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60966700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把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看他是否有好的语文习惯,他好读、善听、会记、常写、注重积累,自觉参与一切有关的语文活动,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决不会差。而这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它反过来又在不断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对此,我从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谈一下我的看法:一、以榜样做示范,激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2、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很善于倾听”、 “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外,我班也有一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她们在班中有一定的威信,平时让学生以她们为榜样,做到勤学善思、作业认真、上课积极发言。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

3、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奇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到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去,才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

4、,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兴趣,还学生以课堂学习的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

5、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中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问题意识非常科学而辩证的阐述。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 首先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

6、,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愿问”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 “自由表达” 与“自由思考”。因此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我们的课堂要建立在学生的情感、动机的需求上,让学生带着“安全的情绪”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的自信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与权利,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氛围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其次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

7、“敢问”。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以后,说得最多的就是问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问题“为什么?”。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正确引导,呵护孩子的问题意识,否则就会扼杀孩子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无论问题的价值高低,都要加以鼓励表扬,让学生逐步形成敢问、愿问的习惯。有了“问题”习惯,就有了创新的基础。 最后是积极创造条件,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常规,让学生“常问” 。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努力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培训中的常规,那学

8、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强化,形成良好的问题习惯。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查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

9、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具有多面性的,站的角度不同,便会有相异的结论,在教学时,就要多引导学生要注意选取不同的立足点进行观察、思考,进行思维的发散。发散思维是打破思维定势,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题意的方式。让学生尽量屏弃现有的结论、模式,提炼出新颖独特而又合乎逻辑的观点。例如写老师,可以说老师是蜡烛,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可以是春蚕,不断为人吐丝;是摆渡人,渡人到知识的彼岸;是蜜蜂,辛勤酿蜜多角度进行创造思维。 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思维陷入绝境时,也不妨让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反其意而用之”,突破习惯性

10、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人云亦云的现象, 唱唱反调。例如秋天,叶子飘落,到处是冷清、萧瑟的景象,古人也多“悲秋”。那么,或许很多人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凄风苦雨,离愁别绪。但是不是秋天就是让人悲的呢?试想想,秋天不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吗?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难道不值得喜吗?又如写考试,很多同学都会写考试的弊端,对它最好就是敬而远之;写考场上那些作弊、紧张的情绪,正是因为跳不出窠臼,以致难以有突破。但就有同学从反向去立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她一反考试的紧张与存在弊端,而是充分地去享受考试,把考场上那中美妙的感觉行云流水般地表现了出来,让人眼前一亮,那高分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可见,思维的改变,也是有

11、利于创造思维的产生的。脑子多用就会灵,只要坚持不懈地训练,相信学生的创造思维会有很大的提高。 五、多读品味,自主感悟文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六、激励评价,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我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是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

12、而是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如:“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再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就更全面了”,“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能够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口动脑的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识世界和情感

13、世界。七、读思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读书,咬文嚼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阅读,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你仔细观察,不少学生只动口或只动眼却不用心,不用思维,这种现象成了习惯,阅读对他们的发展毫无意义。因此,引导他们从小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平时的语文讲读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这方面进行引导,渗透和养成。为了促进读思结合,我们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圈画法”,引导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时候动笔。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如好词,好句,圈一圈,画一画,有疑问的地方做个记号。为了教给学生这种方法,我们常常在课上示范,或请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交流经验。八、培

14、养讨论交流,分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家人之间,至亲至深之情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进行合作学习,有的小组认为第四段写的好,因为他写出了对春天的生机盎然,在全文起过渡作用;有的小组认为第七段写的好,因为写出了对春景的向往,与前文相照应,起衬托作用;有的小组认为最后一段写的好,这样写意义深远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必须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相信,每一个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双城市希勤中学于海涛二0一四年九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