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备考方略

上传人:z**** 文档编号:60863258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备考方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诗歌鉴赏备考方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诗歌鉴赏备考方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备考方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备考方略(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备考方略(一)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 诗歌的形象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 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 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例如:杜牧的山行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 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2. 诗歌形象的鉴赏(1) 借助诗歌形象,领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唐朝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 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

2、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2) 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 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3) 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二 )诗歌语言的理解鉴赏1. 理解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

3、含义,进而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抒情性强,要能评价具体词语的含义,特别要抓住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考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出意境,让学生去锤炼选择词语;二是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要求学生判断。由于诗眼本身不可能太直露,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并整体阅读。2.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1) 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2) 工丽:即讲究辞藻华丽,又

4、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例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3) 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 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邺的官仓鼠,梅尧臣的陶者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5、花。”作者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5) 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 加雕饰,生动自然。(6)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 点,给人

6、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7)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例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8) 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 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9)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

7、歌 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 慷慨激昂。(10) 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时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 把人进一步推进索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 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11)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

8、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登高 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指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所叙述的事情、所阐释或蕴涵 的哲理、所抒发的感情等。它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 品的意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审美趣味及情感基调;格调高雅或是平庸、“近古”或是“媚俗”、高亢激昂或是凄凉低沉等。1. 作品的内容与主旨所谓主旨,就是借助诗歌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思想,或是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历史、人生进行的反思总结等等。古典诗歌常见的思想主题有:(1) 咏物寄兴,自喻自况。咏物诗的特点是“别有兴寄”,是“醉翁之意

9、不在酒”。所“咏”之物,是作者“兴寄”的“寄托物”。如罗隐柳“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寄托了诗人与所有“天涯沦落人”共同的遭际以及对人生况味的深沉体验。(2) 借古讽今,咏史述怀。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伤今,抒发或盛衰无常,或物是人非,或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喟叹。如杜牧过勤政楼“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就抒发了作者今昔盛衰之感。(3) 状物抒怀,“述”感言“志”。这种诗有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有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也有的倾诉其漂泊无定天涯游子的绵绵乡愁等。如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作者借助“大雁”形象,表达了客子乡愁。边塞征战,借“物”逞“情”。这种诗作或高歌征战四

10、方、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或抒发思远怀人、厌恶战争、报国无 门的痛切感受,同时也展示了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同艰苦生活的矛盾等。 前者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后者如李益的“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5) 谈禅论理,认知世情。指作者借助“景”“物” “人” “事”“言”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主要有:强调“发展变化”的观点,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认知与实践,如杜甫望岳:具体分析与全面辩证,如卢梅坡雪梅。(6) 羁旅行役,思“远”怀“亲”。达旅途艰辛、孤寂落寞,或抒发对家国故乡的思念、或宣泄对于世道的不满,或倾诉对亲人、 朋友、家庭的渴望。如岑参逢入京使。(

11、7) 隐逸田园,寄情山水。这类诗歌或表示仕途失意、纵情山水的情怀,或传达洁身自好、远祸避灾的愿望。如王 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2. 古典诗歌蕴蓄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素以含蓄蕴藉见长。春风春雨、夏云暮色、秋雾秋蝉、冬月寒雪、骨横朔野、 塞客单衣,各种物象都被赋予人的情愫、遭际、感慨。现分类简说如下:(1) 表达身世之感 抒写怀才不遇,感发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如李商隐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借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表达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寄寓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叙说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如骆

12、宾王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心境。 抒写个人际遇、宣泄伤时伤乱之情。如贾岛题李凝幽居,“草径入荒园”的寂寥和冷寂,“鸟宿池边树”的空寂和“僧敲月下门”的静寂,无不寄托了作者对品行高洁的隐士的 倾慕。(2) 披沥报国之志、忠君之诚,体察君国之忧的忧患风骨。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路之悲(3)倾诉怀古之情,“黍离之悲”。作者往往借咏史述怀,寄寓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4) 表现恋友之情,惜别之意。这类诗作均以歌咏亲情、友情、爱情为主。如王维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等。第2课时一、高考原题详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13、问题。(08安徽)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 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 军事要地。谢枋得:宋末弋阳 (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 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

14、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结合命题人给出的注释二,即可读懂诗 人托物而言志。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 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

15、从词中的“咨嗟” “休对” “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什么样 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2)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用一赏析答:答: 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有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 “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 于景的功力。解析:(1)题考查的是通过揣摩字词把握词

16、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做这类题一要顾及词语的含义,同时还要联系语境,充分把握词语的语境义;二是从整体考虑,把握整首词的抒情 基调,进而领略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2)题考查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常用写作手法的把握,但并不是生硬地考查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作者的细腻情感(郁郁之情)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景物(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表现出来,以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境界,从而显示作者寓情于景的深厚功力。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上海春招试题)喜迁莺端午泛湖黄裳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薄切玉,到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

17、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 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 、等。(2)作品生动描写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色彩例子: 例子:(3)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答: 答案:角黍(香蒲) 斗巧 结彩丝(2)浪花飞作湖间雪红旗闪电如:声音画鼓喧雷(其他角度与例子也可)(3)动静映衬,对比鲜明寓情于景,韵味无穷(意思对即可)解析:(1)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学生对这一节日很熟悉,其间百姓进行的一些活动众所周知,只要学生找出词中描写端午习俗的句

18、子,问题就解决了。“斗巧尽输年少” “玉腕彩丝双结” “看龙舟两两”是词中给的信息。(2)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词,找出描写赛龙舟的热烈场面的语句,文中描写的句子有“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去作答。(3)从词中可以看出,“水天日暮” “一钩新月”营造了一种安静、宁谧的意境,和前面热 闹的场面截然不同,动静结合,对比鲜明”,热闹后的宁静,给人以无穷的韵味。二、咼考热点体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全国)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 ,御此

19、老 瑴觫。石菩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注:寒食:清明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2) 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 颔联以“倾” “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 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 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3)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20、。答: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7天津)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 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1)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08上海卷)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湖。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重庆,15)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

21、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山东,16)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注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江西,16)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

22、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全国,1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2) 题。(2002北京,16)登鹳雀楼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

23、,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 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C. 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D. 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 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2)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浙江)日暮倚杖水边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

24、: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1)此诗颔联以 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答: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福建,16)秋 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金)王寂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全国,17)答: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

25、石,日色冷青松。落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1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江苏,16)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第二课时参考答案1.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

26、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 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至于诗人不得不出面。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 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 “绿” “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 自己的感受。(2) 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 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 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

27、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 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解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的生机,此 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 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2. 答案:B解析:本诗写于皇佑四年(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是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时所作,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

28、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 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 能借诗抒怀,鉴于当时社会政治形式而不能付诸于实际。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 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 拔,感人至深。A项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诗人的悲伤的心情;C项“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说法错误,因为诗人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精神上疲倦有意归隐的心理;D项以“客思”贯穿全篇,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客居他乡的哀伤,而是政治上遭受坎坷是非

29、常失意 的心理。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 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 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表达作用,需要结合平时的知识积累作答。3. 答案:(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此题考查叠音词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2)表现了春光浓烈,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此题答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景,即写了什么;情,即表达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其中作者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30、)(2分)4.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 曲都无法排遣的。(2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 蓄无限。解析:本诗是一首乐府诗,写边塞军旅生活,抒发征人久戍思家之情-随着舞蹈动作的变 换,琵琶又翻出了新的曲调,边地乐曲的内容,总离不开“离别情”这个主要的内容;那种 悲凉的曲调,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扰得人心烦意乱,可是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叫 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令人动情。这时征人看到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 象壮阔悲凉,激起征人的思乡之情和保卫边疆的责任感。短短一首七绝,蕴涵丰富,有动作

31、有音响,有新声有旧情,缭乱的音响,婆娑的舞影,头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全被缀入“不 尽”的怀乡思绪之中。这首诗,即景寓情,壮阔悲凉,荡漾回旋,实为七绝中的上乘之作、 上乘之意境。5.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 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 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初读 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然后进一步 抓取诗中表

32、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vSPANang=EN-US “愁”。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愁”应为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后,眺望而产生了山河破碎的感受。“最苦无山遮望眼”实际上是对“愁”的进一步解释,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愁之感。因此这一句是借山寄愁的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2 )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6. 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解析:诗人选择典型的人和物,通过真切的体验,道出了季候与特点。桃花于仲春开放,但“飞尽”,梅于夏初结子,显见是春夏之交。而“蛙声歇” “十日寒

33、”,显示乍暖忽寒的特点。钱钟书的评论,重在“情味”,落脚点是“游子”。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 易感知,一个“试”写出了心理状态:因气温不稳而尝试。7.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关键点是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知道折杨柳词是唐代赠别、乡思名曲。“羌笛何须怨杨柳” “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唐诗名句中都涉及到这一风俗,“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8. 答案:(1)BE(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 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了”

34、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此题分两个小题,(1)为多项选择题,(2)为笔答题。(1)题中赏析不正确的是 B项和E项。B项中“飞鸟难及”不当,只有三层楼高,怎有“巍巍高度” ? E项“壮志豪情”并没体现出来。(2)题是考查两诗的比较鉴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重在人生的哲理。华易逝的伤感;浮沉宦海的厌倦。特点:借景生情,以萧瑟凄凉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10. 答案:“凉”。“凉” 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

35、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11.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 “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解析:本题能找出“咽” “冷”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湎在佛家的空寂心 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 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苍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

36、 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 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这两个字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这两个字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12.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怒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9.答案:(1)屈原白居易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第(1)问需解释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可从两方面考虑:是富有边塞特征的地名或景观,如金河、玉关、青冢、黄河

37、、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 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另外,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境内;二是内容,题目“征人怨” 及细节“马策、刀环”都提示这首诗是写征人的戍边生活。第(2)问实际上是分析诗人如何写“怨”的。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通篇没直接写“怨”字, 但句句都有“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征人”的 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金河复玉关”反映了对战事频仍的怨恨;“岁岁”“朝朝”从时间上流露出怨情;“三春白雪”则怨边塞奇寒无比;“万里黄河绕黑山”,是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