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63393105 上传时间:2022-03-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运动的描述一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机械运动,并学会如何描述机械运动,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在描述机械运动时,正确选择参照物,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 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分析运动的绝对性。2. 机械运动的概念,同一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选不同的物体做参考,描述的运动状态不一样。3. 参照物的概念,描述某一研究对象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4. 根据所选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5. 归纳: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 教师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1. 列举生活中的与运动有关的物理现象,归纳运动的绝

2、对性,归纳出机械运动的特征。2. 列举某研究对象的机械运动的描述时,归纳所选参照物的必要性,选择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的运动状态不同。3. 启发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学会选择研究对象,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4. 充分的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然后从物理走向生活。四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把握住了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高,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较好,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有了基本认识,但课堂讨论还不够深入,对在描述机械运动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不够,需要做适当的补充练习。五. 建议和改进:1. 充分的挖掘生活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物理问

3、题,尽量有代表性。2. 在大量的信息基础上归纳概念和方法,也是一种较好的练习。3. 充分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概念、方法的掌握第十二章 第 2 课时 运动的快慢 教学反思刘海仪这节课是该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这册的重要知识点,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所以我们要对它引起高度重视。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

4、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 40 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

5、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4、多举实例现在的物理课,很大程度地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让他们知道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5、插入学生感兴趣的物理知识- 2 -在讲频闪摄影时,教师给学生介绍频闪摄影和长时间曝光、高速摄影,并适当的给学生展示一些这方面的图片,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物

6、理学的兴趣。6通过计算刘翔的 110 米跨栏的速度以及和摩托车相比较,在使学生掌握了计算题步骤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员跨栏时的速度和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本课不足之处:在介绍频闪摄影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不利于对本课知识的熟练掌握。在讲本课时应多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速度,这样能很好的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在小结时,应让学生多调查社会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速度,并设计测量方法,写出可行性的步骤。以上是我的本课的教学反思,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十二章 第 3 课时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反思 ww#w.%- 桂

7、良金- 3 -长度测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实验内容。有效地进行长度测量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非常重要。认为本课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能很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本节授课后反思如下:1、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本节课我以常见的长度单位导入。我问同学们知道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2 、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教学中设

8、计学生用手比划 1 米的长度:再互相比较。结果有一个学生比划出来的 1 米的长度,竟然不足 30 厘米,而另一个学生比划出来的 1 米竟是平展的两手之间的距离, 足有 180 厘米。我及时地用一根米尺向学生展示了 1 米的标准长度。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 1 厘米、1 分米的标准长度展示。在学生对 1 米、 1 分米、 1 厘米、 1 毫米这 4 个非常熟悉的长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整节课

9、内都会专心听课那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灵活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4、多举实例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本课不足之处1. 学生自主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训练巩固不够- 4 -长度单位换算在以往的教学中,给学生方法、规律、技巧。注重对长度的理解,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

10、和训练巩固不够。重视学生会因此学的轻松、记得牢,却又不自觉的忽视了单位的换算训练,鉴于上述情况,我在教学后,布置学生学生课后专项练习,侧重单位换算,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能快速地进行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微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在介绍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和一些安排的上课内容没有办法如期当堂完成,不利于对本课教学的知识整体性和知识的熟练掌握。2. 由于刚开学几天,和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对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了解得都不透彻,在问题的设置上高估了学生,导致课堂的把握不是很理想。第十二章 第 4 课时 力的作用效果

11、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周海军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设计的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以达到教学的高效。一:“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反观我这堂课,我与学生虽有沟通,但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在深层面上沟通。在本节的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所列举的实例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取材简单,来源于身边。在课堂教学引入时,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

12、欲。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 5 -二: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就地取材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一支粉笔、一个足球就可以书名一个问题甚至几个问题。在本节教学中,过多考虑到教学进度,少了实验教学,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中没有结合好课本中一些插图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三、教学过程 “伪探究”,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

13、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这也是我在这堂课中考虑欠缺的地方,未考虑到学生的分工与协作问题,有的学生只在旁边充当看客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了小组中的所有角色,又是操作员,又是记录员,又是设计员,实验成了他展现个人能力的舞台。关于小组合作真正探究的问题上,我应该多向同科组优秀的老师学习,看看他们是如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的。这些不足之

14、处希望能在今后的课堂中不在出现。四:学生可能困惑:力的产生与接触的关系 .这里受到生活经验的困扰 . 大量的生活经验是物体只有接触才可能产生力 , 摩擦力要接触才能产生 , 压力要接触才能产生 , 从而形成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 通对重力的学习或磁力的了解可知 , 这两种力在不接触时也能产生 ,. 所以力的产生与接触与否无直接的关系 . 接触可以产生力, 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 , 只不过接触产生的力的种类多一些 .五:从学生反馈中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从课后学生反馈来总结,反思。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作用是相互掌握不够,可是在自己的以前教学

15、实践里,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普遍掌握较好,而在本节教学中掌握不牢,因此在本节课上,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教师黑板课件演示连接代替了学生实际动手练习,留给学生自己实际动手练习的时间不够,当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会动手,或实际动手练习的错误较多,作图不规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练习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相信 ,只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 6 -学目的。为以后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留下更少的教学“隐患”!第十二章 第 5 节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反思- 陈彦

16、丞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或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当学生对伽利略斜面实验的进行后理想的推理,能够感悟到“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能一直运动下去” ,这样学生推平时较重的物体,推就动,不推就不动解释,学生可能更好体会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推就动,被推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所以推力改变运动状态;放手不推时它的运动状态变化是由运动非常短的时间内变为零(我们的直观体会是立即变为零) ,此时去掉了推的力时,物体还受力吗?向我们做实验的小车一样受阻力,不是去掉力他没有运动了,而是受到的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17、1. 以物理学史的形式讲解这一课,让学生体会人们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体会科学形成的过程,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过程,体会科学家们的智慧。亚里士多德局限的观点统治人们 2000 多年,给后人留下很多思考,伽利略的智慧,利用斜面实验体会运动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笛卡尔的进一步补充, 从伽利略的某一个方向不受力 (及运动方向不受力)推广到不受任何力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到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牛顿为什么说他站在巨人肩上,同时利用增加静止状态体会牛顿引入惯性性的伟大,我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关于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学生容易错误的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在

18、怎样理解惯性与速度无关。- 7 -第十二章 第 6 课时 二力平衡 教学反思郑娟霞二力平衡这节课与生活紧密相关, 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使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一堂课,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把相关的知识浓缩在一起,真正做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以一个场景创设情景,设疑,引入新课,并贯穿实验法、讨论法,小结归纳、总结法、练习法等引导学生建立图景 , 分析现象,进行实验,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 并把规律和图景联系起来 , 了解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 避免机械性记忆 ,

19、 又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 , 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可视性,提高警示性,增加课堂的容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验,通由实验检测猜想,通过实验发现新知。二力平衡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顺理成章地形成正确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尤为关键。为突出重点,新课教学开始就增设画力的示意图,多媒体演示和板书等强调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这样的处理方式,还可以巩固学生受力分析和做图的能力,更可以增强分析问题时的直观性,便于学生将规律和图景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为了突破难点,采用直观感性的“实验探究法”

20、,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设计为学生分组活动,细化探究的环节,遵循猜想、讨论、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等程序,层层推进式地进行活动,力求过程简洁明了。为了强化同学门最易忽视的“在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将此过程的探究放在另外三个条件的探究之后,观察现象获得结论,最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探究活动贯穿讨论式,归纳小结法等,使学生体会“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顺利完成实验活动。- 8 -经过这样处理,可以有效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为学生合理推理,顺利获得正确的规

21、律扫清了障碍,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也促进学生养成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十二章 第 7 课时 运动和力复习课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这节复习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一本章的重点是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但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困惑着同学们,因为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与学习物理时对力的认识有着相大的差别,有时还是完全相反的结论。1 运动状态的变

22、化包括哪些内容?运动状态变化是一种总说法,包括速度大小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而要强调的是,静止也是一种运动状态;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由运动变成静止也是运动状态度变化,在二力平衡中,物体的平衡状态与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也是这种问题。2“没有力物体能运动”的观点应怎样理解?从生活中很多例子,表面上看都是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例如:关闭发动机,运动的汽车会停止,自行车不骑就会停下来,这些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太多了,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深深的占据着心灵,要根除错误的观点要不断的给自己讲伽利略实验,让科学的观点代替错误的观点。3当两个力平衡时 , 物体会做匀速运动吗?有同学问我: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做

23、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平衡力,互相抵消,相当于不受力,既然不受力,不是要停下来吗,怎么还能运动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困惑 ?第一是生活给了我们错觉:物体要向前运动,向前的力要大于向后的力。第二个原因是不能象静止那样通过实验展示二力的关系,现有的教学实验不能完成的实验,解决的办法就是推理,用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两个知识点去推理,让我们的思维相信它。二作为一堂复习课,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 9 -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好几道典型的例题至关重要。在复习的

24、过程中我讲了四道例题:例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B 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C 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D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 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 B 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 C错故应选 D例 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 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

25、它的速度可达 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 1 min 内能飞行 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 _,亚军 _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猎豹的速度 v140ms, 旗鱼的速度 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 v35 kmmin833 msv3v1v2 例 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 _对_施加了力,同时_对_也施加了力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

26、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 4:有同学说: “物体沿直线运动, 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 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 ”这句话对吗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何为“快慢不变”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里可以把时间分割为 1 小时、 1 分钟、 1 秒钟等每个 1 小时、 1 分钟、 1 秒钟都是相等的时间,甚至每个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时间”物体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个“相等的时间”显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分割法的“相等的时间”,而是指任何一种分隔方式的“相等的时间”,也就是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仅每小时、每分钟通过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钟、每十分之一- 10 -秒钟等通过的路程都必须相等 所以,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 100 m,那么这个物体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并非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它虽然每分钟经过的路程都相等,但不见得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也相等可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只看某一种分隔法的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11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