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60794613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宜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宜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宜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宜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宜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版)宜宾市城乡规划局2015年7月目 录第一章 总 则4第二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4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规划管理7第四章 建筑间距规划管理13第五章 建筑退让边界规划管理17第六章 建筑物高度控制规划管理20第七章 建筑形态及外观规划管理23第八章 建设项目环境及文化特色规划管理25第九章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28第十章 场地竖向控制规划管理34第十一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35第十二章 附 则40附录一 用地兼容性一览表41附录二 停车位配建标准42附录三 主要名词解释47附录四 计算规则51附录五 总平面规划编制要求56第一章 总

2、 则1.1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宜宾市实际,制定本规定。1.2 本规定适用于宜宾市城市总规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上确定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指导各类建设项目各阶段设计及规划实施管理等活动,控规的编制及城市设计应参照本规定。1.3 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统一的国家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1.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应当按照已批准的保护专项规划和本规定执行。1.5 本规定未包含的内容,

3、按有关技术规范和行业规定执行;当本规定与现行技术规范或行业规定有不同要求时,应按规定严格的标准和规定执行。对特殊性、专业性强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行业规定或专业技术规范,提出专门的规划要求。第二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1 在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应严格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原则上不得批建项目,确需批建的建设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须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题论证,按程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2.2 城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2.3 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

4、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根据附录一的规定确定兼容范围。建设项目拟兼容的用地性质或用途在附录一中未列入的,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该项目主导用地性质和与周边环境相互影响情况、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进行论证后核定,纳入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的规定性内容。2.4 对于混合功能用地,用地性质代码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对于商住混合用地,其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按以下规定执行:(1)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商业服务业设施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2)商业服务业设施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

5、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2.5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可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停车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禁止实施经营性项目及住宅,因城市规划要求确需实施的,应当先进行规划设计方案分析,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下达规划条件。因用地狭窄或者与城市道路不相连等原因,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用地,按照零星用地进行管理。 2.6 计算建设项目各项规划控制指标的用地面积以该项目建设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的用地面积为准,不包括项目建设用地红线以外代建、代征的城市规划绿线、

6、黄线、蓝线、紫线等范围内的用地面积。各建设项目不论分期建设与否,指标均以红线范围进行统一计算,保留建筑在红线范围内的应纳入计算范围。2.7 新建建设项目用地应成片实施,原则上以规划道路为界限。若涉及多个地块,可调整合并为一个大地块,但需满足以下要求: (1)地块合并后建设规模不得超过各地块原批准建设规模之和。 (2)若各地块规划用地性质相同而规划控制要求不同的,其规划控制指标允许进行加权平均;若各地块规划用地性质不同的,则其规划控制指标不得进行加权平均,并应符合各地块相关规划控制要求。(3)以上情况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规划管理3.1 建设用地的开发建设强度由建筑密度、容积率

7、和绿地率等建筑容量指标控制。建筑容量应根据建设用地的规划区位、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地形和用地状况和绿化条件等综合承载能力及城市景观要求合理确定,以形成疏密有序、错落有致、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城市空间形态。3.2 建设用地由于建设需要需确定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的,按表31的要求确定。表31用地性质建 筑 形 式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居住用地、居住兼容商业设施用地多层住宅281.53560米以下高层住宅小区252.53560-100米以下高层住宅小区223.535超高层住宅小区205.04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建筑多 层552.510高 层505.015商务建筑(商业、办公等综合)多

8、 层452.520高 层405.025批发市场502.015农贸市场451.51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行政办公多、低层351.830高 层303.030中、小学,幼儿园301.235大中专学校301.535教育科研303.035医疗卫生、文化等302.535工业和仓储用地厂房、仓储及配套用房50按备注执行10绿地率20注:1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得小于1.0;2工业园区区域的工业、仓储用地容积率不设置上限;3商业兼容居住用地可在居住用地标准上基础上密度增加5%10%,绿地率减少5%10%。4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的中央商务(商业)区、组团中心核心区范围内项目可以对容积率和密度取上限值

9、或者个别项目经论证允许超过;其他区域应根据用地情况不同适当对容积率和密度上限值降低。3.3 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需要对规划保留的建筑(不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进行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和改善使用条件的改造(含加阳台、加电梯等、不含加层),应符合以下条件:(1)对周边空间环境、城市景观和相邻建筑不造成影响;(2)用地内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未超出其规定值;(3)符合间距、绿化、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等规定和建筑结构安全;(4)应取得所有利害关系人的同意。3.4 具有合法房产、土地权属证的居民自有住宅和其他用房,经市级危房鉴定部门鉴定为危房的,进行危房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0、(1)房屋基地占地面积及位置、建筑面积和层数不得超出原有房屋房产、地产权属证记载内容;不得增加建筑高度;建筑物的任何部分不得突出其用地权属范围;(2)不得影响相邻房屋的采光、通风和建、构筑物的安全及正常使用;(3)不得改变使用功能;(4)不得破坏绿化、侵占绿地和妨碍通道、影响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5)位于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建筑控制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地段、风景名胜区确定的各风景区和景点等城市特别地区的,其建筑形式和外观必须严格符合该地段的规划要求。3.5 建筑楼地面低于室外地坪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的1/2者为地下室;建筑楼地面低于室外地坪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

11、间平均净高的1/3,且小于等于1/2者为半地下室;除地下建筑以外的建筑均为地上建筑。(1)半地下建筑面积折半计入容积率计算。但其与市政道路直接相临处建筑楼地面低于室外地坪的平均高度小于该房间平均净高的2/3,或者与市政道路直接相临处建筑露出在室外地坪部分高于市政道路标高1米的,若8米进深之后部分为商业类空间,则须将8米进深部分增加至16米进深部分全部纳入容积率计算;若8米进深之后部分为车库或者设备用房等空间并且实墙分隔,8米进深的部分全部纳入容积率计算。(2)地下建筑均不纳入容积率计算。但其与市政道路直接相临处建筑楼地面低于室外地坪的平均高度小于该房间平均净高的2/3,或者与市政道路直接相临处

12、建筑露出在室外地坪部分高于市政道路标高1米的,若8米进深之后部分为商业类空间,则须将8米进深部分增加至16米进深部分全部纳入容积率计算;若8米进深之后部分为车库或者设备用房等空间并且实墙分隔,8米进深的部分全部纳入容积率计算。(3)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应结合地形,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以不合理堆土形成掩埋的建筑,不视为地下建筑及半地下建筑。(4)特殊地形,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地面室外地坪标高,并按技术规范和上述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3.6 建筑投影面积为建筑密度计算依据(建筑密度=建筑投影总面积建设用地面积100%),建筑投影总面积为以下两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叠加部分不重

13、复计算):(1)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2)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半地下、地下建筑,其纳入容积率计算的8米进深部分;进深不足8米的,据实计入。(3)除雨篷、挑檐、花池和构架之外的建筑物各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均计入建筑投影面积。3.7 建筑物阳台、飘窗、空调外机搁板及建筑附属构件设置:(1)每套住宅阳台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套住宅套型边界水平投影面积的20%;商业、办公、酒店建筑的每层阳台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层建筑水平投影面积的15%。阳台进深不应大于2.1米(阳台进深超出2.1米部分计算全面积),低层住宅、退台式建筑阳台等有特殊要求的除外。(2)飘窗窗台与室内楼地面高差不得小于0.4

14、5米,结构净高不得大于2.1米,且凸出外墙宽度不得大于0.6米的飘窗不计算建筑面积。若飘窗设置突破以上要求按其飘窗整体水平投影计算全面积。(3)建筑物附属构件(包含但不限于各类形式的水平遮阳板、构造板空调外机搁板、花池等等装饰构件或者各类孔、洞等结构构件)的进深不大于70厘米,且连续长度不大于1.8米。住宅建筑在附属构件(结构构件)内设置孔洞,其进深大于70厘米或者连续长度大于1.8米的均按其范围计算面积,并全部纳入容积率计算。(4)设置设备平台的住宅,不得再设置空调外机搁板,且设备平台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套住宅套型边界水平投影面积的5%。3.8 建筑层高在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前提下按照以下规定

15、进行控制,超出部分须按照以下要求累积计算自然层(一律按自然层全面积计入容积率):(1)居住建筑层高大于3.6米、小于或者等于5.8(即3.6+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层高大于5.8米、小于或者等于8(即5.8+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层高大于8米的,以此类推。跃层式居住建筑,其门厅、起居室、餐厅的通高部分不超过该层套内建筑面积的35%且小于或者等于7.2米的,该通高部分的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1倍计算;通高部分超过该层套内建筑面积的35%或者大于7.2米的,按照本条第

16、一款的规则计算。除门厅、起居室、餐厅、与起居室相连的封闭式阳台之外的其他部分出现通高情况的,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则计算。(2)商业建筑(含各类配套服务建筑)层高大于6米、小于或者等于8.2(即6+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层高大于8.2米、小于或者等于10.4(即8.2+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层高大于10.4米的,以此类推。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须专题论证。(3)办公建筑、酒店建筑层高大于5.1米、小于或者等于7.3(即5.1+2.2)米的,不论其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

17、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层高大于7.3米、小于或者等于9.5(即7.3+2.2)米的,不论其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层高大于9.5米的,以此类推。(4)仓储、工业厂房等建筑物层高大于8米、小于或者等于10.2(即8+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层高大于10.2米、小于或者等于12.4(即10.2+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层高大于12.4米的,以此类推。有特殊要求的除外。(5)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等有特殊功能需要的建筑通高部分按照一层

18、计算计容建筑面积。 (6)体育馆、会展中心等有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按功能需要另行确定层高。3.9 商业(不含酒店)、办公类项目不应采用住宅套型式布局设计,宜采用公共走廊、公共卫生间式布局。第四章 建筑间距规划管理4.1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绿化、安全、工程管线、建筑设计规范和文物古迹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外,同时应符合本章的规定。4.2 建筑的间距应在按以下参数满足日照要求的基础上,符合本章的规定。(1)宜宾市经纬度:东经10437,北纬2846。(2)有效时间:大寒日8:0016:00,冬至日9:0015:00。(3)时间计算精度:5分钟。(4)日照时间统计方式:累计所有连续

19、照射大于15分钟的时间段。(5)采样点间距:1米。(6)日照计算时均采用真太阳时。4.3 建筑间距指相邻建筑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最近点之间的水平距离。4.4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居住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0.8倍,新建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1倍; (2)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等于100米,且面宽小于或等于40米的居住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24米,新建区不小于28米;(3)建筑高度大于100米,且面宽小于或等于40米的居住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28米,新建区不小于

20、32米; (4)建筑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居住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项的规定办理,计算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按计算高度100米执行。4.5相邻居住建筑,山墙相对布置时,其间距为:(1)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居住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米;(2)建筑高度大于24米,居住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3米;(3)山墙面仅可设置厨房、卫生间及储物间开窗和生活阳台。4.6 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山墙面对主采光面的),其间距为:山墙一侧按山墙面间距一半退让,主采光面一侧按主采光面平行布置间距一半退让,建筑间距二者相加计算。4.7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21、布置时的间距:(1)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时,最窄处按4.4条确定; (2)夹角大于45度时,最窄处按4.6条确定。4.8相邻居住建筑,错位(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1)建筑高度均小于或等于24米时:旧区改造不小于6米,新区建设不小于9米; (2)建筑高度大于24米时:旧区改造不小于13米,新区建设不小于16米。4.9两栋居住建筑连接修建(拼接),两栋建筑连接以后的面宽,按整体(拼接整合)计算。4.10建筑高度范围不同的居住建筑相邻布置时的间距,按各自规定间距的一半相加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4.11一幢建筑的主要采光面与另一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或两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

22、对时,均视为主要采光面与主要采光面相对。4.12当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图形时,以其建筑平面外廓外接正方形任一面宽度计算面宽。4.13 当建筑作退台时,按4.3条至第4.12条的规定,视其不同高度分别确定间距。4.14 非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1)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建筑间的间距:旧区改造不小于6米,新区建设不小于9米;(2)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等于100米的建筑间的间距:旧区改造不小于13米,新区建设不小于16米;(3)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建筑间的间距:其最小值为20米;(4)非居住建筑建筑高度范围不同的建筑间距按各自规定间距的一半相加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4.15 下列各类

23、建筑的间距,按照以下标准执行:(1)中小学教学楼、幼托建筑、医院病房楼之间,以及与其他相邻建筑的间距,除应当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外,还应当在本规定4.3条至4.12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执行。(2)居住建筑与建筑计算高度4米以下的门卫房、车库人行出入口等独立设置的附属建筑物的间距,应当符合相应设计规范,且不小于4米;(3)工业建筑、物流仓储建筑之间的间距,按照相应设计规范执行。4.16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按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进行控制;非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按非居住建筑进行计算,本章有其他规定的除外。4.17 相邻建筑底层标高不一致时,其间距按照相对高度确定,其中一栋屋顶标

24、高在另一栋底层室外地坪标高以下的,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建筑间距不作要求。4.18 挡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间距要求。(1)应在满足日照、通风、卫生、防护、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挡墙和护坡的高度大于1米时,建筑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与挡墙和护坡的距离不得小于挡墙和护坡高度的0.4倍,且不得小于3米。与挡墙和护坡的间距计算值大于18米的,按照不小于18米控制。挡墙和护坡退台时,可以分阶计算。(2)特殊地段、地形的建筑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采光、通风、城市设计的要求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4.19 当沿规划建设用地红线内外有已建、保留或不具备拆迁条件的现状建筑时,应由新建项目

25、按照相关国家技术规定、规范或本规定第四章有关建筑间距的规定退让间距;当保留建筑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有保护(存)价值的历史遗迹时,新建项目应按有关规定后退保护距离。4.20 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的项目建筑间距以方案合理性确定。第五章 建筑退让边界规划管理5.1 建筑物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排水干线,人防设施、文物古迹、电力保护区等用地边界建设时,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退让。5.2 建筑物沿用地边界修建时,应按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规定的自身相应间距的一半作为建筑离界距离。当相邻已有建筑未退让间距时,新建建筑应退足相对应的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道路两侧建筑,当道路宽度不满足

26、间距要求时,按道路中线各退够相应间距。地下建筑物的离界间距,在地下建筑完全被覆土掩埋时,其最小值应不小于3米,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5.3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高层建筑物的建筑后退,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表(表51)之规定:表51 道路宽度建筑高度 后退距离(米)D24米D24米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新区建设24h60 米81210156050米的平面交叉口1824米D50米的平面交叉口12D24米的平面交叉口9注:D为较宽道路的红线宽度。5.7 建设用地内的地下建(构)筑物按以下规定执行。地下建(构)筑物的外墙(外侧)后退规划道路红线(控制线)、建设用地红

27、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表53的规定。表53类 别最小退距(m)城市道路交叉口D24 m9D24 m5城市道路D24 m5D24 m3建设用地红线(不临道路的用地边退距)3 注:D为较宽道路的红线宽度。5.8 经批准允许沿城市道路修建的围墙(含建筑面积小于10平方米的门卫室),其退让道路红线距离:空透式围墙或绿篱距D24 m道路的红线不应小于2.5米;D24 m道路的红线不应小于1.5米;封闭式围墙距D24 m道路的红线不应小于3米;D24 m道路的红线不应小于2米。5.9 内部道路、地下停车库通道坡道起坡点和地下停车库出入口边线与城市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7.5米。5.10 临城市道路的建筑台阶(平

28、台)和建设项目配套的地下工程管道、管井、管沟、管涵(城市市政管线和连接城市市政管线的除外)等退让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的最小净距不得小于表54的规定:表54 退界及条件(m)S大于1010S88S66S4S4建筑物台阶(平台)65432地下工程管线44321 注:S为规定的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5.11 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建筑物,其建筑红线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市政基础设施和有专门规定的除外);蓝线外划定为公共绿地或其他绿地绿线的应按退让绿线规定执行。建筑红线退让城市防洪堤,除有关专门规定外,退让城市防洪堤脚不得小于8米。5.12 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于室外地坪的部分按地上建筑的规

29、定进行退距管理。第六章 建筑物高度控制规划管理6.1 本规定所定义的建筑高度分为建筑结构高度和建筑净空高度两种定义。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采用何种高度作为建筑高度控制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1)对建筑高度有规划管理及城市景观要求的地区,应按照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结构高度。(2)机场、电台、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或者其他特殊规划用途的建构筑物、设施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于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照建筑净空高度控制。6.2 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规定。七层以下的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低于16m的住宅鼓励设置电梯。五层以下办公建筑鼓励

30、设电梯。 6.3 在飞机场、气象台、卫星观察站、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等有净空高度限制的设施净空保护区域内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要求。6.4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6.5 建筑高度除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外,对临主、次干道布置的板式高层建筑(含高层建筑的裙房),其建筑结构高度(从人行道标高起算)不得大于道路中心线与建筑外沿线之间宽度的2倍。超过上述宽度的部分,应从建筑外沿线相应按比例后退。临支路布置的板式建筑(含高层建筑的裙房),其建筑结构高

31、度(从人行道标高起算)不得大于道路中心线与建筑外沿线之间宽度的2.5倍。超过上述宽度的部分,应从建筑外沿线相应按比例后退。6.6 建筑结构高度计算:(1)平屋顶建筑的建筑计算高度指各立面对应的室外地坪最低点至屋面结构层面层的高度(详见附则)。(2)坡屋顶建筑的建筑计算高度指各立面对应的室外地坪最低点至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3)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不计入建筑高度计算。6.7 沿规划红线宽度24米及以上的道路和河岸、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等开放空间的居住建筑(含商住综合楼),当建筑高度不大

32、于24米时,其面宽或连续面宽的投影长度不宜大于100米:当建筑高度大于24米且不大于60米时,其面宽或连续面宽的投影长度不宜大于80米:当建筑高度大于60米且不大于80米时,其面宽或连续面宽的投影长度不宜大于60米:当建筑高度大于80米时,其面宽或连续面宽的投影长度不宜大于40米。不同建筑高度组成的连续居住建筑,其最大面宽或连续面宽的投影长度限制值,按最高建筑所对应的面宽执行。6.8 位于道路交叉口侧或临接两条及两条以上道路的建筑,建筑物临街面室外地坪标高(同侧的平均标高)之间的高差不大于5米,且建筑沿较窄道路长度小于30米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控制高度,但建筑沿较窄道路长度超过30米

33、时,其超过部分按较窄道路计算其控制高度;建筑物临街面室外地坪标高之间的高差大于5 米的,应分别按相临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控制高度,或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确定。6.9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文物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后,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核定。第七章 建筑形态及外观规划管理7.1 建筑造型、立面设计和外装饰色彩应符合城市规划、区位环境、市容景观和安全要求,力求协调统一、新颖美观、

34、确保安全。在建筑设计中宜采用能体现地方特色,展示地域文化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立面设计,彰显城市文化品位。7.2 为提升建筑品质、形成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建筑项目应依托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城市轮廓。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中宜以一栋(组)较高建筑形成空间制高点,较高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高差比不宜小于25%,面向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与纵深空间层次。在风貌协调的基础上,高层建筑屋顶形式应作适当造型处理,电梯机房、设备用房、楼梯间等屋顶建构筑物应进行美化或遮挡处理,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天际轮廓线。临街高层建筑宜点式布局,建筑入口、顶部等应作重点设计,以丰富

35、建筑立面,改善天际轮廓线。7.3 建筑外观应体现多样化,可采取组群布局方式,通过建筑组群之间材质、色彩、形态、立面处理的区别,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7.4 建筑外墙应使用美观、大方、安全、环保、耐久的新型材料,宜采用石材、环保复合材料、玻璃、金属等高品质的装饰材料展现建筑的品质感,禁用劣质、非环保外墙材料。建筑的底商部分须采用石材作为外装饰材料。建筑外装饰施工前,应将选材或做出的样板报经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施工。7.5 高层建筑和公共建筑宜进行夜景照明设计,采用适当的照明方式展现建筑的轮廓与特色。7.6 临规划宽度32米(含32米)以上道路的住宅建筑外立面应进行公建化设计,建筑外立面阳台

36、应封闭,不宜设置外凸悬挑式阳台,建筑外立面不宜采用涂料作为外装饰材料。7.7 建筑外立面应尽量控制玻璃幕墙覆盖面积。临城市主次干道建筑立面中的玻璃幕墙以及高层建筑中的玻璃幕墙须进行防眩光设计,杜绝城市光污染,其设计内容须体现在设计文本中。7.8 建筑立面各种标识、店招、广告位、空调外机位以及各种管道应结合建筑立面与主体同步统一设计并预留设置,并隐蔽处理以达到统一美观效果。临街商业用房不应设置封闭式卷帘门。7.9 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确定的传统风貌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有关保护规划的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区域内新建、改建、

37、扩建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及外观应与之协调且必须符合文物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相关规划执行。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吸纳传统建筑在总体格局、空间尺度、风貌塑造和环境特征等方面的精髓,丰富宜宾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第八章 建设项目环境及文化特色规划管理8.1 空间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严格按照宜宾市主城区特色文化品位展示规划要求,展示特色文化。(2)规划布局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鼓励体现宜宾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的风格设计。(3)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管线工程应地下埋设。(4)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

38、关系。8.2 居住用地或兼容住宅用地内,应设集中绿地。集中绿地的面积应不少于规定绿地面积的30%;集中绿地的40%,应向城市空间开敞式设置,且对外开敞长度不小于其绿地周长的20%。非居住用地内的集中绿地应开敞式设置,且尽可能全方位向城市空间开敞。交通设施、商业、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的集中绿地,可结合交通疏散功能及景观设置。8.3 居住项目的内部环境应当对城市开敞。滨江或者临规划路幅宽度大于等于32米道路布局的居住项目,其建设用地沿江或者沿道路长度大于或者等于100米的,该侧应当留出不小于建设用地长度30%的开敞空间,各开敞空间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宽度不得小于20米;(2)进深自建设用地红线起

39、算不得小于20米;(3)以上区域地面以上不得布置建筑;(4)场地标高应当与城市道路标高自然衔接。8.4城市街道两侧、商业街区等繁华地带的公共建筑,原则上不允许修建各类围墙,可采用绿化、水景等景观方式界定空间。住宅、学校、幼儿园等需要明确空间界限的项目应采用绿篱、花坛(池)、栅拦、透空围墙等形式作为分界。其中,栅拦、透空围墙高度不超过2米,通透式围墙通透率应大于70%,通透部分绿视率应达60%以上。有保密、安全等特殊要求需要修建实体围墙的,应经过批准,并在围墙外侧修砌宽度0.3米以上、高度0.4米的绿化种植槽,用于种植常绿植物,进行垂直和平面绿化,遮挡墙体,绿化覆盖率要达到100%。8.5公共建

40、筑后退道路空间宜对地面铺装、花池小品、城市设施(座椅、树池、垃圾桶等)、人行道等强化整体景观设计,形成开放式、人性化的城市空间。8.6 建筑基地内绿地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及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绿地面积(绿地率)的计算方式为:(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面积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计算。(2)单位用地内新建、改建、扩建的绿地面积算单位用地范围内的总绿化面积。(3)建筑基地内的水域面积作为绿地面积计算。(4)地下车库、地下建筑物(半地下车库、半地下建筑物)顶板以上绿化面积折算绿地面积(绿地率)的方式为:表81地下车库、地下建筑物(半地下建筑物)覆土厚度1

41、.5m100%下车库、半地下建筑物)的顶板以上绿化0.6m覆土厚度1.5m80%0.4m覆土厚度0.6m50%(5)草坪砖绿化,仅指建设项目总平面图中确定的地面停车场地。绿化面积折算绿地面积的方式为:表82绿化类型要 求折算系数草坪砖停车场停车位地面采用植草砖铺装。20%林荫式草坪砖停车场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铺装,且每个车位种植一棵以上遮荫效果良好的乔木。50%8.7 除住宅小区外的建筑基地内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化指标的项目,如屋顶绿化能够满足当地植物绿化覆土要求,可按以下方式将屋顶绿化面积折算成绿地面积(绿地率),折算方式如下:表83裙房屋顶绿化和一层屋顶绿化0.6m覆土厚度0.4m20%覆土厚度

42、0.6m40%公共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建筑高度不超过40米的非住宅建筑屋顶作覆土厚度0.4米,屋顶绿化面积达屋顶面积的60%以上的。20%建筑层数低于12层,高度低于40米的高层和多层非坡屋顶公共建筑宜作屋顶绿化设计。8.8 规划确定的绿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不得非法占用。8.9 新设置的桥梁护栏、公交站台、垃圾桶、座椅、管道井盖、电力通信实施等城市家具及市政配套设施,应充分使用宜宾城市特色文化元素。第九章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9.1 控规中有单独用地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控规要求配建;控规中无单独用地但有明确配建要求的,按照已明确的要求设置;控规中无单独用地且没有明确要求的,

43、按照本规定执行。9.2 建设单位在报批方案设计时,应当在设计图中注明配套设施的名称、建筑规模、用地位置、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等,配套设施必须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9.3 公建配套设施必须按规划要求的面积标准配建,且以下设施不得设置在地下(含半地下)空间内: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体育活动中心、养老服务设施。9.4 社区用房按照社区规划进行配置,并确保一处社区有一处社区用房。社区用房包含办公用房(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社区党组织办公室、社区警务室等)、服务用房(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民事调解工作室、信访服务工作室

44、、计生服务室、老年服务站、青少年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等)、活动用房(文化站、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会议室等)等内容。社区用房应满足以下条件:(1)每个配建有社区用房的项目,配套社区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500。(2)社区用房应为独立成套,当建筑面积不满足时,可选择同单元相邻或上下层套型,房屋应方正不得异形,房屋空间、层高和室内净高应满足使用要求。(3)社区用房应有独立对外出口或在方便居民进出的地方,不得设置在走廊和出口偏僻的地方。9.5 新建的住宅小区(含商住混合),按小区住宅人口数量,以不低于每人0.1平方米同步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且最小不得低于30,且不得分割设置。9.6 新建住宅小区卫生服

45、务站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其中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并须设置日间观察床位。9.7 新建建设项目,应按以下规定配建物业管理用房(含物业办公用房、物业清洁用房、物业储藏用房、业委会活动用房、业主委员会议事用房、文体设施管理用房等):(1)总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下,按总建筑面积3配置,且建筑面积不小于100;(2)总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含10万平方米)、30万平方米以下,按总建筑面积2.5配置,且建筑面积不小于300;(3)总建筑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含30万平方米),按总建筑面积2配置,且建筑面积不小于750;(4)当物业管理用房建筑面积大于300时可分处设置,但物业办公用房

46、宜与社区用房集中设置,且设于地上有独立对外出口或在方便居民进出的地方;(5)物业管理用房中须设置不小于30的文体设施用房。(6)住宅小区应按规定设置门卫室、信报箱、公示栏、宣传橱窗、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公示栏等配套设施。9.8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1)按照必选体育设施与建议体育设施相结合、室外配建与室内配建相结合的原则,弹性管理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2)将配建体育设施设置于室内时,其占地面积计算方法与设置于室外时的计算方法相同。(3)住宅小区配建体育设施类型配套要求应符合表91的规定。表91设施名称单处设施最小占地面积单处设施最大服务建筑面积配套要求(标有*为必须配建体育项目类型

47、)5万面积10万10万面积20万20万面积50万50万面积100万面积100万乒乓球20 5万*羽毛球场150 10万*儿童游戏场150 10万*健身路径150 10万*三人制篮球场(半场)310 20万*室外综合健身场400 50万*标准篮球场56050万*门球场38050万*普通游泳池61050万*五人制足球场460100万*注:1面积仅指住宅建筑面积。2*号为必须配建的体育项目类型,其余为建议项目。3单独为体育设施配建的附属设施,如更衣室、厕所、管理用房等,其占地面积可纳入体育设施占地面积进行计算,但不纳入该类体育设施单处占地面积。管理用房面积不得超过50平方米。4室外综合健身场的最小面

48、积不得少于400平方米,场地最窄处不得小于8米。5不包含配建幼儿园、中小学运动设施。单处超过最大服务建筑面积应相应进行增设。9.9 配建幼儿园应符合表92的要求。表92类别最小规模用地面积()最小建筑面积()幼儿园6班(180人)2500-350017009班(270人)3500-4500245012班(360人)45003500且须满足以下条件:(1)幼儿园必须采用单独用地和独立建设,不得与其他建筑连体建设。同时应按规范设置室外活动场地;位置宜靠近小区绿化地带。(2)幼儿园主出入口不得设置在城市主干道一侧。在幼儿园正门两侧各30m范围内,不得设置垃圾中转站、机动车停车场、集贸市场。9.10

49、新建小区应按设计条件设置配套环卫设施,其中各项设施应满足相关规定规范要求。新建居住小区配建垃圾转运站须满足设计条件通知书的要求,独立临街设置,并作相应隐蔽处理,不得影响城市景观,同时应设置相应的标识措施。新建住宅项目应按住宅建筑面积0.5配建垃圾用房,且建筑面积不得小于10;住宅面积较大的项目可分散设置垃圾用房。在城市公共空间及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米500米,在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米,上述地段高层公共建筑原则上均要求在底层设沿街对外的公共厕所,在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米1000米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新建居民区为300米500米(宜建在本区

50、商业网点附近)。 新建建设项目配建公共厕所应满足:(1)配建公共厕所必须临城市道路建设,并全天对外开放。(2)配建公共厕所应按照相关要求设置标识系统和导向牌。独立式公共厕所、垃圾库与相邻建筑物的间距,除满足相应建筑间距规定之外,其最小间距不得小于8米,宜设置不小于3m宽绿化隔离带;连体式式公共厕所应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并设置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9.11 农贸市场采用单独选址建设为主,规划设计条件明确配套建设的应满足以下条件:(1)配建的农贸市场宜独立式室内设置或与公共建筑连体式室内设置,不得与住宅建筑连体设置。(2)连体式室内农贸市场应优先设置于地上一、二层,并且设置于一层的建筑面积不

51、应小于设置二层的建筑面积。(3)多层农贸市场每层应设公共厕所。市场内净高不低于4米,同时应满足3.8条规定。9.12 规划建设用地内配套建设的各类工程管线必须与城市管网衔接,并符合城市管网的各项技术规定和容量、压力、高度等要求。室外变压器不得设置在临街面,并作必要的隐蔽、保护措施,且引入规划建设用地内的电力线路必须埋地敷设。室外给水、燃气、供电表箱及各类管道应隐蔽设置,不得影响建筑外观和街道景观。住宅小区必须实行雨污分流。必须同步设计雨水、污水管线及光纤、电力、天然气、通信、电视等管线和变电箱、广电及通讯等基础设施,须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后方可竣工验收。规划建设用地内的变(配)电房、供水和燃

52、气设施、管线交换间、锅炉房、餐饮业或食堂厨房、烟囱、堆场、污水处理池、化粪池等各类附属设施不得临主次干道和城市商业街道布置。9.13 停车场(库)配建停车场(库)配建标准参加附录二(宜宾市停车位配建标准)。 第十章 场地竖向控制规划管理10.1 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竖向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道路、排水、防洪、景观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综合考虑,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观,合理确定控制高程和使用不同坡度的用地,有利于建筑、市政设施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10.2 建设用地内的场地、对外联系的道路、临道路建筑物、排水口等控制标高,应与城市道路和排水系统以及周

53、边环境和用地妥善衔接,并尽量做到挖填方平衡,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对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坏。10.3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10.4 建筑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在山区和丘陵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10.5 挡土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间距应符合第四章4.18要求。10.6 建设用地的场地竖向,包括场地出入口、场坪标高应与项目周边城市道路标高相互协调。10.7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人行道地坪标高、形状和在人行道上开设机动车进出口或砌造斜坡。第十一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11.1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

54、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32及以上)、次干路(2032米)及支路(20米)。(2)快速路路幅宜为两幅,设中央分隔带,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主干路路幅宜为四幅或三幅,应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立分隔带;次干道均设置非机动车道。(3)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相交、城市快速路与城市快速路相交、城市快速路与城市主干道、城市主干道与城市主干道相交原则上考虑实施全互通立交,暂时没有实施条件的需进行控制,为以后实施预留空间。(4)支路应当与支路、次干道相接,确需与主干道相接的,应当组织右进右出交通。(5)不得在主干道以上级(含主干道级)的城市道路车行道上设置停车位,次干道应当适当控制设置。11.2 城市

55、桥梁、隧道工程的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新建、改建城市桥梁按照桥梁设计规范要求实施,净宽不宜小于连接道路的规划红线宽度,桥梁的横断面划分应尽可能与道路横断面一致,桥梁的设计应考虑市政管线的敷设位置及保护措施。各种桥梁的平面布局、标高应与城市规划道路平顺连接,有利于行车及行人安全。(2)新建、改建城市桥梁在与城市道路连接时原则在桥头考虑全互通立交,与桥梁建设同步实施,暂时没有实施条件的需进行控制,为以后实施预留空间。立交控制范围内除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外应当进行绿化。11.3 管线工程的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的各类工程管线应根据不同管线的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

56、)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按国家GB50289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控制。(2)各类管线工程应当采用地下埋设,现有架空管线改造时应当逐步下地埋设。(3)新建城市道路,宜采用综合管沟(共同沟)集中敷设各类市政管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形成网络。(4)在道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管线应当优先考虑布置在人行道下,原则上不得在行道树绿带下敷设。(5)各类管井顶面标高应当与道路设计标高一致,在人行道下设置的管线,其顶板装饰应当与人行道面砖铺砌统一,并且注意对边角的修饰,与道路景观相协调,不得影响行人正常通行。(6)各类市政管线工程应与道路工程同步建设,地下管线穿越既有道路宜采用

57、非开挖技术。(7)管线在桥梁上进行敷设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对于新建桥梁,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不能同步建设的,应当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8)在建成区城市主、次道路上不得新设架空线路,若确需新架设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电力杆线,必须进行规划论证,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9)新设置的各种电力变压器、通信交接箱、燃气调压器(箱)等设施,不宜占用道路人行道;现有人行道上的架空线杆线和设施,应结合道路改造,按本条要求逐步规范。(10)建筑项目用地临街面超过50米宽,其项目用地内应预设一处市政公用设施点位,在此基础上用地临街面面宽每增加200米应增加预设一处市政公用设施点位,主要设置变压器、分

58、支箱、环网柜、电信交接箱等,规模点位参照下列规定:一是建筑项目临街布置有集中绿地时,应预留用地面积为30的市政公用设施点位;二是建筑项目临街布置无集中绿地时,应在建设用地内或建筑物底层或负一层设置市政公用设施点位,且净用地面积不小于30,并预留管线进出通道。11.4 城市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景观道路和健身路径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旧城改造道路可适当降低,但不低于上述绿地率指标的一半。11.5 城市道路开设机动车出入

59、口应符合以下规定:(1)城市快速路两侧不得开设机动车出入口;主干路两侧不宜开设机动车出入口,确需开设的,则应在区域路网和动态交通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次干路及支路上机动车出入口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2)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单车道开口宽度不大于4米,双车道开口宽度不大于7米,最大开口宽度不宜大于12米。(3)地下车库出入口临规划道路设置时,坡道起点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7.5米,且不得利用规划道路组织地块内部交通。(4)居住小区机动车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5)隔离带原则上不得开口,确需开口的,应按右进右出组织交通。11.6 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在商业区、交通枢纽区、大

60、型公建区等设置的行人过街天桥或者隧道,鼓励设置自动扶梯或者预留设置自动扶梯的条件,同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2)新建、改建城市桥梁和道路时,应当将配套设施纳入规划方案一并考虑。11.7 城市道路、广场、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公共绿地必须遵循无障碍设施的有关规定,应设置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坡道、盲道及标志。11.8 新建、改建主、次干道原则上应当同时设置公共交通港湾式停靠站,其他道路可设置港湾式或划线式停车港,站台可设置在人行道侧或分车带上;道路同侧停车港的间距宜500800米(城市组团之间道路除外),异侧停车港宜错位设置。港湾式停车港直线段长度不小于25米,划线式停车港直线段长度不

61、小于20米。11.9 沿人行道设置行道树、公共交通停靠站(亭)、垃圾回收箱和自助式公用电话亭等设施时,不得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及交通视线;路灯、交通标志牌等设施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共杆的方式设置。占用人行道设置公共交通站台、电话亭、阅报栏等设施的,应当在宽度大于4米的人行道上设置,书报亭、非机动车停放亭(点)、流动厕所等设施应在宽度大于5米的人行道上设置,设置设施后的人行道通行宽度应不小于3米。占用人行道设置广告牌的,应当遵守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有关规定,不得影响城市道路通行和安全。宽度小于3米的人行道不得设置广告牌。第十二章 附 则12.1 本规定未涉及的范围,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定执行。12.2 本规定有关名词含义,以附录的名词解释为准。本规定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施,每隔三年进行修正。附录一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兼容性一览表主导用地性质兼容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