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文化传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3408518 上传时间:2022-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6章文化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6章文化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6章文化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第6章文化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文化传播(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章 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及其类型(一)文化传播的定义文化传播: 是指一种文化特质或一个文化综合体从一群人传到另外一群人的过程, 亦即文 化特征在传输人与接受人之间的传播。(二)文化传播的类型文化传播包括文化传承、文化扩散两种类型。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不同代际人群中的传播; 文化扩散是指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中的传播。二、文化扩散及其类型(一)文化扩散的定义l 文化扩散( cultural diffusion ):是指文化从一地扩散到另一地的空间过程,强调文化特征 在空间上的传递。l 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本途径。因此,文化扩散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既研究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

2、的传播过程,也研究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l 文化扩散包括迁移扩散( relocation diffusion )、扩展扩散( expansion diffusion )两种类型。1、迁移扩散l 迁移扩散: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将文化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过程,属于跳跃性的扩散模 式。l 由此可见,迁移扩散是由于文化初始承载者的迁移活动而造成的文化事象的扩散,即由文 化承载者将某种文化事象从源地带到新的靶的。l 由于人口迁移规模存在大、小之别,因此,所造成的文化迁移扩散的形态也不一样。若人 口迁移规模较小, 则多造成文化特质的扩散; 若人口迁移规模较大, 则可能造成文化综合体

3、或文化体系的扩散。2、扩展扩散l 扩展扩散:是指文化的初始承载者并没有迁移,而文化事象却发生了空间转移,属于墨渍 式的扩散模式。l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 contagious diffusion )、等级扩散( hierarchical diffusion )、刺 激扩散( stimulating diffusion )三种类型。(1)传染扩散 是指一种文化事象从其初始承载者,传播到其他正准备接受这种文化事象的人群的空间 过程。比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属于传染扩散。(2)等级扩散l 是指一种事象按照某种等级顺序,从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扩散的过程。这里的“等级”包 括“社会等级”和“空间等

4、级”两种情形。l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皇室向士绅和普通平民传播的过程,就是“社会等级”的扩散;l 文化事象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乡村传播的过程,就是“空间等级”的扩散。(3)刺激扩散l 是指一种文化事象在扩散过程中,接受者抛弃了文化的外在形式,而接受了文化的思想实 质的过程。l 比如温带地区的驯养技术引入寒温带后,就变成了驯养驯鹿的技术。三、“扩散模型”的现代意义l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赫克托根据文化扩散的理论, 建立了“扩散模型”( The Diffusion Model )。l 他将“扩散模型”作为解释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道路的视角之一。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发展,是由于经济发达的核心地区的文化向

5、该国家或地区扩散的结果。l “扩散模型”的一般理论认为:接触的缺乏导致核心边缘地区不能整合,因此,建立核 心与边缘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国家发展是决定性的。l 在赫克托的“扩散模型”中,有关国家发展的社会变迁理论,包括文化扩散理论和社会结 构扩散理论,分别反映了文化移植和制度移植对边缘地区发展的影响。1、文化扩散理论l 文化扩散理论强调文化因素在实现国家发展中的绝对重要性,该理论认为: 处于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接触和互动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这样的 过程,文化的扩散才能进行,最终发展文化整合,从而国家的发展才能实现。2、社会结构扩散理论(1)理论阐释及实践l 社会结构扩散理论认为,

6、“核心与边缘的非整合产生于它们的社会组织的本质的不同” 。指 出:社会结构扩散就是具有现代特征的核心地区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家 庭结构等)向“传统的”边缘地区的扩散。l 同时,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结构的扩散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扩散要先于意识形态的扩散。 (2)结构扩散的复杂性l 一方面,由于以中央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结构扩散的迅速实现超越了边缘地区发展的内在逻 辑,使得扩散速度原本不一致的各发展层面的扩散更加不一致, 从而加剧了国家发展进程的 复杂性;l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发展中边缘地区的发展本身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 的结构扩散虽在形式上快速实现, 但这些移入的结构要为

7、边缘地区完全吸收并成为内在发展 的一部分,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四、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l 文化传播的过程包含着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在传统时代,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是通过作 为信息载体的人来实现的。 而人类的交往范围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特别是一些自然障 区,比如崇山峻岭、沙漠戈壁,对文化传播的制约非常明显。l 时间越早,人类文化传播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深。在旧石器时代,地球上的人类已经 在不同地区相对独立地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 比如西方的 “手斧文化圈”和东方的 “砍砸器 文化圈”。l “手斧文化圈” 主要包括非洲、 欧洲、中东和印度次大陆, “砍砸器文化圈” 则包括东亚、 东南亚和

8、南亚次大陆的北部。l 有学者认为,两个文化区之间的边界清晰,表明它们长期独立发展,彼此之间没有交流。 而阻碍两个文化区之间交流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因素。l 根据考古发现,在更新世期间,东亚、东南亚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群落少有变化,这里长 期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 隔断了东亚、东南亚与南亚之间的联系, 从而 也隔断了与中东、欧洲地区的往来。五、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扩散与特征l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礼”文化长期扩散的结果。“礼”文化的扩散,既包括在中国历代疆域内的扩散,也包括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扩散。(一)汉文化在中国历代疆域内的扩散l 礼制文化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内容

9、,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其扩散过程集中体现了汉文化辐 射圈从小到大、从核心到边缘、从腹地到边疆的历程。l “礼”文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礼仪制度,一是礼治。 “礼”文化作为先秦儒家的政治主 张,体现了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髓,在先秦民族、文化、政治“一点四方”的格局中居于中心 地位。l 就民族而言,体现为“华夷五方格局论” ;就文化而言,体现了华夏文化在早期轴心时代的 轴心地位;就政治而言,体现了五服制的圈层结构。l 综观之,“礼”文化在中国的扩散过程呈现出以下时代特征:1、呈阶段性的扩散l 春秋早期,在华夏文化圈内,政治进程主要表现为各诸侯国在内地缘称霸、在次外地缘扩 张,一方面寻求建立霸国体系, 另

10、一方面严华夷之防、夷夏之辨。 可见此时各诸侯国并未追 求大力输出中原的“礼”文化,而是对内试图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对外维护中原 文化的纯正地位。l 春秋后期, 随着大量蛮夷成为各诸侯国的编户齐民, 单纯强调 “夷夏之辨” 已经不合时宜。 对于统治者来说,只要蛮夷接受中原华夏文化,就可视为同路人。 因此,春秋后期华夷之防 的意识逐渐淡化,而主张华夷同化的思想逐渐成为共识。l 其积极影响在于:一方面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使中原华夏族“礼”文化 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l 据春秋载: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说明到春秋后期,中原“礼” 文化在蛮夷国家中已经得到广泛深

11、入的扩散,大大加速了华夏民族融合的步伐。2、借助中介扩散l 一是华夏诸国成为“礼”文化扩散的中介l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成为向周边蛮夷戎狄地区进行文化扩散的中介,同时也成 为该地域的文化核心,为战国时期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l 春秋时期称霸中原的齐国、晋国,其“礼”文化直接渊源于周。同时作为中原“礼”文化 扩散的中介,对周边诸国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比如齐对东夷、 淮夷诸国的文化影响,晋对狄 人及吴国的影响。l 另一方面,一些蛮夷之国通过接受中原“礼”文化而成为中原霸主,比如楚国、吴国、越 国。l 二是华夏化的蛮夷诸国成为“礼”文化扩散的中介l 楚国最初是通过江汉诸姬姓小国而逐步接受中

12、原文化的。l 当楚国称霸后,又作为中原“礼”文化扩散的中介,将其文化影响扩散给其吞并了的周围 许多蛮夷小国。3、向东、南蛮夷方向扩散l 由于春秋五霸大都在东、南方向,因此中原“礼”文化的传播并非呈均等扩散,而是呈现 向东、南蛮夷发展的强劲趋势,向西北戎狄扩散的效果不明显。(1)中原“礼”文化易于在东、南方向扩散的原因l 春秋时期的东夷包括剡、莒、徐、莱等国。中原“礼”文化之所以容易在东夷生根,原因 有二:l 一是受到齐、鲁两个中原文化大国的影响,特别是齐国的影响。早在西周初年,东夷诸国 就开始受到以齐国为中介的中原文化的影响; 春秋时期齐国又首先称霸, 对周围诸侯国的文 化影响更明显。l 二是

13、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通之处。研究表明东夷人曾经创造了较高的文明,有自己独 特的“礼”、“乐”文化。l 因此,当中原“礼”文化向四夷扩散时,能够迅速被东夷诸国所接受。 (2)中原“礼”文化难以在西北方向扩散的原因l 一是与秦国的历史有关。秦国先祖因帮助商纣为恶,而被周武王处死。后来秦又参加武庚 叛乱,被周驱赶至西方边陲。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秦无法接受中原“礼”文化的熏陶。l 二是秦的统治者认为中原礼乐是衰乱之根源,只有西戎文化才是 “真圣人之治” ,因而形成了抵制中原“礼”文化的传统。l 总之,由于春秋争霸而导致中原“礼”文化呈现出上述扩散的特征,所以到战国时期,楚 国逐渐统一了整个南中国,

14、秦国进一步向西部扩张, 中原内部则加速分化, 从而形成西边以 秦为核心的西戎文化圈,南方以楚为核心的楚、吴、越文化圈,黄河流域以齐、燕、三晋为 主的中原文化圈。(二)汉文化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扩散l 中华“礼”文化圈包括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六、文化传播规律l 不同文化之间既存在异质性,也存在兼容性,决定了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l 因为异质性的存在,使得通过文化传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显得非常必要;因为兼容 性的存在,使得文化传播能够找到受体。(一)物质文化比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更容易传播l 物质文化是具体的文化,包括器物文化、技术文化,是文化的物化形式。l 精神文

15、化、 制度文化是抽象的文化, 包括理论信仰、 价值观、 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等方面。l 由于物质文化与精神、制度文化的内涵特征不同,因而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一样。精 神、制度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容易被改变,也不容易被其他文化承载者所接受。l 而物质文化则不同, 它仅仅具有形式化的表现和工具意义, 在不同文化中有较强的通用性, 除受自然条件制约外,其传播的速度和规模都大于精神、制度文化。l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很早就传入欧洲,并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同时期中国 的精神、制度文化则没有相应地传过去, 因为东西方在价值观、 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冲突。 (二)文化传播的总体趋势是高质文化

16、替代低质文化l 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不仅表现为每种文化特质的呈现形式不同,更是表现为文化发展水平 的差异性。l 所谓高质文化,是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更文明、更先进的文化。其价值在于对特定 的社会主体生存和发展所起的意义和作用。l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因此高质文化替代低质文化是历 史的必然。 比如精耕细作替代刀耕火种、 工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 人地协调论替代人类中心 主义等。(三)跨地区的文化传播是促进地区文化繁荣、优化的必然途径l 对其他地区特定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接纳,是进行跨地区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l 文化的传播程度,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以及满足特定地区、特定国家

17、的需要程度。l 一般来说, 与一地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特质的传播具有地域局限,比如耕作方式、衣着风俗等。 而那些与自然环境联系不密切的文化特质, 在扩散时相对容易, 并具有广阔的 地域适应性。(四)综合国力的强弱与文化传播力度成正比例关系l 虽然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与该国文化发达与否不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但是,综合国 力的强弱,与文化传播的力度则是成正比例关系的。l 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也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活跃在世界文化舞 台上,成为世人关注的亮点和重心。一些强国甚至把文化传播作为向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这与它们强大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 近现代以来英美诸国的文化能风行世界, 的综合国力是分不开的。l 今天中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也是体现了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外向型文化传播。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