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一数学知识要点与公式总结

上传人:细水****9 文档编号:61629399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一数学知识要点与公式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一数学知识要点与公式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一数学知识要点与公式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一数学知识要点与公式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一数学知识要点与公式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一数学知识要点与公式总结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 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1)若集合 中有 n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3)、 若 ; 则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2、; 若 ; 则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若 ; 则 是 的充要条件 ; 若 ; 则 是 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 4)、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 5)、 反证法:当证明“若 ,则 ”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 则 ”成立, 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否定

3、 正面词语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至多有n个 任意两个 否定 二、函数 1)、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2)、函数的三要素: , , 。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定义法(拼凑):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3)函数值域的求法: 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y来表示x,再由x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y的取值范围;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

4、域的函数,化归思想;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基本不等式法: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3)、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5、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4)、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 y

6、=f(x)y=f(x+a),y=f(x)+b 注意:()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x), y=f(x)y=Af(x+)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5)、反函数: (1)定义

7、: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 (4)求反函数的步骤: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将 互换,得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三、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

8、)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

9、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1)、基本概念: 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项与项数: 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2)、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

10、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3)、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

11、差数列。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

12、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4) 、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 32、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

13、化思想的应用。 四、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与 轴的交点为 ;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 、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

14、得;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指数运算法则: 指数函数:y= (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o,a1) 图象恒过点(1,0),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0,则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

15、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2)、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基本应用:放缩,变形;求函数最值:注意:一正二定三取等;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3)、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4)、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5)、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16、。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利用基本不等式, 利用常用结论:(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6)、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 :若 ,则 ;若 ,则 ; 、 :若 ,则 ;

17、若 ,则 ;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 (5)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 注意:(1).几何意义: (2)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3).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4).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6)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7)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

18、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8)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分 、 、 讨论。 六 ,三角公式汇总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角 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记: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19、: 注:我们还可以用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如图,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 、 、 分别叫做角 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倒数关系: , , 。商数关系: , 。平方关系: , , 。3)、诱导公式 、 、 、 、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口诀: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 、 、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异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口诀: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4)、和角公式和差角公式5)、二倍角公式二倍角的余弦公式 有以下常用变形:(规律:降幂扩角,升幂缩角) , ,

20、 。6)、万能公式(可以理解为二倍角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 。万能公式告诉我们,单角的三角函数都可以用半角的正切来表示。7)、和差化积公式 了解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掌握好公式:两式相加可得公式,两式相减可得公式。两式相加可得公式,两式相减可得公式。8)、积化和差公式我们可以把积化和差公式看成是和差化积公式的逆应用。9)、辅助角公式()其中:角 的终边所在的象限与点 所在的象限相同, , 。10)、正弦定理( 为 外接圆半径)11)、余弦定理 七、平面向量 1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

21、(2)若a=( ),b=( )则a b=(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0= ( )=0. 3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2) 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同;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反;当 =0时, =0 (3)若 =( ),则 =( )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使得b= (2) 若 =( ),b=( )则 b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

22、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e1+ e2 4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设P1、P2是直线 上两个点,点P是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使 = ,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当点P在线段 上时, 0;当点P在线段 或 的延长线上时, 0; 分点坐标公式: 5 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4)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6.主要思想与方法: 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判断两向量是否垂直等。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是知识的交汇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