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共8页)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61283628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章第四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共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章第四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共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章第四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共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四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共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四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共8页)(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案例3-5患者方某,女,58岁,患腰背痛一年半,曾长期服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无明显效果。超声定量骨密度测定仪检测跟骨骨密度(BMD),T-2.5,肝肾功能均正常。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骨关节退行性改变等疾病,诊断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医生处方建议用鲑鱼降钙素喷鼻剂每日一次40 g喷鼻治疗,并建议常吃含钙及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疼痛缓解后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服用半年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且BMD检查显示骨质疏松有明显改善。问题:1鲑鱼降钙素为什么可以通过喷鼻剂进行给药?2鼻黏膜给药有什么优点? 鼻黏膜给药(nasa

2、l mucosa administration)过去大多用于治疗局部疾病,近年随着新给药途径和新剂型的发展以及新辅料和新技术的应用,鼻腔给药已成为目前研究最活跃、应用最多的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一些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后,可获得比口服给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如甾体激素类、抗高血压药、镇痛药、抗生素以及抗病毒药物等。鼻腔黏膜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 system,NDDS)有望成为注射给药的替代途径之一。 鼻黏膜给药的优点主要有9:给药方便;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吸收迅速,加之给药方便,很适合急救及自救;药物通过鼻腔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血循环,

3、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另外,鼻腔酶的种类和数量少于胃肠道,也利于药物的吸收;鼻腔黏膜免疫治疗可诱导局部及系统免疫应答,免疫效果与皮下注射免疫相仿,优于口服免疫,尤适合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治疗;可减少通过呼吸道感染的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目前制成鼻黏膜吸收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虽有口服剂型,但口服给药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另一类是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可考虑鼻黏膜给药。药物可制成溶液剂滴入鼻腔,也可以气雾剂给药。临床上最早采用鼻腔给药的肽类药物为垂体激素,如缩宫素、血管紧张素胺及其类似物、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uteinising-hormon

4、e releasing hormone , LHRH)激动剂类似物,其鼻腔给药是仅次于注射的有效给药方式。目前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已有鼻黏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鲑鱼降钙素喷雾剂、去氨加压素鼻腔喷雾剂和胰岛素鼻用制剂等。胰岛素鼻腔给药5 minl0 min就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可以作为皮下注射胰岛素的辅助方法。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特点1. 鼻腔和鼻黏膜的结构10 鼻腔从鼻孔开始到鼻咽,其长度为12 cm14 cm,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两部分(图3-5)。图中近鼻孔一端虚线标志着鼻前庭的起点,斜线区域为嗅区,而近鼻咽管一端的虚线为鼻中隔的后端点。鼻前庭和呈皱褶状的上、中

5、、下鼻甲使鼻腔的空气通道呈弯曲状,空气流进入鼻腔即会受到阻挡并改变方向。外界随气流进入鼻腔的粒子大部分沉积在鼻前庭前部,很难直接通过鼻腔到达气管。图3-5 鼻腔的结构鼻腔总容积约为15 ml,鼻黏膜总表面积约为150 cm2。鼻腔黏膜的主要吸收部位是鼻中隔和鼻甲黏膜,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微纤毛结构大大增加了鼻腔的有效吸收面积。黏膜内有许多黏液腺和可产生黏液的杯状细胞,分泌浆液和黏液到鼻腔表面,鼻黏液覆盖在鼻黏膜上。鼻腔黏液主要成分是9597的水分和23的蛋白质,蛋白质主要包括糖蛋白、氧化和结合酶、肽酶、蛋白水解酶、分泌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血浆蛋白,其中蛋白水解酶是影响药物鼻

6、腔吸收的因素之一。鼻黏膜的一般厚度是2 mm4 mm,在某些突出部位的鼻黏膜厚达5 mm,鼻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可使体液迅速通过血管壁。 2鼻黏膜的生理特征 (1)鼻黏膜上皮:与口腔及阴道黏膜相比,鼻黏膜上皮仅有一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构成,药物通透性高、吸收快。鼻腔上部黏膜比鼻腔底部和各鼻窦内黏膜厚,血管密集,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区域。药物经鼻腔毛细血管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不经过门-肝系统,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因而是药物吸收的良好部位。 (2)鼻黏液:每天分泌黏液约1.5 ml2.0 ml,分泌的黏液覆盖在鼻黏膜表面,形成约5m厚的黏液层。鼻上皮组织中含有睫状细胞

7、,有自主流动性,使黏液单向流至咽部,最终或通过鼻咽管被吞咽进入胃部,或被排出体外,因此具有清除异物和微生物,保护机体的作用。任何粉末和颗粒在鼻腔的总接触时间是20 min30 min,因而药物粉末或溶液很容易被迅速清除。鼻黏液能缩短药物与吸收表面的接触时间,影响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而鼻黏液的粘度可影响纤毛的正常功能,粘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鼻腔黏液pH一般为5.66.5,是蛋白水解酶的最适pH,有利于蛋白类药物的吸收。若采用改变黏液pH的方法来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可以改变蛋白类药物的吸收。(3)鼻纤毛:鼻纤毛长度约为5 m,直径约为0. 2 m,摆动频率约为每秒钟20次,黏液

8、的移动速度约为10 cmmin-1。鼻黏膜纤毛的同步运动是清除外来异物和维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外来异物可通过鼻黏膜纤毛的运动而被清除,同样,其对药物的鼻黏膜吸收也有很大影响。不溶性粒子进入鼻腔主要区域后,会被纤毛系统导向鼻腔的后部而进入胃部,不能经鼻黏膜吸收。但以气流状态或溶液状态存在的药物,却可以迅速通过鼻黏膜分泌物表面被鼻腔吸收进入全身体循环。二、影响药物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很多因素会影响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包括鼻腔的解剖学因素及生理条件,药物及其剂型的因素、吸收促进剂及给药的技术和方法等。其中生理条件、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剂型方面的因素对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影响较大11,12

9、。 1生理因素(1)吸收途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途径为主动转运或被动扩散。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易透过鼻腔黏膜吸收。应用吸收促进剂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0的药物也可获得很好的鼻粘膜吸收生物利用度。鼻黏膜具有较小孔径的水通道,使许多亲水性药物或离子型药物从鼻黏膜吸收比其它部位黏膜吸收都要好,如小(空)肠黏膜、阴道黏膜及直肠黏膜,表明鼻黏膜上水性孔道的分布较丰富。鼻黏膜吸收的主要途径是脂质途径,一些脂溶性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可接近静脉注射。磺苄青霉素(sulbenicillin)、头孢唑林在胃肠道中难吸收的药物可经鼻黏膜吸收,维生素B12的鼻用凝胶剂比同剂量口服片剂的血药浓度

10、高8.410倍。 (2)黏膜内血流:鼻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药物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循环,有些口服首过效应很强的药物如黄体酮,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口服的510倍。但鼻腔的血液循环会受病理状况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萎缩性鼻炎、严重血管舒缩性鼻炎、鼻腔息肉、过敏性鼻炎、感冒等鼻部疾患能降低鼻部血管的血流量,从而减少药物的鼻腔吸收。外界因素如温度、湿度变化亦会降低鼻腔的药物吸收。(3)鼻腔分泌物:成人鼻腔分泌物中含有多种酶类,其中活性最高的为氨基肽酶,因此对这类酶敏感的药物经鼻黏膜给药时可能被降解,在鼻腔形成一种伪首过效应(pseudo-first pass e

11、ffect)。如胰岛素即可被鼻腔分泌物中的亮氨酸氨基肽酶水解。前列腺素E、黄体酮和睾丸酮在鼻腔酶类作用下也会发生结构变化或失去活性,但与消化道相比,鼻腔中药物代谢酶种类较少,活性也较低。案例3-6 黄体酮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口服的510倍,胰岛素鼻腔给药可达到肌肉注射治疗作用的50%。问题:1为什么黄体酮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比口服高?2为什么胰岛素鼻腔给药的治疗作用可达到肌肉注射的50%? (4)纤毛的运动:鼻黏膜纤毛的摆动作用使得覆盖于鼻腔表面的黏液逐渐向鼻腔后方运动,最终或通过鼻咽部被吞咽入胃部,或被排出体外,具有清除异物和微生物、保护机体的作用。同时,这种清除作用会缩短药物在鼻腔吸收部

12、位的滞留时间,从而影响药物吸收的完全性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些药物如盐酸普萘洛尔鼻腔给药后会影响纤毛的正常运动使纤毛运动不可逆地停止。一些防腐剂或赋形剂也有可能影响纤毛的正常运动。 2剂型因素 鼻黏膜给药常采用溶液剂、混悬剂、凝胶剂、气雾剂、喷雾剂及吸入剂等剂型。药物制剂的剂型因素及给药方式对鼻黏膜给药吸收的影响很大。鼻腔气雾剂、喷雾剂给药方便,剂量准确。药液以雾滴状喷出,在鼻腔中的弥散度和分布面广泛,药物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有利于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及黏膜吸收。溶液剂在鼻腔中扩散速度也较快,分布面积较大,生物利用度也较高,因此,药效也相对较好。案例3-5中,鲑鱼降钙素鼻喷剂鼻腔给药后,药

13、液呈气雾状进入鼻腔,通过鼻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首过效应。此外鼻黏膜给药方法简单,可随时随地用药,尤其适合老年患者长期使用。混悬剂的作用与其粒子大小及其在鼻腔吸收部位中保留的位置和时间有关。凝胶剂和生物粘附性微球粘性较大,可降低鼻腔纤毛的清除作用,延长药物与鼻黏膜接触的时间,从而增加药物的吸收。即型凝胶剂为新型凝胶剂,可延长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时间,提高鼻腔给药的治疗效果。该剂型以溶液形式制备、储存和使用,接触鼻黏膜后由于离子强度、温度或pH的变化,瞬间发生相转变而形成凝胶,因此同时具有溶液剂和凝胶剂的优点,有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载药微球在鼻腔给药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

14、如可降解淀粉微球、白蛋白微球、明胶微球和聚丙交酯微球等。微球的主要优点是粘附性强,鼻腔滞留时间长,涉及的药物有胰岛素、降钙素、去氨加压素、人生长激素等。案例3-6中黄体酮及胰岛素鼻腔给药后生物利用度提高或治疗作用增强,即是由于鼻腔给药后,药物与鼻黏膜接触的时间延长,从而增加了药物的吸收。 3药物因素 (1)药物的溶解性: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鼻黏膜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鼻黏膜与机体内其它生物膜一样,具有“脂质筛”特性,因此脂溶性大的药物鼻腔吸收迅速。如家兔在体灌流实验表明,黄体酮、睾酮和氢化可的松的鼻黏膜吸收与药物脂溶性大小成正比。在-受体阻断剂类药物中,普萘洛尔的脂溶性最强,故经鼻黏膜给药后吸收最

15、快,巴比妥类鼻黏膜吸收依赖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脂溶性药物的渗透系数随着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增大而增加,故鼻黏膜吸收的主要途径仍为经细胞脂质双分子层的被动扩散。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其脂溶性大小比经直肠和阴道黏膜吸收影响更明显。但并不是所有脂溶性大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好,而水溶性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差,因为除脂溶性外,药物经鼻黏膜吸收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如相对分子量小于300的药物可有细胞的水溶性通道迅速吸收,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2)药物的解离度: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鼻黏膜吸收程度依赖于溶液pH和解离度,分子型易通过鼻黏膜吸收,离子型吸收量较少。(3)药物的相对分子量:某些亲水性药物可通过鼻黏膜细胞

16、间的水性孔道吸收,因此,药物相对分子量大小与鼻黏膜吸收程度有密切关系。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的药物,鼻黏膜吸收则明显降低。分子量为5200的胰岛素,鼻黏膜的吸收量约为15%,而分子量为70000的葡聚糖的吸收量仅约为3%。但应用吸收促进剂后,分子量较大(6000)的药物也可获得很好的鼻黏膜吸收生物利用度。 (4)粒子大小:不溶性药物的粒子大小与其在鼻腔中的分布位置密切相关,而鼻腔内的分布位置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因素。药物颗粒大小通常以控制在2 m20 m为宜,该范围的粒子易分布在鼻腔吸收部位的前部,并可进一步被气流、纤毛或膜扩散作用

17、引入吸收部位而被鼻黏膜吸收。大于50 m的粒子一进入鼻腔后即可沉积,不能到达鼻黏膜的主要吸收部位,而小于2 m的粒子又可能被气流带入肺部,被呼吸道气流呼出。但发挥局部治疗作用的气雾剂,如杀菌、抗病毒药物,粒径应大于10 m,以避免肺吸收。4附加剂因素 多数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较差,很难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可通过在其制剂中加入一些吸收促进剂来增加药物的鼻黏膜吸收。要求良好的鼻黏膜吸收促进剂必须对鼻黏膜刺激性小,促进吸收作用强,对鼻纤毛的运动及功能影响小,无毒副作用。知识拓展常用的鼻黏膜吸收促进剂主要有胆酸盐,如牛磺胆酸盐、胆酸盐、甘胆酸盐、鹅去氧胆酸盐及去氧胆酸盐等;表面活性剂,如

18、甘氨胆酸钠;金属离子螯合剂;蛋白酶抑制剂如杆菌肽等。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干扰生物膜的细胞排列顺序,与膜蛋白结合,引起磷脂膜紊乱,改变膜结构,以增加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降低鼻黏液粘度,增加黏液在鼻腔内的流动性,使药物更易在黏膜中扩散;肽和蛋白酶抑制剂减少蛋白水解酶对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的降解,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很多吸收促进剂存在黏膜毒性问题,有研究表明,胆酸盐刺激鼻黏膜,可引起鼠鼻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因此不宜长期使用。去氧胆酸钠虽能显著增加药物鼻黏膜吸收,但其主要作用于鼻黏膜上皮,通过破坏上皮屏障增加药物渗透,有可能对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某些酶抑制剂如杆菌肽、抑肽酶有纤毛

19、毒性。生物黏附材料在鼻腔停留时间长也会产生局部刺激性,造成组织损伤、上皮细胞或上皮下细胞毒性、纤毛毒性,甚至抑制黏液分泌而增加感染的机会。采用两种吸收促进剂联合应用的方法有可能降低黏膜毒性,如卵磷脂与环糊精,或胆酸盐与环糊精合用都可使药物的纤毛毒性显著降低。由于鼻腔对异物的快速清除直接影响药效,液体和粉末在鼻腔中的滞留半衰期仅为15 min,因此要增加药物吸收的关键是延长药物在鼻黏膜内的滞留时间。通常采用淀粉、壳聚糖、卡波姆等生物粘附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粘性微球,延缓鼻腔对药物的清除作用,如淀粉微球在鼻腔的滞留半衰期为4 h。如用溶血磷脂胆碱作为吸收促进剂的胰岛素淀粉微球,经羊鼻腔给药后,相对生物

20、利用度可提高至31.5%,同时微球的空间位阻效应可减少酶对胰岛素的破坏作用,也使胰岛素在鼻黏膜的吸收增加。鼻黏膜吸收制剂的发展很快,尤其是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现已有很多药物的鼻腔给药制剂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获得专利并已用于临床,如布舍瑞林(buserelin)、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降钙素(calcitionin)及缩宫素(oxytocin)等,主要应用的剂型是滴鼻剂、喷鼻剂等。三、鼻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1在体法 对活体动物进行纤毛毒性研究,实验动物通常采用大鼠、家兔、狗等。其鼻腔黏膜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因此实验结果比体外法具有参考价值。用蠕动泵将药液持续地循环灌注进入鼻腔,

21、药物不断通过鼻黏膜吸收后从鼻孔流出,定时取样,测定循环液中残留药物的浓度,以剩余药物浓度对时间进行线性回归,计算药物从鼻腔中的清除速率常数或药物鼻黏膜吸收速率常数,评价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鼠是研究鼻黏膜给药较理想的模型动物。2体内法 体内法通常在人体或大鼠、家兔、狗、绵羊及猴子等动物体内进行,与临床给药情况最接近,结果最具参考价值。用注射器配合一根软聚乙烯塑料管,将药液滴入鼻腔,定时采取血样,测定体内的血药浓度。体内法通过生物利用度参数评价药物鼻黏膜吸收的优劣。由于整个操作过程及环境相对固定,因此,结果的重现性较好。3体外法 体外法比在体和体内动物模型经济、方便,实验装置和研究方法与经皮给药类似。通常采用离体的家兔、绵羊、狗或猪的离体鼻黏膜组织进行试验,以渗透系数评价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优劣。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