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课时作业:必修2 第9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 含解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3354425 上传时间:2022-03-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品】高考历史课时作业:必修2 第9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高考历史课时作业:必修2 第9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高考历史课时作业:必修2 第9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历史课时作业:必修2 第9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历史课时作业:必修2 第9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 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单元提升强化练(九)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这一描述反映出()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D毛泽东有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意愿解析: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

2、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项正确。答案:D2(2017太原市高三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解析: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项错误;由企业的空间分布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东南(只涉及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在军用企业均是空白)工业体系完善无法体

3、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并不直接相关,故D 项错误。答案:B3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4、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答案:B4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而材料提到仅“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

5、,故A项错误;根据“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可知三大改造已经完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错误;“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表明中国打破对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迷信,是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灵活务实政策,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是19591961年,故D项错误。答案:C51960年11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信中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放手发动群众整风整社等。这表明()A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B中央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C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悄然展开解析: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与材料中“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不符,故A项错误;1960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与材料中“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相符,故B项正确;1978年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故C项错误;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D项错误。答案:B6下面是19

7、501980年中国主要年份城镇人口比重表:年份总人口(万人)市镇人口(万人)百分比世界平均百分比195055 1966 16911.228.8196066 20713 07319.733.9197082 99214 42417.437.5198098 70519 14019.438.2表格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的特点是()A政策导向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人口增长C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长不大且不稳定D城市人口的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推动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中“19501980年”中国主要发展工业,而非第三产业,故B项错

8、误;“19501980年”中国百分比一直低于20%说明增长不大,材料中从“19.7”到“17.4”说明增长不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19501980年”中国数据远低于“世界平均百分比”,故D项错误。答案:C71980年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厂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两厂不能横向联合反映了()A企业没有自主权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C市场竞争激烈D政企不分解析:材料未涉及企业自主权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

9、把铜厂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造成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据材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厂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可知政企分离了,并非不分,故D项错误。答案:B8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据此判断当时()A家庭联

10、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解析:根据材料“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些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阻力,故C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故D项错误。答案:C9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

11、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毛泽东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B项符合题意。答案:B10(2017湖北省八校高三联考)下图为19721988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年份中国的出

12、口中国的进口19723260197515630419801 0593 75519853 8653 856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B与苏争霸处于守势导致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D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文革”期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故A项错误;8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攻势,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70、80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答案:C11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

13、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经济特区的设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ABCD解析:经济特区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没有上海,故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80年代,故正确;1984年,开放上海等14处为沿海港口城市,故正确;上海浦东开发是在1991年,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答案:A12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 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社会主义建设

14、防右更要防“左”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解析:材料中的宣传画和标语主要是为发展经济而造势,并非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猪羊肥大赛黄牛”和“蛇口标语”都与实现现代化相符,故B项正确;蛇口标语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故C项错误;蛇口标语无法体现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

15、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材料二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

16、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

17、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文远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材料四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

18、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1)结合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10分)(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5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可知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材料二中“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可知农业发展落后阻碍了工业化;根据“大批从农村招工导

19、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可知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 (2)材料一、二的计划经济年代,户口迁移制度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劳动力,但受农业发展落后的制约,之后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材料三、四的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年代,材料三中随着“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农转非”更加普遍,材料四中“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由此得出观点: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答案:(1)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2)评析: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

20、度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一些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缓慢,长期被粮食问题困扰着,因此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户口迁移政策长期没有变化,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城乡经济繁荣,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释放经济活力。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单位:次):会议召开时间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法制十一大1977.8942300001十二大1982.91002161100

21、0十三大1987.1013301760143十四大1992.107006101461十五大1997.90006510615摘编自村田忠禧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上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发展变化趋势。请归纳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解析:从表中数据,可将其进行归类,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革”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文革”时,民主和法制遭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拨乱反正,并且提出“依法治国”,逐渐形成社会主

22、义法制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逐渐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化时期,提出“一大二公”,强调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创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工作重心的转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建设的转变:从以社会主义革命为主到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经济体制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答案:示例:变化趋势:工作重心的转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因:十年“文革”的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