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62158705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内江十中 周 敏【设计意图】本设计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研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一个层面是根据文言文教学,落实文言字词知识。【设计实施】一、 解题导入:1.给题目划分结构,题目意思是烛之武击退了秦国的军队,注意退的用法。烛之武用什么击退了秦国的军队?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那么,请问:2.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明确文章第3段对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二、3.齐读第3段(烛之武的说辞)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能抵过千军万马,其高超之处在哪?我们来领略领略:4.分析说

2、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现在大家根据烛之武的说词,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秦晋郑)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言亡郑无益。邻之厚,君之薄也。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再言亡郑有害。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3、害。“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言舍郑有益于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推测未来,预言晋将阙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劝秦谨慎。(唯君图之。)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解了郑围。小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

4、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可谓有理有利有节,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三、讲解第一段。以上是本文最精彩段落的分析,但这不是故事的完整情节,他的游说有其前因后果,前因是秦晋围郑,提问: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

5、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重点讲解: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

6、略句) “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

7、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我们讲到故事有其前因后果,前因是秦晋围郑,后果是什么呢?说秦的结果是:秦郑订立盟约;

8、晋师撤离郑国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

9、”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五、讲解第二段以上内容体现了烛之

10、武的大智,课文还选取哪些内容来表现烛之武?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

11、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

12、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六、小结: 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1、2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

13、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大义大勇大智。左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七、关于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补充:关于左传。 春秋三传 教后反思: 以上教案是上课之前的备案,但上课时我临时调整了方案,大致内容一样,只是顺序安排上作了调整。我原来的想法是通过调整课文情节的正常顺序,来突出“说辞”这一重点内容,但同仁们说那样会有点凌乱,所以在上课时我就又按照课文顺序来进行,感觉这样是更清晰有序。 教完这课后,我感觉我的第一个目的完成得较好,就是研究烛之武高

14、超的劝说艺术,但是第二个目标即落实文言字词这个环节上我没有达成预想的效果,表现在文中字词提示的面不够,可能因为学生预习到位,也可能因为学生特地表现,每次对于问题的回答都很到位,让我就认为他们都懂了。还有就是我本来是想通过这篇课文给学生详细介绍几个虚词的用法,即“以”“之”其“,但由于在课文内容分析上停留过久,导致了时间不够,处理这里时显匆忙,也就没有落到实处,仅仅浮于表面,想来学生也没有掌握这几个字的用法吧。 今后的课堂上,我要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安排好一节课的重点问题,大胆取舍文本材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中逐步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 此外,今天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尤其是肖玲老师的教法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后也要在教法上多琢磨,争取采用多样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