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七年级下册各章说课稿苦心收集而成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1150022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7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一数学七年级下册各章说课稿苦心收集而成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初一数学七年级下册各章说课稿苦心收集而成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初一数学七年级下册各章说课稿苦心收集而成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资源描述:

《初一数学七年级下册各章说课稿苦心收集而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数学七年级下册各章说课稿苦心收集而成(7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5.2.1平行线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的第1小节平行线。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

2、力都有很好的作用。2、教材的重难点及成因: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初步接触了平行线,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于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二、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2、数学思考:(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

3、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4、情感态度:(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三、教法学法分析: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法和学法: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

4、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应用延伸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四、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流程图如下:归纳小结整理反思应用延伸探究思考反馈练习落实新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布置作业形成技能综合运用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公理平行线的概念巩固练习拓广探索建立

5、模型平行公理的推论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建立模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2、平行线的概念(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6、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在学生认识了平行线后,举出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进一步加深理解。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分组讨论,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演示空间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3、平行线的画法:(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

7、画出几条?(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4、平行公理:(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归纳平行公理。画平行线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指出画平行线的关键:一放、二靠、三移、四画,加强直观教学。这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些变式图形,打破思维局限,牢固掌握画平行线这一基本技能。通过观察、画图、讨论等探索过程,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平行公理,从而把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

8、理性思维。5、平行公理的推论:(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从学生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然后自然过渡到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反馈练习落实新知1、巩固练习:判断正误:(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9、2、综合运用:P19、第7题。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

10、利用动画展示。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应用延伸探究思考探究:(1)、如图(1)点D是AB的中点。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E。量一量AE、CE的长度,它们相等吗?量一量DE、BC的长度,它们有何关系?(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点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AD的平行线,交CD于点F,EF与BC平行吗?量一量DF、CF的长度,它们相等吗?量一量EF、AD、BC的长度,它们有何关系?通过这组练习,既复习了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又以探究的形式将知识进一

11、步延伸,拓广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埋下了伏笔。归纳小结整理反思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形成技能1、P19 第8题2、P41 第12题说明:教师鼓励学生精心设计,并将自己的得意作品装入个人成长记录袋。第1题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第2题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五、教学设计说明:归纳点拔设问引导教

12、师活动创设观察学生活动反思交流讨论操作纵观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三个注重:1、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节课利用生动的图片、动画和模型,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和现实生活,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节课通过设置反馈练习来巩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画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设置探究题及图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大胆与同学

13、进行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垂线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垂线。下面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垂线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它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的学习将为加深“角与线 ”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有好处。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而且它还是本章的

14、重点,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教学重点、难点:垂线的概念、画法及性质是学习几何的基本内容。重点:是通过动手画垂直的两条直线,探索有关垂线的一些性质。难点:是过直线上(外)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识结构特点和实际及垂线的教学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理解垂线的概念,知道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2)能力目标:通过自学、探究、交流等实践活动,初步体验变换思想,建立符号感,培养语言归纳和表达的能力。(3)情感目标:学生在充分经历自学、探究、交流、当堂练习等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主动学习

15、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三、教法分析:采用“先学后导,当堂达标”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索。导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垂线概念及性质,画直线上(外)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3)当堂达标教师出示与本节课类似的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亲自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参与教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

16、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2.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进一步

17、探究的愿望和能力。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感悟到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

18、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

19、,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2.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探究新知 实验猜想;归纳性质 说理证明;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出示问题:已知公路c分别与两条互相平行的公路a,b相交,两辆汽车在公路a,b上同向行驶拐弯后上公路c又同向行驶。(1) 如果公路c与公路a的交角为700那么公路c与公

20、路b的交角是多少度呢?(2)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导入,引出新问题,为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做好铺垫,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与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二探究新知 实验猜想问题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学生首先独立完成问题1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

21、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度量角度等简单易行的操作调动所有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学爱学。 问题2: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

22、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问题3:试将你发现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设计意图: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 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三归纳性质 说理证明1.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设计意图: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如图性质1.

23、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ab,(已知)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ab(已知), 5+6=180o.(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问题4.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例如:如图, ab, 1=2.( )又 3= ,(对顶角相等) 2=3.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

24、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设计意图: 这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四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例: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

25、部分,量得A=100o,B=115o,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学生思考、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老师适度点拨,并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板书规范的说理过程。设计意图:应用平行线的性质3来解决问题,巩固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1. 如图,直线ab,1=54o,那么2、3、4各多少度?2.如图2,填空: EDAC(已知) 1=C( ) ABDF(已知) 3= ( ) ACED(已知)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 如图3,1+2=180,3=108,求4的度数.设计意图:第1题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计算巩固概念;第2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

26、3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条 件结 论判 定性 质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

27、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布置作业 : P23:2,3,4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在各个环节的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说明,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平行线的判定的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共和中学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的判定探究,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28、第二节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设计说明。一、教材分析从整个初中教材来看,平行线的判定是在研究了线段和角这两个简单的开放图形之后将两个角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又一个几何基本图形。重点是判定非共线的角的两边的位置关系。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从本章的知识来看,前面的知识只是将推理过程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之上,而本节课是将用自然语言表述的推理转换成逻辑性更强和严密程度更高的符号推理,为今后的几何证明打下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上看,初一学生年龄小、爱动、注

29、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不够广泛,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采用小组辩论积分的方式进行教学。让足够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只局限于一问一答是的简单推理,不善于进行连续推理因此在应用判定时选择了具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从知识经验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对顶角邻补角角分线的性质互余互补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但只是用于小题或计算而非符号推理,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任务分析学习目标的确定针对述分析结合初中数学现行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如下知识目标:1、

30、理解平行线的几种判定方法,会应用判定方法在探究在同一平面内同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了两条直线平行。2、搜集平行线的几种判定方法会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方法:1、经历探究两直线平行的过程,在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中,增强空间观念,提高推理能力。2、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敢于发表见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提高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能力重点:会用多种转化方法为两条直线平行创造条件难点:由说点理到符号推理的逐层加深及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教学方法的确定我采用指导探究、合作交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

31、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连续的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动生生合作、共同探索,疑注重思维过程合理质疑,导注重展示过程、提高学生的自导能力升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提升演绎推理能力。同时利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扩大知识面,规范书写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稳步的提高。四、教学流程1.自主学习,复习引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道小题设计意图:主要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学习过程中需要的符号推理为出发点,揭示本节课所需的知识准备。为后续的证明过程的书写扫清障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动手操作,师生探

32、究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条理性,也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容量。在1小问中教师关注学生动手操作画垂线能否按贴靠画三步进行,在检验是否平行时能否按落贴推靠画五步进行,操作是否准确,总结结论时可能会出现漏掉在同一平面内,及时展示异面垂直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这一结论,在验证过程可能出现方法单一,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的三种判定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本题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三种判定方法的条件?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辅助线。接下来

33、反问道学生,你一定听说过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吧,你能保证你的验证不差毫分吗?如果不能那我们应该怎么办那?引导学生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在此过程以同桌合作为主进行说理和符号推理。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后对照片子规范自己过程,在此过程教师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否按程序进行,操作是否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多样。在此过程利用教具让学生动手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质量,解决问题时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本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归纳、得出猜想、理论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3.应用新知、深入探究在这一环节中以

34、总结经验为重点,因此我设计了五道同等难度的习题,每组一题。解决的步骤分三步走,第一步、分组合作布置合作任务用文字语言完成说理有符号语言完成推理并注明理由。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关注每组的语言是否简洁,推理是否严密,理由是否准确,为了每一小组能够很好的应对临时的生成问题,教师进行逐个指导。通过合作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将陌生转化成熟悉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步、展示提高;要求:未准备此题组成员来做答准备此题组成员对此题进行指导还有不合理之处可全员帮助。教师关注学生关注未准备学生的原始思维角

35、度是否合理及是否具有逻辑性。关注准备的学生指导是否得力及语言表达和推理能力。这样对准备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几种不变的解题方法应对多变的想法。使合作不只流于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指导讲题。同时又注重个别有余力的学生的提高。第三步、总结提高;要求:说明每一步推理过程的理由收集你认为对你解题产生障碍理由从上述理由中归纳为创造平行条件的转化角的方法。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归纳是否准确,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4.复习巩固,拓展提升设计此题的目的综合利用两种转化方法进行等角转化,立足于课上内容的延伸,注重知识间的联

36、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小结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索本节课的收获提醒学生在这两方面思考:在实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 如果要判定平行缺少角时,我们可以联想到6.作业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向全体、给基础好的学生从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7.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立足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上从直接寻找平行的条件出发,到用转化的思想来创造平行的条件再到转化教的方法的总结是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层深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注重学生的求胜心理采用小组竞赛积分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面型全体学生的目的

37、。教师的的引导转移为对小组合作的辅导上使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本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充分的验证了美国某大学的一句名言“让我听见的,我会忘记,让我看见的,我就领会了,让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平面直角坐标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几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人教课标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的发展,它的建立,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发展,构成更广阔的范围内的数形

38、结合、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因此,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全章及至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后面学习如何画函数图象以及研究一些具体函数图象的性质时,都要应用这些知识;注意到这种知识前后的关系,适当把握好本小节的教学要求,是教好、学好本小节的关键。二、教学目标的设定1、使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产生过程;2、会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3、使学生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4、初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5、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部分内

39、容时,应对学生进行运动观点、坐标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唯物辩证观方面的适当教育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1、教学重点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2、教学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产生的过程及其必要性;教材中概念多,较为琐碎。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轴、坐标原点、坐标平面、象限、点在平面内的坐标等概念及其特征等等。四、教法与学法的选择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对于坐标系的产生过程,由于是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探索发现法,对于坐标系的相关概念,由于其难度不大,且较为琐碎,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阅读,因此可采用指导阅读法,对于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由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0、应采用小组讨论和讲练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类比、发现、归纳”过程,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同时在学习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节课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与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五、教学流程的设计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激发冲突、提出问题开始,经历探索研究、构建模式;介绍历史,激发兴趣;操作演练、形成技能;变式训练、交流活动;检测评价,课题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激发冲突、提出问题 “如何确定平面(二维)上一个点的位置?”这个问

41、题如何解决呢?当我们们事先规定:这些点在某一直线上时,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利用数轴上的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很自然的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了本节课当中来。评注:说明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领悟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探索研究、构建模式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事先的规定,如何确定平面内的一个点呢?将问题引向深入。教师可以提示地球上一个点位置,就是通过这个点的经纬度两个数据确定的。请同学们思考:你事先作出什么约定,再给出什么样的数据,就可以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在经过师生一系列的讨论后,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揭示课题与学习目标。此时让学生自主看书,思考: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何

42、用坐标表示平面内的一个点;点的坐标构成是怎样的。评注:不拘泥于课本中已有知识,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介绍历史,激发兴趣早在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就设想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由此诞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他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1596年出生于法国拉镇,法国巴黎普瓦捷大学毕业,获法律学位。他在哲学专著方法论一书中的几何学,第一次将x看作点的横坐标,把y看作是点的纵坐标,将平面内的点与一种坐标对应起来。大凡伟大发现的背后,似乎都带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如牛顿的“苹果落地”、阿基米德的“浴室顿悟”等故事,这里也可以适当提及关于笛卡尔观察“蜘蛛结网”导致发现坐标系的传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投身

43、科学与学习数学的兴趣。评注: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线索,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操作演练、形成技能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两条例题:由坐标描点;由点求坐标。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A(4,2),B(2,4),C(-3,5),D(-4,-3),E(0,-3),F(-5,0)。解:见图例2、填空题:在括号内填入图6中A,B,C,D,E,F各点的坐标A(,),B(,),C(,),D(,),E(,),F(,)。答:A(-5,4),B(-4,-3),C(3,-4),D(5,2),E(0,2),F(-3,0)。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关于坐标平面的结

44、构,注意两条坐标轴不属于任何象限;要注意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如点P(x,y),它的横坐标x和纵坐标y的顺序是不能任意交换的,A(3,2)和B(2,3)表示两个不同的点。一定要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用“,”分开,不能颠倒。变式训练、交流活动活动1、挖地雷以学生感兴趣的战争题材,给出一些坐标,要求学生确定相应的点活动2、“标点”与“报坐标”比赛,任意叫两位学生走上讲台:一位报坐标,另一位标出相应点所在的位置;反过来,一位指点,另一位报出相应的坐标,看谁既快又正确。活动3、对教室里学生座位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第三排向右方面为X轴正方向,第三列向前为Y轴正方向。让学生说出自己与别人的坐标,反

45、之,报坐标,相应的学生站起。活动4、让学生相互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再请学生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检测评价,课题作业将课前准备好小试卷,当场练习测评。课外作业除了布置课本上正常的练习题外,再提供下面一些研究性课题作业,供少数学生参考完成。a、思考如何确定空间中一个点的位置,提出方案并相互交流。b、上网查阅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相关科普知识。c、上网查阅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的相关材料。吴文俊院士获得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他在“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问题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六、评价分析1、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研

46、究。同时,借助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证。3、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本节课由于比较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了一些数学文化,因此本节课中学生巩固训练的时间相对偏少。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当然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整合处理好,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恳

47、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说课稿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学习直角坐标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序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

48、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实际运用部分,因此,也为后续学习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索、交流、实践、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2、 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数学思考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直角坐标的思想,并能利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问题能结

49、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坐标确定地理位置.情感态度1、 通过确定旅游景点的位置,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通过学习建立直角坐标系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3、 初步形成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用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点. 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选取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思维,发展人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

50、,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主动探索与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一般规律.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活动一情境引入. 不管是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幅地图,它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你如何将地图中的“寿皇殿”、“万春亭”、“崇祯自缢处”和“东门”这几个地方用坐标表示出来呢? 意图:把教学内容转

51、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可以看到,用坐标可以清楚地表示地理位置,由此引出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的内容. 由此点题本课的学习内容是: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活动二问题探究. 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和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m,再向北走2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m,再向北走350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m,再向东走300m,最后向南走75m.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你会画示意图,并且标记出学校、小刚、小强和小敏家的位置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来表示四者的位置. 进一

52、步问学生,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让学生一边动手实践操作,一边进行讨论分析.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分组讨论后发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首先要确定原点的位置,由题目我们可以确定以学校为原点,并取向东、向北为X轴、Y轴的正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三个同学家的位置不会出错. 学生继续手中的操作实践发现,四者的实际距离需要用进行适当的处理后转化成图上距离,也就是说要确定大小适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单位长度需要选定适当的比例尺.学生只有实际动手操作实践才能明确怎样的比例尺才叫“适当”. 学生继续在坐标系中描出小刚家、小强家和小敏家的位置,并在坐标系中写出他们的坐标和名称.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

53、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将答案补充完整. 意图: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方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学习直角坐标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活动三过程归纳. 请学生思考,通过以上的探究和交流,你能总结出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的一般过程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活动,并进行归纳总结.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平面内一些点的地理位置的一般过程如下: 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物为原点,并确定x轴和y轴的正方向.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上标出单位长度. 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

54、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让学生理解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关键是确定原点的位置,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明显或者是熟悉的地点为原点,这样能够清楚地表明其他地点的位置. 确定比例尺是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环节,比例尺的确定要根据具体问题情况. 确定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是建立直角坐标系的重要步骤.在建立直角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时,要结合比例尺来确定坐标轴行的单位长度. 意图:在归纳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前面的观察、探究来进行总结.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 活动四:能力训练. 如图,这是某乡镇的示意图试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各地的位置. 比例尺:1:100000 学生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讨

55、论如何解题. 这个练习主要是针对“如何确定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教师深入小组,并参与小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在电脑上演示学生在练习时出现最多的几种原点选取方式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通过合作、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或自主探索来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活动五: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给学生25分钟时间,回忆思考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着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描述.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根据具体条件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坐标来表示地点的确切位置.并归纳

56、了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的一般步骤: 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物为原点,并确定x轴和y轴的正方向.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上标出单位长度. 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意图: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通过小结,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以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习积极性,建立学好

57、数学的信心. 活动六:布置作业. (1)第60页第5题、第61页第10题. (2)拓广探索:已知仙鹤的坐标为(2,1),大树的坐标为(8,2),而狮子的坐标为(6,6),你能在图中标出狮子的位置吗? 意图: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借助多媒体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采用“主动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地理位置.教学中要注意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键是确定原点的位置,确定比例尺是画平面直角

58、坐标系的重要环节,确定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是建立直角坐标系的重要步骤.用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直角坐标系中的用坐标表示平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认识。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或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

59、、相似、位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2、过程与方法经历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感受并了解图形的平移变化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

60、系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关系及其应用。学情分析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坐标系,对直角坐标系及坐标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混乱,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三、教法学法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