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2603424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备课资料一、郊区城市化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000万(占全美国人口的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币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所谓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50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汽车的广泛使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等原因,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70年代初,美国费城、底特律、克利夫兰、波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诸城,

2、新建住宅的80分布在郊区。巴黎60年代后期共有320万个居住单元,其中200万个位于郊区。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的连锁反应。首先迁往郊区的有商业服务部门。商业服务部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人口的向外迁移,势必使商业服务部门随之外迁。加上50年代以来零售商业的现代化,超级市场、巨型市场、购物中心纷纷出现,它们占地面积大,兴建在地价便宜的郊区更适宜。如芝加哥市1950年的零售商业职工,73分布在中心市区,郊区只占27。到了1970年,这个比例已经各占一半了。在商业服务部门之后外迁的,是事务部门。各类事务机构历来是西方国家特大城市中心区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由于事务部门

3、需要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使事务部门的向心性比商业部门还要强烈。但自70年代后,城市中心地价太高,上涨速度太快,迫使某些事务部门向郊区搬迁。另外,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部分地取代了事务机关面对面直接接洽的业务,使事务部门有可能脱离闹市区,进入郊区。在商业服务部门外迁的同时,工厂也向郊区迁移。现代工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流水线作业,使占地面积增加,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中的土地成本上升,加上环境保护的压力,迫使工厂向郊区迁移。此外,卡车运输和公路系统的现代化,也为工厂在郊区集聚提供了便利条件。二、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相当人口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居民点,它随生产力发展而产生,并随生产力

4、发展而发展。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两种表现形式。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城市化的产生,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延续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所谓城市化,是指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所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其主要表现有三点:第一,城市数目增多。早期城市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生产率低,不能为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这时城市数目少,城市化还没有开始。城市化的开始之时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之时。工业革命以后,新城市应运而生,成为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数目猛增。1800年世界人

5、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只有7个,1900年增加到42个,1950年又增加到175个。1900年特大城市世界上只有7个,1970年就增加到100个左右。城市和大城市的增多,加速了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形成,如美国出现了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带。德国有鲁尔区城市带等。第二,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工业革命时期,是城市化进程空前加速时期。随着工业企业、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英国伦敦在1545年只有81万人,到1901年已达到658万。美国纽约在1800年仅6l万人,到1950年增至1230万人,日本东京在i950年为670万人,1990年增加到1810万人。城市人口的增长

6、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级大城市,如东京和墨西哥城等。同时,人口的增长刺激了工业企业、城市环保、住房城建等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展。第三,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人口的迁移,农业人口的剧增,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是城市化最突出的表现。初步城市化的国家,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0以下;中等城市化的国家,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070;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于70。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业人口向郊区流动,使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它有三点表现:第一,城市人口向郊

7、区移动,城郊差别减小。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布局过分集中,导致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它们在城市周围大建新城和卫星城,将城市人口、文化、产业一并带到郊区,这种现象在西方一些大城市尤为严重,被称为“美国式郊区化”现象。超级市场、高档住宅、大型停车场的构建,一改郊区简陋的面貌,使城市和郊区之间在生产和消费上趋于平衡。此外,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缩短了城郊之间的距离,使大量人口频繁往来于城市和郊区之间成为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钟摆式”移动趋势。这是逆城市化的开始。第二,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减少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英国伦敦从1950年到19

8、70年的20年间,城市人口减少了lO万人。其他像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每年城市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口的减少使城市规模逐渐缩小,大城市趋于消失.乡村人口增加,城乡人口差别缩小。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第三,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向着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迁移。乡村清洁的环境。优越的就业条件,宽松的氛围吸引着城市人口涌向乡村,致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是逆城市化发展的较高阶段。三、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随着各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快,非农业经济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世界城市化的

9、速度也大大加快了。根据联合国的统计,1950199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增长了37左右,在欠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而在最不发达的国家,城市居民的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现在,全世界人口超过i00万的大城市已达到325座,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有20座。预计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即32亿将是城市居民。目前世界城市发展主要呈现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非正规的和过度的增长为特征的城市,这类城市主要集中于非洲西撒哈拉以南、印度次大陆等地区,其特点是人口增长迅速、极其依赖非正规行业的经济、极度的贫困、贫民窟成片、存在根本性的环境和卫生问题等。第二种是以经济高度增长为特征的城市,这类城

10、市主要集中于东亚、拉美、中东等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人口增长率在下降,有些城市已经面Il缶老龄化的问题,富裕的生活带来了环境问题等。第三种是以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成熟的城市,这类城市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特点是人口稳定或者下降、人口老龄化、小的家庭比例在增加、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两极分化等。不过这类城市拥有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足够资源,它们具有向郊区转移的倾向,在那里再形成新的中心。城市化在让人类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受到“城市病”的困扰,全球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更加重了“城市病”的流行。据世界观察研究所去年6月发表的题为改造城市为了人们和地球的调查报告表明,虽然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

11、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进行活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却占总排放量的78。城市人口消耗了生活用水总量的60。目前世界城市人口的2/3以上居住在发展中国家,他们中的贫困人口约有15亿,至少有6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11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仅因饮水不洁每年就造成1000万人死亡。此外,日益恶化的基础设施及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疾病、失业、犯罪、城市治理资金匮乏和管理者决策水平低下等问题,不仅威胁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而且威胁着社会凝聚力和政治稳定。从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所存在问题来看,本世纪世界城市发展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降低大中城市人口的增速,合理规划中小城镇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减轻压力

12、;二是提高城市行政管理水平,有效管理城市资源,包括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适应技术的飞速进步,致力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保持城市、远离城市的地区和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物资和能量的相互流动,降低大城市物资和能源消耗的总体水平,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四是改善教育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以避免环境污染。促进社会融合;五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调整政府预算和长期投资计划,合理使用税收,鼓励中央、地方、社区、私人以及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等。四、城市化,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趋势。预计2006年世界城市化的水平将达

13、到50。世界银行认为,中国GDP达到1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的积累将驶入新的航道。2000年我国的GDP也已达到了l万亿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36,目前只有约1.4亿人居住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当前,我们必须加快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唐地区大都市带的建设,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经济增长的航空母舰,加强城市和区域经济间的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和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根本转变,使得小城市的发展能够在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整个城市体系中得到提升。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威胁就是找不到足够大的资本容纳领域,也就是说“找好项目难”,其次就是

14、经济增长而就业弹性长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我国拥有12亿人口,而我们的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就出现了买方市场。从现象来分析,是产品结构性矛盾的表现,从深层次因素来看,是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严重失调或者说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直接结果。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7515万元,同比增长30.8,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销售收人和利润率也分别增长了29.8和28.5,它表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对高技术产业提出了比预计中更加强劲、丰富的需求。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最核心因素之一消费不足的角度来讲,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尤其是高素质人口的不断增加,它必然带来人们生活

15、观念的改变。法国巴黎百富勤最新中国消费前景报告中指出,2002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标准的家庭为5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而到2010年,以上数字将翻番,未来1020年,轿车将开始大比例地进入家庭,而教育、医疗、旅游、电信和家庭娱乐商品的更新换代都将成为消费指数增长速度较快的项目。笔者认为,对于一个人口13亿、人均GDP不超过1000美元的国家来说,只要10年后有3亿人能达到现在美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就可以为今后20年年均8以上的增长提供足够的动力。当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效能、高效率的城市、宜人居住环境的可居性城市

16、、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文明城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2l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来源:经济参考报)五、上海快步提升城市化如果说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00美元左右是握准了上海市民个人生活的脉搏,那么城市化。则是描绘未来城市环境的关键词语。甚至有专家预言,在随后几年,在上海力争成为高度现代化的世界级城市的道路上.“城市化”将成为最靓的词汇之一。(一)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以及与这种过程相适应。所出现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

17、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城市化率的计算方法为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数字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大概是38,这个数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多个百分点,低于高收入国家40个百分点,而这也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作出著名论断: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二)上海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为63.08根据20

18、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目前上海的城市化水平为63.0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这也是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都市圈”中心地带的重要筹码。这个数字离80的目标还有17个百分点的差距,因此如果要在2007年达到80的目标,每年的增长率就会超过2,按上海1600万的总人口计算,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16万的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中国最吸引全球的是巨大的市场,而中国增长潜力最大的农村市场一直处于尚未充分开发阶段,因此,当这些农民发生身份转变,与城市的任何一个居民一样休养生息、衣食住行时,对城市的经济生活带来的变革可想而知。(三)三个渠道提高城市

19、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般通过三个渠道来实现,一是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吸纳农民进城,使农民身份转化为工人;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大至金融贸易小至生活配套,为农民在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实现城区多元化,通过郊区本身的城市化,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使农民在当地转变身份。人口增加了,上海城区的劳务供应会更加充分,居民将迎来更为便利的生活。而人口所带来的需求增加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上海经济的活跃程度将大为增强,繁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对于正在向世界级城市迈进的上海来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意义深远,它在推动工业化水平的同时,大大提升上海的城市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从而也增加了上海在国际上的影响

20、力和竞争力。六、积极推进城市化的战略意义(一)推进城市化是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需要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目标是,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至少包括如下内容:发展水平(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传统式向现代式的转变。城市化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结果,又促进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如城市可以将生产要素集中到一起以进行合理配置,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送电系统等)。现代化和城市化紧密相联。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很高的城市化水平。如

21、1998年,美国城市化水平为77,日本为79,德国为87。(二)推进城市化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中国的城市化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一般认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值的合理范围在140250。而1978年以来,中国的这一比值虽然有所提高,但至1999年也仅达到62.66。城市化的滞后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固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限制了农村市场的扩大,抑制了总需求的扩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化的继续推进。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出现服务业大发展的趋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为第一、二产业提

22、供更好、更多的服务,从而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目前,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中国的服务业更加落后。服务业的落后已经制约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十五”时期,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而服务业是以城市为依托的,没有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便不可能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推进城市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较少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是中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中国目前农户农作物生产的平均耕地经营规模仅有O.4公顷,与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如美国和加拿大)的耕地经营规模(从几百到上千公顷)相差甚远。这意味着在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中,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生产的农产品的劳动成本

23、(一般占总成本的lO左右)大大低于中国的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4060)。显然,在物化生产成本(如化肥和农药等)相同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产品将十分缺乏竞争力。中国要提高种植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除了通过科技提高产量外,还需要使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如果农业劳动力不能大规模转移,在农产品市场逐步开放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若通过财政补贴维持农业的生存,中央政府的财政将不堪重负,从而有可能加重其他产业的税费负担,并进而影响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经验看,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及其国际化,需要形成一些国际性的贸易、金融、信息中心,而这

24、些中心多以大城市为依托。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也必须发展一些大城市以及以此为依托的区域性、全球性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四)推进城市化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目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推进城市化,需要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话、通气、通热和平整土地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灾害预前与控制工程建设,快速轨道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工程建设等。这些工程的建设将拉动投资需求,扩大就业需求,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居民向城市的集聚还将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从而拉动房地产投资需求。城市化创造着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汽车、信息产品、服务产品的需求,为市场扩

25、张创造前提条件。城市化将整体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医疗及卫生条件,能够为经济增长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五)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城市化本质上是一个人口地域集中过程。人口和经济的集中便于经济活动利用技术和资本的外部性,提高生产率,增强盈利能力,从而促进资本的形成,推动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而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又以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为前提。城市化将为农民的非农转移创造机会。因此,城市的发展能够带动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城市化还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

26、前提条件。(来源:国研网)七、经济开发展与城市环境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常常矛盾重重,但两者又是能够统一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但却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反过来,环境问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但环境问题的解决却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改善环境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只要认真对待,采取正确的政策,经济与城市环境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世界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一种是先发展,后治理。由于一开始不顾环境污染,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直到污染形成公害,并影响到经济发展时,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另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保护环境,维

27、护生态平衡,主张实行经济停滞的方针,把经济技术的发展降到“零”,即所谓“零增长”策略;更有甚者,主张回到大自然去,回到工业革命以前的农牧时代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拯救世界免遭灾难和毁灭”。这种把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人类发展生产、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活的愿望的。人类是在同自然环境不断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创造出包括适宜环境在内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是主张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求得解决。没有经济的发展,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巨额资金就没有来源。而另一方面,理想的生态系统需要经过人类的合理改造才能实现。我国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

28、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不仅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走先建设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赞成为保护环境而使经济停滞的观点。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八、城市热岛效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最为突出。城市人口密集,高楼密集,高速公路密集,工厂、汽车、空调及家庭炉灶和饭店等大量消耗能源,除造成大气污染外,还释放出废热进入大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1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

29、岛效应,市区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九、什么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80年代以来才被国际社会愈来愈广泛地接受,但其理念渊源却很久远。关于生态思想,国外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开始萌芽了。“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由德国生态学家海克尔(Heckel)于1869年首先提出,并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学科框架,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城市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乡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

30、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自然子系统是基础,经济子系统是条件,社会子系统是目标。只有使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最优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通畅,人对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最自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灵魂和精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常常是但并不总是处于支配或主导地位,人与自然是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关系,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如果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恶化,人总是以统治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自居,因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

31、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自然的生存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十、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中国古代,生态理论的萌芽已经在城市规划和实践中有所体现。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古代“山水城市”是一种着眼于环境,强调自然条件的选择和应用的早期生态城市的模型。古代的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的例子。杭州古城利用其东临大江,西依湖泊、群山的自然条件,将城市有机地组织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城市处在美丽风景之中,成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如何以生态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

32、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已成为城市规划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两个主题之一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已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生态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是由多层次、多级别的子系统复合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系统以城市空间地域为核心,以近农业区、自然景观区和卫星城镇为外围地域,组成相对独立、工作和生活居住相互平衡、各类设施完善、具有生态效应的地域综合体。在城市这个特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城市绿地尤显重要。城市绿地系统并无定式。有人提出比较理想化的模式“环状+楔状”城市绿地系统。这样的系统首先有利于城乡

33、一体化的形成,拥有大片连续的城郊绿地,既保护了城市环境,又将郊野的绿地引入城市;其次,楔形绿地还可将清凉的风、新鲜的空气,甚至远山近水都借入城市;再次,环状绿地的优点是便于市民到达。而且对城市的景观有一定的装饰性。合肥市环城公园是我国目前优秀的城市绿地系统之一。它宛如一条丝带,连接着城区内逍遥津、包河、稻香楼及杏花村等几个块状绿地,初步形成具有园林风貌和综合游览功能的一系列开敞式公园。这种开敞式布局打破了一般公园被围墙禁锢的常规,很好地发挥了地势起伏、水面开阔、宜于接近的优势。环城公园全面铺开的绿色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环城绿带一年可滞尘14002800吨,每天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20吨,产

34、生氧气30吨。又由于绿地布置依山就势,夏季能将东南风引入市区,利于形成舒适的环境,真正收到了效果。十一、“生态城市”不只有花有草作为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生态城市以能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实现资源消耗与再生的平衡而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在近日召开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提醒,不要出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目的,简单地增加绿地,以免适得其反,陷入“生态城市”建设误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关系而建设的,它可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

35、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避免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森林被砍伐、湖泊被填埋等所造成的毁灭性损害。专家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为了保护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环境,但现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试点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不消除认识和建设方面的一些误区,生态城市建设必然受到挫折,甚至有可能影响城市的正常建设和发展。专家们指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误认为“花园城市”就是生态城市。专家指出,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以建设花园城市为目标,简单地增加绿地是不行的。这种绿化一般不能保证草皮的生态功能,还会使本地植物的生长空间受到影响,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本地环境质量。二是

36、排除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建设“生态城市”最关键的就是必须做到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现在,不发达地区往往成为发达地区的“垃圾站”和资源供应地,使不发达地区不仅经济不发达,更成为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发达地区利用不发达地区的廉价资源同时向不发达地区倾倒垃圾,且不主动帮助不发达地区解决环境问题,使得不发达地区的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较好而把城市内部资源再生排除在外的地区,绝不意味着它们已建成了“生态城市”。三是绿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混为一谈。“绿地”或“绿化”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但传统的“绿地”往往只是注重面积指标和服务半径,使“绿地”常常只能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填空插缝的消极地位,因而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绿色”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内的一种战术回应,其含义远较“绿化”更广泛和深刻,它更多地与生态系统、大地景观、整体和谐、集约高效等概念相联系。对于城市垃圾处理问题,专家建议,我国建筑师应尝试着将新的生态技术运用到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提倡采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新型能源;使用可再生材料;建设具有“智能性”的生态建筑。大量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潜力制造高效节能的、对环境不生产污染或污染很少的新型灯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