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2334053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推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推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推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推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欧雨航 黄文志 协备:李忠清 周正红 刘午阳 胡小杏 邓治平 唐素美 樊小华 黄满春 欧阳运凤9、 故 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4、环境: 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5、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

3、了小说:故乡。二、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三、人物形象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分析人物的

4、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动作语态聪明勇敢、活泼开朗迟疑麻木、痛苦难言对“我”的态度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将希望寄托神灵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

5、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四、深入探究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

6、悲凉。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五、本文主题的探讨。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

7、的不了解,隔膜”。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六、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七、教学后记10、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

8、入新课: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

9、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

10、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

11、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

12、康孤寂的感受。(3)P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

13、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安顿之后: P73 感到孤独时间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 P76 坚强。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

14、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五、课外作业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六、教学后记11、我的叔叔于勒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

15、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4)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3、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1)穷富穷 (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4)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

16、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4、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四、小结。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五、作业: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课后练习四。六、教学后记附板书: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 于勒。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夸赞 于勒。第三部分:20-47 故事

17、的高潮,巧遇 于勒。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 于勒。12、 心 声 一、 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三)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二、 课时安排:二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二、正音听读:1、正音:捻 nin 噗p 蜷 qun 簪zn 琅琅lng 发窘jing抽噎y 恍惚 hungh 抽泣q棱角分明lng 窸窸窣窣xs2、听读课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整理故事情节。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

18、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事先答应了读

19、,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3、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明确:“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这样的心绪,为渴望表达又被粗鲁地阻止李京京关注赵小桢

20、等人练习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时作者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的成功埋下伏笔,也为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合理性。这一笔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还显出情节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点。5、怎样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明确:“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达深埋与心底的亲情、友情的心声,也有压抑已久渴望张扬的个性。四、小结: 第二课时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21、不安地扭动身子” “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 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4

22、)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四、 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

23、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为什么这样说呢?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 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五、深思探究: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明确: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的心声。 六、布

24、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七、教学后记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欧雨航 黄文志 协备:李忠清 周正红 刘午阳 胡小杏 邓治平 唐素美 樊小华 黄满春 欧阳运凤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

25、样。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

26、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当你

27、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

28、心论点。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六、教学后记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2导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

29、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

30、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

31、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4问:丁教授认为

32、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六、教学后记15、短文两篇(一)谈读书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33、: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

34、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

35、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36、。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七、教学后记(二)不求甚解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

37、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新解 “班门弄

38、斧”辩 “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

39、背诵课文 7.教学后记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的】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40、二、研习课文(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

41、题,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

42、,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

43、,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

44、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三)欣赏品味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明确:

45、“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四)课堂训练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四、布置作业五、教学后记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