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带给学生的得与失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3250253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改带给学生的得与失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改带给学生的得与失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改带给学生的得与失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带给学生的得与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带给学生的得与失(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数学课改带给学生的得与失双柏中心小学:彭青云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的推广使用,一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在各地兴起。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作为一线教师已从当初的无所适从,慢慢转变为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贯彻新标准的理念。笔者一直在尝试用新课标的要求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中产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学生变得主动了,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了,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也正在逐步弱化,本文想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在课改中得与失的思考。一、随着情境性的加强,带来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减弱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成为课题引入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笔者曾作过一项统计: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在2004年第7第12期的“典型课示例”栏目中,刊登了20篇教学设计,其中有17篇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引入新课也大都以具体化的情境为主。从本人所听的各级各类的教研课来看,也基本是以创设具体情境引入课题为主。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创设的情境大都是童话故事、生活事例等学

3、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在课始学生能够集中精神从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这一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也许我们会有所启发。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教师、考试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接触的学习材料是枯燥的,与实际脱节的,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由于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受到许多教师的推崇。例如黄爱华老师教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所创设的“猴王分桃”的情境等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那么随着创设情境的增加,学生丢掉了什么?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但这只是治标的方法。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最独特的吸引力莫过于当学习者通过幂思苦想解决一个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感,而要获得这一成功感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要能够知难而上。创设情境只是迁就于学生,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教师就避开,久而久之,学生再碰到一些不感兴趣的问题时也会放弃,而不是去潜心研究。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时能够积极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但是在碰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却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去思考探索。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笔者创设了测量呼啦圈周长的情境引入课题,实际教学中,在测量时学生大都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当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时,部分学生

5、开始不够积极,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有一部分学生干脆在一边看,为什么?测量时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不需要太多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而在探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时,不仅需要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还需要进行稍复杂的计算,这时学生由于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原因开始打退堂鼓了。但数学学习总会需要进行思维活动,甚至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总会要面对枯燥的数字。如果教师仅仅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境,而没有引领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兴趣也只能是表面的,浮燥的,而不是自发的,持久的。二、随着个性化的增强,带来了学生规范意识的减弱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

6、学习的主人。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量的教研课中都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比的基本性质时,某生说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老师进行了表扬并提议以该生的名字命名为“某某性质”。再如:新课程标准强调算法要多样化,于是我们在听课时经常会看到教师对一个问题的提出多种解法,同时还鼓励学生掌握自己喜欢的方法就行了,在进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算就行了,不一定要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情

7、感。过分地以学生为中心,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数学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因此数学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太多的个性化以后会直接影响数学的交流作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不仅是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如何更好地表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有利于与他人的交流,也应该是解题过程中所要重视的,在表述问题的解决过程时,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仅仅是采用个性化的方法进行表述,也许只能有几个人能看懂,数学的交流功能何在?三、随着操作能力的加强,带来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弱化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8、,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让学生“做数学”,强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掌握知识,这一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在操作前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操作,在操作后如何引导学生对操作结果进行理性思考,这就会带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就会很难实现,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借助直观手段才能解决。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一)、认识圆锥。(二)、实验操作,发现规律。1、出示实验记录表

9、,明确实验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三)、启发引导,推导公式。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所做的只是动手操作,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力这方面来看,这节课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解决好:一、怎么想到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二、一定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吗?三、怎么知道倒几次后就恰好能将圆柱倒满的?这三点往往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容易被忽视的,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及应用,而对于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所应该关注的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并不重视。这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却忽视了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何而来?

10、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需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的特点灵活运用,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千万不能一律放弃,以不符合新课程而否定一切。 2009-6-11智慧与激情共生的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在数学教学预设中的目标和程序实施的过程中生成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直白地说,就是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数学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不具有生成性的数学课也不具有生命性。 一、打破“线形序列”,给教学设

11、计注入悬念和张力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一直以来,我们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预先设计得十分周密,形成一种“线形序列”,然后在课堂中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完了所有预定的步骤,这节课就算圆满完成任务。看似有条不紊,其实一切都在教师掌握之中,不允许偏离教师这个“轴心”,不允许有任何发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看下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断:课上,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

12、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此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证明你们刚才说的这个规律。这样的教学就具有张力。二、构筑对话平台,让情趣和智慧在课堂上闪光。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数学课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教材、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对话的情景,让情趣和智慧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闪光。如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当学生根据“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算式多9”的

13、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后,学生甲说:“根据这个规律,我还可以扩充9的乘法口诀,往上扩充是90=0,往下扩充是910=90,911=99”正当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意外,在夸奖这位同学聪明时,学生乙站起来质疑:“既然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个算式的积多9,那么90=0有没有再上一个算式,积0又比谁多9呢?”“0比谁多9”这个问题涉及到负数。我想一语带过:“比0少9的数我们还没学过”没等我说完,见多识广的学生丙急切地说:“我知道!是负数,是 9”。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推

14、动数学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三、发掘“矛盾”价值, 让课堂冲突成为新的生长点。在课堂上,教师预设的设计不可能在课堂里一帆风顺地进行,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对于“矛盾”,我认为教师不但要珍视矛盾,顺应学生的学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暴露的教学矛盾视作最可宝贵的教学机遇,在“山穷水尽”处共同探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而且要善于在教学中制造矛盾,允许课堂“险象环生”,允许学生“百家争鸣” ,要善于把学生中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中心明确的矛盾冲突,力求在探讨、考虑、权衡的过程中,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如在第二册量长度这一节,学生对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的理解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材首先制

15、造了这样一种矛盾:让学生随便选择测量工具来量同一规格桌子的长度,结果所得数据各异,同学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提出疑问:同一规格的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同呢?教师即可利用学生这一矛盾心理,及时发动讨论,集思广益,得出结论:因为测量工具不同,这样不便于人们记录物体的确切长度,应该统一测量单位。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点,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工具和国际统一长度单位,达到教学目的。总之,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生命一旦缺少了活力与探险,它将变得枯萎、凋零。课堂应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同时也是快乐的。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而那种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课堂才是

16、我们所执着追求的!改变学习方式 开发创新潜能试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造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未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探究的课

17、堂教学空间,从而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教学民主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的沟通、理解,合作共事要基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正因为如此,近几年师生关系的研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要视他们为真正的主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只有在这种愉悦、轻松

18、的气氛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建立“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一块绿洲。师生通过真诚交流、平等对话,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在与教师对话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让学生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全部尊严,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对话的愿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双方都进入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状态,

19、师生的生命价值将得以展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满怀期待地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其人格、承认其差异,想信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而且能够学好数学。第二,要真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每一个个体作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人看待,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形成“合作互动”的生生关系。 合作学习的互动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强调课堂教学多边互动,动态生成。在生生互动中,首先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0、,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一种平等交谈的权利,这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能使学生在互动中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创新在对话中激活,资源共享,动态生成,师生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师生在课堂中获得共同成长。二、活动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逻辑起点。 教不越位,是实现自主探究的关键。 提供诱因激趣。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驱力,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提供诱因,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形成数学活动氛围,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异分母分

21、数加减法时,出示这样四种颜色的长方形图让学生填各种颜色所占长方形纸片的分数,然后要求学生把每两分数组成一种加法算式,并结合图片试着把结果计算出来,从而揭示课题,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启迪探究导探。“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在一堂课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的,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考题,并提供与思考题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先行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生贵在领悟,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例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课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开门见山,直奔主

22、题。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借助多媒体电脑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宽不变,长越长,面积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宽越长,面积也越大。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马上放手,引导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在大量具体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摆的过程之后,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观察表格,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讨论。学生借助具体数据,得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结论。以上例子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

23、开展了积极的探究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思维活动、创造性学力得到了切实的培养。 点拔精当导思。所谓“点拔”,即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又无法排除时,教师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学会思考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师的点拨时机应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新知识的生长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学生学习的疑点、盲点处展开,为此点拔一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堆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拔,使其茅塞顿开。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10.44725

24、,然后出示应用题: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725米,10.44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在解答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以前做的题目只有被除数或商中出现小数,除数都是整数,现在除数也是小数,该如何去做呢?”这时,教师只要适时地进行点拔:“除数是整数时大家都会计算,那么你就想办法把它变成为除数是整数的算式吧!”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将算式进行变形10.440.725=10440725。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拔、指导、启发学生探究创新。 学要到位,是实现自主探究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他

25、们提供机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一个“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信息网络,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空间。优化观察,在动眼中参与。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研究表明“人们获取信息有6080来自于视觉。只有2520来自于听觉。”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观察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要按一定的顺序,三要与思维和想像相结合,善于比较,从而提

26、高观察的效果。例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0.1米0.10米0.100米,请同学们从左向右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小数的未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从右向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小数的未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从而很顺利地得出小数的性质。 以上教学按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的顺序,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既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又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观察的余地和时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让他们经历了一个在一定学习情境中仔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从而得出普遍规律的过程,享受到发现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认知内驱力,提高了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优化操作,在动手中参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

27、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其顺利到达认知的彼岸。例如,教学十几减九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苹果里卖出9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出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多种计算“139”的方法,这样,通过操作帮助学生从纷繁的现象中清晰揭示事物的本质,把实际问题有效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解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有序表达,在动口中参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而内化。随着语言的逐步掌握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内容日益丰富,调节他的思维活动逐步完

28、善从而不断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说操作的过程,说课本上插图的图意,叙述应用题解题思路,说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等。例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6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很快通过旧知进行联想,发现规律,最后正确完整地表述出:“凡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凡能被3整除的偶数就能被6整除。” 实践证明,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由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其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优化思维,在动脑中参与。 数学

29、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优化思维,确保学生思维到位,必须以“数学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全体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离开了实践活动,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思维到位,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具体形象,思维到位,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自主探究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有根有据地想、有条有理地讲,逐步掌握思维的策略。例如十几减几课中,学生经充分的操作思考得到计算“139”的方法,有131111111114;13364;10934;131014;因为9413,所以1394三、活用教材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本保证。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

30、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的对象。目前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但教材的修订尚需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具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紧密联系社会。 首先,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从“今天我当家”引入,通过给妈妈过生日送礼物谈起,在实际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通过生活背景的引入,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学习的经验背景仅仅局限于学生的

31、生活经验、生活实际是不够的,还应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数学经验背景。如在六年级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让学生在Intenel网络上或报刊上,收集我国2000年和2001年国民生产的有关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师生共同编制统计表或统计图。这样,学生在亲自采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理解信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问题及安排的活动不仅要适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而且要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向下一个思维阶段发展,既要考虑到思维发展的潜力。从学生的学习机制来看,如果

32、新的学习经验与现有的思维模式一致,则出现同化学习;如果新的学习经验要求学生修正已有的认知结构,则出现顺应学习。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同化与顺应总是同时发挥作用,相互补充,从而引起学生理解水平的不断提高,认知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完善,这就是学习与发展的根本机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运用适当的、具有新奇性和差异性的具体材料,设置教学情境,以保证学习思维模式的某种顺应的出现,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符号化、集合、转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验证方法等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如“

3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可做如下设计:教师首先出示面积相等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最后通过不同的验证方法,得出共同的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这一设计渗透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拓宽探究空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实践、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态自己想

34、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如“年、月、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互相观察手中的年历表,了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依靠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重视数学应用。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能够依靠这些材料,应用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圆的周长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树的直径、半径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还应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

35、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信心、意识和能力,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颇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基本保持传统的授课方式,即“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或“板书 + 挂图”的传统模式。通常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自我表演的天地,较少有学生参与的机会。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学形式单调,教学媒体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

36、效率较低,教学信息反馈弱,师生双向交流不足,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状态,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将如何发展和变革呢?适应我国教育实际的现代课堂教学方法与发展趋势是什么?除教师个人经验外是否有科学的、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技术与程序呢? 通过近年来的深入研究和理论联系实践已初见端倪: 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运用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是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采用多媒体计算机(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及其相关新型媒体( 如多媒体投影电视系统 )进行教学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多媒体组

37、合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形式。CAI 的本质是电子计算机来模拟教师的教学行为,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教学信息处理,呈现学生反应判别和评价及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 CAI 化,更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一、科学运用计算机专教学,激发学生思维。 图文声像并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表现力加强。有利于知识发生的过程的展示。实时交互控制和双向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1、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教材上的知识点都以静态、单维的形式呈现.。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方

38、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让单维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多维的网状知识结构。数学教材中很多概念的形式,规律的得出,结论的推导,重点都在“过程”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 动态表象”,以有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在屏幕上先显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表示1平方单位的小方格,然后将小方格沿着长方形的长排放, 展示给学生看长方形的长一共可以放多少个这样的小方格,接着,又用小方格沿着长方形的宽排放,让学生明白一共可以放多少排。从而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这个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学生感知形象,具

39、体清晰,认知深刻,不需要教师提示,即可准确地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2、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运用计算机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四年级学生对初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有一定难度,教材中有一道利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应用题,“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课本中的线段图是静止的,这样要求学生去解答会有一定的困难。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原来静止的线段图变成有动画效果的线段图,先显示出每人每天编16个筐的线段,然后在原来显示的线段通过移动再显示出5个人1天编的个数的线段(即5个小段长),最后通过移动5

40、小段再显示出5个人4天一共编的个数(即4个5小段长)。(如下图)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一目了然清楚知道地这道应用题的解法:知道每人每天编16个筐,要求5个人1天编的个数也就是等于每人每天编的5倍,列式是:165 = 80(个);要求5个人4天一共编的个数也就是等于5个人1天编的4倍,列式是:804 = 320(个)。通过这样具体的、生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的 CAI 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促进了学生对( 技能 )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它也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采,调动了学生的非

41、智力因素。二、正确运用计算机教学,陶冶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现代多媒体教育对 CAI 的要求之一。我们不能停留于用现代教学媒体去满足、迎合学生一般的兴趣需要,而要真正从多媒体教育观念上,积极发挥 CAI 的重要启发开导、启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1、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 CAI 中的形、音、像的和谐运用,让学生不断享受现代高科技的美,数学知识的美,自然的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情操, 确立好的审美观。2、让学生及时享受成功的体验。CAI 多媒体教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能开展人机交互式的对话,实时地相互交换信息,从而激发

42、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认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并能给予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例如:低年级的儿童,利用一些生动的小动物,掌声对其进行表扬,有时比教师的表扬更起作用。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结合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突破时空的限制,有机地渗透数学知识的产生和一些关于数学的故事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多媒体计算机是多媒体组合教学的重要媒体之一,也只有多媒体系统的建立,才能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运用 CAI 多媒体教学,既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是 CAI 多媒体教

43、学用得越多越好,要正确地运用 CAI 多媒体教学,必须深入地研究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是使用 CAI 多媒体教学的决定因素,该用则用,能用则用。然而任何一种多媒体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可能包揽一切,更不可能是万能的。所以切忌把 CAI 多媒体教学当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MPC 仍然需要与其它媒体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更高一级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组合系统”,才能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 在重视和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同时,不能违背教学实际情况,一味强调对计算机的选择和使用,而忽视了传统电教手段的使用,或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尺短寸长,才尽其用,只有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恰当结合,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形成完整的“多媒体组合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