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版三级公路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范本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1423204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7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工作版三级公路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工作版三级公路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工作版三级公路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工作版三级公路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版三级公路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范本(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隐山至清溪三级公路改路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一章 概述隐山至清溪三级公路改路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第一节 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XX省东北部,路线布设基本沿XX县道X085,路线起点位于景德镇XX县峙摊乡隐XX县道X085,经梅湖、许村、杨村、至清溪。本项目的建设意义及条件与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紧密相关,项目道路设计标高受到水利枢纽建成后的淹没水位约束。项目起始桩号K0+000,终止桩号K15+548.505,路线全长约15.548km;该路段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为:三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3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7.5米,设计荷载为公路级。该路线位于丘陵地貌单元,沿线地形、地貌、

2、地质条件复杂,桥梁、涵洞等构造物众多,工程建设难度较大。第二节 勘察目的与任务受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XX公司江西分公司的委托,北京中核大地矿业勘查XX公司南昌分公司承担了该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编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根据已批准的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在前期资料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确定公路路线、工程构造物的位置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本次勘察的任务是:1、在初勘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需要进一步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最终确定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布置位置。2、查明构造物地基的地质结构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准确提供工程和基础设计、施工必需的地质参数。3、根据初勘拟定的对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防治的方案,具体查明分布范围、性质,评价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防治设计必需的地质参数。4、对沿线筑路材料料场进行勘察,最后确定施工时所采用的料场储量和采运条件。5、收集沿线建筑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并对大型公路工程建筑物场地按设计需要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6、编制工程地质报告,提供编制施工图阶段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第三节 工作方法和工作量本次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原位测试、简易钻探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勘察工作量的布置,按照桥涵构筑物的特点,依据相

4、关规范要求,结合天然地基扩大基础和桩基工程及支护工程的需要综合考虑。本次勘察是在充分利用初勘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钻探、简易钻探、坑探、原位测试及工程地质调查等手段,对全路线工程及构筑物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和XX公司先后组织钻机2台,组织工程地质技术人员4人,于20_年3月2日进场,至20_年3月14日完成所有外业工作,完成工作量见(表1)。表1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工作量一览表项目工作量路线地质15.548Km桥梁孔522.8米/24孔/5座样品岩样16组、土样10组,水样5件, 第四节 质量评述一、勘察依据的规范、规程和规定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

5、范(JTG C20-201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5、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 05684);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7、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10、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12、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XX公司江西分公司提供的钻孔布置表和隐山至清溪三级公路改路工程设计地勘技术要求细则;XX公司有关质

6、量体系文件。二、技术资料1)1:2000地形图(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XX公司江西分公司)2)1:2000线路纵断面和横断面图(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XX公司江西分公司)3)钻孔布置表和控制点最终成果表(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XX公司江西分公司)4)设计地勘技术要求细则(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XX公司江西分公司)5)工程地质施工图阶段勘察工作大纲(北京中核大地矿业勘查XX公司南昌分公司)三、关键控制工序的执行本次勘察在充分研究初步设计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本阶段勘察的重点为挖方段土石方、小桥涵构造物、桥梁工程、高边坡以及边坡失稳等,针对不同的勘察重点,采取了以下勘察方法和手段,确保勘察深度达到规范要求。1、

7、路线地质调查沿中桩进行详细地质调绘,沿线布置了观测点、挖探和取样试验分析,小桥涵逐个进行了挖探或简易钻探,并通过参考沿线桥位勘察资料编制了沿线的路基工程地质条件表、地下水地表水情况表、边坡坡率及土石方成分表、小桥涵构造物地基一览表,保证了地质勘察资料的精度和完整性。2、重点对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段进行调查(如滑坡、边坡易失稳等),编制了沿线的不良地质地段表,分析了不良地质的性质和规模,并提出了处置建议。3、重点查明深路堑、高填方等控制性路段的地质情况,分析了其稳定性,提出了坡率设计和处置办法。4、各桥勘察均编制了分项工点勘察大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钻探过程实行了技术人员旁站监督,现

8、场逐孔量验钻杆,准确划分层位和确定持力层,钻孔勘察的深度满足了设计要求,保证了勘察的质量、精度和真实性。6、复杂桥位作了1:2000的专门的地质调绘,地质条件简单的桥位结合路线地质调查作了简要地质调绘。7、路线及桥梁陆地上钻孔根据现有中桩进行了坐标放样,误差不大于0.1米,水上孔均采用全站仪放样定位,误差不大于0.5米;孔口高程均用水准仪自BM点或有高程的导线点引测,并进行闭合测量,允许误差3cm;孔深控制以设计预计孔深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深度调整,确保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岩芯采取率:在坚硬完整的岩层中,不小于85,在强风化破碎的岩层中不小于50,重点孔段(断层破碎带等)提高岩芯采取率,

9、粘性土层不小于80,砂类土不小于65,碎石类土不小于50;取样及原位测试等技术指标均满足“项目技术要求”和有关规范要求,钻孔合格率100%,优良率98%。四、质量控制为了确保本项目的工作进度及勘察质量,项目各级人员对该项目都非常重视,对勘察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项目实施了质量保证措施。首先,本项目严格按ISO2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全过程实行三环节管理:生产前经过各级策划,项目负责人根据各要求及时编制完善勘察工作大纲。项目通过自检、自查,各级中间检查及验收,对勘察质量进行了严格的过程控制。内业整理中执行二校三审责任制,贯彻质量层层把关要求。其次,项目外业实行地质勘察全过程现

10、场监督,内业成果资料实行了跟踪审查,确保了勘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勘察成果的完整性,并保证了设计使用的合理。总之,通过项目组所有人员的努力,得到了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XX公司江西分公司技术专家的悉心指导,与其项目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次交流,使项目技术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勘察质量。第五节 说 明 (1)本报告高程属黄海高程,与设计文件高程系统一致。(2)道路工程地质报告与桥梁工程地质报告合册出版。(3)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均为勘察期间根据当时的岩土体的试验指标或状态确定,施工期间环境条件的改变,力学指标将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土体的力学指标随含水量变化而变化,施工中发现异常,应及时反馈,以做相应的处

11、理。第二章 路线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第一节 自然地理一、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本项目位于XX省东北部的景XX市XX县峙滩乡附近,路线布设基本沿XX县道X085,路线起点位于XX县峙摊 图 1 项目地理位置图乡隐XX县道X085,经梅湖、许村、杨村、至清溪。项目区内有G206国道及皖赣铁XX县城至乡镇、乡镇之间均有乡村简易公路和机耕道,;总体上线位区一带交通较方便,局部山区交通条件较差(图1)。 二、地形地貌项目区所属区域单元为赣东北丘陵区,区内地形波状起伏,总体地势为东高西低。路线范围内主要以丘陵和沟(河)谷地貌类型为主,丘陵地面标高变化范围为60120米,风化剥蚀严重,自然边坡陡峻,丘陵地表植被茂

12、盛,表覆第四系中更新统残坡积物,厚度随地形变化而变化,从0.53.0米不等,陡峻处基岩出露。沟谷地多呈条带状发育,地形平坦,地表为耕地,区内昌江支流规模较小,部分河床底部基岩出露,路线于K13+920K14+000处跨越昌江。路线跨越的主要地貌单元有:构造剥蚀丘陵区及河流侵蚀堆积谷盆区。一、构造剥蚀丘陵区:设计路线带大部分路段分布于该地貌区内,是路线区主要地貌类型,地层岩性主要以变质岩为主。地形起伏较大,但相对高差较小,自然坡度一般2550,线路行经区植被发育,沟谷洼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山坡地原生植物以油茶林、灌木杂草为主,栽培植物多为杉树、果树等经济林。二、河流侵蚀堆积盆地区:零星分布于路线

13、带内的沟谷河床中,多为沿昌江及其支流冲洪积形成的沟谷盆地,地形相对较平坦开阔,水网密布,为良好的农耕区。三、水文气象区内地形以丘陵地貌为特征,树枝状水系发育,属山间溪流。大小溪流源头均来自崇山峻岭之中,山沟间谷普遍发育有地表水流,纵横交错,水流量受季节影响,春、夏两季流量大,秋冬季节明显减小,强降雨可导致地表迳流水暴涨暴落。本项目相关的主要水系有昌江及支流杨春河等,路线与昌江关系密切,路线沿途数跨昌江及其支流。路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XX市区平均海拔320_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4、20_.8小时。冬季北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雪景,城区由于地处盆地,夏季非常炎热,极端最高气温有时可达摄氏40度。总体来看,测区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降水一般集中在46月份,多以暴雨形式集中降水,年降水量大,春季多阴雨天气而日照最少。7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最高,灾害性天气较少。四、公路自然区划根据1987年版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的划分,本路段区域划分为5类,即江南丘陵过湿区。主要自然病害水毁为主,其次崩塌、滑坡等,公路应加强排水系统设计。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一、 路线总体工程地质概况路线段地处赣东北丘陵地貌区,沿线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生界第四系、元古界板桥组及

15、木坑组板岩等(见图2)。在区域构造上位于位于皖浙赣多字型构造带与障公山东西向构造带的拼接地带。历经了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各旋回构造运动,区内构造较发育(见附图: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沿线区水系较发育,主要存在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变质岩类裂隙水等两种地下水类型,富水性中等贫乏。富水地层多为河谷盆地松散地层及山体深层基岩裂隙水,深层基岩裂隙水对所在区的路堑建设影响较大。对边坡稳定影响的主要为地表及地下径流水,区内地表水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不良地质主要与所处的地层环境及水文地质相关,随岩体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路线区变质岩地层,受构造影

16、响,岩体节理裂隙及破劈理发育,风化极强烈,呈松散-碎裂状结构,对边坡的稳定不利。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可知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即地震烈度值度,测区构筑物无需抗震设防。图2 项目区域地质图二、 地层岩性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钻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本区内地质构造较发育,设计路线带内地层分布简单,上覆第四系为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及中更新统残坡积层(Q2el+dl)种植土、(含砾)粉质粘土、淤泥质土(软土) 、中粗砂、卵石(圆砾)等;下伏为元古界板桥组及木坑组千枚状板岩、千枚状变余粉砂岩、变余砂岩、千枚岩等,现将地层分布(详见表2)和岩性

17、组合特征分述如下:各地层的具体分布、层厚变化规律及工程地质详细描述见各钻孔柱状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和工程地质分段说明。1、第四系(Q4)耕植土:灰褐色,软塑状,湿饱和,含有机质和植物根须,厚0.300.50m.主要分布于河谷冲积盆地及山间沟谷的农田和旱土中。淤泥质土(软土):灰褐、灰黑色,湿饱和,软塑状,含有机质,无嗅味,局部见有棕黑腐树木,厚度为0.501.00m。分布于沟谷洼地之中。粉质粘土(含砾):砖红色、黄褐色,干稍湿,硬塑状,局部遇水呈软塑状,含约15%25%的风化岩小碎石,含铁锰质结核,具网纹状结构,揭露厚度为1.504.50m。主要分布于冲沟中和坡麓地带(图3)。(4)中粗砂:

18、黄色、浅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状,成分以石英及长石为主,少量泥质充填,揭露厚度为1.005.00m,主要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中。卵石(圆砾):灰-灰黄色,湿-饱和,中密-密实,卵石在原岩成份主要为砂岩、硅质岩、石英砂岩、和少量石英岩(脉石英),粒径以26cm为主,少数大者可达1012cm,多呈圆形-亚圆形,以砂、砾和粘土质充填。厚度一般为2.03.5m;主要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中。 图3 粉质粘土 图4 千枚状板岩表2 路 线 带 地 层 出 露 一 览 表地层时代代号主 要 岩 性大 致 分 布 范 围新生代第四系全新统Q4al+pl含砾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中-粗砂、砾岩、卵石分布于昌江及其

19、支流的河床及两岸河谷盆地中中更新统Q2el+dl网纹状红土、含砾粉质粘土、圆砾等分布于丘坡及丘间沟谷中元古界木坑组Ptm岩性以灰绿色中厚层状千枚状板岩、千枚状变余粉砂岩、变余粉砂岩,以千枚状板岩为主,区域上局部见有绢云母千板岩,下与板桥组整合接触。K0+000K0+850板桥组Ptb岩性为灰黑色、灰绿色千枚状粉砂质板岩及变余粉砂岩,以千枚状板岩为主,上与木坑组呈整合接触。K0+850K15+548.505(终点)2、元古界(Pt)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的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是组成杨子准地台的主要地层,也为工作区内的主要地层,是公路建设主要依托的地层,地层呈北东近东西

20、走向,大部倾向北西、局部北东,以倾角为主。根据其岩性特征将其分为两个组:木坑组(Ptm)和板桥组(Ptb)。2.1木坑组(Ptm)主要分布在路线的起点段,即K0+000-K0+850。大多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或南东,岩性以灰绿色中厚层状千枚状板岩、千枚状变余粉砂岩、变余粉砂岩,以千枚状板岩为主,区域上局部见有绢云母千板岩,下与板桥组整合接触。2.2板桥组(Ptb)主要分布在路线的中后段,即K0+850-终点。倾向正北或北东,岩性为灰黑色、灰绿色千枚状粉砂质板岩及变余粉砂岩,以千枚状板岩为主(图4),上与木坑组呈整合接触。地表大范围见有露头,风化层较厚,岩体完整性和稳定性较差,岩体抗风化能力不

21、均一,全风化层一般厚度为1.03.5米,局部大于5米,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层、强风化层和中风化层:其中全风化层岩石风化呈土状;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中风化层岩石较完整坚硬。根据地质调查,受区域构造影响,岩体内部次级构造发育,岩体节理裂隙及破劈理发育,岩体风化强烈,地表出露多呈全强风化状态,抗剪切能力差,在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边坡易产生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第三节 地质构造路线带区域大地构造位于在区域构造上位于位于皖浙赣多字型构造带与障公山东西向构造带的拼接地带。历经了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各旋回构造运动,区内构造较发育。区内构造复杂多样,最明显的是基底区褶皱构造普遍,不同

22、块体中基底具明显的差异,盖层褶皱变化大。在区内与路线相交的比较大的断裂构造有1条(F1),位于景德镇-祁门断裂带内,断裂构造在地表表现形式为沟谷发育,与路线相交于K4+160,其周边次级构造众多,岩层产状紊乱,常见挤压状态,扭曲、小褶曲多见,该断裂区域内长约20km,宽度约20m,倾向北西,倾角45-70,呈舒缓波状。局部表现为岩石硅化、角岩化,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岩体破碎,片理化,有些部位形成构造透镜体,形成不同程度的碎裂岩、糜棱岩,沿裂隙面常有细粒花岗岩脉及石英脉充填,旁侧有挤压现象,为逆断层。受其影响路线区内岩体破碎,局部片理化及糜棱岩化,推测存在次级构造。构造附近边坡岩体破碎,土体

23、结构松散,易形成较厚的风化层,切坡过程中易产生边坡失稳。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区内新构造运动属于赣东北断块差异活动区之敢东掀斜上升亚区,根据桥位地质钻探及路线调绘可知,区内沟谷地内覆盖层厚度小,具二元结构,区内岗体大部分边坡自然稳定性较好,区内无显著差异性新构造运动迹象,本区晚三系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具有自西南向东北缓慢上升的特点。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可知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即地震烈度值度,测区无需抗震设防。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区属丘陵地貌区,沿路线带冲沟、水塘较多,大的冲沟多形成溪流。依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划分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24、。大气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方式,排泄方式以河水排泄、泉及人工开采排泄为主。1、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1)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之中,根据其富水性,分中等强富水区、弱富水区,稳定水位埋深0.55.0m。中等强富水区:主要分布于昌江流域一级阶地及河漫滩中,含水层由砂、砂砾卵石组成,分布较连续,厚度一般110米,天然状态下一般微承压,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5米,年变化幅度13米;单井涌水量0.513升/秒米以上。弱富水区:主要分布于山麓前沿冲积扇裙、山间洼地及沟谷,含水层为含砾粗砂及卵石层、砾石层,分布极不稳定,厚度变化大,一般15米;单井涌水量一般0.5升/秒米,水力性质为潜水。(2)基岩

25、裂隙水分布在元古界变质岩系中。含水层厚1050米,水位埋深随地形变化大。钻孔单位涌水量0.0010.09升秒米,泉水流量0.010.4升秒,富水性属中等至贫乏。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变质岩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水力性质以潜水为主,部分承压水,本层易出现局部自流水。由于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体较破碎,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加上山体植被发育,地下水在山体上滞留、入渗时间长,对边坡开挖、防护,特别是对边坡的稳定极不利,富水性属中等至贫乏。2、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路线带处在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方式主要是大气降水的垂直向下渗透。根据区内气候条件,区内一般春、夏多

26、雨,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期,地下水的水位浅,水量较大,地下水大量出露;而秋、冬季节降雨量小,为旱季,因此在该两季对地下水的补给小,地下水的水量相对较小,经常造成沟谷地表水断流,一些地下水露头干枯。区内地下水因受岩性、构造及地形条件的控制,各含水层自成补给、迳流、排泄系统,相互间水利联系弱,无统一的地下水位,富水性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地下水的富集与分布极不均匀,当含水层通过地表露头从外部获得补给后,便沿裂隙系统下渗运移,迳流受构造切割控制,地下水常做短途运移后,就近于构造裂隙或地势低洼处分散排泄,区内无深井、底部开掘等人工排泄途径。根据对沿线水质调查及前期资料的分析,主要是依据路线水质分析,

27、区内地下水属于HCO3-Ca-Mg(K、Na)型水,水质较好,为附近居民的主要饮用水。区内地表水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第六节 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根据调查区已有的地质资料及本阶段的野外勘察成果分析,受路线带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及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易产生边坡失稳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它们的存在对路基及边坡的稳定性不利。第七节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调查及勘探成果表明,场地位于赣东北断块差异活动区之敢东掀斜上升亚区,构造活动较为频繁,但已趋于稳定;受区域性的深大断裂

28、影响,局部地段岩体破碎,岩土体工程条件较差,未见新构造活动痕迹;场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测区无需抗震设防。总的来说,本路段区域地质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适宜本项目建设。 第三章 道路工程地质说明 第一节 路线工程地质分区及评述根据路线穿越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两个工程地质区:变质岩类构造剥蚀丘陵工程地质区()、松散岩类侵蚀堆积河谷盆地工程地质区()。将其特征分述如下:1、变质岩类构造剥蚀丘陵工程地质区()(图5)构造剥蚀型丘陵地貌,间夹沟谷小盆地,海拔标高一般为60120m,山顶浑圆,侵蚀冲沟发育,多呈“U”型,自然坡角一般在2550,植被发育,多以灌木、

29、松木为主。本工程地质区分布于路线全程,该工程地质区内岩性主要为软-较坚硬变质岩系,是设计路线带内主要主要地层,全线丘陵均见有基岩裸露,受区域深大断裂的影响,次级构造及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岩体呈角岩化或糜棱岩化,一般全强风化层厚度410米,局部厚度达15米以上,上部风化层未扰动,整体强度一般,扰动呈散体状,抗剪、抗冲刷能力差。岩体未风化呈块体结构,裂隙较发育,岩质较坚硬,地下水较丰富。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岩层节理裂隙及破辟理发育,风化强烈,高边坡稳定性较差,易产生边坡失稳。2、第四系松散岩类侵蚀堆积河谷盆地工程地质区()(图6)本工程地质区零星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等河床及两岸河谷盆地中,以第四

30、系粉质粘土(含砾)、砂卵石土为主,土层容许承载力300kPa,属低一中压缩性土;为堆积河谷地貌,海拔标高小于60m,地形平坦,局部较为宽广,向河床稍倾。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呈带状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等河谷盆地及山间盆地,赋存于第四系的砂砾卵石层,由于砂砾卵石孔隙度大,连通性好,赋水丰富,且通过河床中的砂砾石层与地表河流建立较强的水力联系,水力性质为潜水,一般水位埋深在0.55.0米,水质类型为HCO3-C1-Ca2+为孔隙水,富水性中等-强。本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洼地、沟谷处分布有含少量软塑状粉质粘土、粘土(软土),厚度不均,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图5 丘陵地貌 图6 河谷

31、地貌第二节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一、 小型构造物地基评价根据野外地质观察,结合桥位钻探及简易钻探资料分析,对圆管涵、盖板通道、拱涵等小型构造物地基评述如下:上覆0.30.8米耕植土、植被土,往下为含砾粉质粘土(粉土)、圆砾、卵石、碎石土等。含砾粉质粘土(粉土)呈软塑至硬塑状及全风化粉砂岩、砾岩等,推荐容许承载力为180230KPa;粗颗粒土推荐容许承载力为250320kPa;全风化千枚状板岩、变余细砂岩等,推荐承载力为230kPa以上;强风化千枚状板岩、变余细砂岩推荐容许承载力为350kPa,上部的松软耕植表土,一般结构松散,不能作为小型构造物地基的地基持力层,应清除。可见本段天然地基一般情况下均

32、可作为小型构造物持力层,因此建议:圆管涵、盖板通道构造物采用天然浅基础。在少数“V”型冲沟和山脚一带的圆管涵、盖板通道、拱涵,其横向上地层厚度有一定的变化,施工时应予以区别对待。拱涵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可考虑基础深埋。各构造物的地基承载力具体见本报告“构造物地基评价一览表”。 二 、路堑边坡评价根据设计路线带纵断面,构成边坡的岩土体主要为第四系硬塑状粉质粘土、含砾粉质粘土、角砾土和元古界千枚状板岩、变余细砂岩等地层风化层,全线段内以半岩半土质边坡为主。变质岩系的全风化-强风化层厚度均较大,且节理裂隙发育,粘着力差,抗冲刷和抗风化能力差,抗剪强度低,边坡稳定性较差,上部土层遇水易流失;边坡开挖

33、时,应建立排水系统,减少水土流失,对于高边坡或边坡岩体破碎的,应采用强支护措施,防止工程建成后存在边坡失稳的隐患。 边坡坡率的设计:据调查,路线区内的G206国道及x0XX县道和已有乡村公路的挖方边坡多为元古界地层组成,岩性为千枚状板岩、变余细砂岩等组成,岩层产状较陡,近于直立,人工开挖的坡度多为65以上(坡率约10.5), 局部地段近似直立,边坡基本稳定,局部发生崩埸,滑坡形成的稳定坡角65左右。故路线段内结合边坡防护和土石方调配,兼顾现阶段放缓边坡、环保防护的主流设计思想,建议边坡坡率自下而上一般以“1:0.75开始,坡率不陡于1:0.75”为主,对于部分切入中风化层中的高边坡,可考虑采用

34、1:0.5起步。路堑边坡以全断面进行绿化环保型防护为主,高边坡应采用实体式护面墙或重力式挡墙,受构造影响岩体极破碎的边坡应考虑框格锚杆(索)等强支挡措施。具体详见“边坡坡率及土石方成分一览表”。三、填方路基评价设计线路地处丘陵地貌区,沿线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发育,一般路堤填方高度多在8m以内,局部大于10m。根据本次调查,路线沿线山沟、水稻田路段,存在有厚度不等的松散状种植土,软塑状淤泥质粘土(淤泥)和软塑状粉质粘土,对于这些松软土层,对一般厚度的软土均应清除,以下部较硬的土层作路基的持力层,路基边部采用矮墙砌护。对斜坡段陡坡路堤,边坡上部覆盖层宜全部清除,基底宜挖成向斜坡内侧倾斜的台阶状,防止

35、路基沿基底产生滑移。对于少数常年积水低洼地段、软弱土层较厚地段可采取部分清除换填,或采取粉喷桩、粒料桩等措施加固处理;溪沟低阶地中以砂土或卵砾石土作为基础时,应在清除软弱土以后,回填渗水性好的材料填压,以防止水位上涨引起路基泡水而软化。冲沟两侧或冲积阶地多为硬塑状粉质粘土、卵石质粘土及卵石,承载力较高,一般清除表层松散土层或种植土可直接填筑路基。路堤高度在0.008.00m之内的路堤边坡比为1:1.0;8.00m以上的路堤边坡比为1:1.5;采用草皮护坡、骨架内草皮护坡、拱型骨架护坡或浆砌片石肋带内草皮护坡,高路堤下部宜设置挡土墙,路堤上方山体汇水面积一般较大,路基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四、半

36、填半挖地基评价设计路线沿线部分路基为半填半挖段,且呈不规则状填挖。对于填方部分:应清除表层松散土层至硬土层,基底分台阶开挖,并向内有3%左右的倾斜坡度,回填筑路材料,分层压实;对于现有坡度较陡段的外侧应设置挡土墙,并能满足防浸水要求。对于挖方部分:应根据边坡岩土体构成状况及边坡与岩层产状的关系,按一定坡度开挖,并及时做好边坡防护工作。第三节、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评述根据野外调查及已有土样测试结果,拟建工程设计路线带的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主要表现为边坡易失稳及软土等,对公路路基有较大危害,详见“不良地质地段表”。1、边坡易失稳(崩塌)调查区内区域构造发育,路线带内变质岩系受区域大构造作用影响,岩体

37、内部次级构造发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风化强烈,地表出露多呈全风化强风化状态,呈松散-碎裂状结构,其边缘及坡麓地带残坡积含砾粉质粘土(或角砾土)厚约13米,全-强风化层厚度一般为310米,粘着力差,抗冲刷能力差,抗剪强度低,边坡稳定性较差,公路建设中切坡等工程活动破坏了坡体的的原始应力状态,失去平衡,易发生边坡失稳现象(图7)。2、 特殊岩土软土路线区内特殊性岩土主要为软土(图8):主要分部在路线带中爪洼地形中,该类地形中地表水及地下水均较发育,由于处于水的常期饱和浸泡中,谷洼地或冲沟水塘的下游地段,分布有0.50-1.00m厚的灰黑色、深灰色、黄灰色的软塑状粉质粘土,对路基的稳定性不利,建议对

38、其进行挖除换填处理。在进行路基路堤计段时应考虑暴雨、洪水对路基路堤的冲刷侧蚀以及地势低洼区的洪涝问题,建议加强路堤两侧防护及疏排水工作。 图7 (边坡易失稳)崩塌 图8 爪洼谷地中的软土第四节 水文地质评价1、本路段地表水主要为昌江以及沿线冲沟中的溪水、山塘、水库等,其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大。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潜水和裂隙水,地下水一般与地表水贯通、互补,水位随季节变化。在一般地段地下水埋深较小,且水量较小,对路基无明显的影响;地表水主要对跨越河流冲沟的大小桥墩台、边坡等有冲刷作用。2、设计路线带植被较发育,在一些较大冲沟中,孔隙潜水、裂隙水相对较相对发育;这些地段地下水对构筑物基坑的开挖有不利

39、影响。3、对于挖方地段,地下水位一般埋深较深,对路基无不良影响,当一侧有较大汇水面积时,应注意设置完善的排水体系,防止山洪冲毁路基,在元古界地层中,当边坡为多种岩性呈互层状出现或有构造裂隙发育时,层间接合部位常常会有面状裂隙流水,其对边坡稳定非常不利,在施工时若发现应及时反馈回设计单位,以增加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填方地段,溪沟附近和平坦农田地段地下水位较浅,对这些地段的构筑物基坑开挖有不利影响,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4、在软土处理过程中,应在下部换填渗水性较好的砂卵石垫层,对沿线路基范围出露的泉、井应采用盲沟的形式疏排地下水。5、据水样分析,区内地表水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40、,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第五节 筑路材料评述一、土料场评价1、设计路线带沿线一般为丘陵地貌区,以半岩半土质边坡为主、石质边坡次之。切方材料多以低液限粘土、含砾(碎石)粉质粘土、全-强风化基岩为主,它们承载力较高,是良好的筑路材料。2、根据外业调查和钻探揭露,路线带附近主要以元古界变质岩地层为主,基岩埋藏较浅,其风化程度较高(一般3-10米),残坡积层覆盖层厚度较大(一般3-5米),因此, 路线带合理范围内土料较丰富。二、石料路线带合理范围内有大量千枚状板、变质砂岩等,其分布范围广,中风化岩质较好,可作为施工所需石料。三、砂卵石料据调查,在路线带沿线河流水系发育,拥有各类别的砂料场,可满足施工要求。

41、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一、结论在结合分析前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本阶段对重点路段和重点构筑物进行了针对性的详勘,进一步完善了前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成果资料,勘察满足了详勘阶段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勘察成果表明:1、本线路段经过场区有一条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通过,未发现明显的新构造活动痕迹,区域地质稳定,适宜公路建设。拟建线路位于赣东北丘陵区,穿行于山丘和沟谷之中,地形起伏较大,“V-U”型沟谷发育,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施工难度较小。2、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可知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即地震烈度值度,测区无需抗震设防,考虑到邻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历次地震情况,

42、建议设计路线上的重点构造物应考虑提高一级进行抗震设防。3、线路范围区的地层岩性相对简单,主要由零星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等河床及两岸河谷盆地中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和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主要岩性有千枚状板岩、变质砂岩等。4、路线区沟谷水系较发育,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水位埋深变化较大,沟谷地带一般0.8-2.5米,地下水类型基岩裂隙水为主,富水性贫乏中等富水,富水地层多为河谷盆地松散地层及山体深层基岩裂隙水,对边坡稳定影响的主要为地表及地下径流水,特别是雨水季节,对路基及边坡破坏较大。区内地下水水质较好 ,据调查及采取水试样进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地表水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

43、混凝土具弱腐蚀性。5、本线路段挖方与填方路段基本持平,施工中填方土料基本上能通过挖方段的取土来满足;建议对于挖方的土、石方进行加工处理后再作路堤填料。6、经调查发现本线路段内的沟谷洼地零星发育有软土,受区域大构造通影响,局部地段存在边坡易失稳等不良地质现象,对此,在设计中和施工中应给予关注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二、 建议勘察显示路线带内部分路段存在边坡易失稳隐患和局部软土分布,设计和施工中应高度重视,需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路基和桥涵构造物的稳定。下面对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建议如下:在元古界变质岩地层中,受构造影响,千枚状板岩节理裂隙及破辟理发育,岩层中小褶曲及次级构造众多,层间接合部位

44、常常会有面状裂隙流水,其对边坡稳定非常不利,在施工时若发现应及时反馈回设计单位,以增加相应的防护措施;路线内沟谷低洼地段软土零星发育,软土厚度小的可直接清除晾晒再回填,软土厚度较大的地段建议采用碎石桩等特殊处理措施。路线区域山清水秀,自然和人文环境良好,设计应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相结合,施工应避免大开大挖,尽量做到环保施工。 附件:工程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及安全保证措施一、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在本项目部领导统一组织下,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完善的突发

45、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依照行业安全生产法规,规范应急救援工作。 4、预防为主,防止结合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坚持突发事件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重点做好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和常态下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等项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二、编制目的1、应急预案应针对那些可能造成企业、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突发性灾害,如触电事故、泥石流灾害、火灾、环境破坏等。2、应急预案是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应急预

46、案应以完善的预防措施为基础,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3、应急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防止人员伤害为第一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4、应急预案应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应急预案应经常检查修订,以保证先进科学的防灾、减灾设备和措施被采用。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组织机构为加强安全领导,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管理,项目部成立应急预案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程师、常务副经理、安全总监、项目副经理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环保部安全员、各施工队专职安全员、施工队队长为组员,负责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见应急预案组织机构

47、图)项目经理 常务副经理 项目副经理安全环保部总工程师安全总监施工技术部财务管理部计划合同部物资设备部综合办公室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图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重、特大事故的现场应急抢险救援指挥,对施工现场突发性情况进行技术、资金和设备支持,在施工现场发生重特大事故时以最快的时间达到现场,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风险事故级别,负责分部和有关地方管理部门、组织、机构联络和报告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救援的方案措施,领导现场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确定紧急状态的解除,协助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在上级和有关地方部门进入的情况下,参与制定抢险救援方案措施,做好应急抢险救援配合工作。四、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1、发生人员伤亡事

48、故后,施工现场应急处理措施一般规定 当发生事故时,负伤人员或者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或专项安全负责人,并应马上组织人力现场抢救伤害者,根据伤情需要,协助医务人员运送伤者到医院或拨打“120”,请求协助抢救。 1.1事故发生后,各级人员应保镇静及冷静,切实负起本身责任,主动控制局面。要有组织、有指挥和结合实际进行妥善处理。 1.2 第一时间进行“救死扶伤”,采取措施救护受伤(害)人员,对必须在现场进行紧急抢救的,应采取应急方法如止血、人工呼吸等进行施救。否则必须立即用工地的交通工具或截出租车将伤者送到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同时应采取有效措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1.3 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及善

49、后工作。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并划出保护区禁止闲人进入。 1.4 因抢救受伤(害)人员,以及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记、拍照、录像或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2、 发生火警、火灾事故时,施工现场应急处理措施一般规定。 2.1 应立即了解起火部位及燃烧的物质,积极抢救伤者及使用施工现场所有消防器材进行灭火自救工作。 2.2 迅速准确地拨打119报警。在拨打119时,做到镇静拨号,说清火灾单位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燃烧部位、燃烧物质的性能等。 2.3报警后,派专人到约定的路口迎接消防队。 2.4 在消防部门到达前

50、,对易燃、易爆的物质采取正确有效的隔离。根据火场情况,机动灵活地选择灭火工具。 2.5 在扑救现场,应行动统一,如火势扩大,一般扑救不可能时,应及时组织撤退扑救人员,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3、 利用一切可行的通讯工具按规定时间内将事故情况进行层级上报。 4、发生事故层级上报时限。 4.1 轻伤事故,应在24小时内报告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部门和基层工会组织。 4.2 重伤事故,一般情况下,事故单位应在24小时内报上级主管单位,由上级主管单位分XX市有关部门。对涉外有影响的,事故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4小时内如实报上级主管单位。 4.3 重伤3人或死亡1至2人的事故,事故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4小时内如实报

51、上级主管单位,由上级主管单位分XX市有关部门。 4.4 死亡3人以上重大、特别重大死亡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XX市人民政府,同时报上级主管单XX市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公安部门。 4.5 发生急性中毒、中署事故,除报上级主管单XX公司安质部、办公室)外,应同时XX市卫生行政部门。 4.6 发生爆炸物品爆炸事故和火灾事故,除报报上级主管单XX公司质安部、办公室)外,应同时XX市公安部门。5、防止违章和事故的安全规定 5.1 未经三级安全教育的新工人,复工换岗的人员未经岗位安全教育,不得进入施工现场的工作岗位进行操作。 5.2 不正确佩戴安全帽及佩戴超过使用年限(2年半)的安全帽,不准进入施工

52、现场。 5.3 严禁赤脚或穿高跟鞋、拖鞋进入施工现场。 5.4 严禁酒后及带小孩进入施工现场。 5.5 不得到禁止烟火的地方吸烟、动火。 5.6 不得攀登脚手架。 5.7 特种作业人员、机械操作工未经专门安全培训,无有效专业上岗操作证,不得上岗操作。 5.8 脚手架及所有机械设施设备和现浇混凝土模板支撑,搭设安装后,未经验收合格,不得使用。 5.9 电源开关箱不准一闸、一漏电、一箱多用。 5.10 未经指派批准,未经作业安全交底或安全交底不清和无安全防护设施,不得盲目操作。 5.11 不得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拒绝,并有责作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5.12 对各种安全检查防护装置

53、、防护设施及警告、安全标志等不得随意拆除和有意挪动。五、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救援预案桥梁施工过程中,高处作业的机会比较多,经常在四边临空的高处进行作业,施工条件差,危险因素多。多年来,高坠伤亡事故占全部事故的比例较高,这种事情对社会影响较大,要作为安全预防等大事来工作。要避免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必须加强监控管理。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预防高处坠落的技术知识教育,使他们熟悉操作时必须使用的工具和防护用具。同进,在技术上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1、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基本要求 以预防坠落事故为目标,对于恐怕要发生坠落事故等事故的特定危险施工,在施工前制定防范措施,并应在日常安全检查中加以确认。 1.1

54、 凡身体不适合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高处作业。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要按规定进行体检和定期体检。 1.2 严禁穿硬塑料底等易滑鞋、高跟鞋。 1.3 作业人员严禁互相打闹,以免失足发生坠落危险。 1.4 不得攀爬脚手架。 1.5 进行悬空作业时,应有牢靠的立足点并正确系挂安全带。 1.6 作业层上部周边、基坑周边等,必须设置1.2m高且能承受任何方向的1000N外力的临时护栏,护栏围密目式安全网。 1.7 各种架子搭好后,项目安全负责人必须与架子工和使用的班组共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准上架操作。 2、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急预案 2.1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挽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

55、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尺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2.2 出现颅脑损伤时,必须维持呼吸道畅通。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2.3 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

56、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招致死亡。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中,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2.4 发现伤者手足骨折者,不要盲目搬动伤者。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的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子等,在无材料的情况下,上肢可固定在身侧,下肢与腱侧下肢缚在一起。 2.5 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底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正确的现场止血处理措施: 2.5.1 一般伤口的止血法:先用生理盐水(0.9%Nacl溶液)冲洗伤口,涂上红汞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

57、带较紧地包扎。 2.5.2 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纱布、棉花等作成软件垫,放在伤口上再加包扎,来增强压力而达到止血。 2.5.3 止血带止血法:选择弹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带或三角巾、毛巾、带状布条等,上肢出血结扎在上臂1/2处(靠近心脏位置),下肢出血结扎在大腿上1/3处(靠近心脏位置)。结扎时,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纱布棉垫。每隔254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0.51分钟。 2.6 动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应尽量减少颠簸。同是真实性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六、物体打击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救援预案 物体打击伤害是建筑行业常见事故的四大伤害的

58、其中一种,特别在施工周期短,劳动力、施工机具、物料投入较多,交叉作业时常有出现。这就要求在高处作业的人员对机械运行、物料转接、工具的存放过程中,都必须确保安全,防止物体坠落伤人的事故发生。1、 防止物体打击事故的基本要求 1.1 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佩戴安全帽。应在规定的安全通道内出入和上下,不得在非规定通道位置行走。 1.2 安全通道上方应搭设双层防护棚,防护棚使用的材料要能防止高空坠落物穿透。 1.3 临时设施的盖顶不得使用石棉瓦作盖顶。 1.4 边长小于或等于250的预留洞口必须用坚实的盖板封闭,用砂浆固定。 1.5 作业过程一般常用工具必须放在工具袋内,物料传递不准往下或向上乱抛

59、材料和工具等物件。所有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得堆在临边及洞口附近,并不可妨碍通行。 1.6 高空安装起重设备或垂直运输机具,要注意零部件落下伤人。 1.7 吊运一切物料都必须由持有上岗证人员进行绑码,散料应用吊篮装置好后才能起吊。 1.8 拆除或拆卸作业要在设置警戒区域、有专职安全人员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1.9 高处拆除作业时,对拆卸下的物料、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和运走,不得在走道上任意乱放或向下丢弃。 2、发生物体打击的应急预案 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抢救的重点放在对颅脑损伤、胸部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 2.1 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应马上组织挽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

60、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认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尺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2.2出现颅脑损伤时,必须维持呼吸道畅通。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七、触电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救援预案触电事故与其他事故比较,其特点是事故的预兆性不直观、不明显,而事故的危害性非常大。当流经人体的电流小于1

61、0mA时,人体不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但当流经人体的电流大于10mA时,人体将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并随着电流的增大、时间的增长将会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乃至人体窒息(“假死”),在瞬间或在两三分钟内就会夺去人的生命。因此,在保护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人体触电伤害得极易发生的。所以,施工中做好好感防工作,发生触电事故时要正确处理,抢救伤者。 1、防止触电伤害的基本安全要求根椐安全用电“装得安全、拆得彻底、用得正确、修得及时”的基本要求,为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在日常施工(生产)用电中要严格执行有关用电的安全要求。 1.1 用电应制定独立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盖有企业的法人公章

62、。必须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敷设,竣工后办理验收手续。 1.2 一切线路敷设必须按技术规程进行,按规范保持安全距离,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防护。 1.3 非电工严禁接拆电气线路、插头、插座、电气设备、电灯等。 1.4 根椐不同的环境,正确选用相应额定值的安全电压作为供电电压。安全电压必须由双绕组变压器降压获得。 1.5 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之间、工作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防护。 1.6 在有触电危险的处所或容易产生误判断、误操作的地方,以及存在不安全因素的现场,设置醒目的文字或图形标志,提醒人们识别、警惕危险因素。 1.7 采取适当的绝缘防护措施将带电导体封护或隔壁起来,使电气设备及线路能正常工作,防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