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检测培训教材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62888568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避雷检测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避雷检测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避雷检测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避雷检测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避雷检测培训教材(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避雷装置安全检测培训班教材 做为避雷检测专门技术人员,其工作关系着国家财产和千家万户的安全,必须努力提高自已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严格执行国家法令、法规,严守职业道德,以取得各有关单位的信赖和支持。 福建省防雷中心 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 建筑物防雷检测项目和程序 防雷检测工作是项细致的工作,检测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财产和人身安全。因此,检测人员必须一丝不苟、严格把关。 第一节 检测项目 1、一类建构筑物需检测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2、二类建构筑物需检测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3、三类建构筑物需检测防直击雷

2、、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第二节 检测工作程序 1、判定建构筑物防雷分类。 2、检测防直击雷措施是否合理齐全、是否有效?计算保护范围。 3、检测防雷电感应的措施是否合理齐全、是否有效? 4、检测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是否合理齐全、是否有效? 5、配合检测工作,查阅防雷设计档案。 6、记录检测数据,评估防雷措施,编写整改建议,归档备查。 第二章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1、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国标规范要求分为三类。 2、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

3、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3、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

4、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一计算。 4、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

5、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 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第三章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1、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第一类和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 2、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

6、在防雷装置与其它设施和建筑物内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下,应采取等电位连接。 第二节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摘要) 一、防直击雷措施的要求 1、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突出屋面的物体(如风帽、呼吸阀、放散管),均应处于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内。对排放有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当有管帽时,其保护范围高出管顶不应小于1-5m;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5m。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 2、独立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有联系的金属物(如管道、电缆等)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m 。 3、架空避雷线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

7、有联系的金属物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m;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物体(如风帽、放散管等)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 4、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欧。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但应符合上述2、3条款。 5、树木如高于建筑物和构筑物且不在避雷针保护范围以内,为了防止雷击树木时产生反击,建筑物和构筑物距树木的净距离不应小于5m 。 二、对防雷电感应措施的要求 1、为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电火花,建筑物和构筑物内的金属物(如设备、管道、构架、电缆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构件)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放散管、风帽等),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

8、地装置上。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大于10。 2、要求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一根引下线接地。如为钢筋混凝土屋面,应将其钢筋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仍按18-24m间隔采用引下线(或构造钢筋)接地。 3、为防止电磁感应火花,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等,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20-30m,用金属线跨接,交叉距离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也应用金属线跨接。当管道连接处,如弯头、阀门、法兰盘等,不能保持良好的金属接触时(过渡电阻大于0.03),在连接处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4、除特殊情况外,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

9、地装置共用,该接地装置与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5、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三、防止雷电波侵入措施的要求 1、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在入户处电缆金属外皮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接。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入户前至少也应使用15m以上的铠装电缆直接埋地引入,且电缆与架空线换线处应装设阀型避雷器,并将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以及钢筋混凝土电杆接地镙栓等共同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 2、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接。距建筑物100m以内的管道,还应每隔25m左右作一

10、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20。金属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基础可作为接地装置。 3、埋地或沿地沟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入户处也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接。 4、严禁在独立避雷针、避雷线支柱上悬挂电话线、广播线及低压架空线等。 四、高大建筑物防雷措施的要求 1、当建筑物太高或其它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避雷网时,可将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5m5m或6m4m的避雷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所有避雷针应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3、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保护范围的要求。 4、建筑物应装均压环

11、,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所有引下线、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等均应连到环上。 5、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6、当建筑物高于30m时,为了防止侧击,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金属物应与防雷装置相连接。 7、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第三节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一、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要求在建筑物的屋角、屋脊和屋檐等易受雷击的部位装避雷带、避雷针或避雷网,屋面避雷网的网格尺寸

12、不大于10m10m 或12m8m的网格,并将避雷针及其避雷引下线用避雷带连接起来。 2、对突出屋面的物体,如放散管、风管、烟囱等按下列方式设置保护: a、对排放具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在管顶或附近设置避雷针,当有管帽时,其保护范围高出管顶不应小于1-5m;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5m。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 b、对排放无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烟囱等,金属体一般不装接闪器,而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接,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体应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相连接。 3、对防雷装置的引下线要求不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应大于18m

13、。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等接地共用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在地中的距离不应小于2m。 二、防雷电感应措施的要求 1、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感应宜共用接地装置,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以及埋地金属管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在地中的距离不应小于2m。 2、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如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应符合,当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20-30m用金属线跨接,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也应跨接。但长金属物连接处可不跨接。 3、屋内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要求不应少于两处

14、。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和埋地金属管道均要求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相连接。 4、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线路的反击,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不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m。 b、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m。当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或钢结构作为引下线,其余金属结构连成整体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 c、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自然接地或人工接地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金属板、金属网等静电屏蔽物隔开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 d、当金属物或线

15、路与引下线之间有混凝土墙、砖墙隔开时,当距离不能满足本条a和b款的要求时,金属物或线路应与引下线直接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 e、在电气接地装置与防雷的接地装置共用或相连的情况下:当低压电源线路用全长电缆或架空线换电缆引入时,宜在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处装设过电压保护器。配电变压器设在本建筑物内或附设于外墙处时,在高压侧采用电缆进线的情况下,宜在变压器高、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在高压侧采用架空进线的情况下,除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外,尚宜在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 三、对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要求如下: 1、要求低压架空线入户前至少用15m以上的铠装电缆直接埋地引入,入户

16、端电缆的金属外皮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还应装设阀型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 2、年平均雷暴日在30d/a(天)以下地区可采用低压架空线直接引入建筑物和构筑物内,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入户处应装设阀型避雷器或设2-3mm的空气间隙,并应与绝缘子铁脚、金具等连在一起接到防雷接地装置上,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5。 b、入户端的三基电杆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接地,靠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电杆,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其余两基电杆不应大于20。 3、无论架空或埋地的金属管道在入户处均要求与接地装置相连接,架空引入

17、的金属管道在入户前25m左右,还应接地一次,其接地冲击电阻不应大于10。 4、除爆炸危险性较小的单位外,其余二类办公单位靠近建筑物的两基电杆上的绝缘子铁脚应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 5、高度超过4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物,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雷和等电位的保护措施: a、钢构架与混凝土内钢筋应互相连接; b、应将45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c、应利用钢柱或柱子内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引下线。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引下线相连。 6、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当其壁厚不小于4mm时,可不装设接闪器,但应接地,且接地点不应少

18、于两处;两接地点不宜大于30m,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对有爆炸危险的放散管和呼吸阀的排放区上空5m 半球体以内应处于保护范围之内。 第四节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一、防直击雷措施的要求: 1、对直击雷,一般在建筑物和构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如檐角、女儿墙、屋脊、屋角等处装设避雷针或避雷带。当采用避雷带时,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16m的网格。 2、若屋面装设多支避雷针时,任何避雷针均应用避雷带相连接。 3、防直击雷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得大于30,并应与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埋地金属管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不应小于2m。省级办公楼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

19、的公共建筑物,则不宜大于10, 4、对突出屋面的物体的保护方式为: a、金属物体一般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b、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5、防雷装置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但周长不超过25m,且其高度不超过40m的建筑物可设一根引下线,但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线路的反击,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不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m。 b、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

20、m。 6、砖烟囱、钢筋混凝土烟囱,一般可采用装设避雷针或避雷环保护。若多支针则应连接在闭合环上。钢筋混凝土烟囱的钢筋宜在其顶部和底部与引下线相连。金属烟囱应作为接闪器和引下线。 二、防雷电波侵入措施的要求 1、对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当电缆转换为架空线时,应在转换处装设避雷器,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 2、对低压架空进出线,应在进出线处装设避雷器并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当多回路架空进出线时,可仅在母线或总配电箱处装设一组避雷器或其它型式的过电压保护器,但绝缘子铁脚、金具仍应接到接地装置上。 3、进出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

21、道,在进出处应就近接到防雷或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或独自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 4、高度超过60m的建筑物,其防侧击和等电位的保护措施应符合: a、钢构架和混凝土的钢筋应互相连接。 b、应利用钢柱或柱子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c、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并应将60m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第五节 其它防雷措施 1、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信号灯及其它用电设备的线路,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无金属外壳或保护网罩的用电设备宜处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不宜布置在避雷网之外

22、,并不宜高出避雷网。 b、从配电盘引出的线路宜穿钢管。钢管的一端宜与配电盘外壳相连;另一端宜与用电设备外壳、保护罩相连,并宜就近与屋顶防雷装置相连。当钢管因连接设备而中断开时宜设跨接线。 c、在配电盘内,宜在开关的电源侧与外壳之间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2、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场,宜采取防直击雷措施。当其年计算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时,宜采用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防直击雷。保护范围的滚球半径hr可取100m。 在计算雷击次数时,建筑物的高度可按堆放物可能堆放的高度计算,其长度和宽度可按堆放面积的长度和宽度计算。 3、油罐的检测应按照储存油品的性质及油罐的结构形式来考虑。 a、储罐的防

23、雷等级按油品的危险程度和它的闪点来划分,并根据油品的闪点和储罐的结构来采取其防雷要求: 一级储罐:可燃气体和闪点为45以下易燃液体开式储罐。 二级储罐:闪点为45以下带有呼吸阀的液体储罐;壁厚小于5mm的密闭金属容器和可燃气体密闭储罐。 三级储罐:闪点为45以上具有呼吸阀的可燃液体储罐;闪点为45以下但壁厚大于5mm的密闭金属容器。 b、防雷检测: 一、一级防雷储罐,必须设独立避雷针,防雷接地电阻不大于10。 二、二级防雷储罐,要求在罐顶直接安装或独立安装避雷针。防雷接地电阻不大于10。 若山区建设,接地电阻值很难达到要求时,防雷接地电阻可不大于30。 三、三级防雷储罐,闪点在60以上的柴油储

24、罐等,接地即可。在强雷区厚度在5mm 以下的罐顶避雷针,接地电阻不大于30。 四、对其它不同结构形式的油罐,防雷接地检测,按以下要求: 甲、对浮顶油罐,可只作接地,不装避雷针。 乙、球形液化气储罐,壁厚一般均在5mm 以上,可只作接地。 丙、埋地式油罐,凡是复土在0.5m以上者,可不考虑防雷措施。 丁、钢筋混凝土油罐如装避雷针时,可利用其本身钢筋作接地引下线。 C、防静电检测:油料在油罐和管道内流动会产生摩擦静电,如不及时导走会产生静电积聚现象,电压可达数千伏,因而油罐和管道必须有防静电接地措施。 一、防静电接地的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00。 二、装卸油台、钢轨、鹤管、钢栈桥等要作防静电接地;油

25、槽车需有临时接地导体;输油管线需与防感应雷电同时考虑,始末端、分支处,交叉或平行敷设净距小于100mm处以及直线段应每隔200-300m处,应设置防感应雷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长距离平衡管线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20-30m作一次跨接。 三、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应考虑罐体及呼吸阀、钢爬梯、围栏平台等。呼吸阀顶以上3m 半球体应处于保护范围内。 注:(1)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计算请参阅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名词解释和用词说明亦请参阅上述规范规定。 避雷装置安全检测和接地电阻检测方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57-9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

26、力部标准SDJ8-79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为标准。其主要规定摘录如下: 第四章 防 雷 装 置 第一节 接 闪 器 第4.1.1条 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针长1m以下:圆钢为12mm; 钢管为20mm。 针长1-2m:圆钢为16mm; 钢管为25mm。 烟囱顶上的针:圆钢为20mm; 钢管为40mm。 第4.1.2 条 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 当烟囱上采用避雷环时,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 第

27、4.1.3 条 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不小于35mm2的镀锌钢铰线。 第4.1.4条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金属板之间采用搭接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 二、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其厚度不应小于0.5mm; 三、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厚度,铁板不应小于4mm,铜板不应小于5mm,铝板不应小于7mm; 四、金属板无绝缘 被覆层。 注:薄的油漆保护层或0.5mm厚沥青层或1mm厚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 第4.1.5条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3.3.2条一款的规定外,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但其各

28、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旗杆、栏杆、装饰物等,其尺寸应符合本规范第4.1.1条和第4.1.2条的规定。 二、钢管、钢罐的壁厚不小于2.5mm,但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介质对周围环境造成危险时,其壁厚不得小于4mm。 注:利用屋顶建筑物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和第3.4.3条的规定。 第4.1.6条 除利用混凝土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外,接闪器应热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它防腐措施。 第4.1.7条 不得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的共用天线的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 第二节 引 下 线 第4.2.1条 引下线宜采用圆钢

29、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 当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厚度不应小于4mm。 防腐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4.1.6条的要求。 注:利用建筑构件内钢筋作引下线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和第3.4.3条的规定。 第4.2.2条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mm2。 第4.2.3条 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 第4.2.4条 采用

30、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 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但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该连接板可供测量、接人工接地体和作等电位连接用。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0.3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宜有明显标识。 第4.2.5条 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镀锌角钢、双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 第三

31、节 接 地 装 置 第4.3.1条 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mm。 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 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 第4.3.2条 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人工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及人工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第4.3.3条 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接地体应远离由于砖窑、烟道等高温影响使土壤电阻率升

32、高的地方。 第4.3.4条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 一、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有效长度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三的规定。 二、接地体应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 三、采用降阻剂。 四、换土。 第4.3.5条 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 一、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 二、水平接地体局部应包绝缘物,可采用50-80mm厚的沥青层; 三、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体上面敷设50-80mm厚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体2m。 第4.3.6条 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装置,其连接采用

33、焊接,并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 第4.3.7条 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的规定,其与冲击接地电阻的换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三的规定。 附录一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一、发电厂和变电所接地网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 电极的布置见附图5。电流极与接地网边缘之间的距离d13,一般取接地网最大对角线长度D的4-5倍,以使其间的电位分布出现一平缓区段。在一般情况下,电压极到接地网的距离约为电流极到接地网的距离的50%-60%。测量时,沿接地网和电流极的连线移动三次,每次移动距离为d13 的5%左右,如3次测得的电阻值接近即可。如d13取4-5D有困难,在土壤电阻率较均匀的地区,

34、可取2D,d12取D;在土壤电阻率不均匀的地区或城区,d13可取3D,d12取1.7D。 接地网 电压极 电流极 d12 D d13 附图5 电压极、电流极也可采用如附图6的三角形布置方法。一般取d12=d132D,夹角300。 接地网 d12 电压极 300。 d13 电流极 D 附图6 二、电力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 电极的布置见附图7,d13 一般取接地装置最长射线长度L的4倍,d12取L的2.5倍。 L 电压极 电流极 d12 d13 附图7三、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时接地装置宜与避雷线断开。 2、电流极、电压极应布置在与线路或地下金属管道垂直的方向上。 3、应避免在雨后立即测量

35、接地电阻。 4、采用交流电流表-电压表法,电极的布置宜采用附图6的方法。附录二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在被测区沿直线埋入地下四根测试棒见附图8,彼此相距为“A”米,棒的埋入深度B不宜超过距离“A”的1/20,按图示连接方式用四根导线(长短不限)将四根测试棒与C1 、P1、P2、C2四个测试孔(接线柱)相连,检测读数方法同接地电阻的测量。测得土壤电阻率(m)=2A R 式中:R=测得的电阻数值() A=棒与棒之间的距离(m) =被测区的土壤电阻率(m) C2 P2 P1 C1 附图8 A A A B=A/20 第五章 接地电阻检测法原理 一、电流电压表法,是用工频交流电源供电,交流电源电压应按所

36、用的测量电流和电流回路的阻抗(包括被测地网的接地电阻、电流引线的阻抗和电流极的接地电阻)确定,一般用220-380V的低压电源,但应通过隔离变压器供电。为了避免干扰需用倒相开关,还应采用调压器以便对电流值进行调节。(图一) 倒 隔离 调 相 变压 压 开 器 器 关 A V G P C 图一、用电流电压表测量时的实际接线图 电流电压表法需用专门的测量电源,因此它的广泛应用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普遍采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或称接地摇表),用手摇交流发电机作电源,一般有E、P、C三端子或C1 C2 P1 P2 四个端两种。在接地电阻小于1时,为了精确测量,宜采用四端子接线仪。 接地电阻测量仪就其工作原理

37、来说可分为流比计型、电桥型和电位型三种。 二、流比计型接地电阻测量仪:在采用流比计型时,被测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分别接在流比计的两个动圈上,在未摇动发电机时,流经两个线圈的电流均为零值,摇动发电机后将有电流分别流过两个动圈。由于流经电流圈的电流和被测电流成正比,流经电压圈的电流和被测电压成正比,因此流比计的指针将停留在V/I=R的某个刻度上。 三、电桥型接地电阻测量仪:这种电桥中有两个不变的电阻R1和R2,还有一个具有滑动接点的电阻RS,被测接地电极的电阻RX。当调节RS与RX达到平衡时,I1+I2=I0。 I1 RX R1 I0 R2 I2 RS 图二 电桥型接地电阻测量原理 I1RX = I

38、2 RS I1RX = I2 RS RX = I2/I1RSN/10 四、电位计型接地电阻测量仪:交流电源经变比为1:1的电流互感器,加在被测电压极和电流极间,提供测量电流I并使G、P间形成电位差VGP 。由电流互感器次级电流I在RS 上形成的部份压降IRX 也同时加在G和P间。调节RX 使检流计的电流指零,即有 VGP = I RX R = VGP/I = RX 接地电阻测量仪虽然有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等优点,但由于其电源容量较小,不能提供大的测量电流,当干扰电压较大而被测接地网的电阻又较小时,就无法测量或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不能用来测量大型地网的接地电阻值。 II RSRXI G P C 图三 电位计型接地电阻测量仪的原理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