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61100662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7.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2017-02-09浏览:分享人:黄英可手机版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低于“十三五”生育规划的年均6的目标。同时2016年中国人口增长809万,也低于预期增长900万的年均目标。 如果要达成2020年全国总人口亿人左右的目标,有专家认为,中国可能会逐步过渡到鼓励生育的政策阶段。 根据2月6日公布的“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到2020 年,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等地区)在亿人左右。相比2016年的亿人口,“十三五”时期(2016-2020)中国总人口要增加4500万人,即

2、每年增加900万左右。 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6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并未达成上述目标。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比上年提高个千分点。 而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的头一年,但全年出生人口和2016年相比增长并不算快。 “如果2017年、2018年二孩生育政策达不到预期,接下来可能不会再搞过渡性的全面三孩政策,而是要全面放开,中国有可能会慢慢过渡到鼓励生育的政策。”对此,2月7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分析目前的生育政策时说。 “十三五”目标:年增900万人口 国家卫生计

3、生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此前指出,2016年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第三年,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2016年以前,二孩出生比重在全年出生人口占比始终保持在30%左右。2016、2016年提升幅度比较明显,到2016年,二孩及以上的占比超过了45%。 但是杨文庄也指出,“相关配套经济社会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生育行为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完善有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他进一步表示,“十三五”时期是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非常关键的时期。要努力构建一个生育友好、鼓励群众按政策生育的社会环境,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生育政策调整发挥应有的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

4、十二五”生育规划提出,十二五末(2016年)中国总人口为亿人,比2016年增加5000万。但实际上“十二五”期间只增加3500万人口。而在“十三五”头一年的201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低于“十三五”生育规划的年均6的目标。同时2016年中国人口增长809万,也低于预期增长900万的年均目标。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从国家规划来看,“十三五”预定新增人口4500万的目标,可能实际不会达到这么高。“从社科院现有调查来看,2016年调查的25-39岁育龄人群中,肯定不生下一个孩子的比例为58%,而40岁及以上育龄人群中,肯定不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有可能

5、达到90%以上。” 而根据卫计委2016年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 这一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中国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而托育服务短缺非常严重,0-3岁婴幼儿在我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此外,近年来大中城市房价攀升。许多家庭也由于这些因素在考虑推迟生育,或影响再生育的决策。 可以看到,照料压力、养育成本、女性的职业发展,以及追求生活质量等因素,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约束增强。 各省生育积极性不一 人口增长低于目标,会导致一系列后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地区中小学

6、入学数量出现明显下降。如果这一状况持续,将导致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人口总量下降越发严重,进而会抬高人力成本,并降低经济竞争力。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建民指出,目前的出生人口的增加,还是赶不上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数字。“而劳动力出现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还得上升。” 为此,下一步生育政策可能会加快调整。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所长杨成钢认为,如果连续几年生育二孩未达预期,可以放开生育政策。“愿意并能够多生的就多生,与不能或不愿多生的相互抵消,以微观上的不均衡换取宏观上的人口均衡。” 事实上,尽管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从绝对数量上看并不算多,但是一些地

7、方在二孩生育上较为积极。 根据卫计委的数据,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达到1846万,较2016年增长%。 但根据山东卫计委提供的数字,2016年山东省人口出生数量达到177万人,同比增加53万人,增幅为%。其中一孩出生占出生总数的%,同比增加%;二孩出生占比%,增幅为%。 此外,根据浙江省卫计委预计,2016年浙江全年出生人口数55万左右,比2016年增加13万,增幅达到31%。 但是,也有一些地区的人口生育不积极。比如辽宁2016年生育人口为万人,和2016年的万人生育人口相比,增速只有%。陕西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出生人口万人,比2016年仅增加万人。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

8、生育二孩可能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因此2017年、2018年是观察二孩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的关键两年。 目前,我们国家符合全面两孩政策的对象有9000万左右,60%是在35岁以上,50%是在40岁以上,这部分夫妇越往后拖生育的难度越大。杨文庄指出,“十二五”期间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350万左右,到“十三五”期间,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500万左右。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继续“加速转型、缩差领跑”,深入实施“两大战略”,提前全面小康和建设“四个荆门”的重要时期,是抢抓“长江经济带”、“汉江开放开发”和精准扶贫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计生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根据荆

9、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和国家、省有关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编制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转型发展为抓手,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提前完成了主要健康和计划生育指标,基本完成了各项规划任务,实现了卫生计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2016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十一五”末的74岁提高到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婴儿死亡率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年均人口出生率为,年均自然增长

10、率为,符合政策生育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全民健康状况和人口发展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卫生计生综合实力增强。“十二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我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3个,投资建设规模万,投资总额亿元,与“十一五”期末比分别增加万和8亿元。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到15779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668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6801人,分别排全省第6、第5、第6位,比“十一五”期末增长66%、52%、48%。通过机构合并、整体搬迁、业务归并等方式整合公立医院,形成了以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市传染病医院和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

11、生服务网底进一步筑牢,“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分别为%、%、%,农村卫生机构危房和村卫生室空白村全部消除,在全省率先出台村医养老补助政策,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各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以及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全面整合,实现卫生计生资源有效融合。全市人口健康信息专网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单位,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基本建立,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成部署,县级以上医院基本建立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安装,远程会诊系统初具规模。全市社会办医院达到36家,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总量

12、的%和%,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全市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从2016年的230元提高到2016年的47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22种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工作机制。70%的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和纳入综合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全部实现零差率销售。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先后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组建7个医疗联合体。 (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成效显著。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基本

13、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达到40元。荆门市、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先后被评为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先进市、县。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得到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逐步得到控制。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创建湖北省卫生县城2个、省级卫生镇19个、省级卫生示范景区4个,全面开展无烟机关(单位)创建活动,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万座,城乡居民健康素养逐年提高。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得到有效开展,行政许可正确率达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法应急处置率100%。 (四)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市二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钟祥市中医院成功创建

14、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成立了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和肿瘤防治2个院士工作站,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4个、县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市级重点专科65个。中医医院“两堂一室”规范化建设率100%,71%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2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建立了一系列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和医疗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建立了“三调解一保险”医调工作新机制,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深入开展部门行业作风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五)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步实施。坚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推行市县统筹协调、乡镇统一组织、村组主动上门的联动服务

15、,实现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全覆盖。创新建立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全覆盖。启动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推广京山县“家保户户行”、钟祥市“安康一点通”居家养老服务。建立流出人口异地协会组织30个,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2016年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省“党政领导线”、“卫生计生部门线”两个一等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护士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公立医院比重过大,社会办医规模过小。资源要素之间配置

16、结构失衡,医护比仅为1:,护士配备严重不足。专科医院发展滞后,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服务领域资源短缺。 (二)政府投入与健康需求之间差距较大。尽管“十二五”期间政府卫生计生投入大幅增加,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投入不足,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卫生应急、院前急救和预防保健等工作的投入和补偿机制不健全。基层计生干部待遇较低,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中医药发展落后于西医药,全市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落后

17、于周边地市。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病、职业病、损伤、中毒等疾病预防控制难度逐年加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村医待遇低,积极性调动难;卫生院运行机制不健全,潜力挖掘难;百姓用药贵,就医负担降低难;基层人才短缺,能力提升难;医院管理标准不一,全行业监管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任务相当艰巨。 (五)适应计划生育转型发展任务艰难。计划生育政策进入“调整期”,工作方式进入“转型期”,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保障等问题更加突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

18、优质服务、推进计划生育惠民计划和生育关怀工程、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力度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形势与挑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全民健康促进全民小康。 (二)医改向纵深推进,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营造了新环境。医改纵深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为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营

19、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三)实现“四个荆门”发展目标,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卫生计生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和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的双重性更加明显,将成为国家调结构、惠民生和稳增长的新阵地。随着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将逐步加大,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基础。大力引导和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活力,卫生计生事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势必提升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动力。 (四)推进健康荆门建设给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健康中

20、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也将“开展健康荆门建设”作为“十三五”期间推进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民生工作。健康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全民健康。这就要求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从原来的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向促进和保障人民健康转变。 (五)健康需求的改变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新挑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健康养老压力陡增,户籍制度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由户籍管理向身份管理转型,居民健康管理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难度加大;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民群众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对高端、特需、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越来越迫切;疾病传播速度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趋加重;互联网+健康

21、、+服务、+监管以及大数据、移动医疗等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导致健康服务模式转变,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各项任务和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进一步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的公平

22、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需求导向。根据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健康需求,合理调整和布局医疗卫生资源,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布局。 (二)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改善卫生计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加大宏

23、观调控力度,统筹规划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保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适度发展。同时,合理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化不同地区之间、公有与民营之间、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之间等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宜、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持协调发展。 (四)坚持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全市范围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五)坚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统筹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促进人口适度增长、结构优化、合理分布,不断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

24、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进计划生育惠民计划和生育关怀工程,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力度,积极开展应对老龄化行动,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家庭护理、康复医疗服务,促进家庭幸福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打造“健康荆门”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卫生计生综合服务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基本建立起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卫生计生惠民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和科学、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25、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指标明显提升、卫生计生行业形象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二)具体目标 1、主要健康指标 (1)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 (2)孕产妇死亡率13/10万; (3)婴儿死亡率5;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 2、人口发展指标 (5)全市人口总量控制在315万以内; (6)年均自然增长率; (7)年均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以内。 3、卫生资源指标 (8)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张; (9)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数达到人; (10)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人; (11)社会办医院每千人口床位数

26、达到张。 4、公共卫生服务指标 (12)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以上,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13)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比“十二五”末下降5%; (14)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率100%,病死率控制在5%以下; (15)肺结核病患者登记管理率达到95%以上; (16)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 (17)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 (18)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和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分别达到85%以上; (19)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80%以上。 5、医疗保障指标 (2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

27、保率稳定在95%以上; (21)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比例不低于80%,二级医疗机构配备比例不低于50%,三级医疗机构不低于30%。 6、卫生计生投入指标 (22)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国家、省政策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23)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4)全市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5)政府保障计划生育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三部分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力打造“健康荆门”,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着力强化公共卫生保障 加强卫生应急处置。深入推进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化建设,推进卫生应急人才、物资储备、科技、社会等支撑系统建设进程,完善突发

28、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联防联控、培训演练等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由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各县市医疗紧急救援分中心和医院院前急救队伍组成的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大力推进无偿献血,保障临床合理安全用血。建设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湖北中心荆门分中心为龙头、各县(市)疾控中心为支点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体系,积极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调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和设备配置,前移疾病监测关口,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基本消除麻风病、疟疾

29、以及重点地方病危害。持续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率,提升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创建2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加强龋病和牙周病防治,扩大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覆盖面。健全精神卫生防治网络,落实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治疗措施。加强血吸虫病监测,落实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救治工作。加强重点职业病防控,落实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主体责任。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持续完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建成国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支持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妇幼保健院建成国家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妇产科、新生儿科建设,持续提升孕产妇、新生儿医疗急救能力,建立快

30、速、高效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会诊、转诊及救治绿色通道,有效避免孕产妇和婴儿死亡。加大出生缺陷防治力度,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降低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优化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2020年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92%和90%。继续实施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完善计划生育药具服务管理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安全避孕。 加强综合监督执法。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推进卫生计生综合执法。依法开展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计划生育和中医服务等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查处违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围绕社

31、会高度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计生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和重点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各类案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建立和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的合力,完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强化防治结合。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考核和监督检查。 (二)推行健康管理。切实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实现由医疗为中心向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加快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健康管理服务网络,组建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龙头、基层医疗

32、机构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支撑、护理康复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健康管理联合体。以健康生活方式管理为重点,针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超重肥胖、心理危机等高危因素开展专项干预。大力推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丰富居民健康知识,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加快推进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提倡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入实施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及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打造一批优秀的健康管理人才队伍。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发展以慢性疾病咨询、健康指导、健康评估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三)建设健康社区。以社区为基础,以重大卫生问题、重大疾病(

33、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巡讲,促进健康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持续开展卫生主题日(糖尿病日、艾滋病日、无烟日等)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开展健康公益广告展播,指导群众科学防病就医,促进群众健康行为养成。倡导合理膳食,在托幼机构、学校和进餐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事业单位配备专兼职营养师,进行科学配餐指导。全面开展健康促进社区(村)、医院、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健康细胞”创建活动,传播健康理念,倡导有益健康行为。 (四)改善健康环境。以国家卫生城市、乡镇以及省级卫生镇创建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

34、整洁十大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改厕,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建设健康广场、公园、步道以及无烟环境等工程,禁止公共场所吸烟。加强病媒生物防制,严格控制“四害”密度。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开展“五小”行业专项整治,建立长效监管体系。 (五)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健康教育培训、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健康服务业。积极推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在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加强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工作。促进医养结合,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托富余的卫生资源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

35、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逐步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 二、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一)强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重点,统筹

36、推进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政策,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实现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优化、调整县级公立医院资源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实现大病不出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降低药品耗材费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落实公立医院自主权,强化公立

37、医院精细化管理;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稳妥推行社会力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到2020年,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形成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有效率的运行新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优化服务的积极性。 加大社会办医支持力度。合理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布局和结构,按照每千常住人口张床位(占床位总量的25%)为非公立医院预留发展空间。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医疗服务资源稀缺的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康复、护理、老年病、慢性病等专业医疗机构以及高水平、规模化的大中型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基因检测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和病理检查中心。加快落实对

38、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监管,鼓励非公立医院向“专、精、优”方向发展,监督和引导非公立医院规范执业,守法经营。 (二)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荆门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优化医疗卫生结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实施医疗卫生基层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和健康扶贫工程,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治、妇幼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等急需薄弱领域倾斜。 加强区域医疗卫生

39、中心建设。以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荆门市中医医院、荆门市妇幼保健院、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建设江汉平原健康卫生服务中心。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以所属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为核心,建设县域医疗卫生中心。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内部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强化交流与协作,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实行差异化发展,统筹公平与效率。 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四化”建设、村卫生室“五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创建活动,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按照“填平补齐”原则,重点加强县

40、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传染病、精神病、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县级医院通过整体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帮扶等形式,促进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六统一两独立”(统一规划和建设、统一人员准入、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的一体化管理,建立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县乡集团化、乡村一体化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

41、式,力争实现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开展分级诊疗工作。重点推进县级医院将康复期病人下转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转率不低于50%。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构建长期稳定的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医院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分级诊疗。 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加强质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质控中心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专业质控指标体系。严格机构、人员、技术和设备准入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质量。全面实施临床路径,严格落实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42、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持续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完善医疗纠纷“三调解一保险”机制,推进保险经纪公司参与医疗纠纷调处,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贯彻落实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实施医师定期考核。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鼓励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规范建设“国医堂、中医养生堂、名医堂、知名中医工作室”。培养和引进城乡基层中医药业务骨干和实用型人才,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中医重点学科、特色专科(专病)建设,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拓展中医特色康

43、复服务,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实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养生保健、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的能力。到2020年,100%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设置中医科室和中医病床,建设规范的中药房,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化”国医堂,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0%的村卫生室均能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三)保障药品供应使用安全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补充药品、低价药品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低价药品二次议价采购工作,遏制药价过快增长,夯实“乡村一体化”配送机制,保障基层医

44、疗机构用药需求。深入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耗材、试剂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率达到80%以上。逐步扩大药品零差率销售覆盖面,2016年底县级公立医院全覆盖,2017年底城市公立医院全覆盖。完善药品采购收支预算管理,基层医疗机构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药品货款集中结算,公立医院以医疗机构为单位集中结算,2017年底各级医疗机构药品货款结算周期缩短到30天内。推进医药分开,鼓励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建立药品生产、配送企业诚信记录和黑名单机制,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积极创建省级规范化管理示范药房,强化药事管理,提高药品

45、质量,保障安全合理用药。 (四)巩固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合理分配基本医保基金,科学设置补偿比例,提高参保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的报销比例和实际受益率。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落实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门诊重症医疗保障工作。全面实行以按病种(分组)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的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探索以医疗联合体为整体实施总额预付,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医保付费机制的整体功能。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服

46、务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服务行为的监管。加强区域协作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开展异地就医直接结报,提高异地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群众异地就医及时结算和流动人口医保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等多种保障制度的衔接,进一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三、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一)深入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 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育龄群众正确理解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科学内涵,鼓励按政策生育,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更加注重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引导家庭负

47、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推进生育服务证办理制度改革,取消二孩以内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将生育登记与妇幼健康咨询、指导和服务相结合,畅通登记渠道。简化特殊情形再生育审批,全面推行网上办证、群众承诺办证制度,方便群众办事。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规范一票否决制,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 (二)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供给 增加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供给,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引导孕产妇合理选择助产服务机构,加强对孕产妇咨询指导,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积极应对高龄孕产妇生育风险,确保母婴健康安全。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生殖健康、妇

48、幼保健、托幼等服务水平,促进家庭幸福和人口均衡发展。 (三)不断加大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力度 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做好全面两孩政策前后的相关政策的衔接。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政策,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力度。广泛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新家庭计划,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工作,探索建立系统完整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支持体系。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创造有利于女孩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依法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四

49、)持续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 巩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充分整合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抓好行政管理、监督执法、技术服务、村居专干和协会组织等基层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落实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职责、阵地建设、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等工作规范,开展基层基础示范单位创建,提升全市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加快卫生计生系统内部信息融合和部门间信息共享,促进村居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平台应用,建立健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计生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全员人口数据质量。建立与户籍改革制度相适应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推进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四、统

50、筹提升支撑能力,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 (一)提升卫生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 通过组织实施“杏林英才计划”、“荆门名医”造就工程、“卫管精英”培养工程、基层卫生人才覆盖计划,切实加强高端类、实用类、基层类、农村类、管理类等各个类型的人才队伍培养。加强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院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临床诊疗、学科建设方面的作用。认真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生培训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严格落实城市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下派基层服务的相关规定。继续推进县域卫生人才“县管镇用、镇管村用”试点,实现县域内卫生人才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招聘、统一配置、统一考核。到2020年,培养一批享受国务院、

51、省政府特殊津贴和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引进一批“985”和“211”高校博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一批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 (二)提升医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能力 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部省属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合作,积极创建部省属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联合开展基础和临床医学科研工作,实现临床医疗服务和教学科研相结合。优化重点学科结构布局,差异化发展临床重点专科,加大建设妇产科、儿科、康复等短缺、薄弱学科。到2020年,城市公立医院都有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和重点专科,县级公立医院都有市级科研成果和省级重点专科。 (三)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能力 紧紧围绕深化医改、完善生育政策和卫生计生融合发展,

52、坚持强化应用、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原则,完成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建成市、县两级人口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系统应用的部署,将卫生计生各级各类信息系统接入人口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居民健康卡、远程医疗系统等重点工程建设,深化计划生育便民办证系统和卫生计生行政审批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居民健康卡和市民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费用结算,为居民提供便利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和丰富的个人金融扩展服务。推进健康

53、医疗大数据应用,稳步推动健康医疗数据依法有序开放。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完善全系统干部职工学法制度,提高法律意识。制定权力清单并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监督。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发布程序,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卫生计生重大行政决策和推进依法行政中的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系统推行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示,以审批事项、审批人员、审批权力“三集中”为抓手,实行行政审批“一个中心对外,一个大厅办理,一站式办结”,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取消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做好下放审批事项衔接。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和计划

54、生育综合监督执法,开展执法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四部分重大项目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实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城市医院建设(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民营医疗机构建设等五类卫生计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重点卫生计生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152万平方米,总投资70亿元(详见附件荆门市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重大项目表)。 一、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 规划投资23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73万平方米,建设县(市、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4类机构。 (一)县(市、区)级医院

55、建设项目。各地规划投资20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54万平方米,建设10个县(市、区)级医院业务用房和附属配套用房及相关设施,包括东宝区人民医院、掇刀区人民医院住院楼、屈家岭管理区人民医院、京山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京山县中医院住院大楼、钟祥市人民医院门诊楼、钟祥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沙洋县人民医院内科大楼、沙洋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大楼、沙洋县中医院门住诊楼。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各地规划投资1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4万平方米,建设4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东宝区工业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掇刀区望兵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漳河新区双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漳河新区安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新区兴隆街道社区卫

56、生服务中心、屈家岭管理区易家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京山县温泉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洋县黄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以及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项目。 (三)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各地规划投资亿元(业务用房亿元、职工周转宿舍亿元),改扩建9万平方米(业务用房万平方米、职工周转宿舍万平方米),建设70个乡镇卫生院项目(业务用房项目27个、周转房项目43个),其中东宝区7个(业务用房项目1个、周转房项目6个),掇刀区4个(业务用房项目2个、周转房项目2个),屈家岭管理区2个(业务用房项目2个),沙洋县18个(业务用房项目5个,周转房13个),京山县28个(业务用房项目14个、周

57、转房项目14个),钟祥市11个(业务用房项目3个、周转房项目8个)。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辆急救转运和计划生育服务车。 (四)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各地规划投资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6万平方米,建设495个村卫生室项目,其中东宝区33个、掇刀区15个、漳河新区19个、屈家岭管理区10个、沙洋县108个、京山县160个、钟祥150个。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规划投资15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14万平方米,建设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急救机构、采供血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卫生计生监督机构、卫生计生信息化以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购置8类项目。 (一)疾控机构建设项目。各地规划投资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万平方米

58、,建设7个疾控机构业务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包括荆门市卫生计生应急指挥中心、荆门市职业病防治院、钟祥市疾控中心业务综合楼、东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掇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业务用房、沙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京山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改造。 (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项目。各地规划投资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6万平方米,建设6个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包括荆门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大楼、京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用房、沙洋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楼、钟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住院楼、东宝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用房、掇刀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健康检测中心。 (三)卫生

59、急救机构建设项目。各地规划投资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1万平方米,建设4个卫生急救机构业务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包括荆门市高速公路医疗急救站、掇刀区急救中心、钟祥市急救中心。 (四)采供血机构建设项目。规划投资亿元,新建业务用房万平方米,完善全市采供血服务体系,包括改扩建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建设京山、沙洋及钟祥献血屋,以及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荆门市中医医院、京山县人民医院、钟祥市人民医院、沙洋县人民医院六个储血点。 (五)县级精神卫生机构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亿元,建设业务用房3万平方米,支持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新建县级精神专科医院或依托有精神专科特长的综合医院建设精神病区。 (六

60、)卫生计生监督机构建设项目。规划投资亿元,建设面积万平方米的荆门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业务楼。 (七)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投资4亿元,用于8个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荆门市居民健康卡建设、荆门市智慧医疗医院信息化建设、钟祥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京山县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沙洋县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东宝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荆门高新掇刀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屈家岭管理区卫生信息化建设。 (八)卫生计生机构设备购置项目。规划投资5亿元,用于各卫生计生机构的CT、磁共振、全自动生化仪、CR、彩超、救护车辆、食品风险能力监测等专业设备购置。 三、医养结合机构建设 规划投资20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

61、42万平方米,建设19个医养结合机构,包括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康复护理院、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康复护理院、荆门市中医医院康复养老中心、荆门市康复医院康复大楼、沙洋县中医院医养结合项目、京山县仁和医院老年康复医疗中心和老年公寓项目、掇刀人民医院养护中心、东宝区慈心美德康泰医院、屈家岭管理区健康管理中心、荆门五三医院老年康复中心、掇刀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养护中心、掇刀区白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养护中心、掇刀区望兵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养护中心、沙洋县官垱镇高桥万人社区医养融合项目、沙洋县沈集镇医养融合项目。 四、城市医院建设(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 规划投资7亿元,改扩建业务用房17万

62、平方米,建设5个市级医疗机构项目,包括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二期工程、荆门市传染病医院、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含儿科业务用房)、荆门市中医医院中药制剂中心、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师培养基地。 五、民营医院建设项目 规划投资5亿元,新建业务用房6万平方米,建设规模以上(100张床位)民营医院10个,其中市本级(含市辖区)3个、京山县2个、沙洋县2个、钟祥市3个。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一、强化各级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卫生计生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卫生计生事业作为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落实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建立卫生计生工作协调机制,营造关心和支持卫生

63、计生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落实。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不断完善公共医疗卫生财政保障政策和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财政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是切实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经费投入;二是加大财政对基层卫生的支持力度,政府新增卫生经费支出主要用于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定额补助和定项补助;三是根据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政策,落实和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政策,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五是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六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经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各级财政要切实保障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多项奖励优惠政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项目、信息化建设、人员培训和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等经费的落实。建立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机制。积极倡导计划生育家庭参与“安康”保险。 二、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卫生计生、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编制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推进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在卫生计生部门,要制定区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在发展改革部门,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