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研究述评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61487181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适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适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适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高适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适研究述评(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适研究述评文学133高适研究述评张馨心(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20)提要: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人物,历来为论者所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更是产生了高适研究的高潮,其间对高适的家世,生平,着作等都有较为全面的整理,成就斐然.然而进入21世纪后,对高适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对其边塞诗的关注上,且多为单篇论文,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论着.在对高适研究的情况加以系统,全面的观照后,更有利于我们认识高适研究的现状,从而对其中论述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关键词:高适;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

2、37(2011)01013305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高适的个人经历和身份是十分独特的.他困守民间50载,任封丘尉却因不满而辞官,从军入哥舒翰幕,后历任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直至去世前一年才辞官闲居.高适的官衔之高,在任时间之长,在唐代诸多知名诗人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故而有”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113331的说法,杜甫也曾称赞他是”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l2.高适以诗人为戎帅,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这在诗人大多是悲剧人生的盛唐,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高适的诗歌创作极具特点,前人谓其:

3、”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l3引,”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4Jl.高适50岁之前的生活是困窘的,又有着从军塞外的切身体会,因而对民间生活的疾苦和边关将士的艰辛有着不同于其他诗人的真切感受,这些感受都体现在他质朴无华,直抒胸臆的诗歌创作中,故此让人有”胸臆语”之感.作为唐代诗坛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高适对于社会和生活有着独特的看法,他有报国的激情,有仕进的热情,也有对现实形势冷静清醒的判断,他的诗歌不仅是他生活感受的积累,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更是他人格精神,政治理想的写照.从政治,军事气质而言,高诗既无一般诗人大言无当,空言傲世的浮廓之病,更无对现实政治的隔膜幼稚之气;

4、从诗人文学家角度而言,他又无官场逢场作戏,虚假逢迎之弊,这也正是为人所称道的他特有的”气质”和”气骨”.从前人的评价可以看出,高适的诗歌创作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分流露了诗人的真实感情,在当时就已经为人所称道,并且流传甚广.高适在盛唐文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无论是与高适交游甚密的李白还是杜甫,或者是与其并称的岑参,甚至是更多的盛唐诗人,都不曾像高适一样身居高位,既有报国的热情也切实把握了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也不曾像高适一样亲身体验过贫穷的底层生活和艰苦的边塞征战;且在”安史之乱”和以后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之中谋达最高决策层,并且为国家的扫除叛乱,安定天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就决定了高适

5、的独特性,他是盛唐时期以至整个唐朝特有的政治家诗人和军事家诗人.比起杜甫对民生疾苦的描述和对战争的痛恨,高适更关注的是如何减少人民的负担和战争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比起岑参对边塞风光充满梦幻色彩的勾勒,高适说的更多的是守边战士的辛苦.正因他的独特风度和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气质,我们才更需要对高适的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目前,国内外关于高适的研究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高适的家世及生平研究高适的生平和家世,两唐书中皆语焉不详,故历来研究此问题的论着较多.如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孙钦善高适年谱,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

6、年考,左云霖高适传论,余正松高适研究等专着和论文都对高适的生平和家世作了大致勾勒.现对高适生平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做逐一概述.1.籍贯旧唐书?高适传说高适为”渤海蓓人”,新唐书?高适传说是”沧州渤海人”.但唐时已无渤海郡,故论者对此多有争议.彭兰认为应依旧唐书所说,定高适为唐德州蓓(今河北景县)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一书中所附年谱亦持此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学史则认为高适是沧州渤海人;孙钦善高适年谱则以渤海为高适郡望,又依其题李别驾壁等诗定高适乡里为洛阳,傅璇琮的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赞同此说,并为之补充论证;傅希尧高适籍里求是(河南师范大学,1988年第8期)则提出高适是唐沧州

7、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夜珠高村人.2.家世关于高适家世的研究主要成果为周勋初先生所作高适年谱一书,周先生从千唐志斋藏石拓片中收集了l34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高氏家族有关情况,对高适的家世作出了详细勾勒.其他各研究资料都以周先生之说为是,并没有其他论述.3.生年关于高适的生年,向无定论,影响较大的说法有:(1)公元696年说.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持此说.(2)公元700年说.陆侃如,冯浣君中国诗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中国文!学史均持此说.(3)公元700年说.周勋初高适年谱,佘正松高适研究持此说.(4)公元701年说.孙钦善高适集校注

8、附高适年谱持此说.(5)公元702年说.闻一多唐诗大系,高文试论高适,中国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均持此说.(6)公元700年一公元702年之间说.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持此说.(7)公元704年说.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附高适年谱陈铁民,乔象钟唐代文学史上册均持此说.(8)公元706年说.彭兰高适系年考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辞海?文学分册均从之.4.求仕经历高适别韦参军云:”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I5ll.,在20岁时初游长安求仕.由于对其生年的判断不同,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以开元十一年为初游长安时间,左云霖高适传论定为开元九年,周勋初高适年谱

9、和佘正松高适研究则以为是在开元七年.初次求仕没有成功,高适又在开元二十三年应唐玄宗诏书被征召,但仍然无果.各种年谱因适诗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序言”乙亥岁,适征诣长安”Es32J3皆以为高适在开元二十三年赴长安,然检资治通鉴,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至东都洛阳,直至二十四年冬方启程往西京,而所谓征诣,是应征诣见皇帝,那么就应该是在玄宗所在的洛阳,古代文人又有以”长安”代指都城的习惯,故而此时高适的行踪有待考辨,廖立的高适征诣长安岑参献书西周在洛阳辨一文即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两次求仕未成后,高适直至天宝八年才由张九皋推荐赴长安考试,中选后授封丘尉.因为不满县尉的官职,两年后高适辞官人哥舒翰幕任掌书记,经

10、历安史之乱后又历任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度过了长达1O年的达宦生涯.各个版本年谱中对高适这一时期的仕途经历都无异议.5.游宦经历天宝八年,高适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关于这一时间,学界亦有分歧:(1)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认为,高适于开元二十三年被征到长安,旋赴封丘尉任.(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则认为举有道科系于开元二十三年,但认为此年高适落第,仍还宋州;说高适于天宝六载夏,秋之际,又被征诣长安,旋解褐汴州封丘尉.(3)孙钦善高适年谱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认为高适于天宝八载举有道科登第,即授封丘尉.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周勋初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都认为此说较为稳妥,并为之作了较

11、为详细的考辨.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刘开扬高适年谱亦主此说.现以此说为是.高适举有道科后,被授封丘尉一职.在封丘尉任上,高适曾送兵蓟北,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将高适送兵时间定为开元二十四年冬;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定为天宝七载冬;孙钦善高适年谱,周勋初高适年谱,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高适年谱均定为天宝九载冬;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定于天宝八载冬,佘正松辨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否定上述诸说,认为高适此次送兵再到蓟北,应确定在天宝十载冬由封丘县出发,一卜_一载春由冀北南返封丘,并详加论证,当以此说为是.天宝十一年,高适自蓟北归.由于对东北边境形势甚感悲慨,而县尉一职催租纳税,鞭挞黎民

12、的日常职责也使得本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高适感到十分厌恶,于是他辞去封丘县尉之职,至长安寻求出路.后高适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判官田良丘之荐,远赴河西,入哥舒翰幕任掌书记.这一时间学界看法亦不一致: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认为,高适入河西幕在天宝十三载;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谓,总览高适全集,考证前后行踪,辞封丘尉,客游河右,当在天宝九载;陈铁民高适何时入河西幕对上述两说进行了辩驳,认为高适于天宝十二年人河西幕;徐无闻的高适诗文系年稿认为高适在天宝九年入河西幕;刘乾的就高适问题同徐无闻同志商榷一文则同意陈铁民说;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一文根据现有材料认为,天宝十二年初夏,高适应哥舒翰之辟,为其幕中掌书

13、记,随至河西,直至天宝十四年秋冬返朝;孙钦善高适年谱诸疑考辨及其高适集校注?高适年谱中对其原高适年谱的旧说(天宝十年)加以更正,认为高适赴西塞当在天宝十一年秋.现以傅璇琮之说为是.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1二月,高适由陇右入朝,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至德元年,潼关失守,高适西奔长安向玄宗献策,又上书极言朝廷军政之腐败,得玄宗赏识.李磷叛乱,肃宗召高适商议对策,并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李磷.乾元元年,由于李辅国的谗言,被左迁东都太子府少詹事,身置闲散之位,但第二年便授彭州刺史,又转蜀州刺史.广德元年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二年还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

14、县侯.佘正松高适研究一书分别对高适两赴蓟北,从军河西,出镇淮南和为官西川时期的诗歌创作和政治策略进行了探讨.左云霖高适传论一书在”高适的生平”一章中也文学135对高适的游宦经历和其中重要的诗歌创作作了描述.6.交游考高适交游范围很广,常为人所乐道的是他与杜甫的交往.佘正松高适研究列专章”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对高适和杜甫的交往过程以及二人的情谊进行论述.左云霖高适传论在高适生平一章中指出高适在蜀为官时与杜甫交往甚密,并举高适人日寄杜拾遗和杜甫追筹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二诗以证高,杜友情之深厚.同样探讨高适与杜甫交谊的还有平原大学)2oo7年10月载王彦明交情老更亲杜甫高适关系谈一文.杜甫研究学刊

15、)2006年第一期所刊刘友竹的杜甫高适关系琐谈从人日唱酬诗谈起一文则认为高适在与杜甫的交往中并没有投入真挚情感,认为对二人情谊深厚的论断并不能成立.除此之外,高适与李白的交往也倍受关注,日本的笕文生李白和高适对李磷叛乱中的李白和高适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高适,杜甫,李白三人曾同游宋中,乔长阜杜甫与高适李白游宋中考辨和陶瑞芝的杜甫与高适,李白同游宋中在何时对这一事件作了考辨.另外,廖立的岑参事迹着作考一书中列有岑参诗友考一节,其中对高适和岑参的交往作了大致论述.二,高适思想研究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高适的政治思想及其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很少研究,只有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高适的性格大加赞赏:”他虽没有王

16、维,孟浩然的澹远,李白的清丽奔放,却自有一种壮激致密的风度,为王,孟他们所没有的”,”他的诗也到处都显露出以功名自许的气概.他不谈苦空,不使酒骂座,不故为隐遁自放之言,不说什么上天下地,不落边际的话.他是一位人世问的诗人为的是一位慷慨自喜的人,又是一位屡次独当一方的大员,所以他的作风,于舒畅中又透着壮烈之致,于积极中更露着企勉之意”.50年代以后出现论文,文学史着作,唐诗研究之类的着作则较侧重于高适的思想及其诗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刘开扬在其论高适的诗中首先称高适是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然后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适诗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第一,其在”浪游”时期所写的伤不遇诗,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人才仍是大

17、批的得不到任用,特别是出身寒微的诗人很难找到从政的出路,从而揭露了那些特权阶级的把持政柄,阻滞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发展.第二,也是他的诗的最可贵的方面,是他能注意到人民的疾苦,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主张,通过对良吏的称道,和对历史上的暴君贼臣的指责来表达他的关怀人民的思想.第三,他对于保卫边疆的战争,热烈地歌颂战功,同时对战士寄予了高度的同情;对于统治阶级的内战,是立于反对立场的.高文试论高适一文即指出,高适慷慨有大志,尚节义,务功名,以王霸之略,经世之材自许,以社稷安慰为己任.这是他的主要性格和基本思想.游国恩等编着的中国文学史也论及高适的思想和性格,他们认为,他不肯”拜迎长官”,不能忍受小官吏的

18、那种羁束和卑辱的生活,是受了嵇康,陶潜的影响.不愿意”鞭挞黎庶”,则是他从切身体验中产生的宝贵的思想.另外,他们也指出了高适豪侠浪漫的性格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80年代以后,学界对高适思想性格和其诗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的认识又更加深刻了.如傅璇琮在其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在肯定高适早期诗歌关心人民疾苦的同时,也指出,”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高适思想中是存在着矛盾的,在所谓追求功名,事业的努力中,有着强烈的挤入封建统治集团上层的欲望因此在天宝后期政治极其腐败的情况下,他可以向当时执政的官僚集团表示合作,并写了一些歌颂他们的诗篇.”_8相比较而言,前此的一些研究者,往往只注意到了他的封丘县诗

19、中”鞭挞黎庶令人悲”的一方面.萧涤非,佘正松编着的高适中首先指出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肯定其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最后和郑振铎一样,也强调他对理想和抱负的不懈追求.此外,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两本有关高适研究的专着,也对高适的思想作了较多的剖析.左云霖高适传论在论述了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其诗中的人民性之后,还花费较多笔墨,谈其入仕目的.他认为,”高适不但功名欲强烈,对富贵的向往也是强烈的.”_6”叭取得富贵,是他除了实现政治理想和经世济民愿望之外所谓另一目的.同时,该书还突出了高适“政治上的远见卓识”l6叫,认为”这一点特别表现在谏阻玄宗以诸王分镇天下和断言李磷必败上”_6J】叫,而同时

20、代的着名诗人李白,王维,杜甫”对政治形势的观察,剖析,应付的能力,与高适相比,却相差甚远,他们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和经历就是明证.”叫佘正松高适研究一书列有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高适政治思想透视一章,对高适政治思想进行论述.指出高适政治思想的核心正是他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中明确宣布的:”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即永远为拯救人民的苦难而尽力,就是因此得罪被处以烹煮的酷刑也在所不辞.书中对高适政治思想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高适是一个慷慨有大志,以王霸之略,经世之才自许,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具有进步思想的重要政治诗人”.李德民从现代视角看唐代诗人高适的价值取向一文从积极进取的”人世”精神,关切苍

21、生的民本”思想”和献身边塞的报国情怀三方面对高适思想进行了分析论述.张瑞君的人生追求政治才略诗歌创作高适新论一文则着重强调了高适的政治追求和才能.认为高适的人生追求虽然包含着经世济民的愿望,但远不及对自己功名富贵的追求.l36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关于高适的文学思想,陶文鹏高适诗论述评(喀什师范学院)1986年第二期)将高适诗文中分散的论诗之语加以归纳,整理并作一述评.他指出,高适的诗歌理论已涉及诗歌艺术构思中的虚静,感性,想象,取象,以及诗歌艺术形象的特殊性问题,又强调发扬诗经楚辞和建安诗歌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高适主张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倡导清新自然,具有风骨的诗美,对于盛唐

22、诗歌美学建设和盛唐时代审美理想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三,高适诗文研究1.文高适的文赋散佚情况十分严重,新,旧唐书着录高适文集二十卷,然今皆不传.今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中存文二卷,全唐文刊其文,赋共21篇,经后人考订辨伪,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载文,赋共19篇,孙钦善先生高适集校注亦载l9篇,但较刘本多苍鹰赋一篇,而不收西L_-E城置戍论.学界对高适的文章历来关注不多,只有佘正松先生在高适研究一书中列有专节,对高适的文,赋创作进行观照.佘先生详细分析了高适的奉和鹘赋和樊少府厅狮猛赞,指出高适写此二文意在托物言志.高适研究还对高适叙事以抒情的文章作了论述.指出作为诗人的高适,最突出的

23、表现手法是直抒胸臆,这种手法也被运用到了他的散文创作中.佘先生指出,高适的文,赋善于从不同角度对笔下形象进行刻画;灌注强烈的真情实感;除了直抒胸臆外,还往往把写景,叙事熔为一炉,读来极为感人,同时语言大都劲健深挚.前人评价高适诗歌的”极有气骨”,风格“悲壮”,同时适用于他的文,赋.2.诗旧唐书载”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船,新唐书?高适传则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l3l4郇.杜甫称之”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I2j24.,”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l2;殷瑶日:”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l4j1踟.

24、之后历朝对高适皆有评品,如严羽之”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_l;高棵之:”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高适,岑参之悲壮,此盛唐之盛者也”ll【_.;胡应麟”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人中唐矣”l】l_诸多评价,散见于历代诗文,诗话中,尚未汇编成书.20世纪上半叶,对高适诗歌的论述见于各文学史中.如胡适白话文学史比较注重其在乐府诗方面的成就,认为高适的乐府诗是从乐府出来的新体诗.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认为高适的诗风是岑参的一派,而且高适体气狭小,不如岑参的高歌激昂.在分析高适的诗作时,他又认为高适的长篇不如其绝句的浑厚可爱,而这正是与岑参不同的地

25、方.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也认为高适是属于岑参一派的,而且其诗歌成就明显不及岑参,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更是认为岑胜高远甚.5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高适诗歌艺术成就的评价明显比三四十年代要高得多,而这又和高适诗歌中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符合当时文艺界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精神有关.如刘开扬在其试论高适的诗文开头就明确指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的.”E5424在论及其诗歌艺术时,也强调高适的诗歌有气骨,而这不是岑参的诗所能赶过的,并对钟惺,胡应麟等抑高扬岑的观点表示异议.高文在其试论高适一文中也认为,”由于高适的长期潦倒失意,受过贫困的折磨,又参加

26、过劳动,这就使他在思想感情上能够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这是高适的重要贡献.”又说,”他的诗歌形式是多样化,艺术特色是魄力雄毅,气骨琅然,直抒胸臆,多慷慨悲壮之音.在创作方法上基本上是现实主义.”当时出版的文学史,更是对高适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予以肯定.游国恩等编着的中国文学史认为高适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并引用殷瑶和杜甫对高适的评价说明高适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虽然将高适归人”岑高诗派”,认为高适诗歌的气象比不上岑参的奔放,然格调高远,富于苍凉的情韵,肯定了高适在描写边塞的风光,

27、战争的场面下,同时又表露出征夫的疾苦,思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诗风里,呈现出慷慨之音.80年代以后,学术界多就高适诗歌本身进行艺术分析和评价,即使将高适与岑参进行比较,也很少区分高低了.如萧涤非,佘正松高适在阐述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就抓住高适诗歌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风格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认为高适最突出的特点是”直抒胸臆”;其次在写景或刻划人物形象时,常常从大处落笔,给人以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孙钦善高适集校注?前言认为,高适以写抒情诗为主,他的抒情诗艺术特色鲜明,成就较高.在分析其写景之作时,也认为高适写景诗也独具特色,即善于在具体描绘中表现主观感受.文章最后还指出了高诗的

28、不足之处,就是有时为了应酬,敷衍成篇,堆砌典故,食古不化,有些篇章读来颇感滞碍.左云霖的高适传论在肯定高适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所具有的艺术特点之后,认为前人所说的”悲壮”不足以概括高适诗的全貌,他以为,把高适诗风概括为”沉实雄健”更确切些.认为高适的诗歌,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实地反映生活,深刻地揭示生活,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感情真率,流利畅达,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佘正松的高适研究先是用三章的篇幅对高适各个时期的诗歌进行艺术分析和评价,接着又列三章分别论析高适诗歌文学137雄放风格,概观高适诗歌雄放风格的异变,分析高适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又各以专章探讨高适与岑

29、参诗风之异同,高适诗歌的渊源,高适的地位和影响.80年代以后,除了有人继续撰专文探讨高适的边塞诗(多无新意),也出现了一些另辟蹊径,视角新颖之作.如胡建平论高适的山水田园诗,高海夫高适的审美情趣等.高文认为,在社会美和自然美之间,高适更喜爱,习惯于把前者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他的诗作大都是直接以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以表达其审美体验和评价的.在美的不同形态特征中,高适的趣味偏于壮美,是一种带有激越雄劲色彩的壮美.高适对语言美的追求,显示了他特有的情趣,那就是朴实畅朗,劲健雄毅与对称整炼的结合.另外,葛晓音在其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中对高适的山水田园诗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高适山水诗仅见少量酬唱

30、之作,体势与其边塞诗相似,均以感怀为主,间或穿插山水描写的片断.与山水诗相比,高适的田园诗更多,也更有特色.他笔下的田园,总是一片阴云密布,萧瑟苍茫的景象,与王孟诗派笔下清朗闲静的田园风光,形成鲜明的对照.高适的田园诗还注意到了田家生活和表象下所深藏的寒馁,辛劳,以及遭受租税剥削的痛苦,已脱离了陶王诗派重在回归自然的基本旨趣,为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反映田家苦的诗歌开了先声.进入21世纪,高适诗歌研究只有单篇论文,并没有着作问世.有新意的是对高适与其他诗人的比较,如赵红的浅论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的异同和毕士奎相同的诗歌主旨各异的艺术特质高适(燕歌行)与王昌龄(出塞)(其一)比较阅读,这两篇论文,都对

31、高适和王昌龄的诗风进行了比较,赵文认为,高适和王昌龄都有亲历边塞的体验,都具有政治家的长远眼光和卓越见识,二人的边塞诗都体现出慷慨悲壮的特色.其不同之处在于,在表现手法上,高适诗质直而王昌龄诗含蓄;在表现形式上,高适喜用五古,七古,王昌龄则多用七绝.毕文则从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和诗歌风格几方面详细比较了两首诗作的异同.李瑞芳高适诗与稼轩词共性探论认为高适和辛弃疾有着相似的生平遭际及个性特质,共同的作品主题和大体相仿的艺术风格.另外,黄冬红的浅论高适赠别诗的开拓与创新和胡启文的论高适送别诗中的送别情凋对高适的赠别诗的内容分类,风格以及高适对赠别诗的开拓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俞士玲高适(燕歌行)”

32、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考释和陈明宝高适(燕歌行)注解二题则对高适燕歌行一诗加以诠释.四,高适作品集的整理和版本研究20世纪高适作品的整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有生活书店1935年出版的高常侍诗集;阮廷瑜的高常侍诗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孙钦善高适集校注.其中刘着据明活字版排印,而以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文苑英华全唐诗,尤其是以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及其补全唐诗等,补其逸佚,增其题注,校其误字,录其异文;且为集中可以编年者作了编年,诗文后有题解,附前人之重要诗文评论资料,书前有高适年谱,颇称资料完备,使用便当.孙着根据高适诗集版本源流

33、系统及正误,完足诸情况,确定了校注的底本及具有代表性的校本,尤其用了敦煌写本残卷”伯”3862(高适诗集,敦煌写本残卷”伯”2552(诗选以及罗振玉辑印鸣沙室佚书敦煌写本残卷诗选(署为唐人选唐诗)等新出土的材料进行校勘.书后还对高适诗赋作了较为细致,缜密的辨伪工作.另外诗选类的还有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贾伽,孙道贵高适,岑参诗选;吴相洲高适,岑参诗选;阮堂明,李新解评高适集?岑参集等.综上所述,20世纪至今,学界对高适的研究虽已取得一些成就,但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人探讨,如高适历代仕宦的家世对他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诗歌创作的影响,至今还没有被充分重视.就作品研究而言,对其诗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

34、边塞诗或个别诗歌的鉴赏考辨方面,缺乏将其诗歌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对高适文赋创作的研究更是极不充分和不全面的,需要我们加以重视,重新予以探讨.参考文献:1沈晌等.旧唐书0.中华书局,2002.2彭定求等.全唐诗O.中华书局,1999.3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0.中华书局,2007.4殷瑶着,王克让注.河岳英灵集注0.巴蜀书社,2006.5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M.中华书局,2000.6左云霖.高适传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7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作家出版社,1957:323.8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中华书局,1981:173.9j佘正松.高适研究M.巴蜀书社,1992:7374.1O郭绍虞校释,严羽着.沧浪诗话校释0.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81.11吴文治.明诗话全编G.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2高文.试论高适J.河南大学(社会科学版),1960,(3).作者简介:张馨心(1980一),女,山西万荣人,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责任编辑:林杰;校对:亚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