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设备控制技术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讲解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67909 上传时间:2022-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激光设备控制技术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激光设备控制技术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激光设备控制技术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激光设备控制技术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光设备控制技术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讲解(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常用传统低压电器低压电器作为基本器件,广泛应用于输配电系统和电力拖动系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低压电器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 其品种规格不 断增加。作为电气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并能正确选用和维护低压电器。第一节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一、低压电器的定义及分类1低压电器的定义凡是根据外界特定的信号或要求,自动或手动接通和断开电路,断续或连续地改变电路参数,实现对电路或非电对象的切换、控制、保护、检测和调节的电气设备均称为电器。而 工作在交流额定电压 1200V及以下,直流额定电压 1500V及以下的电器称为低压电器。2低压电器的分类(

2、1)按控制的对象和用途可分为低压控制电器和低压配电电器两大类。低压控制电器包括接触器、继电器、电磁铁等,主要用于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系统中, 图2-1是常用的低压控制电器实物图。(a)接触器(b)继电器(c)电磁铁图2-1低压控制电器实物图低压配电电器包括刀开关、组合开关、熔断器和断路器等, 主要用于低压配电系统及动力设备中,图2-2是常用的低压配电电器实物图。(2)按低压电器的动作方式可分为自动切换电器和非自动切换电器两类。自动切换电器依靠电器本身参数的变化或外来信号的作用,自动完成接通或分断等动 作,如接触器、继电器等。非自动切换电器依靠外力(如手控)直接操作来进行切换,如刀开关、主令电器等

3、。(3) 按低压电器的执行和结构可分为有触头电器和无触头电器两类。有触头电器具有可分离的动触头和静触头。利用动、静触头的接触和分离来实现对电路的通断控制的电器叫有触头电器,如接触器、继电器、断路器等。(a)刀开关(b )组合开关A(c)熔断器(d)断路器2图2-2 低压配电电器实物图静触头。主要利用半导体元器件的开关效应来实现对电路速度继电器号,用(触头系统)无触头电器没有可分离的动、 的通断控制,如接近开关等。(4) 按工作原理 可分为电磁式低压电器和非电量控制低压电器两类。 电磁式低压电器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来工作,如交直流接触器、各种电磁式断路器等。 非电量控制低压电器依靠外力或某种非电物理

4、量的变化而动作,如刀开关、等。二、电磁机构电磁式低压电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感测部分和执行部分。感测部分为电磁机构, 来接受外界输入的信号,并通过转换、放大与判断作出一定的反应,使执行部分 动作,以实现控制的目的。图 2-3为常用的结构形式。1. 电磁机构的结构形式电磁机构是各类电磁式电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电磁式电器完成动作的能量来源, 主要作用是将电磁能量转换为机械能量。电磁机构由线圈、铁心(静铁心)、衔铁(动铁心)三部分组成,其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a)衔铁沿轴转动的拍合式(b)衔铁沿棱角转动的拍合式(c)直动式图2-3 常用电磁机构的结构形式1-衔铁2-铁芯3-吸引线圈(1) 衔铁沿

5、轴转动的拍合式如图2-3(a)所示,多用在触头容量较大的交流电器中, 其铁心形状有U型和E型两种。(2) 衔铁沿棱角转动的拍合式如图2-3(b)所示,这种形式广泛应用于直流继电器 和直流接触器中。(3) 衔铁直线连动的 E形直动式 如图2-3( c)所示,这种形式分单 E形(仅铁心为 E形)和双E形(衔铁、铁心均为 E形)两种,多用于交流接触器、继电器以及其他交流电磁机构的电磁系统。2. 线圈线圈的作用是将电能转换成磁场能量。根据励磁的需要,线圈可分为串联型和并联型两类。其中串联型线圈为电流线圈,并联型线圈为电压线圈。电流线圈使用时串接在电路中, 为保证其分压足够小,应使其具有较小的阻抗,所以

6、用较粗的铜线或扁铜条绕制而成,且匝数较少,故其特点是粗而短;电压线圈使用时并接在电源上,为使其分流足够小, 线圈用较细的绝缘性能良好的漆包线绕制而成,且匝数较多,故其特点是细而长。按通入电流种类不同,线圈又可分为交流和直流两种。对于直流线圈,因其铁心不发热,只有线圈发热,所以 直流电磁铁的线圈不设线圈骨架,且把线圈做成高而薄的细长型,使线圈与铁心直接接触, 利于线圈散热;而交流电磁铁的线圈多制成短而厚的矮胖型,且用骨架将线圈和铁心隔开, 这是因为交流电磁铁的铁心存在磁滞和涡流损耗,铁心和线圈都发热。对于使用者而言,电流线圈一定要串联在电路中, 并通过种类和大小合适的电流;电压线圈一定要并联在电

7、路中,并施加种类和大小合适的电压。3. 电磁机构的吸力与吸力特性电磁机构按其线圈中通过的电流种类分为直流与交流两大类,分别叫直流电磁机构和交流电磁机构,也叫直流电磁铁和交流电磁铁。通常直流电磁铁的铁心是用整块的铸铁或铸钢制成,而交流电磁铁因铁心存在磁滞和涡流损耗,其铁心用硅钢片叠压而成。电磁吸力与气隙的关系曲线称为电磁铁的吸力特性。(1)直流电磁铁的吸力特性当给直流电磁铁的线圈加上直流电压时,线圈中便有了励磁电流,使磁路中产生了密集的磁通,该磁通作用于衔铁, 在电磁吸力作用下使衔铁与铁心吸合并作功。图2-4( a)为直流电磁铁的吸力特性。图中曲线1为(IN ) !磁动势下的吸力特性,曲线2为(

8、IN) 2磁动势下的吸力特性,且(IN ) 1 ( IN) 2。由于直流电磁铁的线圈电阻为 常数,当外加工作电压不变时, 线圈电流也是常数,其磁动势(励磁电流与线圈匝数的乘积, 单位为安匝)为常数,在这种情况下,其电磁吸力与气隙大小的平方成反比,气隙越大, 电磁吸力越小;相反,气隙越小,电磁吸力越大。即直流电磁铁在恒定磁动势下只与气隙S2成反比,因此吸力特性为二次曲线状。图中S 1为衔铁闭合后的气隙,S 2为衔铁打开后的气隙,衔铁气隙减小的过程是电磁吸力加大的过程。 当通过外加电压使电磁铁的励磁安匝增 大时,其在行程中任一位置上的电磁吸力也增大。 应当注意的是在衔铁吸合的过程中及其吸 合以后的

9、线圈电流基本不变。由直流电磁铁的吸力特性可知,线圈励磁电压的高、低,衔铁行程的长、短,都将影响 电磁铁的吸力特性,从而影响电磁铁的工作性能。4#(a)直流电磁铁的吸力特性(b)交流电磁铁的吸力特性图2-4电磁铁的吸力特性(2)交流电磁铁的吸力特性交流电磁铁在线圈工作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铁心中的磁通幅值基本不变,所以铁心与衔铁间的电磁吸力也基本不变。因而交流电磁铁的吸力特性一般比较平坦,如图 2-4( b)所示。它与直流电磁铁的区别在于:一是在电压(有效值)已 定的情况下,励磁电流(有效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线圈的感抗,在电磁铁吸合的过程中, 随着气隙的减小,磁阻减小,线圈的感抗增大,励磁电流减小,

10、即励磁电流的大小是随着气 隙的改变而变化的。 在线圈吸合的过程中,线圈电流逐渐减小,至吸合后达到稳定电流,因 此在吸合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瞬时冲击电流,严重时可达稳定电流的十倍以上。故交流电磁铁如果在吸合的过程中出现卡死或运动不畅等现象,就比较容易被烧毁;二是由于交流电磁铁的在吸合后,励磁电压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所以其气隙磁通也按正弦规律变化,而电磁吸力与磁通的平方正比,故其吸力曲线如图2-5所示。电磁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衔铁始终受到反作用弹簧、触头弹簧的反作用力及其他阻力 之和F r的作用。尽管电磁吸力的平均值 Fo大于Fr,但在某些时候,吸力仍将小于(图2-5 中画有阴影线的部分)。这将使衔铁产

11、生释放趋势(因吸力的平均值大于反力,且脉动的频 率较高,不可能产生释放效果),从而使衔铁产生振动,发出噪声,应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图2-5交流电磁机构吸力曲线#为消除振动和噪声,在电磁铁的铁心和衔铁的两个不同端部各开一个槽,槽内嵌装一#个用铜、康铜或镍铬合金材料制成的短路环(又称减振环或阻尼环),如图2-6所示。短路环把铁心中的磁通分为两部分,即不穿过短路环的0 1和穿过短路环的0 2,且0 2滞后0 1 ,即0 1和0 2不同时为零,则由0 1和0 2产生的电磁吸力也不同时为零,如果短路环设计的 合适,使0 1和0 2的相位差也较为合适, 这就保证了合成吸力变的比较平直且始终大于反作 用力,从

12、而消除了振动和噪声。图2-6交流电磁铁的短路环1-衔铁 2-铁心 3-线圈 4-短路环 5二、触头系统电磁式低压电器的触头(也称触点,本书统一称为触头)按接触方式可分为点接触式、 线接触式和面接触式三种,分别如图2-7 ( a)、(b)和(c)所示。按触头的结构形式划分有桥式和指形触头两种,如图 2-8 (玄)和(b)所示。其中桥式触头分双断口点接触桥式触头和双断口面接触桥式触头。双断口就是两个触 头串于同一电路中, 电路的接通与分断由两个触头共同完成。点接触型式适用电流不大,且触头压力小的场合,面接触型式适用于大电流的场合。指形触头的接触区为一条直线,触头在接通或分断时将产生滚滑摩擦,能将氧

13、化膜去 掉。因此这种型式适用于通电频繁高、电流大的场合。a)点接触(b)线接触(c)面接触图2-7触头的三种接触形式(a)双断点桥式触头(b)指形触头图2-8触头的结构形式1-静触头 2-动触头 3-触头压力弹簧触头是低压电器的执行部分, 起接通和分断电路的作用。 因此要求触头导电、 导热性能良好,通常用铜制成。但铜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生成一层导电性能很差的氧化铜,增大触头的接触电阻,使触头损耗加大,温度升高;而温度升高,反过来又使触头表面氧化加剧,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对触头要求较高的电器,其触头采用银质或银基合金材料,这不仅在于其导电和导热性能均优于铜质触头,更主要的是其氧化膜对接触电阻影响不

14、大,而且这种氧化层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会形成,且易粉化。因此,银质触头具有较低和较稳定的接触电阻。对于大、中容量低压电器的触头,如果触头采用滚动接触,可将氧化膜去掉,所以这种结构 的触头,通常采用铜质材料。为了使触头在闭合时能接触的更加紧密以减小接触电阻,并消除开始接触时产生的振 动,可以采用增大触头弹簧的初压力,减小触头质量、降低触头的接通速度以及选择较硬的触头材料等方法。对于大多数低压电器,触头是较为贵重和易出现故障的地方,要注意维护和保养。四、电弧及灭弧装置电器在断开大电流或高电压电路时,在动、静触头之间会产生很强的电弧。电弧实际上是触头间气体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放电现象。它的形成过程是这

15、样的: 当触头间刚出现分断时,由于两触头间距离很小,因此产生很大的电场强度,在高热和强电场作用下,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从阴极表面逸出,奔向阳极;这些自由电子在电场中高速运动时要撞击中性气体分子,使之激励和游离,产生离子和电子,而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继续向阳极运动,并撞击其他的中性气体分子。这样在触头间就产生了大量的正负离子和电子,从而使气体导电, 形成了炽热电子流,即电弧。电弧一方面会烧蚀触头,降低触头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会使电路的切断时间延长, 甚至造成弧光短路或引起其他事故。因此应限制电弧的产生和使其尽快熄灭。常用的灭弧方法有以下几种:1.双断口电动力灭弧如图2-9所示,这种灭弧方法是将整个电

16、弧分割成两段,同时利用触头回路本身的电动力F把电弧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拉长,使电弧在拉长的过程中加快冷却并熄灭。该方法一般用于容量较小的交流接触器等低压电器中。图2-9双断口电动力灭弧示意图1-静触头 2-动触头2. 纵缝灭弧如图2-10所示,这种灭弧方法是利用灭弧罩的窄缝来实现灭弧的。灭弧罩是由耐热陶 土、石棉、水泥等绝缘材料制成。灭弧罩内每相都有一个纵缝,缝的下部宽以便放置触头; 上部窄,以便压缩电弧,使电弧与灭弧室壁紧密接触。当触头分断时,电弧被外磁场或电动力吹入纵缝内,其热量被缝壁迅速吸收,使电弧迅速冷却熄灭。该方法常用于交、直流接触器上。图2-10纵缝灭弧装置3. 栅片灭弧栅片灭弧装置的

17、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图2-11所示。金属栅片由镀铜或镀锌薄铁片制成,它们插在灭弧罩内,各片之间互相绝缘。当动、静触头分断时,在触头间产生电弧,在电弧 电流周围产生磁场。由于金属栅片磁阻比空气磁阻要小的多,因此在靠近栅片的电弧上部的磁通很容易通过金属栅片而形成闭合磁路,这样便造成了电弧周围空气中的磁场上疏下密。 这样的磁场对电弧产生向上的作用力,将电弧拉入栅片内,栅片将电弧分割成若干个串联的短电弧,而栅片就是这些短电弧的电极,将总电弧压降分成几段, 栅片间的电压都低于燃弧电压,同时,栅片将电弧导出,使电弧迅速冷却,促使电弧尽快熄灭。栅片灭弧多用于容量 较大的交流接触器中。图2-11栅片灭弧装置1-静

18、触头 2-短电弧 3-灭弧栅片 4-灭弧罩 5-电弧 6-动触头4. 磁吹灭弧其结构如图2-12所示。当动触头与静触头分断时,在触头间产生电弧,这个电弧在短 时间内通过自身仍维持负载电流I而存在,此时该电流在电弧未熄灭前形成两个磁场,一个是该电流在电弧周围形成的磁场,另一个是该电流流过磁吹线圈在两导磁夹板间形成的磁 场。由图可见,在电弧的上方,两磁场方向相反,磁场强度削弱;在电弧的下方两个磁场方 向相同,磁场强度增强。因此,电弧将从磁场强的一边被拉向弱的一边,向上运动。电弧在 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被拉长并吹入灭弧罩内,使电弧温度降低,促使电弧迅速熄灭。 另外,电弧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在静触头上的弧

19、根将逐渐转移到引弧角上从而减轻了触头的灼伤。引弧角引导弧根向上移动的同时又使电弧被继续拉长,当电源电压低于燃弧电压时,电弧就熄灭。5图2-12 磁吹式灭弧装置1-磁吹线圈 2-铁心 3-绝缘套筒 4-导磁夹板5-引弧角 6-灭弧罩 7-动触头 8-静触头这种磁吹式灭弧装置,其磁吹线圈与主电路是串联的,且利用电弧电流本身灭弧,所 以其磁吹力的大小取决于电弧电流的大小,电弧电流越大,灭弧能力越强。而且磁吹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无关。除串联磁吹方式外,还有并联磁吹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弱电流时其磁吹效果要比 串联式好;缺点是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必须同时改变磁吹线圈的极性。否则,磁吹力的方向就会反向,使电弧不容易熄灭,甚至可能损坏电器设备。磁吹式灭弧装置广泛应用于直流接触器中。电弧是低压电路中常常令人头痛的问题,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