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792708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6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民 政 部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编制组二OO九年一月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8 年工 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 (建标函2008 24 号)的要求,由民政部负责主编,具体由民政部规划财务司、民政部救灾司、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共同编制。编制过程中,编制组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防洪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救灾储备物资管理规程等法律、 法规和政策文件,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各地救灾 物资储备库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对大量资料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与分析,

2、 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经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反复修改补充形成了送审 稿,经专家审查会通过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报批搞,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发布。本建设标准共分五章,包括:总则、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选址与规划布局、 建筑标准、建筑及相关设备配置。在执行本建设标准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 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地址:北京市东 城区北河沿大街 147 号,邮政编码: 100721),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的解 释工作由民政部规划财务司负责。本标准编制组成员:姜力、宋志强、陈越良、庞陈敏、张恺悌、徐秀玲、高 玉成、纪占国、李成、陈刚、王

3、莉莉、董彭滔、欧阳铮主编单位:民政部规划财务司、救灾司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刚、王莉莉、董彭滔、欧阳铮、杜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9年 1 月目录第一章 总 则 4第二章 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 5第三章 选址与规划布局 8第四章 建筑标准 . 9第五章 建筑及相关设备配置 10附录一 主要名词解释 11附录二 用词和用语说明 13附 件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14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 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提高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制定 本建设标准。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救灾物资储备库

4、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 性标准,是编制、审批和核准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 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依据。第三条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民政部门管理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新建、改建和扩建 工程。第四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方 针政策,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国家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从我国备灾、救灾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 当前,兼顾发展,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水平,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 备体系,满足灾害救助和应急指挥所需物资的储备和管理需要。

5、第五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政府统一安排 建设项目投资,其建设用地应按国家公益事业的有关用地规定执行。第六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满足本级政府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物资 准备的要求,统一规划,一次或分期实施;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实行资源整合。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及环保的要求。第七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除应符合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指标和定额的规定。第二章 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第八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分为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类,其建设 规模由储备物资所需的建筑面积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储备物资规模应

6、根据辐射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 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确定。第九条 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规模应符合表 1规定:表1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分类表规模分类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万人)总建筑面积(甫)中央级 (区域性)大72 862180025700中54 651670019800小36 431150013500省级12 2050007800市级4629004100县级0.5 0.7630800注1:使用本表时每类规模上限取大值,规模下限取小值,规模的中间值采用插入法取值。注2 :建设规模小于县级库下限的,宜设置救灾物资储备点或与其他民政设施合建;建设规模因实际需要突破本

7、建设标准的,另行报批。第十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建筑设备和其他必要装备。第十一条救灾物资储备库房屋建筑包括库房、 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各类用房构成和建筑面积详见表2、表3。表2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类用房构成详表项目类型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县级大中小库房VVVVVV生产辅助用房加工用房VVVVV合建清洗消毒用房VVVVV管理用房办公室VVVVV合建会议室VVVVV财务室VVVVVV档案室VVVVV合建监控室VVVV合建合建警卫室VVVV活动室VVVVVO值班宿舍VVVVVV附属用房车库VVVVVV变/配电室VVVVVO水泵房VVVVVV锅炉房VVVOOO食堂V

8、VVVVO浴室VVVVV合建卫生间VVVV | V注:V”表示应具备该用房;O”表示可具备该用房。表3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类用房建筑面积表m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县级大中小库房195632336814673176619781116843985664122133321394552生产辅助用房61661646230827777管理用房10151093856 93367875042249522828573 95附属用房563 60954355250651829230417919285合计取值2180016700115005000290063025700198001350078004100800第十二条

9、 救灾物资储备库场地包括室外货场(货场罩棚) 、观察场、晾晒场、停 车场等。省级及省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观察场应满足紧急情况下直升飞机的起降 要求。第十三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设备包括电气、给排水、采暖通风、安保、通讯、 消防、网络等设备。省级及省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有条件时可设置铁路专用线。8第三章 选址与规划布局第十四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遵循储存安全、调运方 便的原则,并满足以下要求:1. 地势较高,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2. 市政条件较好;3. 远离火源、易燃易爆厂房和库房等;4. 交通运输便利,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宜临近铁路货站或高速公 路入口;

10、5. 地势较为平坦,视野相对开阔,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库址应 便于紧急情况下直升飞机起降。第十五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功能要求,做到布局合理、流程 通畅。第十六条 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应单设仓储区,其他功能区可根据实 际需要设置。库房宜与生产辅助用房毗邻,并与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隔开。第十七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内外道路应通畅便捷。省级及省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 库对外连接市政道路或公路的通路应能满足大型货车双向通行的要求。第十八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用地应根据节约用地的原则和总平面布置的实 际需要,科学合理确定,并应包括建筑、场地、道路和绿化等用地。建筑系数宜 为35

11、%40%,其中专用堆场面积宜为库房建筑面积的 30%。9第四章 建筑标准第十九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筑标准应根据救灾物资储存、管理的功能要求合 理确定。第二十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设置实体围墙,高度宜为 3.0m。第二十一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宜为单层,其库房净高不应低于 6m;当受条件 限制采用多层库时,不宜超过 3层。第二十二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结构型式的确定应满足仓储功能的需要和结构 安全的相关规定,并充分考虑当地的施工条件及用材状况。第二十三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 准GB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相关规定。第二十四条 救灾物资储

12、备库的库房地坪荷载应满足货物堆放及装卸机械运输和 通行的要求。第二十五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的屋面防水等级和要求应符合屋面工程质量 验收规范GB50207的相关规定。第二十六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消防给水和灭火设 施、防烟与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车道等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 范GB50016勺相关规定。第二十七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首层地面应做防潮处理,库房室内地坪应高于 室外地坪,且不小于 0.3m。第二十八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出入口应方便运输、装卸设备的出入,并设置 防鼠板,高度宜为 0.5m。10第五章 建筑及相关设备配置第二十九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根据

13、物资储备、业务管理等功能要求配置建筑及相关设备。第三十条救灾物资储备库供电应满足照明和设备运行的需要。第三十一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有给排水系统,其防洪、防涝排水应根据库址地形及城市防洪、防涝规划确定流向,宜采用排水沟或排水管道等有组织排水方式。 第三十二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室外货场、货场罩棚应按照第三类建筑物、构筑物采取防雷措施。第三十三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配备相应的机械通风设施。第三十四条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多层库房应设置载重不低于2t的货运电梯等垂直货运设备。第三十五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按信息化管理的需要配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 网络系统。第三十

14、六条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配置装卸、物资保管维护、技防及必要的交通工 具等相关设备。11附录一 主要名词解释1. 自然灾害: 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 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 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2救灾储备物资: 是指各级民政部门存储和调用的,主要用于救助紧急转移 安置人口,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资,包括帐篷、棉被、棉衣裤、睡袋、应急 包、折叠床、移动厕所、救生衣、净水机、手电筒、蜡烛、方便食品、矿泉水、 药品和部分救灾应急指挥所需物资以及少量简易

15、的救灾工具等。3.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是各级政府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救 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 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府文件。其主要内容包 括:自然灾害救助的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 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4.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包括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紧急转 移安置人口数量等。其中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是各地根据灾害类型、灾害发生 频次和强度,以及各地历年来因灾实际发生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等因素综合 考虑,并科学确定的。自然灾害救助应

16、急预案中不同的响应等级对应不同的紧急 转移安置人口数量。5.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 指因受到灾害威胁、袭击,离开住所转移安置到其他 地方,并提供紧急救助的人口数量,或因断水、断电、交通中断等原因生活困难, 需提供紧急救助的人口数量(包括非常住人口以及农垦企业,国有林场,华侨农 场的受灾人员)。6. 生产辅助用房: 用于设备维修、清洗缝补救灾物资的用房。7. 专用堆场: 包括室外货场、观察场和晾晒场。8. 室外货场: 用于清点、装卸和临时堆放救灾物资的场地。9. 观察场: 用于救灾物资入库前对其进行清洁、整理,发现并消除救灾物资 安全隐患的场地。10. 晾晒场: 用于晾晒救灾物资的场地。11. 停

17、车场: 用于停放货车、应急调度车和物资转运车等车辆的场地。12. 建筑系数:建筑系数=(K+F+S+D ) /ZX 100%K 库房用地面积;F 生产辅助及配套设施建、构筑物用地面积;S 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建筑物用地面积;D 专用堆场用地面积;Z 库区总用地面积。库房使用面积系数: 库房使用面积系数 =库房使用面积 /库房建筑面积。13附录二 用词和用语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18、。(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 执行”14附件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条文说明2009 北京15目录第一章 总 则 16第二章 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 19第三章 选址与规划布局 31第四章 建筑标准 . 33第五章 建筑及相关设备配置 3516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条阐明制定本建设标准的目的和意义。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 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度高、灾害集

19、中、损失严重等特点。特别是 近年来,雪灾、地震、洪水等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 受了巨大损失。为了提高政府灾害救助水平、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维护灾区正常社会秩序, 1998 年国家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要求民政部门建立用于储备救灾物资的专门设施,其储备物资主要用于对遭受自 然灾害地区的灾民实施紧急救助,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经过 10 年的发展, 已在 11 个城市设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部分省、市、县也通过各种 方式建立了本级救灾物资仓库,它们在自然灾害救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用。但总体上看,目前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普遍存在仓

20、库面积小、建设标准低、 基本装备严重不足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的救灾工作需要,更无法适应新 时期党和国家对备灾、救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 我国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必须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符合标准的救灾物资储备 库,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此都作 了明确规定,并已开始启动。为加强和规范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科学合理地 进行工程项目决策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 是十分必要的。第二条 本条阐明本建设标准的作用和权威性。本建设标准从规范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建设行为、加强科学管理、合理确定 投资规模和建设水平、充分发

21、挥投资效益出发,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的规 定和程序,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论证,广泛听取有关单位和 专家意见,确保编制质量;同时兼顾了各地灾害发生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 面的差异,切合实际,便于操作。因此本建设标准是救灾物资储备库工程建设的 全国性标准。第三条 本条阐明本建设标准的管理部门和适用范围。 我国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建立中央级救灾 物资储备制度的通知 、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管理办法 、民政部救灾储备物资 管理规程等文件中明确指出,救灾储备物资是指各级民政部门存储和调用的, 用于救助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保证其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资,并规定各级民政

22、部 门负责救灾储备物资的采购、存储、接收和调运,是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直接管理 部门。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性质和任务决定其与其他物资库的设置要求有很大不同; 同时,鉴于目前救灾物资储备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建设标准低、基本装备极 度匮乏的现实,必须新建一批符合要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并从节约社会资源的 角度出发,应对原有的不符合要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在现有基础上改建、扩建, 故本条明确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民政部门管理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新建、改建和扩 建工程。第四条 本条阐明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总体 要求。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主要职能是为灾民提供紧急救助物资, 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 活需

23、要,因此其工程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同时, 作为政府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必须遵守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 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此外, 考虑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和地域之间的差异, 强 调从我国备灾、 救灾的实际情况出发, 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进行统筹规划,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与水平, 既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盲目建设, 又要满足我国建立和完 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工作要求。为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 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救灾物资储备库储

24、存和管理的物资,除直接用于灾害救 助的物资外,还要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所需物资。第五条 本条明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投资渠道和建设用地的申报、征拨。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属于政府行为,其建设用地已列入划拨用地名录 , 因此其投资和用地均按公益事业建设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六条 本条阐明实施本建设标准的基本要求。 鉴于各级政府制定发布的本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物资准备都有 具体要求,且救灾所需物资种类、数量也因地而异,故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应 根据本级政府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的物资储存和管理要求进行统一规 划并实施。考虑到各地财力状况的不同,有资金困难的地区也可分期建设。同时, 为防止重复建设,强调改

25、建、扩建项目应注重资源整合,避免造成浪费。另外,在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中还必须满足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投资的 要求。第七条 本条阐明本建设标准与国家有关标准、指标和定额的关系。19第二章 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第八条 本条阐明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分类,并明确其建设规模的确定依据。本条将救灾物资储备库分为中央级(区域性) 、省级、市级、县级四类,主要 基于: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灾害种类多、地区差异大、灾害救助需要各 异,因此各地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规模也不尽相同,必须分类建设。二、国家规定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明确要 求“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

26、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 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 ,即灾害发生后,先动用最基层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救灾物 资,当满足不了救助需求时,再逐级向上申请物资,直至动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 库的救灾物资。因此,本标准将救灾物资储备库分为中央级(区域性) 、省级、市 级、县级四类。三、中央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对救灾物资进行宏 观调控和统筹调拨,承担着区域辐射和查漏补缺的功能。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 地灾害种类、发生频度和灾情各异,需要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各地人 口密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等因素,对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进 行合理布点、分区域建设。鉴于各区域库的辐射范围、救助需

27、要不同,其建设规 模也有差异,故将中央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按照辐射范围和救助需求划 分为大、中、小三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规模大小与其储存物资的规模有着直接关系,本标准将各 类救灾物资储备库辐射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规 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作为确定储备物资规模的依据,主要基于:一、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数量直接决定救灾物资的储备规模。 根据民政部 救 灾储备物资管理规程规定,救灾储备物资是指各级民政部门存储和调用的,主 要用于救助紧急转移人口,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资。因此,紧急转移安置人 口的数量是救灾物资储备规模的直接决定因素。二、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28、中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 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目前全国 100的省份、 93的地市、 82的县市已 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各地综合考虑 地方灾害发生情况、经济发展水平、辖区人口规模等因素,经充分论证后制定, 并以政府文件下达的,对自然灾害救助的启动条件、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等作了 系统而明确的规定,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三、国家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根据灾害造成损失情况分为四级响 应,并分别规定了各级响应的启动条件,包括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紧急转 移安置人口数量等。其中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是各地根据灾害类型、灾害发生 频次和强度,以及各地历年

29、来因灾实际发生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等因素综合 考虑,科学确定的 ,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不同的响应等级对应不同的紧急 转移安置人口数量。四、在实际操作时,通常当灾情达到一、二级时,上一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 预案就要启动,而三级以下灾情往往由本地区自行响应。根据调研,救灾物资储 备库的储存物资应至少满足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救 助需要,故本标准以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作为确 定救灾物资储备规模的依据。第九条 本条明确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和总建 筑面积。正文中表 1所列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及其总建筑 面

30、积是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及定额的规定以及救灾物 资储备库实际工作需要和建设中已取得的经验,经过论证和测算得出的。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辐射范围和规模分类,通过对各地灾情数据和自然灾 害救助应急预案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进行统计分 析,本标准分别给出了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一、中央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着重考虑其布点和建设需求: (一) 根据自然灾害分布、交通通达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在全国 31个省会城 市进行筛选,确定 2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布点城市。 (二)根据中央级救灾 物资储备库的整体布局情况,综合

31、考虑灾害类型、地域临近、交通能力、地域经 济等因素,确定各布点城市的辐射区域。 (三)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和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中三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采用 民政部20052007年各省区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平均数,结合 1949年2007 年各省区历史上大灾年的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确定各中央级救灾物资储 备库辐射区域内所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 主要聚集在 72万 86万、54万 65万、 36万 43万之间,故据此将中央级救灾物 资储备库分为大、中、小三类。二、省级、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根据地方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 案

32、,分别对省、市、县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所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进 行了分析,通过散点图发现其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分别主要聚合在 12 万20万、4万6万、0.5万0.7万这三个区间,故据此分别确定省级、市级、县 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三、本建设标准对建设规模低于县级库下限的,提倡设置储备点或与其他民 政设施合建,是为了节约用地、避免资源浪费,并充分发挥投资和规模效益。考 虑到少数人口众多、灾害频发地区的建设需要,故规定允许其突破本建设标准, 但需另行报批。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总建筑面积 =库房建筑面积 +生产辅助用房建筑面积 +管 理用房建筑面积 +附属用房建筑

33、面积。具体如下:一、库房建筑面积(一)根据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数量分别确定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储备物资 规模。鉴于各地自然灾害类型,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在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中, 需政府救助的比例也有不同,经调研论证,本建设标准在测算中央级(区域性) 、 省级、市级、县级储备库的建筑面积时,分别按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25%、30%、50%和70%确定实际需要政府提供救助的人数及其所需救助物资,进而确定各类救助物资的存储规模。(二)根据储存物资的规模、规格尺寸及堆放要求,确定库房建筑面积。主要储备物资的种类、规格尺寸和单位面积堆放数量详见表1。表1主要储备物资的规格尺寸和单位面积堆放数量物资种类规格尺

34、寸(m单个体积(m)堆放高度单位面积的 堆放数量帐篷2 (12m)蓬架(个)2.3 X 0.4 X 0.20.1841.5mX 216.30蓬包(个)1.6 X 0.4 X 0.20.1281.5mX 223.44棉被(条)0.9 X 0.5 X 0.65 (每 10 条)0.2931.5mX 2102.39睡袋(个)0.35 X 0.2 (直径)0.071.5mX 242.86救生包(个)0.2 X 0.2 X 0.20.0081.5mX 2375.00折叠床(张)0.5 X 0.44 X 0.20.0441.5mX 268.18移动厕所(个)2.1 X 0.8 X 0.420.7061.5

35、mX 24.25救生衣(件)0.9 X 0.5 X 0.65 (每 20 件)0.2931.5mX 2204.78棉衣裤(套)0.7 X 0.45 X 0.5 (每 10 套)0.1581.5mX 2189.87其他储备物资包括毛毯、毛巾被、净水机等,其所需库房面积根据主要储备物资所需库房面积的一定比例确定。据调研,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其他储备物资所需库房面积分别为主要储备物资所需库房面积的8%、10%、10% 和 12%。主要储备物资和其他储备物资所需库房面积相加,即可得到各类救灾物资储备表2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库房面积表库的库房总建筑面积,详见表2中央级(区域性

36、)大中小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1630318114122271358681519057主要储备物资19473216371471816353973610818130414499781087652724其他储备物资15581731117713087798661760719563132051467388039781合计210312336815895176611051511684省级市级县级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3261362318112012317352主要储备物资54346038271730194444933263621812013842其他储备

37、物资5436032723025359合计3587398519922213355394口计59776641298933214975522注1:库房使用面积=储备物资总量/单位面积物资堆放数量/库房堆放面积系数; 注2 :库房建筑面积=库房使用面积/库房使用面积系数;注3:库房堆放面积系数取0.60,库房使用面积系数取0.90。二、生产辅助用房建筑面积(一)加工用房(包括缝补、设备维修等用房)根据调研情况与设施需要,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 应设置的加工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为 200m2、200m2和150m2,省级、市级、县级救 灾物资储备库应设置的加工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为 100m

38、2、80m2和50m2。(二)清洗消毒用房(包括烘干等用房)为了对回收物资进行清洗、烘干和消毒,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 灾物资储备库应设置的清洗消毒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为200m2、200m2和150m2,省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设置的清洗消毒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为100m2和100m2,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清洗消毒用房可与加工用房合建。将以上两类用房的使用面积相加, 并按使用面积系数0.65测算,即可得出各类 救灾物资储备库生产辅助用房的建筑面积,见表 3。表3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生产辅助用房面积表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加工用房20030820

39、0308150231清洗消毒用房200308200308150231合计400616400616300462省级市级县级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加工用房100154801235077清洗消毒用房100154100154合计2003081802775077三、管理用房建筑面积管理用房建筑面积是按照救灾物资储备库人员配备数量构成以及管理要求分别确定的,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工作人员数量及构成见表4。表4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人员构成表规模分类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合计中央级(区域性)大20 2230 3350 55中16 1824 2740 45小12 1418 2130 35省级810

40、12 152025市级466910 15县级233558(一)办公室按照表4中管理人员数量,并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中办公室人 均使用面积6m2的要求,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办公室 使用面积分别为120m2132m2、96m2108m2和72m284m2,省级、市级、县级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办公室使用面积分别为48m260m2、24m236m2和12m218m2。(二)会议室按照表4中工作人员总数,并按照人均会议室使用面积1.1m2测算,中央级(区 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会议室使用面积分别设置为55m260m2、44m250m2和33m240m2,省级、市

41、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会议室使用面积分别设 置为22m230m2和12m218m2。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不单设会议室。(三)财务室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中对标准单间办公室使用面积的规定, 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财务室使用面积均设置为18m2,省级、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财务室使用面积分别设置为15m2、15m2和12m2。(四)档案室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中对标准单间办公室使用面积的规定, 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档案室使用面积均为15m2,省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档案室使用面积分别设置为15m2和12m2。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不单设档案室。

42、(五)监控室 根据设备所占空间以及监控工作要求,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 物资储备库的监控室使用面积均设置为 18m2,省级、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的监控室使用面积分别设置为18m2、18m2和12m2。(六)警卫室 考虑到救灾物资储备库对物资的保管、看护任务,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中对标准单间办公室使用面积的规定,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 型救灾物资储备库和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警卫室使用面积均设置为15m2,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警卫室可与监控室合建。(七)活动室 根据摆放器械和活动设施的要求,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活动室使用面积分别设置为48m

43、2、48m2和36m2,省级、市级救灾物资储 备库的活动室均设置为24m2,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不单设活动室。(八)值班宿舍根据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T类宿舍居室的人均使用面积8吊规定,中央 级(区域性)、省级、 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别按工作人员总数的 80%、 60%、 40%和20%测算值班人员,则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值 班宿舍使用面积分别为320m2350m2、260m2288m2和200m2224m2,省级、市 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值班宿舍使用面积分别为96m2120m2、32m248m2和 8m2 15m2。将以上各类用房的使用面积相加,根据党政机

44、关办公用房对办公用房使 用面积系数( 0.570.60)的规定,管理用房使用面积系数取 0.60,即可得出各类 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见表 5。表5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用房面积表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办公室12013220022096 10816018072 84120140会议室55 6092 10044 5073 8333 4055 67财务室183018301830档案室152515251525监控室183018301830警卫室152515251525活动室488048803660值班宿舍320350533583260288

45、433480200224333373合 计609 65610151093514560856933407450678750省级市级县级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办公室48 6080 10024 3640 6012 1820 30会议室22 3037 5012 1820 30不单设不单设财务室152515251220档案室15251220不单设不单设监控室183018301220警卫室1525不单设不单设不单设不单设活动室24402440不单设不单设值班宿舍96 12016020032 4853 8081513 25合 计25329742249513717122828544

46、5773 95四、附属用房(一)车库按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别配置 4辆5辆、4辆、 4辆工作用车,省级、市级和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别配置 3辆、2辆和1辆工作用 车,每车位使用面积24m2测算,则使用面积分别为96m2120m2、96m?、96m2、 72后、48m2和24m2。(二)变/配电室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变/配电室使用面积均设置为15m2,省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变/配电室分别设置为15m2和12m2。县级救 灾物资储备库不单设变 /配电室。(三)水泵房 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水泵房使用面积分别设置 为36m2、

47、36m2和24m2,省级、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水泵房使用面积分别 设置为 18m2、12m2 和 12m2。(四)锅炉房 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均设置锅炉房,使用面积为72m2,省级、市级和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不单设锅炉房。(五)食堂按工作人员的80%,使用面积1.70m2从计算,贝U中央级(区域性)大、中、 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 食堂使用面积分 别设置为68m276m2、54m260m2和 40m248m2,省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食堂使用面积分别取27m236m2和15m224m2,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不单设食堂。(六)浴室 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

48、库的浴室使用面积均设置为 36m2,省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浴室使用面积分别取 24m2和15m2,县级救灾物资储 备库不单设浴室,可与卫生间合建。(七)卫生间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均设置 3处卫生间,省级、市 级、县级分别设置2处、1处和1处卫生间,每处使用面积24m2,则各类救灾物资储 备库使用面积分别为72m2、72m2、72m2、48m2、24m2和24m2。将以上各类用房的使用面积相加, 按使用面积系数 0.70计算,即可得出各类救 灾物资储备库附属用房的建筑面积,见表 6。表6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附属用房面积表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

49、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车库96 1201371719613796137变/配电室152115211521水泵房365136512434锅炉房721037210372103食堂68 7697 10954 6077 8640 4857 69浴室365136513651卫生间721037210372103合计395427563 609381387543552355 363506518省级市级县级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建筑面积车库7210348692434变/配电室15211217不单设不单设水泵房182612171217锅炉房不单设不单设不单设不单设不单设不单设食堂27 3639 51

50、15 2421 34不单设不单设浴室24341521不单设不单设卫生间486924342434合计2042132923041261351791926085综上所述,将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建筑面积相加,即可得到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总建筑面积,详见表7。表7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类用房建筑面积表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县级大中小库房19563146739781 3985 2213 39423368176611168466413321552生产辅助用房61661646230827777管理用房10151093856 93367875042249522828573 95附属用

51、房563 60954355250651829230417919285合计217571668811427 :5007 2897 629 25686197621341477484075809为考虑实际情况和方便操作,本标准将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总建筑面积分别取21800m225700m2、16700mF19800mF、11500mi13500m2 ,省级、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总建筑面积分别取5000吊7800m2、2900m2 4100m2、630m2 800m2,详见表 &表8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表规模分类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万人)总建筑面积(m)中央级(区域性

52、)大72 862180025700中54 651670019800小36 431150013500省级12 2050007800市级4629004100县级0.5 0.7630800第十条 本条明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房屋建筑是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存、保管、整理、回收救灾物资,确保各项业 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各类用房的总称;场地包括暂时存放、整理、清点、晾晒救灾 物资的场地及停车场等;建筑设备和其他必要装备是救灾物资储备库满足各项功 能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几个部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建设中均应列入 其中,加以统筹安排。第十一条 本条明确救灾物资储备库房屋建筑的基本项目。救灾物资储备

53、库的主要职能是储备救灾物资,库房是其必须设置的用房;捐 赠和回收的物资需进行必要的维修、清洗、缝补等工序,因此要有相应的辅助用 房。救灾物资储备库在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处理大量的物资接收、调运等工作, 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行政与业务管理,包括经费预算与支出、文件处理与保管、安 全保卫和会务等,因此,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用房以确保救灾物资储备库上述职 能与工作的正常开展;附属用房则为救灾物资储备库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工作人员 的后勤提供保障,包括车库、变 /配电室、水泵房、食堂等。另外,为了合理控制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用房建筑面积,本标准分别给出了中 央(区域性)、省级、市级和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类用房的建筑面

54、积。 第十二条 本条明确救灾物资储备库场地的主要内容。救灾储备物资出入库时往往需要暂时在室外存放、周转,一些大件需在场地 上进行维修清洗,因此需要设置室外货场;同时根据民政部救灾储备物资管理 规程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勺相关要求,救灾储备物资在入库前,要 进行清点、整理,发现和消除救灾物资的安全隐患,故需设置观察场;为了对救 灾物资进行定期翻晒,防止霉变,并对回收清洗勺物资进行晾晒,所以要设置晾 晒场;为确保救灾物资装卸、调运便利,应有相应勺停车场。省级以上救灾物资 储备库救灾辐射面大,物资调运和调配任务重,为保证救灾工作勺时效性和紧急 情况下采用空运物资勺要求,故对观察场提出了特别

55、要求。第十三条 本条列出救灾物资储备库所需勺建筑设备,这是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 勺功能要求提出勺。考虑到省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勺特点,为确保救灾物资快速运达灾区,故 本条提出有条件时可设置铁路专用线。其中“有条件”主要指救灾物资储备库与 铁路货场、现有铁路专用线勺尾端距离在 1.5公里范围之内。第三章 选址与规划布局第十四条 本条阐明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原则和具体要求。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性质、任务,在选定库址时首先应考虑其物资储备的 安全性;同时要保证救灾物资快速运抵灾区,应具有方便的运输条件。为此,对 库址的地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市政条件、与火源和易燃易爆的厂房、 库房的安全距离等提

56、出了具体要求。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承担的救灾 任务较重,为确保救灾物资运输的时效性,库址应尽量靠近交通干线,以缩短救 灾物资的运输时间;另外,为保证地面交通系统受到破坏时救灾工作的顺畅进行, 库址宜满足直升飞机起降所需的净空条件,鉴于功能要求的不同,特别对市级及 市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十五条 本条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性质和任务明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总平 面布置原则。第十六条 本条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安全和方便管理的要求,对其分区提出要 求。鉴于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本功能是储备救灾物资,仓储区在建筑、消防等方 面有特殊要求,且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存的救灾物资量较大

57、,因此 应单独设置。同时,考虑到生产作业的便利、快捷和安全要求,提出库房宜和生 产辅助用房毗邻,并与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隔开。第十七条 本条阐明救灾物资储备库内外道路的基本要求。救灾物资储备库内外道路通畅便捷是快速调运救灾物资的必要条件,省级及 省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物资储存及调运任务重,车流量大,故对其对外连接市 政道路或公路的通路作此规定。第十八条 本条明确救灾物资储备库确定建设用地的原则和要求。救灾物资储备库除房屋建筑用地外,还应提供专用堆场、车辆停放、道路通 行和绿化等方面用地。规定建筑系数宜为35%40%,其中专用堆场面积宜为库房建筑面积的 30%, 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我国土地资源稀缺,节约用地是国家的一贯方针;其次,参照和借鉴 其他相关建设标准,如棉麻仓库建设标准规定棉麻仓库的建筑系数不宜小于 35%;第三,充分考虑救灾物资储备库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