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o****B 文档编号:61472456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6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题材:战争主题。 体裁:以叙事用品为主。 阅读教学: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 综合性学习:1、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2、活动: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教学计划用时:11课时 第一课 新闻两则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掌握新闻常识。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二)、能力培养点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2、体会作者遣词

2、造句的语言美。(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三、媒体平台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 一 课 时一、本课目标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二、教学过程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2、课前热身: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

3、: 锐不可当3、合作探究: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

4、么?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三)、延伸拓展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第二课时一、朗读比赛本文是新闻,是当时在广播上向全国民众进行广播,我们今天要了解其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还是要读通课文,所以我们先进行一次朗读比赛。每位同学就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这位播音员,想着毛泽东这则新闻的目的,朗读这篇课文,比一比,其它同学都是评委。目的:通过比赛,训练学生语感,同时在朗读中强化对文的理解。二、我来指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把这条线当作长江,请同学们在长江

5、上标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部署的渡江情况。 目的:培养学生全局意识方式:找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其他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演示动画。三、品味语言1、新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两则新闻在语言上符合这个特点吗? 目的:体会新闻语言特点。方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上面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参照课后第二题进行学习,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生动、鲜明、通俗”的特点。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了解了那些信息,初步了解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第 三 课 时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

6、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找“不同”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

7、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

8、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 三 课 时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

9、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

10、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二、芦花荡 第_1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具与学具准备:录音机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可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

11、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自由细读文章,复述故事,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12、。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三、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四、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交待故

13、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五、作业 :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课题:二、芦花荡 第_2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具与学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一、导入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

14、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p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

15、,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三、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四、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 ”说出来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

16、融情入景。五、课堂小结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六、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课题:三、蜡烛 第_1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 1、感受反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3、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17、: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 学 预 案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 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 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1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18、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泉。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3总结老妇人的形象?1)老妇人饱受德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 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

19、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四、小结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五、作业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 学 设 计课题:三、蜡烛 课时安排_2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1、感受反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3、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一、导入 回顾老妇人的形象导入二、探讨

20、交流1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2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3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三、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

21、课文的艺术特色1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反复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3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4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

22、,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5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老人把她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课题: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时安排_1 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

23、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改进与随记一、导入课文 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二、整体感知。 1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2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3找出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与讽刺劫掠者的语句。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24、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三、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四、探讨:1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 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2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 雨果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

25、知,公正的立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五、作业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课题: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时安排_1 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 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一、导入新课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动人感情。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

26、杀了。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2、“他们杀孩子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 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强盗的愤怒控诉。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

27、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5对于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态度有何不同?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6。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四、拓展延伸 阅读课文第三部

28、分,回答问题:1、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八、作业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他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对日本作家却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综合性学习战争知多少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2、了解更多关于战争的历史史实、名人秩事、诗词,拓展学生知识视野。3、引发对战争的思考,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任务目标:1、查阅有关战争的历史资料,例如史上著名战争,世界战争数据,一战、二战数据等。 2、查找有关战争的古诗文,名人秩事,著名将领等。3、查找战争遗

29、址。4、关于战争的文学人物形象,成语故事等。活动设计:主题:战争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过程设计: 主持人两名:一名主持,一名一黑板上记分。参赛人:全班同学。(同学们可把搜集的资料带上)。1、默写竞赛:限定时间,看谁默写的有关战争的诗词数量最多。 (默写一条给5分)2、背诵竞赛:按座位顺序每人背诵一句关于战争的名句,不得重复。(答对得分10分) 3、抢答题:主持人事先准备好题(不少于10道),如其中无人能答,主持人要公布答 案。(每答对一题10分)4、讲故事:主持人事先准备好卡片(关于战争的成语)。让同学抽签,抽到什么讲什么。(讲得完整、流畅得10分,生动形象给10分,共20分)5、总结评比。评出得

30、分最高的8人为优胜奖,2 位风格奖。活动小结: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获得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开阔了视野,并且对战争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活动注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战争只能带来灾难PK 战争促进科技发展活动目标:1、通过辩论,使学生对战争有进一步的了解,积累更多关于战争的知识。 2、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在能力和听话分析p 应变能力能使用文明得体的语言对他 人进行反驳和自信的表达自己观点。活动准备:1、在进行战争知多少知识竞赛之后。 2、活动人选预定,活动程序组织。活动开展:

31、一、主持人开场白二、宣布本次辩论会参赛选手、评委、要求。三、宣布辩论赛开始1、请正方一辩阐述本方观点,限时3分钟。2、请反方一辩阐述本方观点,限时3分钟。3、请正方二辩针对反方观点及反方一辩作出反驳,并进一步辩明本方观点。 4、请反方二辩针对正方观点及正方一辩、二辩作出反驳,并进一步辩明本方观点。5、请正方三辩针对反方观点及反方一辩、二辩作出反驳,并进一步辩明本方观点。 6、请反方三辩针对正方观点及正方前三辩作出反驳,并进一步辩明本方观点。7、自由辩论:每一方限时6分钟,全班可自动分成两大阵营参与,但参赛选手只能代表本方。8、反方四辩作总结发言。9、正方四辩做总结发言。10、主持人结语。 11

32、、老师作点评。12、评出最佳辩论手一名,评出辩论胜利方,所有参赛选手给予小奖励。资料战争数据(沙路) 古今战争次数统计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 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 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 括 现 在 仍 在 进 行 着 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 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_年到公

33、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 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据 前 苏 联 学 者 统 计,从 公 元 前149_年到公元1861年这3 357年间,人类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 和 平的。据匈牙利一位教授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发470余起局部战争。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

34、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

35、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6、,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

37、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

38、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

39、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2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

40、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

41、”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p 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

42、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3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

43、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第一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目标继续掌握新闻的五要素。 通过概括新闻的五要素和分析p 文章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者及历史事件;通过品味新闻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新闻写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体会歌颂人民战争伟大胜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p 文章结构层次。 体会背景介绍在本则新闻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4 课前准备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配乐朗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

44、闻,了解了新闻的基本要素,也体会了当百万大军渡过长江,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我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新闻,发生的背景也在解放战争时期。二、范读1播放音频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配乐朗读 2自由朗读3教师范读指导师:体现感情的词语应该重点读。比如:“他是怕对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整体把握1划分五部分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握的新闻五要素,现在我们以这则新闻为例,再来尝试下寻找新闻的五要素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

45、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背景南阳为古宛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主体在过去的一年中最后。 结语本则新闻没有结语。 2划分层次师:这则新闻的内容比较翔实,但是其实条理十分清晰,我们试着来划分文章的层次。学生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师: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5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四、背景资料补充(

46、资料: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

47、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

48、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五、问题探究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是概述一年多以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以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以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以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2这则新闻为什么要介绍南阳的历史背景?6 介绍南阳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为了体现

49、南阳的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六、拓展延伸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比较下面两段话:(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我们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明确: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繁茂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七、教师总结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

50、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八、作业尝试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身边

51、的新鲜事,要包含新闻的五大结构。八年级语文上册台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p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教学设想:指导学生自读本文,要抓住“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句中句号的使用,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魂,通过“整体感知细读重点研读”的形式感悟、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作者的情感,最后一句

52、话使用句号的内涵。教学中更不能忽视的是“人文性”,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当然,教师“情”的投入也相当重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召力,与学生的互动才能更有成效,效果才能更好。教学目标:1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2能抓住关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儿子对父第 1 页 亲的感情;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p 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把握文中最后一句使用句号的深层含义和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

53、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感受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活,特别是老一辈农民的生活。(说明:由于这篇小说即便是短篇,然而它对于八年级的初中生而言,仍然显得比较长和难以把握,因此教师教学本课时,预习任务的安排,显得尤其关键和必要了。)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导入师:我们班同学中有没有最近在乡下造新房子的?生:有。师:那你们家在造新房子的时候,你爸爸比较看重什么,也就是说什么地方造的很特别,为什么?第 2 页生:(学生根据自家的情况谈)。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有关农村造新屋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父亲在造新屋的时候,把造那部分看得特别重呢?生:造台阶。师:对,

54、那我们就一起进入文章去看看这位父亲是怎样造新屋的吧!(教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我们同学在课前已经预习这篇文章吧,相信我们同学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更充分一点,你们可以再用三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课文,我这里有三个问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台阶的整体把握情况。(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中内容。)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b、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c、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教师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

55、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后,父亲却老了。(比较细致、深入、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第 3 页 为分析p 人物形象,做全面准备。)(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那么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三、细读课文用五分钟细读课文(注:在这一环节中要渗透“淌汗、揩、嘎嘎、尴尬、蹿上、硌了一下”等词的音形义的讲解),思考:1、细读课文,分析p 父亲的形象。小说就是通过造台阶的过程的描述来刻画父亲的形

56、象。请以“父亲是一个的人,表现在(可以是概括叙述,也可以是文本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为话题仿例填空如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还是一个传统的任劳任怨的农民(等)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韧第 4 页 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2、揣摩语言,品味细节。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赏析。总: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理想,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57、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在上述“分析p 父亲”的基础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几乎可以顺口就可以回答出来;我们不必求答案的标准统一,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即可。(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细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四、重点研读(目的:这一个环节主要是难点问题突破)1、通过前面的分析p ,我们知道:新屋造好了父亲却老了,但是这里的“老了”有什么含义呢?2、这篇文章是以儿子“我

58、”的视角来写父亲的,这其中又包含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呢?第 5 页3、重点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思考:文中的儿子是饱含着感情来刻画父亲的,结尾段落,如果叫我们同学来写,你们会用什么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总:通过分析p 我们知道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还是指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心痛。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无力。因此这最后似乎是

59、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作者不是见惯不惊,而是见惯“无法”惊,还有什么能比清醒地无能为力地面对困境更让人扼腕心疼呢?这个貌似波澜不惊的句号,更能于平淡而冷静的语境中凸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凉。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当时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补充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4、如果文中这位父亲是你的父亲,你还想对他说什么?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台阶我们知道了,文中的父亲是一位伟大第 6 页 而可敬的父亲,因为他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家园这既是他的物质家园,也是他的精神家园。父亲当

60、然不会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精神,艰难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种坚韧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我们要学习父亲的创业精神,更要思考父亲以及中国农民的命运问题。(联系现实,现在的农民依旧很苦,不过现在国家对农民关注的越来越多。)六、由同学推荐一位朗水平好的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诵写给父亲: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七、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

61、上相关的练习。2、课外学唱一首赞美父亲的歌。八、课后反思:导语设计得不符合当时班级的特点,对话式的导语,学生不给予配合也就没有实用性,因此在上课时,前面的导语多花了三分钟,导致后面的环节时间来不及。其次是我的语言不够简洁,直接原因也是导语没设计好,当然也有我自身的原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第 7 页 语言。还有第五个环节在联系当时和现在的实际时,我在课件中用三幅关注三农的图片,这样以来就冲淡了语文课的宗旨,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稍微偏差一点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可能也是我自己在不经意间范的错误。第 8 页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常见

62、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4背诵并默写全文。(二)过程与方法: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第 1 页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