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62977191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学习动机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习动机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习动机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学习动机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动机理论(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习动机理论一、学习动机概述1. 动机与学习动机2.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3.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4. 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理论1. 强化论2. 需要层次说3. 自我效能感理论4. 成就动机论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1. 内部条件2. 外部条件四、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 学习动机的培养2.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理论简介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 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 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

2、积极性方 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 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学 习 动 机 理 论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 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 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 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 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作为一名教

3、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 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 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从介绍学习 动机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接着论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动机的测量技术,最后介绍如何培养 和激发学习动机。第一章、学习动机概述一、动机与学习动机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 (motive) 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 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维持这一行为

4、的原因是什么在许多有关动机的文献中,心理学家们往 往用动机作用 (motivation) 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体发放出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目的,并将这一行 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 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 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 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有人认 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

5、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 )、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 ( 学习能力感) 、对学习成绩的归因 (成就归因 )四个方面, 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 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学习兴趣亦被为求知欲,是特殊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学习能力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即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主观推测, 也有人称之为 自我效 能感 ,其反面为 无力感 。它影响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坚持性,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达到学习 目标的耐力。成就归因指的是对学习成功或失败原因的主观分析。人们经常从内部

6、- 外部、稳定 - 不稳定这样两个维度将成功或失败归结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类原因。将学习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 因会引起学习期待与情感上的不同变化,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二、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没有得 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推动着人们去 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这时,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发 起

7、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食物的色泽、芳香等。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 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当机体达到了某种 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就会降低相应的动机,使机体处在相对不活跃的状态。因此,没有需要,就不 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 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 力量的大小。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

8、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 发作用就很小了。人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 因此,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动机的社会意义与动机的力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 苏贝尔所说的: 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

9、,教师在强调动机在学习中的 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本身就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奥苏贝尔和斯金纳都一 致认为,就学校而论,动机的问题不是 传递 动机之事,而是安排好学习与研究的条件,使之起强化作用 的问题。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 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Uguroglu , M. 8LWalberg , H,转引自Gage, NL81Berliner , DC., 1985)考察了大量的关于动机与成就关系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 项动机测量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是正相关 (估计平均相关系数是十 0. 34)。 该调查覆盖面为 l-12 年级的学生共 63

10、7000 人,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一相关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 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有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 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 (邵瑞珍等, 1987)。也有不少的研究表明,有些学习既不靠动机给以力量,也不靠内驱力的满足来加强。人类生活中 的大量学习, 也是可以在没有任何明确学习意向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 动机对于那些没有组织的、 短期的、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作用,同它对于其他各类学习相比,:可能并非必需。但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 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教材,需要个体不断的积极努

11、力,把新观念材料组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它要个体具有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提高对挫折的忍受性 这样一些意志与情感方面的品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般说来,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 制发生作用, 而是通过加强努力, 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犹如 催化剂产生间接地增强与促进的效果。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皮质工作状态,从而也不能得到最佳绩效 (见图 7. 1, Hebb, 1972)(Hergenham , B. R., 1982) 。由此,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

12、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 最佳的效果。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会造成学 习效率的降低。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 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并且,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 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 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个人的学习动机决定了以什么作为其强化物,如果我们要使行为在 频率、持久性等方面有

13、所加强,需要选择对个体产生积极意义的强化物,个体的需要、价值、抱负、兴趣 等动机因素决定了什么是对他们有用的强化物。动机对学生的目标行为有所加强。另外,阿特金森 (1980) 指出:动机决定了在不同行为中的时间分配。他在动机研究中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某种行为的动机 强度与花在该行为上的时间具有线性的正相关。因此,通过观察学生花费在某种活动上的时间可以知道其动机强度,通过记录学生花费在学习上 的时间,是推知其成就动机水平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四、学习动机的分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 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

14、非常复杂而多样的,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 所了解,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学习动机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只举两种对教学买践有影响的分类。(一)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这是从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来划分的。内部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 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相反,外 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 结果感兴趣。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们 是否去持续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具有内部动机

15、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 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 独立性。而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 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是奥苏贝尔的分类。 奥苏贝尔指出: 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 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他认为,学生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从这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当然,随着的儿童年龄的增长

16、,这三种成分在个体身上的比重会有 改变。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 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但个体素质,最初只是潜在的 而非真实的动机,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它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因此,学生对于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远不是天生的,主要是获得的,也有 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可能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了。这种动机指 向学习任务本身 ( 为了获得知识 ) ,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 (知识的实际获得 ) 是由于学习本身提

17、供的,因而也 被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 儿童入学开始,日益显得重要,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 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 外部动机。 从另一个方面说, 失败对自尊是一种威胁,因而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业上作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具有这样三个条件:第一,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第二,学生从长者方面所博得的赞 许或认可

18、(如被长者视为可爱的、聪明的、有发展前途的人,而且受到种种优惠的待遇) 中将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所谓派生地位,不是由他本身的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所自居和效仿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不断 给予的赞许或认可中引申出来的;第三,享受到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 者的标准和期望 ( 包括对学业成就方面的一些标准和期望 ) ,借以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这种赞许往往使 一个人的地位更确定、更巩固。在成就动机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这三个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 通常随着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的成员地位、种族起源以及人格结构等因素而定。第二章、学习动机理论由于学习动

19、机的多样化,导致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 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就如在心理学中许 多其他重要概念一样,也可以归到两个类别中:认知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当然,在动机的领域中还广 泛地流行着人本主义的观点。但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他们都不同意 有所谓没有动机的学生。他们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哪阳学生在上课时呆呆地凝视着室外,也是 由动机所支配的,只不过对于引起动机的原因都有不同解释而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在解释行为或学习产生的原因时,总是与刺激、惩罚、强化、接近、示范等 概念

20、相联系。他们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如饥饿或闻到炒菜的香味,看到电视上 介绍某种食品等,然后有机体就根据过去的经验或已形成的习惯确定他所要采取的行为的方向(定向) 。比如饿了,去打开食品柜找点吃的 (因为以前就这样 ) ,或者是临时做一点吃的。这一找食吃的行为一直到持 续的饥饿刺激消失后才停止。也就是说,需要运用强化、惩罚等来加强、保持或削弱某种行为。学习行为 也是这样,如果这次作业想得到高分,那么就要做得用心一点。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动机作用,例如,强 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 强化的作用, 而不大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 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 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

21、习的其他外部奖赏等。认知派对动机作用的看法却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人们并不是只对外部事件或对象,如饥饿那样的 生理状况作出反应,相反他们是对这些事件的理解作出反应。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来决定的,并不是简单 地由我们能否得到奖赏或惩罚以及生理需要来决定的。比如,大家都有这种体验,当你在从事一项十分有 趣的工作或专注于某一设计时,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虽然错过了午饭时间,你并不觉得饿,直到有 人来找你,问你吃了没有,这时你才会想起 我还没吃饭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只有当你注意到饥 饿时才感到饿,你对食物的缺失需要并没有自动地激发你去寻找食物。由此可见,认知的观点强调的是内 部的动机作用。例如,学

22、习的满足或成就。人们被看作是主动地、干方百计地探寻信息去解决与他个人有 关的问题,为了专注于自己选择的目标,甚至忍受饥饿或困难。人们喜欢某项工作本身,就会十分努力地 工作,完成任务。人们有理解周围环境、自我决定、和周围世界达到平衡这样一种需要。这与皮亚杰理论 中的平衡有些类似,平衡基于将新的信息合理地吸收进原有的认知结构。在认知结构中,动机作用是以选 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的,特别是对成败的分析,在动机作用的 成就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融合了行为派和认知派的观点, 它们既考虑行为的结果, 又考虑个人信念等的影响。 如著名的期望理论强调

23、,动机可被看作是两个主要因素的产物:个体达到目标的期望和目标对于个人的价 值。其中缺一个因素,都不能激起有效的个人行为。例如在一场乒乓球比赛中,如果我确信自己能战胜对 手,且这场比赛对我有重要意义,那么我参赛的动机就强。相反,如果我的对手水平远远高于自己,或是 这场比赛对我微不足道,那么我的参赛动机便不是很强。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以外,还有本能 论、生物需要论等,从有机体组织的需要出发,为保持体内平衡来解释动机,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现在还有一种所谓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 就是指人本主义观点。 它是在 40 年代时以反对当时占统 治地位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两个学派而顺起的。人本主

24、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和罗杰斯认 为行为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两家都不能对人们为什么那样行动作出适当的解释。他们在解释动机作用 时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以及力求个人的生长或像马斯洛所称的自我实现。这些人本主义心理 学家关于动机作用的观点与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是趋于一致的,两者都强调内部的动机。下面我们介 绍动机的需要理论时会对马斯洛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说明。针对教育实践的需要,本节主要介绍如下几种动机理论:一、强化论现代的 S-R 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事实 上,在某些 S-R 心理学家 ( 如斯金纳, 1953) 看来,无需将动机同学习区

25、分开来。这些心理学家认为,引起 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呢按照现代S-R 心理学家的观点,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 ( 如得到好成 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 ) ,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 (如没得到好分数 或赞扬 ) ,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 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 ( 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 ) ,则会产生避免 学习的动机。研究表明,教师的批评与表扬,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例如,受表扬的学生,成绩上升。事实上, 教师表扬所起的强化作用, 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例如,教

26、师对学生说: 好好干!我知道你们努力做的话, 是能够做好的。 对那些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来说, 这番话是种鼓励或强化; 而对那些轻而易举完成学 习任务的学生说来, 这实际上类似于惩罚, 因为教师这番话意味着, 他们必须经过特别努力才能完成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难的,因为可 能有许多不同的动机影响学生的行为。二、需要层次说在众多的动机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有广泛的影响。他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 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 都有其特殊的目标, 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

27、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比如:小王迫切需要 一辆新的自行车,于是他便在课余时间去拼命挣钱,攒钱买车,一旦他买到了车,满足了需要,他便不去 挣钱了,也就失去了挣钱的动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为: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下到上排成一个层级。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 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 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它虽不是

28、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也 就是说,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生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 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同时在一个非常饥饿的孩子面前摆一堆书和一堆食物,让其选择其一, 孩子肯定先选食物,吃饱以后再去选书读。可以说,物质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人的动机往往是干方百计 地去追求它;如果物质需要得到充分地满足后,精神需要就应运而生。但一般说来, 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 或认为自己无能, 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吃不准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教师 ) 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

29、往往会作出较为 安全的选择,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能 够使学生感到很自在、被人所理解并受到尊重的教师,有可能使学生渴望学习,并愿意为创造性的和开放 性的新观点承担些风险。所以,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 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略 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 的。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

30、拉最早 提出的,在 80 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 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 他认为, 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 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 确切的, 行 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 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 的期望。 他的 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 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 而他认为 结 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

31、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 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 就有可能认真听课。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 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 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 自我效能感 ,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 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 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班杜拉等人的研

32、究指出 ,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 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 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 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 ,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开成。 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言语劝说。 因其简便、 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

33、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 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上述四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 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 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时的情

34、绪。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 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四、成就动机论最早集中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家有默里、麦克里兰、阿特金森等人。默里将成就需要定义为: 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接受了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 展为成就动机论。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 教育和训练的意向。 也就是说, 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追求 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

35、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 Ps:成功的诱因值Is。用公式可表示为:Ts= MsX PsX Is。在这个公式 的相对稳定的倾向(这是用TAT主题统觉测验得到的);成功的可能性 Ps指的是认知 目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相反的关系,也就 即当Ps值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目标的诱因值是一种叫做对成绩自豪的感情。他认为,一个 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比

36、如说,在经过了几 天真思苦想后解出的数学题比轻而易举地解=道简单的数学题要高兴得多。阿特金森认为:在与成就有关 的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失败的担心。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 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 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失败的可能性 Pf;失败的消极式为:Taf = Mafx Pf x If同前面一样, If=l-Pf, 也就是说,失败的可能性减小时,失败的诱因值就增加。失败的诱因值可 理解为一种 f 肖极的情感,如羞愧、消沉等。那么在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后所体验到的羞愧感比一种困难 任务失败后的

37、羞愧感要强。由以上得出: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 向的强度。Ta= (Msx Psx is) - (Maf x Pf x If)。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 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 问题的愿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减低这些学生的动机。研究表明,这种学 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 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能抵制不可 靠的见解,在学

38、校进行的智力测验中能得到较好的分数。他们对成功完全不可能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机 水平反而下降。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失败的担心大于获取成就的动机,那么,他有可能由于失败而灰心 丧气,由于成功而得到鼓励。这种学生在选择任务时,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选择容易 的任务可使他们免遭失败,而选择的任务极其困难,那么即使失败,也可找到适当的借口,从而可减少失 败感。麦克里兰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50年代末 60 年代初,麦克里兰在各种实验条件下对不同年龄、不同特征的被试的成就动机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个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该实验是用5 岁的儿童来当被试的。让一个孩子走进一间屋子,手里拿着许

39、多绳圈,让他用绳圈去套房间中间的一个木桩。孩 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站立的位置,并且让他们预测他们能够套中多少绳圈。结果发现:追求成功的学生 选择了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然而避免失败的孩子却选择了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近,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远的 地方。麦克里兰这样解释道:追求成功的孩子选择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保证了具有一定的 成功可能性。因此,他选择了与木桩距离适中的位置。这个发现在不同年龄,不同的任务中取得了一致的 结果。 避免失败的孩子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取舍, 而是尽力地避免失败和与此有关的消极情绪。 因此, 要么距离木桩很近,轻易成功,要么距离木桩很远,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是任何人

40、都达不到的,因此 也不会带来消极情绪。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紧密相关。高成就动机者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 保持好的表现,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高成就动机者在任务的坚持性上比低成就动机者强。另外,追求成 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有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内归因。成功更增强了他们上述的三个特征,使他们更相信 自己的能力, 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采取了不合适的策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会将失败视 为是缺少能力,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 因,由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他们往往设置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不付出足够的努力,于是导致 了又

41、一次的失败。 不断地失败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固定看法。 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 而将成功 归 因于运气、机遇、任务简单。这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他们都没有积极的影响:成功了,他们不会再付出 努力,而一旦失败,却导致他们进一步去避免失败。阿特金森 (J WAtkinson) 在一项经典实验中演示了这一点。 他在实验中把 80 名大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PS= 1/20);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PS = 1 /4);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 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PS= l /2);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 1

42、5名者都能得到奖励(PS = 3/4)。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第一组学生大多都认为, 即便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极少有可能成为第一名;而第四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肯定在前15名之列,于是,这两组学生都认为无需努力了。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二分之一左右。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 尽自己努力,很有希望获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话,也有可能会失败。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期望理论并不是在探讨学习任务本身的难易问题, 而是涉及成功的标准 ( 如评 分标准 ) 的问题。如果学生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处于极低水平。因此, 这需要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

43、,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模型提出了需要、期望、诱因价值的综合动机理论,把人的动机的情感 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式简明地表述出来,揭示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某些变量和规律,并 用实验检验和证实了其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的动机理论的一种突破性的进展, 对动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一理论模型还是很不完善的,它并不能很 好地说明成就动机的本质,发生、发展的条件以及影响成就动机的各种变量。其主要的缺陷有:人的成 就动机被看成仅仅由内部因素所激发,更多地看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充分看到外部社

44、会生活条件对 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人的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机,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受社会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这个模型忽视或者没有充分地看到这一点, 就不可能最终解决个体成就动机的来源, 也看不到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仅仅把成就动机看成是个体经验的产物是很 不充分,很不彻底的。这一理论虽然是初步把动机的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结合起来的模型,但它对认知 的作用的了解是模糊的、笼统的、不具体的。实际上,人的期望、诱因价值都要通过人对环境条件和自身 条件的认知作用才能影响人的动机。对影响成就和行为的内部因素的了解和探讨也是不全面和不够充分 的。成就动机作为稳定

45、的人格特征之一,它和整个人格特征的关系也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更为近 期的归因理论也强调获得成功的需要和对失败的担心,但在考虑这两个要素时更灵活些。第三章、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一、内部条件学习动机既然是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 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就要了解这个对象的内因。(一)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在社会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和经历各不相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需要和认知事物的方式。 从而反映在学习动机上的认知和求知需要也多种多样,由于每个人在需要的强度和水平上不尽相同,反映 在学习上动机的强度

46、和水平也就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结构不同,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如果目标是明确的、中 等难度的、近期便可达到的,那么便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学习完成任务时的持久性,这是由于具体的目标 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中等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近期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在 课堂上, 学生们常常有两类主要的目标 - 以掌握所学内容为定向的掌握目标 (注: 有人也称为学习目标, 我 们为避免与一般常说的学习目标混淆, 采用掌握目标 )和以成绩定向的成绩目标。 拥有掌握目标的学生,不 管他们犯多少错误或遇到多大的困难,仍能坚持学习、钻研,他们往往主动地寻求挑战,不断地提高。他

47、 们主要关注的是掌握所学的内容,而不在意他们的得分及与班上其他人的比较。而拥有成绩目标的学生, 则将注意力集中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他们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时,不是在意自己学到 了什么或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他人怎样看待他们,他们的分数在班上的位置。这类学生往往尽量避 免出错,避免挑战,不敢冒险,知难而退。对这两类学生,尼哥斯和米勒 (Nicholls&Miller) 把前者称为专 注于任务的学习者 (task-inv01vedlearners) ,后者则称为专注于自我的学习者 (ego-involvedlearners)(A E Woolfolk , 1995, P338) 。

48、因此,如何使指向成绩目标的、专注于自我的学生朝着指向掌握目标、专注于任务的学习者转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两种目标指向者在归因和坚 持性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掌握目标指向者在完成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坚持性,而成绩目标指向者的坚持性 较差。在归因方面,掌握目标指向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学习方法,成绩目标指向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 运气、能力和课题,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和运气。所以,掌握目标指向的学生具有内归因的倾向,成 绩目标指向的学生具有外归因的倾向。(二)成熟与年龄特点在各种动机表现中可见,幼年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是不予理睬的。按照 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

49、孩子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在意。比 如,刚入学的孩子会产生对小学生地位和外表的羡慕, 而对于教师的眼神却不会多注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 社会性的动机作用才增长,如注意到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渐渐地学会与其他同学比较等。(三)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比如交往性动机对某一学生来 讲可能是主要的、第一位的,但有的学生可能以竞争中得首位,得到别人尊重的威信性动机为其第一位的 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年龄特征,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 反映了个别差异。有人趋于进取,力求获得成就,有人则力求避免失败。(四

50、)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 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五)学生的焦虑程度焦虑指学生在担心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担忧的感觉。焦虑水平不仅影响 着学习的动机,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大量的调查表明,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任务的完成有不 良影响。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由于动机与学习相互影响,焦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因 此焦虑对动机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二、外部条件(一)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

51、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影响作用。例 如,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普遍具有追求功名富贵的学习动机;工业社会人们以劳动市场的需求确定自己学什 么专业;我国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公正的待遇,普遍产生的 读书无用论 。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在学生动机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 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就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对错误的现象会 抵制,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健康发展。国外有许多心理学家研究 家长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和赫尔赛 ( 潘 蔽,1980) 对两组打算上大学的

52、男孩进行调查研究和互相比较,目的在于找出两组学生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及其与父母态度的相关。结果发现父母的期望与管教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有一篇博士生 论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家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了在美国的墨西哥家庭、华人家庭和美国家庭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华人影响最好,美国人次之,墨西哥人的家庭影响最差。(二)教师的榜样作用动机是有感染力的。大量的观察、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 的因素。首先,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教师本身治学严谨、学而不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 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教师对他

53、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 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教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 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 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方式持续下去的话,便会对学生 产生固定的影响,高期望的学生产生了高水平的动机,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高水平的行为,低期望的 学生则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行为和成就与当初的期望值越来越接近。此外,教师不仅有榜样作用,他还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 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

54、素结合起来。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配 合各方面力量去完成的。探讨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利于提高我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从而更有效地使 学生去成功地学习。第四章、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抵制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是培养学生学习动 机的重要基础。如前所述,成就动机推动人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取得成就,所以培养和提高人的成就动机 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成就动机,以掌握为定向的目标结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 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

55、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克服 避免失败的意向。近年来,人们对如何培养成就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 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科尔布(K01b,DA, 1965)( 郭占基, 1993)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采取 暑期辅导班 的形式,对高中学习差生进行了六个星期的成就动机训练,并在 训练半年后、八个月后和一年后分别进行了测量,结果证明成就动机的训练是有作用的,促进了学生学习 成绩的提高。在此之后,美国和加拿大出现了许多以中小学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成就动机训练,总结出一系 列宝贵的经验。这些训练经验普遍表明:进行成就动机训

56、练时可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意识化,通过 与学生谈话、 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第二阶段为体验化, 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 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感情上的联系,特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必须掌握 的行为策略。如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目标,不断了解不同目标的难度,达到目标的途径及自己的行为结果 等等。第三阶段为概念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 、失败、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是 成就动机 的概念。第四阶段为练习,实际上是前两个阶段的重复。多次重复能使学生 不断加深体验和理解,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五阶段为迁移,使学生

57、把学到的行为策 略应用到学习场合,不过这时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学习场合,这一场合要具备自选目标,自己评价,并能 体验成败的条件。第六阶段为内化,这时取得成就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所学到 的行为策略。实践证明,针对成就动机进行的训练是有一定作用的,它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 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它的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生各学 科的学习成绩。这些效果在原来成就动机较低而学习又差的学生身上更为明显。由于动机训练的复杂性、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虽然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仍显薄弱。(二)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不能只

58、给学生一些如 努力学习 等抽象的建议,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 标的方法。 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 具体目标) ,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比如,在学生做作文时,教师可教 给他们一些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写作顺序等方法。如果学生有过失败的经历,应该让他们从小 的;容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着手,同时让学生自己记录一下自己每一步的成功,教师也应该为这些学生 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三)设置榜样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的同学中的优秀分子

59、为榜 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如学习敢于冒险,不伯失败等等 品质,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榜样的设置要符合其最近发 展区的要求,即向该榜样学习既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又不是轻而易举,起不到榜样的作用。(四)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当广泛的认识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 他们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进行学习,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仍然能坚持学习。学习兴趣 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60、。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布鲁纳所重视的学习动机,就是指对学 习的直接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例如,讲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奇妙用途,使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掌握有关技巧。LOG(语言在一开始时就能吸引学生之处就在于学会了几个简单命令之后,立即可以作出美丽的图案。2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 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

61、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青少年参加国际数理化和信息学的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中,许多都是从课外活动小组中培养和选拔出 来的。(五)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 将该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 前苏联的莫洛佐娃在一个六年级班上, 利用男生们想做海员又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 组织有关的主题活动。 在海军活动的游戏中,要求孩子们学习各种有关的知识(历史、地理、航海、摄影、制模以及音乐等等) ,大大地促进了学习需要和认识兴趣。这是培养后进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经验。有时后进生似乎什么长处都没 有,教师要用极大的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

62、发光点,利用对该点的发扬光大,迁移到学习上。当然,这里 要确保教师所发现的发光点是准确的, 对该类学生提供的奖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学生们应该知道他们要对活动结果负责, 他们的表现有一个明确的衡量尺度。(六)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根据归因理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努力、能力 )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任务难度,运气 ) 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不会对学生的坚持性产生消 极的影响,正相反,失败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在一些任务中的失败能够促使学生设立更合理的目 标,尝试新的策略,发展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

63、 (能力 ) 的学生往往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对学生的坚持性会产生消极 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失落感;无力感,这就是学习无助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 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如学习无助感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的,小学生刚入学时都有着很高的自我概念, 因为没有人在入学前会对他们说,你不会成功。一开始,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 或任务太难。渐渐地,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无 能,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感觉支配下,学生们便不愿再去学习,再也不去尝试了,造成了失败 - 缺乏能力 - 失落感 - 表

64、现降低的恶性循环。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帮助措施: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 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 力便会成功的道理。3教学生学会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二、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 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可采用有趣的与变换的形式,防止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内部学习动机也可通过使用有趣的材料和使用各 种呈现的方式来增强,如利用电影、录像等手段,采用游戏与模拟等方式。可因势利导,促进学习兴趣的 迁移。(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 问题情境 ,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中学物理课或化学课上 , 先作实验然后从中提出问题, 也是激发起学生原有的动机的好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