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重大事故分析工程管理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3375635 上传时间:2022-03-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2.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火力发电厂重大事故分析工程管理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火力发电厂重大事故分析工程管理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火力发电厂重大事故分析工程管理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火力发电厂重大事故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力发电厂重大事故分析工程管理专业(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XXV火力发电厂重大事故分析摘 要 在电厂运行中,会发生各种异常现象和事故,都可能会影响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甚至造成重大事故的出现。本文从分析火力发电厂各种电气运行中存在的故障入手,对故障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经验就如何解决故障提出可行性措施。关键词:火力发电厂;事故;原因分析MAJOR ACCIDENT ANALYSIS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bstractin the power plant operation, all kinds of anomalies and accidents will happen, are likely

2、 to affect the secur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plant, and even cause serious accident.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rmal power plant all kinds of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electrical failure of the cause of the malfunction has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

3、th their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 on how to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troubleshooting.Key words: therm al power plant; The accident; Analysis of the causes目 录摘 要IIAbstractIII1 绪论61.1 火力发电厂重大事故分析的研究背景61.2 国内外的电力发电厂现状2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2第二章液态排渣炉炉膛爆炸事故的分析31 事故前的情况32 设备损坏情况33 事故原因

4、分析44 主要结论及防范措施5第三章制粉系统爆炸与粉仓温度高的防范对策71 制粉系统爆炸及煤粉仓粉温高的危害72 制粉系统爆炸原因及防范措施83 煤粉仓温度高的原因及防范措施9第四章某电厂2号锅炉灭火分析与防治对策121 锅炉运行中出现灭火的情况122 影响锅炉灭火的原因分析133 锅炉防灭火对策13第五章420t/h无烟煤锅炉改造前后的运行分析141 设备简介152 改造前运行情况153 改造措施15结 论17参考文献18致 谢19 1 绪论1.1 火力发电厂重大事故分析的研究背景 二零零七年六月是安全生产的第六个安全月,也是国务院第五次会议确定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年”和“攻坚年”。今年安全

5、生产月的主题是“全面管理,维护和平”。这一主题,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人民对于法律的裁决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人的生命和健康保健。我们应该理解和实施这一主题,很有必要认真借鉴事故,提高理解各种交通违规的危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防止防止恶性事故。 为了配合全国安全月活动开展,热发动机系统误操作、设备损坏和其他典型的责任事故。这些事故发生在我们周围,都是由于不遵守安全指示,“两票三制“执法或事业,诸如生产安全管理不到位,每一次事故的教训是血的代价。通过一个案例研究对这些事故,我们应该更清楚地看到“事故的根源是违反原则这个断言。一时的疏忽或麻痹侥幸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希望通过学习,结合制定和

6、实施的一个违法的行动计划,使所有前线员工和生产管理人员从自己做起,遵守规范,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的“关爱生命,注意安全”,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整个系统。 安全管理是常数,公司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其长期和可重复性。抓安全工作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所有的员工将铭刻在心的安全意识,实现安全、发展和关系的希望。1.2 国内外的电力发电厂现状 俄罗斯在制订可靠性准则时主要突出系统稳定 问题。规划重点放在规范化干扰下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设计上。这是因为俄罗斯电网跨度很大,通过加强电网来提高安全度方式有时候是不现实的,因此其主要手段是加强系统反事故保护措施。其原理是通过对特定事故动态

7、稳定性的初步计算,选择和协调反事故自动化措施,使系统成功地过渡到事故后方式。 欧美各国在制订可靠性准则时主要考虑互联系 统的充裕度和安全度,其目的是使系统在较可能发生的事故时不损失负荷,保证连续供电;在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故时,将全停概率减少到最小。其设计侧重于选用可靠性高的元件,提高系统备用和输电线路容量,使系统具有很高的冗余度,满足系统持续供电。 为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必须提高元件可靠性、系统备用和输电线路容量及紧急情况下的保护措施。只有组成一个严谨的、纵深的防线,才能阻止事故蔓延,全面提高系统,可靠的运行电站系统。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在火力发电厂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

8、题和事故,这些都是影响电厂安全环境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些方面处理不好,那么就会发生重大的事。这篇章重要针对这些故障入手,对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一些的工作经验就如何解决故障提出可行性建议措施。第二章液态排渣炉炉膛爆炸事故的分析 介绍了一起炉水冷壁管过热的底产生的炉爆炸事故和火管炉处理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零零零年1月,某电厂液态渣炉炉膛爆炸事故发生。事故情况特殊,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事故的原因,找出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在没有。2炉,炉投入运行在一九九九年九月,运行参数如下:主蒸汽流量的230 t / h,主蒸汽压力为9.8 米帕时,主蒸汽温度530摄

9、氏度。1 事故前的情况2炉满载运行,他看到开幕式的底渣值班人员,得到背面的身体的液体渣流,倒在地上,像一个火花的焊接飞溅。他看到机器的渣滓侧底部一侧的液渣流,地面也光的火花。然后听到一声巨响。10点53分,2炉8 米工作突然发现旁边的样品层锅炉水箱焊接机的b面观测孔射流火星,然后两个烟与火星,他突然觉得燃烧室压力发生了什么无论如何,立即转身跑下楼梯,迅速跑下楼梯,听到一声巨响。监控人员10:54,听到一声巨响(应该是焊机听到相同的噪声),蒸汽锅炉的房间,有很多波和烟尘。200 帕 + 2炉炉膛负压的控制面板,然后下降到200 帕,汽包水位降至- 320 毫米喷嘴,风很大,所有的灯都熄了火火。推

10、断出不要,2炉已经被扑灭操作2 设备损坏情况 2.1 炉本体在4 号角8 22.5 米 高度爆裂开,缝宽最大约400 毫米;3 号角后墙折焰处过热器连箱爆开一条 长约500 毫米 的缝;尾部烟道过热器后墙向后爆开最宽处有500 毫米 的缝;整个后墙外移突出,最大位移达 420 毫米;乙侧水冷壁管向外位移,最大达150 毫米。 2.2 炉本体前墙、侧墙10.95,十三点七米 层各有一根圈梁被炉墙外挤,在拐角处圈梁连接螺栓米20 被折断, 掉落在8 米 平台上。后面的墙16.05,18.75 米 层尾部烟道楼梯平台处外圈梁被挤断,支撑梁(槽钢1405)被挤 弯。其余除5.6,23.85 米 层圈梁

11、比较完整外均被炉墙体挤变形,挤弯连接螺栓,甚至脱出孔眼。2.3 空预器上部烟道整个侧面被爆开,最大缝隙560 米;炉墙保温面脱落约1/3。2.4 炉底水冷壁爆管40 根,有49 个爆口,爆口最大为190 毫米60 毫米,最小*5 毫米。爆口分布在约9 米2 的面积内,爆口面积约占炉底总面积的3/5。爆口附近结焦均已崩开。结焦厚220380 毫米,炉底析铁厚20 50 毫米。 3 事故原因分析 由于单位没有电脑事件召回系统,瞬时变化过程只有通过其他的取证分析事故发生后。看从炉损伤,炉中损伤最严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完全生成炉爆炸的后果。所以事故分析的,第一个从炉爆炸原因分析。 3.1 炉底水冷壁爆

12、管 3.1.1事故之初发生炉底水冷壁爆管。 事后查看,爆管有49 个口,破口处管径明显变粗,管壁明显减薄, 均呈喇叭状,属内爆特征。除此外炉底水冷壁管没有出现爆炸冲击损伤、变形、撕裂的情况。这说明炉底 水冷壁爆管在炉膛爆炸之前。反过来说,如果炉膛先爆炸,水冷壁被爆炸撕裂,水冷壁里的水随之泄压, 炉底水冷壁不可能再产生那么多爆口。另外事故时在锅炉旁工作的电焊工,先看到观测孔喷出几股带火星 的烟灰(当属炉膛爆管瞬间引起炉膛压力反正),数秒钟后才听到爆炸声,也说明炉底水冷壁爆管在炉膛爆 炸之前。 3.1.2从炉底水冷壁爆管爆口处管径变粗、破口呈喇叭口状看属过热鼓包爆管。事后对爆管进行金相分析和 机械

13、性试验,结论是爆管为短时过热爆管。 3.1.3查看炉底水冷壁爆管所有爆口的分布,发现都集中在出渣口附近熔渣集存区域,且爆口处几乎都有析 铁。由此可以判断,由于炉底所筑耐火层的破损或裂纹(事故前渣口值班员两次看到炉底漏出流渣,说明是 炉底局部有损坏),流渣从破损的耐火层下漏,流渣里的析铁熔化了炉底,析铁接触到炉底水冷壁管,使水 冷壁管短时过热爆破。另外炉底水冷壁制造为平管,在下漏的析铁加热上部外管壁时,管内汽水分离,造 成局部水循环变坏,也会加剧管壁过热爆破。 3.2 炉膛爆炸事故后调查 排除了炉膛熄火后人为点火的可能性。锅炉装设有GAZ-灭火保护,在事故前是投入运 行的。由于该产品设计上的缺陷

14、,没有事故前后的炉膛负压追忆功能,给事故分析带来了难度。而从其具 有的首次跳闸记忆及事故状态记录中,记录了首次跳闸时间为10:55:00,原因为灭火,但同时记录有给粉 中断,接点闭合,灭火保护投入开关接点未闭合,保护出口米FT 接点闭合的逻辑错误。事故后立即对灭火 保护进行试验,试验证明保护完好正常。经过反复论证,灭火保护可能在事故中正确动作,也可能在保护 动作时运行人员同时拉开了2 号炉给粉电源开关。 既然锅炉底部水冷壁爆管,炉膛灭火后又即刻切断了给粉,炉膛为什么会爆炸? 要发生炉膛爆炸必须具备3 个条件:有燃料和助燃空气的积存;燃料在空气中混合的浓度在爆炸 极限内;有足够的点火能源。 第一

15、个条件:该炉的灭火保护,厂家整定为检测到灭火后延时3 s 动作,如果再考虑到保护动作后到给粉机停转约需1 s 的时间,这样,至少大约4 s 时间,运行系统仍然依照事故前锅炉带高负荷的状况不 间断地向锅炉送粉和送风。再有,从水冷壁爆管到灭火保护检不到火的这段短暂的时间内,锅炉燃烧不完 全,炉膛内已积存有未燃烧的煤粉。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可以说该条件是满足的。 第二个条件:由于炉底存在有液态炉渣和析铁,热容量很大,炉底水冷壁爆管喷出的水,立刻变成较高温度的水蒸气,和炉膛里的煤粉混合。高温水蒸气和煤粉可发生水煤气反应: 产生的H2 和CO 都是可燃气体。根据资料介绍,煤粉中只要掺入少量的可燃气体,就可

16、以改变原来煤 粉的爆炸特性,致使混合物的爆炸极限下限下降。在上述第一个条件中所述的进入炉膛的煤粉量,经计算 已基本达到爆炸极限下限浓度。由于H2 和CO 可燃气体的产生,可燃物的浓度肯定超过爆炸极限下限。第 二个条件也满足。第三个条件 :由于炉底有熔化的析铁存在,随着水冷壁爆管铁水上扬,铁水具有足够的点火能量。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该炉的灭火保护能正确动作,锅炉带高负荷的情况下,在炉底存在一定 数量熔化的析铁时,炉底水冷壁爆管,此时完全具备炉膛爆炸的条件,发生炉膛爆炸。 3.3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3.3.1煤粉细度较长时间超标。2 号炉属平底锅炉,为防止炉底积存液态析铁,控制煤粉

17、细度防止析铁产生是 最重要、最有效的一项措施。经查证发生事故之前几个月,特别是在高负荷情况下,煤粉细度超标,造成 炉底积存了一定数量的析铁。3.3.2运行人员调整风量不及时,煤粉燃烧不充分也是产生析铁的原因。 3.3.3炉底耐火层维护、更换失控。根据现场规程规定,一九九九 年5 月小修时,就应更换炉底;后经有关人员 检查、研究,认为可以不更换,但没有提出和执行相应的检查、监控的一系列防范措施,造成炉底在运行 中破损。 3.3.4 在爆管前,通知2 号炉排污,当时2 号炉的负荷为240 t/h,违反了只能在额定负荷的80%时才能排污 的规定。排污造成锅炉水循环的恶化,加重了锅炉水冷壁过热的可能性

18、。 3.4 设备存在的问题 3.4.1这次事故暴露出所装灭火保护存在设计功能不完善,制造质量不高,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 3.4.2 锅炉是七十 年代产品, 锅炉设计结构抗爆能力差。另外,炉底水冷壁设计比较平坦,炉渣流动不畅, 容易造成析铁在炉底的积存。 4 主要结论及防范措施 通过对这次事故的分析,可以得出:对于液态排渣炉,炉底存在析铁时,炉底水冷壁爆管有引发炉膛 爆炸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锅炉带高负荷时这种危险性更大。要防止这种事故的发生,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 面的工作: 4.1确保运行中炉底耐火层的完好,防止炉底水冷壁过热爆管。 4.2采取保证煤粉细度,运行中正确调整锅炉的给风量等措施,确保炉底

19、不留存大量析铁。 4.3采用质量更好的灭火保护装置,缩短炉膛灭火到保护动作的整定时间。 第三章制粉系统爆炸与粉仓温度高的防范对策 邹县电厂投产以来,经常发生煤制粉系统爆炸和粉煤粉仓温度高,也粉筒仓爆炸事故,造成重大设备损坏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很多次。通过分析研究,找出了煤炭制粉系统爆炸的原因,提出高粉仓温度,提出了煤制粉系统操作技术和设备的改进措施。山东邹县发电厂、期工程共4 台300 米W 机组。锅炉均为东方锅炉厂生产的DG1000/170-1 型亚临 界压力中间再热自然循环燃煤汽包炉。每台锅炉配置4 套仓储式制粉系统,乏气送粉,均采用DTm350/700 低速滚筒式球磨机。每台锅炉设有2 个

20、煤粉仓,每个粉仓的容积为440 米3。煤粉仓上部设一台型号为GX-500 的螺旋可逆式输粉机(绞龙),可保证4 套制粉系统相互输送煤粉,在绞龙和煤粉仓上装有4 根吸潮管。 自锅炉投产以来,制粉系统多次发生爆炸和粉仓温度高等情况,既造成设备严重损坏,又严重威胁人 身及电厂生产的安全,还对生产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至今,因制粉系统爆炸构成的考核事故就有3 次,障 碍达几十次之多。1 制粉系统爆炸及煤粉仓粉温高的危害 1.1 制粉系统爆炸的危害 制粉系统爆炸会引起设备损坏、少发电、降低经济效益,甚至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一九九二 年5 月26 日,1 号炉丁制粉系统爆炸,引燃给水电动门电缆、制粉系统控制电

21、缆,被迫停炉, 少发电399 万千瓦时。 再如一九九三 年5 月10 日,1 号炉乙粉仓内煤粉烧结,影响给粉机出粉。在给粉间处理 13 号给粉机时,煤粉突然喷出爆燃,烧坏部分热控电缆,导致紧急停炉保护动作停炉。迫使电网对外拉路 限电六百七十二万千瓦时, 系统周波由49.95赫兹降至49.45 赫兹,少发电1 440 万千瓦时。3 号炉试运过程中发生2 次煤粉仓爆炸,后1 次将煤粉仓的顶棚掀起、11 号皮带烧坏,一名现场施工人员烧伤致死。 1.2 煤粉仓粉温高的危害 4台锅炉煤粉仓普遍存在粉温高的现象,造成以下后果:为了防止因粉仓顶棚温度太高而烤坏输煤皮带, 只好使皮带连续运行不停车;有时粉仓冒

22、正压向外喷火,烧坏上部皮带等设备;3 号炉投产初期因粉温高影 响正常运行,只好加装一套氮气灭火系统,靠经常充氮维持运行;由于粉仓温度有时超过400摄氏度,使粉仓顶 棚预制件烧坏,大面积脱皮,局部塌陷,顶部4 架钢筋砼梁均有烧坏现象。 2 制粉系统爆炸原因及防范措施 2.1 制粉系统爆炸原因分析 从多次爆炸现场后,引爆点主要在容易定位的产品或产品粉煤炭很长一段时间。爆轰热源主要是煤磨机和线粉机热风门入口不严。根据操作模式的煤制粉系统爆炸条件分析,主要原因为制粉系统爆炸如下: 2.1.1 与煤粉细度、风粉浓度及燃煤成份有关 煤粉爆炸的前期往往是自燃。一定浓度的风粉气流吹向自燃点时,不仅加剧自燃,还

23、会引起燃烧, 而接触到明火的风粉气流随时会产生爆炸。造成流动煤粉爆炸的主要因素是风粉气流中的含氧量、煤粉细 度、风粉混合物的浓度和温度。 煤粉愈细,爆炸的危险性就愈大。粗煤粉爆炸的可能性就小些,当煤粉粒度大于0.1 毫米 时几乎不会爆炸。当煤粉浓度大于34 千克(煤粉)/米3(空气)或小于0.320.47 千克(煤粉)/米3(空气)时不易引起爆炸。 因为煤粉浓度太高,氧浓度小;煤粉浓度太低,缺少可燃物。只有煤粉浓度为1.22 千克/米3 时最易产生爆炸。而邹县电厂制粉系统煤粉浓度在0.30.6 千克/米3 范围内变动,因此存在爆炸的危险。 一般挥发份Vdaf 大于25%,发热量高的煤,爆炸的可

24、能性就大,邹县电厂设计燃用煤发热量Qy23 525 kj/千克,挥发份Vdaf42.07%,也是容易产生爆炸的原因之一。 2.1.2 磨煤机入口积煤自燃 磨煤机处积煤主要发生在入口上部6.5 米 的管道上。在此处开有4 个孔洞,分别与回粉管、再循环管,和2个防爆门连接。从一侧过来的热风与对应过来的风粉形成涡流,从给煤机落下来的湿煤就被冲击粘在 开孔上方管道的内壁上。在运行中人工无法清除此处的积煤,同时从预热器来的一次风温达300摄氏度 以上。在制粉系统停运后,由于磨煤机入口风门不严,漏过的热风使磨煤机入口处温度达100摄氏度以上,容易 将入口处积煤引燃,燃烧的煤进入磨煤机就会引起爆炸。 2.1

25、.3 细粉分离器处积粉自燃 细粉分离器处积粉自燃主要发生在细粉分离器入口方形管道下部的较平缓段上。因为此水平段正上 方开有一个方形防爆门,因而使该处的通流面积增大,风粉气流的流速下降,增加了积粉的可能性。 2.1.4 热风门内漏 通过分析可知,一九九五 年4 号炉丙制粉系统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就是丙排粉机近路热风门不严。特别是 丙排粉机热风调门只能关至百分之七十,以致大量的热风内漏造成该制粉系统半年内9 次爆炸。 2.1.5 再循环风门处积粉自燃 乏气中较细的煤粉,容易积存在排粉机出口的再循环风门处。由于此系统不常使用,在制粉系统停运 时,从磨煤机热风门漏过的热风,在系统负压下经再循环流向排粉机

26、,会引起该处积粉自燃。燃烧的焦块 掉入排粉机或磨煤机内,就会引起爆炸。 2.2 制粉系统爆炸的防范措施 2.2.1 防止磨煤机入口积煤 磨煤机入口6.5 米 处积煤,主要是湿煤在气流冲击下粘上去的。不论制粉系统在运行中还是在停运 时,都有可能将积煤引燃。如果将回粉管向上移到落煤管入口(见图1),将粉与煤的预混阶段提前,就减少 了积煤的可能性。如果在磨煤机入口上方的管道内加一个混合器(见图1),可使粉、煤、风得到良好的混合, 既可防止在6.5 米 处积煤,又能缓解下部料斗斜坡积煤,还解决了添加钢球时钢球掉入热风门卡涩风门的 问题。 磨煤机入口上部管道图 2.2.2 对细粉分离器进行改造 对细粉分

27、离器入口切向处积粉,可通过在风道内加装导流板,增加局部扰动,提高该处的流速,增强 气流对下部积粉的冲刷,予以解决。同时,在加装导流板后,因风粉气流均匀,还可提高分离效率。 2.2.3 改进粗粉分离器 原粗粉分离器内锥体下方回粉档板(百叶窗),经常堆积杂物或煤粉,不但造成风粉气流短路,影响回 粉,也经常自燃引起爆炸。把3、4 号炉粗粉分离器的内锥体由倒锥形改为阶梯(撞击)式之后,消除了隐患, 取得了经验。 将1、2 号炉的粗粉分离器,更换为新型的SD-CB 轴向型撞击式粗粉分离器。阻力由原来 的2409.8 帕 降至809.8 帕,出力可提高14%,总电耗可下降21%。 通过对4 台锅炉粗粉分离

28、器的改 造,不但解决了内部积粉问题,还提高了锅炉的效率。 2.2.4 消除热风门内漏 制粉系统设计有启、停程序,热风总门操作采用电动执行机构。但自投产以来从未使用过该程序, 且此电动风门不严,造成漏风。可以将磨煤机入口热风总门改装成(或增加)一只手动总门以减少漏风。还 可将自然冷风门位置从热风调门前改至热风调门后,使其处于负压区,这不但可以解决漏入热风造成磨煤 机入口温度高的问题,还可以解决运行中热风从自然冷风门外漏污染环境问题。 2.2.5 加强运行管理 锅炉正常运行中,应对制粉系统的近路风风门,特别是容易积粉的磨煤机再循环风门等,坚持定期吹 扫工作制度。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全能值班制度的

29、实行, 应进一步加强对新值班人员的培训,以达 到系统熟,操作到位。3 煤粉仓温度高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3.1 煤粉仓温度高的原因 3.1.1 煤粉仓结构存在问题 3.1.1.1由于原粉仓内壁面角度和内锥体角度太小(粉仓横向仓壁设计倾角为71.6度,底部内锥体角度为65度), 使仓壁及内锥体易积粉,造成粉仓温度高。3.1.1.2粉仓顶部四周因安装时留下一段高约600毫米,深约540 毫米,约45度的死角,当煤粉落入粉仓 内,比较细的煤粉会到处飞扬,慢慢落在该处,长时间堆积。遇上仓内温度高时,积粉便会自燃。横向粉仓改造示意图 3.1.1.3在粉仓顶部横向装有2 个人孔门,其中北侧人孔门封闭不严(见图

30、2),空气漏进粉仓引起煤粉自燃,高 温气体聚积将粉仓顶棚烤裂。 3.1.1.4 用16 米n 钢板焊接而成的煤粉仓下部内锥体,将粉仓分成2 部分,每1 部分又分割成6 个小的仓格, 每1 仓格同样采用厚度为10 毫米 的钢板焊接成内锥体。由于粉仓下部所有内锥体的表面积达100 米2 以上, 而锥体外表面又没有采取保温措施,再加上给粉间封闭不严,冬季环境温度低,造成粉仓内锥体内表面结 露积粉。 3.1.2 人为因素影响 3.1.2.1吸潮阀不按规定操作。在煤粉仓上部装有吸潮管。按规程要求,制粉系统运行时煤粉仓吸潮阀 必须开启,制粉系统停运时吸潮阀应关闭。但在实行运行中,制粉系统到粉仓的吸潮阀,应

31、开启而没有开 启,备用制粉系统到粉仓(绞龙)的吸潮阀应关闭而未关闭,按规定在绞龙停止运行时吸潮阀应关闭,但在 实际运行中,也经常在开启位置。 该开的吸潮阀不开,不但潮气不能吸出,粉仓内的负压也很难建立和保 证。该关的吸潮阀不关,增加了粉仓的漏风,为粉仓内可燃气体和煤粉混合物爆燃提供了必要条件。特别 是当制粉系统频繁启停时,各吸潮阀不能按规定及时开启和关闭,就会加剧粉温的升高。 规程规定在排粉机由制粉乏气倒向近路风后,应及时关闭制粉系统各吸潮阀,但在运行中也常常没有 按要求进行操作。 3.1.2.2锁气器失去作用。细粉分离器下部有2 道锁气器,它的作用一是防止漏风,二是在制粉系统爆炸后防 止火源

32、进入粉仓。由于有的炉只剩1 道锁气器起作用,因而易引起粉仓起火。 如在一九九二 年大修中将1 号 炉细粉分离器下部第2 道锁气器去掉,改装在木屑分离器下部。因煤粉经常从木屑分离器向外溢, 故第2 道锁气器重锤被人为地用铁丝拉起,使其处于开启位置。由于只剩第1 道锁气器,封闭不严,加上 换向档板不关,在粉仓温度高时,高温气体被吸上去, 引燃木屑分离器小筛子上的木屑等杂物及锁气器 内的积粉。以上火源又落入粉仓内引燃煤粉,形成恶性循环。 3.1.2.3 绞龙下粉插板未关闭。在绞龙的下方设有4 个下粉口,分别与4 个制粉系统联接。在每个下粉口安装 一只手动插板,只有在绞龙进行送粉时,需要授粉的下粉口插

33、板才打开。但在实际运行中,各炉绞 龙的下粉插板经常处于开启或半开启状态,特别是绞龙两端(甲、丁制粉系统)的下粉插板经常在全开位置。 因此也就使粉仓形不成负压,绞龙内应封闭也无法封闭。 3.1.2.4换向档板问题。在每台制粉系统的木屑分离器下方,设有一只手动换向档板(见图3)。其作用是把细粉 分离器下来的煤粉分别切换到粉仓或绞龙。当制粉系统停止运行时应使档板关闭粉仓一侧,以防止空气进 入粉仓。但在实际运行中,当制粉系统停运时,此换向档板很少切向粉仓侧进行封闭。 3.1.2.5管理制度方面。在投产初期,电梯都由运行人员自己管理,不论白天晚上,运行人员到锅炉上部操作 吸潮阀及换向档板都很方便,也能及

34、时到位。但在1991 年以后电梯划归实业公司电梯班管理,白天,运行 人员使用电梯需找电梯班来人操作,晚上则需步行到标高32 米 处操作,所以就造成制粉系统启停后,不能 及时按规定进行就地操作。直到一九九七年这一制度才改变,到位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1989 年修改颁发的运行规程中,只规定了磨煤机启动后开启粉仓吸潮阀,但没有规定在制粉系统停运 后关闭吸潮阀;只规定了在制粉系统启动时将换向档板切向粉仓,但未规定在制粉系统停运后将换向档板 切向绞龙,封闭粉仓。 3.1.2.6技改后遗留的问题。为了节省锅炉点火用油,加装了煤粉预燃室点火装置,增加4 台新给粉机,将给粉机与粉仓连接的短节长度,由200 毫

35、米 改为900 毫米,但给粉机加长的短节未进行保温;在将粉仓 上部不适合的板式锁气器改为锥式锁气器后,锁气器的外部也未进行保温,所以会增加粉仓内壁结露。 3.2 煤粉仓温度高的防范措施 3.2.1 改进煤粉仓结构和保温 (1) 因为3、4 号炉粉仓采用钢板结构,外部保温效果差,造成粉仓内壁结露积粉,粉仓温度经常升高。虽 于1989 年把粉仓外部的保温全部进行了更换,但因粉仓内壁为钢板结构,结露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后来 就在粉仓内壁浇灌一层砼。 由于顶棚烧裂漏风,在一九九三 年大修中将3 号炉甲粉仓梁及顶棚全部更换。在 一九九七年五 月份大修中又将3 号炉乙粉仓4 架梁及顶棚全部进行了更换。为了

36、防止在高温下石子钙化后体积 膨胀,将外部砼胀掉。采用耐火水泥配比,并将骨料由石子改为焦宝石。(2) 由于原粉仓内壁面角度和内锥体角度太小。一九九七年利用1 号炉大修时间,对甲、乙煤粉仓进行了改造。 在粉仓内壁打出麻坑,浇上一层耐火砼,使两壁角度由原71.6度变为77度。又在原内锥体上加焊一层钢板, 使底部内锥体角度由原65度改为70度,以消除积粉。 (3) 粉仓顶部四周安装时留下的死角,已用砼浇灌,使其与壁面平齐,根除了此积粉点。 (4) 原细粉分离器至粉仓下粉管之间设计为换向式档板,不严密,易漏风、粉。已将4 台炉的下粉换向档 板全部更换成插板式闸板门,解决了漏风问题。(5) 因原绞龙改为链

37、式输粉机后一直无法使用,为了减少粉仓漏风,现已将绞龙所有下粉口用砼浇灌封堵。 原入孔门盖子为平板式,容易变形漏风,已将入孔门盖板改为翻盖式,采用不锈钢板外加硅酸铝毡保温。 改变入孔门位置,由横向轴线布置改为纵向,在防爆门轴线两侧的粉仓内壁布置。 3.2.2 改进吸潮管通路及防爆门 (1) 原煤粉仓吸潮管出口与粗粉分离器入口的煤粉管道相接,因系统负压小,易被沉积的煤粉堵塞。为了 提高其负压,现已将吸潮管出口从粗粉分离器入口管道改接到排粉机入口管道上,出口负压由3.0 k帕 提 高到7.0 k帕。但是煤粉仓内负压过大,漏风反而会增加,从1 号炉改后的情况看,因负压大,第2 道锁气 器、木屑分离器等

38、处的漏风明显增加。最好加装1 只负压表,调整煤粉仓负压,维持在300 帕 左右,不得 大于500 帕。(2) 原膜片式防爆门,在多次粉仓爆炸时均未打开,加之防爆门铁皮经常腐蚀漏风,难以起到防爆门的作 用。现已全部用重力(翻版)式入孔门代替,采用铝板结构和黄砂密封,效果良好。 3.2.3 加强运行管理 控制好磨煤机出口温度,防止含水分过大的煤粉进入粉仓。定期降粉位,防止煤粉长时间在仓内存 留。避免输粉机内积粉,特别是临时停炉,一定要密封粉仓,防止自燃。修订和完善现场运行规程。 第四章某电厂2号锅炉灭火分析与防治对策 某电厂2 号炉为武汉锅炉厂生产的WGZ/ 13.7-7 型超高压固态排渣煤粉锅炉

39、,设计燃用劣质烟煤与无烟 煤的混合煤,煤的特性是发热量、挥发份低且变化大;着火、燃尽困难且不稳定。一九九九 年7 月23 日对锅 炉进行了冷态动力场试验,从试验各工况来看,一次风均无贴墙现象,一次风出口气流轨迹比改造前远离 水冷壁,对炉内结焦有所改善,试验各工况气流在炉内形成强风环,当量直径比均小于改造前的强风环当 量直径比,形成位置适中,无偏斜现象。 但从一九九九 年十二月五日至二零零零 年1 月13 日,锅炉先后发生七次灭火,多次炉膛负压波动。 1 锅炉运行中出现灭火的情况 1.1 一九九九 年十二月五 日2:13,炉膛正压高达3 000 帕,保护动作炉内熄火,此时乙侧捞渣船放渣门螺栓 断

40、,在进行检修,乙侧无水封。1.2 一九九九 年十二月十日14:36,炉膛正压992 帕, 保护动作熄火。 1.3 二零零零 年一月十一日14:00,锅炉负荷192 米W, 炉膛负压,保护动作熄火。 1.4 二零零零 年一月十一日17:19,锅炉负荷200 米W, 炉膛负压高达2 333帕,保护动作熄火。 1.5 二零零零 年一月十二日0:04,炉膛负压高达 1716 帕,保护动作熄火,当时投有4 支油枪,仍燃着未灭。11:20 取燃煤化验发热量为19.6 米J/千克,挥发份为8.99%。1.6 二零零零 年一月十二日19:10,4 号给粉机卡死,锅炉负荷200 米W,20:02 炉膛负压高达2

41、 263 帕,保 护动作熄火;当时单制粉系统运行,投有4 支小油枪仍燃着未灭。 1.7 二零零零 年一月十三日,锅炉负荷198 MW,炉内燃烧不稳,21:34 炉膛正压高达1 300 帕,保护动作熄 灭,重新点燃后21:50 恢复正常。 2 影响锅炉灭火的原因分析 根据锅炉多次灭火的情况来看,锅炉灭火前炉内燃烧都不稳定,灭火时负荷都很高,灭火的发生来得很 快,按上述情况分析原因如下: 2.1锅炉炉膛内结渣严重时,不断发生掉焦,当大块焦渣掉入捞渣船的水池中时,不但溅起大量的水花, 同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引起炉内负压波动,当波动超过保护定值时,保护动作造成锅炉灭火。2.2捞渣机故障频繁,一方面链条

42、刮扳捞渣机性能与质量较差,另一方面由于渣块的不断掉落,对捞渣 机的伤害较大,造成捞渣机不能持久稳定运行。当捞渣机发生故障停运时,锅炉渣斗的渣门关闭不严,又 无水封,漏风严重,大量冷风从炉底进入负压的炉膛,致使火焰中心抬高与偏斜,甚至破坏炉内的动力场, 使炉内燃烧性能恶化,两侧温差变大,均匀性变坏,结渣性增大,掉渣量增多增大,对捞渣机的伤害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灼热的大渣块掉入捞渣船的水池中,突然产生大量的水蒸汽,引起炉膛 负压大量程波动,破坏炉内燃烧稳定。 2.3煤质差挥发份低着火困难,而且变化大,根据厂内燃煤工业分析,发热量变化从1624mJ/千克,挥 发份变化从7%19%,这种

43、变化容易引起炉膛燃烧稳定性发生变化;再加上有时给煤机卡涩,给煤量时多时 少,不但影响粉位高度不足,而且造成三次风带粉量变化;另外给粉机卡涩,销子断裂等时有发生,对锅 炉燃烧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给粉机突然停止供粉或粉位低造成供粉时有时无,对锅炉燃烧影响甚大。 2.4由于受习惯操作方式方法的影响,对新型燃烧器特性掌握不够,对其的运行操作还不能适应,风粉 比例配合不够恰当,以致对锅炉燃烧造成不利影响。 2.5下一次风的稳燃型直接点火燃烧器的喷口刚性不足,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形,使稳定回流区发生 变化,气流不规范,造成燃烧稳定性下降。 2.6受压部件的泄漏,如:吹灰蒸气管、水冷壁管等泄漏都会造成炉内

44、负压波动而灭火。 3 锅炉防灭火对策 3.1捞渣机对锅炉燃烧稳定十分重要,应修则修,修则修好,保证质量;同时建议在捞渣船的上部适量加装防冲破渣梁,一方面可增加捞渣船的刚性,保护捞渣机刮板,同时起到破渣的作用;或选择更好的捞 渣机更新。 3.2加强煤场管理,对不同煤种要分堆存放,锅炉煤斗进煤时尽力做好混煤工作,拟出混煤措施,严格执行。 3.3对制粉系统的设备要提高检修维护质量,适当的时候对煤粉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3.4根据2 号炉冷态试验结果,在低负荷运行时采用正宝塔配风为宜;当负荷在100120 米W 时一次风 粉可只投下两层,煤质特差时投下3 层;负荷在120170 米W 时投用下3 层

45、;而负荷在170 200 米W 时则 应投全部4 层,采用均匀布风。 3.5下两层一次风由直流式燃烧器改为稳燃型燃烧器后,阻力有所增加,根据冷态试验结果,由于改造的下两层一次风气流刚性弱于未改造的上两层一次风气流刚性;因此配风时下两层一次风管的风速不能 低于27 米/s,且下一次风使用的给粉机转速不宜超过450 r/米in,中下一次风使用的给粉机转速不宜超过 470 r/米in。 3.6由于锅炉下两层一次风燃烧器的侧二次风的敏感性较强,建议低负荷时应全关运行;高负荷时开度一般不要超过50%;必要时可安排两人进行调试,一人观察,另一人进行调整,寻找最佳运行工况。 3.7 由于锅炉燃用劣质烟煤与无

46、烟煤的混合煤,发热量与挥发份都较低且变化较大,建议制出的煤粉细度R90 不宜超过8%。 3.8锅炉运行一段时间后检查发现下一次风口侧板变形较严重,说明刚性不足,应给予加固,或在适当的时候换新。 第五章420t/h无烟煤锅炉改造前后的运行分析 介绍了连州电厂420t/h 无烟煤锅炉的改造情况, 并根据运行数据和试验结果,对锅炉改 造 前后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说明改造后锅炉的稳燃及其它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无烟煤锅 炉的改造提供了借鉴。 连州电厂2 台125 米W 机组的420 t/h 锅炉由哈尔滨锅炉厂制造。机组于二零零零 年先后投入商业运行。 在调试期间和运行初期,锅炉燃烧稳定性一直

47、较差,多次发生灭火现象,严重影响了机组的经济运行和安 全性。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先后对1,2 号锅炉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设备简介 锅炉型号为HG-420/13.7-W米2,单锅筒、自然循环、集中下降管、一次中间再热、型布置的固态排渣 煤粉炉。炉膛为正方形9 580 毫米 9 580 毫米,顶棚管标高为44 450 毫米。设计煤种为当地劣质无烟煤。 锅炉采用钢球磨中间仓储制,一炉两磨,热风送粉。燃烧设备为四角切向布置直流式,假想切圆直径 为639 毫米,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次风对冲布置。燃烧器布置(改造前和改造后)如图1 所示,其中:上、下 两层燃烧器为百叶窗水平浓淡式,带侧边风

48、,中间一层为双通道自稳式燃烧器,带有腰部风。点火方式采 用高能点火器轻油煤粉两级点火。燃烧器设计特性参数如表1 所示。为保证燃料充分燃尽,在水冷壁 上敷设了一定面积的卫燃带。 2 改造前运行情况 2号锅炉在调试期间和投产初期,燃烧稳定性一直比较差,经常发生灭火现象,甚至有时1 天灭几次火; 并存在再热器汽温偏差大,热风温度达不到设计值等缺陷。为了改善锅炉稳燃,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燃 烧试验并采用了一些稳燃措施以期找到最佳的燃烧方式,主要是调整二次风的不同配风方式和在保证一次 风不堵粉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一次风速。试验逐步按上下大、中间小的二次风配比,将下二次风关至10%左右、 中下二次风和双通道燃

49、烧器腰部风全关、油枪风开至30%、中上二次风为50%、上上和上下二次风为60%至 80%,变成了下、中一次风喷口集中燃烧的布置方式,形成高浓度高温的着火区,着火区温度调整后比调整 前提高了300400摄氏度。至此,锅炉的燃烧基本稳定。3 改造措施 3.1 燃烧器改造 为了彻底解决锅炉燃烧稳定性问题采取了以下改造措施: 3.1.1 取消中下二次风; 3.1.2中上二次风风口尺寸适当增大和位置下移,加装小油枪和稳燃罩; 3.1.3下一次风与中一次风靠近; 3.1.4三次风改为自引式,射流方向维持对冲布置; 3.1.5最下层油枪的位置由下部风室移至上部风室。 另外,在燃烧器区域水冷壁增铺50 米2

50、的卫燃带,进一步增加燃烧区域温度水平。 这次改造就是将原来燃烧器的一、二次风口的均等配风布置改为一次风集中布置方式。 一次风的结构特点集中安排在于相对集中在一个通风燃烧器布置在一起,使得点火煤粉的空气流动和燃烧相对集中,以改善燃烧器区域局部热负荷和温度水平,改善燃料点火条件。实践证明,这种类型和配置最适合于低挥发分燃烧贫煤和无烟煤,甚至状态,正是这种类型的燃煤发电厂。3.2 提高热风温度为了提高热风温度,在1 号锅炉改造中,割除了上级空预器前的少部分省煤器,以期提高空预器前烟 温,从而提高热风温度。但是,实践证明,割管措施并不理想,烟温没有多大提高,热风温度偏低也未改 善。因此,此项改造未在2

51、 号锅炉上应用。 3.3 解决再热汽温偏差问题 为了减少再热汽温偏差(A 侧比B 侧汽温高),决定对水平烟道上的A 侧高温再热器进行割管处理,减少 受热面,降低换热量。这是减少汽温偏差的最直接方法。 4 改造前后对比分析 锅炉改造后一直运行稳定,没有发生由于燃烧不稳而引起锅炉灭火的事故;在机组频繁调峰时,锅炉启停灵活、时间短,成功地为电厂节约了能源,增加了效益。为了鉴定改造效果,在改造前后分别进行了2 次锅炉热效率测试。在额定出力下,锅炉热效率测试的部分试验数据见表2,从表中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4.1改造后锅炉热效率比改造前提高了0.5%。 其中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q4 并没有降下来,还上升了

52、 0.16%;排烟热损失q2 降低了0.74%;其它损失变化不大,基本可以忽略。由于q2 的降幅大于q4 的升幅, 所以,总的锅炉热效率有所提高。 4.2炉膛出口烟温提高了50摄氏度。通过增铺50 米2 卫燃带和一次风集中布置,有利于提高炉膛温度水平,能改善燃料的着火条件。 4.3热二次风温仍然偏低于设计值40摄氏度,而空预器前烟温已达到设计值,热风偏低的原因不在于外部 烟气温度不够。 4.4锅炉蒸汽流量418 t/h 时,再热器两侧均投23 t/h 的减温水,再热器进口汽温基本相等, 再 热器出口汽温A 侧比B 侧稍大46摄氏度,偏差不明显。改造前为了消除两侧汽温偏差,A 侧减温水要比B 侧

53、 多投68 t/h。 4.5燃烧器经过改造,一、二次风的配风布置更加合理,为二次风的配风提供了可调整手段,可以通 过燃烧调整试验,找出最佳的配风方式,进一步提高锅炉效率。 连州电厂2 号炉的改造吸取了实际经验,遵循了无烟煤锅炉的设计和改造的基本原则。一次风集中布置和加铺卫燃带,使煤粉燃烧相对集中,能量集中;合理减少高温再热器的受热面,解决汽温偏差问题。从锅炉改造后的运行情况表明,锅炉的稳燃及其它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而提高了电厂的经济 结 论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现场监督员工执行规章制度,实施和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工人阶级的成员相互监督,严格执行“安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所有的工作必须执行安全

54、风险分析系统,并填入卡安全分析、安全分析卡保存3个月。完善设备停止发送系统,制定设备停止发送支票保证卡。加强工人的技术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让工人知道危险的作业性违章在思想。 改善车间、团队”五个生产安全系统”同时,建立档案,个人安全生产没有职位所需的安全质量的人员,培训,安排工作,想要转移,及时了解职工的安全的心态,以详细说明每个人的工作,妥善安排,并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确保员工的安全控制和控制。各级领导来提高理解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形势越来越多的权力超过企业的安全投资基金,加强企业人员的技术,更多的安全知识培训,调整人员结构,提高职工劳动保护、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确

55、保人员、设备的安全,改变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 参考文献1 程贞铭;温志清;火力发电厂的水资源利用之我见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2 胡冬梅;影响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率指标的因素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6期3 张继收;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8期4 薛维根;火力发电厂RFID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1年08期5 石颖;高静静;专业配合在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6 周云;吴建甫;电子阻垢仪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J;河南水利;2002年04期7 于威;浅析火力发电厂除灰管道的选配技术

56、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8 王志生;变频调速技术在发电厂上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9 倪玮琳;高压变频器在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应用与维护J;自动化应用;2011年07期10 朱磊;火力发电厂蓄电池组的运行与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3期致 谢 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和老师了。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她给了我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多次帮助修改完善。此外,学校图书馆查找信息,图书馆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来帮助和指导我,我要对老师们说声谢谢! 谢谢本文涉及每个学者。本文引用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你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这个论文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的材料,在论文写作的过程和排版等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写论文不足之处,难以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