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

上传人:熏** 文档编号:60954452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甘肃省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甘肃省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甘肃省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甘肃省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甘肃省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甘肃省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08经济学 毕业届别2012届 姓 名 指导教师 职 称副教授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二O一二年五月 甘肃省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8级 经济学)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蔬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这就决定了蔬菜的流通量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蔬菜物流本身的特性和现阶段的物流水平,导致了现有生鲜蔬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大影响了蔬菜流通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人们食用蔬菜的质量。文章从榆中县蔬菜产业流通的现状入手,介绍了榆中

2、县目前的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的蔬菜流通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在比较分析两种蔬菜流通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榆中县蔬菜农超对接模式,最后提出了蔬菜超市配送直销模式实施的措施,及在实施这些措施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和注意的项目,从而使农民的收益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关键词:榆中县蔬菜流通农超对接榆中县蔬菜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成效1.1榆中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围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兰州市重点发展了蔬菜、百合、瓜果、花卉、养殖、如产业,粮食,药材、玫瑰、农副产品加工十大产业,其中,蔬菜产业是农产品中商品量最大,市场潜力最好么,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优势产业,农民收入的30%来源于蔬菜产业,围绕

3、蔬菜生产的各种经济组织蓬勃兴起,全市建成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的26个,年成交量150万吨,以蔬菜为主的储藏保鲜库39座,年吞吐能力72万吨。拥有蔬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38家,全市蔬菜合同种植发展近1067hm2辐射带动农户5万户1。 榆中县县地处兰州市东郊,耕地面积107万亩,其中水浇地30万亩按地理特征分为北部干旱山区,中部川源区和南部傲阴山区北山地区处在西北黄土高原丘陵腹地.区内依靠天然降水,地广人稀,土质疏松,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县无公害蔬菜一菜用洋芋生产基地;南部二阴山区地处森林和高山章原地带,土壤腐质殖含量高、土质肥沃、气候冷凉、降雨充沛,是我县食用百合和高原冷凉型蔬菜生产基地;

4、中部川源地区地势平坦泊照、气温、降雨、土质水源与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发展蔬菜生产,所产蔬菜产量高、品质好,是西北地区“北菜南调”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区内交通四通八达,通讯等基地设施齐全,具备大面积发展蔬菜产业的条件。2004年榆中县以大田蔬菜、菜用马铃薯和食用百合为主的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1.30万亩,其中大田蔬菜珍7485万亩、菜用马铃薯13石689方亩、食用百合1.9731万亩,蔬菜总产值达到3.46亿元,其中外销蔬菜2.80亿千克,蔬菜产值2卜78亿元花椰菜和青花菜占70%以上,是榆中县的主导蔬菜品种、蔬菜已成为榆中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品种和强势产业2。 榆中县位于兰

5、州市以东,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 全县海拔在 1500- 2600m 之间, 境内气候条件复杂, 日照充足, 蔬菜生产区10的积温 1900- 2500, 生长季为 228- 243d。作物生长期 177- 197d, 无霜期 115- 140d。年降雨量 300- 500mm。全县作物播种面积 108 万亩, 川区耕地 37 万亩, 而水地 19 万亩,其中蔬菜 18 万亩 包括间、套、复种 4 万亩 , 占作物播种面积的 16.6%, 占水地面积的 80%, 川地面积的 51%。种植区土壤为黄绵土、黑麻土、碳酸盐灰褐土、适合蔬菜生产, 年产蔬菜 4108kg 以上, 效益上亿元。有

6、23 个大型蔬菜收藏保鲜库, 每年收藏外运本地蔬菜 4108kg, 并涉及到周边县、区的 2108kg。其中西兰花、花椰菜等品种已形成名优品牌, 在南方等外地深受市民欢迎。 榆中县海拔高,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地面积宽阔,是蔬菜生长的理想环境,所产蔬菜营养物质积累丰富,外形美观,品质优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因势利导,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并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开发。2003年在榆中县和平镇建立了兰州市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并且从2004年开始突破了传统模式,在南部二阴地区建成了冷凉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该县又

7、被市政府列为兰州市四个重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之一。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3万公顷,总产量达5.7亿公斤,蔬菜平均产量达33000公斤/公顷,收入达36300元/公顷。品种以花椰菜和甘蓝为主,种植面积达0.9万公顷,花椰菜类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70%,其次为芹菜、西葫芦、大白菜等30多个蔬菜品种,形成了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各类蔬菜生产基地,如和平花椰菜无公害生产基地、金崖西兰花无公害生产基地、连搭芹菜无公害生产基地、三角城甘蓝无公害生产基地等。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成为兰州市无公害“高原夏菜”的主产区和甘肃省“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主要集散地和重点生产基地。 榆中县无公害、冷凉型蔬

8、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但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而且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榆中蔬菜已远销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销售信誉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榆中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从而有力地带动和极大地促进了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的快速发展。一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榆中县的气候条件较为复杂,年降雨量在300一500毫米之间,日照充足,蔬菜生产区扮O的积温1900一2500,生长季一般为228一243天;农作物生长期一般为177一197天,无霜期有115一140天。榆中县管辖8镇15乡、4个社区、268个行政村,1998年榆中县确定蔬菜产业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十多年

9、发展,全县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榆中县农作物种植面积共计74830公顷,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16670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22.23%,比上年增加1犯O公顷,同比增长8.58%,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是白菜花和西兰花,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60%,其次为甘蓝、青笋、芹菜、大白菜、芥蓝、胡萝卜等30多个蔬菜品种,2008年,全县蔬菜年产量达45万吨,同比增加0.52万吨,增长 1.16%。 榆中县2003-2008年蔬菜产量及增长速度年份蔬菜产量(万吨)增长速度(%)2003131.510.112004143.893.52005152.76.332006163.9701920

10、07163.7-0.122008172.35025 数据来源:兰州统计年鉴.2009 2003年榆中县在和平镇建立了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并且从2004年开始突破了传统模式,在南部二阴山地区建成了冷凉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该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降水量充沛,植被保护良好,土壤肥沃,病虫害发生率低,没有任何污染源,生产出的蔬菜产品质量高、品质优,被甘肃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确定为出口创汇蔬菜生产基地。目前,榆中县已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也是兰州高原夏菜主产区,已形成了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各类蔬菜生产基地,如和平花椰菜无公害生产基地、金崖西兰花无公害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矿农业竞争力问题

11、研究生产基地、连搭芹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和三角城甘蓝无公害生产基地等。经农业部连续5年抽检,榆中县蔬菜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榆中县蔬菜种植面积以每年1300多公顷的速度在增长,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15350公顷,到200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6670公顷,2009年达17400公顷。2008年,全县蔬菜商品量达5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人均蔬菜销售收入1406元。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蔬菜种植种类更加齐全,品种结构愈加趋于合理,全县蔬菜种植品种己有11大类,100多个品种,基本包含了我国蔬菜的大部分品种。 目前,全县已有蔬菜保鲜库300多间,库容量2万多吨,基本能够满足现有蔬菜的

12、保鲜贮藏。榆中县现已成为省内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产地型蔬菜集散中心,大部分蔬菜产品销往广州、深圳等40多个城市,少部分蔬菜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榆中县蔬菜种植面积状况 单位:公顷%200720082009蔬菜种植面积153500016670001740000农作物播种面积74650007483000858000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20.566622.288820.2888资料来源:2009甘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甘肃榆中农业信息网:http功产/0.gov2、榆中县蔬菜品种结构与生产布局 榆中县的蔬菜种植区以川西六乡和青城镇为主,逐步向川东地区和南部

13、二阴山区延伸。具体来看,青城镇主要采用日光温室的种植形式;金崖、夏官营主要采用复种的形式;和平、定远和来紫堡则以常茬大田菜为主;三角城、城关、连搭、小康营和清水等乡镇以局部大田菜新菜区为主,复种菜面积也比较大,但因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效益相对较低;南部二阴山地区以高寒冷凉型绿色蔬菜生产为主,现已建立5万亩出口创汇基地;川西地区水浇地面积的60%一70%都用于蔬菜种植,并且川西地区的粮经种植比例己达到了3:7一2:8之间,川东地区的粮经比例近年来也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目前,适宜于榆中县种植的蔬菜种类主要有:花椰菜、甘蓝、黄瓜、番茄、菜花、白菜花;和平、定

14、远、连搭、三角城、小康营、清水和甘草等乡镇主要种植白菜花、甘蓝、白菜及芹菜等:新营、马坡和银山等南部二阴山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及自然条件,成为发展冷凉型高原蔬菜最佳种植区,主要有花椰菜、娃娃菜、生菜、百合、莲花菜等;川水地区主要种植芹菜、辣椒和西红柿等。3、榆中县蔬菜质量与品牌建设 榆中县现己获得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品种有花椰菜、甘蓝等44个,全县有25个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点,并配有流动检测车,对全县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及蔬菜保鲜库进行全程检测。目前,全县已经取消了所有高毒农药的经营,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毒农药进入蔬菜生产区,并且在全县的蔬菜生产重点村都设立了一面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标识牌和

15、农药使用警示牌。全县特色蔬菜品种主要有白菜花、绿菜花、甘蓝、青笋、大白菜、芹菜、萝卜、荷兰豆、菠菜、黄瓜、茄子、蕃瓜、西红柿及百合等。榆中所特有的白菜花色泽洁白,结球紧实,质地致密,品质鲜嫩;莲花菜外形美观,品质鲜嫩,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榆中县种植绿菜花己有25年的历史,榆中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所产绿菜花花蕾细密、花球紧实、不易空心,且品质鲜嫩。南部二阴山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冷凉,生产冷凉型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花椰菜、娃娃菜、甘蓝、菠菜、青笋、百合及菜豆类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4、榆中县蔬菜销售状况 榆中县己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良好的产品交易环境和销售市场,己成为全省乃至西

16、北地区蔬菜保鲜库容量规模最大、发展建设速度最快的县域之一。从销售季节来看,销售旺季为6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从销售地区来看,销往广州、深圳、福州、杭州、上海、四川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占总销量的70%,总销售量的20%供应兰州市区,仅有百合产品等少数蔬菜品种通过外地对一外贸易部门出口,国际市场还有待开拓;从销售品种来看,以白菜花、绿菜花、甘蓝、青笋和大白菜为主,基本占到总销售量的75%左右。目前全县基本形成由种植、贮运、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推动无公害蔬菜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全县蔬菜销售仍以初级产品保鲜销售为主,蔬菜深加工环节相对薄弱,影响了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火红的六月,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

17、大批量高原夏菜迎来了上市期,田地边不时看到满载新鲜蔬菜的三马子、大型货车来来往往,菜农与菜贩在田间地头商量菜价,热闹非凡。6月20日,记者在兰州瑞泰蔬菜保鲜库了解到,6月中旬以来,榆中27.2万亩高原夏菜全面上市,并陆续热销南方各地,菜价较去年略有升高。由于今年气温不稳定,早晚温差大,导致今年的蔬 ,菜上市晚了半个多月。兰州瑞泰蔬菜保鲜库王姓蔬菜批发商告诉记者,加之南方的一些菜品不好,今年的菜价较往年收购价较高,菜农增加了一笔丰厚的收入。记者在定远镇兰州高原夏菜蔬菜集散地看到,来自榆中各乡镇的蔬菜均在这里密集装车制冷后销往全国各地,目前蔬菜已经销往沿海2O个省市,并且出口东南亚及中东的一些国家

18、和地区。1.2榆中县蔬菜流通模式的特点:1.2.1 蔬菜种类多 榆中县蔬菜种植种类有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果菜类等,主要有花椰菜、甘蓝、大白菜、西兰花、芹菜、西葫芦、芥兰、葫萝卜、莴笋、豇豆、西甜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菠菜等;其中白菜花、绿菜花、甘蓝、大白菜、 芹菜的种植面积较大, 占蔬菜种植面积的80%。1.2.2 蔬菜面积大 全县耕地面积 106.4 万亩, 农作物播种面积 125万亩(复种 18.6 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79.03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45.97 万亩;现有蔬菜种植面积 36.5 万亩其中冷凉型蔬菜 3.5 万亩、设施蔬菜 2.6万亩,占经济作物播

19、种面积的 79.34%。1.2.3 区位优势明显 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 县内海拔 14003700 米,自然地形地貌形成川源河谷种植区、南山二阴高寒区、北山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夏菜”种植主区是川源河谷种植区, 海拔 18002000 米,此区交通便利,灌溉方便,经济发达,投入充裕,是理想的“高原夏菜”种植区。 南山二阴高寒区注重发展冷凉型蔬菜,该区气候冷凉湿润,病虫少,无污染,是理想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北山干旱半干旱区依靠旱作农业技术生产一定数量的蔬菜。1.2.4 各类蔬菜品种丰富随着整个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县内种植的品种越来越丰富。 如花椰菜品种, 既有大田陆地种植的

20、中晚早熟品种(复种),也有适合冷凉型蔬菜发展需求的晚熟品种, 更有符合设施栽培需要的特殊品种等。 目前,甘肃省确定的花椰菜品种达 70 个。1.3榆中县蔬菜产业产销现状: 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榆中县高原夏菜产品以白菜花、甘蓝、芹菜、大白菜、莴笋为主,其中白菜花种植面积最大,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70%左右。1997年以来。榆中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尤其是2003年被甘肃省和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以来。榆中县高原夏菜种植画积以年净增0.13万hmz的速度发展,到200

21、8年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1.67万hm2,总产量达45万t,分别占兰州市总量的36.44%和26.12 %,位居兰州市县区第一,实现销售收入。 2008年兰州市3县5区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 地区面积(万亩)比例(%)产量(吨)比例(%) 兰州市 45740 100 1722927 100 榆中县 16670 36.44 450000 26.12 七里河区 7050 15.42 172548 10.02 皋兰县 6040 13.21 163179 9.47 永登县 6000 13.12 236682 13.74 红古区 4370 9.56 437491 25.39 西固区 3880 8.49 18

22、8935 10.96 城关区 1350 2.95 62237 3.61 安宁区 370 0.81 11900 0.69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2009年甘肃统计年鉴5.4亿元,蔬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表。榆中县已成为兰州市高原夏菜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为兰州市高原夏菜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城市及东南哑等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4蔬菜保鲜库的建设及蔬菜销售状况 至2008年底,榆中县已建成规模化蔬菜保鲜库30家,库容量9万t,年产值达15亿元,其中,建库最早、库容量最大的定远镇蒋家营蔬菜保鲜库已获得“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有6家蔬菜保鲜库获得“兰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23、,榆中县蔬菜协会已获国家科技部农村“星火计划”项目示范单位。现已形成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经营带动能力最好的产地型蔬菜销售集散中心,汇聚了国内300多家蔬菜经销商,吸引了青海、宁夏等省区及定西、武威等周边县市的蔬菜在此销售,年销量达10亿kg,其中,榆中县蔬菜销售就达5亿多kg,而周边地区有4亿多kg。蔬菜主要外销往广州、深圳、福州、杭州、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其中有10%的蔬菜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从2002年到2008年榆中县高原夏菜产量和销售收入看,夏菜产量和销售收入均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2年的26.8万t增加到2008年的45万t;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2.

24、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4亿元,超出2002年的2倍。总产量与销售收入的持续增加为榆中县进一步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奠定了总量优势基础。1.5销售模式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榆中县高原夏菜已形成了以各个层次的产地批发市场为龙头、外地批发市场为终端、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蔬菜营销模式,即:农户基地一本地批发市场一外地批发市场;农户基地一本地小商贩一外地大商贩一外地批发市场;农户基地一产后处理一当地加工企业一外地市场和农户基地一城乡集贸市场和超市一消费者4种模式图2,其中,农户基地一本地批发市场一外地批发市场占主导地位,2008年通过这一渠道销售的蔬菜达27万t,占销总量的60%,在这一渠道体系中,本地

25、批发市场和蔬菜集散中心发挥着龙头作用,龙头企业在蔬菜销售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连接基地和外地市场的桥梁;其次是农户基地一本地小商贩一外地大商贩一外地批发市场,这一渠道在榆中县蔬菜销售中也占有很大的份额,2008年通过这一渠道销售的蔬菜达13.5万t,占销售总量的30%;农户基地一产后处理一当地加工企业一外地市场和农户基地一城乡集贸市场、超市一消费者这两种销售渠道所占份额很低,通过这这两种销售渠道销售的蔬菜只占10%。2.榆中县蔬菜流通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产品供给方面2.1.1 产地分散,生产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分户经营制度下,兰州市大部分菜农还是以一家一户小片土地生产

26、,分散经营为主。从生产资料的选用、种植、栽培到收获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很难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产后加工、包装和运输的质量与增值,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使得农民在蔬菜销售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2.1.2 缺乏统筹规划 羊群效应明显高原夏菜生产注重数量的扩张,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蔬菜质量跟不上,产量不稳定,早、中、晚熟蔬菜品种不配套,上市期过于集中.经常出现区域性、季节性和结构性的过剩.导致蔬菜行情好一年、差一年,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常发生。在菜农们担心能否卖个好价钱的背后,折射的是兰州高原夏菜生产规模与销售体系没有统筹发展的问题。2

27、.2 输出渠道方面2.2.1 营销组织功能不健全 以榆中县为代表的兰州高原夏菜营销渠道体系虽然在农产品集散、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已建立的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在交易方式、管理和服务模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高原夏菜产销环节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2.2.2营销环节繁杂 流通链条过长,蔬菜营销从菜农到消费者中间要经历6个环节:菜农-产地中间商-当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无形中增加了蔬菜销售成本,在蔬菜流通成本中物流费用占了近50%。2008年8月榆中县祁家坡村白菜花产地平均价格为1.4元/kg,而运输到榆中县定远镇蔬菜集散中心的平均价格为1.8元/

28、kg,经冷冻保鲜运到广州、深圳等外销城市后蔬菜价格平均在3.6元/kg,原产地与终端市场过长的流通链条以及极大的价格差,势必影响兰州高原夏菜的外销。 蔬菜瓜果物流最大的特点是以生鲜品的形式流通,损耗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储运等流通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52.2.3 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 龙头企业在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规模的大小,只有龙头企业才能把蔬菜生产、加工、销售集为一体,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才能提高蔬菜销售渠道主体竞争力2。目前,榆中县蔬菜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形式简单

29、。加工规模和能力小,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深加工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对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带动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等特点。2.2.4信息沟通不畅 信息是物流的生命和灵魂,尤其是蔬菜这种在供销方面要求做到及时、快捷的农产品.其整个流通过程无时无刻不要求准确、快捷的信息作为保障。一方面。兰州高原夏菜种类多,茬次多.难以全面掌握各类蔬菜的种植面积、产量及上市时间;另一方面,对于不同销地市场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掌握,使得兰州高原夏菜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较快。滞销现象经常出现,严重制约了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2.2.5 品牌建设滞后随着蔬菜品牌销售的普遍升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销售

30、已经成为更多蔬菜经营者选择的经营策略兰州市虽然在2006年注册了“高原夏菜”蔬菜品牌.但其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实行品牌销售的蔬菜种类、份额比较小;市场知名度不高;没有很好地实现其促销功能。因此,加强高原夏菜品牌建设迫在眉睫。2.2.6原菜销售粗放经营。榆中县绝大多数蔬菜仍是原菜销售,规格化、冷藏保鲜式的蔬菜流通、配送直销经营等新型方式仍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广州市10-20%利用了低温物流,而发达国家是80%;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损失率25-30%,发达国是5%。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落后,质量靠目测,成交靠一对一的谈判,现金对手成交,中间代理、统一结算、社会化配送和拍卖成交等刚刚起步

31、。虽然有一些净菜上市,但蔬菜的储藏、保鲜及初加工仍处在比较原始的水平上。2.2.7蔬菜配送分散,良莠不齐。目前榆中县的蔬菜配送公司主要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且未发挥应有的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作用,不能满足蔬菜用户的消费需求,集约化水平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蔬菜的“配”与“送”未能形成有机结合,大多数蔬菜配送企业因受其配送设备、设施、技术以及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且只是以送货为主,蔬菜集散仍以批发市场为主。2.2.8蔬菜的流通加工发展缓慢。加工手段比较少,科技含量低,加工的蔬菜量还不够蔬菜总产量的4%,其中只有4家企业进行保鲜蔬菜加工,仅占总加工蔬菜量的

32、23%。大量蔬菜垃圾进城,既影响城市环境卫生又造成很大浪费。以全国最大的果蔬交易市场,广州江南市场为例,每天销售量1000万公斤的果菜,污水排放量300吨,200多名清洁工人处理几百吨的固体垃圾,主要是腐烂果蔬。 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州蔬菜流通的质量及速度,这样的产销现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63.促使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1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商务厅省农牧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大宗产品产销衔接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提出了促进我省大宗农产品产销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思路。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建设一批因地制宜

33、改造提升一批上规模、专业化、服务功能完善配套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大宗农产品较集中、深加工、冷藏、包装、仓储、运输、信息服务为主,规模相当的多功能物流中心,要充分发挥大型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和“万村千乡农家店”“双百超市”等经营渠道作用,建立“基地+超市”的农超产销对接,社区肉菜连锁经营直销店的信息双向传递运营机制,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方便群众消费。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参加对外推介、战士、展销规模、利用已有渠道,将终端经销商“请进来”到我省产地对接交流,采购相关产品,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扩大市场销售份额。 所谓“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

34、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农超对接”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次革命,其本质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使农户、消费者和超市实现三方共赢。 自2008年年底国家部署“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以来,“超市+基地”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已全面推广。去年,“农超对接”作为调控物价的重要举措,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明文指出“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目前,全国农产品经由直采直销销售的比例为15%,“十二五”期间,这一数字有望翻倍,达到30%左右。 “农超对接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吃菜贵的矛盾。对超市来说,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对合作社来说,有价格上的优势,可以说

35、是个多赢的选择。”农超对接”是指大型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接,从蔬菜基地收购蔬菜并直供超市销售。一般而言,流通环节的减少可降低20%-25%左右的中间成本。对市民来说,“农超对接”的好处,一是价格便宜,二是当天菜、当天卖,市民可以吃到较新鲜的蔬菜。而对菜农来说,则解决了销路问题。8 蔬菜农超对接模式:生产、加工+配送+超市。简单地讲,蔬菜农超对接模式就是蔬菜生产、流通加工后,直接向超市或零售商提供配货,再由超市销售给最终消费者(见图)。这种模式略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和在批发市场的交易过程。具体讲,蔬菜从田间收获后,通常由蔬菜流通企业进行快速预冷后再予冷藏保存以便降低或钝化植物组织的

36、酶活性,延长保鲜效果。然后按照企业内部制定的 超 市终端消费者产品标准进行整理、修剪、加工、分级,根据客户一餐消费量进行分类包装,直接配送给超市。蔬菜流通企业(生产、流通、加工和配送) 蔬菜农超对接模式实施的措施:一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通过建立各种农合组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从而降低农民的市场经营风险,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约束农民规范化经营。二是提高蔬菜生产、流通加工标准化程度,提高蔬菜质量。蔬菜生产与流通加工有标准规范,不仅保证和提高蔬菜质量,还可以减少二次配送环节及其损耗,实现直接上架销售,是农超对接的基础。三是提高超市管理水平,降低蔬菜入超市的门槛。超市可以通过提供市场需求标准给生

37、产方,减少超市蔬菜存储和二次配送损耗与成本;通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等措施实现降低蔬菜的入场费、物耗费用,简化入市手续、缩短回款周期。四是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损耗。物流配送是联系生产与超市的桥梁,其规模化、标准化运作可以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因此蔬菜的物流配送将从生产方物流、销售方物流逐步发展发展到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如冷链物流技术)、大规模的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配送的规模经济。93.1 升级原有组织。提高流通效率 完善和发展批发市场以及蔬菜集散中心在交易方式、管理模式、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流通效率;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实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给予龙头企业

38、财税直补、金融优待、用地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扶持蔬菜流通组织的发展,提高蔬菜流通效率。3.2加快物流建设。降低营销成本 积极引导和鼓励各龙头企业到蔬菜产品集中地建立采购、加工、配送中心,通过自建基地与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蔬菜,扩大蔬菜产品销售;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从事蔬菜产品冷藏、低温仓储、运输的优势物流企业,推动兰州市高原夏菜物流的发展。保障流通渠道的畅通;作为高原夏菜流通营销渠道主体部分的各级蔬菜批发市场应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加强自身在市场供求、价格调节、货物集散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资金投入、管理输出、技术帮助等方式将生产者与经营者紧密联系起来,将生产、批发、加工、储藏、保鲜

39、、运输等方面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一体化进程,降低蔬菜渠道成本。3.3 扶持销售组织,提升龙头竞争力 运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手段。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加销经营组织,鼓励走产加销一条龙发展的道路。使之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活跃兰州市高原夏菜流通渠道;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和品牌三大瓶颈问题。不断提高兰州市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化和集约化的规模和水平,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提高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以强大的龙头带动作用保障兰州高原夏菜流通渠道的畅通。3.4完善信息系统,保障营销渠道畅通 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完善信息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加快信息保障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蔬菜市场供需行情,准确把握市场动

40、态。争取在蔬菜营销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有必要组建兰州市高原夏菜市场营销网络.通过网络平台。联络本地客商、外地客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捕捉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宣传推介产3.5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线路建设和枢纽建设,交通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以兰州为中心,以铁路、干线公路为骨架,连接省内外城市,包括航空、管道在内的快速便捷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形成“八小时通圈”和完善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铁路方面以提高干线路段技术标准、通过能力、运行速度和完善路网布局为目标,建设兰州至武威南二线,实施武威南至嘉峪关电气化改造,新建兰渝线兰州至广元段铁路,开展平凉至西安、敦煌至格尔木铁路的前

41、期勘探工作,改造和扩建兰州,武威南枢纽站,加快兰州国际集装箱节点站建设。 公路方面要加快国道主干线、省道和重要路段的高等级化改造路网结构的完善升级,尽快建成外联周边省区、内通市、县、乡村的加快、便捷的大交通运输网络和以兰州及天水、张掖、武威、酒泉、定西、平凉、庆阳、等级市区为中心的“八小时交通圈”,实现兰州与绝大部分地级市当天往返、市县、县际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汽车的目标。今后公路网建设应以高等级干线网建设为主,加强绿洲间、城市间干线公路的联系。要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通达深度和全天候通车能力,确保农产品能够及时快捷地从产地运出来,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3.6加大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建设

42、力度 要形成高效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光有线路建设进行配套的物流节点建设,要以城市为中心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中心,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倒动广大农村的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配送增值物流服务,以增加农民收入。将兰州发展成西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在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地或集散地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强地区性的粮库、棉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建设,加快农资配送中心的建设。在城市范围内加快建设和完善农贸市场,形成批发与零售相衔接,综合与专业相配套的市场网络。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特别是针对连锁超市所需配送视频的加工配送。83.7合理调整区域布局,优化产品结构蔬菜

43、品种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不同的蔬菜品种对自然条件如气温、光照、水份、土质等的要求有所不同。榆中县应根据县内各个区域不同的自然、经济、技术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对蔬菜产业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种植,造成资源浪费,使菜农遭受损失。要充分发挥“高原夏菜”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突出地方特色,继续推进无公害“高原夏菜”生产基地的建设。首先,在以和平、来紫堡、金崖、定远、连搭为主的川西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主要种植早熟型品种,如绿菜花、甘蓝、青笋等,可复种一茬荻椰菜、绿菜花、大白菜;其次,在以城关、三角城、夏管营、清水、甘草、高崖、小康营为主的川东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主要种植中熟型品种,如花椰菜、

44、大白菜、青椒等;第三,在以新营、龙泉、上庄、马坡、银山为主的南部冷凉型地区建立冷凉型蔬菜生产基地,主要种植晚熟型蔬菜品种,有绿菠菜、荷兰豆、青笋、食用菌等。在调整蔬菜种类及品种方面,一方面要继续扩大传统优势品种的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高产值、市场前景看好的品种。3.8大力推广无公害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在蔬菜的种植生产过程中始终贯彻用农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必须要依据无公害生产标准,综合应生物、物理及化学等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而要严格控制化学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以确保蔬菜产品的质量。化肥使用方面。在蔬菜种植过程

45、中,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依据不同蔬菜作物的需肥规律,施行不同的施肥方法,要严格控制化肥的施用量,大力倡导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防止因肥料施用过量而造成的产品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强化标准化生产。在全县建立无公害“高原夏菜”生产技术标准,同时,要建立健全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这是保证蔬菜生产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在生产周期内应定期对基地生产的蔬菜产品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测,并对市场销售的产品也进行检测,逐步推行上市蔬菜出示产品合格证制度。3.9发展蔬菜深加工,推进产业化经营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蔬菜产业总效益的33%是由加工环节所产生的。因此,大力发展蔬菜产品深加工,提高蔬菜

46、产品的附加值,对于提高榆中县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这就需要扶持和引导一批有实力的加工营销企业,从事蔬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尽快提高蔬菜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在产业化经营方面,目前榆中县蔬菜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人或家庭承包种植经营为主,分散的小农户和小商贩势单力薄,缺乏竞争优势,蔬菜产业化营可以有效地克服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弱点,因此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要大力引导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类蔬菜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在遵循“民办、民管、民收益”原则的前提下,以农技推广部门、供销合作组织部门

47、、技术研发部门及龙头企业等为领头,创立以农民为主体、真正体现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依据产业组建及国际国内惯例,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促进农民与龙头企业、与市场联结。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各类蔬菜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充分发挥其在蔬菜产业规划、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作用。规范行业内部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切实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3.10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将蔬菜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实施名牌战略,是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蔬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

48、有高质量且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才能在蔬菜市场竞争中旗开得胜。一方面,根据全县的蔬菜优势品种,加大培育和创立名牌的工作力度,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并且广为人知的名优产品,实施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名优产品的比重。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己有的名牌产品,制定名牌营销策略,加强对名特优蔬菜产品商标的认证、注册和管理。将“高原夏菜”的品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加大对“冷凉型”蔬菜的宣传力度,使其走进千家万户。对己经注册过商标的产区,要提高菜农的品牌意识,制定相应的生产标准,促进规范化生产,不但要创出品牌,还要巩固和做大做强品牌。对己注册的品牌要做好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媒及各种经贸活动等,加大宣传和推介

49、力度,使蔬菜品牌家喻户晓,从而扩大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3.11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灵活政策,加大蔬菜科研投入 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支持及时介入、适当保护,稳定蔬菜产量及销售价格。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加大蔬菜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蔬菜生产、销售过程的监测体系,将政策性业务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动态调查全国各地同类蔬菜的播种面积、长势、产量、采摘时间及价格变化信息,建立种植预警及保护机制,主动引导菜农合理地安排蔬菜的种植种类与种植面积。在蔬菜产业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菜农很难及时地把握全部的市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组织能力,利用雄厚的科研能力,对蔬菜生产及销售过程给予科学的预测,及时发

50、布市场信息,从而减少菜农蔬菜种植的盲目性,实现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蔬菜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首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设施的建设;其次,在质量标准体系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准体系,确保生产蔬菜的质量;再次,加强对蔬菜产业的科研私!农业抗灾能力的一般性政府服务;第四,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蔬菜信息网络系统;最后,发展蔬菜产业政策。171雷震.走进农业“四个现代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4(8):(5-6)2杨海兴,牛芬菊.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制约应诉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53杨海兴,杜兴海.关于榆中县

51、蔬菜品种应用的思考J.种子科技.2011(4)4史永良,张建韬,马燕玲.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营销模式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5李岩。傅泽田,刘雪.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初探J.农村经济。20083:39?416惠绍英,李惠豫.蔬菜农超对接模式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经营之道.2009.087林善浪,张国编著,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018徐锋.兰州高原夏菜热销南方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269吴和.蔬菜流通战略M.四川农业版社,2000.10美巴罗,Ronald H.Ballou著;王晓等译.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和控制M.

52、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杨顺江,谢振贤,张俊飚,朱信凯.无公害蔬菜?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方志权,顾海英,焦必方.日本蔬菜流通形式发展新动向M.上海农村经济,2003.13杨顺江.深圳无公害蔬菜的流通模式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6.14聂振凯.“农超对接”利三方.德州日报N.2011.06.29第A03版15刘全喜,甘肃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研究生论文.2006.06.0416石海红.甘肃省农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以榆中县蔬菜产业为例.兰州大学.2010617袁合才,辛艳辉.我国蔬菜种植与流通领域问题及对策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

53、1.0718 曾广伟.河南省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1,(1):8.19刘同山,吴乐,我国蔬菜价格形成及对策研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2):40-41.致 谢 时光匆匆,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本学位论文是在李银霞老师的亲切关怀与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审阅到论文的最终定稿,李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导论文之余,李老师仍不忘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李老师一丝不苟,对学生认真负责,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借此机会在这里向刘老师表示我深深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经济管理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在开题时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宝贵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也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