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教案1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1145449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67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教案1(8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管理信息系统教案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本章主要内容:信息的概念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的概念极其发展信息系统和管理与决策的关系本章重点:信息的概念、性质及其度量;系统的概念及特征信息系统的概念及类型信息系统和管理、决策的关系难点:1.信息的概念、特征;系统的概念,系统思想;信息系统的概念。2.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3.西蒙的决策过程模型,情报、设计、选择阶段4.决策的科学化和决策问题的类型;学习指导:基本概念是每一门课程学习的基础,需要牢固掌握。由于这些基本概念中许多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关键在于对其含义的理解。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信息与管理信息、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系与区别,

2、对于系统、模型、模式等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充,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第一节 信息一、 信息的概念对于信息(Information)这个概念,在信息管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1. 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3。2.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3. 信息是一个系统的组织有序化的程度。与信息概念有关的几个术语是: 数据(Data):数据是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数据本身没有意义,具有客观性。数字、文字、声音、图表等都是数据。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成为信息。对于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目的。因此,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具有主观性。 认

3、识(Cognition):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程度。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等。人们对事物的了解,一般会经过从模糊到逐步清晰、从局部到全面的过程,因此可以认为,信息是认识的增量。 消息:内容不确定的信息。 情报:最新的消息。 知识:反映各种事物的信息进入人的大脑,对神经细胞产生作用后留下的痕迹。也可以理解为,知识是已积累的认识。二、信息的特性1. 事实性(真实性);2. 时效性(及时性); 3. 不完整性(不完全性); 4. 等级性(层次性);通常可以把管理信息分

4、为以下三个等级: 战略级(Strategic Planning)、 策略级(Tactical)、 作业级(Operational)5. 价值性(经济性);6. 冗余性(可压缩性);7. 共享性(非消耗性);8.传递性(扩散性);三、信息的分类1、按管理层次分:战略信息、战术信息、作业信息(来源、保密程度、寿命、加工方法、使用频率等属性都不同)2、按应用领域分: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等3、按反映形式分:数字信息、图象信息、声音信息等四、信息的度量1、判断标准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程度。2、计算公式 信息量的单位为比特,可以利用概率来度量信息。 H(x)=-P

5、(Xi)log2P(Xi) i=1,2,n 其中Xi代表第I个状态, P(Xi)代表出现第I个状态的概率, H(x)就是用以消除这个系统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第二节 系统基本概念一、 系统概念系统(system)指在一定环境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1、系统的要素系统环境(Environment):环境和系统应互有一定影响。边界(Bounder):系统与环境分开的假想线。实现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输入/输出(Input/Output):与环境发生联系。组成要素(Element):完成特定功能而必不可少的工作单元(子系统,subsystem)。系统结构

6、(System Structure):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接口(Interface):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2、系统的特征整体性:一个系统由多个要素所组成,所有要素的集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目的性: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强烈的目的性,是系统的主导,决定着系统要素的组成和结构。关联性: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机制,它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层次性:一个系统被包含在更大的系统(environment)内;其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一个小系统(subsystem)。环境适应性: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没有生命力。3

7、、系统的一般模型反馈(Feedback)输出(Output)输入(Input)环境(Environment)处理(Process)系统边界(Boarder) 4、类型 系统的分类方式很多,不同分类方式,由不同的结果。按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三大类。 自然系统:客观世界自然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系统。举例。血液循环系统、天体系统、生态系统等。 人造系统: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系列的要素作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举例。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运输系统等。 复合系统: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结合的系统。大多数系统属于复合系统,复合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的参与。

8、举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但是它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往往不以设计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紧密的联系。按照要素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可以将系统分为:具体系统和抽象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5. 功能(Function)与结构(Structure):功能反映了系统的作用,从外部体现了系统。结构反映了系统的组成,从内部体现了系统。按照系统的层次性,管理职能(Function)被理解为一些部门或单位行使一定的权力和担负一定的责任,具有界限分明的特点。而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往往采用综合的方法,把相关的管理职能结合在一起,设计成一个系统或子系统,

9、跨越了实际管理部门。例如某企业把库存出入库处理和入库财务记帐处理综合成一个应用子系统,从而跨越了供销部门与财务部门。6、系统处理方法将一个复杂系统根据其层次性功能(Hierarchical Function)的特性,将整个系统分解为多个易于理解的子系统,直到所得到的子系统的规模易于处理为止。实质是“分而治之”。系统处理方法的步骤是:分析(Analysis):将整个复杂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并显示出它们之间的结构得到一个问题结构图。综合(Synthesis):按问题结构图将每个子问题的解综合起来,组成整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7、评价目标明确:每个系统均为一个目标而运动。目标可能由一组子目标组成

10、。系统的好坏要看它运动后对目标的贡献。 结构合理:一个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又可划分为更细的子系统。子系统的联接方式组成系统的结构。联接清晰,路径畅通。冗余少等,以达到合理实现系统目标的目的。 接口清楚:子系统之间有接口,系统和外部的联接也有接口,好的接口,其定义应十分清楚。 能观能控:通过接口,外界可以输入信息,控制系统的行为,也可以通过输出观测系统的行为。只有系统能观能控,系统才会有用,才会对目标做出贡献。第三节 信息系统概念一、信息系统的概念 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其资源的流动,例如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等等。“物流”是实物的流动过程。物资的运输,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直至销

11、售都是物流的表现形式。“资金流”指的是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流动过程。“事务流”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例如原材料进厂进行的验收、登记。开票、付款等流程。“信息流”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而流动,它既是对其他流的表现和描述,又可以用于掌握和控制其他流运行。信息系统具有和通常系统一样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把数据转换成信息。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个方面。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比如计算机系统就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它对输入数据的处理可获得不同形态的新的数据。信息传输系统不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作用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广义的信息系统概念已

12、经延伸到与通信系统相等同。这里的“通信”不仅指通讯,而且意味着人际交流和人际沟通,其中包括思想的沟通、价值观的沟通和文化的沟通。什么是信息系统?简单说:输入是数据,经过处理输出是信息的系统。其基本模式为:输入输出存储处理定义:一个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人造系统,目的是及时、准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数据,对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输入、输出、存储、加工处理、传输。1、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分散在组织内外的数据收集并记录下来,整理成信息系统所要求的格式和形式。输入数据的质量 的重要性 Garbage in ,Garbage out数据

13、采集的种类: 根源性采集:从实际系统现场采集的原始数据。 来源性采集:从已有的资料中获得的资料。数据采集的需求识别:输出输入分析法:根据信息系统需要哪些信息来决定系统的输入。数据采集的方法:人工采集、自动采集2、信息的传输3、信息的加工处理。两类:数学运算:按照管理科学所提供的各种经济数学模型与方法对数据进行计算。逻辑处理:分类、排序、汇总、插入、删除、修改以至判断、推理、决策等。4、数据存储5、信息输出二、信息系统类型 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1. 作业信息系统 作业信息系统的任务是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生产过程和支持办公事务,并更新有关的数据库

14、。通常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业务处理系统。业务处理系统的目标是迅速、及时、正确地处理大量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如产量统计、成本计算和库存记录等。 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指用计算机控制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例如炼油厂通过敏感元件对生产数据进行监测,并予以实时调整。 办公自动化系统。这是以先进技术和自动化办公设备(如文字处理设备、电子邮件、轻印刷系统等)支持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这种系统较少地涉及管理模型和管理方法。2.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IS) 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

15、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3. 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 DSS)决策支持系统是在人和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决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把数据库处理与经济管理数学模型的优化计算结合起来,具有管理、辅助决策和预测功能的系统。三、信息系统的发展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EDP)50年代初-70年代中(1)单项数据处理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中)

16、用计算机部分代替手工劳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工资计算(2)综合数据处理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初)一台计算机带动若干终端,可以对多个过程的有关业务数据 进行综合处理。2、管理信息系统(MIS)(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条件对一个企业进行全面管理高度集中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 70年代中-用以支持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EDPS是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MIS是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DSS是面向决策的信息系统第四节 信息系统和管理1、当代管理环境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知识与信息是创造

17、财富的关键. 2、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所谓组织,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群体和关系。管理的任务:在于对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达到企业的预定目标。 而要管理这些资源必须通过信息 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作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任何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一)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计划:计划是一种预先制定的行为步骤。它规定了组织的目标和实现该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分三个层次: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大致相当于长期、中期、短期计划。信息系统对计划的支持:支持计划编

18、制中的反复试算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支持计划的优化(二)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组织职能包括人的组织和工作的组织。具体包括,确定管理层次、建立各级组织机构、配备人员、规定职责和权限等。信息技术使企业组织机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式扁平式结构领导职能的作用在于指引、影响个人和组织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三)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控制职能是对管理业务进行计量和纠正,确保计划得以实现。为了实现控制职能,就应随时掌握反映管理运行动态的系统检测信息和调控所必要的反馈信息。结论:信息系统对管理具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现代管理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其管理职能、管理思想和管理

19、方法。五、信息系统和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工作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成败。而决策的质量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1、决策和决策过程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西蒙(H.A.Simon)的决策过程模型:(1)情报阶段。 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研究决策环境、分析决定影响决策的因素等一系列活动。(2)设计阶段。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3)抉择阶段。从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并付之实施。2、决策问题的类型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决策可分为三种类型:(1)结构化决策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和模型加以描述,并可依据一定的通用模型和决策规则实现其决策过程的

20、基本自动化。(2)非结构化决策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主观行为对决策效果有相当的影响。(3)半结构化决策决策问题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决策的比较:现代方法传统方法(a)决策支持系统DSS(b)专家系统(ES)(a)判断力、直觉(b)经验规则非结构化决策MIS(包括各种管理数学方法)(a)习惯(b)标准作业规程适当的组织机构结构化决策 决 策 方 法决策类型 3、各管理层的决策特点企业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战略管理、战术管理、作业管理。这三层管理面临的决策有着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信息要求。(1)战略性决策 有关重大方向性问题的

21、决策,如经营方针、长远规划、新产品试制等。(2)战术性决策 指为了保证战略性决策所需要的人、财、物的准备而进行的决策,如人才调动、资金周转、资源分配等。(3)日常业务活动决策 指为了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效益而进行的决策,是着眼于短期和个别方面的,如确定采购量。4、决策的科学化用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决策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发展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本章主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本章重点:1.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结构;2.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生产过程特征、组织规模

22、、管理的规范化程度、组织的系统性,信息处理与人的关系;3. 各种现代管理方法与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推动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难点:1 理解信息系统的结构2 各种现代管理方法与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推动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学习指导:本章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学习过程中,主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各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以及它们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各种现代管理方法,与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推动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学习过程中可学习相关的管理学科的知识作为补充,并可学习一些经典的案例。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一、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MIS综合了组织理论、会计学、统计学、数学模

23、型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并展示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中。1. MIS是能够提供过去、现在和将来预期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涉及到组织内部业务和外部情报。它按适当的时间间隔供给格式相同的信息,支持一个组织的计划、控制和操作功能,以便辅助决策制定过程。3. MIS是一个全面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管理科学、运筹学、统计学、模型论和各种最优化技术,为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人机系统。4. 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5. MIS是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应用技术和基本工具,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6. MIS不仅是技术系统,而且是

24、一个社会技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演进(Evolution)中的概念。研究的重点从数据处理转向决策,从技术方法转向组织管理,从系统本身转向系统与组织管理、环境的交互作用。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 面向管理决策 管理信息系统是继管理学的思想方法、管理与决策的行为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必须能够根据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决策者作出决策。2. 综合性 从广义上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可根据需要逐步应用个别领域的子系统,然后进行综合,最终达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目标,管理信息系统

25、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3. 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辅助决策,而决策只能由人来做,因而管理信息系统必然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级管理人员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因而,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正确界定人和计算机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使系统整体性能达到最优。4. 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如果只是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以提高处理速度,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那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管理信息系统要发挥其在管理中

26、的作用,就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5.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早期的研究者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中抽取相应的理论,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从而形成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边缘科学。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指各部件的构成框架,由于对部件的不同理解就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方式.2.2.1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一、基于管理活动层次的系统结构管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战略规划、管理控制、作业控制。1、作业控制信息系统。主要目

27、的是保证作业能有效的高效率的完成。2、管理控制信息系统。部门负责人所需要的信息系统。3、战略控制信息系统。辅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出战略决策。二、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结构按照职能划分,管理信息系统可由下列子系统构成:1、市场销售子系统2、生产子系统3、物资供应子系统4、人事管理子系统5、财务管理子系统6、高层管理子系统7、信息管理子系统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综合的原则有: 1、横向综合:把同一管理层次的各种职能综合在一起。 2、纵向综合:即把不同层次的管理业务按职能综合起来。 3、纵横综合:即总的综合,形成完全一体化的系统结构。综合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如教材p32图2.3所示。2.2.2

28、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指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情况。通常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1、集中式。资源在空间上集中配置的系统。如:单机系统特点:资源集中、便于管理,资源利用率高。但比较脆弱中心计算机公用数据库公用程序专用数据和程序人事财会销售多路转接器2、分布式 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联系在一起。有文件服务器模式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两类。特点:应变能力强、可扩展性强、健壮性好。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分布式结构已成为信息系统结构的主流模式。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从管理层次来划分,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由业务处理信息系统、管理控制信息系统和战略决

29、策信息系统组成。根据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对象以及我国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情况来划分,主要有:1. 国家经济信息系统2.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3. 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4. 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5. 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管理信息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环境指有关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一、生产过程的特征不同的生产特征决定着企业开发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时应当贯彻的管理思想。二、组织规模组织的规模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规模。三、管理的规范化程度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必须以规范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在系统开发前就必须对不规范的管理

30、进行规范化。四、组织的系统性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本章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概述数据处理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重点:1掌握数据处理的概念和发展阶段;2掌握数据组织形式3数据模型及关系模型、SQL、关系数据库规范化设计理论。难点:1掌握数据组织形式2关系数据库规范设计理论学习指导:本章所介绍内容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数据处理、网络基础,由于计算机系统更新换代速度非常之快,在学习本节内容后,还需要通过各种期刊杂志、网络资源,不断跟踪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据处理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同时,为了使学习更有成效,还需要实际动手,亲自看看计算机系统的构成(Do It Yourself, DIY)。第一节

31、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及其发展1. IT发展发展现状和特点 不同历史时期,IT的发展侧重于信息处理的不同的环节。 IT创新和发展的周期越来越快,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例如多媒体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等等。 IT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和技术体系和当代科学和技术的前沿和热点。 与管理、经济学科集成越来越紧密。3. MIS与信息技术需求支持的关系按照支持组织模式的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将与MIS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与系统划分成以下几种基本技术和相应的支持系统形式: 通信支持技术通信支持技术

32、是指队组、组织和多组织之间的相互通信的信息技术,一般包括:电子邮件、计算机会议(Computer conference)和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e)等多种形式。电子邮件可以支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组织成员之间、群组之间或多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用以替代书写备忘录和电话联系。计算机会议可以提供基于计算机的组织成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协同工作的机制和信息系统,特别是用于特定任务或问题的实施和处理。视频会议可以使得在空间上分布的群组成员,以类似日常面对面的会议形式,在一种同时可视听的环境中讨论相关问题。事实上,现实中采用的通信支持技术往往是上述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 协调支持技术 协调支

33、持技术指用于协调组织资源、设施和项目或任务的技术,例如群件(Groupware)。群件是一种用于协调和支持队组工作的信息系统环境,具体有多种系统形式,甚至可以包括通信和决策支持功能,但其中主要功能特征是支持与协调资源,例如人力和设备、设施、多种工作地点和任务。还有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与系统(CSCW/CSCS)。 过滤支持技术过滤支持技术指用于筛选和汇总由基层传递上来的信息的技术,比如目前用于通信和协调支持的技术,包括电子邮件、计算机会议等系统形式。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过滤支持技术,则可以提高系统的信息分类、排序和响应请求的自动化程度、效率和效果。在人工信息处理过程中,也包含了信息过滤的功能。例

34、如,秘书工作的一部分是过滤信息,通过对所收信息类型进行分类和排序,以便选择上级最感兴趣的信息类型,建立优先处理顺序。这种工作就类似于一个信息过滤器,对接受和发出的信息进行排序等操作。这样,可以大大减轻主管人员的工作负担,而所传递和接收到的信息也能够促进更为有效的工作。 决策支持技术决策支持技术指用于改善组织及其成员决策制定过程的效率和效果的一类信息技术。例如:电子会议系统(Electronic conference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支持系统(GDSS)、组织决策支持系统(ODSS)等。电子会议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使决策会议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技术方式,一般可以覆盖计

35、算机会议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等形式。其主要特征是支持面对面的群体会议。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组织决策支持系统等旨在构造一个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构造和求解系统的技术支持环境。 监控和保障支持技术监控和保障支持技术指基于计算机系统、用于监控和保障系统安全组织运行状况的信息系统环境。如:执行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s,EIS)、经理支持系统等。EIS是高层决策者为了对下层人员进行有效的通信、规划、监控而汇总和综合有关信息的一种技术形式。经理支持系统(Executive Support System,ESS)则是面向组织的次高层次和面向个人的信息系

36、统,除以图文、表格等多种形式为组织的经理一类的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内外部信息,还为他们的通信、分析、决策、组织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另外,各种信息安全技术,如身份鉴别、数字签名、数据加密、防火墙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都属于这一类技术。二、计算机硬件技术硬件是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代: 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管计算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的晶体管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20世纪70末至今的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三、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则是帮助用户控制和使用计算机以完成各项功能的系统与工具,例如

37、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存储等操作。软件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其所依赖的基础理论,例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和基本方法,例如系统开发方法等。其中:1. 系统软件:指为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与外设,以及提供计算机与用户界面的软件。如操作系统(Operation system,O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DBMS)、各种语言编译系统等。2. 应用软件:面向用户的、为用户服务的软件,如科学计算类软件、数据处理软件、辅助设计软件等。3. 操作系统:是最基本的系统软件,其两大功能是: 对系统资源的管理:通过中央处理机(CPU)管

38、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及作业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分配,改善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充当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使用户的操作方便,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常用的操作系统有:磁盘操作系统DOS、UNIX操作系统、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Linux等。 数据库管理系统:一种系统软件包,帮助用户开发、使用、维护数据库。4. MIS的三大技术基础是: 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 DP)技术; 数据库(Data Base, DB)技术;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技术。四、数据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

39、,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1.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2. 数据通信系统组成由中央处理装置、终端设备、通信线路与相关设备(如调制解调器Modem、集线器Hub等)三大部分组成。3. 各部分的功能 中央处理装置:包括主处理机、前端机、通信处理机等。主要功能:完成部件之间的通信;提供通信系统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终端设备:向系统发送数据或程序、从系统接收信息的设备。 调制解调器:完成终端或处理机与电话通信系统之间的脉冲信号与载波信号之间的转换(A/D,D/A转换)。 集线器:将两个以上的通信信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速、共享的通信信道,以降低通信费用,或者改变网络的结构。 通信线路:连接所有设备的通道

40、,可以是不同的介质,如电话线、双绞线、光纤等。第二节 数据处理技术一、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阶段1. 数据处理定义 将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的过程。 2. 数据处理的目的 把数据转换成另一种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把数据加工成对决策有用的数据。 将数据编辑后存储起来,供以后取用。3. 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1 数据收集:按系统的观点和用户的需要。 数据转换:将收集到的数据代码化,适于计算机系统处理。 数据筛选、分组、排序。 数据组织:用一定的方法和数据结构安排与存储数据,提高处理速度,减少存储器占用空间,减低成本。 数据运算:算数运算和

41、逻辑运算。 数据存储。 数据检索。 数据输出:以多样化形式表现数据,如可视化。4. 数据处理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方式。 采用怎样的数据结构DS(Data Structure)。 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信息的查询和检索。5. 数据处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简单应用阶段(1950s以前); 文件系统阶段(1950s后期1960s中期); 数据库管理阶段(1960s后期)。二、 数据的组织方式 在MIS中,大量的数据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储在各种介质中,这种数据的组织方式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式,就是数据组织方式,它直接决定数据处理的效率。1. 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物理结构

42、即存储结构,指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放方式。如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等。 数据的逻辑结构指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有:线性结构,例如线性表、堆栈、队列等。非线性结构,例如树和图。其中,线性表和链表等也属于存储结构。 指针和链:在数据结构中,表示某一数据结构特点和连接方式的基本单位称为结点(Node),结点可以有几个域,每个结点除了存放本身的信息以外,还存放与其他结点互相联系的信息,其中存放与结点有关的其他结点的地址信息称为指针。若干指针的集合称为链(Link)。表4.1是指针与链的一个例子。表4.1 职工关系链表序号编号姓名性别年龄部门链1100142100231003410042

43、在表中,所有记录组成了两条链:序号为 142以及序号3。其中,序号为3的记录单独构成一条链。如果给上述操作赋予实际意义的话,那么表中第一条链可以看成是在职的职工记录,而第二条链可以看成是新职工记录或离职职工记录。如果把序号看成是储存记录的物理地址,那么可以看出,记录的地址是不变的而逻辑关系或逻辑顺序是可以改变的,例如插入一个记录,使第一条链变成:1342,第二条链变成了没有记录的空链。因此,链的操作可以在地址不变的情况下,灵活地改变记录之间的逻辑顺序。2. 数据组织及层次结构 数据通常按四个层次进行组织,分别是数据项、记录、文件和数据库。 数据项(Data element):也叫字段(Fiel

44、d); 记录(Record); 文件(File); 数据库(Data Base, DB)。第三节 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是一个对数据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是比文件系统更高级的数据组织方式,可以实现对整个组织数据的结构化。一、数据库定义与特点 定义1: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逻辑相关的文件的集合。定义2:是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主要特点:1. 数据共享。2. 具有最小的数据冗余。3. 程序和数据之间的独立性较高。4. 不仅能描述数据本身,还能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二、数据的独立性、冗余性和一致性1. 如果应用程序依赖于专门为它们设计的数据文件,那么就是程序缺乏数据独立性。这意味着一

45、旦某个文件中的记录被修改,就要修改所有存取这个文件的程序。2. 考虑与某个记录相关的文件问题。在学校中,学生文件会存放在入学注册办公室、财务办公室、系办公室、生活办公室、医务所、图书馆、体育运动中心、文娱活动中心等等。如果每个办公室各自都有关于某个学生的记录,则会产生数据冗余。3. 考虑某个学生调换了宿舍仅告诉了生活办公室而没有通知系办公室等等其他部门,那么对有关该学生的住址,各文件中的记录就会不一致。这意味着文件缺乏数据一致性。三、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数据库技术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60年代到70年代初日益成熟,主要事件有:1. 1969年,IBM公司研发了基于层次结构的商品化数据

46、库管理系统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2.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USA数据系统语言协商会CODASYL(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 Language)数据库任务组DBTG(Data Base Task Group)提出DBTG报告,建立了网状数据库模型的基础。3. 1970年,IBM公司的San Jose 实验室的研究员E. F. Codd发表了“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的论文,提出关系数据库模型,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目前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系数据库逐渐占统治地位。2. 基

47、于微机平台的数据库系统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3. 新技术和新型数据库已经出现。例如:面向对象数据库OODB(Object-Oriented Data Base)、多维数据库、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4. 与其它数据的综合集成技术。例如:公共网关界面(CGI)、动态服务器页面(ASP)等。四、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组成。1. 计算机系统,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据库需要大容量的主存,以存放和运行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应用程序等。辅存方面,则需要大容量的直接存取设备。此外,系统应具有较

48、高的网络功能。2. 数据库,数据库既有存放实际数据的物理数据库,也有存放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数据库。3.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通常包括数据定义语言、编译程序、数据操纵语言、数据管理例行程序。4. 人员,包括: 数据库管理员(DBA):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具体负责建立和维护模式,提供数据的保护措施和编写数据库文件。 系统程序员(System Programmer):设计DBMS的人,要他们关心硬件特性及存储设备的物理细节,实现数据组织与存取的各种功能,实现逻辑结构到物理结构的映射。 用户:包括应用程序

49、员、专门用户和参数用户。其中,应用程序员负责编制和维护应用程序。专门用户指通过交互方式进行信息检索和补充信息的用户。参数用户指那些与数据库交互作用是固定的、有规则的人,如售货员、订票员等。五、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1. 人类认识事物过程模型 信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数据则是表示信息的一种符号。从客观事物到信息,再到数据,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描述的一个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世界或领域: 现实世界(Reality Field):指人们头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它包含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 信息世界(Info. Field):或称观念世界,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

50、事物在观念世界中称为实体(Entity)。 数据世界(Data Field):指信息世界中信息的数据化。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及其联系,在数据世界中用数据模型描述。2.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 对应上述原理,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和过程有: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设计数据库模型,即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可用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表示,也可以用3NF(3范式)关系群来表示。 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模型转换成某重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 物理结构的设计: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3. 概念 (信息) 模型的描述方法信息模型最常

51、用表示方法是实体联系方法,即E-R方法(Entity-Relation)。由P.P.Chen于1976年提出,其主要思想是用E-R图来描述组织的信息模型。 E-R模型的基本概念 E-R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他抽取了客观事物中人们所关心的信息,而忽略非本质的细节,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精确的描述。它与数据模型相互独立。E-R方法的定义和表示见表4-1。表4-1 E-R方法的有关概念表序号概念定义ER图素1实体(entity) 观念世界中被描述的客观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2属性(property) 实体具有的某种特征。实体分为个体和总体,总体是个体组成的集合。3联系(relation) 实体之间或实

52、体内部属性之间的关系。 A一对一,用1:1表示; B一对多,用1:N表示; C多对多,用M:N表示 E-R方法的应用 应用E-R方法有三个步骤:需求分析,收集材料。 抽象:利用分类、聚集、概括等方法定义实体及其属性,并命名。 用E-R图描述实体及属性之间的关系。六、数据库的数据模型1.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是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结构,是DBMS实现的数学基础。目前,数据模型主要有三种: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和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其中关系模型是三种

53、数据模型中最重要的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系统商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几乎全部是支持关系模型的,因此本书仅介绍关系模型。2. 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建立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等数学理论处理数据库系统的方法。从用户的观点来看,在关系模型下,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每一个关系为一张二维表,相当于一个文件。实体间的联系均通过关系进行描述。 关系模型中的主要术语有:关系:一个关系对应于一张二维表。 元组:表中一行称为一个元组。 属性:表中一列称为一个属性,给每列起一个名即为属性名。 主关键字:是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的值惟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域:属性的取值范围。分量:元组中的

54、一个属性值。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用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来表示。 对于关系模型来说,其数据模型就是一系列用二维表示的关系。3. 关系模型的基本操作 关系模型有三种基本操作:投影、筛选和连接。4. 关系规范化规范化理论是E. F. Codd在1971年提出,他和后来的研究者为数据结构提出了五种规范化模式(Normal Form)。本课程仅讨论前三种范式。 第一范式(First Normal Form,1NF),元组中每一分量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即在同一表中没有重复项存在。表4.2 不符合1NF的关系教师代码姓 名工 资基本工资附加工资1001黄梯云2000.002000.00

55、1002李一军1500.001500.001003张玉红1100.001300.00 教师代码姓名基本工资附加工资1001黄梯云2000.002000.001002李一军1500.001500.001003张玉红1100.001300.00 表4.3 符合1NF的关系 第二范式(2NF),满足1NF且所有非主属性都依赖于主关键字。 表4.4 不符合2NF的教师与研究课题关系教师代码姓 名职 称研究课题号研究课题名在表4.4中可以分解出三种关系:教师关系:教师代码、姓名、职称;课题关系:研究课题号、研究课题名;教师与课题关系:教师代码、研究课题号。存在两个主关键字:教师代码和研究课题号。第三范式

56、(3NF),满足2NF且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主关键字。表4.5 不符合2NF的教师与研究课题关系产品代码产品名称生产厂名生产厂址 传递依赖关系存在着冗余和异常更新问题消除的办法是将原关系分解为几个3NF关系:产品关系:产品代码、产品名称、生产厂名;生产厂关系:生产厂名、生产厂址。5. 数据库操作数据库的操作主要有:基本表的建立与删除、数据查询、数据更新。数据更新包括修改、插入与删除。6. 数据库保护数据库保护主要包括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一致性等等。第四节 计算机网络 由于企业或组织中的信息处理大都是分布式的,将不同部门和类型的信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并通过通信

57、网络把这些信息集成起来,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因此,计算机网络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主要概念有:1. 网络介质:是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有同轴电缆、光纤、微波、卫星信道等。2. 协议:是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组约定。具体规定了设备间通信的电气性能、数据组织方式等。3. 节点:是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或网络中若干条分支的公共汇交点。4. 链路:是指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 局域网(LAN)。局域网指传输距离在0.110km,传送速率在1Mbs10Mbs的范围

58、较小的一种网络,是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企业计算机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正朝着多平台、多协议、异机种方向发展,数据速率和带宽也在不断提高。其网络体系结构按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文件共享处理环境和客户服务器分布式处理等阶段。 文件服务器工作站。在20世纪60到80年代,网络应用主要是集中式的,采用主机一终端模式,数据处理和数据库应用全部集中在主机上,终端没有处理能力,这样,当终端用户增多时,主机负担过重,处理性能显著下降,造成“主机瓶颈”。80年代以后,文件服务器工作站结构的微机网络开始流行起来,这种结构把DBMS安装在文件服务器上,而数据处理和应用程序分布在工作站上,文件服务器仅提供

59、对数据的共享访问和文件管理,没有协同处理能力。这种方式可充分发挥工作站的处理能力,但网络负担较重,严重时会造成“传输瓶颈”。 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崭新应用模式,这种模式把DBMS安装在数据库服务器上,数据处理可以从应用程序中分离出来,形成前后台任务:客户机运行应用程序,完成屏幕交互和输入、输出等前台任务,服务器则运行DBMS,完成大量的数据处理及存储管理等后台任务。由于共享能力和前台的自治能力,后台处理的数据不需要在前后台间频繁传输,从而有效解决了文件服务器工作站模式下的“传输瓶颈”问题。 客户服务器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功能合理分布,均衡负荷

60、,从而在不增加系统资源的情况下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系统开放性好,系统功能容易进行扩充或改变,实现系统规模优化。 系统可重用性好,系统维护工作量减少,资源利用性提高,成本降低。 分布式处理。分布式处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把分散的计算单元、不同的数据库、不同的操作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分布式系统,为具有不同需要的用户提供统一的工作环境。分布式处理环境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大多数组织机构,如银行、企业系统等本身就是分布式的,自然会要求分布式处理,同时,工业企业生产体系结构由树形发展成为网状、贸易的全球化、人们对资源共享的要求普遍化,都要求采用分布式信息处理,以适应客观世界的本来运行模式。 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是把Internt技术应用到企业内部建立的基于开放技术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可以说是组织内部的Internet。Extranet则是使企业与其他企业或客户联系起来,完成共同目标的合作网络。是Intranet与 Internet之间的桥梁。 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