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学案公孙丑上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61189347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孟子导学案公孙丑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孟子导学案公孙丑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孟子导学案公孙丑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孟子导学案公孙丑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导学案公孙丑上(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孟子公孙丑上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2弓|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学习重、难点】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知识总结】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1) 性善与四端一一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理论基础,也尚未 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

2、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2) 义利之辨一一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 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 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 观。(3) 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 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

3、“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4) 道德天: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课文难点讨论】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答:(可结合前面提到“四、3”的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来回答)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象生动、深刻透彻。文 势磅礴,感情激越。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1)论证层次:纲目清晰,层层铺垫。 全 文为问答式; 层层铺垫:如第六段中关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论述;进 而到第七、八段关于“

4、告子”的论述;再到关于“孟子”本人的论述;(2)论证艺术: 譬 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守株待兔”的故事。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如本文最后一段) 对比论证。(“北宫黝”、“孟施舍”、 “曾子”之间的比较等)【相关连接】苏辙评:“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呼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刘熙载说:“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艺概) 赵岐:“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章句题辞)【能力提升】练习两题1、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5、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 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注端:开头,起。因贼:伤害(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 故称“四端”。B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 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C孟子此章主旨在于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D、孟子认为人有“四端”若不能充之,则会自我伤害,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

6、失殆尽。(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答:2、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 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 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 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 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7、”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 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 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 ”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

8、与伯夷异趣。(2)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参考答案1、( 1)D (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一一有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不会消失殆尽,但对于“四端”,“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结果大为不同。)(2)“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 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 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 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 悲哀。2、(1) C (原文句子理解错误。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 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 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2)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 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