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63725328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美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美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名词解释(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审美活动 P14-151.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向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中, 人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 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3.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和制约。因而审美具有社会性、历史性4. 总而言之,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活动为对象的人生体 验。在这种体验中, 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

2、放, 回到了人的精神 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美学 P16-191.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与人生 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2. 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 美意识。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3. 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和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 风俗史有着密切关系4. 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 世纪时代精神、体现文化大综合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意境 267意境是指, 在艺术

3、意象中, 可以区分出一种富有形而上意味的类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 的一个范畴。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像,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 时间和空间,即所谓的 胸罗宇宙,思接千古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 性的感受和感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 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意境是意象 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意境作为审美意象的一种特殊类型, 并不限于出现在艺术 美的领域,它也可以出现在自然美的领域和社会美的领域。意象(自查)1. 意象,即情景交融,是指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的融合。“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

4、个核 心概念。 “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 期的刘勰。 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 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 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 象说。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2.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 “意象” 的最一般的规定, 是“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 “情” “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但是这里说的“景”与“情”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 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 而是“情”与 “景”的欣合和畅、 一气流通。 王夫之说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如果“景”“情”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 离开主体的

5、“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情;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 生,也就成了虚情。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 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境界(自查)审美境界: 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 主体 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 “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 “物我两忘 ”、“天人合一 ” 形式 P64-651. “形式”是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在形式”是从古 希腊开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观念。2. 照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的归纳,“形式”一词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五种不同的涵义:a. 形式是各个部

6、分的一个安排。与之相对的是元素、成分或构成整体的部分。b. 形式是直接呈现在感官之前的事物。与之相对的是内容。c. 形式是某一对象的界限或轮廓。与之相对的是质料d. 形式是某一对象的概念性的本质。与之相对的是对象的偶然的特征。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e. 形式是人的心灵加在知觉到对象之上的,所以使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与之相对的便 是杂多的感觉经验。这是康德提出的3. “形式”是对客体的描述,是现成的、实体化的,“形式”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形象 P66-671. “形象”是我国当代文学艺术领域中通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人们把“形象性”或“形象思维”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2. 在

7、我国当代文艺学著作和教科书中,一般把“形象” 解释为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是通过艺术概括所创造出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动具体的画面,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3. “形象”是生动的图画,尽管它有思想情感的内容,但它是现实的反映,因而它具有现成 性;“形象”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反映论)模式现象 P67-681. “现象”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种是传统西方哲学理解的“现象”,也就是我 们平常说的与“本质”、实体相对的“现象”。“无论是经验论者(洛克、贝克莱、休谟) 还是唯物论者(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等),

8、都将现象看作由人的感官所受到的刺激而 产生的感觉观念、 印象、 感觉材料, 以及由它们直接混合而成的还未受反思概念规范的复合 观念。简言之,就是在感觉经验中显现出来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现成的、个别的、私有的 和纯主观的。这种现象被看做是认识的一个起点。2. “现象”的另一种含义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指显现活动本身, 又指在这显现之中显现着的东西, 这显现活动与其中显现出来的东西内在相 关。“现象”具有“非现成的微妙发生性”和“悬中”性”。所谓的“非现成的微妙发生 性”,就是指任何现象都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而是被构成(被构造)着的,即必含有一个 生发和维持住被显现

9、者的意向活动的机制。所谓“悬中”性”,是说现象在根底处并没有 一个实体化的对象, 所以对它的体验,不可能偏执某一边或某一实在形态, 正因为这样,现 象知觉就可以具有康德说的“无利害关系和自由的愉快”丑 P68-70 丑是和美相对的概念。 人们习惯上一般把丑作为与美对立的概念, 即真与假相对立, 善与恶 相对立,美与丑相对立。 但这种与 “丑”相对立的“美”的概念是狭义的 “美” 。广义的“美” 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对象,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它包括多种审美形态。 “丑”作 为一种审美形态,也包括在广义的“美”之内。美感 P981. 传统美学家一般把审美主体对于美的认识感受和反映称为“美感”

10、 ,当代西方美学则将 “审美经验”当做核心概念。2. 美感, 即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与生命、 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 它是瞬间的直觉, 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 一个木然的生活世界。3. 所以说,美感不是认识, 是体验。 美感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 美感是直接性 (感 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 的活生生的整体),美感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审美态度 P98-1061. 审美态度是指,在西方美学史上,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 进入天

11、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的条件;在中国美学史上称其为审美心胸。2. 要想获得审美态度,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移情 P106-1121. 移情是指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使得在审美观照时 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2.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注意到移情现象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中曾指出荷马常常 用隐喻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活的。 德国美学史的作者洛慈指出, 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是 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 第一次用 “移情作用” 这个词的是德国美学家 罗伯特费肖尔,意思是“把情感渗进里面去”,他反对用记忆或联想来解释这

12、种移情现象, 因为移情现象是直接随着知觉来的物我同一,中间没有时间的间隔可容许记忆或联想起作 用。对移情说最大贡献的是立普斯,他说,审美经验的过程就是这种“移情过程”即把人的 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物上去,并且在下意识中深刻地观察该对象,同时塑造出它的形象来。 快感 P112-1201.我们平常所说的快感主要是指生理快感,即客体的形式质料方面的因素引起主体的感官或身体的一种直接的快适反应。2.一些美学家把生理快感等同于美感,但我们并不赞同。我们认为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 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生理快感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 它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它 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13、。3. 但快感与美感又不能完全区分清楚。 视听这两种感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也引发一种生理快 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之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4. 在人的生理快感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生物本能想联系的“食”“色”两种快感。高峰体验 P120-1231. “高峰体验”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概念。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 人的最美好的时刻, 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 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 括。高峰体验包括:性爱体验、父母体验、神秘的广大无边的或自然的体验、审美体验、创 造时刻等等。2. 高峰体验的特征有:a. 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有一种比任何其

14、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 我感觉。同时,他也就更能与世界、与各种“非我”的东西融合b. 高峰体验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在存在认知中,体验或对象倾向于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 完整的单位,超然独立于任何关系、任何实用性、任何目的之外。是“完全的认知”,且如 果存在认知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c. 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d. 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语言 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e. 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高峰体验是一个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的时 刻,有着自身的价值。高峰体验

15、是一种拥有巨大价值的体验,是一个伟大的启示f. 高峰体验的欢愉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这种欢悦具有一种遍及宇宙或超凡的性 质,一种丰富充裕、漫衍四溢的性质。g. 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远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它们共同 反映是感到“受之有愧”。在高峰体验中,人们经常有惊讶和意外之感,以及甜美的豁然开 朗的震动3. 高峰体验是物我一体的境界;高峰体验的对象是存在的全体、是独一无二的;高峰体验是 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是自我超越, 又是自我确证,在高峰体验中,更容易见到世界的存在 价值, 同时也更加接近自己的存在和完美性; 高峰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欢悦, 是一种属于存在 价值

16、的欢悦。哥特式建筑 P158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罗马帝国的衰落, 由于前后延续五百年的蛮族的入侵,田园荒芜,城 镇被夷为平地,到处是恐惧、愚昧、强暴。人人灰心丧气、悲观厌世、抑郁到极点,把财产 送给教堂和修院。 在这种情况下, 哥特式建筑出现了, 它充分的表现那个时代的极大地精神 苦闷。哥特式教堂追求无穷大, 以整体的庞大与细节的繁复震动人心, 目的是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 刺激,令人惊奇赞叹,目眩神迷。哥特式教堂的形式富丽、怪异、大胆、纤巧、庞大,以投 合病态的幻想所产生的夸张的情绪和好奇心。 哥特式教堂的整个建筑设计都是为了强化当时 人那种恐惧、绝望而又充满幻想、渴望温情的精神状态。这种哥特式

17、的建筑持续了 400 年,遍及整个欧洲, 无论是民间的和宗教的, 公共的和私人的 建筑,都是这种风格,就连市民的衣着、桌椅、盔甲等等也都是受这种风格的影响。审美趣味 P160-161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趣味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审美趣味的功能是审美行为的指向性。 审美趣味作为一个人的审美价值的体现, 它制约着一 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这个人的审美指向。审美趣味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的生成。审美趣味不同的人, 在表面上相同的审美活动中,所体验到的美是不同的。这是审美趣味的重要性审美格调 P1611.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

18、,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位。格调或品位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2. 一个人的格调 (品味) 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它同样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 阶级 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 实践中逐渐形成的。3. 一个人的趣味和格调(品味)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审美风尚 P1641. 审美风尚又称时尚, 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在某个时期为社会上多数 人追求的审美趣味,它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体美、服饰、建筑、艺术作品一 直到社交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 时尚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

19、求和生活方式, 并 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气氛。 时尚 (流传于社会上多数人的精神气氛) 的存在最有说 服力地证明, 社会中每个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的 影响。2. 时尚的特点: 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渗透力和扩张 力强;有时间性。时代风貌 P1721. 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 是那个时期的 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显示的时代特色。2. 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貌体现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而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又是为这个时代的 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自然美 1811.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

20、、 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自然美就是 “呈于无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2. 自然美是人心所显现的自然物、 自然风景的意向世界。 “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 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是“山川与予神遇而迹 化”所生成的美。自然的人化 179 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说,人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 于是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 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环境美学 182-183

21、所谓“环境美学”是 20 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出现的一种美学派别。这一派别的学者的观点可 以概括为两条: 第一,他们认为传统美学不重视自然美, 而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美的欣赏;第 二,传统美学把自然美作为一个孤立地、 个别的存在物来欣赏, 而他们则主张把自然物开放 为一个环境(甚至与欣赏者本人联系在一起)来欣赏肯定美学 184,186-1871. 近二十年在英美美学家中流行一种 “肯定美学” 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美学家认为, 自然 中所有东西都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 如哈格若夫说 “自然都是美的, 而且不具备任何 负面的审美价值”“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都不丑”“自然中的丑是不可能的”2.“肯定美

22、学” 的自然全美的观点, 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 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 (但是人类 的文化史说明, 审美的社会性、 历史性是不能否定的, 人与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 能否“勃 然而兴”, 能否生成审美意象, 这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 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 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自然中的东西不可能“全美”, “肯定美学”所持有 “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的。)3. 持“肯定美学” 观点的美学家认为在自然美领域不能有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有等级分别。 这 理论实质就是要把文化、 价值的内涵完全从审美活动中排除除去

23、。 他们要求人们超越一切价 值判断,以所谓“纯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 “将自然纯粹的看作自然而不是文化世界中的 价值的象征”。生态美学 196-197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学术界有人倡导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 这些学者们呼吁人们关注日 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他们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从根本上威胁人类的生存。 国内外学 术界有些学者提倡建立一种生态美学。 但从现有论著来看, 生态美学并不成熟, 因为所谈的 生态美学都强调平等的对待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 这实质上还是生态伦理学, 而不是生态美 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哲学 是生的哲

24、学。各适其天, 是指万物都能够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这样,作为和万物 同类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得到了最大的美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 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 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社会美 230社会美是之见于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 生活世界 是有生命的世界, 是人生活于其中的 世界, 是人与万物一体的世界, 是充满了意味和情趣的世界。 社会美是一个意象世界, 其中 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的意蕴,照亮了老百姓的生活的本真状态。社会美的形成要有一定的条件, 要超越主客

25、二分, 超越 自我 的局限性, 实现人与世界的沟 通和融合。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等等都是这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形态。 在这些社会生活状态中, 人们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世俗的, 实用的, 功利的关系,回到人的本 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身状态,从而浑然忘我,快乐,陶醉,充满自由感和幸福 感。这些特殊的社会生活形态是社会美的重要领域。巴赫金狂欢节理论 227-228节日狂欢 (任何节庆活动) 都是人类文化及其重要的第一性的形式。 他不是人类生活的某种 手段,而是和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和理想相联系。 节庆狂欢文化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狂欢节具有全民性质。 狂欢节没有空间的界限,

26、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 所有人都生活在其中。 在狂欢节上大家一律平等。狂欢节超越了世俗的等级制度,等级观念以及观众特权,禁令, 也就超越了日常生活这种种局限和框架,显示了生活的本身面目,或者说回到了生活本身, 回到本真的生活世界。狂欢节作为平民的节日活动, 是超越日常生活的 第二生活 ,实际上是回复到本身的日常生 活。由于这样, 普通老百姓也就超脱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 超脱了各种功利性和实用主义, 人与人不分彼此,互相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从而显示了人的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 显示了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 这就是一种复归, 即人回复到人的本真存在。 狂欢节的生活是 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在狂欢节

27、的感受中还包含一种人生感, 因为在狂欢节的感受中, 总是显示着不断的更新与更 替,不断的死亡与新生,颓废与生成,显示生死相依,生生不息。所以人们在狂欢节的感受 是一种渗透着形而上意蕴的审美感受(人生感)休闲文化 228-230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休闲文化。 休闲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 人的 一种以文化创造, 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 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休闲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玩字。玩是自由的,无功利的,无目的的。 玩很容易过渡到审美的状 态。所以休闲文化往往包含有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欣赏, 而且休闲文化所展现的意象世界, 往 往是社

28、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交叉和融合。 旅游文化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旅游活动从 本质上讲就是审美活动, 也就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心态和眼光, 在精神上进到一种自由的境域, 获得一种美的感受。民俗美 220-226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人们称之为民俗。 当这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审美价值时,就成为风情。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 因为这里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民俗美,就是对民俗 风情的审美。荷兰画派 218-219荷兰画派是指 17 世纪的画家创作了一大批真实描绘当时荷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绘 画。荷兰画家在他们的绘画中创

29、造的意象世界就是显现这个世俗的日常生活世界。 这些绘画 渗透着荷兰人对正当的愉快生活的美感, 渗透着他们对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只在瞬间出现的事 物的爱好, 渗透着敞开眼界的新鲜感, 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和虐浪笑傲的 喜剧性。波普艺术 244波普艺术兴盛于 20世纪 50年代末期到 70 年代前期的英国和美国,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安 迪 沃霍尔,波普艺术家所做的就是把世俗生活中的现成物 通过挪用,拼贴,泼洒颜料,弄成模型,奇异的组合等手法,努力使其变得鲜艳,醒目,既像广告又像实物陈列。波普艺 术家认为这样的 现成物 就成为艺术品了。观念艺术 244观念艺术兴盛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到

30、 70 年代前期。观念艺术也是受杜尚的启示而产生的。 杜尚说过, 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的多。 一个现成品之所以成为艺术, 就 在于艺术家赋予它的一种观念。观念艺术家约瑟夫 库苏斯就说,杜尚的现成品构成了从外 表到观念的变化,所以是观念艺术的开端。在观念艺术家那里,一切东西,文字,行为,地 图,照片,方案等等,只要是能传达观念的,都可以是艺术。模仿说 233表现说 234惯例说 235艺术美 239-242艺术的本体是意象世界, 是美, 所以说艺术和美是不可分的。 从本体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 术就是美的。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除了审美层面,还有知识的层面,经济的层面,政治 的层面

31、等等。美学只限于研究艺术的审美层面,否则就和艺术学没有区分了。形式美 253-259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本身的意味。 文学作品中语言的音韵, 节奏, 构成一种形式 感或形式美。 绘画作品中线条, 色彩,形状等等形式因素以及它们构成的象是作品的形式层, 这些形式因素本身可以具有某种意味。形式美也包括技巧美, 艺术形式要依靠技巧来创造, 这种技巧美可以引起观众的惊奇感和快 感,从而引起欣赏一出戏(意象世界)的整体美感,从而具有审美价值。科学美 289科学美表现为科学定律, 公式, 理论结构,它们反映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结构, 但它 们是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 形式美。

32、科学美是诉诸理智的, 是一种理 智美。物理世界的美和真是统一的, 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美离不开科学家(观察者)。彭加勒“雅致” 284雅致是指在解题和论证中, 所有那些导致秩序, 给出统一, 使我们立刻对整体和细节有清楚 审视和了解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感觉。 雅致感是由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显示出一种形式美引 起的美感。这种形式美的显示,先于逻辑,是一种瞬间的感觉。达芬奇297-302功能主义 P305包豪斯 P306审美形态 P320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 (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 地位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崇高 P339/3

33、25论崇高 P328悲剧的美感 P356、 347日神精神 P343酒神精神 P343 狂欢化 狂欢化”这一文化美学及诗学命题,是前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文论家之一的 赫金(1895 1975 )提出来的。所谓狂欢化,是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 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1、重视民间的诙谐文化,把狂欢化文学看作是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2、 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否定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3、寻求各种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注重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4、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重视语言环境和话语交际的分析。5、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和世界,拒绝把

34、人和世界看成已经完成的。荒诞感P3711、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429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一一苦索一一顿悟” 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 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 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

35、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 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 ,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 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 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 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 事儿” 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

36、人柳永的蝶恋花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 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 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 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 发、功到自然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