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3362231 上传时间:2022-03-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重庆市高2022届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上) 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三)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词语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更广。眼下我们正处于一个乐此不疲发明各种网络缩略语的时代。比如“awsl”之类的高频网络用语被大量使用。“awsl”,源于“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表达了年轻人在感受到“惊讶、兴奋、快乐”等各种喜爱之情时的强烈情绪。除“awsl”外,还有“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sk”(生快,即生日快乐的缩写)、“ssfd”(瑟瑟发抖)等一系列按照同样方式创造出来的缩略语词汇,往往是年轻人在弹幕或其他网络环境中使用。 人们初一接触网络缩略语,往往感到不知所云,一旦了解其涵义又感觉有趣,甚至耳目一新,拓展了对汉字汉语的认

3、知界限。就像很多机构都有简称一样,语言变化过程就是越来越简便快捷,当一个长词用多了,就会以缩减省略的形态出现,通过一串简单的字母符号就能清晰表达一种真实状态或个体体验,这是汉语发展的规律。 另一方面,网络缩略语的形成与互联网的特性密不可分。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模因”概念: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模因从一个大脑传递到另一个大脑的过程变得极为简单,甚至可以用“病毒式传播”来形容。网络传播的特点就是不断复制扩散,而复制过程中往往会再创造,比如“awsl”在传播过程中又衍生出“阿伟瘦了”“啊我睡了”等近十种脑洞大开的解读。网络复制的

4、简单便捷,以及在复制过程中的创新再造,使更多的网友由被动受众与旁观者变成直接参与者和行动者,最终成为一场集体娱乐的狂欢。 网络缩略语的流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达出年轻人情绪外泄与自我张扬,他们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在的娱乐。当某种流行语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始流行的时候,从众心理会让更多的人接纳并使用这些流行语,以表明自己与时代潮流同步,同时避免被同一群体所排斥,这种自我认同的强烈愿望使其更愿意投入到流行与时尚之中。反之,那些不使用流行语的人会面临某种压力,被别人视为跟不上潮流,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如今网络用语特别是缩略语已经在向网下扩散,不断“进军”人们的语言体系,已开始融入日常生活,在潜移默

5、化中影响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不过,网络用语的生命力目前还难以得到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已经消失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如莫言所说:“语法变化非常缓慢,而词汇却像一潭活水,会不断地有新词语产生,也会不断地有过时的词汇被淘汰消亡。” 在宽容对待网络用语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力戒和淘汰其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甚至肮脏丑陋的东西,网络流行文化的底线就在这里不滥用、不恶俗。 从更大的视角看,因为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泛娱乐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的交流工具越来越依赖网络,不可避免地会把娱乐属性摆在前面,因为它传播更加高效,更加直指人心。但只要不滥用不恶俗,不论喜欢与否

6、,那都只是演进的一级台阶。 (摘编自微博考试研究所网络用语演进) 材料二 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经历了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发展路径;它呈现给公众的样态,从起初的“多语码化”发展为当下的“多模态化”;它不再是当初网络达人、“大虾”等“小众”的专利,而成了网上网下的“大众”所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 在网络语言正全面走进现实语言生活的背景下,不少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在反映时下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带来不小冲击。尤其是部分网络流行语在非理性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叛逆、污损等亚文化色彩,极易影响青少年

7、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养成。 微博作者橙子辅导指出,对于网络流行语要有所区分,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带有粗鄙化、低俗化倾向。针对后者,无论是公民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应自觉抵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客观来说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微博作者橙子辅导说道,应该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去看待。总的来看,低俗负面的语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有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邹煜提到,流行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潮流,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社会大众不可能也没必要穷尽所有信息。对一些热词,大家有陌生感也很正常。” 流行语反映时代变迁,并不是时代的全部,更不是我们

8、生活的全貌,它只是反映了某些侧面。专家们表示,语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作用,当我们选择语言时,语言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面对形形色色的流行语,切不可盲目跟风。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娱乐性的网络缩略语通常出现在弹幕或其他网络环境中,它们往往是由年轻人按照相同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B网络缩略语形成并流行,根源在于符合年轻人情绪外泄、讲究简单便捷、从众心理突出、乐于创新的群体特点。 C网略缩略语的出现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因为语言变化逐步走向简便快捷,长词使用多了就会缩减成字母符号的形态。

9、 D网络缩略语的出现,客观上丰富了我们的词语,反映了我们生活的某些侧面,我们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它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得以迅速传播,其使用群体已经由网络达人、“大虾”等扩展到网上网下的大众。 B网络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C网络语言在流行的同时,也经受着时间的淘洗,只有那些积极健康,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词汇才会最终长期流传下来。 D网络语言的净化需要专业媒体人士乃至大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也离不开管理部门的监管引导,这是语言发展应遵循的规律。

10、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2020年的网络“全民流行语”呈增多态势,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后浪”“直播带货”等,都为大众所熟知,在全社会流行。 B近些年,“中国梦”“新常态”“打虎拍蝇”“供给侧”“双循环”等一批政经领域的主流文化词汇演变为大众生活流行语。 C直接表达情绪的“压力山大”“我太难了”等容易成为潮流,含蓄表达的“双节棍”“网抑云”等让不少人感到难懂甚至陌生。 D“汉语盘点2020”公布的五大候选国内词中,“口罩”“抗疫”“逆行者”“健康码”等4个词与抗疫相关联。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一和材

11、料二,可以得出哪些语言发展规律?(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炉边(节选) 沈从文 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

12、,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象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

13、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象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

14、,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15、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象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

16、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

17、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 “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象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 妈没有做声。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

18、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 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 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

19、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 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8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9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

20、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枚乘字叔,淮阳人也,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从孝王游。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枚乘复说吴王曰

21、:“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筰,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不然,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袭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饷道;梁王饬车骑,习战射,积粟固守,以备荥阳,待吴之饥。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愿大王孰察焉。”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为弘农都尉。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复游

22、梁,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孝王薨,乘归淮阴。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 (节选自重庆一诊公众号汉书作业题3)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B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C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D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

23、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本义指山南水北,即受光的一面,淮阳即淮水之北,阴则反之,指山北水南。 B三光,日、月、星,也泛指各种光,三为虚,指多数,如“卷我屋上三重茅”。 C羽林,汉代侍卫皇帝的禁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战斗力很强。 D辞赋,源于战国盛于汉,汉人称屈原等所作赋为楚辞,故称赋为辞赋,亦称汉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枚乘见识广远,甚能明晓大势。吴王谋逆,枚乘两次奏书谏言,第一次指出积德累行,守义循理,才是王术;第二次分析天下利弊得失,甚为周到。 B枚乘

24、忠心为主,也知明哲保身。枚乘力谏吴王两次,言辞见其忠心,但吴王不采纳谏言,他便选择离开,到梁地侍奉孝王,这是避祸的明智之举。 C枚乘自视甚高,不愿委身郡吏。景帝召拜他担任弘农都尉,他因长期做大国座上宾而称病辞官,待朝廷以安车蒲轮的方式征召他,他选择以死相拒。 D枚乘富有才华,谏言文采斐然。梁国的宾客都善于作赋,而他是其中写得最好的;从他上奏吴王的谏言看,也带辞赋风格,论述纵横捭阖。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4分) 译文: (2)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4分) 译文: 14文中枚乘第二次游说吴王放弃“

25、为逆”有哪些理由?请简要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徐侃 安凤 一自离乡国,十年在咸秦。 泣尽卞和血,不逢一故人。 今日旧友别,羞此漂泊身。 离情吟诗处,麻衣掩泪频。 泪别各分袂,且及来年春。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善用数字传情,首联“十”字渲染离乡之久,第二联“一”字渲染孤独之深。 B第三联直抒胸臆,“羞”字既写出诗人处境的窘迫,也暗含对旧友显贵的艳羡。 C“麻衣掩泪频”这一典型细节刻画出诗人寒士形象,也饱含诗人送别的无限情意。 D此诗语言平实质朴,都是沉痛语,诗人先写十年身世,为后面

26、的别离更添酸辛。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刻画蜩与学鸠飞翔姿态的两句是“,”。 (2)诗经氓中分别写女主人公望见复关前后神态的句子是“”“”。 (3)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使“六国足以拒秦”的前提条件是“”,而历史悲剧总是重演,正是因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病毒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源远流长。自从有了人类,流行病便与之如影随形。随着与黑猩猩的分手,人类近三分之一的蛋白质适应演化均是由

27、病毒驱动引起的,因而背后的真正推手是自然选择。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当瘟疫出现时,被病毒袭击的宿主,要么因产生抗体得以适应而生存下来,要么死亡乃至灭绝。()如果宿主灭亡了,除非病毒立即找到新宿主,否则便与原来的宿主同归于尽了。显然,这无异于自杀。因此,一方面病毒不得不减弱毒性;另一方面宿主的免疫系统也会全面反击病毒的侵害。 人体蛋白质有许多功能,有时只要对其性状与组成进行细微的调整,就可击败病毒。有意思的是,最近研究表明,不仅免疫系统的细胞蛋白质有免疫功能,而且几乎所有细胞的蛋白质在接触病毒时,都能参加抗疫战斗!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宿主灭亡了,其实就病毒

28、来说并非好事。 B但宿主的灭亡,对病毒来说其实并非好事。 C其实就病毒来说并非好事,因为宿主的灭亡。 D对病毒来说其实并非好事,因为宿主灭亡了。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微博作者橙子辅导在词话之间一文提出了“境界”说,并将其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重虚构,后者重写实。艺术中确实可作如此区分,但这并非东西方

29、艺术的区别,中国文艺有此区别,。 更进一步考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实际情形,那么可以明显看出,更注重形体的准确,也更追求色彩和质地的真实感。无论是因为绘画材料和专业技术的发展,还是因为采用科学方法、利用透视和明暗关系,西方画的写实程度一般来说都超过中国画。如果说真实表现自然意味着“无我”的客观主义,那么西方风景画逼真再现自然,岂非更近于“无我之境”? ,中国画很早就强调意、气、神,也就是中国人的主观意念,而不注重形似。苏轼诗里的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最能代表传统文人画的观念。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30、22请对上述三段文字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结合漫画内容,联系现实,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高2022届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上) 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三)参考答案 1D(网络缩略语是网络流行语的一种,具有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所以D项正确。A,只是举的例子是按相同方式创造的;B,这些特点不全是年轻人的特点,比如“讲究简单便捷”不一定就只是年轻人需要。另外“根源”这一说法也不准确;

31、C,“长词使用多了就会缩减成字母符号的形态”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当一个长词用多了,就会以缩减省略的形态出现”,并不一定会缩减成字母符号形态。) 2D(“这”指代的内容不属于语言发展遵循的规律。) 3C(C,讨论网络热词表达风格与流行程度的关系,无法与材料二中的观点吻合。A证明网络流行语“成了网上网下的“大众”所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B、D证明流行语反映时代变迁,折射生活状态。) 4举例论证,列举“awsl”、“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sk”(生快,即生日快乐的缩写)、“ssfd”(瑟瑟发抖)等一系列网络缩略语。类比论证,将语言变化的过程与“像很多机构都

32、有简称一样”类比。引用论证,引用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模因”概念,引用莫言的言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5词语产生与时代生活紧密关联;新的语言是“小众”创造,然后逐渐为“大众”接纳;语言的发展逐步走向简便快捷;词汇会不断地发展、更新,有的被淘汰也有的得到流传。(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6C(兄妹三人的确各具特点,但焦点都在糖的美味;“我”也不只垂涎美味。) 7D(语言明白晓畅,并不含蓄蕴藉;“极其无意思的”主要表达的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而 8突出糖的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渲染糖的诱人,为写“我”和弟弟妹妹买糖的渴望做铺垫,并反衬出没有吃到糖的失望;通过

33、极富时代、地域特色的风物,增强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9兄妹三人贪念美味和哥哥怂恿妹妹的场景,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母子、兄妹之间的理解、默契,表现出家人之间的温馨;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询问、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每点2分,共6分) 10A 11B(三光没有泛指多数光的意思) 12C(不是以死拒绝,只是死在应召的路上) 13(1)臣希望大王慎重考虑并身体力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每句2分,共4分) (2)吴王不用他的方策,终于被消灭了。汉平定了七国之乱,枚乘也由此闻名。(每句1分,共4分) 14要看清现实:要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要懂得满足:吴地富庶宜居,享乐胜过中原。预测将来前途:前景不妙,还兵疾归还来得及。(每点1分,共3分) 15B(诗人愧对旧友,是因为怀才不遇无所作为,而非艳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