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上传人:细水****9 文档编号:61174429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 钟静萍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达到这些目的,老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寻其法。可我们常听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抱怨:最没味的就是语文!作为语文老师,也许会惊讶,语文应该是最有趣的呀!于是许多老师寻找增强语文趣味,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口,不同特色的方法各呈风采。我在教学中,感觉渗透传统文化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进一步摸索、总结,几年的实践,发现此法一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三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感悟能力

2、;四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一个人有较丰富的文化素养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都会相应增强;五能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六能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在西方文化泥沙俱下地涌入中国的今天,让学生构筑起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尤其重要。可见,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化性、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一箭多雕,作用不小。有人也许会说,语文学科中涉及的不都是文化知识么。请注意,我这里讲的文化主要指人文风俗、精神品质,特别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审美心理、道德情操准则等,是学生理解作品、运用祖国语言的钥匙,也是学生形成文化素养、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石。二、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形成,又

3、影响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在历史长河中形成既有各时代特色,又有一脉相承共性的文化巨流。作家的文学素养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传统文化,他们的作品必然折射出它的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分为: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应用文化、心理文化、观赏文化等,应用文化又分为:经济文化、医药文化、建筑文化、科技文化、军事文化。心理文化又分为:隐士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观赏文化又分为:音乐文化、戏剧文化、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文化,地理旅游文化。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就是以这些方面为血肉的。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特别值得注意到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这面鲜艳旗帜,

4、激励着中华民族进取、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体意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因素,因为优秀人物的高尚品格,总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林觉民等无数人身上,闪耀着的淡化个人、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意识识等等,是强大的精神磁力,厌恶官场黑暗,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

5、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舍此,语文教学会黯然失色。三、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闪耀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有关的文化因素,只不过以往是以介绍性为主,近几年,有意识地转变为渗透,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 字词教学中文化色彩的渗透汉字是表意文字,字词中文化色彩很浓,我借此使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中国文化,掌握字词。从造字法入手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特点。象形:描摹实物形成文字,如人、山、

6、日、月、水,“水”。指事:在初文上添上一定符号,形成文字,如本、末、刃。会意:多文结合形成新字,如从、比、北、明、 灋(法)。汉字是象形文字,但不是只有象形这一种方法,指事、会意,特别是会意这一方法使汉字走向丰富。世界上有许多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发展得这么丰富,使用得这么久,这是我们先人的智慧。汉字的另一特点是音义结合。这要归功于“形声”这一造字法,“形声”使汉字进一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走向丰富。如“扌”是“手”,以“扌”为义符的字表示某种手部动作,“扑、扒、扣、扪、扶、抠、扼、拒、批(手击)、抄”,以“ ”为声旁的字基本上韵母为ing,茎、泾、经等读jng,刭、颈等读jng,径、胫、

7、劲、痉等读jng,轻、氢读qng。指导学生系列化地掌握汉字,因形求义(声)、以义(声)索形,事半功倍。让学生了解初文的变化,增强对汉字理解。如与“手”有关的初文有:手、爪、 、寸、扌、又、 、 等,形成的汉字有:掌、采、爬、秉、友、冠、扑、祭、看等,表示“手持棍棒”这一动作的初文有:支、攴、攵等,形成的汉字有:敲、鼓、教等。比较形近、易混易错字的不同之处,让学生辨析,如寇、冠:前者是有人手持棍棒(攴)到别人家里(宀)威胁别人(元),后者是手(寸)持帽子(冖)戴到别人头上(元)。再如“衣”作为形符也可写成“衤”,以“衣”为形符的字大体与衣、布有关:补、褐、袂、襟等。“示”为形符也可写成“礻”,以

8、“礻”为形符的字与神祭祀活动有关:神、社、祈、祷、福、礼等。炙、灸:前者是会意字,“火”上烤“月(肉)”,后者是形声字,上声下形。揭示汉字中的民族审美意识:大羊为美。神“羊”正直断讼,先民奉羊,羊是美味也是奉神首选物,汉字中以“羊”为文的字总是有美好意义:美、羹、羡、祥、羲、善、羞。揭示汉字中包含的得先民道德准则、为人处世心理。如:仁,二人为“仁”,即友善待人,它的基本意义为“仁爱”,孔子提出的“仁”则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忠、恕、孝、悌等,它是贵族之间处理彼此关系的一种道德准则,目的是维护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对社会进步有益的作用,特别是在许多

9、有才之士身上折射出千姿百态的风采。如“韬光晦迹”一词,学生不易理解,我就比较东西方的有关人文特点,“韬”:掩藏:“晦”:隐藏,整个词是把才华掩藏起来,隐藏踪迹,这是古人的一种处世方法,或大智若愚,或隐居以待时,这与中国人欣赏的谦让,儒雅内敛有关,而西方人追求个性张扬,则不大会这样做。这样,引导学生查找工具书,联系、分析字词特点,领略文化色彩,学生不再觉得学字词枯燥了。(二)篇章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叶圣陶先生反对老师在课堂上包讲到底,说有些老师教文言文就逐字逐句讲,教现代文就讲背景,讲大意,讲写作特点,包讲到底当然不行,但适当讲背景,讲文化常识是必需的。最典型的是,儒佛道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代

10、都有许多人身上折射出这些思想,我在讲授相关作品时,总是把作品作者放到这一文化背景中,使学生更也地理解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颂英雄豪杰,慨功名未就,怅早生花发,叹人生如梦,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绘仙境,感慨古来万事如仙境转瞬即失,如东流水一去不返,表示要访名山,寻山水之乐,决不在官场“摧眉折腰”,为什么在一个作品中会有这么复杂、甚至矛盾的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这是因为儒家思想要求文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佛道思想中的求仙隐逸、远离浊世,可使穷士既暂时忘却烦恼,又能独善其身。这些文化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不再觉得作品内容不可捉摸,作者思想不可理解

11、。中学教材中有隐逸色彩内容的作品是很难把握的一类。消极隐逸不是与积极入世相对立么,为什么陶渊明又是高洁的?难道遇逆境就退隐是值得肯定的么?这些问题在学生脑中成了解不开的谜团,于是,文化渗透又可发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作用了,其实,隐逸思想与佛道思想有联系,与儒家思想也并非水火,从某些角度看,隐逸与求仕是儒家思想的两个方面,后者经邦济世,前者独善其身,都体现着儒家思想所规定的人生准则,孔子晚年就是过着隐居式的编书授徒生活。在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人生理想都希望渺茫、道路坎坷的古代社会,更多的士子感到社会污浊、人生失意,于是有人归隐,有人时官时隐,有人在官亦慕隐,隐士们淡薄名利,隐居山林,追求个人宁静恬淡

12、的生活,高洁脱俗的人格价值,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隐逸高士陶渊明的伟大在于他的高洁,在于他的作品的艺术性,况且他也不只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候,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情志。学生在这些古文化因素的指导下,逐渐地能领会相关作品和作者,甚至能作较恰当的分析,品味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同于一般的景物诗,也懂得道家思想不能绝对地评判,对隐逸之举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对学生的启迪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新版教材中选入了庄子的秋水、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由于历来重儒抑佛道的影响,生活中的道教形象蒙上了神秘魔法面纱,学生对课文不能较好理解,我就介绍庄子哲学、价格精神中积极的一面,让

13、学生辨析庄子处世哲学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消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下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这样的句子没有到位的文化渗透是较难领会的。篇章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核心还在道德伦理、精神品质方面。当代社会人们的道德伦理意识弱化主要在于受西方文化冲击、对传统精神的否定。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14、”,“没有拿来的,文化不能自成为新文化”,我们不可能割断传统精神,凭空构建新的道德伦理体系。人们精神品质中的缺陷,说来说去还是传统精神缺失。当我们寻求补救办法时,自然想起老祖宗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等。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传统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伦理准则的渗透,这既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品格塑造的需要。离骚一诗的教学,核心就在屈原的“忧”是什么、有多深、为什么会如此忧,要理解这些,必须理解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忠君爱国”是屈原的思想行动指南,是他“上下求索”的动

15、力,是他“九死不悔”的精神支柱。在策士们合从、连横,苏秦六国挂相印的战国时期这样做是可贵的,屈原以他伟大的价格为后世景仰。屈原为什么会如此忠君,除了君为臣纲的影响外,他还认为自己是王室后代,应承担起辅佐君王振兴楚国的责任。“责任”二字使得他“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王室后代的身份使他守高洁情操,鄙视“世俗之工巧”,庆幸自己在“芳与泽其杂糅”中“唯昭质其犹未亏”,表示“独如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岂杂心之可惩?”千百年来,他的精神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因为有仁义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发浮云”,孟子“舍生取义”,不受“不辨礼义”的“万钟”,

1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养“浩然之气”,所以文天祥高唱正气歌“留取丹心照汗青“,林觉民用自己的献身来换取”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使鱼我所欲也、指南录后序、与妻书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有血有肉。有行侠仗义、反抗强暴的英雄审美观,于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热烈地展示鲁达性贫惩恶的精彩。在权力横行、法制淡薄的社会中,林冲的举动牵动人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让人有痛快淋漓的感受。可是这种英雄审美观是时代的产物,鲁达、林冲们的做法在当今法制社会是行不通的,也不再会成为英雄。审美意识使学生能了解欣赏和摹仿的准则。古代以农业为本,重农抑工商的农业经济文化可帮助

17、学生理解五蠹、治平篇、论积贮疏等作品。封建帝王“以我为中心”的强烈意识,可以突出“故宫博物馆”地处中心的中心、讲究对称、雄伟庄严等特点,王权意识造成国人的奴性意识,这在当代人灵魂深处都还有残余。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又反映人们的政治思想、审美意识、处世之道。曹刿论战认为取信于民是胜利的根本保证,作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要“彼竭我盈”才能克敌; 之战表现“劳师以袭远”必败,哀兵必胜,正义之师必胜。文言文教学中只重词句解释翻译,不重文化积累、精神挖掘是取皮毛舍血肉的做法。高考语文试题过于侧重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会导致语文教学、复习走入枯燥的死胡同。还有古代医药文化、科技文化、

18、民俗文化、酒文化、音乐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文化等,都值得语文老师重视。古诗鉴赏中,我也渗透传统文化,如内敛气质使得文人们爱写含蓄蕴藉的作品,恋乡恋土情结促生“思乡”之作,“月”、“柳”、“梅”、“竹”、“兰”等成为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象等等。春夜洛城闻笛一诗的关键就在“柳”这一意象,指导学生欣赏时我指导学生了解“柳”在民族审美中的情感寄寓:“柳”即“留”,折柳送人、见柳思人,写柳实写情,含蓄、形象感强,“折柳”曲也就在为思人、思乡曲。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人们称道的阳关三叠“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以柳色写出环境,暗示送别。送别

19、诗、思乡诗、闺怨诗中常以柳寄情,如五代一首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读来情思顿涌。“梅”在中华民族心中已是高洁的象征。妇女绣梅、插梅,画家画梅,毛泽东有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正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也有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蓄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胡香如故。”王冕有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指导学生把握诗中“梅”的

20、寓意、形象,了解它所反映的民族审美心理,这样教学,学生得到了鉴赏诗歌的方法,且能举一反三,又感受到趣味,得到审美愉悦。“月”在中国人心中是最有普遍性的情感寄托意象。赏月寄情,“举杯邀明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人们的最自然的精神活动之一,真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韦庄世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除了天边月,没人知我对你的心意,月成了她的知己。清黄景仁子夜歌:“思君月正圆,望望月仍缺;多恐再圆时,不是今宵月。”思念之情的缠绵自然溢出。宋范成大的车遥遥篇别出新意:“车遥遥,马幢幢,君游东山东复东,安

21、得奋飞逐西风。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我认为民族审美心理在古诗鉴赏中既是“筌”,也是“鱼”。李白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人所共知。李后主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深含国仇家恨。边塞诗人也借“月”寄情,如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不懂“月”的民族审美特征,就不能领会“月中看”,而且是“三十万”人“一时回首”。月有阴晴圆缺,于是人们又见月感世事。有喜如“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更有悲“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倒是苏轼洒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22、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冷月可烘托凄冷环境、凄凉心境,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月的洁白还象征品格的纯洁,如龚自珍已亥杂诗“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如此丰富的意象特征、情感意蕴,还不是熏陶学生的极好文化养料么?四、纠正观念 博采深钻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需纠正观念,一是教材上的,甚至是课外的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文化背景上的一颗颗珠子,珠子与背景之间,珠子与珠子之间都是有种种联系的,而且弃去了背景,珠子就不是珠子,而是石粒。二是语文教学不只是教字、词、句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哲学

23、文化、伦理文化、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滋养,且语文知识的教学还得依靠文化的渗透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文化渗透这把刻刀,刻出教材中作品的风貌,刻出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观念纠正了,教师还得博采。教学中需用一滴水,教师得有常流的活水。要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且各领域都应涉猎。教师的勤耕其实很大的程度上指的上勤读勤研究。我即使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哲人的大思路、中国人走出死胡同等等专著让我获益不浅。在具体的教学中深钻是不可少的。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时就深入研究焦刘悲剧的文化背景,教学中就把这首诗放到封建家长制度、

24、伦理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框架上,让学生理解封建思想的反动性、残酷性、吃人性、顽固性本质,理解刘兰芝的反抗性以及这种反抗性的社会意义。作品开头就交待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育诗书”,表现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不是说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么,她怎么会享受到这么好的教育?其实,封建时代的女子,从小就要培养且只能培养取悦丈夫,侍奉公婆的“贤”德和本领,兰芝所接受的正是这方面的教育,她尚且受到婆家如此不公平的待遇,还有千千万万不及兰芝“贤”能的妇女命运如何就可想而知。而且又有一条,女子无才便是德,只要服从就行,也许正是兰芝的能干,惹得婆婆不开心。所以开头几句看似平淡,实则对兰芝的

25、命运,对兰芝的性格起到了暗示和铺垫的作用。故事中写焦母生生拆散兰芝夫妇,刘兄逼妹再嫁,他们为何有这么大的淫威?是封建家长制、伦理观给了他们无上的权力。父母之命不能违,女子更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因此他们可以任意地扼杀人间真情。封建统治阶级正是需要这样的统治秩序,需要焦母、刘兄这样的本身是受害者的人自觉地维护这一秩序,因此,兰芝反抗的不只是婆婆、兄长,更是罪恶的家长制,万恶的封建制度,虽然作者本身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而作品的意义正是喊出了千万受摧残妇女的内心反抗,敲响了封建制度的警钟。作品中还写到兰芝自请遣归,何以见得这是有反抗性的举动?因为封建时代女子只能从一而终,被休回娘家,自己无地自容,

26、终生无依,连娘家也颜面扫地,兰芝“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阿母大悲摧”就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如此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兰芝还自请遣归,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况且她做出的是别人不敢做的休夫之举!可是为什么有反抗性的兰芝又会答应兄长再嫁?一是她已决心赴死,二是她自小接受的教育使她懂得要遵从父母之命,这也是兰芝“进止敢自专”的又一见证,从而说明焦母是故意刁难,“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莫须有的罪名。兰芝不愿被休而自请遣归,不愿再嫁而违心答应,挚爱丈夫,热爱生活而被迫以死抗争,多么撼人心魄!封建绳索多么罪大恶极!我们可以从牛郎织女的故事中,从梁山伯祝英台的悲剧命运中,从

27、祥林嫂的血泪生活中看到它的魔爪,甚至在当代许多婚姻悲剧中看到它的魔影。祝福这一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吃人性,如果不较好地渗透相关文化,学生只知道“封建礼教”、“封建迷信”这些名词。我就让学生了解先民传下来的拜神、祭祖习俗,父系社会中重男轻女陋习、封建统治者利用神权束缚人民思想的用心,以千百年来形成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妇女三从(从父、从夫、从子)、四大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等等,使学生由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理解。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指导学生领会分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五、区别优劣,把握分寸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深厚,有优有劣,甚至

28、有些优秀的因素也或多或少有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教学中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生辨优劣,知取舍。如隐士文化、道德文化等,更需要擦亮眼睛。正如鲁迅先生谈到的,传统文化,有优的,有劣的,也有优劣互见的,我们渗透传统文化也要指导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文化渗透,要把握分寸,它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它可以是核心,用以突出 教学目的,可以是催化剂,帮助理解分析,可以是“味素”,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以它代替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如以隐士文化的宣讲代替对作品意象、技巧、意境、情感的品味,以对封建思想反动性的批判代替对故事情节、兰芝性格的鉴赏,则是教“椟”丢“珠”的做法。此外还要讲方式方法,应“渗透”,而不是贴标签,可介绍、可点拨、可讲解,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讨论,涉及面广的,可用专题讲座形式。我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的文化素养,阅读、欣赏、写作能力、心理精神品质有多么大的作用。它是一股活水、一把钥匙,使我的语文教学血肉丰满、生动有趣,所以我会继续钻研、实践。我想,如果语文老师都能这样做,是语文老师的大幸,是语文教育的大幸,更是学生的大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