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例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2961798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资源描述: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例(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网络下载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_ 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例 摘 要 本研究以社会化理论为支撑,从网络下载这一网络应用技术对大学生群体社会化影响的角度出发,研究网络传播技术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体从使用频率、使用习惯和下载内容等多方面考察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下载的基本状况,以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个性形成与发展、文化价值观的内化、生活技能与社会角色获得三方面分析了网络下载这一网络传播技术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下载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行为,是其网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下载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

2、学习资料、进行网络娱乐的重要方式,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下载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持肯定态度。 分析大学生网络下载使用状况对其社会化的影响,结果如下:首先,网络下载作为一种外在因素,对大学生的个性与发展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自主性上。其次,网络下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较大,经常使用网络下载的大学生更加具有文化共享意识。最后,网络下载对大学生的生活技能的获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培养。 关键词:网络下载,网络传播技术,大学生社会化 I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ories of socialization, from the the perspect

3、ive of infulence of internet downloads technology on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n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We studied the basic status of internet downloads usage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frequency, habit and content

4、 of downloads. We used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ghai as objects, and docum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as research methodsW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downloads technology on socializati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it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

5、nternaliz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life skills and social rolesThe survey shows that internet downloads has been daily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network life. Internet download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get learning materials and network entertainment, most of the st

6、udents keep a positive attitude to the impact of internet downloadsFurther analysis on the usage of internet downloads to socialization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s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 as an external factor, the positive impact of internet downloa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

7、onality is maily on the autonomy; sencond, internet downloads have greater impact on sense of worth, students often use the internet downloads II have more awareness of cultural sharing; and finally, internet downloads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gaining life skills of students, and will help students o

8、n self-cultivation KEY WORDS: Downloads,Network Communicational technology,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II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目 录.IV 第一章、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6 第二章、研究设计18 一、研究目的以及意义.18 二、研究理论19 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23 第三章、上海地区大学生网络下载使用现状29 一、调查概况29 二、大学生群体的下载使用状况.31 三、大学生群体的下载内容和使用情况34 四、网络下载的影响.

9、37 第四章、网络下载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39 一、网络下载对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39 二、网络下载对大学生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的影响42 三、网络下载对大学生获得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的影响46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52 一、主要结论52 二、建议54 三、创新之处55 四、研究局限56 五、未来研究建议56 附 录57 一、调查报告57 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5 参考文献66 后 记.69IV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网络社会崛起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各项媒介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普及,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日渐重要,与

10、此同时,网民的网络传播技术应用水平逐步提升,网络社会已然形成。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正式宣布,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兴起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内的用户能够十分方便迅速地与他人交换各种信息资料,如文字、符号、图像、视频等,互联网成为一种兼容性极强大、容量极大、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播媒介。随着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媒体的融合化和信息分享行为,推动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层次渗透。 媒介环境学的开山鼻祖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经断言:“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但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网络技术

11、这样,创造出了一个全然崭新的世界和人类环境,并如此巨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 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1984年出版的小说精神漫游者 (Neuromancer)中最早出现了 Cyberspace一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国际互联网的结构、资源和网络中的行为,人们便用这个词来表示网络空间。当人参与到这个空间之后,在其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时,网络空间开始拟社会化,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 的人与网络空间的有机融合1最终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社会”。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

12、达到4.57亿,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互联网普及率攀升到34.3%(如图1-1)。 1殷晓蓉.网络传播文化 : 历史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 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小时,日平均上网时长为2.6小时。由此可见,中国的互联网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潜力巨大。从网民发展规模以及普及率来看,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必将更多地使用网络,依赖网络,网络社会将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的主要空间。图 1-1: 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表1-1: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电子邮件、即时通信、新闻组、论坛

13、、搜索引擎、博客、微博等网络应用不断兴起和蓬勃发展,使用率普遍上升(如表1-1)。这些网络应用技术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并得到了巨大发展,网络传播时代迎面走来。(二)、网络下载:众多网络应用的基础 网络下载,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常见甚至是习以为常乃至被忽略的行为。从技术上来说,除去通信协议本身需要的信息,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都可以认为是下载的内容,其行为都可以称为下载。当然以上说法是广义的下载,但从狭义上来说,从服务器端获取的内容才称为下载,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下载,而反过来的行为则称为上载或者上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狭义的下载定义已经无法概括所有的网络下载行为,如一些 P2P 下载技术的发

14、展,使得连入网络的计算机节点同时在下载和上传,同一个节点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端,因此,我们认为广义的下载更符合目前网络下载的现状。下载从其形式上又可以分为显式下载和隐3 式下载。显式下载是指通过某些专门为下载而设计的工具进行下载,如迅雷等。隐式下载则包括除显式下载之外的所有的下载活动,通常是一个专用或通用的客户端包装了下载的过程,使得用户不再关注下载这一行为,如使用客户端观看网络视频、收听音乐、甚至用浏览器看新闻或者博客都可以算作隐式下载行为。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 2011 年 1月发布的第 27次中国互联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我国网民互联网应用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15、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和网络娱乐等四大类。信息获取的形式主要是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商务交易的主要形式是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旅行预订;交流沟通的主要形式是即时通信,博客及微博客和社交网站;网络娱乐的主要形式是1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和网络音视频。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流行的网络应用里,几乎每一项都与某种显式或者隐式的下载相联系。如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博客及微博客是典型的隐式下载;网络文学、网络音视频可以分为下载到本地观看和在线观看两种,前一种是显式的下载,后一种则是隐式的下载;网络购物时用浏览器浏览货物等过程时都会用到隐式下载。因此,可以说网络下载是众多网络应用的基础。在目前的技

16、术条件下,下载行为是每个网民都会碰上的,而“下载”这个词本身便来源于网络,现在更是深入网民之心,深刻的融入到网民的生活之中。(三)、网络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学习方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 2011 年 1月发布的第 27次中国互联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至 2010 年 12月,现有网民 4.57亿,其中 30岁以下的网民占 58.2%,20-29岁的比例为 29.8%。 根据 2011年 1月发布的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显示,在 2010年,上网率最高的两个年龄层分别是 18-24岁(100%)和 25-30岁(97%);上网率最高的两个阶层分别是学生(97%)和较高职业

17、者(管理阶层等) (96%),明显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194 高于其他阶层;大专文凭/副学士、大学本科及硕士/博士三个教育程度的人士的上网率较高,分别是 96%、98%及 96%。不过,高中以下程度的上网率明显相对偏低(80%)。从网民的年龄分布来看,2010 年结果显示,网民中以 18 岁以下、18至 24岁、25至 30岁所占比例较大,三组共占总体的五成七;从网民的1 职业分布来看,学生及专业/管理/文员分别占网民中的 30%和 32%。 由此可见,青少年是我国目前上网的主要群体,而其中大学生群体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 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18、,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日趋主流的传播媒介,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大学生群体具有上网率高、上网时间长、网络应用水平较高等特点,并长期与网络密切接触,网络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世界的即时、方便、迅捷、海量、宽松氛围也吸引着这个年轻活力的群体,他们已然习惯在网络中进行大部分的活动,网上学习、网上阅读、网上娱乐、网上购物等等。各项网络传播技术改变着其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影响着思维方式,最终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进程之中,成为大学生群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四)、本论文关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19、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新兴的大学生群体社会化影响因素。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 David Clark 曾写道: “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电子邮件对于电脑科学来说也许不是什么重要的进展,然而对于人们的交流来说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RFC:第 1336期)。 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了影响,大学生网络社会化的问题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化、信息化浪潮

20、汹涌而至,部分研究者开始把网络视为继报刊、广播、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19 5 电视之后的第四种传媒进行研究,也开始有人将它作为与已有的四种社会化机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相并列的社会化机构来加以研究。主要研究议题集中在网络游戏、社交网站、网络文学、即时通信等网络应用技术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帮助大学生处理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研究基于具体的网络应用,更多地从虚拟社区中的社会交往角度考察其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产生的影响。 网络下载应用技术已经为大多数网民所熟悉,使用频率相当之高,却由于其缺乏即时交流性,而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

21、注。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角度分析网络下载这一网络应用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而考察其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影响,其对大学生如何产生影响,在哪些方面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作用,不同的网络下载行为与大学生社会化之间有何相关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关于网络下载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其对大学生产生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之分,而过程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人恰恰在这个落脚点找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法,采用 SPSS统计软件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来探讨网络下载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问题的频繁出现,使

22、网络社会化问题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网络环境以及各项具体的网络技术作为重要的社会化的背景变量,构成了社会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就学术界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做以下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人的社会化进程已深受网络技术影响的论题,在国内外都已有研究。在国内,相关著作还未见出版,学术界对这一社会化因素的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多以学术论文为主。 1、网络社会化范式的探讨 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各项网络应用的普及,青少年群体在网络世界中所待的6 时间越来越多,其自身的社会化模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因此学者们从理论上对这一范式进行了探讨。 王卫指出,青年社会化的范式发生了转型,网络化正在逐

23、步消解传统的社会化模式,网络化所构筑的“第二现实世界”,使青年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变为“与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社会化的“实体流程”让渡于“虚拟现实”过程,同时因网络的“时空聚缩”特征,青年社会化的周期变短,“受化”方式明显改变,青年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增强,同时社会控化功能弱减,“群隔”现象生成“硬壳”效应?技术社会化过度与其他社会化不足共长,网络社会化的“阂限”也困扰着人们,这实际上在社会和技术两个层面上提出了挑1战。 针对网络的兴起及其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加剧,风笑天提出了“虚拟社会化”的概念。虚拟社会化是一种与真实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它指的是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

24、尤指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电子媒介所进行的社会化过程。虚拟社会化具有施化者的虚拟性、社会化过程的双向性、行为方式社会化与角色2 规范社会化脱节、个体化的社会化内容四方面的特征。 刘中起、风笑天二人通过对武汉、黄石、鄂州和赤壁 4 城市 768 名在学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青少年的活跃性、合群性、胆量以及是否任性等自我认同在是否使用 OICQ 网际互动上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P0.01),使用 OICQ 网际互动的青少年比不使用的更趋于活跃、合群、胆大和任性。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高涨,虚拟社会1 化机制将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贾秀娟以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为切人点,通过对

25、中西方学者的经典社会化理论进行梳理,提出青少年传统社会化模式开始解构、虚拟社会化模式开始突显这一事实。虚拟社会化是指在传统真实社会化基础上出现的,在大众媒介,尤其是在电视、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化。虚拟社会化环境与以往的社会 1王卫.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J.青年研究,199912. 2风笑天.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 21 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青年研究,199912. 1风笑天.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 21 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青年研究,199912. 7 环境相比具有极为鲜明的特色:一是虚拟环境是由大众媒介构筑的。在现实环境中,青少年的社会化

26、施化者是确定的,真实的;而在虚拟环境中,青少年社会化的施化者多是媒体人为编造的虚构形象,真实性弱。二是网络与传统媒介不同。传统媒介是一种机构传播,是以点带面式的方向传播,其专业化、集中性较弱,由少数人控制,决定着大多数人授受信息的倾向,受化者的主动性少;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个性化、隐匿性,无地域性、无中央控制和多媒体化等特点。三是同传统媒体对社会化的影响相比,网络传播中的施化者的真实性、确定性更小,而虚拟性、不确定性更强,受化者更主动、更自主。四是网络的互动与现实的人2际互动有很大的不同。 王芳在断裂与整合:网络社会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嬗变及其应对一文中就网络社会化新模式冲击消解传统的青年政

27、治社会化模式、重塑现实的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这一课题,提出建构一种功能完整与体系规范的新型社会化整合机制,是实现两种社会化相互协调和有效对接,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在自身与社会3和网络良性互动基础上健康发展的新路径。2、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社会化因素,网络技术对青少年杜会化过程的影响也是令人瞩目的。众多学者都看到了网络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王晓春认为,网络技术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增加了人们了解世界的机会,而且还对人的社会化方向、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它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化实践环境,网络传播的科技知识、价值观念、

28、行为规范有助于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 2贾秀娟.虚拟社会与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变迁?从网络传播看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05. 3 王芳.断裂与整合:网络社会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嬗变及其应对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8 1的社会关系,也有助于培养能够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 廖龙辉认为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网络创造的“网络互动”的群体环境,有助于青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社会化范围;网络促成的“信息共享”,有助于青年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顺利参与社会生活;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有

29、助于把青年培养成为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在现实中成功实现角色扮演;网络创造的“自我实现”的受化方式,有助于2培养青年的自我观念,发展“青年文化”。 向学勇和徐建军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范围,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其二,网络促成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其三,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为大学生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提供了实践空间;其四,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凸现3出自主性特征。 徐瑞萍认为:网络扩大了青少年交往的空间,缩短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时间,创造了青少年个

30、性化和社会化学习的条件,提供了青少年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4色的便利,创造了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机会,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积极影响。 卢震宇在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提出网络技术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通过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帮助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化;二是网络通过传播人类新文化和社会信仰促使社会成员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三是网络所创造的“网络群体”环境,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四是网络创造的“虚5拟现实”环境,有助于培养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 1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

31、93 2廖龙辉.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效应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6. 3向学勇、徐建军.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与对策J.大学科学教育,200304. 4徐瑞萍.试论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探求,200502. 5卢震宇.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新闻界,20096. 9 (2)消极影响 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裹挟着消极影响。 廖龙辉认为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 4 个方面:其一,网络对传统社会化执导者地位的冲击,导致社会对青年的“控化”功能弱减;其二,网络传播的各种垃圾信息弱化青年的道德意识,造

32、成青年道德社会化的偏离;其三,网络沉溺引发人格障碍,造成青年人格社会化的缺失;其四,网络高科技特1征易造成青年的单一“技术崇拜”,冲击青年社会化终极目标的实现。 向学勇、徐建军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可能导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失败;其二,网络传播的各种垃圾信息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可能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偏2离;其三,网络沉溺容易引发人格障碍,造成大学生人格社会化的缺失。 张光辉、张红霞认为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功能表现在:网络的传统文化元素稀少,造成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冷漠;网络信息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易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网络匿名易

33、对青少年行为模式造成负面影响;网络交往影响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迷恋网络易使青少年产生自我迷失;网络不良信息的3泛滥易使青少年心理遭受侵害。 李晨光总结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角色混乱,困惑于虚拟的角色与真实角色的差异;二是自我概念模糊,难以形成合理统一的自我概念;三是弱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容易脱离现实社会;四是不利于青少年4塑造健康人格,导致人格虚拟、人格变异、人格迷失等一系列问题。3、关于网络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行为1廖龙辉.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效应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6. 2向学勇、徐建军.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与对策J.大学科学教育,200

34、304. 3张光辉、张红霞.论网络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政府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4 李晨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效应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10 在网络对人们带来巨大影响的过程中,学者们对网络所凸现的一些病态现象尤为关注,网络成瘾便是其一。 李瑛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网络用户的人格特质、自尊、孤独及社会支持与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网络成瘾受多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它是认知、行为、人格、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格因素、社会支持、网络使用动机主要通过作用于个体对网络的主观依赖感、孤独感及特定的网络

35、使用行为(聊天室使用和玩网上游戏)对网络成瘾产生1间接影响。 魏龙华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单独访谈、个案研究等形式,对上海市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网络的一些特征,如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娱乐性等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促发因素;2、绝大多数学生把因特网作为一个学习、娱乐、生活的辅助工具,仅有 2.17%的大学生存在网络成瘾现象;3、网络成瘾大学生具有自卑、自控力弱等心理特征;4、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成瘾个体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个体停止网络使用时产生的焦虑,促进他们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回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在个案研究后,作者又结合单独访谈

36、,提出了一个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模型:网络特征、成瘾个体的交往障碍、学业及其它方面的压力是导致成瘾的表面因素,内在约束力弱、自卑等心理问题或个性特征是导致成瘾的内在或本质因素,内在或本质因素通过表面因素起作用;导致成瘾的几个途径,并没有2主次之分,不同个体成瘾的主要途径存在差异。 荣风杰将西方的偏差行为理论引入了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中。他认为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偏差行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于沉溺上网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形成病态的双重人格;另一种是由于网络的无限制自由和匿名特征而导致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弱化,行为呈现粗俗化倾向,有的甚至做出网上欺诈、性侵犯等违法、犯罪行为;第三种就是由于网络

37、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造成大学生在 1 李瑛.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2魏龙华.上海大学生网络使用调查及网络成瘾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1 现实交往中出现障碍,疏离感与孤独感加深。他又运用墨顿和苏德兰的偏差理论,分析了产生这些偏差行为的深层社会因素与个体的心理原因,认为首先是网络带来的全球化产生了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分延”,导致了文化与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引起了分裂与混乱,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偏差行为;其次是由于目前国内急剧的社会转型引起了大学生信仰、目标和情绪等方面的失衡,容易发生“迷乱”,产生偏差行为;从大

38、学生个体的成长来说,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自我、释放心理压力的空间,大学生本身又缺乏自我约束,由此也会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针对网络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行为,荣风杰认为重新社会化是最佳解决途径,由此提出了从社会控制、教育观念、家庭环境、大学生自身四1个方面着手的对策建议。 王勇在媒介新技术、新媒介环境与青少年社会化一文中指出媒介新技术正在建构新媒介环境,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呈现出社会媒体化、传播全球化、信息多元化、去中心化、个性化、双(多)向化等特征。新媒介环境下的青少年社会化问题也日渐突出,一是社会化控制的弱化,不健康的文化可能阻碍青少年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从而发生道德

39、社会化的偏离;二是社会化环境的错位,可能导致青少年身上发生文化冲突和角色冲突,使其将来难以适应真实世界的规范,难以适应真实世界的生活;三是社会化进程的失序,而青少年过多地接触与其心智发育不相宜的内容,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紊乱,甚至出现社会化偏差。文中还建议采取优化媒介资源配置构建有利青少年社会化的健康;严格媒介管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等措2施构建有利青少年社会化的健康媒介环境。 总的来说,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呈现出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进路,一类以何华青撰写的论文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概述了网络技术对社会化的影响,论述细致全面,但是过于空泛;还有一类

40、则以尹建丽的论文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苏州 SD 为例,分析上网状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得出网络对人际交往、价值观、生活技 1荣风杰.互联网与大学生社会化偏差D.吉林大学,2004. 2王勇.媒介新技术、新媒介环境与青少年社会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12 能方面的正面影响。迄今为止,还未见从下载这一具体的网络应用技术出发探讨人的社会化的论著。(二)、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的研究对互联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不平等(数字鸿沟);2)社区和社会资本;3)政治参与;4)组织和其他的经济制度;5)文化参与和文1 23化多样化。 国外研究者通

41、常把网络作为社会化研究的试验场 ,而不是专注于网络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这与国内的研究不太一样。他们研究的是网络中的各种组织、活动的社会化过程,从而去验证某些社会化理论。当然也有部分研究网络本身对社会化的影响。 1、关于网络环境下个体失范行为的研究 (1)失范行为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环境是目前导致青少年失范行为倾向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研究者认为传媒暴力所描绘的危险画面,容易使人产生错觉,错将暴力理解为“正义”,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信任感;长期接触传媒暴力内容的青少年可能会对暴力内容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从而导致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态度由憎恶、反感而转向默认和接纳,对受害者缺乏起码的关心和帮助;最

42、可怕的是,暴力内容可能诱使青少年使用暴力冲动,进而导致犯罪。 Hearold(1986)通过对 1043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暴力娱乐片不仅增加反社会行为,同时降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结论。虽然不是关于网络研究4的,但网络环境中的暴力内容与传统暴力影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1Paul DiMaggio, Eszter Hargittai, W. Russell Neuman, John P. Robinson Sour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7 2001, pp. 307-336 2 Nicolas Docheneaut. Sociali

43、zation in an Open Source Software Community: A Socio-Technical Analysis.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2005 14:323-3683 Elizabeth Wolfe Morrison. Newcomers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 Ties during Socializ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5, No. 62002, pp.1149-11604Co

44、mstock:Broadcasting and Technology ; Effects on Children and Youth ,taken from :International encyo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ited by Lawrence 13 (2)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KandelI1998指出,在网络使用的人群中,大学5生正在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 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美国宾州某所大学有 58%的大学生因为花在网上的时间太多而影

45、响了学习;德克萨斯州大学6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发现,至少有 14%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症的标准。2、关于网络对个体社会化影响的研究 (1)积极影响 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1999 年版)一书中认为,成长在网络环境中的青少年,要重视获取良好的教育,尤其重视个人的能力培养。他们强调自己,希望得到父母及其他成人们的平等对待。他们有知识,并拥有强烈的共同归属感和集体意识,对社会问题倍加关注。网络中的暴力内容并不是那么可怕,并且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来说是必要的。今天的孩子之所以如此迷恋充满侵犯的电脑游戏,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再涉足传统游戏所致。而喜欢打斗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本1性,这是他们的文化。 有研究者认

46、为上网可以增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常常上网的青年更乐于助人。也有研究发现大多数的互联网使用者独自使用互联网,“电子化的个体”正在逐2 3步增多。 因此,互联网较可能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的倾向性产生影响。 /.ord ,UK:NewYork:PergamonM,1997,P744-745 5Jonathan J.Kandell.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Cyber Psych Behav,1998,11:11-17 6 刘建银.互联网成瘾研究的新进展J.社会心理研究,200121美泰普

47、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数字化生长?网络时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P228 2Sj.berg U.The rise of the electronic individual:A study of how young Swedish teenagers use and perceive Internet Cambrige,MA:MIT Press,1995.62-81 3 Steven L. Thorne, Rebecca W. Black, Julie M. Sykes. Second language use, socialization, 14 (2)消极影响

48、Kraut等人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4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F.Dmcker)曾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一书中提及信息革命对于心理的冲击跟工业革命一样庞大;因特网的爆炸性成长,使其成为世界性的流通渠道,经济、市场、产业结构、产品与服务均在影响之列。在这样的变迁下,网络对于人类的心智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学习模式乃至人际沟通交往方面无一不与这虚拟环境产生关系;正因如此,当世界正兴高采列地迎接下一个社会的来临时,因特网所带来的负面伤害正悄悄地侵蚀人们最脆弱的心灵层面,网络成瘾即是其中一个案例。 迈克尔?布雷克在越轨青年文化比较一书中

49、谈到: “如果青年人不通过社会化过程被培养成日常所需要的政治、伦理和道德角色;如果他们不通过教育养成遵章守纪和有规律工作的习惯,那么,今天的社会就不能持续下去。”他认为,越轨青年的存在其实是一种亚文化,亚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社会学中加以运用。他同时表示对亚文化群的研究可以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提供一种文化,可以提供一种有意义的业余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网络社会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游弋在互联网中的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他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观念、价值观来选择交往的对象。就网络社会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而言,学者们无疑把焦点集中在积极和消极的二

50、元分析上,既肯定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等方面带来的正面影响,又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道德观念薄弱、网络成瘾及角色混乱等问题存在的负面影响。(三)、对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状况的文献总结 and learning in Internet interest communities and online gam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3, Focus Issue, 2009: P802-8214Nathan ASbapira,Toby,et al.Psychiatric fcanlrcs of individuals wimproblem

51、atic Interact use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057:267-272. 15 目前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主要文献分析表明,国内学术界从 90年代末以来,发表了百余篇关于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论文,这说明该领域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倾注了较大的研究热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所发表的百余篇相关论文中,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的占了绝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从理论上弄清虚拟社会化的内涵与特征、探讨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分析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利与弊等等。这些探讨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有针对性

52、地解释网络与青少年杜会化相关的现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上述成果,但同时也应看到研究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笔者认为,今后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加强经验研究。现有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相对宏观的层面、相对抽象的角度,泛泛地探讨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而从相对微观的层面、相对具体的角度、经验地探讨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定问题、特定内容、特定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而真正采用相对科学、系统的实证方法进行的经验研究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这反映出目前这一领域中还缺乏有深度的系统的研究。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必

53、须加强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系统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经验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有效分析来得出科学的结论。 2、提高理论研究的深度。现有的理论研究不仅缺乏经验材料的支持,同时也往往缺乏以某一学科、某一理论框架做指导,从而导致理论研究的广度不够、解释力不强。这种表面化的、空泛的、一般化的、心得体会式的论文的常见模式是“三段式”结构,即由“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和“对策”三部分构成,其分析或论证过程都是作者近乎常识性的想当然的议论。这种缺乏学科视角和理论深度的文章占据目前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从具体学科或多学科视角出发,以科学的理论尤其是以经典理论为指导框架,从而提高

54、研究的理论深度和解释力。 3、研究领域的延展性。通过文献回顾,我们知道已有研究已经从各个方面对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是,从文献研究内容的分布来看,16 多是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综合考虑,社会化的具体内客仅涉及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因而对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具体内容的研究还不足。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内容扩展。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虽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两个方面。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网络与青少年经济社会化、人格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多方面加以研

55、究。其二,时限延伸。已有研究的主题过于陈旧,多是重复同一主题进行没有新意的反复讨论,虽然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到与时俱进的影子。但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来说都还远远不够。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网络时代青少年同一社会化内容的纵向研究,以便挖掘青少年社会化的变动轨迹。 4、做好经验研究的设计。现有的为数极少的经验研究,在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研究设计的简单化、资科分析的表面化、数据表达的百分比化、抽样的非随机化、概念操作的非科学化、测量指标的单一化、样本规模的偏小化等等,所有这些很容易使所得到的结论形成某种偏误。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做好经验研究的设计,提高经验研究的水平与层次。17 第

56、二章、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在人的社会化相关理论视野下,从网络传播技术角度出发,基于社会调查的数据,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网络下载使用情况以及其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网络下载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影响,影响什么,以及影响的程度。(二)、研究意义 技术弥补了人自身的不足,麦克卢汉也早有言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已成为第四媒体,以它特有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的新环境,从空间和时间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和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就网络下载

57、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问题开展实证研究,不仅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首先,近年来网络传播技术发展迅猛,逐渐塑造着新型媒介环境,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密切接触并使用众多的网络传播技术进行日常学习、信息传递、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等活动。在人与技术的互动中,这些网络传播技术以及其形成的新型媒介环境对大学生群体将对其社会化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将带给社会新的力量和新的问题。 其次,作为网络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技术手段,网络下载的作用重大却又一直因其隐性的存在为研究者所忽视。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探讨网络传播技术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研究对象集中在社交网站、博客、网络游戏等网络应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网络应用的高卷入度使得其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更为显性,而网络下载的功能性强于娱乐性,更少地出现在人们的谈论之中。没18 有探讨,却并不表示网络下载这一网络传播技术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就不存在。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切实的调查数据,探求网络下载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