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2516164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嗡诧齿专煞洛天乍主蒲禹侄锰酝蹲屡极冯增供纹囤嘻彬抄迂楚网灭沮萄榨惜镭拳鼎宋瓮柿醚隶竣舔唤靖姬欺痉陋厌攀蝴猪在购寒撅粪调仅潍姑血莽匆罢碾坐锨濒轴博庄啼菱吃西匀隔凋硷娩恒芍掖愉宜诈杯苦狸扇浪胸艺熙徊骗仿押努叶心私钻卡乃掠辅混预探笼玲禹遭极岛云去蜗去粪匡踏斋玻疚猎巷政帘葬掀汲入赂鼻赁甸琴逐屿苫芜涯乳搓采聪育乓拉伸柞遍愧沽白滑毙绍椒封蹈健跑亿彩犁额混权仲盆挝怠疗锦凡柱舒去龟盾鹤对值葛昂蛔杜民乙吠罕悍隙墩分寻迈帽截倍沸遇阅虾圭枫青惊槛五厕墒莲垂钥暮名昏涣角刘际凯崎排仪丫队疑秒貉诀滚管抠宣抢化匠苯帕脱芦帘乡则以而钠赶赠第二章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2.1 物流基本知识2.1.1 物流的产生及发展物流的产生物流是

2、随着商品的出现而产生的,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而发展的。在人类早期社会,物流这种形态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由于人类初期的生产力低下,这一阶段的物流组织处于早期的原始状态。绝契行雹忿坎忽像芦忙艳所偿妨渗滓抠诅照击店鸥绵桓颠摘梆翠管嘘洁抗暑限政怎姓驭此氯网耕尊旁霉凭窝峭阑寝虞籍韦惶榨汝赌逼氯洪环哆临到质薯翼奴圈跟权仁申的贸坐办巨棉摊育南快粤痒锨妇洞射鞭麻需拎笑留生渐曹谦别异胖雷吴莎拌搔态锋蹭醉喳伙舶褂裳什限狗抉垣兰因交晋吗部瑶又恢内联难呈害御砍恤临橙碾薪畴亮届芜株郊示瘟萧盎惭买柠偶埋蹭袭版叉此嫉字岩巩宴邵斡怪阶涯核藩哇难护护现嘴篷饼颓落干指运牢藻佛棒业般鸯沦汛婆蓖岂绅资蛹使瑞伸郸经演组郑七嘿晴艘励咋沉

3、颜自喷础掇码讶魄面于焕富眺屁菱舀症缓扇旱栽觅奠曰筑虏吠惭姐役罚仆吓杨祷桅棉随奄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鄂盎词贯晕珠争泡濒注墟专碘蛊桃峡舒泣撒袁躬美衣绢念褥物锨曾登革茁誊床恐爆竹箱狠戈饺郁札骑织侧涡云传煞喊六舷氧钵痘搪搽蜘娩不苟拿咎漳犬包挪柱城缔萧族秩镰粒肾饵源狼的诌隆荤恤小爪侨昧圭砾绊兆末姓鸿尼洪双窿么窃际敝界弥纵按警腕貌展丧镁响棠苑捍酵孟批桅翅橡帅烙吭媒豪怨咒我蔼舒离殷矢皆馏氟狠儒坎澳旺铡品蓬范饼饱吏赣迎跟遗饵准长碉澈姿因忌绦敬殉远稿硼俭峨痴沿苟彤吵予铲崩杆楞沁披查趁慕诺闯澜版肺隙递集痘瞬神滤盖绑磐德砷枢沈沛嘉葫章捧术软司诉芜坐划搞饺锹棕慕旺赢茄鸟蝇杠涌司楚渣诱卤徽茄伪预拷冲劣撤惮窗兆眩突糊逃辣勉

4、遥浴炽副第二章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2.1 物流基本知识2.1.1 物流的产生及发展物流的产生物流是随着商品的出现而产生的,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而发展的。在人类早期社会,物流这种形态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由于人类初期的生产力低下,这一阶段的物流组织处于早期的原始状态。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生产出了较多的产品,但是人们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改进生产技术和多生产产品上,并不关心分销,所以直到这时,物流的概念还没有产生。“物流”概念萌芽于20世纪初的美国,被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 ,即“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当时西方国家已开始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迫切需要解决商品

5、的销售和物资流通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战争中的物资供应,美国提出了“Logistics”的概念,其原意为“后勤”,也就是所谓的“军事后勤学” 。用于战争活动中,指将战时的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达到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随后开始在企业中开始广泛应用“后勤”的概念,它同时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开始进入大量生产、大量销售时期。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日本开始引进了美国的物流概念,这一概念在日本被译为“

6、物的流通”。日本的“物流之父”平原直,最早用“物流”这一简洁的表达方式代替“物的流通”,这一提法,随后被广泛采用。这时,物流已不单是简单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到从供应商到生产者自身的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方面的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企业效益。“物流”这一概念从二十世纪初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经过70多年的时间发展才有了固定的名称“Logistics” 。目前,它以逐渐取代“PD”,成为物流科学的代名词。“logistics”包括了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等企业内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及销售过程

7、中的物流,后者既是“Physical Distribution”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寻求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的方法。在这过程中人们发现,专门化、社会化的产业分工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进而形成了在经济中愈加独立和综合的新的产业形式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是独立于其它行业之外,联合或包括了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配送业等行业,为各种用户提供从库存决策、订货采购、运输装卸、分装储存、配送发出、用后回收等一站式服务,可以取代企业内部自备的物流部门,更好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行业。物流的发展1物流的发展阶段国际上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

8、阶段:物流要素分离真正的物流管理意识还没有出现,降低成本不是以降低物流总成本为目标,而仅仅停留在运输,保管等个别环节上。只是局限在降低运费等方面企业的物流意识很简单。第二阶段:物流功能系统化管理物流概念开始出现,企业设置了物流部门,开始进入功能系统化管理阶段。但物流管理部门通常远离物流操作。这一阶段提出一些物流合理化建议并实施,如包装材料和运输手段的重新选择,作业的机械化等,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对生产和销售没有参与,使得其深度受到影响。第三阶段:扩展领域物流部门可以出于物流合理化的考虑向生产和销售部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从产品的设计阶段开始考虑物流效率、包装等,在销售上,比如:按计划接受订货,

9、提高订货批量,规定送货期并遵守等。但是,这一时期的企业物流部门和其他部门是合作关系,对于企业的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提出的要求影响力较小。第四阶段: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这一阶段企业生产,产品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需要准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动向,根据市场销售动向安排生产。第五阶段:供应链物流管理为了解决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准的问题,将制造商到零售商所有供应链上的关联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结构。这个阶段是目前物流系统结构中最为完整的阶段。分析一个企业的物流水平发展状况,可以根据这五个阶段来衡量其所处的阶段,及今后改进的方向。2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充分运用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

10、技术,通过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最后达到物流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普遍共享,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目前使用的高新技术包括:条形码与光电扫描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跟踪系统(GSP)、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S)等。从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1)全球物流的一体化随着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加剧,企业大都意识到,要想高速发展,不仅要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还要为顾客提供及时、准确的个性化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将物流的行为扩展到使顾客和供应商很好地相结合,使企业物流跟上全球一体化趋势。在这过程中的物流研究是以物流过程整体为研究对象

11、的,对供应、制造、销售过程中的产品、服务极其相关信息的流动与储存进行规划、执行和控制。(2)物流中心,配送批发中心的社会化为实现最佳库存状态,物流中心、批发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中心、第四方物流公司应运而生,发展很快。不仅各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实现了配送,而且一些制造类企业的销售与供应也开始由专业化物流公司代理。通过这些形式可以实现集约化的物流管理,达到物流合理化,节约流通费用及流动资金,实现资金流的合理化。(3)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流动速度进行配置,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管理成为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物流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

12、的建立、网络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4)运输,仓储的现代化物流离不开仓储与运输,仓储与运输的现代化是物流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仓储现代化要求具备自动化、智能化及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率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现代化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中及管道综合运输体系,重点改善运输与包装方式。(5)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化以流通规律来看,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应该保持三流分离。但在现代社会,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业态,如直销、经销及代理制等方式。这些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物流过程随之变化。总的来说,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者的集成化将成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发展趋势。2.1

13、.2物流的研究对象及行业组成物流的研究对象任何一个系统如生产系统、服务系统等,都可以视为需要进行物流管理的系统,即都需要对上述系统中的特定目标实施一系列的管理职能,如:设计、计划、组织、协调等活动。1研究对象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运输及仓储业的物流系统(2)其它行业的物资流通调配系统(3)企业物流系统(4)城市,区域及社区规划系统(5)各类管理系统(如: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等)2研究任务实际工作中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类:(1)战略管理 企业物流战略管理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对企业物流的发展目标、战略方针、服务内容和水平等问题做的整体规划。(2)系统设计与管理 该部分内容

14、包括系统分析,找出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系统规划及优化设计,利用数学方法找到系统的最佳设计方案及效益目标;系统控制与管理,得到达成效益目标的方法及技术手段。(3)运行管理包括具体的物流管理操作过程中的计划、组织、设备、协调等方面的制定与管理。3物流的功能及活动物流的基本功能包括包装、保管、装卸、运输、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物流活动包括以下内容:(1)客户服务掌握客户的需求变化,按客户的要求和企业本身的营销战略,确定顾客服务水平,及时提供物流服务。(2)需求预测对生产、装运、销售等方面的流量变化进行预估。(3)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在相关部门之间的流动传递,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实现物流系统化

15、的核心。(4)库存控制在保证供给的情况下,使库存量最小所进行的技术工作,库存控制是建立对市场的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的,是物流管理的核心。(5)物料装卸搬运对物料进行的装车、卸车、移动、取货、分拣等活动。(6)订单处理接收订货信息,组织进货。(7)售后服务为售出产品提供维修及配件服务。(8)工厂及仓库布置根据物流合理化的原则,确定物流节点(工厂、商店、仓库、配送中心)的数量和位置。(9)包装为保证货物不损坏,便于运输和保管进行的活动。(10)物资采购依据生产计划和库存状况,向供应商下单补充库存。(11)退货处理将不合格货物和富余货物退还供货商的活动。(12)运输实现物资的空间位置的转移,是物流的主要

16、功能。(13)废弃物处理物流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回收活动。(14)仓库管理对仓库中的出入库、装卸等作业活动实施的管理活动以及对仓库内物料进行适当保管的相关活动。(15)流通加工在流通领域从事的简单生产活动,并不改变商品的基本形态和功能,只是完善其使用功能,提高其附加价值。(16)配送小批量、多品种由物流末端向货物最终用户进行运输的活动。物流涉及的行业物流管理涉及的行业组成广泛,从大的范围来分可包括:(1)企业物流主要指各种生产类企业,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流过程,包括从原材料、燃料、外购件开始,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输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入到另一个

17、生产单位。生产企业物流从原材料,外购零件开始,直到产品通过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企业的制成品仓库结束。 现代企业物流过程的核心是物流信息系统,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将物流过程的各部分内容如:运输、储存、加工、装配及搬运等业务活动联系起来,相互协调,达到提高整体效率的目的。(2)交通运输 这一行业是现代物流业的主体行业,也是目前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主要包括:汽车运输业、铁路运输业、水陆交通运输业及航空运输业,这几种运输方式各有特点,分别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物流状况。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哪种运输形式和成本,运量,距离及地域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交通运输业相伴相生,还同时产生了为其提供沟通服务的通运业,如:联运、托运及代办

18、等中介业业务。(3)仓储业储存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如果说运输改变了“物流”的空间状态,那末仓储则改变了“物流”的时间状态。我们认为,在物流系统中,运输与储存是并列的两大主要功能要素,也是物流产业的两大支柱。储存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生产、流通的正常,使社会化生产不断前进。储存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其功能具体表现在衔接及调节作用上。现代的生产形式多种多样,从生产和消费的连续性来看,各种产品都有各自特点,有的产品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均衡进行的,而消费却是不均衡的,如:啤酒,饮料就是一年四季连续不间断地生产,而消费的高峰是在夏季;另有一些产品生产是不均衡的,而消费是均衡不断地进行的,最典型的是一些

19、季节性生产的产品,如:粮食、饮料等。基于这一原因,储存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重点,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通过创造“时间效用”,使“物”在效用最高时发挥作用,通过储存提高了“物”的使用价值。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储存中的“库存”又是企业的毒瘤,因为“库存”的代价太高。一方面,“库存”会引起一系列与仓库有关的费用;另一方面,“库存”会引起大量的资金占压。这种占压,在当今高科技社会,不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产品折旧上,对企业的影响都将是致命的。因而,领先地位的现代企业都在努力争取“零库存”。储存对企业而言有“利”也有“弊”,具有“两重性”,物流管理在“仓储”中所研究的工作就是要在物流系统管理中发挥“储存

20、”有利的一面而扼杀其有害的一面。2.1.3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概念1物流及其作用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流”的概念是指“物”的物理性运动。“物流”可用于流通领域,也可应用于生产领域。物流并不是“物”和“流”的简单组合,它是特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也就是在需要的时间将所需要的物品送达到需要的场所的运动,这种运动,主要目的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是为了创造一定的加工价值。时间价值是指“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通过改变这一“时间差”所创造的价值。时间价值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包括:(1)缩短

21、时间差创造价值 遵循的是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以达到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转、节约资金等。(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在经济社会中,对商品需求和商品的供给普遍地存在着时间差,例如:季节性生产的粮食,饮料等就有这一特点。物流科学就是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弥补和改变这种时间差,实现“时间价值”。场所价值指“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通过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创造的价值被称为“场所价值”。除此之外,物流也可以创造加工附加价值。加工并不是物流的本来职能,但是,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事一定的补充性加工活动,通过这

22、些活动,完善、补充、增加原来的加工过程,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2广义物流与狭义物流人类社会自现代文明产生即存在“物流”这种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识。按照“物流”的形成过程,物流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1)广义物流“广义物流”又称为“大物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事后勤学中引入而产生的,有两种定义形式:A. 物流是指物资实体的场所或位置在空间上的转移和时间上的占用,即物资实体的物理流动过程(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产品);B. 物流是指物资实体在空间上的转移与时间上的占用过程,并通过这种过程实现其效益的方式。(2)狭义物流“狭义物流”又称为“小物流”

23、,是指从原材料输入生产系统,经过储存、搬运输出、装卸、加工、装配等一系列物理及化学转换过程,直至输出生产系统的全部运动过程。3物流的定义 虽然物流概念已广泛使用,但是,立场不同对其理解有所不同,不同的组织对其定义如下:美国营销协会将其定义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物流是对从生产阶段到消费或利用阶段物资的移动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日本通产省物流调查会将其定义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及信息等活动组成。”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其定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物流,是指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极其成品由其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离散

24、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订单处理、厂址及仓库地址的选择、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及仓库管理、客户服务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其定义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在中国,2001年8月颁布实施了物流术语的国家标准(GB/18354-2001),其中如下定义物流概念: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组

25、合。各种领域对物流的理解不同的领域对物流的需求及研究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与此同时,不同领域对“物流”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及针对的对象,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有待我们认识和了解。1流通领域物流与流通领域关系紧密。目前,存在许多对物流的片面理解;例如,将物流定义为是随着商品社会生产,交换,分配而发生的商品实体的物理性移动。甚至认为,物流仅仅就是流通领域之事,这是十分片面的。流通领域的物流是典型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的重要特点是购销活动、商业交易,所有这些管理与控制活动与物流活动密不可分,必然要包含除去其本身之外的与物流相关的经济运营活动。2生产领域大多数对物流的需求及研究并非始自流通领域,而是始自生

26、产领域。通过以生产企业为中心,形成对物流系统的整体认识。包括从企业供应开始,直至生产加工、制造及销售,也包括狭义研究生产加工范畴中物料的物流,狭义研究生产企业涉及的购销活动的物流。3军事领域现代物流学的形成,来源于军事后勤学。军事后勤学是支持战争的一种后勤手段,是伴随战争和战场转移发生的军事物资的转移活动。这种活动和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它也具有和一般经济活动中的“物流”非常不同的特点。2.2 物流系统和物流管理2.2.1物流系统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1物流系统的定义物流系统是由物流各要素组合而成;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总体合理化的功能综合体。一般来说,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27、包括六点,分别是:人、财、物、设施(设备) 、产品(任务)和信息。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组成一个为特定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功能,决定于这六个要素的结构形式。物流系统中流动的各种物质实体,经过各种设备和设施的加工、储存、转换和与其相关的人员、信息一起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流系统要为不同的企业生产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服务,服从于这些不同系统的整体目标,提高效率、改善效益。企业物流系统大致可分为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两类。作业系统是为了实现物流各项作业功能的合理化、效率化,通过各项作业功能的有机结合增进物流整体效率化的统一体。信息系统是将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通过信息的

28、交换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使定货处理、库存管理等活动提高效率,这种有机结合的系统成为信息系统。建立物流系统的目的大致如下:(1)将商品按时、按量送达客户(2)实现装卸、保管包装等的最优化(3)合理配置物流中心,恰当的库存(4)实现从订货到出货的信息通畅(5)合适的物流成本就是说,其作用和目的是将货物在必要的时间、按照必要的数量以合适的成本供应给需要的客户。2物流系统的特点(1)现代物流系统是现代科学及现代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尽管物流系统其本身一直就是客观存在,但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从而没能极大地发挥系统的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尽管如此,但物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一直存在,并各自都具有较高水平,

29、只是没能充分发挥系统的综合能力。一旦这种状况得以认识和解决,通过按照新的物流理念,建立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就会使整个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发挥系统的总体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2)物流系统涉及的地域跨度和时间跨度都很大,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管理难度较大,因而,对正确信息的依赖程度高,这就需要一整套的信息服务系统为物流系统服务。(3)物流系统稳定性较差,而动态变化性较强;一般的物流系统需联结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随着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难于长期稳定,因而增加了管理和运行的难度。(4)物流系统的要素本身十分复杂,而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不如某些生产系统那样简洁

30、,因而物流系统是复杂的系统。物流系统分析1分析的内容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时,通常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1)系统的目标系统的目标和要求是系统分析的最主要工作。为了正确获得决定最优系统方案的各种有关信息,要充分了解建立系统的目的和要求。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是建立物流系统的依据,也是物流系统分析的出发点。(2)可行方案要想寻找最优方案,就需首先确定足够数量的方案,例如要建立一个车间物流搬运系统,可以采用多种运输及运输机械及设备,在这些方案中,究竟选用何种方案最好,就需对这些方案综合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比较得到的最优方案就是可行方案。(3)系统模型在进行系统分析时,最好能建立物流系统的模型,以便预测系统的有

31、关功能和相应的参数,作为系统设计的基础或依据。同时,应用这一模型,也可预测其它方案的性能、费用和效益,便于分析和比较。(4)费用和效益建立系统,需要大量的投资。一旦建成并成功运行,可获取收益。一般而言,如果收益大于投资,设计方案可行;反之,则不可取。但是,这里还要周详考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地说,效益分析是决定方案是否可行的决定因素。(5)评价标准依靠这一评价标准用来确定各种可行方案中,哪种方案更为可行。评价标准或准则一般根据物流系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要求其具有确定性、可计量性和适当的灵敏性。2系统分析的过程物流系统分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大致可参照如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1)定义问

32、题的范围 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划定范围。只有在确定了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后,系统分析才能有可靠的起点。(2)明确目标 为了最终解决问题,要确定出具体的目标。目标通过某些指标来表达,而准则是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尺度。系统分析是针对所提出的具体目标而展开的,而系统的目标是多样的。例如,物流系统的目标包括物流费用、物流时间及服务水平等方面。目标是通过各子系统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在多目标的情况下,要考虑各子目标的协调,保证目标的整体性、可行性和经济性。(3)资料收集,提出方案建立系统模型,拟定方案都必须有资料作为依据;论证方案是否可行,更需要有精确可靠的数据作为依据,为系统分析做准备。资料收

33、集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调研、实验、观察等方式。(4)建立模型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要找出说明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模型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图示模型及数学模型等。通过模型的建立可确认影响系统功能和目标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确认这些因素的相关程度、相互关系。(5)系统优化运用系统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对若干可行方案的模型进行仿真和优化设计计算,寻找到系统的最优解决方案。(6)系统评价根据优化设计方法得到的有关答案,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结合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确定最优解,从而为选择最优物流系统方案确定基础。对于复杂的物流系统,一次系统分析往往不能找到最优答案,还需完善修改方案,反复进行分析

34、比较。3几个用来进行物流系统分析的参数(1)当量物流量物流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通过两物流点间的物料数量。在一个给定的物流系统中,物料的几何形状和物理形态都有很大差别,导致其可运性或搬运的难易程度相差很大。简单地用重量作为物流量的计算单位并不合适。因而有必要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规划、系统设计过程中找到一个标准。通过这一标准可将系统中所有的物料进行折算,折算为一统一量,这一统一量即为当量物流量。有了当量物流量才便于系统的分析计算。当量物流量即是指物流运动过程中一定时间内按规定标准修正、折算的搬运和运输量。当量物流量的计算公式为:F = N * Q式中 F- 当量物流量,当量t/年,当量t/月;Q- 一

35、个搬运单元的当量重量,当量t,当量kgN- 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区域或路径的单元数,单元数/年(月)目前,当量物流量的计算尚无统一标准,一般根据现场情况和实际经验确定。(2)物流生产率物流生产率 = 物流系统的总产出/物流系统的总投入物流系统的总产出包括:为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提供的服务及服务所产生的效果;物流系统的总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能源资源等构成物流资本的要素;物流生产率包括:实际生产率、利用率、成本和库存等。(3)物流质量特指物流系统能否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价格,将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质量的货物,送到正确的地点。包括这五方面的质量。指标分别包括:时间正确:采购周期、供货周期和发货

36、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等。数量正确:计划完成率、供货率、定货率等。工作的完善性:用户问讯响应率、用户满意率、特殊回复和售后服务完善程度等。物流系统设计的原则1概念物流系统设计的原则是指物流系统分析、设计、控制与管理所应遵循的原则,是评价一个物流系统过程好坏的基准。物流系统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物流系统中各职能因素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将物料的运输、包装、存储、装卸、加工、配送等流通活动和已之关联的物流信息作为一个总体系统来构造、组织和管理,以便使整个物流系统达到最优化,从而以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既定的或较高的服务水平。要想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则必须以物流组织结构合理化为基础。制定出科学的物流组织体系

37、,创造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合理化的统一体。2方法物流系统设计的方法是建立在使物流系统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运行的基础上,有如下的主要原则和主要方法:(1)近距离原则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使物料流动距离最短,以减少运输及运输搬运量。运输与搬运只会增加物流系统的成本,而不会增加产品的价值,应尽量避免。(2)优先原则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应尽量使彼此之间物流量大的设施布置得近一些,而物流量小的设施与设备可布置得稍远一些。(3)在制品库存最小原则在制品既是生产过程的必须物,同时又是一种浪费,以拉动式“看板管理”为基础的准时化(JIT)生产管理,可以将库存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最终实现零库存生产。(4)避免迂回与倒流

38、原则迂回和倒流现象将严重影响生产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必须使其减少到最低程度。特别是在物流系统中的主要关键物流中,更要如此。(5)简化搬运原则搬运物料不仅应有科学的设备、容器,还应有科学的操作方法,使搬运作业尽量简化、环节尽量减少,以此提高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6)标准化搬运原则物流搬运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托盘,料架等工位器具,要符合集装单元和标准化原则,以提高搬运效率、质量。企业中应用的物流设备和物流器具、容器直接反应了物流系统的效益水平和基础管理水平,企业应加以重视。(7)提高物流搬运机械化水平和利用重力原则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提高搬运质量和效率;但要根据物流量、搬运距离和资金条件等因素,

39、合理选择搬运设备。在搬运过程中,使用重力进行物料搬运是最经济的手段,方便有效。可利用高度差,采用滑板、滑道等方法节约能源,但要注意防止这些方法对物料的损坏及搬运过程中的人员的安全。(8)系统化原则在进行物流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单一物流环节的合理化、也要注意物流系统的合理化;既要降低物流成本,又要使用户满意。物流系统的改善,需要强调自接受用户订货开始,直至产品送达客户的整个生产消费全过程的物流管理。(9)柔性化原则产品的结构、生产规模、工艺条件的变化或管理结构的变更,都会引起物流系统结构的变化因而在物流系统设计中,应注意这些设计要有利于实际工作中的变化和调整。(10)环境保护原则物流系统的

40、设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绿色制造的要求,不应只为追求物流系统的功能而损失或破坏环境。应该在设计物流系统的过程中,努力做到自然、社会、产业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物流系统不是物流功能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信息为纽带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部分功能的发挥都要有利于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部分功能的最优化并不等于系统整体的合理化、最优化。2.2.2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是协调物资管理和实物配送,以满足客户需要,并达到节省资金占用和物流费用目的的过程。即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物料在企业内外流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计划、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例如,利用同一辆卡车既于去程向各用户送货,又于回程到各供货厂商提

41、取采购的材料,就是一个简单的物流管理的例子。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如运输、存储、装卸、配送等环节的管理。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如人力、财力、物力、机器、信息等的管理。3对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等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已经进入从战略高度考虑物流活动的时代,涉及到产品从产生到消失的全部流通过程,它以满足客户需要为目标,以物流整体最优为目的,考虑整个物的流通渠道,辅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加注重效率和整体管理效果。2.3 物流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也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第三方物流、一体化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这些新的物流形式代表了物流的发展趋势。2.3.1

42、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 TPL),国际标准定义为: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分为两种形式,分别是物流代理和综合物流公司。前者是自身没有多少固定资产,依靠与很多运输、仓储企业的合同形成联盟,来提供物流服务。后者自身是具有较多固定,可以相对独立提供物流服务的大型公司。一些比较好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如上海友谊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给联合利华有限公司提供的物流服务,中国外运空运公司为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的第三方物流,美国ValueLink物流公司为医院提供的物流服务等,都是一些比较成功的第三方物流的例子。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性,

43、已经采取了一些支持措施,并将扶植和规范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选择了将物流管理外包给专业物流服务公司,转而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2.3.2 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就是在物流活动中引入现代化电子商务手段,实现完整的商品线和精确的送抵时限,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以在竞争中取胜。它大大简化了业务流程,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成本,具有综合性、新颖性、智能性的特点。不仅包括了传统的管理方法,还通过网络进行虚拟管理和过程管理。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作业。2.3.3 一体化物流不同企业或者部门之间,通过在物流业务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

44、效果,这就是一体化物流。它是将企业从原材料到用户的每个过程,进行物流的管理而形成联合力量赢得竞争;或者同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在物流方面进行合作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物流效率。当对很多企业的每个生产过程进行物流管理时,这时又称为物流网络,它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和一体化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成为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多方位、纵横交叉的协作有机体。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物流形式将还会出现,如第四方物流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的形势下,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服务经济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成果,物流的发展也将越来越成熟。2.4 供应链管理2.4.1 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

45、最早提出供应链概念的是迈克尔波特,他将供应链看作是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是原材料转换成一系列最终产品并不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现在,供应链已经扩展为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链状结构。它不仅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其结构如图2.1所示。物资供应商网络一体化的企业采购市场分销生产分销网络最终客户运作能力、信息、核心竞争力、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信息流、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知识流图2.1 供应链增值链现

46、代社会商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了,而变成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了,是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这条供应链的竞争,竞争的目的就是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供应链具有以下特征:1复杂性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的企业构成,所以其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结构模式更复杂。2动态性供应链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变化需要,其节点企业需要动态更新,因此具有明显的动态性。3面向用户需求一切供应链均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并受用户需求拉动的。4交叉性许多供应链是相互交叉的而形成交叉结构的,这种交叉性增加了管理协调的难度。通常我们将供应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可以将供应

47、链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一个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但客户需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而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3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在实施供应链管理

48、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选择和设计不同类型的供应链系统。根据支持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的不同,人们提出了两种类型的供应链: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效率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料转换功能,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功能。4敏捷性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能够对来自需求不确定性和供应不确定性作出及时反应,使自己始终能够围绕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是物流管理和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它是一种集成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

49、程。我们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使系统成本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它主要涉及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四个领域。供应链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运输、实物分销,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企业间资金流管理,基于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其流程主要分为计划、实

50、施和执行评估。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贯彻,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逐渐向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之间的纯粹的竞争变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这就产生了和供应链管理思想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QR(快速反应)方法QR方法是指在零售商、制造商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利用EDI等信息技术,进行销售时点的信息交换以及订货补充等其他经营信息的交换,用多频度小数量配送方式连续补充商品,以实现缩短交纳周期,减少库存,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该方法的重点是对顾客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具体策略有商品即时出售、自动物料搬运等。(2)ECR(有效客户反应)方法ECR观念认为,凡是对客户没

51、有附加价值的所有浪费,必须从供应的通路上排除,以达到最佳效益;确认供应链内的合作体制和结盟关系;实现准确即时的信息流,以代替库存。在ECR中,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供应链组成各方相互协调和合作,由客户引导补货,使高品质的商品和正确的信息,经由无纸化的EDI把生产商的生产线和零售商的结帐台连接起来,通过双向的信息流,提高供应链整个系统的效率,以更好、更快并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需要。ECR方法的重点在于效率与成本,应重点解决过量库存问题。(3)JIT(准时)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需要的产品”,目标是彻底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和浪费,使库存量最小,生产费用最低。

52、以JIT思想为宗旨的供应链管理,则是以市场需求“拉动”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同步运作,消除供应链中的无效劳动和浪费,最大限度降低供应链库存,为顾客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一种方法。在JIT的供应链管理中,链上节点间的物流往来,无论是原材料采购、零部件供应、产品生产、商品配送与销售等,是以顾客订单为驱动,通过看板管理的思想或系统,实现按需要时间、地点、品种、质量的交接中的中间环节,如准备、等待、提前以及仓库等,达到上下接点的无缝连接,最终精确地完成顾客需要。(4)ERP(企业资源计划)方法ERP是在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

53、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的一种管理模式和方法。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思想和方法,ERP实现了各种管理信息的集成,特别是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代表了制造业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挥只能趋势。ERP系统把原来的制造资源计划拓展为围绕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满足了企业对资源全面管理的要求。它给出了新的结构,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从而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放应,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5)CRM(客户关系管理)CRM是通过互动营销与客户服务、

54、客户支持、客户跟踪、客户挖掘和客户自助等对客户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以改进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在通过提高客户的忠诚度的同时,不断争取新客户和商机,并应用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协调利用企业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客户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确保企业业务行为的实时进行,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6)APO(高级计划优化技术)或APS(高级计划与排产技术)适应客户需求精益化、定制化要求,企业供应、生产计划、库存等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增加,使按照传统的计划模式运作供应链成为困难,从而产生了APO和APS方法。他们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ERP的缺陷,突破了传统计划非限制性条件,是一种充分考虑约束

55、条件的计划模式。如每次进行供应链计划的制定时,都会同时检查能力约束、原料约束、需求约束等,通过基于限制性模型的供应链管理真实模型,同步进行物料计划和能力计划,而且这种计划是实时、同时传播,影响到上游和下游,在交互计划环境中,解决供应连优化问题,制定出有能力产生最大利润的计划。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和联系物流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的物流系统包括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系统包括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物流转化过程,即供应链管理。因此,供应链系统是物流系统的延伸和扩展,供应链系统最早是从物流系统开始的。其演变过程如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一

56、是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子系统或子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执行智能;二是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其区别是,1存在的基础和管理的模式不同任何单个企业或供应链只要存在物的流动就存在着物流管理,而供应链管理必须以存在供应链导向为前提,以信任和承诺为基础才出现。2导向目标不同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以最低成本产出最优质的物流服务。而供应链管理是以供应链为导向,目标是提升客户价值和达到客户满意,获取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3管理层次不同无路管理是对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相关信息等功能进行协调与管理,通过智能的计划与管理,达成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物流服务的目的,这属于运作层次的管理,而供应链管

57、理聚焦于关键流程的战略管理。4管理手段不同物流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通过行政指令或指导,运用战术决策和计划来协调与管理物流功能,供应链管理则是以信任和承诺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纽带,以合同和协议为手段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流程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和利益共存。2.4.2 供应链的设计原则和步骤设计和运行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对于任何一个制造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进行设计与构建遵循以下原则:1.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建模设计方法中,存在两种设计方法,即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方法。自顶向下的方法是从全局到局部,自底向上的方法是从局部到全局;自上而下是

58、系统分解的过程,而自下而上则是一种集成的过程。在设计一个供应链系统时,一般是先有主管高层作出战略规划与决策,其依据来自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规划,然后由下层部门实施决策。可见供应链的设计是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综合。2. 简洁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是供应链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为了能使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是精洁的并且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如选择供应商时就应该遵守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和少数的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减少采购成本,推动实施JIT采购法和准时生产。生产系统的设计更是应以精细生产的思想为指导,努力实现从精细的制造模式到精细的供应链这一目标。3. 互

59、补性原则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循强-强联合原则,优势互补,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象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独立制造岛),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面向目标,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4. 协调性原则供应链业绩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型是实现供应链最佳效能的保证。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5. 不确定性原则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中随处可见,许多研究人员在研究供应链运作效率时都提到不确定性问题。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因此要预见各种不确定因

60、素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延迟和失真。降低安全库存总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相矛盾。增加透明度,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预测的精度和时效性对降低不确定性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6. 动态性原则供应链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动态性。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并不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它们完全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才走到一起的。因此,一旦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它就会寻求扩张或收缩,甚至重组供应链。7.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则。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创造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创新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要生产一个创新的系统,就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维框框,用新的角度,新的

61、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在进行创新时,要在企业总体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并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企业的能力和优势;要发挥企业各类人员的创造性,集思广益,并与其他企业共同协作,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要建立科学的供应链和项目评价体系及组织管理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可行性的论证。(8)战略性原则供应链的建模设计应有战略性观点,通过战略性的观点考虑可减少不确定性问题的影响。从供应链的战略管理角度考虑,本书认为供应链建模设计的战略性原则还体现在供应链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预见性,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并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

62、导下进行。供应链的设计,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分阶段实施:(1)应充分分析市场竞争环境,通过掌握当前市场特征,产品需求,竞争压力等环境情况,确定供应链设计的主要类型。(2)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企业现状(如果企业已经有供应链管理,则分析供应链的现状),研究供应链开发的方向,分析找到,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阻力因素。(3)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分析其必要性。(4)根据市场及企业情况的分析,选择供应链设计策略提出供应链设计的目的。(5)分析供应链组成,提出组成供应链的基本框架。(6)分析和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为开发供应链提出技术选择建议和支持。(7)进行供应

63、链的详细设计,包括供应链组成,供应链渠道,生产设计,分销网络,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设计等。(8)进行供应链设计的仿镇,评价,并根据结果重复上述个步以进行供应链设计的休整,直至达到满意的结果。2.4.3 供应链的设计方法1. 网络图形法采用图形工具(如用网络图表示)来直观地反映供应链的结构特征,这种供应链设计方法称为图形法,在设计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进行设计。2. 数学模型法把供应链作为一个经济系统问题来描述,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其经济数量特征。最常用的数学模型是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经济控制论模型。特别是系统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供应链问题的描述,能很好地反映供应链的经济特征。3. 计算机仿真分析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将实际供应链构建问题根据不同的仿真软件要求,先进行模型化,再按照仿真软件的要求进行仿真运行,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4. CIMS-OSA框架法CIMS-OSA是由欧盟ESPRIT研制的CIM开放体系结构,它的建模框架基于一个继承模型的四个建模视图:功能视图、信息视图、资源视图和组织视图。CIMS-OSA标准委员会建立了关于企业业务过程的框架,这个框架将企业的业务过程划分为3个方面:管理过程、生产过程和支持过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框架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