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虚词与研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3122354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现代汉语虚词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现代汉语虚词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现代汉语虚词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虚词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虚词与研究(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页眉.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绪论一、汉语虚词研究的简单回顾中国古代的虚词研究,从汉代到清代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古代语文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早在汉代,古人就有了对“词、语助、助语”(虚词)的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已经按功能和位置把虚词分为发端、送末、札句三类在语言使用中把词区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的,据现有文献的记载,在我国,最早见于宋人的著作,不过,当时都把“词”称作“字”。宋朝有个叫周辉的文人在他的清波杂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词人张炎在他的词源中也写道:“词之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砌实字,读且不通,

2、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可见,当时所谓的“实字”就是指那些表示具体的事物和概念的词,大致接近于现代所说的名词,而“虚字”则主要是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有时也可以指代词、数词,甚至部分谓词。当时,人们又把“虚字”叫作“词、助字、语助、助语辞”等。我国最早的虚词词典、元朝卢以纬的语助(又名助语辞),曾对文言中的“语助”做了简明而系统的解释第一次。清代的虚词研究代表了语文学时期虚词研究的高峰,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即是清代虚词研究的代表作。这时期人们对虚字的认识又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人王鸣昌在他的辩字诀中,已能根

3、据虚字的功用将其细分为六类:起语虚字、按语虚字、转语虚字、衬语虚字、束语虚字和歇语虚字。当然,当时的研究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法研究,主要是为训释古籍和指导写作用的。古代的虚词研究往往是出于实用目的,因为构文之道,不外虚实两字,而经传中实字易训,虚字难释。因而为通经辨志就必须考释灵活难释的虚字。由此产生了“声气说”和“性情说”。古人深感虚词体现了文章的神情声气、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文章气韵的顺畅,神情的毕现,都与虚词的运用有关。所以古人注重虚词的语文感受及其在句子组织中的表达作用,带有直观性和体验性。这些研究特别注重对语气词的研究,可以说古代的虚词研究就是以语气词为核心的,这些语气可分为八类:(1)

4、感叹语气;(2)疑问语气;(3)肯定语气;(4)禁止语气;(5)承接语气;(6)转折语气;(7)假设语气;(8)应答语气。 马氏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端。马氏文通第一次明确地把实字和虚字用为语法学概念。它在词类分别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语的文言词分为九类:其中实字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之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对虚、实分类各不相同,但都有所发展。建国后的一系列语法教材基本上也都沿用了虚实二分说,只不过在具体划类上不太一样,大家可以参看朱德熙语法讲义、胡裕

5、树现代汉语还有咱们用的黄廖本现代汉语。近年来的研究,多数论著不再二分,而是三分,分成实词、虚词、特殊类三大类。大家可以参看北大本现代汉语,张斌本现代汉语,邢福义汉语语法学。关于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最后再向大家推荐几本参考书: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北大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侯学超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朱景松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还有一些虚词研究的专著,主要有: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齐沪扬现代汉语虚词与对外汉语教学。另外关于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的专著还有很多,如果大家有兴

6、趣研究,不妨再扩充阅读一些。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 按词的语法功能,我们把现代汉语的词分为以下十五类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以及叹词、拟声词。我们把其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这五类称为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代词、数词、量词称为实词,叹词、拟声词作为特殊词类另归并为一类。虚词是跟实词相对的。从意义上看,虚词所表示的意义比较虚灵,不像实词那样实在、具体。从语法功能上看,虚词除了能充任状语外,不能充任别的句法成分,即不能充任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中心语等主要的句法成分。虚词在语言中的实际作用主要有四方

7、面:第一,帮助表达实词之间某种语法获语义关系。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的实例如:(1) 木头和桌子都搬走了。(2) 木头的桌子都搬走了。例(1)用“和”,表示“木头”与“桌子”之间是联合关系;例(2)用“的”,表示“木头”与“桌子”之间是修饰关系。再如:(3) 她满意得笑了。(4) 她满意地笑了。例(3)用“得”表示“满意”和“笑了”之间是动补关系;例(4)用“地”,表示“满意”与“笑”之间是修饰关系。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实例如:(5) 张三把李四说了一通。(6) 张三被李四说了一通。(7) 张三对李四说了一通。例(5) (7)表面看,包含的词语基本相同,所差只在使用的介词不一样。其

8、实,介词使用的不同,改变了句子内部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例(5)用“把”,“说”是“责备、数落”的意思,“张三”是“说”的施事,“李四”是“说”的受事;例(6)用“被”,“说”也是表示“责备、数落”的意思,但“张三”成了“说”的受事,“李四”成了“说”的施事;而例(7)用“对”,“说”却表示“陈述、诉说”的意思,“张三”是“说”的施事,而“李四”成了“说”的与事了。 第二,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8) 我看见他拿了两个苹果。(9) 我看见他拿过两个苹果。(10) 我看见他拿着两个苹果。同是动词“拿”,例(8)“拿”后面带上“了”,表示“拿”这个行为动作实现或者说完成了;例(9)“拿”后面带上

9、“过”,表示“他”有“拿苹果”这一经历;例(10)“拿”后面带上“着”,表示“拿”这一行为动作的持续。显然,“了”、“过”、“着”帮助动词添加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 第三,帮助改变词语的表述功能。例如“吃”,是动词,从意义上说,表示行为动作;从表述功能看,表示陈述。但是,如果后面加上助词“的”,“吃的”就成了名词性成分了,从意义上看,表示事物了,可以指“吃的东西”(如“我先去买点儿吃的”);从表述功能看,表示指称了。 第四,帮助表达某种语气。例如:(11) 他有儿子了。(12) 他有儿子啦!(13) 他有儿子吗?例(11)句末用“了”,句子表示陈述语气;例(12)句末用“啦”,句子表示感叹语气;

10、例(13)句末用“吗”,句子表示疑问语气。再如:(14) 今天一定会下雨。(15) 今天也许会下雨。(16) 今天难道会下雨?例(14)(16)都是谈论“今天会下雨”的事,但例(14)用副词“一定”,句子表示一种强烈的肯定语气;例(15)用副词“也许”,句子则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或然语气;例(16)用副词“难道”,句子就表示一种疑问语气。 副词在汉语中实际上也是起着上述四方面的作用,虽然副词的语法特征是只能作状语,一般都归入实词,但副词的个性很强,每个副词的用法也很复杂,我们在这里不刻意区分把副词归入虚词还是实词,而是像研究其他虚词一样来研究副词,学习它们的用法。三、虚词研究的重要性 汉语是虚词特

11、别丰富的语言,这是由汉语特性决定的。汉语不像英、法、俄等语言那样有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不像日语和朝鲜语那样有粘着形式,虚词就成为汉语非常重要的表达手段。如果我们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和骨骼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汉语的虚词是封闭型的,包括极不常用的不过1000个左右。但是,虚词的意义比较虚,用法也比较复杂,越是常用的虚词,意义越虚,用法越复杂,也就越不容易掌握。中国人初学写文章,也常常出现文理不顺的现象,其中约有一半问题出现在虚词用法不当上。外国人学习汉语,虚词更是一个难点。中国人的问题主要是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虚词使用不当,外国人学习汉语主要是一开始就受母语的干扰。所以我们必须

12、加强对汉语虚词的研究,学习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特别是近义虚词的辨析,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也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下边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虚词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这学期的课主要讲哪些内容。(1) 什么都好。什么也好什么都不好。什么也不好他做什么事都很认真。 他做什么事也很认真。他做什么事都不认真。 他做什么事也不认真。这个例子主要说明我们要注意辨别意义相近的虚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周遍性主语句里,“也”只用在否定句中,“都”则不受限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又”和“也”,“不”和“没”等等。() 这事儿你千万不能告诉他。 这事儿你万万不能告诉他。那鬼地方你千万不能去。 那鬼地方你万万不

13、能去。我千万没想到事情会那么糟。 我万万没想到事情会那么糟。 “千万”只用于祈使句,而“万万”既能用于祈使句,也能用于陈述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在 学业上跟上了其他同学。练习被我做好了。不该用这些虚词。()县政府许多干部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气愤。护林员后应该加上“的”。()顾老师除了会说日语外,陈老师也会说日语。“除了”没有放对地方。()不管价钱再贵,也必须把它买下来。虚词搭配不当。()两国领导人进行了极其亲切友好的谈话。()回头有时间我再详细告诉你。()还好有你帮忙,要不我到天黑也忙不完。()如果那样改的话,我们的预算就会增加很多。 这几个词主

14、要涉及现代汉语虚词的词汇化问题。方位词的引申用法 方位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方位、处所、时间,也可以引申用来表示方面、范围、条件、情况、过程等。1.桌子上就放了一本书。2.天花板上安了一个圆形的吸顶灯。3.他的包忘车上了。(歧义)4.每逢周末,她喜欢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5.最近,我们的企业技术上又领先了一步。6.实际上我已经吃过饭了。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我们的坚持下,对方答应了我们的条件。忙乱中,他连眼镜也忘了戴就走了。第一章 副词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常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等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情态以及肯定或否定的情况。有时也用来表示

15、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之间的关系。副词是介于功能词(function word)和内容词(notion word)之间一个复杂的集合(set):既具有实词的某些语法特点,比如可以充当句法成分,部分具有指代功能,有些还可以独用或成句;又具有虚词的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粘着、定位、虚化、封闭,个性强于共性,语法意义突出,词汇意义相对空灵。一、副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充任状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修饰整个句子。如“刚到”、“已经走了”、“最好你去”、“非常高兴”,也可以修饰能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这样”、“那样”、“这么着”等。例如: 我们都是大三的。 我很喜欢打篮球。

16、那里的景色太好了。 我没学过汉语,不认识汉字。难道你不想参加这次比赛吗?事情已经这样了,还有什么办法?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数量词。但是当这些词语作谓语时,则可以受表示时间、范围等方面的副词修饰。例如: 今天才星期五,我以为又星期六了。 王老伯都七十多岁了,他儿子刚十几岁。 他们结婚已经五六年了。少数表示范围、否定的副词,有时可以限制名词、代词或数量词。例如: 光你一个人去吗? 这件事就你不知道,我们早就都知道了。 天一擦黑,男的一律裤头,女的一律裙子。(二)副词一般不受另一个词的修饰。不能单独成句,一般也难以单独回答问题。如有人问“昨天的电影好看吗?”可以回答“很好”或者“好”,但不能回答“

17、很”。少数副词如“也许”、“一定”、“别”、“差不多”、“当然”等能用来回答问题。(三)有的副词还可以充当补语,但只限于表示程度的“极”、“很”、“坏”、“死”、“透”等。前面的词语为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如“好极了”、“高兴极了”、“脏死了“”、“急死了”、“恨透了”。(四)有的副词在句中可以起关联作用。说干就干。死也不投降。那座新楼又高又大。再困难也不怕。二、副词的分类根据语义,可以把副词分成以下几类。(一)时间副词:刚 刚刚 早 就 才已 已经 曾 曾经马上 立刻 立即 顿时正 在 正在赶快 赶紧 赶忙将 将要 即将 快一直 始终 老 总 从来 向来 一向 一时永远 终于 早晚 随时 偶尔

18、按时 时时忽然 猛然 一下还 还是 仍 仍然 仍旧 依然先 然后 回头(二)范围副词都 全 就一起 一齐 一同 一道 一块儿共 一共 总共一概 一律 统统到处 处处只 仅 仅仅 单 光 净 唯独 一味(三)程度副词很 挺 怪 太 非常 相当 十分 极 极其 最 顶比较 更 更加 格外稍 稍微 略微 稍稍 比较 有点 可 真 好多 多么几乎 尤其 过于(四)频率副词还 再 又 也重 重新常 经常 时常 常常 往往一再 再三 来回 反复 屡次(五)肯定、否定副词不 没 别 甭 未准 一定 必定 必然 的确未必 何必白 白白大概 大约 恐怕 也许 或许(六)语气副词可 却 倒 偏 偏偏到底 究竟 毕

19、竟居然 竟然 果然幸亏 多亏 好在简直 反正 难道几乎 差点儿(七)方式 、情态副词逐步 逐渐 渐渐亲自 亲手 亲眼 亲口 亲笔特地 特意 专程独自 分别 互相 先后 陆续悄悄 偷偷 暗暗 默默不断 不住 不停 不禁三、常用副词的用法(一)都1.“都”主要表示范围,用来总括它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在句法结构上是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都”所限定的事物没有例外地发生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或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例如: 咱们都不要客气。 今天学生都去参观了。 柜子里都是书。 老张每天都睡得很晚。 这是绝密,对任何人都不能讲。有时“都”的前面所提到的人或事物都是复数时,“都”所总括的部分

20、有三种可能。 这几个句子大家翻译得都很好。“都”在这里总括的可能是“这几个句子”,也可能是“大家”,也可能是“这几个句子”和“大家”两项,这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副词“都”在句中应放在它所总括的词语后,如: 我们都是学生 *都我们是学生。 副词“都”常用在下面几种情况,有时“都”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1)主语为复数,要突出全部的意思时,谓语中常用“都”。 大家都为你的成功感到高兴。 这件上衣很合身,长短肥瘦都合适。“都”也可以总括介词的宾语。 他把练习里的错字都改正过来了。有时“都”所总括的词语可能省略了,没有在“都”前面出现。 见了他,你别都说优点,不说缺点,他不喜欢。“都”在

21、有些句子里是不可缺少的。 王教授的外文书很多,英文的、法文的、日文的都有。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河南的、湖南的、福建的都有。在上述句子中,“都”所总括的名词都充任话题。 (2)句子里有“每”、“各”、“所有”、“一切”、“全部”、“这些”、“那些”以及“随时”、“到处”、“任何”等类词语时,谓语中一般都要有“都”与之呼应。 诗人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锤炼,用心推敲。 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很喜欢的东西。 一切都按照你的意思办。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 都有。 所有的老师都说你很聪明。名词或量词重叠含有复数的意思,谓语里也要用“都”。 现在的孩子啊,个个都很有个性。() 句中有表示

22、任指的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里”、“怎么”等时,谓语中要有“都”或“也”与之呼应。这时,“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表示周遍性的意思,不是单数。 您的问题,谁都答不上来。 我刚来到北京,哪儿都认识。 他回来后,什么都没说。() 句中有“无论”、“不管”等连词时,谓语或第二个分句要用“都”与之呼应,这也是因为“无论”等涉及的不是一种单一的情况。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 由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哪数量词”构成的疑问句常用“都”, “都”轻读。这时“都”要放在谓语动词前,总括后面疑问代词所询问的内容。回答时,不能用“都”。 这次旅

23、行你都去哪儿了? 我去了上海、厦门和桂林。问句之所以用“都”,是因为问话人假定答案不是单数,如果不用“都”,就不足以表示出这种假定,从而会引起听话人的误解或不快,但是“都”又不能放在所总括的名词后。答句中所以不再用“都”,是因为“都”前的“我”等是单数。 在口语里,“都”有时直接用在疑问代词前。 你这辆自行车都哪有毛病? 今年暑假都谁想回国探亲?2.都的其他用法。 连弟弟都懂这个道理,你这么大了,怎么不懂。 这次考试,他一个字都没写错。 这么重要的消息你都不知道。小明的作文一百个字都不到,太短了。听完老师的问题,他想都没想就回答出来了。这里的“都”表示更进一层,有“甚至”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

24、词。 都十二点了,该睡觉了。 几年不见,你怎么头发都白了。 都快到冬天了,天气还这么暖和。这里的都表示“已经”,“都”轻读,句尾用“了”。关于“都”、“全”和“净”用法的区别另外再补充。下边看一些“都”的例句。a 原来我们班都有八个同学,现在我们班都有十一个学生。b 原来我们班有八个同学,现在我们班有十一个学生。c 我们一个星期都有二十二节课。d 我们一个星期共有二十二节课。e 我们家都有五口人。f 我们家共有五口人。g 我们每家都有五口人。h 晚上我要复习都学过的课文。i 晚上我要复习所有学过的课文。j 我都相信你们的话。k 我完全不相信你们的话。l 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 参观的时候,

25、每个地方的中国人很热情。() 参观的时候,每个地方的中国人都很热情。() 一切体育运动他不喜欢。() 一切体育运动他都不喜欢。() 北京所有的名胜古迹我去过。() 北京所有的名胜古迹我都去过。() 什么中国菜我爱吃。() 什么中国菜我都爱吃。() 这个城市哪儿很干净。() 这个城市哪儿都很干净。() 小孩子对任何事感兴趣。() 小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他天天游泳。()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他天天都游泳。下边的例子是说“都”的位置问题。a 都我的中国朋友喜欢喝茶。b 我的中国朋友都喜欢喝茶。c 桌子上放的是都英文报纸。d 桌子上放的都是英文报纸。e 我们都那个时候还是小孩

26、子。f 我们那个时候都还是小孩子。g 在这所学校里,老师都对学生很热情。h 在这所学校里,老师对学生都很热情。练习选词填空1.只 光 净a我()学过日语,没学过英语。b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些没有用的废话。c.我们当中 ()有他一个人去过香港。d.干工作不能()凭热情,还要讲究工作方法。e.你看,()顾说话了,忘了给你倒茶。f.这次旅行,()是交通费就花了五千多元。g.你别()说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事。2.仅 仅仅 惟独(1)()两天,我们班就有十个人感冒。(2)别人的建议都被采纳了,()我提的那个被否定了。(3)别的事他都办好了,()买书的事给忘了。(4)我们()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你不必那么客气

27、。(5)他弟弟()十五岁,竟懂得四国语言。(6)我们都爬上了山顶,()小王一人因身体不好留在了山下。(7)这次运动会,我们学校()游泳一项就得了三项冠军。(二)还1.“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继续进行或状况继续存在,含有“仍旧”、“依然”的意思。例如: 几年没见,你还是老样子。 夜深了,小明还在看书。 这个矛盾解决了,还会遇到新的矛盾。 已经五月了,天还这么冷。 你怎么还不睡觉,都十二点了。此外,“还”也可以用于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句中有“会”、“要”、“想”等能愿动词。例如: 你明年还想学中文吗? 这次比赛你取得了好成绩,今后还要刻苦学习,争取更上一层楼。 过完国庆节,这儿还会这么热

28、闹吗?2.表示除了提到的情况外,另有增补。例如: 你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关心自己的身体。除了他们,还有谁支持你的意见。这次旅游到上海,我们看了看市容,还尝了尝上海小吃。按照规定,复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还”表示这个意义时,前面常有“不但”、“除了(以外)”、“既”等与之呼应。3.表示在程度上或数量上更进一层,意思与“更”一样,比“更”更加口语化,常用于“比”字句。 声速快,光速比声速还快。 现在的年轻人,你能干,我比你还能干。 你急啊?我比你还急。4表示“勉强”的意思,把事情往小、轻、低里说,后面多为褒义形容词。 您最近身体好吗?还可以。这部小说写得怎么样?还不错,值得一看。 他这个人

29、当个基层干部还能胜任。这几例中的“还”都表示不好也不坏,勉强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或水平。5.表示“尚且”的意思。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一种让步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进一步推论的结果。 这篇课文他念还念不好呢,怎么能背得出来! 他还能参加三千米长跑呢,你这个运动员肯定没问题。 三年级学生还读不了原著呢,我们刚上二年级更不行了。 她走路还走不稳呢,就想跑? 这种用“还”的句子,隐含着“连”的意思。6.“还”可以表示时间久远,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在很久以前。 那还是1948年以前的事呢,有好多细节已经模糊了。 这张照片还是我上小学时候照的呢。7.表示感情。 (1)表示出乎意料,含有“居然”的意思。后面

30、常用副词“真”。 这么难的题,他还真做出来了。 他们母子失散了几十年,最后还真团聚了。 (2)用于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 他是渔民的后代,还能不会游泳? 放心吧,您对我这么好,我还能不为您尽心尽力吗?师傅说:“活人,活人,不干活,还能算大活吗?” (3)表示名不副实,应该怎样而没有怎样,有责备、讥讽的意思。 你还是哥哥呢,一点也不知道让着弟弟。 还是大学生呢,这么容易的题都不会!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还”描写出了13种用法,但又归为了四类,便于记忆。“还”的第一种用法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候兼有连接前后小句的作用。“还”表示的语气大体上可以分成平、扬、抑三类。此外还有一种以表示感情为主的用法。1

31、.表示平的语气,不含轻重抑扬的意思。a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不变;仍然。他还在图书馆|老赵还没回来|你近乎的路还长着呢|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还在人们中间传诵着。b虽然(尽管、即使),还。表示动作或状态不因为有某种情况而改变。演出虽然已经结束,人们还不愿散去|即使有了一些成绩,也还要继续努力。前一小句可以没有“虽然”等词。他已年过七十,精神还那么饱满,步子还那么轻快2.表示扬的语气,把事情往大里、高里、重里说。a表示程度差别;更加。用于比较句。场上的麦子堆得比小山还高|二勇比他哥哥大勇还壮|那种微型电池比这颗纽扣还略小一些|他比你还小好几岁呢。b表示项目、数量增加,范围扩大。一部分例句仍有“仍然”的意

32、思。你把他的书包,还有衣服,都给他带去|除了他们三个以外,小组里还有我|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往背后一看,山底下还有不少游客|这么几个人哪够哇,还得再来几个|这个节目八点钟还要重播一次|天气预报说明天还有雨,气温还要降低。c不但(不仅,不光)还。表示进一层。意思跟b相近,但语气更重。不但要把这种病的患者治好,还要在本地区消灭这种疾病|小伙子不仅会开拖拉机,坏了还会修理|光说不行,还得干|我们厂不但增产了,还降低了百分之二十的成本。3.表示抑的语气,把事情往小里、低里、轻里说。a表示勉强过得去。多修饰褒义形容词。最近身体怎么样?还好,还好|这根绳子还比较结实|这张画儿画得还可以有时候

33、在“还”后边加上“算”。还算不错,电话最后打通了。b表示数量小,时间不到等。人还太少,编不成队|这块布还不够|现在还早,可以再等等。c还就。我还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上大学了。d还+没(不到)就。我还没说话,他就说知道了|还不到五点,他就已经起来了|我还没洗好呢,他就进来了。e尚且。前一小句用“还”作为陪衬,后一小句作出推论。这类句子也可以不用“还”而用“都”。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这些书一个月还看不完,不用说一个星期了|连你还不能跑完一万米呢,我更不行了。4.表示感情为主,意思有的可以用前面三项来解释,但那是次要的。a表示超出预料,有赞叹的语气。下这么大的雨,没想到你还真准时到了|还亏

34、了你们来得早,要不然,这么些活儿我一个人怎么干得完呢?b表示应该怎样而不怎样,名不副实,有责备或讥讽的语气。亏你还是大哥哥呢,也不让着点妹妹!c.用于反问。都十二点了,你还说早!|他要能来还不早来啦!|我们吃这种人的亏还少吗?|这还用问!|还不快进屋去。郭锐对“还”描写了17个义项:1.还原,恢复: 人死了还会活过来吗? 2.重复: 明天我还去。3.延续: 外面还在下雨。4.计划不变: 这专家座谈会还搞不搞了? 5.减量: 枪响之后,树上还有一只鸟。6.量级、程度低: 小王外出揽活时,还不过十三岁。7.原想法改变: 我还想撮合你们夫妻俩呢8条件变而状态不变: 我不希望你生病还来上班。9任意条件

35、下状态都不变: 不管和谁结婚,日子还得过下去。10.保持底限: 还有不如你的哪,你好歹还娶上媳妇儿了。我是有错,可好歹我还是你爹吧。11.基本满意: 一路上还顺利。12.表示极端: 小车还通不过呢,更别提大车了。13.不合理、不寻常: 河南6名少女被骗做洗头女,获救后还为骗子说情。14.意外: 我这人呢,还真不爱听人恭维。15.程度更深: 你急呀,我比你还急呢。16.补充: 不光耳朵尖,眼睛还亮呢。17.待执行: 摆出来就吃吧,吃完了大家还得谈正事儿呢。“还”和“再”1. “还”的基本语义是表示“持续”,多表示从过去持续到现在(或到将来),相当于“仍然”。“再的基本语义是“重复”,多用于未实现

36、的。三个月前我去看了他一次,当时他已经卧床不起,过了一个月再去看他时,竟完全认不出他来了。这里的“再”用在了表示过去的句子里,但仍然是表示未然的。说话人把说话的时间放在了三个月前,站在三个月前说话,一个月后的事自然是未实现的。2.“还”侧重主观,常用于强调说话时已有某种意愿,“再”侧重客观,常用于强调由于客观需要临时产生某种意愿。3.当“还”表示重复时,要出现在能愿动词前,“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4.当“再”表示“持续”时,后边的动词不能是简单的,应该是动词重叠或带补语等。5.“再”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后延的意思,即表示某一动作现在还不想或不计划进行,往往是等到做完另一件事以后进行,常与“先”、

37、“等”一起用,有时还与“然后”连用。咱们应该先订个计划,然后再开始行动。回头说,回头说,等会儿见了老爷再说吧!你让我办的事我记着呢,等我病好了再给你办。祥子喝了两壶茶,他觉出饿来,决定在外面吃饱再回家。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后,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6. “再”也可以表示程度加深,范围扩大。这个游泳池再大一点就好了。请您说得再慢一点。唱完一首,再来一首!我想要一个比这间再大一点的房间。事情再多,她也总能理清头绪一件一件做好。要想减肥,再饿也只能吃六七成饱。这里的“再”和“更”、“还”有相近的地方。但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在比较句里或者真实句里,“再”可以换为“还”或“更”,但其修饰的量级形容

38、词后一般不再加数量短语。在祈使句或虚拟小句中,“再”一般不能换为“还”或“更”。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再”主要用于未然的情况。(1)我弟弟现在()在读大学。(2)事情没办成,()得去一次。(3)事情没办成,得()去一次。(4)你()问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5)都八点五分了,你怎么()不去上课?(6)别的作业都做完了,就剩下数学作业()没做完。(7)以后,我()也不抽烟了。(8)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来参加今天的晚会。(9)他老骗人,我()也不相信他的话了。(10)从那以后,他()也没来过。“还”和“更”两者都是表示数量数量程度增加的“增量副词”,都能表示比较,但“还”还可以表示比拟,“更”

39、就不行。比较:小王比小李更高 小王比小李还高比拟:那条蛇比碗口还粗 *那条蛇比碗口更粗用作比较时,“还”和“更”都能重读,用作比拟的“还”不能重读。又例如: a.小三儿比书架更(还)高。b.小三儿比书架还高呢。a是拿小三儿跟书架比较高矮,b是拿书架作为衡量标准来“比拟”说明小三儿的高度。 “更”可以用于三项比较,“还”不能用于三项比较,例如: a.长江比黄河长,比淮河就更长了。b.*长江比黄河长,比淮河就还长了。选词填空还 再 又 也1)咱们()试试,也许这次能成功。2)你怎么()迟到了?3)他从小到大一直住在北京,哪儿()没去过。4)你这样做,既有利于大家()有利于你自己。5)这儿的风景真漂

40、亮,明年夏天我()要来。6)老人()处于昏迷状态,()没有清醒过来。7)一个()一个的困难都被我们克服了。8)你怎么()生我的气了?9)你怎么()生我的气呀?10)这次考试我没及格,得()考一次。(三)又“又”的基本语义是表示“添加”。1.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或反复进行,多用于已然的情况。 (1)重复同一动词或动词短语。这份试卷张老师看了一遍,李老师又看了一遍。见我沉思不答话,老纪又问一句:怎么样?张文觉得弟弟比以前又长高了一些。丁力拿着妈妈寄来的相片看了又看。“又”还可以用来表示预计的重复,如日历、课表等,“又”后常用系词、形容词或能愿动词。明天又是星期天了,我们又可以去郊外游玩了。月

41、亮又圆了,明天大概又是农历十五了。下礼拜又轮到咱们组值日了,大家别忘了。(2)“又”的前后重复数量词语的组合。老船长把彼得送给他的礼物包了一层又一层。(意思是“包了一层又包一层”)他很会写,这小小说他写了一篇又一篇。(3)“又”的前后用“一+(动量词)”,在动词前作状语。你一次又一次地来帮助我,真太感谢了。你一趟又一趟地来找他,有什么急事吗?我一遍又一遍地说,他才勉强接受了我的意见。(4)“又”前后是“一+年/月/天”,用在动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她织了一天又一天,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终于织成了锦缎。日子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理想至今也没有实现。(5)“又”的前后用“一+(名量词)”,在名词或名

42、词短语前作定语。从他一封又一封的来信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念久别的故乡啊。一辆又一辆的汽车飞驰而过,叫过路的行人很害怕。() 在两个分句中,“又”用在交替使用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两个动作或两种情况交替发生。他把模型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从中学会了不少手艺。这张图纸,他画了又改,改了又画,整整忙了两天。他把家中的旧石章,刻了又磨,磨了又刻,终于学会了篆刻的本领。“又”这样用时,前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后常用动态助词“了”。2.表示两种情况或性状同时存在。 听说我要到中国来学习,妈妈高兴,又不高兴。 他离婚了,在家是爸爸,又是妈妈。天这么黑,又下着雨,也不带个电筒。这三个例句里的“又”的意思有细微差别。例

43、的两种情况是并列的。例的两种情况之间有层次之分,“又”后面的情况有进一层的意思。例的“又”有追加补充的意思。有时,同时用两个或三个“又”,构成“又又”或“又又又”格式,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动作或性状同时发生或存在。这样用时,“又又”中间的形容词要么都是褒义的、正向的,要么都是贬义的、负向的。如是动词,两个动词应表示经常一起发生的动作。那天晚上,月亮又圆又亮。这个姑娘又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愫小姐画张画也值得你们这样大惊小怪的,又赋诗、又题字、又亲自送去裱。3.表示相继发生的动作的。孩子们给我们唱了一支歌,又跳了一个舞。她先看了镯子,又看了项圈,随后又看了十字架,做工都非常精巧。昨天他刚从东北回

44、来,明天又要去广州。第三句的“又”用在“要去广州”前,限制“要去”,意思显然是“去广州”又“要”发生了,所以“又”并不是用在表示未然的动词前。也就是说,当动作尚未发生而又用了“又”时,“又”后一定有能愿动词“可以”、“能”、“要”等。4.表示语气。(1)加强转折。在表示前后互相矛盾的情况时,用“又”可以加强转折的语气。有件事想告诉你,又怕你听了不高兴,你想听吗?那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又痛苦的梦啊。这个句子不太像中国话,可我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改。她想安慰安慰妈妈,可又想不出适当的话来。他确实像一棵树,健壮,沉默可是又有生气。田忌听说齐王要跟他赛马,他怕自己输给齐王,可是又不敢说不赛,只好同意了。“又”

45、这样用时,它的前面常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可是”、“而”等,使转折的语气更强。(2)加强否定语气,用于否定句、反问句,一般否定的是前提条件。衣服旧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不是孩子,用不着管得那么严。路又不远,何必要坐车去呢。过去的旧事,又何必再提呢?我爸爸又不抽烟,你买烟干吗?(3)强调程度之深。同一个形容词(短语)或动词(短语)用“又”连接,表示“非常”的意思。现在,你身上这套衣服的款式已经是普通又普通了。在我们这,像这种扶老携幼的事情常见又常见。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四)也“也”的基本意义是表示“类同”,可以修饰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作状语。“

46、也”还可以起关联作用,此外还表示语气。1.表示“类同”,作状语。(1)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同属一类,或发出相同或类似的动作行为,或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性状。表示同属一类:这本书是英文的,那本也是英文的。张教授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王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表示发出同样的动作行为:老师说汉语,我们也说汉语。妈妈每天六点起床,我也六点起床。我想给他发奖的同时,也给一些著名的作家发奖。表示具有同样的性状: 春天了,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科学的自由王国无穷无尽,科学家的探索也永无止境。 今年,花木供应多了,买花的人也多了。 有时,所陈述的两个事物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 晏子不慌不

47、忙地站起来说:我听说过,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的果实又香又甜。如果把它移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会又酸又苦。这是因为水土的关系。我们齐国人从来不偷别人的东西,可是一到楚国就变成了小偷。我看,这一定也是因为水土的关系吧。有时只说出一个事物,另一具有同样属性的事物无需或难以说出。后来人们发现钢铁在磁石上摩擦,也能产生磁性,而且这种磁性还能保持较长的时间。(隐含别的东西在磁石上摩擦可以产生磁性)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2)表示同一个人或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发出两个动作、具有两种性状。如果再细分的话,其实这里的“也”表示的

48、是“补充”。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辅导员批评了我们,也表扬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丑恶的,也有美好的东西。姑娘信中没明确同意,但也没说不同意。妹妹比哥哥活泼多了,话也多。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时几个相关的分句都用上“也”,表示几个动作行为或情况同时存在。天气暖和了,树梢也发绿了,小草也青了。苦也吃了,烟也戒了,临走,临走,你难道还想闹场乱子。2.“也”起关联作用,用在复句的第二个分句或紧缩句的第二个动词(短语)前。(1)在包含“无论”、“不论”、“不管”、“虽然”、“尽管”、“即使”、“就是”、“宁可”等复句中,用于第二个分句。无论遇到

49、什么样的天气,我们的队伍也要到达目的地。在这个句子里,“也”仍然包含“类同”的意思,遇到好天气我们的队伍要到达目的地,遇到不好的天气我们也要到达目的地。不管有多大困难,咱们也要干下去。这次试验即使不成功,也不能气馁。这东西,现在你就是出十块钱一只,也买不到。十年啦,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也得去看望一下老战友。我最早也要到月底才能接到你的信。(2)与“连”、“一”以及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配合使用。他连早饭也没吃,就到机场接朋友去了。他走了这么久,连一个电话也没来,真不像话。大家好像都睡觉了,院子里一点儿声儿也没有了。今天闷热得很,一点儿风也没有。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谁也不要惦记。关于那个学校的情况,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第一次到这个城市来,哪儿也不认识。这句话我怎么也看不懂。“也”与“都”:“也”主要用于否定句,“都”既可用于肯定句,又可用于否定句。我无论跟他怎么说,他都不答应。我无论跟他怎么说,他也不答应。我无论提什么条件,他都答应。*我无论提什么条件,他也答应。3.用来缓和语气,一般轻读。用“也”会使语气委婉一些,不用“也”会显得直率、生硬。这句话你这样翻译也不能算错,不过这件事也不能全怪他,主要是我做得不对。由他唠叨去吧,都给他个装聋,也就过去了。你也太娇气了,说你两句就哭。老太太也不怕滑到了摔着,下着雨还出来走。.页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