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资料—痢疾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60811037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内科学资料—痢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内科学资料—痢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内科学资料—痢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资料—痢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资料—痢疾(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痢疾细目一:概述一、痢疾的概念及源流1.痢疾的概念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2.痢疾的源流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难经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天行毒气,夹热腹痛下痢”之说,以“痢”称本病,逐步为后世医家所接受。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宋代济生方正式用“痢疾”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丹溪心法

2、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清代有痢疾专著,如吴道琼的痢症参汇、孔毓礼的痢疾论。二、痢疾的临床特征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痢疾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节讨论的内容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痢疾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外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二、痢疾发生的病机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

3、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病理性质:初期多为实证,因湿热或寒湿所致。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理演变:湿热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为疫毒痢。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三、暴痢与久痢的病理特点及转化本病初期多为暴痢,属湿热或寒湿壅滞,表现为湿热痢或寒湿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湿热伤阴,形成阴虚痢;脾胃素虚寒湿留滞肠中,则为虚寒痢。细目三:诊断痢疾的诊断要点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排赤白脓血便为主症。2.急性痢疾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慢性痢疾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

4、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3.有传染性的痢疾者,多伴有饮食不洁史;急性多发生在夏秋之交,慢性四季皆可发生。细目四:辨证论治一、痢疾虚实寒热的辨证要点1.辨虚实:一般来说,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实;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2.辨寒热: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稠厚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口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

5、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二、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宜忌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三、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阴虚痢、休息痢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须牢记的架构图】1.湿热痢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

6、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代表方:芍药汤加减。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肉桂、金银花。2.疫毒痢主症: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3.寒湿痢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7、。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4.阴虚痢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瓜蒌。5.虚寒痢主症: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常用药:人参、白术、干

8、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6.休息痢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代表方:连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四、湿热痢和休息痢等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湿热痢初起,若兼见表证,可用解表法,用荆防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则用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若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属热重于湿者,则宜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若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

9、可去当归,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燥湿;若兼饮食积滞,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消食化滞;若食积化热,可加用枳实导滞丸行气导滞,泻热止痢。休息痢,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用温脾汤加减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若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宜加肉桂、熟附子、吴茱萸、五味子、肉豆蔻以温肾暖脾,固肠止痢。细目五:预防、转归及预后一、痢疾的预防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2.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对防止感染有一定作用。3.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予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二、痢疾的转归、预后一般来说,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下痢兼见发热不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虽下痢次数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入营血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