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62999200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语选读背诵段落译注评析1、弟子问仁(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 (1)施:旧读sh,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

2、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

3、,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

4、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2、立身处世(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

5、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6、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5)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

7、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

8、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8)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

9、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

10、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3、发愤进取(1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

11、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1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

12、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13)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注释】 (1)叶公:叶,音sh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3、,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1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

14、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4、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5)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

15、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5、君子三戒(16)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

16、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

17、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

18、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1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

19、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1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

20、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6、乐在其中(1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

21、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同“智”;乐,古音,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

22、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22)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

23、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7、行己有耻(2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

24、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评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2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

25、: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

26、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2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音ji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评析】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27、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26)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

28、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8、君子坦荡荡(27)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

29、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2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29)子曰:“君

30、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3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

31、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31)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9、言而有信(32)

32、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

33、“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34、,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35、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33)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

36、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3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古

37、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10、交友之道(35)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

38、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

39、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36)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

40、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

41、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38)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

42、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11、行而有礼(39)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

43、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40)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4

44、1)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证(4)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证: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评析】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42)原壤(1

45、)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音,等待 (3)孙弟:同逊悌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12、君臣父子(43)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

46、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

47、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44)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

48、“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

49、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45)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

50、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4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

51、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47)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

52、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4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13、敏而好学(49)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文”

53、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

54、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50)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x,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51)子曰:“

5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52)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评析】 “过犹

56、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亡:无。译文: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14、切问而近思(53)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

57、),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54)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

58、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55)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注释】 (1)识:音zh,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评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

59、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56)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5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

60、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15、君子博学(58)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 (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

61、”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59)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60)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

62、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61)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