闹。(2)自主探究:开幕式是广播操比赛,由每个学校选派一个方阵来参加比赛。(广播操方阵课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了?(学生回答)利用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48、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3)小组活动:现在请学习小组的同学商量商量,看看你们小组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最好!(小组讨论)(4)小组派代表回答,说算式、算理。方法一:3 5=15(人) 158=120(人)(算理略)方法二:58=40(人) 403=120(人)(算理略)方法三:38=24(人) 255=120(人)(算理略)分析:在教学中,通过这样多策略的解决问题,使学生们不仅充分的理解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大家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无论我们怎样设计教学,怎样调控课堂,最终要把握“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核心目标,即:使学生能运用符号来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发展符号感,即运用数和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表达);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用数和符号表达的问题(操作);从数和符号的运算中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检验(解释);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繁琐的、重复的、技巧性很高的计算应当削弱,学生的经历应该放到学习更有价值的内容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