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力调整测试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3020078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力调整测试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力调整测试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力调整测试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力调整测试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力调整测试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力调整的测试报告 新修编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继续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思想,丰富了89规范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力调整的各项规定。基本做法是依据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决定结构抗震等级;然后按抗震等级,对结构构件设计内力进行调整。在该规范中结构抗震等级分为四级(一、二、三和四级)。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xxxxx)根据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又做了一些补充规定,增加了特一级。各抗震等级结构的剪力墙(抗震墙)、柱和梁均对组合内力设计值进行(不同系数)调整,用耒限制大震下塑性铰区出现部位,避免或减少脆性剪切破坏先于弯

2、曲破坏,加强柱子(剪力墙)根部推迟塑性铰形成,控制倒塌。 本测试报告首先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中抗震设计内力调整相关条文,归讷出四张表“框架柱、角柱和框支柱设计内力调整”、“一般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 “复杂高层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和“框架梁、连梁设计剪力调整”。以此作为评测结构设计计算软件对设计内力调整是否正确的依据。在测试工作中选用工程算例,分别对各种抗震等级的墙、柱和梁的标准内力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值(测试计算)和配筋内力(结构设计软件计算)进行比较,得出实际的调整系数,然后与四张表中的规定值相比较,是否一致。 由于抗震设计中内力调整的重要性,加上调整情况复

3、杂性,不同类型构件在不同抗震等级下有不同的调整系数,即使相同类型构件在不同抗震等级也有不同的调整系数。加上规范原则规定,不一定在计算机结构分析中方便实现,所以有些采取了变通的、便于操作的做法。这些都使内力调整的测试增加了复杂程度。测试的最终目的,是确定结构设计计算软件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规程规定的方法和调整系数值进行了内力调整。一、 内力调整的做法和调整系数详表 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笫六章第二节中,给出了各种内力调整的表达式。例如对一、二、三抗震等级框架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c=cMb式中 Mc节点上下柱截面顺时针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

4、析分配; Mb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c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分析了规范内力调整做法,可归讷为四类上例是第一类,此类在结构设计计算软件中具体做法,直接在柱上、下端标准内力弯矩组合值(其恒、活、风载和地震作用的各单项内力已由结构矩阵法或有限元法求出)上乘以增大系数。即采用直接在最终被调整的标准内力组合值上乘以增大系数做法。第二类是若干层某个设计内力均按一个值采用,例如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内各楼层)均按墙底部组合弯矩(或经过放大)进行设计。在上下层属同一个标准层时,可容易寻

5、找墙底部组合弯矩值,但当不属同一个标准层有可能找不到墙底部组合弯矩值。此时有可能上、下墙体编号不一致,但其长度、几何位置是相同的,此时程序能够自动搜索所对应的墙体,以便把墙底弯矩传递上去,作为上层墙体的设计值。另一种可能会发生变截面,上、下墙体虽在同一轴线上但长度不相等,无法把墙底弯矩传递上去,此时只能对上部墙体的标准内力组合值乘以适当放大系数作为设计值。第三类是对内力组合中的个别工况内力进行调整,例如框支柱的轴力调整只对地震作用下的轴力进行。此时,在对各工况内力标准值组合之前,先把地震轴力进行放大然后再组合。第四类是框架梁的剪力调整,只是对梁两端的固端弯矩引起的剪力进行调整,而对后迭加的竖向

6、荷载引起的简支梁剪力不加调整。在结构设计程序中则直接对梁各截面上的各工况剪力标准值进行组合,然后统一调整为设计值。 按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表6.1.2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可以决定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同抗震等级的内力调整方法和系数,列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的第六章第二节中。经归纳、整理,对柱、墙和梁的内力调整系数有下列四张表。 (表1) 框架柱、角柱和框支柱设计内力调整抗震等级特一级一级二级三级9度68度框架柱M1.681.2*1.1*1.1=1.4521.41.21.1V2.3521.2*1.1*1.1*1.452=2.1081.4*1.4=1.96

7、1.2*1.2=1.441.1*1.1=1.21底层柱M1.81.452*1.1=1.5971.51.251.15V2.521.597*1.4=2.3191.4*1.5=2.1 1.25*1.2=1.51.15*1.1=1.265角柱M1.8481.452*1.1=1.5971.4*1.1=1.541.2*1.1=1.321.1*1.1=1.21V2.5872.108*1.1=2.3191.96*1.1=2.1561.44*1.1=1.5841.21*1.1=1.331底层角柱M1.981.597*1.1=1.75671.5*1.1=1.651.25*1.1=1.3751.15*1.1=1.2

8、65V2.7722.319*1.1=2.5512.1*1.1=2.311.5*1.1=1. 651.265*1.1=1.3915框支柱M1.81.51.51.25V2.12.11.4*1.5=2.11.25*1.2=1.5N1.81.51.51. 2注1、设防烈度9度、一级抗震等级时,框架柱和框支柱端部弯矩调整、梁端剪力调整应按实配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耒计算。上表中按考虑梁、柱超配系数为1.1,计算出设计值的调整系数 2、上表中框支柱的轴力调整系数只对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轴力进行调整;计算轴压比时可不乘以增大系数。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对剪力墙结构中一般剪力墙(含框-剪结构、筒体结构中的

9、剪力墙构件)和复杂高层(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带转换层结构)中的剪力墙,内力调整不相同。 一般剪力墙对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在一级抗震等级时“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采用”(抗震规范6.2.7条)(高规7.2.6条),其它部位“组合弯矩计算值与增大系数1.2的乘积采用”,而其它抗震等级则没有规定。复杂高层对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加以调整“应按墙底截面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乘以增大系数1.8、1.5、1.25采用”( 分别对应特一、一、二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定义一般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取墙肢总高

10、度1/10。 复杂高层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表2) 一般剪力墙结构设计内力调整抗震等级(1)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2)底部加强部位(3)除(2)栏以外部位(4)非加强部位(5)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特一级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设计1.6(1.7)1.21.0一级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设计1.6(1.7)1.21.0二级1.01.41.01.0三级1.01.21.01.0(表3) 复杂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内力调整抗震等级底部加强区非加强区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特一级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乘1.8设计1.9

11、1.21.0一级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乘1.5设计1.6(1.7)1.21.0二级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乘1.25设计1.41.01.0三级1.01.21.01.0 关于地下室各层是否加强,规范条文(6.1.3.3)有规定。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根据具体情况,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按三级或更低等级。带有大底盘的高层剪力墙(包括筒体)结构、剪力墙墙肢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地下室顶板以上H/8,加强范围应向下延伸到地下一层,在大底盘顶板以上至少包括一层。裙房与主楼相连时,加强范围也宜高出裙房至少一层。表2中(1.7)是指9度一级时采用的调整系数。在三级抗震等级内力调整都只对剪力调整,系数为1.

12、2。框-剪结构剪力墙构件按8.1.1条和筒体结构中剪力墙构件按 9.1.8条,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构件进行同样的内力调整。其特一等级剪力墙构件由于在第8、9章中无明确规定,则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要求。(表4) 框架梁、连梁设计剪力调整抗震等级框架梁连梁特一级1.561.39度一级1.3311.3一级1.31.3二级1.21.2三级1.11.1 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弯矩设计值按照抗震规范6.1.14条,也进行适当调整。二、 测试方法和测试工程实例 测试工作采用结构设计软件输出的构件内力标淮值,自行进行组合得到内力设计值(此时没有乘过增大系数),再把结构设计软件输出的内力设计值(是

13、乘了增大系数的)与之比较,就可得到软件的内力设计值所乘的增大系数。在内力组合中,一般从第28种至51种是包括了地震影响的组合。每一组组合均对应了一组设计值,对比此设计值与软件输出相应组合号的设计值,有一个增大系数。再取自第28组至51组增大系数的平均值,就得到了内力设计值的增大系数的均值。把此增大系数与规范所要求的内力调整系数相比较,就可以测试出结构设计软件所进行的内力调整工作是否正确。 用耒测试框架柱内力调整的工程实例见下表,写在栏中的工程用耒测试该栏的调整系数。例如FRAM4工程测试框架柱、底层柱、角柱和底层角柱(9度一级)的弯矩M、剪力V的调整系数。(表5) 框架柱、角柱和框支柱设计内力

14、调整测试工程例抗震等级特一级一级二级三级9度68度框架柱MFram5_2Fram4Exam213Exam166Exam205VFram5_2Fram4Exam213Exxam166Exam205底层柱MFram5_2Fram4Exam213Exam166Exam205VFram5_2Fram4Exam213Exam166Exam205角柱MFram5_2Fram4Exam213Exam166Exam205VFram5_2Fram4Exam213Exam166Exam205底层角柱MFram5_2Fram4Exam213Exam166EXAM205VFram5_2Fram4Exam213Exam

15、166EXAM205框支柱MFram5_2Fram5Exam169Fram2VFram5_2Fram5Exam169Fram2NFram5_2Fram5Exam169Fram2 用耒测试一般剪力墙结构内力调整的工程实例见下表。一般剪力墙的内力调整测试,在底部加强区及以上一层是否采用墙底截面的弯矩进行设计,在除此以外的部位弯矩设计值是否放大1.2倍,而在底部加强区设计剪力是否经过相应的放大。(表6) 一般剪力墙结构内力调整测试工程例抗震等级(1)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2)底部加强部位(3)除(2)栏以外部位(4)非加强部位(5)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特一级Exam213_2E

16、xam213_2Exam213_2Exam213_2一级Exam213Exam213Exam213Exam213二级Exam166Exam166Exam166Exam166三级Exam209Exam209Exam209Exam209 对复杂高层剪力墙内力调整的工程实例见下表,测试是否采用墙底截面的弯矩(经过放大)进行设计,在除此以外的部位弯矩设计值是否放大1.2倍,底部加强区设计剪力是否经过相应的放大。(表7) 复杂高层剪力墙内力调整测试工程例抗震等级底部加强区非加强区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特一级Exam172_2Exam172_2Exam172_2Exam172_2一级Fr

17、am2_1等Fram2_1等Fram2_1等Fram2_1等二级Fram2Fram2Fram2Fram2三级Exam179_2Exam179_2Exam179_2Exam179_2注上表中一级的工程还有FRRAM2_2,FRAM2_3,FRAM5。对梁剪力调整的测试,采用了下表内的工程实例;(表8) 框架梁、连梁设计剪力调整测试工程例抗震等级框架梁连梁特一级Exam172_2Fram2_49度一级Fram1_2Fram2_5一级Exam188Fram2_6二级Fram1Fram2_7三级Exam205Fram2_8三、 测试主要结果 通过工程算例,实测了结构设计软件SATWE所采用的内力调整系

18、数。主要结果列在以下表中。(表9) 框架柱、角柱和框支柱设计内力调整测试结果抗震等级特一级一级二级三级9度68度框架柱M1.6826 1.4519 1.4024 1.19981.0993 V2.3573 2.10561.97121.43931.2145底层柱M1.80251.5959 1.5043 1.25201.1524 V2.52142.31692.0964 1.5004 1.2651 角柱M1.8336 1.59791.5401 1.32031.2142 V2.5882 2.3195 2.19161.58401.3456底层角柱M1.9794 1.7562 1.6626 1.37451.

19、2656 V2.77662.5520 2.34491.65041.4068 框支柱M1.80131.59811.5044 1.2506 V2.35642.52012.32312.1027 1.4967N1.80001.5001.49971.200注上表中框支柱特一级中V的调整系数大于规定值2.1。这是因为该系数小于底层柱剪力调整系数规定值2.52(柱下端)。同时该系数也小于框架柱剪力调整系数2.352(柱上端)。在选取设计内力时取大选用。(表10) 一般剪力墙结构内力调整测试结果抗震等级(1)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2)底部加强部位(3)除(2)栏以外部位(4)非加强部位(5)设计弯矩M设计剪

20、力V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特一级与墙底弯矩比1.00001.70031.20311.0001一级与墙底弯矩比1.00001.59981.20001.0002二级与自身标准内力组合值比1.0000 1.40051.0000 0.9998三级与自身标准内力组合值比1.0000 1.20051.0000 1.0001(表11) 复杂高层剪力墙内力调整测试结果抗震等级底部加强区非加强区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设计弯矩M设计剪力V特一级与墙底弯矩比1.8010 1.90071.2007 0.9999一级与墙底弯矩比1.5164 1.59961.2010 1.0014二级与墙底弯矩比1.2501 1.4001.

21、01171.0004三级1.0000 1.19991.0000 1.0000(表12) 框架梁、连梁设计剪力调整测试结果抗震等级框架梁连梁特一级1.55631.29959度一级1.33171.299一级1.29971.299二级1.20031.2001三级1.12981.101四、 测试结论意见从以上表中可见,对每一项系数均做了测试,实测了结构设计软件实际采用的内力调整系数,它们是符合规范规定的数值。对框架柱,包括底层柱、角柱、底层角柱,框支柱的内力调整系数的测试,结构设计软件执行规范规定的内力调整做法是正确的。能处理一些复杂情况,例如某些柱构件既是框架柱又是框支柱,调整系数取其大者。对剪力墙

22、内力调整,测试算例表明,对底部加强部位的选取是符合规范规定的。对有地下室结构其地下室各层亦取为加强部位,地下各层剪力墙、框架的抗震等级同地上各层。 对一般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及以上一层,在墙体上、下无变截面时,上层墙体设计能严格按墙底截面弯矩设计值。在发生变截面时,上层墙体设计弯矩则为自身标准内力组合值乘以1.2,给于了适当放大。对复杂高层底部加强区及以上一层,也同样处理,但墙体上、下无变截面时上层墙体设计弯矩则为自身标准内力组合值乘以1.8,1.5,1.25(相应于特一级、一、二级)。 对于框架梁、连梁剪力调整的测试,是按照梁上各截面(框架梁沿梁长分9个截面)各工况下标准剪力值组合后乘以剪力调整

23、系数。经测试,其值是正确的。 新规范版本结构设计计算软件测试组 二OO二、七月说明以下关于局部抗震等级调整的规范、规程条款,可由用户把局部抗震等级指定为结构抗震等级再次进行计算,求得相应部位内力、配筋。 1、 抗震规范表6.1.2注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 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2、 高规表4.8.3注1,8度抗震设计时,筒体结构转换层以下的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特一 级考虑;3、高规10.2.3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位置设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 支柱、剪力墙(简体)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在表4.8.2和4.8.3规定上提高一级 采用;4、

24、高规10.3.3 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和核芯筒剪力 墙的抗震等级在表4.8.2和4.8.3规定上应提高一级采用; 5、 高规10.4.4 错层处框架柱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6、 高规10.5.5 抗震设计时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郐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 附件测试所编制的计算程序。1,BEAMREGU.FOR, 测试梁剪力调整; (D:BEAMREGU)2,SWCREGU.FOR, 测试柱弯矩、剪力调整; (D:NLSWCREGU)3,COLSUPOT.FOR, 测试框友柱弯矩、剪力和轴力调整;(D:COLSUPOT)4,WALLNLREGU.FOR, 测

25、试剪力墙弯矩、剪力调整。 (D:NLSHWLREGU)15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1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沉积岩1对地层划分到组或阶,如范围大应进一步二分或三分,确定其时代,测定其厚度及产状2.对标志层、成矿有利的岩层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应注明;3研究鉴别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层理机械沉积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点;4研究喷出岩的特点,层序、层理、及岩相等特征,岩石的组成及其特点,测定其时代、厚度及产状;5.与矿产关系的研究,含矿层或对成矿有利岩层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层位与岩性特征,测定

26、其厚度与产状1.在1万分成的基础上,按岩层、岩性特点进一步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胶结物性质,结核体的形态、沉积韵律、测定各层厚度、产状与空间分布关系。2.3.4.5同左6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地层,或成矿的主要围岩、对其岩石作详细的岩石矿物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并应控制它的厚度、产状等有关特点在空间上的变化。一般地段的研究程度可低于1万或与之相似。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岩层其研究程度仍与1万相同含矿层或成矿有利地层仍与12千相同,其他问题研究程度可低于12千。侵入岩1.确定侵入岩的时代、种类、规模、形态及产状,研究侵入岩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2.对侵入岩体应详细划分岩相;3.

27、研究岩体的原生构造;对原生构造带的特征分布范围与产状等,在图上应给予标示。4.研究岩体之间及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接触变质的范围,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及产状。5.脉岩的分布特点、岩性特征、规模及产状,脉岩与岩体的关系,脉岩之间的关系、脉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6.研究侵入体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岩体的形态变化、产状变化与岩相变化对成矿的富集作用。7.岩浆岩型的矿床、对岩体的研究程度与揭露程度,应达到对矿化研究程度的要求。除左列1-7各项内容外应进一步做到:1. 详细划分岩相、不仅要从接触带的变化特征出发划分边缘相、过渡相及内部相,研究各自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点,而且要从岩浆的结晶与分异作用、熔

28、离作用、同化作用和自变质等特点划分岩相。2. 揭露和控制岩相及接触带的产状变化;3. 详细划分原生流动构造与原生裂隙构造的分布特征产状,研究岩体各部位的付矿物特征,近可能的标出岩体流动前缘;4. 对岩体与脉岩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化学分析5. 与成矿有关的岩相或脉岩,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表示,小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但应说明。同上同上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2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变质岩1研究变质作用特点及变质程度,划分变质带2.研究各变质带空间分布规律与产状的变化特点,3划分变质相研究各变质相系的关系4.研究变质

29、作用与成矿作用或矿化富集作用之间的关系5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变质带应详细研究并控制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研究其层位与岩相特点,测定其厚度与产状,其厚度能填出时应专门表示、填不出时应扩大表示。1按变质程度及特点,详细划分各变质带的变质级,按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划分岩层;2.详细研究各变质相的剩余矿物,变化矿物及其特征,矿物组合与常见矿物组合特点。3.详细研究各变质带的接触关系,对各带的片理、线理、香肠状构造及残留构造等变化特点,并精确的测定其产状。4同左4.55.对各变质基本岩石类型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以便进一步建立变质相系。同上同上构造地质1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的特征,2.

30、查明各种性质构造带的组合、排列方式、分布规律,着重研究压性构造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和划分构造型式或体系。3查明各结构面性质、特点、规模及产状;4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的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化特点5.区分成矿前与成矿后的构造带特点与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别构造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6.研究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对岩浆的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7.对各种主要断裂带与褶皱轴的实际位置应实测。同1-6,应进一步岩研究:1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结构面对矿体的控制作用特点。2.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带,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等特征,准确测量其产状。3.对破坏矿体的断裂,地表应有工

31、程控制,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其界线与断距应实测。同上同上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3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蚀变围岩1初步查明蚀变种类,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对蚀变带应有工程控制。2.圈定蚀变体或蚀变带,判断蚀变作用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的关系3.研究蚀变围岩的含矿性。1.详细查明各蚀变带种类,蚀变强度,矿物组合、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用工程控制蚀变带的变化。2.详细圈定蚀变体和蚀变带的范围,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确定蚀变体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矿化作用的关系;3.详细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

32、用的关系。同1万1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同12千2.与矿关系不密切的精度可降低。矿化及矿体1. 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层的规模产状及走向的变化;2. 矿化带、含矿层、矿体、详细研究其规模、产状、形态、矿石自然类型等变化特点,分布规律。3. 分析和鉴定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及含量4. 对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条件做出初步判断,指出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1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体;2.矿化带较详细的研究确定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金属矿物含量3矿体,除按1万要求外,尚需要对矿石自然类型、矿石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对矿床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做出判断。4要用工程控制主

33、矿体,上下盘的小矿体,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详细的查明矿体的边界5系统的查明矿体有用组份的含量及其变化同1万同12千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4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二精度要求必须表示地质体规模m1.矿体宽度大于5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203.蚀变体宽大于10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1001.矿体宽度大于2.5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103.蚀变体宽大于5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501.大于12.大于43.大于24.形迹长大于201.大于0.52.大于23.大于14.形迹长大于101.大于52.大于403.大于104.形迹长大于2001.大于12.大于43.大于24.形迹长大于40地质界线实测允许误差m1.矿体5-102.一般地质体10-201.矿体2.552.一般地质体5101.矿体1-22.一般地质体241.矿体0.512.一般地质体121.10202.20301.1.242.2.46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5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二精度要求观测密度个Km2简单区30-4080100500600120014002040250400中常区405010012060070014001600复杂区601201507008001600180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