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从培养读书习惯做起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63147858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从培养读书习惯做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弘扬传统文化—从培养读书习惯做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弘扬传统文化—从培养读书习惯做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弘扬传统文化—从培养读书习惯做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传统文化—从培养读书习惯做起(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弘扬传统文化 从培养读书习惯做起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精神文明 读书习惯 情感美 意境美 语言美内容摘要: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认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密不可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树立“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的理念。从而更好的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中国的文化熠熠生辉,直至千秋万代! 正文: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字传承的

2、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向学子们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2005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成功。韩国人的“申遗”行动仍刺痛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为什么外国会对我们的民俗节日感兴趣?而国人又为什么只有在这时才意识到珍贵呢?”日本将起源于中国的风水文化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中国的风水文化就如同“四书”“五经”一样是中国的特有文化,是中国古代地理研究的结晶,然而它面临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国人只有在丢失之后才觉悟到,中国的文化不容他们的侵犯。经研究调查发现,有的中国青年人连起码的常识都缺乏

3、,不少人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上英语课,这不算坏事情,但问题是能否准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值得关注。由此导致,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信都成问题,阅读古籍文献更是困难。参与招聘的相关人士发现,有的名校博士生、硕士生填一张履历表字都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让人颇感担忧。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民族历史都不了解,就不能明智的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鉴于以上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对于文化

4、的传承 ,就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千古一帝康熙,5岁开始读书写字,史书说他:自五龄后,好学不倦。除了学习满洲语文、蒙古语文之外,还要学习汉语文。汉语文中的三百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对他的幼小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原生性影响。玄烨从小意志坚强,耐性过人。他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四书,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先念就是朗读,后背就是背诵。他给自己规定:每一段、每一篇,都要朗诵120遍,然后背诵120遍,直到滚瓜烂熟、融会于心。回到现代,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这些让他获益匪浅,成为文学大家。“读”绝对是语文教和学

5、的精华。如何读?古代名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无一例外,古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强调“读”,而且还“读”出了李白,“读”出了杜甫,“读”出了欧阳修,“读”出了苏轼,“读”出了曹雪芹,“读”出了楚辞,“读”出了汉赋,“读”出了唐诗,“读”出了宋词,“读”出了元曲,“读”出了明清小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密不可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语文内涵的丰富博大,感受中华文化的妙不可言,进而认识到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重塑人的品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呢?首先,通过教材培养读书习惯。纵览中学语文教材,这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

6、颗闪光的珍珠,一幅优美的图画,美不胜收,读来其味无穷。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应按以下思路指导学生读课文。一 细心品读 让学生体味情感美品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跃然纸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潜心品读细细咀嚼,使学生逐渐受到感染,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品读还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闻于耳、铭于习,多方面的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朱自清的背影中老父亲那炙热的爱子之心令人感动,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渗透在字里行间,溢于言表

7、。二 引人入境让学生理解意境美作者写文章心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者写出来总又饱蘸着自己的主观情感。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带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中,是学生好像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好像言出己口,情生己心。通过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内心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从而爱不释手。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写道:(看到花)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一树的花瀑、花穗、花朵,吸引着我驻足观赏、浮想联翩,赏花,我的内心产生了喜悦与宁静;忆花,我的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悟花,我想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全文不仅描绘了美的意境,更让我们领悟到了生命

8、的美丽与永恒。三 感悟文质让学生感悟语言美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后,再用心感悟文章的语言。要悟出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读的多了,便会从各家的文笔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通过课外读物培养读书习惯。遵循以上的思路,按照以上的方法读书,学生已经受益,开始喜欢读书了。这时就要从课内向课外辐射、延伸,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从短文到长篇,从文章到名著,从文学到科普,多多益善,因为有了数量才会有质量,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都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因此,语文教育中贯穿始终的是阅读,而阅读的基础对于理解传统文化又至关重要。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言教育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按照以上的思路,那么学生的读书习惯就可以养成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二期课改”语文教材,要求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广泛涉猎,而且丰富学生的

10、知识面。因此,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面就可以丰富了,自然能力就提高了,能力提高了,目的也就达到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其实质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可见,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在这里,我先说一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儒家的思想包括“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究其核心是“仁”,这也就仅仅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并且成为了当今的主流思想,韩国、日本的礼仪,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弘扬传统文化,继承精神文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11、文化所赋予的意义更是别的文化所不能企及的,这样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通过读书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奠定与提高,传承的目的就更易达到了,同时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就有了依据与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广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还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使命,让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文献资料:1.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2试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优化程蓉芬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1999.33.中国传统文化伦纲张海鹏、臧宏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弘扬传统文化从培养读书习惯做起 第四中学张 凤 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