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聂耳故居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61244825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寻访聂耳故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寻访聂耳故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寻访聂耳故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寻访聂耳故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访聂耳故居(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寻访聂耳故居“成春堂”:笛声化作民族魂论规模,论精美,昆明甬道街上的这座院落都称不上出类拔萃,普通得甚至有点平庸。可是,它却为世人所难忘。我也记住了它,并不远千里来寻访这座院落。当然,不是为了这所院落,而是为了寻访一个人,一个用旋律怒吼出中华民族心声的人。他,就是著名音乐家、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聂耳的父亲聂鸿仪从玉溪来到昆明行医,租用此房开了一个中药铺,取名为“成春堂”。十年后的一个春日,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天真烂漫的童年也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

2、振翅远飞。这让人不禁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今,这座房子的房主是谁,没人知晓,至多知道房东姓杨,但是只因这里住过聂耳,才使我,以及和我一样敬仰聂耳的人来此拜谒瞻仰。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何止是耳畔啊,是血脉,并经由血脉激活了每一个细胞。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荡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可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

3、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每当他的笛声响起时,小聂耳的血脉就在激荡,细胞就在舞蹈。然而,也许就在小聂耳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笛音突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锯子和刨子的声音。小聂耳不无失望,他要寻求希望。他悄悄来到隔壁的木工房。木工房里,当邱师傅撂下锯子,小聂耳就给他递过刨子,撂下刨子时,小聂耳又给他递过墨斗。省力省时,邱师傅哪能不高兴?面对眼前的这个孩子,邱师傅夸其“小机灵”。“小机灵”还真是机灵,趁着邱

4、师傅休息了,赶紧请他教自己吹笛子。邱师傅怎能辜负这个可爱的“小机灵”?一老一小的心声便胶合在一起,飞出屋室,飞到甬道街头。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止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呀!聂耳没有为难母亲,有一天他高高兴兴地对母亲说,我有课本了。母亲看见,聂耳的手里是用烟盒装订的小本子,再仔细瞅时才发现,背面是手抄的国语和算术。母亲真的是比聂耳还要高兴啊!固然为聂耳有了“课本”高兴,更为孩子好学上进的精神高兴。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

5、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

6、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本来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涌出他的胸膛,涌出他的歌喉,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似乎是在等待这一天。这一天,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

7、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

8、设、建设,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啊,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朴学大师俞曲园精耕之所 俞楼见证西湖百年沧桑正是江南好风景的时节,西泠桥畔秋荷田田,桂子天香云外飘。漫步孤山路,人们通常被一边烟波浩渺的西湖美景吸引,却在不经意间就错过了另一边那幢三开间的两层小楼。这座已经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的小楼,曾经接纳了诸多赫赫有名的名人志士,也曾历经太平天国的轰轰炮灰。它有个不够诗情画意的名字,名叫“俞楼”,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它和它的历任主人的兴趣。弟子友人筑曲园 一代朴学大师精耕之所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夏试现场,一位

9、年轻人用一句“花落春仍在”,打动了当时的主考官曾国藩,成功取得进士第一名,入翰林。这位年轻人,名叫俞樾。然而,短短7年后,俞樾遭弹劾而罢官,仕途至此终结。同治七年(1868年),俞樾赴杭州讲学,主讲于当时的诂经精舍,也就是俞楼的前身。1878年,在俞樾主讲祜经精舍十周年之际,他的弟子及友人为他集资兴建了住所和讲学处,书“俞楼”悬匾于楼前。因为俞樾号曲园,所以后人为表纪念之意,将其称为俞曲园故居。俞楼建成后,“叠石成峰,花木扶疏,小池湛波,亭廊毗接,书香浓郁,清幽雅洁”,俞樾曾亲书三十八字悬于前楹:“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其

10、弟子徐其也为此书俞楼记。自那之后的二十几年里,俞樾在此讲学、著书,他总办了浙江官书局,提议江、浙、杨、莪四地合作分刻二十四史;他酷爱经史,乃一代朴学大师,声名远传至当时的东瀛等地;他亦在诗词、楹联、散文和随笔方面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部分收录于煌煌大作春在堂全书。俞楼依傍于孤山,从俞楼的后门绕过一道长廊,上石阶,便可见一座凉亭立于半山之上,此乃俞楼建成几年后补筑的凉亭。我们仿佛能穿越百年的历史,遥想当年的孤山脚下,俞樾在潜心著书之余于,慢慢踱步至此小憩,眺望不远处,湖光山色风景如画。鸿案鹿车同甘苦 俞楼见证情深意重这座小楼,不仅承载了主人的文学造诣,更是见证了主人俞樾与结发妻子的情深意重。当年俞楼

11、后面还有一座“双齿冢”,便是最好的诠释。当俞樾之妻名文玉,乃俞樾青梅竹马的表姐。俞樾少年不得志时,文玉用“吾终当与君创造一好家居耳”安慰他;当俞樾考取功名时,文玉写下“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激励他;而当俞樾罢官落魄风餐露宿时,文玉更是陪伴其左右,操持一切,致使早早就落牙。俞樾对此十分痛心和愧疚,将妻子落下的牙齿悉心包好珍藏。晚年独居的俞樾也开始落牙,他将自己的牙齿连同妻子的一起,葬在俞楼后面,取名“双齿冢”。文玉百年后,俞樾写下“月到旧时明出,与谁同依栏干”痛悼亡妻,将妻子葬于西湖边三台山,并在墓室旁辟三间房室,陪伴于妻子左右,日夜相守。他日好留蓬颗在,当年同咬菜根来,如今双齿冢难寻

12、,但这份情谊却依旧在民间流传,哀婉缠绵。妻子故去后,俞樾又接连遭遇了二子一死一废以及小女绣孙突然离世的噩运,让这位老人无限哀痛。小女绣孙颇得俞樾疼爱,俞樾曾在金缕曲中写到这位女儿:“次女绣孙,倚此咏落花,词意凄婉”,讲的就是父女二人在俞楼时对春华秋实和年华岁月的讨论,而她的离去让俞樾悲愤不已,一连写下15首催人泪下的悼亡诗,甚至提出要废除中医。妻离子散,对于俞樾来说,打击重大,致使其终日郁郁寡欢。直至俞樾去世后,俞楼常年空置,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后人都未能来到西湖,以至人去楼空,枯败破损。太平天国时期,俞楼一度毁于炮火。俞楼主人和他的弟子后人们1924年,又是一个春日,俞楼迎来了另一位新的主人。他

13、考证了红楼梦前四十回由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他是红学的奠基人,也是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他,是俞樾的曾孙,俞平伯。在俞平伯入住俞楼的第一个清晨,他写下了春晨,“从疏疏朗朗的白罗帐里,窥见山上绛桃花的繁蕊,斗然的明艳欲流”,在俞楼,在西湖边,“没有沉厉的厂笛和慌忙的校钟”,只有鸟啼声,字里行间,无不是俞平伯首日入住俞楼后所见美景之欣喜。而后几年里,俞平伯一共写下了五篇文章,收录于湖楼小撷,记叙了其在俞楼的这段时光里的所见所想,湖光美景。当然,俞楼修建的背后,离不开俞樾弟子们的努力。俞樾之所以为人所敬仰,不仅仅因为其毕生专注于经学,同样也因其门下弟子们的大有作为。在中国文学界、书法界都有俞

14、樾的弟子,章太炎、吴昌硕、徐其一位位赫赫有名的大师、革命人士,都曾是俞樾的学生。而俞樾的后人们,无论是孙子俞辟云还是曾孙俞平伯都是十分有影响力的大学者,一门鸿儒,驰誉学界。如今的俞楼,已经被改造成了俞曲园纪念馆,修葺一新的大厅内,陈列着俞樾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也记述了俞楼坎坷的过往。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如今,我们从北山路转到西泠桥,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多少文人学士在这片山水里留下他们的故事,而俞楼,也仅是其中之一。故人远去,山水依旧。一代国学大师的故事,也随着这湖光山色沉醉。俞平伯,原名铭衡,原籍浙江德清。一九一九年从北京大学文科毕业。二十岁的俞平伯就成为了新诗坛上的一员骁将。俞平伯还创作小说,撰写议论性文字,先后参加过新文学团体“新潮社”“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有着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气势,响彻着一种高昂的反封建的战斗声音。他的小品散文被周作人称为“独特的风致”,这既有俞平伯自身世界观上的原因,同时也有深深的时代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