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监测管理制度(大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3200666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5.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感染监测管理制度(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感染监测管理制度(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感染监测管理制度(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资源描述:

《感染监测管理制度(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监测管理制度(大全)(6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感染监测管理制度一、监测的具体目的1.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如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高发科室、感染部位分布、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谱、消毒灭菌效果等。2.开展前瞻性调查,可早期发现暴发流行苗头,防患于未然。3.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包括灭菌、消毒、隔离措施效果评价,一次性医疗用品灭菌、消毒质量评价。4.动态监测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变迁、细菌耐药谱变迁,结合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测,合理调整临床用药结构,加强对抗生素的管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5.根据全面综合性监测的资料信息反馈,为开展目标性监测奠定基础。6.充分利用监测的资料信息,开展科研工作,如医院感染微生物的质粒图谱分析及耐药机理研究,

2、选择性去污染在预防内源性感染发生中的作用,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等,这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将起积极的作用。二、监测类型1.全面综合性监测对医院内所有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环境、各种侵袭性操作等)进行全面系统监测,以全面了解医院内感染现状、管理现状,揭露问题,暴露矛盾,才能解决矛盾。2.目标性监测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掌握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以及高危因素等情况后,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迫切需要解决的医院感染的难点、热点问题上,以达到控制和预防感染的目的。常采用的监测有:对高危因素的部门的监测,按科室顺序的轮转式监测,以及按感染的重要性、造

3、成经济损失的多少采取的从优监测,如美国SENIC将医院感染高发部位泌尿道感染列为从优监测项目。三、监测方法1.明确意义:反复深入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宣传教育,明确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熟悉监测的内容、方法、步骤,动员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2.统一标准:临床各科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做到人手一册,对有争议的医院感染诊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与讨论,给予指导,严格按照统一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申报。3.人员落实:每一个医院成立医院感染三级监测网络,科室一级设有相对固定的监控医师、监控护士,负责本科室、病区的医院感染病例与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的申报工作。4.感染病例登记与发现

4、: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深入病房核实各科申报的感染病例后,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进一步对分管病区住院病人进行前瞻性调查,35天为一周期,检查每一个病人,查阅每一份病历及护理记录,填报细菌学检验结果。四、监测内容1.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低反映一个国家的医学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国家医院感染发病率5%,发展中国家10%,经济落后国家15%。我国医院感染发病率,1993年卫生部对21所医院调查感染发病率为8.4%,卫生部网络0.6%21.28%(中位数为9.7%,专家们估计,我国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0%左右,相当于美国70年代的水平。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在一定危险的人群中新

5、发现的感染病例的频率。包括人次发病率和例次发病率。(1)人次发病率:感染发病率(%)新发生医院感染例数/处于危险中病人数100%(2)例次发病率:感染例次发病率意指在一定时间内处在一定危险人群中的新发生感染例次数。在医院感染监测中,一个病人可发生多次或多个部位感染的现象并非少见,在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危重病人中尤为常见。有人统计,一般感染例次发病率约为医院感染发病率的1.27倍。例次发病率(%)新发生医院感染例次数/处于危险中病人数100%2.现患率监测:现患率监测是指特定时间内,处在一定危险人群中的实际感染(包括新、旧医院感染病人)例数所占的百分比。现患率(%)新、旧医院感染实际病人数/调查期

6、间处于危险中病人数100%现患率有点现患率、阶段现患率,后者包括点现患率及一段时间感染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现患率调查可以作为评价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效果,评价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真实性的一种现患调查。一般现患率通常高于医院感染发病率,有人估计为医院感染发病率的1.7倍。反复现患率调查将提供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趋势。进行现率调查必须强调实查率。实查率(%)实际调查病人数/调查期间住院病人数100%实查率达到90%100%统计分析时。才有意义与价值,应以前瞻性调查为主,回顾性调查作为补充,并以现患率调查来验证,从而达到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本底资料的目的。3.漏报率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现及登记病例数低于实际发病例数

7、,即产生漏报现象。监测专职人员应定期进行漏报率调查,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调查月份全部出院的病历,逐一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检查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登记,然后将登记表上病例与该月上报的感染病例核对,即可发现漏报病例,计算出该月的漏报率,并校对原先发病率,得出较为正确的实际发病率。漏报率(%)漏报病例数/(漏报病例数已报病例数)100%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和熟练的过程,漏报病例在所难免。1994年卫生部专家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医院平均漏报率为46,卫生部规定漏报率应控制在20以下。过高的漏报率,严重影响监测的质量,留下无限的隐患。实际发病率(%)原先上报发病率/(1漏报率)100%4

8、.罹患率监测:一个特殊的发病率,多用于暴发流行病中,提出有限时间内特殊危险人群中新发生医院感染(同种感染)病例的频率,多用于小范围、短时间的流行,一般用日、周、月为时间单位。罹患率(%)=同一时间内新发生感染病人数/同一时间内处于危险中病人数100%罹患率大于该病区以往发病率的3倍时,即可认为感染疾患流行5.感染部位监测(1)感染部位:国外统计报道泌尿道感染占40%,呼吸道感染占20%,创面、伤口感染占20%,菌血症占5%,其他占15%。我国医院感染监测:下呼吸道占30.56%,泌尿道占10.03%,伤口占9.64%,胃肠道占9.47%,皮肤与软组织占6.89%,血液占1.13%。内科主要感染

9、部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外科为伤口、下呼吸道、泌尿道;妇科主要为泌尿道、伤口;产科为下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儿科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胃肠道为主。(2)感染部位发病率:即特定部位感染危险人群中新发生该部位医院感染的频率。分母为该部位易感人群(危险人群)数,分子为术后发现伤口感染的病例数。部位感染发生率(%)新发生部位感染的例次/处于该部位感染的危险人数100%多发感染部位可提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我们开展目标性监测,探讨感染来源、感染环节、易感人群、高危因素提供研究、控制的方向,如高居首位的下呼吸道感染中,与雾化器、呼吸机湿化器及管道等和环境的污染,灭菌、消毒、隔离措施的效

10、果缺乏严格的监测,以及诊疗操作中的医源性传播等不无关系。6.环境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可通过空气、各种医疗设备器械、生活用具及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传播,这属外源性接触感染,是医源性感染的源头。加强外环境的消毒灭菌清洁工作,可使外源性感染显著下降。(1)空气中微生物监测平皿暴露法(沉降法):将普通营养琼脂或血琼脂平皿,于大于30平方米的房间内放在室内距墙面1米的东、南、西、北四角及中央5个采样点上,如房间不足30平方米,只需按对角线放三只平皿。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15分钟,盖好,再将平皿置于37恒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并计算5个平皿中的平均菌落数。细菌数m3(N100A5T1000)

11、/1050000NATA平皿面积(Cm2)N平均菌落数T平皿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分)仪器采样法:JWC-1离心式空气采样器:卫生部推荐产品,参考德国“ReS”采样器研究而成,外形如手电筒,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利用离心撞击原理,在40cm范围内空气可吸进采样器。空气进入窝壳,气流形成锥体形,随叶轮旋转,带菌粒在离心力作用下,冲击含有琼脂培养基的专用塑料基条上,经3724小时培养,最后进行菌落计数。该机可交替采样不致交叉污染,也可于物体表面采样,要任意调整采样方向。空气菌落总数(cfum3)基条培养基上的菌落数/(40L/min采样时间(min))1000(2)物体表面微生物学监测:医院物体

12、表面常见细菌及病毒污染,物体表面污染可来自病人、病人的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品,但物体表面污染与空气污染情况不同,存在不均匀性,如标本取材不当时,就会影响结果,因此,第一要注意采集标本的环境,如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同环境检出的微生物种类、数量都不一致,要注意标本的代表性。第二,采集标本要有足够的数量,才具代表性,最终真实反映污染情况。第三,分析寻找感染源,应从定量分析、微生物学分类,如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于病人直接污染。采样时间:通常应在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但若是对污染源的检测,则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采样面积:若被采样物体表面LOOCM2,应取全部物体表面;若被采样物体表面1OOCM

13、2,则取1OOCM2。如果是对污染源的定性检查(找病原菌),采样面积需要尽可能地大一些,以便于取得阳性结果。采样方法及菌落计数:将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查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然后剪去采样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O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将采样液试管振打80次,经适当稀释后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置37恒温箱内24小时培养。每个稀释度作平行样品23个,进行活菌落数计数。其计算公式为: 物体表面菌落数(cfucm2)(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采

14、样液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亦可采用压印法:选用高出于皿12mm的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及普通营养琼脂,采用琼脂培养基表面直接压贴在物体表面的方法,经37恒温箱培养24小时后计算细菌菌落数。菌落数计算公式(cfucm2)平皿上菌落数/平皿面积(3)手的微生物学监测棉拭子法: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拭子,在双手的五指掌面往返涂抹一次,约60cm2,然后将棉拭子放入10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振荡均匀,做10倍递次稀释,每个稀释程度取1ml放入培养皿,用普通琼脂倾注培养24小时,计算方法同物体表面。计算方法:菌落数cm2(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手的采样面积302(cm2)洗法:取无

15、菌生理盐水200300ml倒入无菌容器内,将手浸入生理盐水中反复冲洗12分钟,然后将该液通过滤膜过滤将膜贴于普通琼脂平皿上,放入37恒温箱24小时,计算菌落数。该法比较复杂,但比棉拭子采菌量多。(4)环境消毒隔离标准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环境类别范 围标 准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Cfu/m3 Cfu/cm2 Cfu/cm2类类类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传染病科及病

16、房10 5 5200 5 5500 10 10 15 15感染科2010年元月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

17、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感染科2010年元月控制院内感染各项卫生学标准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

18、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20个/m3,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8个/cm2。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个/cm2,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8个/cm2。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3。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绿脓杆菌。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

19、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cm2。感染科2010年元月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

20、控制在8%以内。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感染科2010年元月院内感染监测制度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

21、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感染科2010年元月消毒灭菌工作规范一、消毒、灭菌方法的分类1.物理

22、消毒灭菌法(1)热力消毒灭菌:干热法、湿热法。(2)辐射法消毒灭菌:紫外线、闵湎(钴60)。(3)清洁消毒。 (4)其他消毒法。2.化学消毒法:使用化学消毒剂杀死和消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为化学消毒法。根据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分为三类:(1)高效化学消毒剂:能杀死包括细菌芽胞、真菌孢子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又称灭菌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化氢等。(2)中效化学消毒剂:能杀死除菌芽细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如乙醇等。(3)低效化学消毒剂: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类病毒,有的对真菌有一定效果,如新洁尔灭、来苏尔、石炭酸、洗必泰等。二、医疗器物分类及灭菌、消毒方法的选择医院内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各种用具,按其导致病人

23、院内感染的危险度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类,根据医疗器物分类,选择正确、合适的灭菌方法,这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基本原则。1.高危物品的灭菌(1)高危物品的范围损伤皮肤、粘膜、进入无菌器官或深部组织的医疗器物属高危物品,如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动静脉置管、器官组织移植物、泌尿道插管、注射液体均属这一类。(2)灭菌措施高危物品一旦被病原体污染,将会引起严重感染的可能,这一类物品必须采取严格的灭菌,首选压力蒸气灭菌,不能耐受高压的可采用干热灭菌、环氧乙烷气体及高效化学灭菌剂如2戊二醛、6过氧化氢等(但如有可能尽量避免使用)灭菌,灭菌后必须做灭菌效果监测。2.中危物品的消毒(1)中危物品的范围指接触病

24、人粘膜、皮肤的医疗物品,如呼吸机、麻醉机、口腔科器械、纤维鼻咽镜、喉镜(纤维、动态)、支气管镜、胃镜、阴道窥器、体温计等,损伤引起感染几率相对较低,但对免疫机能低下者,则导致感染危险度增加。(2)消毒措施此类物品必须采用高效消毒剂,其中金属器械(部分口腔科器械及内窥镜活检钳、镊子等)可耐高温、高压的采用压力蒸气消毒,或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体温表用0.5过氧乙酸消毒。3.低危物品消毒(1)低危物品范围指与完整皮肤接触或接触不密切的医疗器物。如便盆、血压计、听诊器、床头柜、墙面、地板等。(2)消毒措施一般只需采用低效消毒剂或清洁剂擦洗、浸泡即可,只有明显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医疗器物才需高水平消毒,传染

25、病人及需严格保护性隔离的病人使用的器材均须经过灭菌处理。三、医院消毒效果监测的人员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以保证监测质量。四、监测方法1.压力蒸气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1)工艺监测法(程序检测)。即按灭菌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判断灭菌有否按规定条件进行。检查设备完好情况:仪表(温度、压力)、自控设备有无故障,管道、夹层有无漏气。蒸气质量:不饱和蒸气、超热蒸气影响灭菌质量。检查物品包装规格、每锅装载容量。详细记录每锅的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操作者姓名或编号。(2)化学监测法化学指示胶带: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

26、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化学指示管(卡):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放入每一待灭菌的物品中央(下排气压力蒸气灭菌锅用121化学指示卡、管,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锅用132指示卡、管)。经灭菌后,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极少数基层医院仍在使用已淘汰的硫磺、苯甲酸作为指示剂)。实践验证,将上述指示剂与生物指示剂监测作对照,发现硫磺、苯甲酸漏查率达20%25%。监测所用化学指示剂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化学指示胶带不能替代化学指示管(卡)用于包内作灭菌监测。(3)生物监测法。该方法是最可靠的灭菌效果监测手段,但

27、等待检验结果时间较长,需2448小时。最新研制的快速生物指示剂,13小时可出检验结果,大大提高了灭菌生物监测速度。指示菌株: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953株或SSIK31),菌片或带培养基的生物培养指示剂,含菌量5.01055.0106cfu片,放置在热力较难达到的点,大型灭菌器至少5片,温度1210.5,D值(杀灭90的细菌所需时间)为1.31.9分钟,杀灭时间(KT值)19分钟,存活时间(ST值)为3.9分钟。灭菌后菌片直接常规培养有无细菌生长,或放入溴甲酚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562培养2448小时,观察如原紫红色不变,表示灭菌成功,如变黄色则提示细菌繁殖,灭菌失败。快速生

28、物指示剂(FLASH):检测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活芽胞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a-D葡酸苷酶),使PH值改变,通过在培养基质中加入一种特殊的荧光物质,使之显示荧光,如灭菌后不能测到荧光即认为灭菌成功。有1小时、3小时两种快速生物指示剂。压力蒸气灭菌技术指标压力蒸气灭菌器压力(MPacm2)温度()灭菌时间(min)下排气0.07115400.10512130预真空0.21013446注意:A.对含液体、玻璃制品装的各种制剂不宜采用预真空灭菌器,以防爆炸,损坏灭菌器,宜采用下排气灭菌器,按其特性,在确保不受损害的情况下,选用适当温度与时间。B.预真空灭菌器:每晨消毒前需做B-D试验,建议用B-D试纸(

29、图),将其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央。C.BD试验标准包制作: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手术巾、30块1010cm28层纱布敷料,外用平纹细布包裹,体积为253030cm3,检测冷空气排除效果。米字型3M胶带检测,固胶带间隙大,常出现冷凝气团漏检。D.压力蒸气灭菌分为下排气、预真空两种方法,有人对二类灭菌器按常规灭菌方法灭菌,用指示剂检测对比研究,发现下排气灭菌器合格率58.8,预真空灭菌器100达标。其原因为:a.设备老化、漏气、仪表(压力、温度)失灵。b.蒸气质量不佳,不饱和,含湿过多或超热蒸气等影响灭菌质量。c.操作失误:冷空气未排尽,消毒时间不足,包装过大,装载不

30、当。d.容器不合格(无孔铝盒、搪瓷盒)。2.紫外线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紫外线属电磁波辐射,消毒灭菌使用多为C波紫外线,波长范围200275nm,杀菌最强波段250270nm,采用等级品石英玻璃管,有抛光铝板反光罩,平均每10m2面积配置一支30W灯管或按1.5Wm3配置。消毒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60,否则应适当延长相对时间。一般消毒时间每天不少于45分钟。消毒效果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学检测法:采用紫外线强度测定仪(标定有效期内)测试,距灯管垂直距离1米,室温2025,220V普通30W管型紫外线灯,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反应70Wcm2,否则必须更换。表面消毒接受辐射剂

31、量应达到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对大肠杆菌8099或ATCC259n,照射剂量应达到2万Wscm2,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应达到100000Wscm2。照射剂量计算公式:剂量(Wscm2)强度(Wcm2)时间(S)(2)化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卡置于灯管下1米,图案面朝上,照1分钟,涂层正中白色变紫红,与周围相应色块比较,即可读知该灯管的参考照射强度,简单、方便,但不够精确。(3)生物检测法:采用载体定量消毒试验,开启紫外线灯5分钟,将8个染菌玻片置于灭菌器皿中,水平放于适当距离照射,于不同间隔时间各取2个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个盛有5ml洗脱液(1吐温80脂蛋白胨的生理盐水)试管

32、中振打80次,稀释后取0.5ml作平板倾注,每个染菌玻片接种两个,置37培养箱48小时后作活菌计数。(阳性对照不作照射,模拟上述处置办法活菌计数)指示菌杀灭率()(阳性对照回收菌数-试验组回收菌数)/阳性对照回收菌数100(杀菌率99.9,认为消毒合格)3.液体消毒剂消毒效果监测(1)消毒剂浓度有效成分监测试纸法:将消毒液浓度检测专用试纸在被检消毒液中浸一下取出,观察其色泽改变,与标志不同深度的标准板对比,得到被检消毒液的浓度()或含量(mgL),方法简便、快速。如3M公司的戊二醛浓度测试试纸、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成功的G-1型浓度试纸可用于戊二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部分含氯制剂的有效含量测试

33、。a.浓消毒液需稀释后测定,计算公式如下:浓消毒剂浓度()(比色值稀释液ml数)/采样浓消毒液数量(ml)100b.固体消毒剂有效浓度(),需先配制溶液,再按下列公式计算:固体消毒剂浓度()(比色值稀释液ml数)/取固体消毒剂g数100滴定法:根据不同消毒剂,采用不同试剂,经各自检测的操作步骤,得出结果,根据公式计算出各种消毒液有效含量,如戊二醛有效浓度测定:精确量取戊二醛1ml,置三角烧瓶中,加入0.25M亚硫酸氢钠溶液20ml,放置5分钟后,用滴定管滴加0.1M碘溶液,观察五色溶液转为黄色,又由黄色变成无色,继续滴至再次出现黄色,并保持3分钟以上,记录消耗的碘溶液的毫升数。同样用蒸馏水代替

34、样品做空白对照,按以下公式计算戊二醛含量:戊二醛(WV)M(V2-V1)100.12/(2S1000)100式中:M碘液的摩尔浓度V1样品消耗碘酒毫升数V2空白消耗碘液的毫升数100.12戊二醛分子量S样品毫升数(2)消毒剂生物学检测:残留药物的去除方法和中和试验:评价化学杀菌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在试验中必须采取去除残留杀菌剂的措施,以便阐明测试的化合物有无杀灭微生物作用,以及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杀灭效果。不采用有效的去除残留杀菌剂的消毒试验和灭菌试验是失败的试验。化学中和剂的要求是:a.可以终止杀菌剂对试验微生物的作用;b.对试验微生物无杀灭或抑制作用;c.对培养基无不良影响。采样量及

35、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1ml被检样液,加入9ml稀释液中混匀。对于醇类与酚类消毒剂稀释液用普通营养肉汤即可;对于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0.1硫代硫酸钠;对于洗必泰、季胺盐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和0.3%卵磷脂;对于醛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0.3甘氨酸;对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以中和被检样液的残效作用。细菌菌落数检查:用无菌滴管各吸取0.5ml样品分别接种于二块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平板上,置于361、28温度下各培养3天、7天,观察并计算菌落生长数。每ml污染菌数(cfuml)(两块平板上

36、菌落数稀释倍数)/(0.52)使用中消毒液细菌菌落总数lOOcfuml,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无菌器械保留液,必须达到无菌要求。(此部分内容回复后才能看到,请进入论坛浏览)易感人群监测制度一、易感宿主易感宿主即指易感人群,系指患有各种严重基础疾病、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的一类病人。易感人群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年龄、生理特点(1)新生儿、婴幼儿及老年人(大于60岁病人),前者因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抗感染能力低下,极易获得院内感染,综合医院中曾有报道,新生儿感染人数占全院34.2。在全国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中,70以上是新生儿、婴幼儿。(2)大于60岁老年人群各器官、组织生理功能衰退,全身生理防

37、御机能低下,极易导致院内感染,有人对大于60岁的1600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患病率高达28.4,相当于医院感染发病率34倍。2.基础疾病(原发疾病)(1)造血、淋巴系统疾病(如各类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各种癌症、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等疾患都直接影响到患者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2)脏器移植病人中,国外资料报道,肾移植有35的人并发尿路感染;心脏移植病人约有56的人先后出现12种医院内感染;骨髓移植病人感染率更是惊人,此类病人发生感染是综合多因素而导致的。3.侵袭性诊疗操作包括手术、内窥镜检查、动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

38、应用、血透、穿刺、引流等均可直接破坏人体的局部和全身免疫屏障,为细菌进入人体、血、器官、组织内创造有利条件,细菌污染的器械更可直接将病原微生物种植于人体内,可直接导致感染。4.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目前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广谱、联合用药情况普遍存在,其结果使正常存在于人体体表、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破坏,导致内源性感染。二、监测措施1.易感人群是我们从事医院感染研究的重点对象,应强化监测、保护措施。2.诊疗过程中采取严格灭菌、消毒、预防隔离措施。3.合理使用抗生素,综合治疗,提高患者免疫防御机能,保护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达到最大限度控制、减少内源性感染发生的目的。感染高危

39、因素监测制度医院内感染(内源、外源性感染)有下列几种高危险因素:侵入性诊疗操作、免疫抑制治疗(化疗、放疗、激素等)、抗生素大量应用。一、侵入性操作侵入性诊疗器械破坏了局部免疫屏障,为感染打开了门户,如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进入无菌组织、器官内进行治疗,一旦导致感染,即产生严重后果,故这些诊疗器械属高危器械。而一般呼吸道、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均进入粘膜、上皮细胞完整的空腔脏器内进行诊疗工作,引发感染危险性相对较低一点,故属中危器械。但如诊疗中实施活检、肿瘤、息肉摘除术、电灼术,则应归于高危器械,这些诊疗操作已损伤粘膜乃至肌层,使器官组织的完整性破坏,也损伤了局部免疫防御

40、机制,为此,感染危险性也随之增加。侵入性诊疗操作中,尤其透析术、动静脉插管、引流术、内窥镜检查、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应用等,极易引起医院内感染。由于消毒、灭菌不严,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常伴细菌污染或因有开放性创口、创面而易招致细菌定植。在机体全身、局部抗感染免疫机能低下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各部位感染。对各项侵入性操作需开展现患率监测,以便客观地判定某些操作感染发生的危险度。如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各项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性,则应采取逐步回归统计学分析方法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二、免疫抑制治疗恶性肿瘤疾病如各种实体瘤、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等,免疫应答过度表达的病人如牛皮癣、红斑狼疮

41、、慢性肾病,以及各种感染中毒性休克垂危病人及脏器移植病人等,均需要接受各种免疫抑制疗法,如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钴60等)、化学治疗(细胞毒药物、抗细胞代谢类药物等)及激素治疗等。这一类治疗的共同弊端即为对机体抗感染免疫机能的严重损伤,如放疗、化疗对骨髓造血功能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抑制,使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减少、抑制其抗体产生;杀伤增殖迅速的正常上皮细胞,尤对肠道粘膜柱状上皮的损伤,导致肠壁粘膜上皮坏死、溃疡出血,破坏了正常肠道抗细菌定植的免疫、机械屏障作用,为细菌易位洞开了门户,成为内源性感染发病机理。类固醇类激素应用,尤其大量、持续应用,抑制正常肾上腺皮质功能,并促使肾上腺激素分

42、泌降低,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细胞吞噬作用,使T细胞功能衰退,封闭淋巴因子、抗体的产生,从而抑制机体对炎症应答反应,抑制抗体及干扰素的活性。三、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滥用,与人体正常微生态失衡导致内源性感染密切相关。感染病原微生物监测制度一、监测意义1.掌握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资料,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起到指导作用。2.客观评价灭菌、消毒效果。3.寻找感染源、感染环节,揭示传播途径,剖析感染的高危因素,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依据。4.在控制暴发流行中起了主导作用。5.监测医院感染菌株动态变化及耐药谱相应变迁,是指导、评价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二、病原体特点1.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包括

43、革兰氏阳性或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等病原体,但90以上为条件致病菌(机会病原体),极大部分是原来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2.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3.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以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糖不发酵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占极大多数,按菌株数量排列名列一、三位。4.真菌、厌氧菌的感染率正在增多,真菌中几乎6080的为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在正常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中存在,只有当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导致菌群失调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厌氧菌以类杆菌、消化球菌、梭菌检出率增加。5.L型细菌感染:医院感染病原菌在机体感染后,受到体内吞噬细胞、溶菌酶、补体

44、、胆汁、尿素等的作用,接受大量抗生素治疗诱导,又受外环境中各种消毒液的影响下,均可使其细胞壁缺损、丢失,形成L型菌,成为重症感染、L型菌所致败血症的误诊的主要原因,也是反复发作慢性感染患者中常见的一种耐药性极强的特殊形式的菌型感染。三、病原微生物监测任务1.提高病原学监测的质量(1)提高标本送检率。临床医生必须在治疗前做到有样必采,并要求达到正确采样,尤在怀疑厌氧菌感染时更为重要。(2)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检验科技术人员深入临床第一线指导临床医师对各类标本的正确采集,探讨标本最佳采集时间,以及运送、接种等注意事项。(3)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大力推广先进的微生物检验技术,

45、减少繁重的人工劳作,广泛应用自动、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药敏测试仪,采用微量峰值法药鉴定,能准确测出MIC,此外应用DNA扩增仪,能作出早期鉴定,对危重病人可采用“分级报告”方法,先报细菌涂片,初步培养,日后再报告完整的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2.微生物鉴定信息及时反馈建立细菌耐药性定期监测信息反馈制度,定期按地区、医院不同级别通报各自的医院感染菌株及耐药谱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改变经验用药的盲目性。3.对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预测、报告和防患于未然较短时间内在同一病区或于某一病人群体中连续发生数例同源病原体的医院内感染,称为医院感染的暴发,如其发生率超过本底感染发生率的3倍,称为暴发流行。医院感染

46、暴发流行不像甲肝、霍乱等那样有典型传染特征,因此,病区监控人员难以早期发现,但病原微生物检验人员熟悉全院各病区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和变化。常见感染病原体短时增多、新的耐药菌株出现以及罕见感染病原体的发现,必须进行流行病原体同原性鉴定,一般采用表型鉴定(血清、噬菌体、耐药谱、细菌素等),如有条件,开展质粒图谱、核酸内切酶图谱、核酸探针等基因分型方法鉴定,达到快速、特异诊断,对某些不易培养或费时很长的病原体,如病毒、厌氧菌等也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协作开展医院感染专题研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及医院感染管理水平(1)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逐步转入目标性监测,针对感染重点科室、多发部位的感染

47、进行研究。(2)要结合临床开展肠道正常菌群的动态监测,研究侵入性操作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外科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围手术期用药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价值,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治疗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意义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制度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破坏了人体内正常存在的微生物群与宿主(人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正常微生物群在定量、定位方面的生物学行为改变,由原不致病的或在特定条件才致病的机会病原体成为致病的病原体,引发内源性感染。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特制定本监测制度,请各临床医师遵照执行。一、抗菌药物使用率监测高抗生素使用率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倡

48、导的抗生素使用率为2030,本院要求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20%30%以内。二、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监测针对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从适应症、剂量、疗程、预防用药等方面分析,揭示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程度,可作为教育医务人员的资料。三、外科系统科室预防用药监测对临床抗生素使用监测,还需从治疗用药、预防用药两大部分监测分析。目前抗生素预防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外科,术后预防用药几乎占100,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指征的监测分析,发现不少弊端。不少临床医生试图用抗生素来弥补手术操作中的缺陷。术后盲目、长期给药只会起到破坏宿主与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的作用,增加内源性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对之进行严格

49、监测,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四、根据医院感染病原菌、药敏谱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1.社会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患者,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药敏谱不一,即使同类细菌,其药敏谱也完全不一样,用药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应急情况下凭临床经验用药无可非议,但当细菌培养出来后,应该及时修正用药方案。2.院内各病区所收治的病种不一,病情轻重程度不一,用药习惯不一,既往用药史不一,因此医院内甚至病区内医院感染菌种、株、耐药谱也不完全一致,对此也应进行监测。3.根据所检出的相应的病原菌及药敏谱,应监测临床各科用药方案的正确性、合理性。感染暴发控制措施(此部分内容回复后才能看到,请进入论坛浏览)感染控制制度一、消毒:指采用物

50、理、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外环境或传染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达到无害化的一种方法。灭菌:指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的措施。二、清洁工作规定主要运用物理清除、洗涤、去污的方法,清除病原微生物环境储源,去除物体表面的大部分细菌及潜在的病原微生物,保持洁净、干燥的环境,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发生因接触被病人病原体污染的地面、墙面及病房内的物品而产生的接触性感染,或因病人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体液形成气溶胶固体、液体、微粒产生空气传播。1.医疗器械(设备)的清洁、除污:采用清洁消毒剂清除其表面的血液、粘液等有机物及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确保消毒、灭菌质量。清洁措施十分重要性,因为各

51、类消毒剂无论高水平、低水平消毒,其消毒效果都将受到有机物污染的影响。2.废弃物的处置不容忽视:医院内废弃物有生活垃圾及医疗污物,主要为后者。诊疗、护理和卫生处置而产生的病人的血、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检验标本、污染敷料、布类制品、针筒、输液器、引流管(袋)、各种导管、一次性手套、手术标本、切除的病变组织器官、术中血液、体液及病原体污染的外用盐水,成为传染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不妥善处理将导致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带来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1)医疗污物分类、统一收集。(2)初步浸泡消毒、全封闭运送,防止医源性污染,尤其是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的污染,根据传染性

52、及危害性,分门别类装袋。对尖锐金属、一次性医疗器械,有条件的可用耐刺容器密封标记说明。传染病及特异性感染病人的敷料、布类尤其要保证消毒效果。(3)焚烧:大多数固体废物可以焚烧,对一次性塑料制品如注射器、输液器则必须毁形。病区液体废物应集中定时运出,加入一定比例的漂白粉或含氯制剂消毒后倒入化粪池。三、正确选择灭菌、消毒方法1.高危医疗物品:首选压力蒸气灭菌,尤其是手术器械、内窥镜、呼吸机的部分金属部件、口腔科器械。如不能耐受高压的,可采用干热灭菌,如锐利器械、刀、剪、玻璃器皿。如不能耐受高压、高温消毒的,则可采用低温灭菌,如生物制品、各类导管、人造血管、人造瓣膜等。如条件设备限制,也可选择高效消

53、毒剂如2戊二醛。2.中危医疗物品:选择高效消毒剂,如纤维内窥镜、体温表等的消毒。3.低危医疗物品:采用中效、低效消毒剂,但有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可疑时需按十危医疗物品处理。对全院的侵人性诊疗操作器械根据检查部位、对人体损伤程度及感染后导致的后果分类建档,并确定相应的灭菌消毒方法及具体消毒剂选用、消毒时间、消毒液更换时间,采取轮转式监测灭菌消毒质量,并记录在案。四、确保灭菌、消毒质量开展灭菌消毒质量监测并非可绝对保证灭菌消毒效果,监测的质量受许多因素影响,如不排除诸多干扰,灭菌消毒质量监测就会失控。1.各种检测的试剂、指标剂质量的论证:要注意察看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产地,不用即将过期的产品,否则

54、会出现假阴性。2.灭菌效果质量监测生物指示剂是压力蒸气灭菌最可靠的灭菌效果检测手段,而我们常规只是13个月检测一次,有人作同步检测对照,化学指示剂(管)与生物指示剂对比存在2.5的漏查率。作为灭菌效果监测的化学指标卡(管)产地不同,批号不同,其质量也不一致,我们曾将二个不同生产企业的化学指示卡(管)放人测试包,在预真空压力无菌器中,进行对照研究,并同时放置留点温度计。当留点温度计指示最高温128时(未达到灭菌温度),某厂家的化学指示卡未转变成标准黑色,而呈浅黑发亮色彩,提示灭菌未达标,蒸气质量存在问题,也可能有冷凝气团存在,影响灭菌质量,但另一厂家的化学指示管却结晶完全,显示达到灭菌要求。诸如

55、此类,不同产地的消毒液监测试卡会对测试效果产生不同影响。紫外线物理灭菌,常采用紫外线辐射强度监测仪,通常每年都要计量部门检验以保证监测质量。此外,对紫外线强度监测仪的维护,及时清除表面尘埃也很重要。某市防疫部门对市、县、区级医院自我检测结果差异很大。压力蒸气灭菌器的阀门、仪表、管道检测标准也同样重要,稍有疏忽也将严重影响灭菌质量。3.使用中灭菌物品再污染问题对使用中的无菌器械的灭菌效果监测:如持物钳(敷料钳)、长镊子等,即使用压力蒸气灭菌容器干燥保存,有人监测12小时细菌已严重污染,包括手术进行中对灭菌器械的监测也发现有88.89的细菌污染,带血者更甚。也有用新洁尔灭等消毒液保存的,但这种本身

56、低效的消毒液,再在容器放入纱布,使消毒液中洁尔灭浓度大大降低,极易造成灭菌器械两次污染。有人对使用中的生理盐水棉球监测,发现30左右的有细菌污染,污染细菌成千上万,甚至无法计数。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超标率随着使用时间及浸泡消毒物品性质及频率(如浸入性操作器械污染强)不一,难以保证灭菌消毒效果,两次污染机会大大增高。4.灭菌物品贮存即使是灭菌质量可靠的医疗用品,如果不很好地贮存,也会带来污染。供应室、手术室灭菌物品贮放,应按类环境要求贮放,环境要求洁净、干燥,最好有层流设施,南方相对湿度大,必要时可配备除湿器。紫外线灭菌设施应进行空气消毒,物体表面要用消毒液擦拭,工作人员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如

57、果环境潮湿、尘土飞扬、屋顶渗漏、流程有逆流,贮存灭菌物品必将会被污染,即使存放在有效期内的物品,仍可发现灭菌物品外包装上有霉斑出现。感染隔离预防控制制度医院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而进入易感宿主体内而引起的感染,病原体及其贮菌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个环节组成了外源性医院感染的感染链。当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互相促进时,才会导致感染。切断任何一个环节,将大大降低感染的发病率。隔离预防正是对感染病原体采取的一种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一、隔离预防的目的隔离预防,旨在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是针对外源性感染,切断其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一项重要的保护性措施。一是

58、对感染源的隔离,包括感染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及周围污染环境的隔离;二是保护性隔离,对免疫受损、高危易感者的隔离,传统观点认为隔离只对传染病而言,似乎只有传染病才会流行暴发。其实,随着现代对医院感染的深入研究,在医院内即使是非致病性或低毒的病原体,也很易在免疫机能低下的各种原发疾病的患者中引发医院内感染,甚至流行暴发也非少见,因此,应该正确理解隔离的含义。二、隔离类型1.A隔离系统:针对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而采取的隔离系统。CDC推荐在隔离室门外或病人床头、墙上安置不同颜色的卡片以表示不同性质的隔离,告诫医生、护理人员及其他人必须遵守。黄色严密隔离橙色接触隔离离蓝色呼吸道隔离灰色结核病隔离棕色肠道隔

59、离绿色引流分泌物隔离粉红色血液体液隔离(1)严密隔离:黄色预防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病原体经由空气、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病种:鼠疫、天花、艾滋病等,以及医院内暴发流行趋势的某种感染亦入此类隔离。措施:收住专用隔离室(同病种)。工作人员进入该室需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手套。接触过病人及可能的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洗手。室内物品专用,视作污染,运出医疗污物用耐刺容器或双层袋装,标记,严格消毒或焚烧。(2)接触隔离:橙色预防高度传染性、在流行病病原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病原微生物,经由直接、间接接触、飞沫接触三种途径传播的疾病。病种:单纯疱疹、风疹、狂犬病、婴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淋球菌结膜炎、带状疱疹及病毒性感

60、染、大面积皮肤伤口、烧伤感染创面、有重要流行病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定植(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氨基甙类革兰氏阴性杆菌)等归入此类隔离。措施:收住专用隔离病房,同类病人可住一室,暴发流行期有相同呼吸道症状的婴儿可住一室。密切接触病人时戴口罩和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接触传染病物品时戴手套。诊疗病人或接触重度污染物品,或诊疗、护理另一个病人前,应认真洗手。污染性物品应装污物袋,作好标记后运出,销毁或彻底消毒处理。(3)呼吸道隔离:蓝色防止飞沫短距离传播或空气传播的疾病,包括少见的经由直接间接接触传播的感染。病种: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儿童嗜血流感、杆菌肺炎等。措施:收治于专用隔离病房,同

61、种病人可住一室,要求空气不与其他病房直接相通。进病室戴口罩,不一定穿隔离衣和戴手套。接触过病人及污染物品后洗手。(4)结核病隔离:灰色适于特殊性呼吸道感染TB,如痰液涂片结核杆菌阳性或胸片有活动型病灶的病人。措施:有专用通风装置、全封闭式隔离病房。密切接触病人应戴口罩,不必戴手套,工作服可能受污染时才穿隔离衣。接触过病人及污染物品后洗手。室内物品应彻底清洗、消毒后销毁。(5)肠道隔离:棕色预防经“粪口”传播途径的感染。病种:各种传染性腹泻、霍乱、副霍乱、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急性肠炎、婴儿坏死性肠炎等。措施:同种病原体感染可同室隔离。不必戴口罩,工作服有污染可能时应穿隔离衣,接触污物应戴手套

62、。接触过病人及污染物品后应洗手。病人粪便可能污染物品,应随时严格消毒。废弃物装入有标记的污物袋运出销毁,或进一步消毒处理。(6)引流物分泌物隔离:绿色预防直接间接接触有传染性的血、体液(脓液、引流液)而感染的一种隔离措施。适于小面积烧伤、伤口感染而产生脓液、引流物或分泌物,不需较严格接触者。措施:不需设单人隔离室,不必戴口罩(换药时要戴),只在污染工作服时才穿隔离衣,接触过病人及污染物品应洗手。(7)血液体液隔离:粉红色针对传染性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可能直接间接接触而传播疾病的一种隔离措施。病种:乙肝、丙肝、丁肝、庚肝、艾滋病、梅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登革热等。措施:同种病原体感染同室隔离预防。不必戴口罩,工作服污染时穿隔离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