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三题

上传人:dao****ing 文档编号:62754976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三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三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三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三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三题(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三题汪信砚【专题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专 题 号】A1【复印期号】2011年02期【原文出处】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0年11期第510页【英文标题】Three Topics on the Sinicization, Contemporar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作者简介】汪信砚,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2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

2、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等貌似相同的命题区分开来,明确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并由此弄清和把握一系列相关问题。【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EE14UU1770517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01100050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有人说,“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 这一概括表明,对于这个有机统一体来说,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都不可缺少,每个方面都很重要。它同时也意味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时代化、大众化,就必须对三者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出现偏差,都会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事业。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关涉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一探析。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必须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两个根本不同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并不断发展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

4、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中国的当前现实或当前实践。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及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当前现实或当前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当前现实,通过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指导中国的当前实践。只有坚持把马克思

5、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做好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我们才能真正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才能真正创造和不断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则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貌合而神离的命题。当然,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是可以涵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多种可能的境遇,而其中之一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类似于一个原本出生于其他国家的人在中国的情形,他可能只是在中国学习、工作、旅行或居住,但也可能通过接受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社会甚至加入中国国籍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使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提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6、意思,其所指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是,专门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人并不属于此列,他们明确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题来代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程,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及中国人宣传、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即使是像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那样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作,也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的标志。因此,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人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全是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提出者们不仅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性,而且也完全否认马克思主

7、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他们认为,按照毛泽东关于“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被化为乌有。其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提出者们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性的理由。然而,这种看法和论证是根本不成立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在于其特定的形式和内容,而在于其精神实质,在于其区别于其他各种思想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如此,根据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和内容的不断更新,乃是

8、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就表现为其形式和内容的不断更新;没有这种形式和内容的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实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但它是要以中国的形式和内容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从而创造一种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提出者们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性和可能性,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与客观历史事实也是完全相背离的。正如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它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

9、合来实现的。近百年来,这一结合早已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并不断地向前推进。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创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伟大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当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无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实实在在地把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变成了中国的东西,都是马克思

10、主义中国化的确证,它们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一命题所能解释和涵盖的。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两个命题的根本区别,乃在于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提出者们之所以否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客观性和可能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误读。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一种西方的舶来品,它之来到中国,不过是19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潮水般地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进化主义在中国”、“唯意志论哲学在中国”、“实用主义在中国”等一样,都是百年西学东渐史的不同侧面。

11、这种把马克思主义与进化主义、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等西方近现代思潮相等同、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视为百年西学东渐史的组成部分的看法是根本错误的。 实际上,虽然马克思主义最初产生于西方,但它与进化主义、唯意志论、实用主义等西方近现代思潮根本不同,它不像这些思潮那样是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价值诉求的理论体现,而是无产阶级价值诉求的理论表达,其理论旨归是整个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而它是从根本上超越了民族的、地域的和阶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一种世界的文学”。 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区别,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而进化主义、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却只能“在中国”。也正是由

12、于不懂得这一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提出者们才断然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性和可能性。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需要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两个命题,而且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两个命题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发展,永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定时代的具体实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包括该时代人们的各种活动及其成果,包括该时代全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时

13、代总是一往直前地变化发展着的,任何思想理论都不能漠视时代的变化发展,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们今天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就是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现时代的具体实际,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变化发展的步伐。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是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的具体实际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但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单独提出来并突出地加以强调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目标的实现,即把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探索过程。毛泽东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早已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东西,中国有特殊情况,不能一下子就完成中国化。” 我们说要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意涵之一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形式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变成中国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具体实际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即使我们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把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完全变成了中国的东西,那也决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业已完成,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具体实际的变化,我们又会

15、面临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另一方面,它也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确立一种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的具体实际从来都不是一种完全封闭于中国范围以内的东西,它必然处于一定的世界环境和国际氛围中,不同的世界环境和国际氛围总会对中国的具体实际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事实上,不同时期的世界环境和国际氛围本身就构成了该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现时代,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以及信息、商品、资金、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速度越来越快,整个人类社会日益呈现为一个内在有机的整体。在当代人类的全球性社

16、会中,一些看似局域性的事件往往都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可以说,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已经变得与整个世界密不可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种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实际,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当代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命题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质上是指我们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并根据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具有广泛普适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概括的是客观世界特

17、别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必须“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作为普遍与特殊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由普遍向特殊的运动即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的具体实际,也包括由特殊向普遍的运动即通过对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具体实际的研究来丰富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正是通过这种双向运动并作为这种双向运动的结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精神,又带有中国所独有的特点。只有这种在普遍与特殊的结合中产生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

18、普遍原理对于解决中国问题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都是以承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为前提和基础的。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命题则内在地隐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的否定。众所周知,“现代化”中的“现代”一词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声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就意味着认为马克思主义属于传统的、已经过时的东西。事实也是如此,有些人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命题,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50多年前的近代,而当代以来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如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时代的到来、和平与发展凸现为时代

19、的主题等等,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显然,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命题借口时代的变化而根本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它实质上与各种以公开形式表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并无二致。“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命题的提出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亦即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的具体方式大致有两类。一是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定格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19世纪,即归结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然后借口时代的变化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即必须使其现代化;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提出的具体论断或无产阶级革命的具

20、体策略,然后借口新的时代条件下这些论断或策略的失效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即必须使其现代化。然而,以上述两种方式来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是毫无道理的。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但决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归结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发展,并在其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了一系列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是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它无疑也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对于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

21、论,难道能够说它过时了而必须加以现代化吗?至于一些人借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提出的具体论断、具体策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经失效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或必须使其现代化,则只能表明他们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常识。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理论,是就其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而言的,它们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提出的具体论断、具体策略则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运用,它们本身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列宁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

22、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我们之所以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也正是为了更准确而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两对命题的根本区别外,还必须认真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两个命题之间的原则界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具体化、通俗化,使之能够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整、严

23、密的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思想武器。但是,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是人为地将其禁锢于书斋,使其成为供少数人研究或欣赏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恩格斯和列宁曾反复强调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而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行动指南,就必须首先使其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身具备实现大众化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具有彻底性和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的理

24、论。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曾经指出:“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只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 概言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征服千百万人的心灵,就是因为其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全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

25、物史观,而唯物史观实质上是一种群众史观。建立在群众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其最高价值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亦即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也就是要“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实际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充分实现,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样一个最高价值目标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因为无产阶级是受苦最深、也是最革命的阶级,它只有彻底解放全人类才能

26、最后解放自己。这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全可以成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就是使人民大众实现其对于自身根本利益的理论自觉。也只有如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

27、究中,都曾有人这样那样地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诠释为“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与“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命题等同起来,这是非常不恰当的。所谓“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指向大众灌输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这样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之间是有原则区别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建设,而“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命题却无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建设,只是抽象地谈论使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

28、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与他们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的现实问题,并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就是指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与此不同,“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命题则无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根本前提,不懂得要使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首先必须使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即使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无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而片面追求“用马

29、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做法是有惨痛教训的,王明的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及其危害就是一个典型。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着眼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命题的着眼点则是大众。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虽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普及工作,但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工作。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一项方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的的必经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达大众、化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不可逾越的环节,它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使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接

30、受的特点,包括在内容和形式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大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所要“化”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以便使其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自觉接受。与此不同,“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命题所要“化”的对象则是大众,其所追求的目标是直接用马克思主义教化和掌握大众,甚至是使大众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由于无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又缺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注定不可能达到其目的的。同时,要使大众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人们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即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可能使大众都成为

31、马克思主义者。但是,这丝毫也不会降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因为只要我们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而使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特点,特别是使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大众充满着吸引力,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和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也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不同场合也曾谈到过在工人运动中灌输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的问题。例如,在上引列宁的论述中,列宁就曾回答过“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这些论述都是有特定前提的。他们所说的在工人运动中灌输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属于在无产阶级

32、尚未取得政权、马克思主义尚未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策略。即使是灌输,也还要人们愿意接受和能够接受。因此,他们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由此提出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思想。而他们所说的马克思的学说或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心灵的情况,实际上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即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在工人运动中灌输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的论述与上述“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命题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况且,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早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

33、识形态的情况下,到底是应该强行向大众灌输马克思主义,还是应该通过加强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哪一种策略的效果更好、更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的目标,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也早已作出了判定。收稿日期:20101008注释: 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求是2009年第23期。 对于这种“西学东渐”说,本人曾专文作过批驳。参见汪信砚:“西学东渐”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误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日。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册,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页。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11) 参见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源流,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