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操作基本技能复习提纲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63141294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92.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执业医师考试操作基本技能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执业医师考试操作基本技能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执业医师考试操作基本技能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考试操作基本技能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考试操作基本技能复习提纲(1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执业医师考试操作基本技能复习提纲 基本技能复习提纲一、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 基本检查临床常用基本检查方法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嗅诊五种。 检查时光线应充足,环境安静,检查者应位于患者的右侧。 视诊:了解病人全身或局部状态发现某些体征,如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 表情、体位、步态、姿势、以及皮肤、黏膜、眼、耳、鼻、口、舌、头颈、胸廓、腹形、四 肢、肌肉、骨骼关节等外形改变。视诊最好在间接的日光下进行,特殊部位的视诊需借助某 些仪器,如耳镜、鼻镜、检眼镜及内镜等进行检查。 触诊:触诊时,病人应取适当的体位:通过手接触检查部位可发现如体温、湿度、 震颤、波动、摩擦感、压痛、包块大小、位置

2、、轮廓、表面性质、移动度、硬度等体征。 常用的触诊方法有: 浅部触诊法; 深部触诊法,可分为 a、深部滑行触诊法;b、双手触诊法;c、深压 触诊法;d、冲击触诊法等。 叩诊:是用手叩击体表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音响的特点判断脏器有无 异常。 叩诊方法: 叩诊方法: a、直接叩诊法:用并拢的右手中间三指掌面拍击检查部位,此法叩诊产生的音响弱, 难于精确定位,适用于面积较广病变的检查,如胸、腹水检查。 b、间接叩诊法:常用指指叩诊法,叩诊时以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叩诊部位,其余手 指稍微抬起,右手自然弯曲,以右手中指垂直叩击左手中指末端指关节处。叩诊时要以腕关 节及掌指关节运动进行叩打,肩、

3、肘关节不参加运动;叩击方向应与被叩部位垂直,叩击动 作要灵活、短促、富于弹性,叩打后右手中指应立即抬起。为建立起听觉印象,同一部位应 连续叩击 2 到 3 次,避免不间断连续快速叩击。叩击力量应均匀适中,使产生音响一致,便 于判断;叩击力量大小应视检查部位情况决定,范围小、部位浅宜轻叩,如心界叩诊;面积 大、部位深的病灶可重叩。 叩诊音: a、清音:即叩击正常含气肺组织产生的声音,是音响较强,音调低,振幅持续时间较 长的非乐性音。 b、浊音:即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的声音。其音响较清音弱,音 调较高,振动持续时间较短,如叩心、肝、肾与肺重叠处或肺部炎症含气量减少部位出现的 声音

4、。 c、实音:为音调更浊更高、音响更弱、振动持续时间更短的非乐音。 d、鼓音:是与谐的乐章,音响比清音强,持续时间也较长,叩击含大量气体空腔器官, 例如气胸、气腹、肺内大空洞等时,即为鼓音。 e、过清音:是音响强、调低、带有鼓音调的叩诊音,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叩击含气 量增多弹性减弱的肺组织 时产生过清音,如肺气肿。 听诊:是用听觉听取在体内运动性脏器所发出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诊断方 法。听诊时环境要安静,室内要温暖,适当暴露检查部位,病人取舒适体位,以减少外来声第 128 页音的干扰。 听诊方法: 听诊方法: 直接听诊法:以耳直接贴附于听诊部位进行听诊。此法目前少用。 间接听诊法:用听

5、诊器进行听诊。注意听诊器耳件方向要与医师的外耳相适应,听 取低调声音时宜用钟型胸件轻触体表,如听隆隆样杂音;听高调音时应选用膜型胸件,如听 吹风样杂音。 嗅诊:是以嗅觉区分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以提供诊断线索的诊断方法。如嗅诊皮 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呕吐物、排泄物、脓液或血液等发出的气味。2、一般检查一般检查包括性别、年龄、生命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发育与体型、营养、 意识状态、面容表情、体位姿势、步态、皮肤、淋巴结检查等。 全身状态检查 年龄推断:以皮肤弹性与光泽、面与颈部皮肤的皱纹、肌肉发达程度、毛发颜色与分 布、牙齿状况、角膜老年环等来判断年龄与发育是否相称(成人14

6、周岁) 。 性别及性征: 男女性征比较表 男 生殖器 阴毛分布 体毛 声音 肌肉脂肪 乳房 性 女 外阴发育 呈倒三角形 较少 调高音细 皮下脂肪丰满 发育 性阴茎及睾丸发育 呈菱形 较多 调低音宏 肌肉发达 平坦发育及体型:以年龄、身高、体重、智力与第二性征发育状况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发育 情况。判断成年人发育的正常指标: 胸围约等于 1/2 身高。 身高约等于两手平展之间的距离。 坐高约等于下肢长度。 成人体型:分为无力型(瘦长型) 、超力型(矮胖型) 、正力型(匀称型) 。 营养:按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发达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分良好、中等及不良。 面容表情:面容表情与疼痛与疾病有关。如急

7、性面容、慢性病容、贫血面容、肝病面 容、肾病面容、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粘液性水肿面容、二尖瓣面容、肢端肥大症面容、苦 笑面容、满月面容、面具面容及病危面容等。 体位:指病人在休息状态所采取的体位。常见体位有。a 自动体位:活动自如。b 被 动体位:患者不能调整或变换体位。c 强迫体位:为减轻疾病的痛苦,被迫采取的体位。如 强迫坐位、强迫蹲位、角弓反张位等。 姿势:病人因疾病痛苦,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姿势,如颈强直病人颈部动作受 限、腹痛病人捧腹、震颤麻痹者的搓丸动作等。 意识状态: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与昏迷。昏迷分浅昏迷及深昏 迷。 步态: 如蹒跚步态、醉酒步态、慌张步态、共

8、济失调步态、跨阈步态、剪刀式步态 及间歇性跛行等。 生命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T、P、R、Bp) 。 体温:体温测量方法:a 口测法:测前 10 分钟内禁饮热开水或冰水。体温计置舌下, 紧闭口唇 5 分钟,正常值 36.3-37.2,小儿及昏迷病人不能采用;b 肛测法:用肛门体温 计,头端涂上润滑剂后徐徐插入肛门内达体温计一半为止,5 分钟读数,正常值比口测法高 0.3-0.5,肛门疾患者不能采用;c 腋测法:将体温计置腋窝中央顶部,以上臂将其夹紧, 10 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 36-37,较口温约低 0.2-0.4,多为门诊病人采用。 脉搏:检查脉率、节律、强弱。 呼吸:观察呼吸的类型

9、、频率、深度、节律及有无呼吸困难或矛盾呼吸等。 血压:依血压计不同而正确测量。 皮肤检查 颜色:注意有无苍白、发红、黄染及发绀等。 色素沉着:注意暴露与非暴露部位,关节伸、屈面、摩擦部位、口腔粘膜及乳晕等。 弹性:常检查手背及前臂内侧部位。用食指与拇指将皮肤捏起,正常人于松手后皱 折的皮肤立即平复。 蜘蛛痣:为皮肤小动脉末端呈分枝样扩张,形似蜘蛛,检查时用大头针头或火柴杆 压迫蜘蛛痣的中心,其辐射性小血管即褪色,松压后又复现,常见于面颈部、胸部及上肢等 上腔静脉分布区域内。 水肿:检查骨骼隆起部位;如前额、胫前及踝部等处。分轻度、中度、重度水肿。 皮疹:斑疹不突出皮肤表面;丘疹呈较小的局限性隆

10、起于皮肤表面;荨麻疹隆起于 皮肤,呈苍白或片状发红的改变。 皮下出血:为皮肤及粘膜下出血,不突出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皮下出血直径小 于 2mm 称为瘀点,3-5mm 为紫癜,5mm 以上为瘀斑,片状出血伴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 湿度:与汗腺分泌功能有关,出汗多者皮肤较湿润,出汗少者比较干燥。在病理情 况下,可发生出汗增多或无汗。 疤痕。 毛发。 脱屑。 皮下结节。 淋巴结检查 检查部位: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颔下区、颏下区、颈前后三角、锁骨 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部等处,按顺序检查。 检查内容:淋巴结的部位、大小与形状、数目与排列、硬度、压痛、活动度、粘连 融合情况,局部皮

11、肤有无红肿、疤痕及溃疡或瘘管等。 检查方法: a、颈部淋巴结:站在病人背后或前面,以示、中、环三指并拢,手指指腹平放并紧贴 检查部位,由浅入深滑动触摸:触诊时病人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使肌肉松弛,便于触摸。 b、锁骨上淋巴结:病人取坐位或卧位、头部稍向前 屈,医师用左手触病人右侧,右手 触病人左侧,由浅入深逐渐触摸锁骨后深部。 c、腋窝淋巴结:面对病人,医生手持病人前臂稍外展,以右手检查病人左侧,以左手检查右侧,触诊腋窝两侧及顶部。 d、滑车淋巴结:以左手托扶病人左前臂,以右手向滑车上进行触摸。 3、头部检查 头颅检查 视诊:头颅大小、形状是否对称,有无畸形、毛发分布情况、头皮颜色、有无头癣、

12、血肿、伤痕及肿块等;头部是否处于特殊的位置或运动异常。 触诊:头颅有无压痛,有无颅骨缺损或颅缝分离。小儿应检查囟门大小及张力。 叩诊:当小儿患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引起颅缝分离时,可叩出鼓响或破缸音。 听诊:将钟形听诊器置于乳突后方额、颞或顶部等血管经过处,若有颅内动脉瘤、 动脉瘘等,可听到杂音。 眼部检查 眉毛:有无脱眉。 眼球:外形、大小是否对称,有无眼球突出、下陷或偏斜,眼球运动情况,有无复 视、斜视,有无眼球震颤等。触诊眶缘有无突起、凹陷、触痛或肿块。 眼睑:皮肤有无病灶,闭合是否障碍,有无水肿,睑内翻或外翻、上眼睑下垂。 结膜:观察睑结膜、穹隆结膜及球结膜三部分有无充血、水肿、分泌物、苍

13、白、黄 染、出血点、有无乳头、滤泡、疤痕、溃疡,有无翼状胬肉等。 角膜:透明度,如无云翳、白斑、软化、溃疡、色素沉着及新生血管等。 瞳孔:大小、形状与位置,双侧是否等圆、等大对称。正常瞳孔直径 2-5mm,近圆 形,位于中央。 A 对光反射:a 直接对光反射: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眼部,瞳孔即缩小,移开光源后迅速 复原;b 间接对光反射:用手隔开两眼,观察两侧瞳孔反应的情况,正常时一侧受光刺激, 两侧瞳孔同时立即缩小。 B 调节反射及辐辏反射:嘱病人注视 1 m 以外的目标,然后迅速将手指移近距眼球约 5-10cm 处,此时正常人瞳孔逐渐缩小,称为调节反射;如同时双侧眼球向内聚合,成为辐 辏反射,两

14、者共称为集合反射。动眼神经功能损害时,调节及辐辏反射均消失。 虹膜:正常虹膜呈放射状排列,虹膜形态异常见于粘连、外伤或先天性缺损;虹膜 纹理模糊或消失见于炎症、水肿与萎缩。 眼压检查:以手指法测量,凭手指感觉判断眼球的硬度,必要时用眼压计测量。 视力、色觉及眼底检查。 耳部检查 耳廓:外形、大小、位置与对称性,有无耳前瘘管、耳廓有无畸形、结节、疤痕与 红肿等。 外耳道:牵拉耳廓时有无疼痛,有无外耳道溢脓、狭窄等。 鼓膜:将耳廓拉向上后,再插入耳镜观察。正常鼓膜呈灰白色,薄而半透明,具 有 光泽。注意有无内陷、外凸、颜色改变及局部压痛。 乳突:有无瘘管、瘢痕及局部压痛。 听力粗测采用机械表或捻指

15、法,医师持手表或摩擦拇指与食指声音,约在 1 米处逐 渐移近被检查者耳部,直到听到为止,测量距离,两侧对比,并与正常人对照;精测法则采 用音叉检查。 鼻部检查 鼻部外形:包括鼻形及皮肤颜色。蛙状鼻见于鼻息肉;鞍鼻见于梅毒或鼻骨破坏。 鼻翼煽动:见于高热、支气管哮喘等呼吸困难患者。 鼻中隔:有无偏斜、穿孔等。 鼻出血:见于外伤、感染、出血性疾病、肿瘤等。 鼻腔粘膜肿胀及分泌物。 鼻窦:有无鼻塞、流涕及额窦、筛窦与上额窦有无压痛。 口咽部检查 口唇:正常人红润光泽。注意有无苍白,发绀、疱疹、唇裂、肿胀、溃疡等。 口腔粘膜:注意色泽,观察有无出血点、麻疹粘膜斑(Koplik 斑)及溃疡等。 舌:有无

16、舌体肿大,观察舌苔、色泽变化、溃疡及舌的运动等。 牙齿:有无龋齿、缺牙、残根、义齿、阻生牙等。 牙龈:有无红肿、出血、齿槽溢脓及色素沉着等。 咽部及扁桃体: a、鼻咽:注意有无腺状体(增殖体)过度肥大及出血性分泌物等。 b、口咽:注意有无充血、红肿、分泌物等。 c、扁桃体:注意其大小、观察有无肿大(一般增大分为III 度) ,有无隐窝脓栓及 分泌物等。 d、喉咽:需通过直接与间接喉镜检查,并注意声嘶或失音等改变。 口腔异味:有无口臭或特殊气味,如肝臭(肝昏迷) 、尿臭(尿毒症) 、大蒜臭(有 机磷农药中毒)等。 腮腺检查:位于耳屏、下颌角、颧弓所够成的三角区内。正常摸不出腮腺的轮廓。 注意有无

17、肿大或肿块,并注意颊黏膜腮腺导管开口处有无分泌物。 4、颈部检查 颈部一般检查 颈部姿势:有无斜颈,有无头抬不起。 颈部运动有无受限。 颈部软硬度,有 无强直。 颈部皮肤及有无肿块。 气管检查 检查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将食指与无名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再将 中指置于气管中心, 然后观察中指与食指与无名指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 也可用两指分别置 于气管旁,观察气管有无移位。 颈部血管 颈静脉充盈: a、正常人坐位或立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去枕时可稍充盈,其水平仅限于锁骨上 缘至下颌角距的下 2/3 处。 b、颈静脉异常充盈:卧位时颈静脉超过正常水平,可见于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

18、炎、心包积液及上腔静脉受压综合征。 颈动脉与颈静脉搏动:颈部动脉搏动比较强劲,为膨胀性,搏动感明显。颈静脉搏 动较柔与 ,为弥散性,触诊指尖无搏动感。 颈部血管杂音:颈部大血管听到杂音应考虑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杂音强度不一, 一般在收缩期明显多为大动脉硬化所致。锁骨上窝处听到杂音,可能为锁骨下动脉狭窄,见 与颈肋压迫。若在右锁骨上窝听到连续性“嗡鸣”样静脉音,用手指压迫颈静脉后可消失,示为生理性杂音,为颈静脉血流入口往较宽的上腔静脉球部产生。 甲状腺检查 视诊:正常人甲状腺外观不突出,女性在青春期可略增大。嘱患者作吞咽动作,可 见肿大的甲状腺随吞咽上下移动,注意其大小、形状及对称性。 触诊:医

19、师位于病人背后,双手拇指放在颈后,用其他手指从甲状软骨向两侧触摸; 也可站在病人前面以右手拇指与其他手指在甲状软骨两旁触诊, 同时让病人作吞咽动作。 注 意肿大程度(分III 度) 、对称性、硬度、表面情况(光滑或有结节感) 、压痛及有无震 颤等。 听诊:注意有无血管杂音。 5、胸部检查 胸部体表标志 骨骼标志:有胸骨上切迹、胸骨柄、剑突、腹上角、肋骨、肋间隙、肩胛骨与脊柱 棘突。 人工划线:有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后正中线 与肩胛线等。 自然陷窝:腋窝、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锁骨下窝。 解剖区域:肩胛上区(左右肩胛冈以上) 、肩胛下区(左右肩胛下角连线与第 12

20、胸 椎水平线之间,后正中线将此区分左右两部分) 、肩胛区及肩胛间区。 胸壁、 胸壁、胸廓与乳房 胸壁: 胸壁: a、静脉:正常无明显静脉可见。上下腔静脉梗阻时,可见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 b、皮下气肿:气体积存于胸部皮下,用手按压时,气体在皮下组织中移位形成捻发感 或握雪感。 c、胸壁压痛:正常无压痛。 d、肋间隙:注意肋间隙有无回缩或膨隆。回缩系呼吸道阻塞,吸气时与胸骨上窝与锁 骨上窝同时发生凹陷称为“三凹征” 。膨隆系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或严重肺气肿。 胸廓: 胸廓: a、胸廓形态:正常人胸廓椭圆形,前后径:左右径=1:1.5。病理胸廓常见有桶状胸、 佝偻病胸、扁平胸。此外胸廓尚可有单侧

21、或局限性变形。 b、腹上角及肋脊角改变,于腹腔压力增大时腹上角增的;肺气肿时肋脊角增大。 c、常见外形改变:有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漏斗胸、胸廓一侧变形与局部隆起 等。 乳房: 乳房 是否对称、皮肤有无红肿、溃破及色素、疤痕。触诊时检查者手指与手掌必须平置在乳 房上,应用指腹轻施压力由左乳房外侧上部开始,沿顺时针方向由浅入深触摸全部乳房,最 后触乳头。 同样方法逆时 针方向检查右乳房。 注意有无肿块, 以及肿块的部位、数目、大小、 质地、边界、触痛、移动度与皮肤的关系。 肺部与胸膜检查 视诊: 视诊: 注意呼吸运动类型、深度、频率、节律以及呼吸运动有无受限或吸气性呼吸困难等。 正常人呼吸运

22、动均匀,两侧对称,深度适中,12-20 次/分钟,呼吸与脉搏之比为约 1:4,一般体温升高 1,呼吸大约增加 4 次/分,呼吸超过 24 次/分称为呼吸加速,低于 12 次/分称为呼吸过缓。男性以腹式呼吸运动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运动为主。 病理状态下,呼吸可变浅或加深,酸中毒时常见加深称为 Kussmaul 呼吸。此外呼吸节 律与幅度改变的有:潮式呼吸、间停呼吸(Biots 呼吸)与叹息样呼吸。 触诊: 触诊 a、呼吸运动触诊;检查者面对病人,两手手指撒开,分别置于病人胸廓下面的前侧对 称部位,拇指在前正中线相遇,嘱病人作深呼吸运动,比较两侧胸廓运动是否对称。 b、触觉语音震颤检查:检查者用两

23、手掌或手掌尺侧缘,轻轻平贴胸部对称部位,嘱病 人重复说“一、二、三”或拉长声音说“一”比较两侧语音震动感是否对称。 c、胸膜摩擦感检查法:以手掌紧贴前胸壁下部或侧胸壁下部,嘱病人作深呼吸运动, 于纤维素性胸膜炎时,有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觉。 叩诊: 叩诊: 肺部叩诊包括肺定界叩诊、肺部两侧比较叩诊及下界移动度叩诊。 a、肺定界叩诊:1、肺上界叩诊,叩肺尖宽度,正常人肺尖清音带宽度为 46cm;2、 肺下界叩诊:一般沿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进行,正常人肺下界分别为 6、8、10 肋间 歇水平。 b、两侧比较叩诊:叩诊部应自上而下,由前面、侧面到后面,作左右两侧对称部比较 叩诊,同时注意音响的变化。

24、叩前胸与侧胸时,板指平贴肋间隙,与肋骨平行,叩肩胛间区 时,板指与脊柱平行;叩肩胛下区时,板指与肋间隙平行。 c、肺下界移动度:正常人上下移动共约 6-8cm。 听诊: 听诊 包括呼吸音、罗音、胸膜摩擦音及支气管语音。室内应安静、温暖,病人可取坐位或卧 位,嘱病人微张口作较深而均匀的呼吸,但不发声。按顺序由上到下,由前到后,左右对称 部位对比。 正常呼吸音特征的比较 特征 强度 音调 吸:呼 性质 正常听诊区域 支气管呼吸音 响亮 高 1:3 管样“ha”声 胸骨窝及背部第 6 颈椎至第 2 胸椎附近 呼吸音,还应注意有无异常的呼吸音。 a、啰音:是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可分为干啰音(低调又称为

25、鼾音及高调又称为哨笛 音或鸟鸣音)与湿啰音即水泡音(分为大、中、小三种) 。 b、语音共振:为听觉语音检查。嘱病人按平时说话的声 音重复说: “一、二、三”或发 出“衣”的长音,检查者用听诊器在病人胸壁上可听到柔与、模糊的声音即为听觉语音。若 听到响亮,字音清楚的声音,称支气管语音,见于肺实变患者。 肺泡呼吸音 柔与 低 3:1 轻柔的“fu”声 大部分肺野 支气管肺泡呼音(两者之间) 中等 中等 1:1 “fu”声、但管样 主支气管,胸骨两侧 12 肋间及 肩胛间 34 胸椎水平及右肺尖听诊时应注意肺泡音的异常改变,包括肺泡呼吸音减弱消失或增强,呼气期延长;断续如带有鼻音性质为羊鸣音,常在胸

26、腔积液上方的界面上听到。 c、胸膜摩擦音:正常人无摩擦音。当胸膜有炎症,胸膜表面粗糙,呼吸时可听到壁层 与脏层胸膜摩擦音, 如搔抓声、 沙沙声。 在吸气末或呼气开始时较易听到, 屏止呼吸时消失, 深呼吸及听诊器加压时,声音长更清楚。 心脏检查 视诊: 视诊: a、心前区隆起:主要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风心病伴右室增大及心包积液患者。 b、心尖搏动:观察其位置、强弱、范围、节律及频率有无异常。正常人位于左第 5 肋 间隙锁骨中线内侧 0.5-1.0cm 处,范围约为 2.0-2.5cm 直径。部分正常人见不到心尖搏动。 c、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异常搏动:胸骨右缘第 2 肋间及胸骨上窝搏动,见于升主动脉

27、 瘤及主动脉弓瘤;胸左缘第 2 肋间搏动,见于脉动脉高压或脉动脉扩张;胸骨左缘 3-4 肋间 搏动,见于右心室肥大;剑突下搏动见于肺气肿或肺气肿伴右心室肥大,亦可由腹主动脉搏 动引起。 鉴别方法: 嘱病人行深呼吸, 在深吸气后, 如搏动增强为右室搏动; 减弱则为腹主动脉。 触诊: 触诊: a、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用触诊进一步证实望诊所见 。注意搏动的位置、强弱与范 围的变化以及有无抬举性心尖搏动。 b、震颤:用手掌或手掌尺侧小鱼际平贴于心前区各个部位,以触知有无微细的震动感, 又称猫喘。如有震颤,应注意有无其部位及时期(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 。 c、心包摩擦感:心包炎时,两层粗糙的心包膜

28、互相摩擦产生振动,在心前区即胸骨左 缘第 4 肋间处(心脏裸区)较易触及一种连续性摩擦感。病人取坐位及深呼气末易于触及, 收缩期明显,不因暂停呼吸而消失,即与呼吸运动无关。 叩诊: 叩诊: a、病人取坐位或卧位,平静呼吸,在安静环境下,采用指指叩诊法,通常先叩左界, 后右界。 b、左界叩诊: 先触摸心尖搏动的位置,在心尖搏动外 23cm 处,由外向内, 由下向上, 直至第 2 肋间,逐一肋间叩诊,叩至浊音即为左侧心脏相对浊音界 。 c、右界叩诊: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先叩肝浊音界,于 肝浊音界上一肋间开始,由 外向内,由下向上,直至第 2 肋间,逐一肋间叩诊,由清音变为浊音,即为右侧心脏相对浊

29、 音界。 d、用尺测量每一肋间心脏左右界与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把叩诊各点相连即为心界。 e、测量前正中线至锁骨中线的距离 。 f、根据叩诊结果作出心脏大小是否正常的结论。 g、叩诊时应采用轻叩法,所得结果接近实际界线。板指一定要置于肋间隙,一般要求 与心缘平行,其他四指不应接触胸壁,以免影响胸壁的振动。被检查者取坐位时,板指与肋 间垂直,取卧位时板指与肋间平行。 听诊: 听诊: 心脏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一心尖区;三尖瓣区一胸骨体下端近剑突。稍偏右或稍偏左 处;肺动脉瓣区一胸骨左缘第 2 肋间处;主动脉瓣区一胸骨右缘第 2 肋间处;主动脉瓣第二 听诊区一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处。 A、听诊顺序

30、:一般由二尖瓣区(心尖区)开始,依次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肺动脉瓣区及三尖瓣区。必要时听颈部、腋下、背部等。 B、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檫音。 a、心率:成人正常为 60100 次/分钟,3 岁以下小儿常超过 100 次/分钟。成人心率 超过 100 次/分为心动过速,低于 60 次/分为心动过缓。 b、心律:正常成人心跳的心律是规整的,但是健康青年及儿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表 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常见的心律失常有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每分钟期前收 缩少于 6 次者为偶发,等于或多于 6 次者为频发。房颤的听诊特点为 a.心律绝对

31、不齐;b.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c.脉率低于心率,这种脉搏脱落现象称为脉搏短绌。 c、心音:正常心音分为一、二、三、四心音,通常听到的是第一、二心音。在儿童及 青少年时期, 有时可听到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一般听不到, 如听到第四心音, 多数属病理性。 首先应区别第一、二心音,然后注意其强度、性质改变、有无分裂及额外音,以及呼吸对其 影响。 d、杂音:注意杂音的最响部位与传导方向、时期、性质、强度及形态。 收缩期杂音的强度分为六级: 级:最轻,杂音很微弱,所占时间很短,须仔细听诊才能听到。 级:轻度,弱,较易听到的,杂音柔与。 级:中度,较响亮,易听到。 级:响亮的杂音。 级:很响,更响亮的杂音,

32、向周围甚至背部传导,但听诊器稍离开胸壁即听不到。 级:最响,极响亮的杂音,听诊器稍离开胸壁一定距离仍能听到。 6、腹部检查 腹部检查的顺序与其他系统检查略有不同, 由于触诊可导致肠鸣音的改变, 故提出腹部 检查按视 、听、叩、触的顺序进行,但记录时为了格式统一,仍按视、触、叩、听顺序。 体表标志及分区 体表标志:肋弓下缘、剑突、腹上角、脐、髂前上棘、腹直肌外缘、腹中线、腹股 沟韧带及肋脊角。 腹部分区:a、四区分法:右上腹部、右下腹部、左上腹部及左下腹部;b、九区分 法:右季肋部、右腰部、右骼部、左季肋部、左腰部、左髂部、上腹部、中腹部及下腹部。 视诊 腹部的形态或轮廓:正常人腹部平坦对称。弥

33、漫性全腹膨隆见于腹水、胃肠胀气、 巨大囊肿或包块等; 局部膨隆见于肿块或增大的脏器等; 腹部凹陷如舟状腹见于恶病质及严 重脱水;局限性凹陷多见于手术后疤痕收缩。 腹部呼吸运动: 正常人呼吸运动自如。 呼吸运动受限或消失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腹水及膈肌麻痹。 腹壁静脉:注意检查静脉有无怒张及血流方向。腹壁静脉怒张见于肝硬化及上、下 腔静脉梗阻。 腹壁皮肤:注意皮疹、色素沉着、腹纹、疤痕、疝、皮肤弹性、水肿、脐、腹股沟 及体毛分布等。 胃型、肠型或蠕动波:正常人一般看不到胃肠蠕动波。幽门梗阻患者于上腹部可见 胃型或蠕动波。肠梗阻患者可见梯形肠型,蠕动方向不一致。 上腹部搏动:病理情况见于右室增大

34、、腹主动脉瘤及三尖瓣关闭不全。 听诊 肠鸣音:要求听诊分钟,注意其频率、音调及强度。正常频率为次 分钟, 超过次分钟为频率增多, 肠鸣音高亢呈金属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次 分钟称肠鸣音减弱,持续听诊 3-5 分钟未听到肠鸣音为肠鸣音消失,见于麻痹性肠梗阻。 振水音:医生用微弯的手指,在病人上腹部进行连续冲击次,同时将耳部接 近上腹或用听诊器听取胃内气体与液体碰撞的声音, 称为振水音, 见于幽门梗阻或胃潴留的 病人 。 血管杂音:腹主动脉瘤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肾动脉狭窄可在左右处听到收缩期吹风 性杂音;肝癌肿块压迫动脉或腹主动脉时,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性杂音;肝硬化门脉高压腹壁 静脉怒张,可听到静脉嗡鸣

35、音。 摩擦音:肝、脾周围炎时,在相应部位深呼吸时可听到摩擦音。 叩诊 肝叩诊: a、肝上界叩诊:沿右锁骨中线各肋间从上至下叩诊,叩诊音由清音转为浊音即肝上界。 正常人肝上界位于第肋间。当肝下缘触及时,应叩肝上界以确定肝脏是否真正肿大。正常 肝上下径(右锁骨中线)为11cm。 b、肝下界叩诊:肝下界与结肠、胃等腹腔脏器重叠,故叩诊准确性差。 c、肝区叩击痛:以左手掌平放患者肝区,右手握拳用轻至中度的力 量叩击左手背,出 现疼痛者称肝叩击痛,见于肝脓肿,肝炎等。 胃泡鼓音区叩诊:位于左前胸下部,呈半圆形的鼓音区,为胃内含气所致。 脾叩诊: 正常在左腋中线 9-11 肋间为脾浊音区, 前缘不超过腋前

36、线, 宽度为 4-7cm。 肾叩诊:将左手平放于病人肋脊角,右手握拳用轻到中度的力量叩击左手背。正常 无肾叩痛。 膀胱叩诊:一般从脐下叩至耻骨联合上方,用以了解膀胱充盈度。 移动性浊音叩诊法:主要用于检查有无腹水存在。病人取平卧位,从脐部向两侧叩 诊。如有腹水,由于肠管浮动在脐部或腹中部故为鼓音,而叩腹侧壁时则为浊音。然后请病 人转向对侧位,腹水亦转移至对侧下部,则上部原叩诊浊音变为鼓音,随体位转换而改变的 浊音区称移动性浊音。一般腹水在 1000ml 以上才能清楚叩出。 触诊 触诊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两腿屈起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 触诊方法 a、浅触诊法:用手掌轻放腹壁上,利用手掌指关节的轻

37、巧力量下压 1cm 深度进行触摸, 以检查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及有无表浅压痛、肿块、搏动感与腹壁上的肿物。 b、深部滑行触诊法:要求病人腹肌松弛,作缓慢的腹式呼吸运动,医生用手掌及腕关 节的力量,逐渐加压 2cm 以上,包括深压与滑动,以触摸腹腔脏器或肿块。触诊肝、脾下缘 时,检查者右手指并拢,自下腹部开始,配合呼吸运动,自下而上向季肋缘移动触诊,呼气 时手指端压向深部,吸气时施压指端保持于原位,以触知肝、脾的下缘。 c、双手触诊法:医生左手置于病人的腰部,并向前顶推向所检查的脏器,使被检查的 脏器置于双手合诊的位置,当右手配合呼吸运动向下触摸时,较易触及肾下界。此法主 要用于肾脏的触诊,亦可

38、用于肝、脾的触诊。 d、深压触诊法:以手指深压腹部的一定位置,明确有无压痛。在深压痛的基础上突然 松开手指,如疼痛明显加剧即为反跳痛。e、冲击触诊法:又称浮沉触诊,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脏器或肿物。检查者将右手 24 指并拢,采用与腹壁垂直的角度,作快速及连续 23 次的冲击动作,将脏器或肿块表面 的腹水冲开,而肿大的脏器或肿块随之浮起,指端即可触及脏器的大小及表面的情况。适用 于病人有大量腹水时检查腹腔内肿大的脏器或肿块。 f、钩指触诊法:本法适用于腹壁薄软者与儿童。检查者将右手指弯成钩状,右手掌放 在人右前胸下部,嘱病人作腹式呼吸,检查者随吸气而利用钩状指尖,以迎触下移的肝脏边 缘。 触诊

39、内容: 触诊内容 A、腹壁紧张度:正常腹壁柔软。腹壁紧张度增加见于腹腔炎症、血性腹 水、大量腹水 等。 B、压痛及反跳痛:正常无压痛及反跳痛。当腹腔脏器的炎症累及壁层腹膜时有压痛, 例如阑尾炎可有麦氏点压痛;检查者以示、中与无名三指深压后,迅速将手抬起即可引起反 跳痛,是腹膜壁层受炎症累及的征象,提示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刺激或腹膜炎三联征 包括腹痛伴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并存。需鉴别压痛是否起源于腹壁或皮肤,当将痛区腹 壁抓起,若疼痛加剧,则起源于腹壁或皮肤。 C、肝脏:正常成人肋下不能扪及,仅少数人可触及肝下缘,但不超过肋下 1 cm,剑突 下可扪及肝下缘,但应小于 3 cm,质软光滑无

40、压痛,肝长径 911 cm。当肝下缘扪及时, 应叩肝上界,以确认肝是否肿大。肝大可见于肝炎,肝肿瘤,肝脓肿及肝淤血等,检查时应 注意大小、质地、压痛、表面形态、边缘、搏动及摩擦感。 D、胆囊:正常人胆囊不能触及,如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缘触及一梨形或卵圆形张力较高 的包块,并随呼吸上下移动,即为肿大的胆囊,见于胆囊炎,癌及结石;壶腹癌引起的胆囊 肿大无压痛,仅有囊性感。 胆囊触痛法的检查: 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病人的左肋边缘。 将左手大拇指放在腹直肌外 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 ,嘱病人深吸气,深吸气时患者感觉疼痛并中止吸气称墨菲 (Murphy)氏征阳性。 E、脾脏:正常人脾脏不能触及。脾脏肿大分

41、轻、中、高度。轻度肿大时,脾下界于左 肋下 2cm 为轻度肿大;超过 2cm,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高度肿大时超过脐水平线或 前正中线触诊。脾肿大可用三线进行测量:即以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距离( 线) ;肿大明显时,则测此交点至脾最远点的距离(线) ;或测量前正中线与脾左缘的距离 (线) 。若脾超过正中线以“+”表示,未超过前正中线以“-”表示。 F、肾脏:采用双手合诊触诊法,正常人的肾脏一般不能触及。小儿或消瘦者可能触及 右肾下极。应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表面状态与移动度。 压痛点:a 季肋点(前肾点) :即第 10 肋骨前端 ;b 上输尿管点:脐水平腹直肌外缘; c 中输尿

42、管点:两髂前上棘连线腹直肌外缘,约相当输尿管进入骨盆腔之处;d 肋脊点:第 12 肋骨与脊柱夹角的肋脊角顶点;e 肋腰点:第 12 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肋腰角)顶点。 肾及尿路炎症或结石病变时,上述各点可有压痛。 G、膀胱:充盈的膀胱可在耻骨上方扪及,呈半球形囊样感,排空后消失。 H、胰腺:正常不能触及。 I、腹部肿块:多由肿瘤、囊肿、炎性组织或肿大的大小、形态、硬度、压痛、搏动、 移动度及邻近脏器的 J、液波 震颤:病人平卧,医生用一手的掌面轻贴于病人腹部之一侧,另一手指端叩击对侧腹部,如有大量游离腹水,则可有液波感或液波震颤。为排除腹壁本身震动传至对侧, 可唤另一人将手掌尺缘压在脐部腹正

43、中线上。 正常腹部可能触到的脏器。 正常腹部可能触到的脏器。 包括肝(肋下小于 1cm) 、右肾下极、腹主动脉搏动、腰椎椎体、乙状结肠、盲肠及横 结肠。 7、生殖器、肛门及直肠检查 生殖器、 男性生殖器检查 阴茎:a、包皮:注意有无包皮过长或包茎。包茎可由于先天性包皮口狭窄或炎症后 阴茎 粘连所致。b、有无炎症、硬结、溃疡及分泌物等。c、阴茎发育:正常人阴茎约 710 cm。 过小见于性腺功能减退。儿童外生殖器呈成人形见与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病人。 阴囊:注意有无水肿、皮肤变化。例如湿疹、象皮肿,有无阴囊疝。触诊如有水囊 阴囊 感,可做透光试验检查有无鞘膜积液。检查精索有无压痛,有无串珠样肿胀或硬

44、结,有无精 索静脉曲张。睾丸有无发育不全、肿大、压痛、结节等。附睾丸位于睾丸的后外侧,检查有 无触痛、结节、硬块等,正常情况下附睾的大小与形态对称。 前列腺:为附属性腺、包绕在尿道根部,大小如粟子,腺体的排管道开口于尿道内, 前列腺 通过肛门指检可扪及。正常前列腺质韧有弹性,两叶之间可触及正中沟。前列腺炎时正中沟 可消失并有触痛。前列腺癌时腺体肿大坚硬,表面可呈结节状。 直肠指诊时可作前列腺按摩,采取前列腺液标本。但急性前列腺炎时应为禁忌。前列腺 按摩法:患者膝胸位,检查者通过肛门指检扪及前列腺,在左、右侧叶上各按摩 3-4 次,外 尿道口流出前列腺液滴在玻片上送检。 女性生殖器检查 分为外生

45、殖器及内生殖器两部分。 外生殖器:需有女性医护人员检查或在场。包括阴阜、阴毛、大阴唇、小阴唇、阴 道口及前庭。 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应由妇科检查。 直肠指检法 适应症: 、前列腺炎、直肠 适应症:便血、便频、肛门坠胀、盆腔肿块及炎症(如盆腔脓肿) 肿瘤与产前可作此项检查。 禁忌症:新鲜肛门裂禁止检查。 禁忌症 准备工作:备石蜡油及指套。 准备工作 操作方法与步骤: 操作方法与步骤: A、检查体位: 检查体位: a、左侧卧位:左下肢略屈,右下肢屈曲贴近腹部。此体位适用于身体衰弱病人。 b、膝胸位:病人跪于检查床,头及前胸紧贴床,臀部抬高,两侧大腿略分开,此体位 内脏上移,盆腔

46、空虚,肛管下垂,肛门显露清楚,食指进入直肠较深,检查易成功。 c、截石位: 适于双合诊及三合诊检查。病人仰卧,屈髋屈膝,两腿外展。检查者左手 作腹部扪诊, 右手配合进行肛门指诊, 即为双合诊。 必要时, 可将另一指进入阴道作三合诊, 以了解肿块位置,范围及活动度。 d、蹲位:病人蹲下作排便姿势,排便样用力,适用于指检前检查内痔、外痔、脱肛以 及直肠息肉脱出等。 B、按病情选择体位后,注意肛门及附近有无脓血、粪便、粘液、瘘口或肿块等。检查是否有肛门裂,以及排除禁忌症。 C、检查者右食指带上涂有石蜡油的指套,以食指纵向按压肛门口,使括约肌放松,然 后将食指逐渐深入肛门。注意肛管括约肌的松紧度;肛管

47、直肠壁及其周围有无触痛、肿块或 波动感;肛管直肠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程度与范围; 如扪及肿块,应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 活动度以及占据直肠或肛管范围。 直肠外肿块直肠粘膜是光滑的。 直肠前壁外的前列腺或子 宫颈可以扪及,不应误为病理性肿块,必要时可用双合诊了解肿块与盆腔内脏关系,退出后 观察指套上有无脓血与粘液。 8、脊柱及四肢检查 脊柱检查 脊柱弯曲度:正常人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段稍向前凸;腰段有明显的前凸;胸 段稍向后凸;骶椎则有较大的后凸。直立时正常脊柱无侧弯,病理时可出现后凸、前凸及侧 凸。 脊柱活动度:颈、腰段活动度较大,胸椎的活动度极小,骶椎几乎不活动。 正常时颈段可前屈、后伸各

48、45,左右侧弯 45,旋转 60。腰段在臀部固定的条件 下可前屈 45,后伸 35,侧弯 30,旋转 45。 活动受限见于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骨质破坏、骨折、脱位以及椎间盘脱出。 脊柱压痛与叩击痛:直接叩击法:用手或叩诊锤叩击检查部位有无疼痛;间接叩击 法:嘱病人端坐,医生用左手掌面置于患者头顶,以右手半握拳叩击左手背,观察病人有无 疼痛。正常人脊柱无叩击痛。 四肢检查 关节及四肢形态:关节检查应注意形状改变及有无红肿热痛或结节等。常见的畸形 有膝内、外翻畸形,足内、外翻畸形,肢端肥大,杵状指,匙状指(又称反甲,表现为指甲 中部凹陷,边缘翘起,表面粗糙有条纹,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骨折及关节

49、脱位时可显示骨、 关节畸形。 其他方面:尚应检查肢体有无水肿,有无静脉曲张,有无色素沉着或溃疡,同时还 应注意肢体温度及运动功能是否正常。 9、血压及脉搏检查 血压检查 血压计:测量动脉血压(简称血压)一般采用血压计间接测量法。临床上常用的有 汞柱式、弹簧式及电子血压计,若使用电子血压计,需用水银柱式血压计的测量值校正。成 年人用 的血压计袖带宽度为 1213cm,儿童用的为 78cm。 不主张使用测腕部或手指血压的 电子血压计。 测量方法: A 听诊法:测压前病人应安静休息,坐位,靠背椅,脱去上衣袖,将手臂及血压计置于 右心房水平位,即坐位时相当于第四肋软骨水平,卧位时相当于腋中线水平,手臂

50、外展约 45。将轴带展平,气囊中部对着肱动脉,缚于上臂,松紧适宜,袖带下缘应距肘窝 2-3cm。 测量时先用一手触肱动脉(或桡动脉) ,另一手握橡皮球向袖带内打气,待肱动脉(或桡动 脉)搏动消失后,继续打气,使汞柱再升高 2030mm,然后将听诊器胸件放在肘部肱动脉 上进行听诊,缓慢放气,使汞柱徐徐下降(约每秒 2mm) ,当袖带放气时首次听到“啪啪” 音时,压力表上所显示的压力值即为收缩压,继续放气,直至声音突然转变为低沉,并很快 消失,取动脉音消失时的压力值为舒张压,继续放气,直至汞柱水银面下降到零点为止。重复测量 23 次,取其最低值做为测得的血压数值。 在某些情况下,需测量下肢血压做为

51、对比,测下肢血压时,病员取俯卧位,袖带缚于大 腿上,下缘距腘窝约 34cm,用听诊法测量腘窝动脉压力,作为下肢血压。 B 触诊法:按听诊法捆缚袖带及打气。放气时,用手触桡动脉,至脉搏重现时,压力表 上显示的压力值即为收缩压。 此法无法测量舒张压, 且测得的收缩压偏低, 只用于休克患者, 动脉音太弱,听诊不清时,用以粗略估计血压的水平。 C 注意事项 a 测血压前检查血压计的袖带宽度是否符合标准,汞柱水银面是否处于刻度的零点上。 过窄的袖带需施以较大的压力才能阻断动脉血流,测得的血压过高,过宽则偏低。 b 捆缚袖带前必须把袖带内的空气完全放出, 捆缚松紧适宜。 袖带内空气未全部排出或 捆缚太松,

52、测得血压偏高;反之,将使测得的血压偏底。 c 测压时,血压计的水银表应保持直立。 d 因为某些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患者,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可能存在“无音地带” , 为避免 “无音期”造成的测压错误,打气时,必须边打气边摸脉搏,直至脉搏消失后再上 升 20-39mmHg;放气时汞柱应下降到零点为止。 血压正常值:根据 2005 年中国高血压联盟颁布的“高血压防治指南” ,成年人正常 血 压 <120/<80mmHg , 正 常 高 值 为 120-139/80-89 mmHg ; 因 此 成 年 人 正 常 血 压 范 围 为 90-139/60-89mmHg, 140/90mmHg

53、 为高血压。 小儿血压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收缩压 (mmHg) =年龄2+80,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2/3。 小 儿 年 龄 越 小 , 血 压 越 低 , 不 同 年 龄 血 压 不 同 , 一 般 收 缩 压 低 于 9.3 10.7KPa(75-80mmHg);收缩压在 16.0(120mmHg)以上为高血压。 脉搏检查 脉搏检查,一般常用桡动脉,亦可选用颞动脉,耳前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 足背动脉。 触诊的内容及手法: 以食指、 中指、 无名指的之间互相并拢, 平放于桡动脉近腕处触诊。 触诊的内容包括:脉率;节律;强弱与大小。强而大的脉搏,称为洪脉。弱而小的脉

54、 搏,称为细脉或丝脉;紧张度:用手指按压桡动脉阻断血流时,所施的压力大小,称为脉 搏紧张度;动脉壁状态:以近心端的手指按压桡动脉近端,以阻断血流,然后以远心端的 手指触摸远端动脉管壁的状态。正常人管壁光滑、柔软、常不能触及。动脉硬化者,可触及 明显变硬的管壁或管壁纤曲呈条索状;波形:可用脉波计精确地描记出曲线,但临床常用 触诊法粗略估计其波形。 A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检查时用手紧卧病人手腕掌面,将病人手臂抬高 过头,检查者手掌可感到急促而有力的冲击搏动。 B 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 C 重脉:于脉搏下降期重现一较弱的搏动,触动时可感知两个脉波形的存在。 D 奇脉:

55、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深吸气时明显。 10、 10、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对十二对颅神经检查、意识障碍检查、感觉功能检查、神经反射检查 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限于篇幅,仅就神经反射检查叙述如下,为临床各科医师进行体检中 必须掌握的项目。 浅反射 角膜反射 (、 颅神经) 以细棉条束轻触眼外侧角膜, : 正常可见双眼睑敏捷闭合。 刺激时同侧闭眼为直接角膜反射; 刺激时对侧闭眼为间接角膜反射。 如同侧直接角膜反射消 失,对侧间接角膜反射存在,提示同侧面神经病变;如双侧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则 提示三叉神经病变,深昏迷角膜反射消失。 腹壁反射(上节段 T7-8、中节段 T9

56、-10、下节段 T11-12) :患者仰卧屈曲双膝,以竹 签或叩诊锤柄由外侧向内侧在腹壁上轻轻划过时, 正常可见该处腹壁肌收缩。 按左右两侧与 上、中、下三部分,分别检查。一侧腹壁反射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变;某一部分腹壁反射 消失反映相应脊髓节段的病变,昏迷、急腹症腹壁反射全部消失。正常人亦可反应微弱,特 别是腹肌松弛的经产妇。 提睾反射(L1-2) :以竹签自上而下轻划大腿内侧上段的皮肤时,同侧提睾肌收缩, 睾丸上提。双侧反射消失提示腰椎 1-2 节段病变,一侧消失或减弱提示锥体束损害。 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C5-6) :使病人一侧肘关节稍屈曲并稍内旋前臂,检查者拇指 置于患 者的肱二头肌

57、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检查者拇指,正常反应为前臂屈曲。 :检查者托住病人前臂及肘关节,使其上肢肘部屈曲,用叩 肱三头肌反射(C6-7-8) 诊锤叩打尺骨鹰咀上方 1.5-2cm 处,正常反应为三头肌收缩,表现为前臂伸展。 桡反射(C5-8) :使病人肘关节半屈曲,前臂略外旋,检查者左手握住病人放松的双 手,以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上方。正常反应为小腿伸展运动。 膝反射(L2-4) :病人取坐位、小腿自然垂下,或取卧位,检查者用左手在腘窝部托 起下肢稍屈曲,叩击髌骨下股四头肌腱,正常反应为小腿伸展运动。 跟腱反射(L5,S1-2) :又名踝反射:病人仰卧膝半屈,下肢外展外旋,检查者左手 轻托其足底,使

58、足背稍屈,轻叩跟腱,正常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想跖面屈曲。 病理反射 锥体束征: a、巴彬斯基征(Babinskis Sign):以竹签或叩诊锤柄沿足底从后向前轻划,至小趾 跟部再转向拇趾侧,正常反应为拇趾及其它四趾跖屈,称为正常跖反射;如拇趾背屈,余四 趾呈扇形展开则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b、欧本海姆征(Oppenheims Sign):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病人的胫骨前侧用力由上 向下推动,出现拇趾背屈,余四趾呈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c、戈登氏征(Gordons Sign):握挤腓肠肌,有拇趾背屈,余四趾呈扇形展开者为阳 性。 d、夏达克氏征(Chaddocks Sign):以竹签由后向前上方轻划

59、外踝关节下方皮肤,有 拇趾背屈,余四趾呈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e、霍夫曼氏征(Hoffmanns Sign):左手托住患者的腕部,以右手食指与中指夹住患 者的中指,用拇指向下弹拨患者中指甲,如有拇指与其他手指掌屈,即为阳性反应,提示上 肢锥体束损害。 f、阵挛(Clonus):髌阵挛:嘱病人伸直下肢,医生用食指及拇指持髌骨上端,并用 力向下快速推动数次,且保持一定的推力。阳性反应为髌骨自发性的节律性上下运动。踝 阵挛:检查者一手握住病人的小腿,另一手突然将病人足底推向背屈,并持续加压力,如踝 关节部有自发的节律性伸屈性运动,为踝阵挛阳性。 阵挛均为肌张力增加的结果,见于锥体束有损害。 脑膜刺激征

60、: a、颈强直:如无全身肌张力增高,颈部被动前屈时有明显抵抗者称为颈强直。 b、克匿格氏征(Kernigs Sign):患者仰卧,下肢髋关节向前屈曲呈直角,再用手抬 高小腿, 正常人可将膝关节伸达 135以上。 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 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c、布津斯基氏征(Brudzinskis Sign):病人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然后被动向前 屈颈,两侧大腿及小腿出现自发性屈曲运动者为阳性。二、临床 操作 穿刺术 1、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颈内静脉解剖:在颈部,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及迷走神经包含在颈动脉鞘内,位置相对 固定,颈内静脉位于颈内动脉前外侧靠前。其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内动脉后

61、方;中 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的后方、颈内与颈总动脉的后外侧;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 锁骨头之间的三角间隙内、颈总动脉的前外侧,最后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穿刺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有 3 种入路:前路、中路与后路。中路:穿刺点定位于胸 锁乳突肌下端胸骨头与锁骨头与与锁骨上缘构成的三角的顶点、 环状软骨水平处, 此点位置 高,偏离颈动脉,较为安全。左手食指定点,右手持针,进针方向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 平行,针尖对准同侧乳头方向,针轴与额平面呈 4560角,进针深度与患者颈部长短与 胖瘦有关,瘦小、短颈与小儿病人较表浅,一般为 2.53.5cm,针尖不要超过锁骨,边进 针边回抽,抽到静

62、脉血后,减少穿刺针与额平面角度为 30角。固定穿刺针,将套管针外 套插入颈内静脉, 或插入导引钢丝, 经钢丝完成扩皮与插入静脉导管。 深度是成年女性 12 14cm,成年男性 1315cm,小儿 58cm,此距离导管一般在上腔静脉内,不会插入右心房 或右心室致心律失常,回抽血液通畅,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接上中心静脉测压装置或者输 液。用导管固定架固定好,覆盖敷料。此法穿刺较容易成功,可经导管快速输液、输血或给 药。并发症少,相对安全。 前路:穿刺点定于胸锁乳突肌中点,针干与额平面呈 3045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 在胸锁乳突肌后面进入颈内静脉。此路进针基本上可以避免发生气胸,但易误伤颈总动脉,

63、 故在穿刺时应用左手中、食指在中线旁开约 3cm 处(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 可以减少误伤的发生。 后路:穿刺点定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 1/3 交点处。穿刺时,肩部垫高,头尽量转向 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位,进针方向在胸锁乳突肌的后面向胸骨柄上窝。此法进针不宜过 深,否则容易损伤颈总动脉。 2、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锁骨下静脉解剖特点: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 1 肋的外侧缘,成人长 约 3-4cm,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 1 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 形而稍向内下, 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 再与内侧无名 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粗大,直径达 2cm,走行平缓,近心脏,解剖标志明显, 血管畸形罕见,易于穿中。 锁骨下静脉穿刺点多选用右侧锁骨下静 脉作为穿刺置管用,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与 锁骨下路两种。 经锁骨上路穿刺 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 1.0cm 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 45 度角,与冠状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