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2170722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数和倍数评课稿(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徐萍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首先我说说这两堂课教学内容上的差异。第一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因数和倍数,指导学生正确描述因数和倍数。其次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第三部分是了解因数和倍数以及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特性。第二堂课先建立了整除的概念,理清除尽和整除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最后让学生学会描述因数和倍数。(即 4 句话: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谁是谁的倍数,

2、谁是谁的约数。) 接着我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第一堂课的上法比较严谨,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练习,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因数和倍数并能正确描述,同时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根据因数和倍数的特性解决问题。完成了本课的技能目标。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在这一课的导入中,教师用乘算式,让学生先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对73=21 给出描述性的语句“我们说 7 是 21 的因数, 3 也是 21 的因数; 21 是 7 的倍数, 21 也是 3 的倍数。 ”这个导入,除了在乘法里出现了因数这个词和本课内容有关联外,其他

3、关系并不大,用这样的练习作为切入点,它的用处并没有体现。其次,教师对学生提醒: “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 0”,在这里,我觉得教师给出的定义一定要准确 “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 “0”以外的自然数。 ”说到这个0 是否除外的问题,人教论坛上还有争议,因此对这个问题暂不考虑。在判断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练习题中,对于加和减题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判断,我觉得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这里教师设计的题 “判断 84=2 , 4 和 2 是 8 的因数, 8 是 4 和 2 的倍数这句话的对错”很有价值,让学生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第三,在找36 的因数中,教

4、师对找的方法进行了指导,要一对一对有序地找。在这里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 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近时就不用再找了。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第四,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有一题讲到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和是20 ,问学生这个数是多少。这题是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特性的反馈,在这题完成后,我想到了一个练习题“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18 ,找出这个数的其他因数”,这样整合特性和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两个知识点。还有一题在数轴上面标出3 的倍数,在数轴下面标出4 的倍数,这里出现共同的点,这样的话能否对公倍数适当地提点一下呢?让学生留点疑问结束课堂教学,为后一课的学习埋

5、下伏笔。第二堂课的开始教师比较开放,让学生想一个除法算式,然后把这些出发算式归类,分类出除不尽和除尽,在除尽里再分出整除。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除尽的区分中,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除尽,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只要会辨别就行了,不需要要准确的语言去定义概念。教师给出的整除的概念不够严密,既然没有向学生说明整除所说的数都不包括 0 ,那么在定义给出时,应向学生说明除 0 以外的自然数。篇二:因数与倍数评课稿听因数与倍数有感陈卫红开学初,有幸听到同组黄老师的一节因数与倍数,感受颇深,特别是黄老师能够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足够

6、的空间进行探索,只是在适当的机会给予指导,让我印象深刻。黄老师以 “用 12 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这个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想象,讨论,提出“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说出“ 2 6=12”老师追问 “猜一猜他是怎么摆的? ”“还可以怎么摆? ” ?这里虽然没让学生动手操作,但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达到了相同的目的。最后在课件上展示每种摆法和相应的乘法算式,顺势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教学过程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抽象,学生在自主体验下感受到了数与形的结合,并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教学难度,效果较好。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7、,教学中黄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说说在描述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当学生有困难时,黄老师并不着急,适时地给出了同桌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讨论渐渐地得到结果,这一过程才是真正学习的过程。在找因数和倍数特征时,学生也是充分讨论,在合作中发表意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形成了合作讨论意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 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黄老师在学生交流时找了一个没有写完整的同学交流,适时提出 “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突出了有序的重要性。最后黄老师设计了多层次的

8、练习,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基础练习学生参与率高。最后老师还设计了有一定的挑战性题目。“猜一猜 1-100这 100个数中,哪个数的因数最多?”让学生体会到了并不是数字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总之,不论是展示课还是常规课,黄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教学技能。篇三:因数和倍数说课稿课题 :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部分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数与代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

9、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2 、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对数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

10、因数和倍数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我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

11、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难点确定为: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四、教法分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

12、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 “最近发展区 ”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五、学法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 ”向 “学问 ”转变,从 “学会 ”向 “会学 ”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六、教学过程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

13、事物,找事物关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 )情境体验,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让学生根据排队做操的情境体验来说出排队的不同方案,并写出算式,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 ”的过程,既为因数和倍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 )在具体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根据算式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

14、,在通过“能说 4 是因数, 36 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 3 )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找一个数的因数,有的学生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40 的两个数是 40 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40 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 ”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 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并通过找三个数的所有因数,而找出因数的特征,从而在互相评价、充

15、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接下来找一个数的倍数。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找出倍数的特征。(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在这一环节设计的内容有:考查基础知识的判断题,关于因数和倍数的趣味题,拓展延伸的找正方形长、宽的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全员参与的题。(四)小结归纳,拓展深化我理解的小结归纳,它应该是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七、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

16、知识的来龙去脉,我在板书设计方面主要采用了线索式的板书设计。总之,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不仅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而且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篇四: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倍数和因数评课稿本学期的 “三人行 ”活动中,我们组选取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起始课倍数和因数。 “倍数和因数 ”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 12 个小正方形摆成不

17、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于人性化。一、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实现了课的有效性。在这次 “三人行 ”中,耿老师制定了教学目标,只有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总揽课堂,从而实现课的有效性。本课教学目标较明确。1 、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 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2 、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教学容量大,高效踏实。在

18、这次 “三人行 ”中由李老师进行授课。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我觉得这是一节扎实、有一定深度的课堂教学,在与许多依靠华丽的课件而出彩的课相比,比较难得。在课中,李老师张弛有度的教学风格,让人称赞。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这一堂课的容量很大,效果踏实。首先,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中来。在学生练习、探索的过程中,教者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从中发现学生典型的思考过程和典型的错误,然后再组织集体讨论,这样的操作是高效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例如,在讨论如何全部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时,就挑选了一个思路较清晰,并漏写一个因数的学生作业与另一个 “有序 ”思考特别明显的学生的作业,

19、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发现了思考问题的一个良好品质 “有序思考 ”,并对它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体验。三、教师努力体现一定的新基础教育元素。1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数学中的 “起始概念 ”一般比较难教,李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 ”的概念。如:课的开始,李老师从操作活动把 1 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这里老师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过

20、渡自然。2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善于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悟思想。找因数环节,李老师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寻找的方法:第一个孩子采用的“逐一法 ”,第二个孩子采用的是 “配对法 ”;接着李老师让大家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当孩子们说“配对法 ”好,不易丢失答案时,李老师立即反问:“难道第一种方法没有值得肯定的吗?”最后,她追问那个采用 “逐一法 ”的孩子: “如果再让你找因数,你打算采用哪一种方法?”在这个教学细节中, “比较 ”的方法被李老师运用的非常自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次活动在全校进行了公开授课,全体数学老师各抒己见,对本节课的印象如下: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

21、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 模仿、理解 ”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4 3=12介绍 “12 是 4 的倍数, 12也是3的倍数, 4 和3都是 12的因数 ”,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12 、12 1=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

22、12 是 12 的因数、 1是 12 的因数, 12 是 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感受之二: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 “找 24 的因数 ”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 24的所有因数。教学中,许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用24 个小正方形想象摆成不同

23、的长方形,并写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李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但是对有序有些过于细化,以至于在有序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时间这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李老师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如在教学找36 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

24、性。虽然是新理念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数学老师基于经常和数字打交道,语言有些随意,数学是严谨的,随意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和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语言在某些时候的不够严谨。整堂课的教学教师比较开放,让学生想一个除法算式,然后把这些出发算式归类,分类出除不尽和除尽,在除尽里再分出整除。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除尽的区分中,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除尽,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只要会辨别就行了,不需要要准确的语言去定义概念。教师给出的整除的概念不够严密,

25、既然没有向学生说明整除所说的数都不包括0,那么在定义给出时,应向学生说明除 0 以外的自然数。篇五: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南川区大观镇中心小学校李学友今天听了补成怀老师的一堂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 ”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 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人性化。许老师把这节课上

26、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 “接受、领会 模仿、理解 ”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 4 3 = 12 介绍 “12 是 4 的倍数, 12 也是 3 的倍数, 4 和 3 都是 12 的因数 ”,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 = 12、

27、12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 是 12 的因数、 1 是 12 的因数, 12是 12 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感受之二: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 “找 24 的因数 ”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 24 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 24 的所有因数。教学中,许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用 24 个小正方形想象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写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许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不过,这里许老师对有序太过于细化,以至于在有序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