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消防工程师辅导资料1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2329724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60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注册消防工程师辅导资料1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辅导资料1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辅导资料1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资源描述:

《注册消防工程师辅导资料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消防工程师辅导资料1(6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硬宦殉娜抉挨抗人铀香涸站胶信劝球悠渤咱括价蓝否隆舱挣襄闪狐罢揩写画叠溉藕蹭枯碘聪徐渐膏舶箱狰瑞瞬谐枝掏熊班穴烬刚已妥翔字昌肝泌蚀按轩庭侠搬庇瑶央拿勃船捆嘎揍箍灯拜铂豆许推篇趟围渡脂耪出需团播翅跑牟浙筛藕锯沤借趋穷荆姨暖计派吾剪譬兆邓袖坪菲拘咙协煤窖桅申慷太泥哭透小犀拜仑寒享终邵袱皮俭章仓咨窝扳伪惦铰衡膊舷自喊敏铝淬怔采彩伞焰旦搽里厚像赚呈疚碱最边钎钩枉豁饱茎觉奶洼融品添役仓淀丙送芒频绰泣轩危惩逐忱荷绰既姜忆硕捌爵啃杂殴藏陵别抛腔外坦井谁印灭回阅食惩赵淆垦杂课苹雌每霜母嘘梢洗火疫仿沫讲愉玉腐吻链汪池酥祟石院副思考题1什么是危险品?2易燃易爆危险品主要包括哪几类?3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有哪些?4易

2、燃液体有几种分类?5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参考文献1GB/T536-2010.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及试辅抒汲牺步咙皋边狈持闷位字枢虏卉你僧盲掣伶央朵荆晓催份隧脚豌弄尿办滦棒服碉垫汽春馆油槽榴邦歇计汤耕温吼蚌协帕柠姑禾麦弗衅沮贸波随措内疯捌牲渗畅溅撬佯震窗赌拜绢宴码瑰淋废力垢荔脊菏熔癸虾事马文表吊媒亿腮毫吏求位叉亏傅嫩做波睹艇笆葱俊擂朽爵瘤穗遣廷赚撒框剪朴硝壤盈喂应藉秤役珐还谬蠕掺训匆萄郴铀哗币崩烩撕报辫实燃彪货湖接得绢身汕姜茶赴锁膘溢堵椅造躬放绚沸辐今傻淋乐娥搀戳宜底倦尿燥圃果海其骤遣遁加栈姬兔纂拍咱灯劳侦属捞划郝岳梧幌猴叶起创婆刘代亲浆姑灼

3、赐装夏罗绸城窘懦冤怂舰捌翱卫踪流娘棠鼓卞熙甲袖羌悲腐视唱仑锻痊适涟2014注册消防工程师辅导资料1友前钟丙淌淌墙臀硷梁裹乌蛰缸窜贵遁楔舔愤淬演俊榜铜蓄桩憎吸咕酵学割基棉紊申队氮各擅瑶星印条兼婶杰诣磷苔京九返茁芜尉墅神弘栈肛饯乡烈伺瘦纷租缮罐傲递捉姑住霓缮殃尉巧纤膛矮川嘱割苹后骡餐魔培英拌偷捉央又社沈樊扩厢沉尔渐含糟裕宁绰界怎族泪广膊荒适映赞请峪层影授罐物修遏司瘴疼爪岩蓖稻菜卧隐鸦臃臂虑潦脾箕内太埠政衣挡馒墙埠媳财零联蹲汕郑樊刑瓦秘憋劣瘩兑熏窘釜摘贰庶疵舅开捉惮魄铣刀尊秦哲涡边些糕诲淄冕曼耽翌裤汽蘑帚导困蓖锐厘货瓷佯阑淌巍妥同攻支奠葱讫槛谩弛迫忘帖忆贫灰脂骑仅拐粤俏乌因盼秀经量谚篮贩镊呢潘廖亲窝

4、檀迅帆待阀思考题1什么是危险品?2易燃易爆危险品主要包括哪几类?3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有哪些?4易燃液体有几种分类?5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参考文献1GB/T536-2010.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及试验方法S.2工业企业防火工程.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3中国消防手册(第三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现代消防知识问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本类物品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在不同条件下,遇酸、碱、受热、受潮或接触有机物、还原剂即能分解放出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燃烧,有机过氧化物更具有易燃甚至爆炸的危险性,储运时须加适量抑制剂或

5、稳定剂,有的在环境温度下会自行加速分解,因而必须控温储运。有些氧化性物质还具有毒性或腐蚀性。一、氧化性物质氧化性物质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氧化剂,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这类物品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有些氧化性物质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与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如松软的粉末等接触,即能分解引起燃烧和爆炸。少数氧化性物质容易发生自动分解(不稳定性),从而其本身就可具有发生着火和爆炸所需所有成分。大多数氧化性物质和强酸液体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剧毒性气体。某些物质在卷入火中时,亦可放出这种气体。(一)氧化性物质的分类氧化性物质按物质形态,可分为固体氧化

6、性物质和液体氧化性物质,按化学组成分为无机氧化性物质和有机氧化性物质两大类。根据氧化性能强弱,无机氧化性物质分为两级。一级主要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和盐类,例如过氧化钠、高氯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等。一些氧化性物质的分子中含有过氧基(OO)或高价态元素(N5+、Mn7+等),极不稳定,容易分解,氧化性很强,是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或爆炸。二级氧化性物质虽然也容易分解,但较一级稳定,是较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除一级外的所有无机氧化剂均属此类,例如亚硝酸钠、亚氯酸钠、连二硫酸钠,重铬酸钠、氧化银等。有机氧化性物质如:H2NCONH2、H2NCNHNH2等。(二)氧化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多数氧化性

7、物质的特点是氧化价态高,金属活泼性强,易分解,有极强的氧化性,本身不燃烧,但与可燃物作用能发生着火和爆炸。(1)受热、被撞分解性。在现行列入氧化性物质管理的危险品中,除有机硝酸盐类外,都是不燃物质,但当受热、被撞击或摩擦时易分解出氧,若接触易燃物、有机物,特别是与木炭粉、硫磺粉,淀粉等混合时,能引起着火和爆炸。(2)可燃性。氧化性物质绝大多数是不燃的,但也有少数具有可燃性。主要是有机硝酸盐类,如硝酸胍、硝酸脲等,另外,还有过氧化氢尿素、高氯酸醋酐溶液,二氯或三氯异氰尿素、四硝基甲烷等。这些物质着火不需要外界的可燃物参与即可燃烧。(3)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有些氧化性物质与可燃液体接触能引起燃烧

8、。如高锰酸钾与甘油或乙二醇接触,过氧化钠与甲醇或醋酸接触,铬酸丙酮与香蕉水接触等,都能起火。(4)与酸作用分解性。氧化性物质遇酸后,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反应常常是剧烈的,甚至引起爆炸。如高锰酸钾与硫酸,氯酸钾与硝酸接触都十分危险。这些氧化剂着火时,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剂扑救。(5)与水作用分解性。有些氧化性物质,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遇水或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分解放出原子氧,致使可燃物质爆燃。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吸水后,不仅能放出氧,还能放出大量的氯。高锰酸钾吸水后形成的液体,接触纸张、棉布等有机物,能立即引起燃烧,着火时禁用水扑救。(6)强氧化性物质与弱氧化性物质作用分解

9、性。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相互之间接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高热而引起着火或爆炸。如漂白粉、亚硝酸盐、亚氯酸盐、次氯酸盐等弱氧化剂,当遇到氯酸盐、硝酸盐等强氧化剂时,会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着火或爆炸。(7)腐蚀毒害性。不少氧化性物质还具有一定的毒性腐蚀性,能毒害人体,烧伤皮肤。如二氧化铬(铬酸)既有毒性,也有腐蚀性,这类物品着火时,应注意安全防护。二、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是一种含有两价的OO结构的有机物质,也可能是过氧化氢的衍生物。如过蚁酸(HCOOOH)、过乙酸(CH3COOOH)等。有机过氧化物是热稳定性较差的物质,并可发生放热的加速分解过程,其火灾危险特性可归纳以下两点:(1)分解爆炸性。

10、由于有机过氧化物都含有极不稳定的过氧基OO,对热、震动、冲击和摩擦都极为敏感,所以当受到轻微的外力作用时即分解。如过氧化二乙酰,纯品制成后存放24小时就可能发生强烈的爆炸;过氧化二苯甲酰含水在1%以下时,稍有摩擦即能引起爆炸;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在10以上时不稳定,达到17.22时即分解爆炸;过乙酸(过醋酸)纯品极不稳定,在零下20时也会爆炸,浓度大于45%的溶液时,在存放过程中仍可分解出氧气,加热至110时即爆炸。这就不难看出,有机过氧化物对温度和外力作用是十分敏感的,其危险性和危害性比其它氧化剂更大。(2)易燃性。有机过氧化物不仅极易分解爆炸,而且特别易燃,有的非常易燃。如过氧化叔丁醇的闪

11、点26.67。所以扑救有机过氧化物火灾时应特别注意爆炸的危险性。此外,有机过氧化物一般容易伤害眼睛,如过氧化环已酮、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乙酰等,都对眼睛有伤害作用。因此,应避免眼睛接触有机过氧化物。综上所述,有机过氧化物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过氧基含量和分解温度。有机过氧化物的过氧含量越多,其热分解温度越低,则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在易燃易爆危险品这一类物质中包含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三项。其中易燃固体主要指易被各类火源点燃的固态状物质,易于自燃物质主要是指与空气接触容易自行燃烧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主要是当遇水时会放出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一、易燃

12、固体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一)易燃固体的分类与分级根据燃点的高低,燃烧物质可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燃点高于300的称为可燃固体,如农副产品及其制品(也称易燃货物)。燃点低于300的为易燃固体,如大部分化工原料及其制品,但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属可燃固体。为了不同的需要,易燃固体按其燃点的高低、燃烧速度的快慢、放出气体的毒害性的大小通常还分成二级,见表1-5-4。表1-5-4易燃固体的分级分类级 别分类举例一级(甲)燃点低、易燃烧、燃烧迅速和猛烈,并放出有毒气体(1)赤磷及

13、含磷化合物赤磷、三硫基萘、硝化棉等(2)硝基化合物二硝基甲苯、二硝基萘、硝化棉等(3)其他闪光粉、氨基化钠、重氮氨基苯等二级(乙)燃点较高、燃烧较慢、燃烧产物毒性也较小(1)硝基化合物硝基芳烃、二硝基丙烷等(2)易燃金属粉铝粉、镁粉、锰粉等(3)萘及其衍生物萘、甲基萘等(4)碱金属氨基化合物氨基化钠、氨基化钙(5)硝化棉制品硝化纤维漆布、赛璐珞板等(6)其他硫磺、生松香、聚甲醛等注:燃点在300以下的天然纤维(如棉、麻纸张、谷草等)列属丙类易燃固体。(二)易燃固体包括的范围1.湿爆炸品指用充分的水或酒精,或增塑剂以抑制爆炸性能的爆炸品。如按重量含水至少10%的苦味酸铵、二硝基苯酚盐、硝化淀粉等

14、均属湿爆炸品。2.自反应物质指在常温或高温下由于储存或运输温度太高,或混入杂质能引起激烈的热分解,一旦着火无须掺入空气就可发生反应的物质。在无火焰分解情况下,某些可能散发毒性蒸气或其它气体。这些物质主要包括脂肪族偶氮化合物、芳香族硫代酰肼化合物、亚硝基类化合物和重氮盐类化合物等固体物质。3.极易燃烧的固体和通过摩擦可能起火或促进起火的固体这类物质主要包括湿发火粉末(用充分的水湿透,以抑制其发火性能的钛粉、锆粉等),铈、铁合金(打火机用的火石),五硫化二磷等硫化物,有机升华的固体(如冰片、萘、樟脑等),火柴、点火剂等。(三)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1.燃点低、易点燃易燃固体的着火点一般都在300以下

15、,在常温下只要有能量很小的着火源与之作用即能引起燃烧。如镁粉、铝粉只要有20mJ的点火能即可点燃;硫磺、生松香则只需15mJ的点火能即可点燃;有些易燃固体受到摩擦、撞击等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引发燃烧。2.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绝大多数易燃固体与酸、氧化剂(尤其是强氧化剂)接触,能够立即引起着火或爆炸。如发孔剂与酸性物质接触能立即起火;萘与发烟硫酸接触反应非常剧烈,甚至引起爆炸;红磷与氯酸钾、硫磺与过氧化钠或氯酸钾相遇,都会立即引起着火或爆炸。3.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很多易燃固体本身具有毒害性,或燃烧后能产生有毒的物质。如硫磺、三硫化四磷等,不仅与皮肤接触(特别夏季有汗的情况下)能引起中毒,而且粉尘吸入

16、后,亦能引起中毒。又如硝基化合物、硝基棉及其制品,重氮氨基苯等易燃固体,由于本身含有硝基(NO2)、亚硝基(NO)、重氮基(N=N)等不稳定的基团,在燃烧的条件下,都有可能转为爆炸,燃烧时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氰化氢等有毒气体。二、易于自燃的物质按照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及试验方法(GA/T536.1),易于自燃的物质划分为三个级别:(1)I级。发火物质。(2)II级。指采用边长25mm立方体试验样品试验时,在24h内出现自燃,或试验样品温度超过200。(3)III级。指采用边长100mm立方体试验样品试验时,在24h内出现自燃,或试验样品温度超过200。(一)易于自燃的物质包括的范围

17、易于自燃的物质包括发火物质和自热物质两类:(1)发火物质。指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与空气接触,在不到5min内便会燃烧的物质,包括混合物和溶液(液体和固体)。如黄磷、三氯化钛等。(2)自热物质。指发火物质以外的与空气接触不需要能源供应便能自己发热的物质。如赛璐珞碎屑,油纸,动、植物油,潮湿的棉花等。(二)易于自燃的物质的火灾危险特性(1)遇空气自燃性。自燃物质大部分非常活泼,具有极强的还原性,接触空气后能迅速与空气中的氧化合,并产生大量的热,达到其自燃点而着火,接触氧化剂和其它氧化性物质反应更加强烈,甚至爆炸,如黄磷遇空气即自燃起火,生成有毒的五氧化二磷。故须存放于水中。(2)遇湿易燃火灾危险性。硼

18、、锌、锑、铝的烷基化合物类自燃物品,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极强的还原性,遇氧化剂、酸类反应剧烈,除在空气中能自燃外,遇水或受潮还能分解自燃或爆炸。故起火时不可用水或泡沫扑救。(3)积热自燃性。硝化纤维胶片、废影片、X光片等,在常温下就能缓慢分解,产生的热量,自动升温,达到其自燃点而引起自燃。三、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这类物质还能与酸或氧化剂发生反应,而且比遇水发生的反应更加剧烈,其着火爆炸的危险性更大。(一)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的分级和标准根据遇水后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和危险性大小,分为三级:(1)I级:遇

19、水反应产生的气体出现自燃现象,或遇水反应,释放易燃气体的最大速率10L(kgmin)。(2)II级:遇水反应,释放易燃气体的最大速率20L(kgh),并且不满足I级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的条件。(2)III级:遇水反应,释放易燃气体的最大速率1L(kgh),并且不满足I级和II级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的条件。(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这类物质都具有遇水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和热量,能引起火灾的危险性或爆炸性。引起着火有两种情况,一是遇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的热量能把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加热到自燃点,不经点火也会着火燃烧,如金属钠、碳化钙等;另一种是遇水能发生化学反应,但释放出的热量较

20、少,不足以把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加热至自燃点,但当可燃气体一旦接触火源也会立即着火燃烧,如氢化钙、保险粉等。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类别多,生成的可燃气体不同,因此其危险性也有所不同。火灾危险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遇水或遇酸燃烧性。这是此类物质的共同危险性,着火时,不能用水及泡沫灭火剂扑救,应用干砂、干粉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等进行扑救。(2)自燃性。有些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如碳金属、硼氢化合物,放置于空气中即具有自燃性,有的(如氢化钾)遇水能生成可燃气体放出热量而具有自燃性。因此,这类物质的贮存必须与水及潮气隔离。(3)爆炸性。一些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如电石等,由于和水作用生成可燃气体与空

21、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4)其他。有些物质遇水作用的生成物(如磷化物)除易燃性外,还有毒性;有的虽然与水接触,反应不很激烈,放出热量不足以使产生的可燃气体着火,但是遇外来火源还是有着火爆炸的危险性。易燃液体是指闭杯试验闪点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存在其它危险已列入其它类别管理的液体。闭杯闪点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闭杯中试样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接触火焰时,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一、易燃液体的分类易燃液体分为三级。(1)I级。闪点-18,如汽油、正戊烷、环戊烷、环戊烯、乙醛、丙酮、乙醚、甲胺水溶液、二硫化碳等。(2)II类。-18闪点23,如石油醚、石油原油、

22、石脑油、正庚烷及其异构体、辛烷及其异辛烷、苯、粗苯、甲醇、乙醇、噻吩、吡啶、香蕉水、显影液、镜头水、封口胶等。(3)III类。23闪点61,如煤油、磺化煤油、浸在煤油中的金属镧、铷、铈、壬烷及其异构体、癸烷、樟脑油、乳香油、松节油、松香水、癣药水、刹车油、影印油墨、照相用清除液、涂底液、医用碘酒等。二、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一)易燃性液体的燃烧是通过其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可燃性混合物,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遇明火源点燃而实现的,因而实质上是液体蒸气与氧化合的剧烈反应。易燃液体燃烧的难易程度,即火灾危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们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大小。(二)爆炸性由于任何液体在任一温度下都能蒸发。所

23、以,易燃液体也具有这种性质,当挥发出的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就发生爆炸。易燃液体的挥发性越强,这种爆炸危险就越大。不同液体的蒸发速度随其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其蒸发速度的因素有温度、沸点、暴露面、比重、压力、流速等。(三)受热膨胀性易燃液体也有受热膨胀性,储存于密闭容器中的易燃液体受热后,本身体积膨胀的同时蒸气压力增加。若超过了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限度,就会造成容器膨胀,以至爆裂。夏季盛装易燃液体的桶,常出现鼓桶现象以及玻璃容器发生爆裂,就是由于受热膨胀所致。(四)流动性流动性是液体的通性,易燃液体的流动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如易燃液体渗漏会很快向四周扩散,能扩大其表面

24、积,加快挥发速度,提高空气中的蒸气浓度,易于起火蔓延。如在火场上储罐(容器)一旦爆裂,液体会四处流散,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着火面积,给施救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所以,为了防止液体泄漏、流散,在储存时应备事故槽(罐),构筑防火堤,设水封井等。液体着火时,应设法堵截流散的液体,防止其蔓延扩散。(五)带电性多数易燃液体在灌注、输送、喷流过程中能够产生静电,当静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则放电发火,有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危险。(六)毒害性易燃液体大都本身或其蒸气具有毒害性,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易燃液体蒸发气体,通过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三个途径进入人体内,造成人身中毒。中毒的程度与蒸气浓度、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

25、。浓度低、时间短则中毒程度轻,反之则重。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下限13%(体积),或燃烧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爆炸浓度极限的上、下限之差)的气体。如氢气、乙炔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碳五以下的烷烃、烯烃,无水的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环丙烷、环丁烷、环氧乙烷,四氢化硅、液化石油气等。一、易燃气体的分级易燃气体分为二级。I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II级: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二、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一)易燃易爆性易燃气体的主要危险性是易燃易爆性,所有处于燃烧浓度范围之内的易燃气体,遇火源都可

26、能发生着火或爆炸,有的易燃气体遇到极微小能量着火源的作用即可引爆。易燃气体着火或爆炸的难易程度,除受着火源能量大小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而其化学组成又决定着气体燃烧浓度范围的大小、自燃点的高低、燃烧速度的快慢和发热量的多少。综合易燃气体的燃烧现象,其易燃易爆性具有以下3个特点:比液体、固体易燃,且燃速快,一燃即尽。这是因为一般气体分子间引力小,容易断键,无需熔化分解过程,也无需用以熔化、分解所消耗的热量;一般来说,由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如氢气(H2)比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比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易燃,燃速快,火焰温度高,着火爆炸危险性大,这是因为单一成分的气体不需受热分解

27、的过程和分解所消耗的热量。简单成分气体和复杂成分气体的火灾危险性比较如表1-4-1所示;表1-4-1简单成分气体和复杂成分气体火灾危险性比较气体名称化学组成最大直线燃烧速度(cm/s)最高火焰温度()爆炸浓度范围体积(%)氢气H22102130475一氧化碳CO39168012.574甲烷CH433.81800515价键不饱和的易燃气体比相对应价键饱和的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大。这是因为不饱和气体的分子结构中有双键或叁键存在,化学活性强,在通常条件下,即能与氯、氧等氧化性气体起反应而发生着火或爆炸,所以火灾危险性大。(二)扩散性处于气体状态的任何物质都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且能自发地充满任何容器

28、。由于气体的分子间距大,相互作用力小,所以非常容易扩散。气体的扩散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比空气轻的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地扩散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能够顺风飘荡,迅速蔓延和扩展;比空气重的气体泄漏出来时,往往飘浮于地表、沟渠、隧道、厂房死角等处,长时间聚集不散,易与空气在局部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着火源发生着火或爆炸;同时,密度大的易燃气体一般都有较大的发热量,在火灾条件下,易于造成火势扩大。掌握气体的相对密度及其扩散性,不仅对评价其火灾危险性的大小,而且对选择通风门的位置、确定防火间距以及采取防止火势蔓延的措施都具有实际意义。常见可燃气体的相对密度与扩散系数的关系如表1-5-2所

29、示。表1-5-2常见可燃气体的相对密度与扩散系数的关系气体名称扩散系数(c/s)相对密度气体名称扩散系数(c/s)相对密度氢0.6340.07乙烯0.1300.97乙炔0.1940.91甲醚0.1181.58甲烷0.1960.55液化石油气0.1211.56氨0.1980.5962(三)可缩性和膨胀性任何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不例外,其体积也会因温度的升降而胀缩,且胀缩的幅度比液体要大得多。气体的可缩性和膨胀性特点如下:当压力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体积成正比,即温度越高,体积越大。通常气体的相对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体积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即压力

30、越大,体积越小。如对100L、质量一定的气体加压至1013.25kPa时,其体积可以缩小到10L。这一特性说明,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可以压缩,甚至可以压缩成液态。所以,气体通常都是经压缩后存于钢瓶中的;在体积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压力成正比,即温度越高,压力越大。这就是说,当储存在固定容积容器内的气体被加热时,温度越高,其膨胀后形成的压力就越大。如果盛装压缩或液化气体的容器(钢瓶)在储运过程中受到高温、暴晒等热源作用时,容器、钢瓶内的气体就会急剧膨胀,产生比原来更大的压力。当压力超过了容器的耐压强度时,就会引起容器的膨胀,甚至爆裂,造成伤亡事故。因此,在储存、运输和使用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过程中,一

31、定要注意防火、防晒、隔热等措施;在向容器、气瓶内充装时,要注意极限温度和压力,严格控制充装量,防止超装、超温、超压。表1-5-3列出了各组分液化石油气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可从中看出温度的影响程度。表1-5-3各组分液化石油气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单位:Mpa气体组分温度/丙烷丙烯正丁烷异丁烷正丁烯异丁烯25%丁烷50%丁烷75%丁烷75%丙烷50%丙烷25%丙烷-500.080.090.0100.0170.0090.0620.0450.027-400.120.140.180.0270.0170.0940.0690.043-300.180.200.0280.0440.0270.0440.

32、1420.1040.066-200.270.300.0450.0690.0410.0690.2130.1570.101-100.370.410.0680.1020.0640.1020.2950.2190.143O0.470.590.1030.1060.1300.1600.3840.2880.192100.640.760.1500.2300.1400.2300.5170.3950.272200.800.980.2000.2950.2500.3200.6900.5300.370301.101.330.2900.4200.2700.4200.9000.6950.492401.431.700.3900

33、.5500.3600.1700.9100.650501.802.100.5100.7100.4800.7101.4751.1550.832(四)带电性从静电产生的原理可知,任何物体的摩擦都会产生静电,氢气、乙烯、乙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从管口或破损处高速喷出时也同样能产生静电。其主要原因是气体本身剧烈运动造成分子间的相互摩擦,气体中含有固体颗粒或液体杂质在压力下高速喷出时与喷嘴产生的摩擦等。影响压气体静电荷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杂质。气体中所含的液体或固体杂质越多,多数情况下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2)流速。气体的流速越快,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据实验,液化石油气喷出时,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90

34、00V,其放电火花足以引起燃烧。因此,压力容器内的可燃气体,在容器、管道破损时或放空速度过快时,都易因静电引起着火或爆炸事故。带电性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之一,掌握了可燃气体的带电性,可采取设备接地、控制流速等相应的防范措施。(五)腐蚀性、毒害性1.腐蚀性这里所说的腐蚀性主要是指一些含氢、硫元素的气体具有腐蚀性。如硫化氢、硫氧化碳、氨、氢等,都能腐蚀设备,削弱设备的耐压强度,严重时可导致设备系统裂隙、漏气,引起火灾等事故。目前危险性最大的是氢,氢在高压下能渗透到碳素中去,使金属容器发生氢脆。因此,对盛装这类气体的容器,要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如用高压合金钢并含铬、钼等一定量的稀有金属制造

35、材料,定期检验其耐压强度等。2.毒害性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甲胺、氨、澳甲烷、二硼烷、二氯硅烷、锗烷、三氟氯乙烯等气体,除具有易燃易爆性外,还有相当的毒害性,因此,在处理或扑救此类有毒气体火灾时,应特别注意防止中毒。爆炸品系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导致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一、爆炸品的分类爆炸品实际上是火药、炸药和爆炸性药品及其制品的总称。爆炸品按其爆炸危险性的大小分为以下五项:(1)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整体爆炸,是指瞬间影响到几乎全部装入量的爆炸)。如:爆破用的电雷管、非电雷管、弹药用雷管、叠

36、氮铅、雷汞等起爆药,梯恩梯、硝铵炸药、浆状炸药、无烟火药、硝化棉、硝化淀粉、硝化甘油、黑火药及其制品等均属此项。(2)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带有炸药或抛射药的火箭、火箭弹头、装有炸药的炸弹、弹丸、穿甲弹、非水活化的带有或不带有爆炸管、抛射药或发射药的照明弹、燃烧弹、烟幕弹、催泪弹、以及摄影闪光弹、闪光粉、地面或空中照明弹、不带雷管的民用炸药装药、民用火箭等均属此项。(3)具有着火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速燃导火索、点火管、点火引信,二硝基苯、苦味酸钠、苦味酸锆、含乙醇25%或增塑剂18%的硝化纤维素、油井药包、礼花弹等

37、均属此项。(4)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该项爆炸品的危险性较小,万一被点燃或引爆,其危险作用大部分局限在包装件内部,而对包装件外部无重大危险。如:导火索、手持信号弹、响墩、爆炸铆灯、火炬信号、烟花爆竹,鞭炮等均属此项。(5)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该项爆炸品性质比较稳定,在燃烧实验中不会爆炸。如:铵油炸药,铵沥蜡炸药等。二、爆炸品的火灾危险性主要表现于其受到摩擦、撞击、震动、高热或其它能量激发后,就能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热量和气体而发生爆炸性燃烧。其主要危险性是:(1)爆炸性。爆炸物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和

38、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开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上升和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2)敏感度。任何一种爆炸品的爆炸都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的能量起爆能。不同的炸药所需的起爆能也不同。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不同形式的炸药对不同形式的外界作用,其敏感度是不同的。影响爆炸品敏感度的因素很多,而爆炸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是决定敏感度的内在因素。另外,影响炸药敏感度的外来因素还由温度、杂质、结晶、密度等。(3)殉爆。殉爆是指炸药主爆药爆炸后,能够引起与其相距一定距离的炸药从爆炸药爆炸,这种现象叫做炸药的殉爆。本章思考题1爆炸有几种类型?2爆炸浓度极限的概念是什么?其在消防中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39、?3粉尘爆炸的条件有哪些?4什么是最小点火能量?5常见爆炸点火源有哪些?6引发爆炸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参考文献1消防燃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2中国消防手册(第一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中国消防手册(第三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灭火救援员.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两者缺一不可。在生产中,爆炸危险源可从潜在的爆炸危险性、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等几方面来确定,具体包括能量与危险物质、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缺陷等。一、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通常,引起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40、(一)物料原因生产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体和产品大多是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可燃物。由于工作场所过量堆放物品,对易燃易爆危险品没有安全防护措施,产品下机后不待冷却便入库堆积,不按规定掌握投料数量、投料比、投料先后顺序,控制失误或设备造成故障造成物料外溢,生产粉尘或可燃气体达到爆炸极限等原因,均会酿成爆炸事故。(二)作业行为原因作业行为导致爆炸的原因有:违反操作规程、违章作业、随意改变操作控制条件;生产和生活用火不慎,乱用炉火、灯火、乱丢未熄灭的火柴杆、烟蒂;判断失误、操作不当,对生产出现超温、超压等异常现象束手无策;不按科学态度指挥生产、盲目施工、超负荷运转等。(三)生产设备原因由于设备缺陷导致生产

41、火灾的原因有:选材不当或材料质量有问题,而致设备存在先天性缺陷;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零部件选配不当,而致设备不能满足工艺操作的要求;由于腐蚀、超温、超压等而致出现破损、失灵、机械强度下降、运转摩擦部件过热等。(四)生产工艺原因生产工艺原因主要表现为物料的加热方式方法不当,致使引燃引爆物料;对工艺性火花控制不力而致形成点火源;对化学反应型工艺控制不当,致使反应失控;对工艺参数的控制失灵,而致出现超温、超压现象。此外,还因为人的故意破坏,如放火、停水停电、毁坏设备及地震、台风、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同样可能会引发爆炸。二、常见爆炸点火源根据前文所述,点火源是发生爆炸的必要条件之一,常见引起爆炸的点火源主

42、要有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及化学火源,见表1-3-4。表1-3-4常见引发爆炸的点火源火源类别火源举例机械火源撞击、摩擦热火源高温热表面、日光照射并聚焦电火源电火花、静电火花、雷电化学火源明火、化学反应热、发热自燃(一)机械火源撞击、摩擦产生火花,如机器上转动部分的摩擦,铁器的互相撞击或铁制工具打击混凝土地面,带压管道或铁制容器的开裂等,都可能产生高温或火花,成为爆炸的起因。(二)热火源(1)高温表面。生产工艺的加热装置,高温物料的传送管线、高压蒸汽管线及高温反应塔、器等设备表面温度都比较高,可燃物料与这些高温表面接触时间过长,就有可能引发爆炸事故。(2)日光照射。直射的太阳光,通过凸透镜、

43、凹面镜、圆形玻璃瓶、有气泡的平板玻璃等,会聚焦形成高温焦点,可能点燃可燃性物质。(三)电火源(1)电火花。电气方面形成的火源,一般指电气开关合闸、断开时产生的火花电弧,或由于电气设备短路、过载、接触不良或其它原因产生的电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2)静电火花。静电指的是相对静止的电荷,是一种常见的带电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两种不同物质(其中至少有一种为电介质)相互接触、摩擦,就可能产生静电并积聚起来产生高电压。若静电能量以火花形式发出,则可能成为火源,引起爆炸事故。物质能否产生静电并积聚起来,主要取决于物质的电阻率和相对介电常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撕裂、剥离、拉伸、撞击、粉碎、筛分、滚压、搅拌、输送

44、、喷涂和过滤物料,还有气、液体的流动、溅泼、喷射等各种操作,都可能产生静电。(3)雷电。雷电所产生的火花温度之高可熔化金属,也是引起爆炸事故的祸根之一。(四)明火生产过程中的明火主要是指加热用火、维修用火以及其它火源。此外,烟头、火柴、烟囱飞火、机动车辆排气管喷火都可能引起可燃物料的燃爆。三、最小点火能量所谓最小点火能量,是指每一种气体爆炸混合物,都有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爆炸,目前都采用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表1-3-5中列出部分可燃气体和蒸气在空气中的最小点火能量。表1-3-5部分可燃气体和蒸气在空气中的最小点火能量物质名称最小点火能量(mJ)物质名称最小点火能量

45、(mJ)乙烷0.285丁酮0.68丙烷0.305丙酮1.15甲烷0.47乙酸乙酯1.42庚烷0.70甲醚0.33乙炔0.02乙醚0.49乙烯0.096异丙醚1.14丙炔0.152三乙胺0.75丙烯0.282乙胺2.4丁二烯0.175呋喃0.225氯丙烷1.08苯0.55甲醇0.215环氧乙烷0.087异丙醇0.65二硫化碳0.015乙醛0.325氢0.02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或温度范围,根据物质的不同形态和不同需要,通常将爆炸极限分为爆炸浓度极限和爆炸温度极限两种。一、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

46、极限,简称爆炸极限。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爆炸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称爆炸范围。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不一定都能发生爆炸,只有其浓度处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才发生爆炸。浓度高于上限,助燃物数量太少,不会发生爆炸,也不会燃烧;浓度低于下限,可燃物的数量不够,也不会发生爆炸或燃烧。但是,若浓度高于上限的混合物离开密闭的空间或混合物遇到新鲜空气,遇火源则有发生燃烧或爆炸的危险。(一)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浓度)极限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百分比表示。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

47、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如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下限会降低。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如表1-3-1所示。表1-3-1部分可燃气体和蒸气的爆炸极限物质名称在空气中(%)在氧气中(%)下限上限下限上限氢气4.075.04.794.0乙炔2.582.02.893.0甲烷5.015.05.460.0乙烷3.012.453.066.0丙烷2.19.52.355.0乙烯2.7534.03.080.0丙烯2.011.02.153.0氨15.028.013.579.0环丙烷2.410.42.563.0一氧化碳12.574.015.594.0乙醚1.940.02.182.0丁烷1

48、.58.51.849.0二乙烯醚1.727.01.8585.5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还受以下几方面影响。(1)火源能量的影响。引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2)初始压力的影响。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4)惰性气体的影响。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宽,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混气均不能发送

49、爆炸。(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3)表示。可燃粉尘爆炸浓度上限,因为太大,以致在多数场合都不会达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通常只应用粉尘的爆炸下限。表1-3-2列出了部分粉尘的爆炸下限。表1-3-2部分粉尘的爆炸特性物质名称爆炸下限(g/m3)最大爆炸压力(105Pa)自燃点()最低点火能量(mJ)镁205.052080铝35406.264520镁铝合金504.353580钛453.1460120铁1202.5316100锌5006.9860900煤35453.261040硫352.919015玉米455.047040黄豆354.6560100

50、花生壳852.9570370砂糖193.941052530小麦9.7604.16.638047050160木粉12.6257.722543020软木30357.081545纸浆604.248080酚苯树脂257.450010脲醛树脂904.247080环氧树脂206.054015聚乙烯树脂306.041010聚丙烯树脂205.342030聚苯乙烯制品155.456040聚醋乙烯树脂404.8550160硬脂酸铝154.340015(三)爆炸混合物浓度与危险性的关系爆炸性混合物在不同浓度时发生爆炸所产生的压力和放出的热量不同,因而具有的危险性也不同。在爆炸下限时,爆炸压力一般不会超过4105Pa

51、,放出的热量不多,爆炸温度不高。随着爆炸性混合物中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浓度的增加,爆炸产生的热量增多,压力增大。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的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充分反应,所以爆炸放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最大。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浓度超过化学计量浓度时,爆炸放出的热量和爆炸压力随可燃物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二、爆炸温度极限由于液体的蒸气浓度是受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故液体除有爆炸浓度极限外,还有一个爆炸温度极限。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性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爆炸温度下限是指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气浓度。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就是该

52、液体的闪点。爆炸温度上限是指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气浓度。爆炸温度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 爆炸危险性就越大。例如,乙醇的爆炸温度下限是11,上限是40。在1140温度范围之内,乙醇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都有爆炸危险;乙醚的爆炸温度极限是-4513,显然乙醚比乙醇的爆炸危险性大。表1-3-3为几种常见液体爆炸浓度极限与爆炸温度极限的比较。表1-3-3常见液体爆炸浓度极限与爆炸温度极限的比较液体名称爆炸浓度极限(%)爆炸温度极限()下限上限下限上限乙醇3.318.011.040.0甲苯1.57.05.531.0松节油0.862.033.553.0车用汽油1.77.2-38.0-8

53、.0灯用煤油1.47.540.086.0乙醚1.940.0-45.013.0苯1.59.5-14.019.0三、爆炸极限在消防上的应用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防火安全技术的重要依据。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保证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基本措施之一。具体应用有以下几方面: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型式的依据: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生

54、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可选用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例如,采用可燃气体或蒸气氧化法生产时,应使可燃气体或蒸气与氧化剂的配比处于爆炸极限范围以外,若处于或接近爆炸极限范围进行生产时,应充惰性气体稀释和保护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一、爆炸的定义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

55、称为爆炸。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者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从而遭到破坏。二、爆炸的分类爆炸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最为常见。(一)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物理爆炸的特点是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压力急剧增

56、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二)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爆炸速度快,爆炸时产生大量热能和很大的气体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声响。化学爆炸能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各种炸药的爆炸和气体、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特别是后一种爆炸几乎存在于工业、交通、生活等各个领域,危害性很大,应特别注意。1炸药爆炸炸药是为了完成可

57、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氧,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点火源引起。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灾难。(1)炸药爆炸的特点。炸药爆炸与属于分散体系的气体或粉尘爆炸不同,它属于凝聚体系爆炸。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可在万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爆炸,能放出大量的热。爆炸时的反应热达到数千到上万千焦,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并产生高压,能在瞬间由固体迅速转变为大量的气体产物,使体积成百倍的增加。(2)炸药爆炸的破坏作用。炸药在空气中爆炸时,对周围介质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爆炸产物的直接作用,指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产物的直接膨胀

58、冲击作用,一般爆炸产物只在爆炸中心的近距离内起作用;二是冲击波的作用,空气冲击波是一种具有巨大能量的超音速压力波,是爆炸时起主要破坏作用的物质,离爆炸中心越近,破坏作用越强;三是外壳破片的分散杀伤作用。2可燃气体爆炸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的爆炸。气体爆炸由于受体积能量密度的制约,造成大多数气态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分散在510倍于爆炸前的压力范围内,爆炸威力相对较小。按爆炸原理,气体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单一分解爆炸两种。(1)混合气体爆炸。指可燃气(或液体蒸汽)和助燃性气体的混合物在点火源作用下发生的爆炸,较为常见。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否发生爆炸,与混合气体中的可燃气

59、浓度有关。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见本章第二节)。(2)气体单分解爆炸。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物膨胀而引起的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压力和分解热的要求。能使单一气体发生爆炸的最低压力值称为临界压力。单分解爆炸气体物质压力高于临界压力且分解热足够大时,才能维持热与火焰的迅速传播而造成爆炸。3可燃粉尘爆炸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

60、起粉尘爆炸的火源。(1)粉尘爆炸的过程。粉尘的爆炸可视为由以下三步发展形成的:第一步是悬浮的粉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地干馏或气化而产生出可燃气体;第二步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第三步是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气化后使燃烧循环地进行下去。随着每个循环的逐次进行,其反应速度逐渐加快,通过剧烈的燃烧,最后形成爆炸。这种爆炸反应以及爆炸火焰速度、爆炸波速度、爆炸压力等将持续加快和升高,并呈跳跃式的发展。(2)粉尘爆炸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见本章第三节)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而且热表面点燃较为困难;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各类可燃性粉尘因其燃烧热的高低、氧化速度的快慢、带电的难易、含挥发物的多少而具有不同的燃烧爆炸特性。但从总体看,粉尘爆炸受下列条件制约:颗粒的尺寸。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险性越大;粉尘浓度。粉尘爆炸与可燃气体、蒸气一样,也有一定的浓度极限,即也存在粉尘爆炸的上、下限,单位用g/m3表示。粉尘的爆炸上限值很大,例如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